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智慧与魔咒》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智慧与魔咒》的读后感10篇

2017-11-08 21:1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智慧与魔咒》的读后感10篇

  《智慧与魔咒》是一本由[美]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016-9-1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慧与魔咒》读后感(一):【简短附注】规避和利用思维的bug

不错的枕边书,英汉对照,格言式。本书将生活爱情、文学、宗教都纳入其中,涵盖范围广,只说结论不诉缘由,大片留白引人思考。当现今社会的复杂、混乱遇到直觉必然会引发思维的bug,于是人们便犹如“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一样对思维进行“截肢”,那么聪明人是如何规避和利用这类“智慧与魔咒符”的呢?

  《智慧与魔咒》读后感(二):【拾光书屋(书评)】哲学,本该如此简单

智慧与魔咒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曾经写过一本畅销书--《黑天鹅》,而这本《智慧与魔咒》同样是在对黑天鹅事件的思索与领悟,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黑天鹅事件,黑天鹅事件是指那些无法预测的影响极其重大的事件,并且这些事件在事后却可以得到看似合理的解释。
作为一本格言锦句类的作品集,本书在装帧设计上也是相当考究,精装的a6开本加上中英文左右对照设计,有效弥补了由于翻译不到位和读者中英文思维不同导致无法理解文句意思的各种问题,每页五条箴言,加上五条英语原文,不得不说,单就收藏来讲也是做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
那么我们讲回内容,本书到底值不值得买?作为格言语录类作品,我是比较推荐的,在翻译上基本做到了文意没有太大程度被改变,这也是我们阅读外文书籍最怕遇到的一点,就是译者的水平决定了书的好坏,太重要了。塔勒布的箴言可谓字字珠玑,在开篇的引文里,他就以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来暗指人们在遇到不清楚不了解的问题时,解决方法总是简单粗暴地强迫自己去“拉伸”或“压缩”以适应问题和困难,希望妥协能够解决困难和问题,但是,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并不是正确的方法,而这恰恰是现代社会人们逃离不了的、困扰人们多时的魔咒。
塔勒布应对魔咒的智慧则浓缩在这短短的几百页的小册子中短短几句足以解开你的疑惑。比如:“把别人缺乏常识当作借口,这本身就是缺乏常识的表现。”,“年轻人的智慧和老人的轻佻一样不讨人喜欢。”“对你名誉损害最大的是你为了维护它而说的话。”“尽量别把那些别无选择的人称为英雄。”,塔勒布有些语录还带有幽默感,比如在谈哲学家时,他说:“要成为一位哲学家,首先走路要非常慢。”
可以说,这本格言语录集是你不可错过的哲学读物,当然,如果你不喜欢看语录集这一类的书的话,另当别论

  《智慧与魔咒》读后感(三):【拾光书屋】《智慧与魔咒--眼前的成功也可能会是另一个悲催flag的高能预警》


       中国的老祖宗早就说过,“登得越高,怕跌得也越重”。很多人将这理解为一种酸溜溜心态的解读,或者物理现象,乃至因果报应,猛然听起来,似乎还有一种难以开解的悲观。但这也在侧面证明了,再杰出的智者,似乎也无法单单凭借智慧算无遗策,打破一个魔咒--思维必定会有盲点,所以,看似眼前风光无限的成功境况,他日难保会是另一个悲催flag的高能预警,尤其是对于那些骤然成名就迫不及待的把一些生活经历草草拼凑成书“淘金”的人--也许不会有人真的有兴趣去翻查多年前的影像资料,但是,这些曾经大红大紫、风光无两的书给他们带来的难堪必定是加倍的,而他们自己恐怕也不会好意思再打听那些原本价值不菲的精装书的未来归宿。
       作者在开头提到的“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的典故,本来似乎也就是一个邪恶的人,故意用与客人的身高不相符合的床,借机折磨、乃至伤害上门旅客的身体,最后被英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故事。在本书中,被作者引申为,本书中箴言提到的我们遇到不了解、不清楚的东西时,我们的解决办法是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削足适履以符合世俗;也提到了选择借用这个典故,是为了突出选择错误的变量进行更改的行为--因为被刻意更改的是人的身高,而不是床的尺寸。可我们都清楚,哪一种才是更容易被更改的、同时又不会造成过多伤害的:床的长短,可以通过增减床板块来调节,但拔苗助长或者砍断大腿血流一地的后果则恐怖不言自明。故事我们可以只是听听就算了,作者也有意就此点到为止,然而盲目改变自己去符合世俗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需要为你盲从调整受到的伤害负责的人,是范围广阔的“世俗”中人,事涉具体之时自然也就无从说起了,所以,归根结底,就只是我们自己。同时,我们自己还要独自承受这样的行为将会给未来造成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伤害同被强行拉长身体、或者砍断大腿所需要承受的痛苦不相上下。在被偷走的、可能出现的美好的未来的面前,在去努力追寻它的过程中,藉此努力成长、拓展的自我的智慧和勇气似乎也将在惨败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嘲笑和指指点点中一并消失。因此塔勒布得出结论,智慧的每一次失败,都可以归结为削足适履的结果。
       想明白这个道理,似乎也“朝闻道夕死可矣”了,哪怕是用这悲哀情绪去打算应付另外一些烦心事儿了,能因此更同情他人的处境并施以援手就更好了。借用书中作者的一句箴言来说,就是“对于有同情心的人来说,用新的悲哀替换旧的悲哀,远比用快乐替换悲哀更容易”。而和我从小到大听到的家长的告诫正相反,我记住的书里的箴言,并不会再被我拿去当作向别人炫耀的言语间的点缀--万一那变成我的下一个flag怎么办?没有人提到,世界清静一点也可能很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吗?这也是箴言的魅力吧!
       还等什么呢,一起来品读这本有趣的书吧,不是名言录,不是毒鸡汤,不是脑洞贴,一起来感受“余味无穷”的充满智慧因子的箴言吧(可能有点小“毒舌”,但和朋友拿来互黑和自黑都是再合适不过了)!

  《智慧与魔咒》读后感(四):【拾光书屋(书评)】人生充满哲理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安皮里卡资本公司的创办人、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曾在纽约和伦敦交易多种衍生性金融商品、在芝加哥当过营业厅的独立交易员。同时创作过《随机致富的傻瓜》和《黑天鹅》,都是畅销书。
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在重蹈覆辙,有些东西我们仅仅是没用心去接触就茫然行事,最终失败也是必然结果。本书的字句中含有许许多多个唤醒人的哲理,随便翻开一页,都能有茅塞顿开感觉。让人上瘾的东西里,害处最大的三种之中除了海洛因,竟然还有碳水化合物和月薪。很有趣,在看这本书之前和之后完全是两种态度
成功就是在中年时成为你在少年时梦想成为的那个人,其他都是失控导致的结果。这本是一句解决我们所有人内心答案的话,但是我从中看到了心酸,这个道理是多么显而易见,但是谁会愿意面对它呢?如此浅显的道理到处都是,这个世界是给有智慧的人准备的,要想成功,纯凭运气是不可能实现的。
本书中所有箴言在某种意义上都与“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有关,在我们面对未知时,我们的解决方法是对自己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拉伸”或者“压缩”。这就相当于变通的问题,这也是倔强的人只会使结果更糟的原因。本书的主旨,在于面对我们不了解的东西时,我们是怎样面对的,又应该怎样应对。
还有一点,我之前没有想到,这本书竟然是英汉对照,然而本来就小巧轻薄的书,再加上一半都是重复内容的英语,使我感觉这本书会很快看完,结果果真如此。在看本书的同时还能学习英语,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
这本书适合在任何场合给任何人看,放在口袋里,闲时看一句,就会大大激励自己。这就和自我反省一样,每一条都能和自己扯上关系,因为这些道理在我们内心深处都是存在的,只是我们一直没有把它们挖掘出来。
比如说,表扬一个人没有缺点的时候,你也在指出他没有优点。这句话很对,完全没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表扬者和被表扬者都会感觉到别扭,但是又挑不出毛病。总之就是表达问题,也许人们内心并不是这么想的。可以说这本书是一本格言,作者把内心所想和多年积累的经验,聚集在一本书里,对我们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这是我们应该感谢作者的。
总之很喜欢这本书,对人生会很有帮助。

  《智慧与魔咒》读后感(五):你不需要被理解,因为那种理解毫无意义

本文关键词:理解 思考 执行力 创业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所有人都会遇到一种情况——不被理解——可能是行为,也可能是选择,甚至是习惯或思维模式。大多数人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会觉得是一种困境,因为这时候往往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可能是失败,也可能是被孤立。然而还有很少一部分人,丝毫不会在意这种“不被理解”的处境,反而会乐在其中。

很久以前在马云刚开始做淘宝的时候,有一个段子,说的是马云当年找孙正义投资。第一次谈完,孙正义没理马云,几年后马云再次找到孙正义,这次马云没讲几句话,孙正义就给他投资了。原因只有一个:马云是唯一一个一直在讲电子商务的人。再说个孙正义的段子:他大学毕业以后,准备自己开公司(上大学他就赚了很多钱)。公司开业的时候,他给员工开会。自己站在一个小板凳上,下面三个员工,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未来我要成为日本首富……开完会,两个员工就辞职了。

说这两件事儿只想表达一个目的——不被理解是经常发生的,而且不被理解的事儿,事实上并不一定不靠谱。但是这两个例子确实有点儿大,离我们远了点儿。其实生活中、工作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你热爱阅读,会有很多人说读书无用;你爱好写作,会有人说你又成不了作家;你换换工作,又跳出来喊你不够稳重,工作都稳定不了;你研究创业,后面一堆人说风险太大,还有另一堆人等着看笑话……

拿我自己说吧,我从来不认为稳定的工作是好事儿,也无法接受一干就是十几年的单一工作。因为我始终在尝试人生的丰富性,日复一日的重复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折磨。看看我的工作经历:在银行信贷部实习、做计算机学徒、在超市当采购、在杂志社当编辑、组织过媒体人联盟、策划过大规模活动、合伙开广告公司、给项目做策划、做过融资顾问、在服饰品牌做市场、在百货商场做经理、在品牌公司做运营、负责过东三省的市场开发、在婚纱摄影做过市场总监……呆过五个城市、全国各地到处跑、东三省县城都走遍了。

很多人看完会说,你这太不着调了,哪有一点儿职业规划的样子。在这个层面上我是不被理解的,没关系,我也不在乎,因为我要做的并不是所谓的职业规划,我的选择是人生的规划。不断丰富的经历,让我对很多行业有了深刻的认识。我想拿某一个行业来说事儿,就能深入骨髓的揪出行业本质。而且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因此而收获成功。

凡此种种,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对号入座,拿出一堆不被理解的例子和经历。那么为什么写这个话题呢?起因是看了塔勒布的《智慧与魔咒》。很小的一本书,一会儿就能看完,而且都是些看似碎片的箴言。但是书中蕴含的核心内容却意味深长,塔勒布说他是围绕着一个希腊神话——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来展开关于“抛弃了本质而追求无原则的经验和规范的行为的思考”。故事和书的内容我就不赘述,感兴趣可以看看,同时也可以看看他的《黑天鹅》和《随机漫步的傻瓜》。

透过这本书的核心,我得出的一个比较现实的有意义的结论就是——我们不需要被理解,因为那种理解毫无意义。当然这种“不被理解”是有前提的,你去杀人放火那谁也理解不了你,只有法律会亲切的呵护你。这里的“不需要理解”,是符合第一性原理并进行过深入思考最终转化成执行力的行为。这个一下就厉害了,我自己写完都有点儿迷糊,下面把这句话拆分一下:

最初的目标——第一性原理

什么是符合第一性原理?其实就是坚持最初的目标——也可以叫初心。这个“第一性原理”最近是比较火了,所以我就直接拿来用一下。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不管干什么要围绕一个核心目标来行动。

你的目标是成为作家,发表小说。那不断的阅读和写作就是不需要理解的,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因为阅读和写作是你实现作家梦的有效途径。当然你甚至可以做一些更“过分”的事情,例如去流浪,我觉得都是在不需要理解的范围内的。

当然这是围绕人生这个大目标来看,回到小目标呢?例如一个具体的项目,你只要考虑这个项目的最初的目标就可以。拿一个地推活动来说,如果核心目标是提升品牌美誉度,那你的免费体验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哪个部门和你抱怨都没意义,因为你要保证最初的目标实现。这个时候你只需要对目标负责,不需要对其他人的理解负责,尤其是财务部门(当然你得先和BOSS达成一致)。

那么怎么才能实现第一性原理呢?怎么才能准确的抓住清晰的目标呢?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武器——思考。

深度的思考——问题的本质

其实很多问题都是好几个层面的,大多数人看到的往往是表面的浅表层,少数人能进入中间层,极少数人可以看到问题的本质。

例如你怎么看待从事餐饮业来创业?大多数人的认为这是一个传统行业,有利润空间,但是需要控制成本,因此最好都用自己家里人来管理和采购,于是餐饮业很多都是夫妻店或大一点儿的家族店;少数人会清晰的分析出餐饮业是服务行业,可以做成标准化连锁,于是很多连锁餐饮公司出现,例如真功夫、外婆家等等;最后还有极少的一些人,会把餐饮业看成是体验经济,做差异化营销,直到跳出餐饮的桎梏,实现体验经济甚至概念经济,例如海底捞、雕爷牛腩。

这里大家会不会联想到徐峥和王宝强的《泰囧》,里面有一个桥段:王宝强演的角色是个做葱油饼的,销量很好,经过徐峥的一番分析,这个项目可以做上市。但是说到核心问题的时候,王宝强说:“配方就是得我自己做。”徐峥给的结论是:“你一辈子就是个做葱油饼的。”这个,说的就是思考层面的问题。

同样的机遇,当你给它确定的最初目标已经被局限,那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那个局限的结果。同时,不得不明确的是,绝大多数人都会被局限,因为他们不会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只满足于问题和概念的浅表层。这时如果你做出了深度的思考,往往是不被理解的,而你要清楚一点:这种不被理解无关紧要,因为他们不理解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考层面。

那么这种思考能力怎么得来呢?也没有什么诀窍,就是不断的、反复的去思考。同样一个问题,反复去推敲打磨,不要停在浅表层。关于这个问题李笑来有过一个很实际的例子,就是你躺在床上看天花板,刚看的时候就是白茫茫一片,慢慢的你会发现一些小黑点儿,随后可能会发现一些暗纹,最后可能加上光影会出现一些画面……而最初那就是白茫茫的天花板。这个事儿我小时候经常干,所以深有体会。

对于问题的思考也是一样,当你不断去锤炼的时候,就会不断的深入,直到思考到问题的核心并最后抓住你的第一性原理。而且往往思考到了第一性原理这个层面,也会把目标与需求明确的结合起来。针对有明确需求的目标,接下来该做些什么?

切实的方案——执行力

当我们通过深入思考确定了核心目标,就进入另一个阶段——执行。其实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无论你想的多好,只要不行动,那都是空洞的想法。你想成为作家,然后整天想、整天构思,但就是不动笔,那最后当你真的想写的时候,会凄惨的发现你可能连句像样的话都写不明白。

包括本文的核心也是和执行力息息相关的,因为在你行动的时候,阻力就会出现。这最关键的一步怎么能被阻挡呢?所以我才把“你不需要被理解”当题目。当不理解你的人出现的时候,你要微微一笑——那种理解毫无意义,所以无须在意。

在有了这样的判断以后,行动的时候才会更坚定。而且只有在这种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行动才更有价值,更有可能接近最初的目标。盲目的行动往往就会产生那种忙了一辈子,却丝毫不能改变自己生活的人,因为没有经过深度思考确定目标,所有的行动几乎都是无效的,甚至起反作用。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目标=思考+行动-理解。这个结论的前提是:目标会明确的满足某项需求;思考必须深入到本质;行动必须立竿见影;最后,不被理解的影响必须排除。

坚定的少数派

马拉松比赛的起点人满为患,这个时候其实真的不重要,输不输无所谓;开始跑了,很多人会一起跑一段儿,渐渐的会拉开距离;半程过后,可能已经没人在你身边;最后你只是在和自己赛跑。你要实现的只是自己的目标,一如马拉松的起源:就是为了纪念那个传递捷报的信使,他的信念支撑他完成了从马拉松一口气跑回雅典的壮举。

坚持目标,你肯定是孤独的,只能有为数不多的人留在你身边,大多数人的理解不会引导你走向成功,因为那种理解往往都是被局限的思维。塔勒布的观点是: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些所谓的规矩和经验,而忽略问题的本质。例如教育有问题,我们不是研究怎么开发适应孩子的教育手段,而是研究改教材改体制改教师的激励政策,这就是典型的被体制束缚。马克吐温也说过: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论。所谓“看似正确的谬论”不就是那些大多数人的理解吗?

最后说一个美国人,他叫派特森,其贡献是让燃油等化工产品去铅,他的成就巨大,挽救了无数儿童。然而他的一生却谈不上辉煌,因为妨碍了利益集团,他不断遭受打压、没有资金支持,但他一直坚持他的事业,并最终成功实现燃油等产品的去铅化。他的行为是不被理解的,但我们现在知道,不理解他的都是些什么人和什么目的。

如果你是创业者,你要义无反顾的成为坚定的少数派,远离谬误,成就辉煌;

如果你是职场人,避开不理解的影响,坚定自己的意志,体现你的价值;

如果你热爱生活,那不需要考虑别人的意见,满足家人和爱人,让他们幸福;

如果你不断成长,那你只要追寻那份初心,心无旁骛,直到成功……

成为那个不被理解的少数派吧,你的坚持和行动必有丰厚回报,无论事业、生活,还是爱情、人生……

力荐:《智慧与魔咒》

——END——

我是削寒,非典型80后。现在只做两件事儿: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如果这个分享对你有用,可以关注并点有用。

  《智慧与魔咒》读后感(六):一句话=一本书——《智慧与魔咒》有感

语言的魅力可以说是相当巨大的。从散文,小说,诗歌到戏剧,论文等,可以说文体是相当多样的,每一个种类的书籍都是数不胜数,但是能够被人们世世代代传诵的往往不是那些长篇大论的巨著,而是那些简短又富有哲理的语句。例如中国的诗词,谚语等,可以说这些语句是相当精炼的。这本《智慧与魔咒——塔勒布的黑天鹅哲学》里面收录的主要是一些箴言,可以说这样的文体安排还是比较新颖的。
          可以说这样的文体与我们日常看到的情节丰富的文学小说,文字优美的散文相比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但是本书中的这些箴言却句句充满了哲理。可以说在本书的开头部分“何为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里面作者就通过希腊神话中的普罗克拉斯提斯的床的故事,可以说大部分读者看了这个故事可能想到的是普罗克拉斯提斯太残忍了,这个故事活脱脱的就是一个恐怖故事,也是一个自食其果的故事,最后普罗克拉斯提斯亲自去‘享受’自己定下的残忍变态规则——被英雄忒休斯给结果了(对于忒休斯相信看过之前《忒休斯之船》那本书的应该不会陌生)。但是作者在这个故事里面展现出来的观察视角可以说比较有哲学性的,作者从普罗克拉斯提斯的床开始出发,将其与本书的箴言相联系,阐发了这样一个观点:“在遇到我们不了解、不清楚的东西时,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拉伸’或者‘压缩’,迫使它们符合世俗的、预设的、人为制定的观念、门类和套路”。可以说这样看来确实和‘普罗克拉斯提斯的床的规则’非常类似,但是两者的区别在于,在对待‘普罗克拉斯提斯的床’,躺上去的人是意识到这样的危险,而本书正文的箴言里面透露出来的哲理却表达出了这层意思:“我们似乎意识不到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就好像裁缝为了让自己做的衣服刚好符合顾客的身材,而拉长或者截短他们的手脚”。可以说正是后一层不同才是最需要我们去注意的。
          本书的内容采用的英汉对照的形式,可以说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顺带学习英语。里面的那些箴言可以说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是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刊发的。例如在P87里面有一段话谈到关于书的,这对于我来说还是非常有用的。
          书中这样写道:“对于一般的书,阅读正文,忽略脚注;对于学术类的书,阅读脚注,忽略正文;对于商业类的书,正文和脚注都可以忽略”。可以说这一段话在我反复阅读之后发现真的还是有那么一些道理,比如我在阅读商业管理方面的书,在阅读完第一遍之后很少再拿起来看第二遍。
          可以说本书的很多箴言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例如在谈到关于博学时,有的人非常佩服那些讲话谈话中擅长旁征博引,认为这样的人就是非常博学的,然而本书中对于博学的看法却是:“一个人越博学,援引别人话的次数就越少”,不知道正在看本文的你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什么,如果感兴趣的话不妨也看看本书哦。

  《智慧与魔咒》读后感(七):跳出思维的框架,追求广阔的世界

我们总是在说,经验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总是听从别人的经验,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工作上。好像我们只要听到是老辈们的经验,我们就会去相信,去尝试,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的“经验之谈”。我们也由此在前人的基础上积累了更的经验,每当人们问这件事可不可以做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直接快速的经“经验”告诉我们答案。我们也因此“循规蹈矩”了好长久的岁月。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这些’经验之谈”真的能深信不疑吗?我们是否要对这个问题持一个怀疑的态度? 本书《智慧与魔咒》只有一章,全文都是语录。作者通过诙谐,犀利的话语,讲述了一些我们大部分人所认识的一个世界,但是却并不是如此的世界。简短的话语揭示着世界的秘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人醍醐灌顶,恍然大悟。有时我们总是人云亦云,一个人讲了这么一句话,这段话符合我们的所思所想,于是我们就为认可他的说法,因为这是他的经验之谈,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太年轻,觉得多看多听他人的经验是正确的选择,在别人的经验道路上行走,我们能够少走许多弯路,从而更快的看到更多我们向往的世界。但是却不知,其实我们是被限制在了一个他人所布置的小小世界了,我们本可以看到更加广阔,更加深层次的世界。就像作者所说“我们一直在尝试改变人们以适应技术,改变伦理以适应我们对雇佣的需求,改变经济生活以适应经济学家的理论,努力把人生塞进某种框架之中。”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绝不是相信经验之谈的人,他一定是敢于跳出思维的框架,敢于尝试与冒险的人。手机的革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总以为手机只能是按键式的,可是当地一个触屏手机的出现就打破了我们的框架,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更加大的世界,由此我们又衍生出了一大堆触屏类产品,但是,我们又被限制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而我们好像也总喜欢限制在条框里,或者说还要自己想要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扔掉未知的东西或者说鲜少去思考,探索未知的事物。 我们如何才能逃楚这些条框?也许真的如作者所说,将“思想产业”的概念从脑子里赶出去,这是对于作者所说的,对于我们,我们应该将之前人们灌输的“概念”从我们的世界里赶出去,为什么人们说的这些就是对的,我们不能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吗?也许我们能够做到的事,就是思我所想,想我所思,探索追求未知的事物,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不要局限在既定思维中,发散自己的思维,跳出巨献着我们的条框,天马行空,世界一直是宽广无限的。也许这样长久下去,我们能够自然而然的,下意识的做出很多对于他人来说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举动,我们能够听到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谛。

  《智慧与魔咒》读后感(八):塔勒布箴言集

百度百科上对黑天鹅事件的释义: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在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均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直到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这一发现,让当时原本深信不疑的人们从新审视周围的事物,不再凭经验来判断一件事,因为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足以垫付人们的观念,甚至让一些不可动摇的信念轰然坍塌。无论是政府的决策,或是普通人日常简单的抉择中,黑天鹅都是无法预测的。比如美国的911事件。
塔勒布,畅销书《黑天鹅》的作者,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者之一。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不确定性、概率性的问题。这本《智慧与魔咒》搜集了塔勒布最有影响力的箴言。
“绝大多数沉迷于信息---网络---媒体---报纸的人都很难接受,获得智慧的(主要)方法是从头脑中除去垃圾信息。”
现在是碎片化时代,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网络上的事件,无论是突发新闻,搞笑段子,还是朋友的日常碎碎念。我们都会看一看,顺便点评一番;但其实这些根本毫无营养,对自身修养没有半点帮助,相反,还会占据大脑内存,一旦发生类似事件,就会条件反射。这其实并不好。我们如果能摒弃这些不好的消息,而是对那些经过自己大脑加工的消息更加深刻,那么,通过思考、加工,这些有用的部分被吸收,消化,转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这些才能称之为智慧。
越是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越要珍惜那些真材实料的智慧,因为这个时代,很多技能都是因为科技发达而不需要人来再动手,而要提高科技,靠的还是人类的智慧,所以能从冗杂的垃圾信息中截取自己需要额知识,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
“如果有人跟你说---我很忙,那他要么是在宣称自己的无能(以及对自己的生活缺乏控制),要门是在试图摆脱你。”
的确,在工作上,我经常会说自己很忙,而实际上,我只是为了摆脱同事给我加更多的事情。
因为我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未完成的情况下,我必须先学会拒绝。
“像一个行动主义者那样思考,远不如像一个思考主义者那样行动危险。”
一个爱思考的人,还能马上付诸行动,这比盲目行动者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我得经常提醒自己,真正的独立思考这看上去可能像个会计。”
本书还有一大亮点,就是中英文对照,这对于学习英文的人来说,是非常值得购买的,兴许你下一篇英文论文,就可以从这里抄录经典语句。
感谢【拾光书屋】的赠书!

  《智慧与魔咒》读后感(九):颠覆错觉视角,重建思维结构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变幻莫测、无法掌控的,看似毫无逻辑可言。其实不然,如果能够找到其中的运行规律,或周期性,或线性,就能够从一次次的失败中找到成功的规律。这既是概率的问题,也是不确定性的问题。
对于未来的预测,前人通过格言、谚语以及语录的方式进行了记录,高度凝练、高度概括、高度有效。历史上有不少书籍都是采取格言体的书籍,其中,《增广贤文》就是这种格言类型的典范,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也都在实践中应验、运用过。格言、谚语是人类对生活规律进行总结出的精华,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生取得进步。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文、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往的经验不能说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却也应该进行一番调整。美国纽约大学理工学院风险工程学特聘教授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通过研究“在不透明环境下的决策”,将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以格言的形式,写进了《智慧与魔咒》。其文字活泼有力,见解独到深刻,充满智慧,指导性非常强。
《智慧与魔咒》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本书以为打破我们对世界的错觉为要,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和人性:
——针对成败:塔勒布认为,要通过理性的思考,找准定位,崇尚自由,但不自怨自艾。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在中年时成为你在少年时梦想成为的那个人,其他都是失控导致的结果。”失败是什么?“成功的对立面不是失败,而是把成功人士的名字时时挂在嘴边炫耀。”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只有当你可以自由地做任何事情,不需要明显的目的、理由和别人的要求时,你才算真正存在于这世上。”什么是成功?塔勒布认为:“我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你有多少时间需要打发。”
——针对感情:塔勒布对感情的认知相当深刻,“恨远比爱难以伪造。你听说过虚假的爱,但还没听说过虚假的恨”。对于陷入恋爱而深感难以应付善变的女人,作者向男人提出了见解:“当她嚷嚷着无法原谅你做的事情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原谅你了。”针对当前离婚率高的问题,塔勒布俏皮的指出:在过去,天主教国家同样实行一夫一妻制,但是人们用不着考虑离婚—那时人们的寿命比今天人们的寿命短,那时婚姻的寿命比今天婚姻的寿命长。
——关于网络:塔勒布对网络的评价不高,认为“网络让人们彼此相连,在信息和伪社会的层面营造出一种怪异的滥交氛围,这让人在每次下线的时候都感觉自己重新变得干净了。”他还特别指出:“对于渴望被别人关注的人来说,网络是个不健康的地方。”于此更甚的是,塔勒布认为:任何不是面对面进行的社交活动都会损害健康。信息时代的灾难在于信息的害处远比它的益处增长得快。绝大多数沉迷于信息—网络—媒体—报纸的人都很难以接受,获得智慧的主要方法是从头脑中除去垃圾信息。
——针对书籍:塔勒布对科技时代的凡俗气息极为反感,特别是信息之滥觞,令人叹息。他一方面指出:“还没有被凡俗沾染的媒介就只剩下书籍了,你看到的其他媒介都试图通过广告来操控你。”另一方面,他又犀利的指出:“信息丰富的黑暗时代:公园2010年,仅在英语国家就有60万本新书出版,其中只能摘录出寥寥几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相比之下,公元0年,新写出来的字只有很少的几本,但其中充满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话。”
——针对专家:塔勒布认为:“有些行当,例如经济学家、妓女和咨询师,即使在进一步详细分类也提供不了更多信息。数学家从问题出发得出解决方案,咨询师从解决方案出发创造问题。他们所谓的风险,我称之为机遇;他们所谓的低风险机遇,我称之为愚人的问题。”“悲剧的是,我们从傻瓜、经济学家和别的反例人物身上学到了最多的东西,但我们却对他们一点都不感激。”“对效率的追求是阻止我们过上充满诗意的、高贵的、优雅的、富有活力的、英雄主义的生活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智慧与魔咒》把当前社会表面现象进行了高度概括,将表现背后的真实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通过读《智慧与魔咒》,我们能够领会到塔勒布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它以小见大,浅入深出,随处闪现着深入思考的精髓与智慧。它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轻松俏皮的语言拉近人心,深入人心。同时,它还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力量,引导我们擦亮双眼,看清错觉,找回真实。
我相信,这才是塔勒布撰写本书的动机所在。

  《智慧与魔咒》读后感(十):哲理的箴言

语言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巧妙的文字组合,蕴含极深的人生本质。名言与箴言是智慧的浓缩,从世间真理到生活哲理,这就好比佛法,看的懂的是活法,看不懂的是天书。出于对经验与人生感悟的整合,前人通过谚语、名言记录,凝练出了语言的精华,就如《道德经》开篇第一章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从箴言中看到的道都是不一样的,道与理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悟,一个是直接告诉你真相。
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17世纪以前的欧洲人都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随着黑天鹅的出现,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就被打破。这就如非洲人都是黑色的,突然两个黑人生出来一个白人或一个黄种人,虽然在今天看来并非不可能,但是在旧时代,要么被认为是魔鬼,要么被认为是上帝派遣到人间的“天使”,因为这在旧观念里基本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什么是智慧?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马云在一场演讲里说过一句话:“大家都认为我很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吃过很多苦的人,苦吃多了,就有智慧了。”认真其去解析智慧的话,会发现,智慧是集合了自身所有的知识、认知、对生活理解的一个转变,所以智慧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玄乎,是有迹可循的一个词,虽然看起来很玄,但是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观察,会觉得,其实也就那个样。在谈谈标题上的一个魔咒,与结合副标上的黑天鹅,这三个词组合起来,从我看的“哈姆雷特”来解析作者想要表达的话,就是智慧是抵抗黑天鹅的法宝。
黑天鹅无法预知,就如我们不知道身后什么时候就站着一个手持镰刀的死神,但黑天鹅并非是无法抵挡的,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自主意识与思考的种类,智慧是我们唯一的法宝。
这本书汇聚了塔勒布的箴言,凭借尖锐的才思和深远的智慧,塔勒布为我们剖解了错觉的本质,他用最简单、优美的语言组合,一语道破这是不确定的世界,并用他文字独特的视角让你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个世界,这种感觉可以用佛学的顿悟来浓缩。塔勒布倡导用知识、勇气、优雅与智慧来享受真正的生活。剥开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