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09 21: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精选10篇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是一本由另维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一):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之后呢

另维是好友的偶像 好友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她的崇拜和对她生活的向往 于是去翻她的百度资料 去关注她微博微信公众号 还有 看了这本书

另维的人生履历 丰富到让我觉得自己前面20年白活了 她没有避讳关于钱的一切话题 她活出了很多女文青想要的样子 她自律 舍不得浪费生命坚定目标就去追 坚决不等待 她踏实 坚持做好想做的事 不会放弃

很多人 想摄影 想旅行 想写作 但是不敢开始 中途放弃 拿没钱当借口 拿自己不行当幌子 一面羡慕别人的生活 一面自己不敢也不想做出改变

我们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这本书的目的 绝对不是让你看看另维的人生经历 然后去崇拜 去多一点对她喜欢 然后继续混吃等死 时间过去 你都要到她那个年龄了 依旧一事无成 我想 这本书应该是引导你认识一个和周围不一样的世界 认识和周围不一样的人 再去想想自己 你跑了吗 你每天在干什么 你做事有目的吗 你真的只是羡慕着别人高级定制的小资生活 觉得自己一辈子都够不上吗

确实 市面上励志书励志人太多了 故事大同小异勇敢追梦 我 刻苦努力 走向人生巅峰 鸡血总是来的快去的更快 没了 就这样没了 看过的励志书励志电影那么多 但是自己还是不能成为励志本人

另维的书 照片挺好 文字挺真诚 看看 挺好的 给你留下一些思考 可能也就够了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二):不推荐看的书

(原文发布于“远方有鼓声”公众号)
“我听他的爱情,没了胃口,但还想听。”我看她的作品,没了胃口,还是看完了。给这本书两星。一颗给最初打动我的那篇文章,一颗给她对于写作的坚持。
作者另维获得过两届新概念奖,文章也被ONE·一个选中过,出国留学打拼,一直笔耕不辍,寻找一切能写作的时间去写作。无奈,不只是没有天赋,还是对于文学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导致写出来的作品质量很低。
人民网发过一篇文章,内容是说如果没有经历和思考,最好还是不要去看书写字,否则只是徒劳。按理来说作者走南闯北拥有很多不同于的经历,无奈写出的作品还没有郭敬明的可读。
《鸭肝少年》和《蛤蜊浓汤》故事本身很好,可叙事节奏上一塌糊涂。鸭肝少年是上海夜里烧烤摊每次都会多给我一些鸭肝的向下少年;蛤蜊浓汤写了一个类似渔夫与富翁的故事,明明从买蛤蜊浓汤的大叔哪里那里知道幸福的模样,却还一心一意追究华而不实的目标。
《抱歉啦,星巴克》从一开始就知道最后的结局;《首尔一夜》和《甲子园同学会》都是没有完整叙述的残次品。前几篇写爱情的《第一眼心动的人》和《我记你的15件事》更是从观念就是少年强说愁式口吻。与她同时代作者的作品也看过不少,但写的如此稚嫩还能出书的实在少见。
此外整本书都在强调自己的荣耀,自己的身份与对写作的不懈。让我想起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一个劲儿的写,也强调自己对于写作的热爱,或许这是当下年轻人的写作态度也不一定。但过于向外强调,我看来是没必要的。(其中有一段还幻想将来某个小城的中学男生抱着她写的书充满憧憬。)
随机复制两段段,感受一下:
“真奇怪,我不是怕人目光的人,但你一眼,一笑,一个掰不出螃蟹肉很着急的动作,全都能打乱我的心跳,叫我不敢看你。我心里响起警报。坏了,我叱咤情场多年,现在老天终于看不下去,派人收妖来了。老天出手,果然一招就毙命。你与我说话,眼睛亮晶晶的,一面说一面取下沾满油渍的塑料手套,露出左手无名指上银光闪闪的戒指。”
“你明明弹得最好,我听过的古今中外所有钢琴演奏会都无法比拟的好,贝多芬本人来了,也会哭着说你弹得最好。有没有爱上你我说不准。但那一刻你房 间里的情景,我多少年后回忆起来依然像昨天。不知道人生还有多少这样的瞬间。”
写作也要配合着阅读,培养行文的节奏和预感。如果缺失这一环节,要么创新受人欢迎的新风格,要么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但愿另维能够在将来写出更棒的作品。
打动我的那句话是:
“于是明白,埋头做事的沉默时光改变人,都是潜移默化的,它慢到连自己 也察觉不到。沿途的看客只认结果,而年纪轻轻的岁月,输,输的都不是某一事件的结果,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三):凤毛鳞角,为什么不能是你

内心动荡不安的高三岁月里,《萌芽》的杂志上认识了另维这样一个作者,喜欢她所呈现的世界,于我而言就像暗无天日的山洞里,从隙罅里透出一点光,于是我关注她的微博,翻阅她的生活踪迹,感叹别人的生活如此鲜活。
怎样的人生才算刚刚好?
能力去想去的地方,能够承担自己的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之奋斗
阖上书页的那一刻,我在想人怎么能过这样活色生香的生活,足够的努力,也有足够的气运,性格决定际遇,可环境又影响人的塑造。
一本书,14座城,18个故事,一艘重新扬帆的航船。
我这样羡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拥有为社会输出价值的技能,能够怀抱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生活的墨迹。
还有高度的自律,对时间的把握。
我最喜欢《我记得你的15件事》,文中提到的少年,稳重、平静又精彩,快乐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生活里的困难也不会带来挥扫不去的阴霾,也许耗尽体力,体内的血液却始终沸腾,精神永不崩溃,是我非常希望拥有的品质,因我什么都做不好,生活里每件事情都像大难关,攒足了力气想要撞出去,毫无章法,头破血流一无所获
我想要战胜自己,愿生活不再是累赘,不再连最喜欢的事情也一并讨厌,一并懈怠,而我一无所成。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花季年龄的少女,背井离乡,在陌生的环境中毫不懈怠,与自己赛跑,在岁月里为自己画出了一条没有悔恨的时间轴。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那样精彩,每一次经历都是通过努力而换来的际遇,大抵也有上帝的馈赠,在另维笔下的故事,不仅精彩,也有生活本来的面貌,两难境遇的抉择、生活会遇到的来自他人的恶意、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我只是该做的事做不好,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是真的想环游世界。”这话像一把利刃,我们在厌恶生活,不愿耐着性子完善自己的日子里,多少次想着逃离,去新的地方看看,以为一切会不一样。
但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模式,能够改变的人只有你自己,你的内心是什么样子,折射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子。
想要的生活,只能自己去为自己争取。
每个人的际遇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资源不同……,我们只能和自己不断赛跑,修正自己的缺点,增加自己的能力,最终长成自己希望的模样。
另维,你在自己的人生中发光发亮,而你所记载的文字,也将为他人带来动力。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四):荐书:和自己赛跑,要活得漂亮

2016年,我三十岁,正式升级成为妈妈
宝贝的到来让我感恩,看到孩子笑就觉得全世界的花都开好了,但生活的变化也让我狼狈猝不及防
每天,我在头昏脑涨中醒来,在腰酸背疼中睡去。照顾孩子让我觉得自己笨手笨脚,再看看镜子中的自己,头发枯燥皮肤暗沉,俨然就要被年轻人的社会抛弃。这样的日子过了三个多月,然后我读到了这本书——《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作者另维。
感觉自己之前的人生活的太漫无目的了,对待自己太娇生惯养了!赶紧抓起笔写下人生目标和短期规划。
前几天刚刚在《一站到底》看到作者的真身,比书里的照片还要青春洋溢,是个漂亮的励志女学霸。
这本书记录了她在西雅图求学,以及"间隔年“休学回国实习的生活经历。全书共四个章节,讲述了17个故事。
 
说说我喜欢的几篇。
给人希望和勇气的《代金卡》,它在作者留学的学校书店出现,辗转经过黑人流浪汉、流民区的苏丹母亲中国东莞农村的求学少年、山区支教的年轻男老师的手,一路被传递下去。说是机缘巧合又觉得像是刻意安排,也许根本就是不同的卡,但丝毫不影响它传递暖暖的感动。保有爱和希望,世界是一个圆。
 
《名校白富美》换个名字就是:美女学霸是怎样炼成的。初读觉得有些夸张,能感觉到作者应该有虚构的部分,再读后只记得女主的话句句攻心“小时候努力学习,所以自由选校;现在努力工作和赚钱,所以自由生活。我想要的事业和生活,已经自己赚到了。爱情的话,开心就好,失去了没关系,这世上好玩的已经够多。”爱情是青春里必经的驿站,刚开始的时候大都美好,慢慢发现会有欺骗、有误解,需要牺牲和妥协。追求爱情固然重要,拥有选择并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更加重要!比起名牌化妆品和限量版包包,挥刀斩情伤的果敢和越挫越勇一往无前的勇气,才是女生最值得称赞的财富
 
《社区学院》是这里面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它记录了作者初到国外时最灰暗的那段时光。没有入学门槛鱼龙混杂的学习环境,异国他乡被同学欺负,基础不好学习跟不上,申请学院被拒绝,毕业压力工作压力……但生活再怎样艰难,结局总能话锋一转柳暗花明,全美排名十五的华盛顿大学就这样上了,还是热门的商学院。生活不要太励志好不好。
 
《上海这座城,属于这些人》,2013年,作者休学一年回国闯上海,租住在静安一套250平合租公寓里,“小时候从书里读上海,弄堂、吴侬软语、梅雨和梧桐是城市的标签。现在这些标签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人,他们年轻,顽强努力,精致的利己,这座城市属于他们。”文中毕业五年白手起家情侣二房东晗晗和宋司,对待房客像亲人一般照顾,涉及租赁合同中的经济利益时却没有丝毫人情味的让步,个中滋味令人深思。上海这座城的光鲜与晦暗,机遇和挑战,由此文窥见一斑。成熟是要多交几回“学费”的,年轻时多经历,生活是该这个样子才有意思
 
《远去的小巷》带给我好多共鸣——“我以为家乡是个地点,现在我明白,家乡是一段时间。”在外打拼遇到挫折,总是会第一时间想家。然而家乡已经变成一个待久了不适,离开了盼归的地方,原来,属于我们的时间就那十几年。推开童年记忆的大门,依稀也能看到“小王叔叔”那样模糊的影子,于社会也许微不足道,偶尔在回忆时跳出来,直戳心窝。
 
喜欢《蛤蜊浓汤》里大腹便便,快乐的店主“哈哈哥”,他在西雅图的派克集市守着一家受欢迎的小店,赚足够花的钱,过自在的小日子。生活态度有些“不思进取”,但也提醒那些怀揣梦想只顾一路向前的年轻人,别透支了自己,停下来观赏一下身边的景色,问问自己:你幸福吗?
 
最后感谢另维。读过她,让我觉得,不论当下的生活有多少挫败,永远不要停下学习和爱美的脚步!因为比我年轻漂亮,比我能赚钱,比我更优秀女孩在比我更加努力的奔跑。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五):不为跑赢世界,只想超越自己

曾经在zhihu看到有人问,为什么身边“努力却得不到回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点赞最多的一条回答是:有些回报是有名额限制的,比如升学,比赛,应聘,而有些回报则是没有名额限制的,比如健身,这世上允许有无数的健美男女。“如果我们把成功定义成超*越*别人,那么注定会失败,因为世上总有比你强的人;如果成功的定义是超*越*自己,那么真的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是的,在成功的道路上,你自己才是你唯一的敌人。
另维在她的新书《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用半真实半小说的方式讲述了她如何与自己赛跑,然后渐渐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18岁的她是小城襄樊的“学*渣”一枚,她喜欢写作、篮球、艺术、舞蹈,得过新概念大赛大奖,受过鲁迅文学院的熏陶,然而这样一份漂亮的履历面对“有名额限制”的高考,却是枉然。在别人家的孩子考大学、拿着父母的钱付房子首付的时候,她选择独自去美国读书,开始了“和自己赛跑”的人生。
她先是就读西雅图的一所社区学院——没有入学门槛的公立大学,师资力量奇缺,鱼龙混杂,她吃尽苦头,语言障碍,受到人身安全威胁,还被同学欺诈。在很多人都放弃了努力的时候,她暗自下定决心要跳出苦海,勤学苦练,用18个月把自己升级成学霸,然后以千分之一的概率成功“脱逃”,转学到了现在世界排名11的华盛顿大学,她的战绩还被贴上了学校的光荣榜。对于一个原本底子差的女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奇迹。也因为这段经历,她在《社区学院》里写道:“原来,越是鱼龙混杂的地方,越是一面镜子,折射的都是自己的内心。”
书里另一个和自己赛跑,跑出人生新高度的当属《名校白*富*美》里的黎鸵鸵了——与另维同读社区学院,却在伯克利和富*二*代男友之间果断选择了前者,白手起家把自己晋升为“白*富*美”的女孩。比起社区学院,这篇看似狗*血,有小时代即视感,却极大地触动了我。它反应的是一个正在不断发生的现象:90后一代的女孩,比起他们的60后70后父母80后学长学姐,更加的追求自我和独立,就像这几年播出一部就会火一部的宫*斗*剧,最后的桂冠都颁给了那些不依赖男人,勇于实现自我的女人,黎鸵鸵亦是应时而生的产物。在黎鸵鸵们看来,生活绝不只是遇见Mr. Right 然后把自己变成Mrs. Right的过程,生活更多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要趁着年轻,去许多地方,遇见许多人,要努力赚钱,自由生活。面对这样自带光环闪闪亮的女孩,我也不禁感慨:这个世界是属于不现实的人的。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另一个给我的启发,是关于旅行对年轻人的意义。上学、考试、上班、结婚、退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在每一个环节我们疲于超*越*别人,却忘了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另维在华盛顿大学第三学年,也因为竞争陷入迷茫,她听从导师的建议,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停止了被迫赛跑的局面,休学,回国,旅行,她把自己年轻的足迹印满了世界14座城。在广州,她认识到“真正使自己痛苦的不是迷茫,而是失去眼里的光”(《小区里的芒果树》一文);在上海,她认识到在一份工作里,“你永远无法和一个真正爱它的人竞争”(《上海这座城,属于这些人》一文);在亚特兰大,她从黎鸵鸵身上看到了“为自己而活”的强者风范。她听从一个“大神”的劝告:当走脑走不通的时候,试试走心。她试着跟心走,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写书,旅行,赚钱,积累,享受“自律的自由,有规划的洒脱”,然后在这途中遇见爱情。说到旅行的意义,另维借《甲子园同学会》里华盛顿大学学长之口说道:“我相信,哪怕乍看一样,一个了解、争取过其他可能性的人,他内心的世界比‘大家都在这样生活,所以我也只能这样’的人,更加丰盛和广阔。而内心有多广阔,人就有多少潜能。如果有一天我实在厌烦当下的生活,相信我,我知道上哪儿改变它。”
愿我们在纷繁的世界,都能做一个“不为跑赢世界,只想超越自己”的人,然后收获属于自己,谁也拿不走的自在、喜悦与丰盛。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六):不为跑赢世界,只想赛过自己

曾经在zhihu看到有人问,为什么身边“努力却得不到回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点赞最多的一条回答是:有些回报是有名额限制的,比如升学,比赛,应聘,而有些回报则是没有名额限制的,比如健身,这世上允许有无数的健美男女。“如果我们把成功定义成超*越*别人,那么注定会失败,因为世上总有比你强的人;如果成功的定义是超*越*自己,那么真的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是的,在成功的道路上,你自己才是你唯一的敌人。
另维在她的新书《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用半真实半小说的方式讲述了她如何与自己赛跑,然后渐渐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18岁的她是小城襄樊的“学*渣”一枚,她喜欢写作、篮球、艺术、舞蹈,得过新概念大赛大奖,受过鲁*迅*文学院的熏陶,然而这样一份漂亮的履历面对“有名额限制”的高*考,却是枉然。她选择躲开万人厮杀的独木桥,独自去美*国*读书,开始了“和自己赛跑”的人生。
她先是就读西*雅*图的一所社*区*学院——没有入学门槛的公立大学,师资力量奇缺,鱼龙混杂,她吃尽苦头,语言障碍,受到人身安全威胁,还被同学*欺*诈。在很多人都放弃了努力的时候,她暗自下定决心要跳出苦海,勤学苦练,用18个月把自己升级成学*霸,然后以千分之一的概率成功“脱逃”,转学到了华*盛*顿*大学,她的战绩还被贴上了学校的光荣榜。对于一个原本底子差的女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奇迹。也因为这段经历,她在《社*区*学院》里写道:“原来,越是鱼龙混杂的地方,越是一面镜子,折射的都是自己的内心。”
书里另一个和自己赛跑,跑出人生新高度的当属《名校白*富*美》里的黎鸵鸵了——与另维同读社*区学院,却在伯克利和总裁继承者男友之间果断选择了前者,白手起家把自己晋升为“白*富*美”的女孩。比起社*区*学院,这篇看似狗*血,有小*时*代即视感,却极大地触动了我。它反应的是一个正在不断发生的现象:90后一代的女孩,比起他们的60后70后父母80后学长学姐,更加的追求自我和独立,就像这几年播出一部就会火一部的宫*斗*剧,最后的桂冠都颁给了那些不依赖男人,勇于实现自我的女人,黎鸵鸵亦是应时而生的产物。在黎鸵鸵们看来,生活绝不只是遇见Mr. Right 然后把自己变成Mrs. Right的过程,生活更多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要趁着年轻,去许多地方,遇见许多人,要努力赚钱,自由生活。面对这样自带光环闪闪亮的女孩,我也不禁感慨:这个世界是属于不现实的人的。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另一个给我的启发,是关于旅行对年轻人的意义。上学、考试、上班、结婚、退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在每一个环节我们疲于超*越*别人,却忘了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另维在华*盛*顿*大学第三学年,也因为竞争陷入迷茫,她听从导师的建议,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停止了被迫赛跑的局面,休学,回国,旅行,她把自己年轻的足迹印满了世界14座城。在广州,她认识到“真正使自己痛苦的不是迷茫,而是失去眼里的光”(《小区里的芒果树》);在上海,她认识到在一份工作里,“你永远无法和一个真正爱它的人竞争”(《上海这座城,属于这些人》);在亚特兰大,她从黎鸵鸵身上看到了“为自己而活”的强者风范。她听从一个“大神”的劝告:当走脑走不通的时候,试试走心。她试着跟心走,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写书,旅行,赚钱,积累,享受“自律的自由,有规划的洒脱”,然后在这途中遇见爱情。说到旅行的意义,另维借《甲子园同学会》里华盛顿大学学长之口说道:“我相信,哪怕乍看一样,一个了解、争取过其他可能性的人,他内心的世界比‘大家都在这样生活,所以我也只能这样’的人,更加丰盛和广阔。而内心有多广阔,人就有多少潜能。如果有一天我实在厌烦当下的生活,相信我,我知道上哪儿改变它。”
愿我们在纷繁的世界,都能做一个“不为跑赢世界,只想赛过自己”的人,然后收获属于自己,谁也拿不走的自在、喜悦与丰盛。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七):和自己赛跑

满满的正能量的书,抱着一窥别人生活的八卦心看的。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恋人的15件事。不能想象很情投意合的人能这样就放弃,感觉不合理呀,说不通呀。开始以为写的是作者的真事。可是看完这段后意识到,估计这本书里面有很多“艺术的加工”。 由此想到体育感动人的地方,在体育世界里”我声明你所看到的都是真的是默认规则“。 我挺讨厌这些半真半假的文字,你可以把你的视角展现给我,但不要把脱离事实你的臆想给我看。或者你直接说这本书是编的,我也就接受了。 在这本书里学了一个词语。日本人的”一期一会“。日本人认为你的每一杯茶都是独一无二的,人能再会,景难再会。景再会了,时光难以再会。装B酷词。 适合安逸的妇女同胞读一读。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八):不为跑赢世界,只想超*越*自己

曾经在知乎看到有人问,为什么身边“努力却得不到回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点赞最多的一条回答是:有些回报是有名额限制的,比如升学,比赛,应聘,而有些回报则是没有名额限制的,比如健身,这世上允许有无数的健美男女。“如果我们把成功定义成超越别人,那么注定会失败,因为世上总有比你强的人;如果成功的定义是超越自己,那么真的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是的,在成功的道路上,你自己才是你唯一的敌人。
另维在她的新书《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用半真实半小说的方式讲述了她如何与自己赛跑,然后渐渐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18岁的她是小城襄樊的“学*渣”一枚,她喜欢写作、篮球、艺术、舞蹈,得过新概念大赛大奖,受过鲁迅文学院的熏陶,然而这样一份漂亮的履历面对“有名额限制”的高考,却是枉然。她选择躲开万人厮杀的独木桥,独自去美国读书,开始了“和自己赛跑”的人生。
她先是就读西雅图的一所社区学院——没有入学门槛的公立大学,师资力量奇缺,鱼龙混杂,她吃尽苦头,语言障碍,受到人身安全威胁,还被同学欺诈。在很多人都放弃了努力的时候,她暗自下定决心要摆脱这个“学*渣集中营”,埋头苦练,用18个月把自己升级成学霸,然后以千分之一的概率成功“脱逃”,转学到了华盛顿大学,她的战绩还被贴上了学校的光荣榜。问度娘,华盛顿大学无论在美国还是世界范围,都是排名前列的。对于一个原本底子差的女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奇迹。也因为这段经历,她在《社区学院》里写道:“原来,越是鱼龙混杂的地方,越是一面镜子,折射的都是自己的内心。”
书里另一个和自己赛跑,跑出人生新高度的当属《名校白*富*美》里的黎鸵鸵了——与另维同读社区学院,却在伯克利和富*二*代男友之间果断选择了前者,白手起家把自己晋升为“白*富*美”的女孩。比起社区学院,这篇看似狗血,有小时代即视感,却极大地触动了我。它反应的是一个正在不断发生的现象:90后一代的女孩,比起他们的60后70后父母80后学长学姐,更加的追求自我和独立,就像这几年播出一部就会火一部的宫*斗*剧,最后的桂冠都颁给了那些不依赖男人,勇于实现自我的女人,黎鸵鸵亦是应时而生的产物。在黎鸵鸵们看来,生活绝不只是遇见Mr. Right 然后把自己变成Mrs. Right的过程,生活更多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要趁着年轻,去许多地方,遇见许多人,要努力赚钱,自由生活。面对这样自带光环闪闪亮的女孩,我也不禁感慨:这个世界是属于不现实的人的。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另一个给我的启发,是关于旅行对年轻人的意义。上学、考试、上班、结婚、退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在每一个环节我们疲于超越别人,却忘了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另维在华盛顿大学第三学年,也因为竞争陷入迷茫,她听从导师的建议,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停止了被迫赛跑的局面,休学,回国,旅行,她把自己年轻的足迹印满了世界14座城。在广州,她认识到“真正使自己痛苦的不是迷茫,而是失去眼里的光”(《小区里的芒果树》);在上海,她认识到在一份工作里,“你永远无法和一个真正爱它的人竞争”(《上海这座城,属于这些人》);在亚特兰大,她从黎鸵鸵身上看到了“为自己而活”的强者风范。她听从一个“大神”的劝告:当走脑走不通的时候,试试走心。她试着跟心走,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写书,旅行,赚钱,积累,享受“自律的自由,有规划的洒脱”,然后在这途中遇见爱情。说到旅行的意义,另维借《甲子园同学会》里华盛顿大学学长之口说道:“我相信,哪怕乍看一样,一个了解、争取过其他可能性的人,他内心的世界比‘大家都在这样生活,所以我也只能这样’的人,更加丰盛和广阔。而内心有多广阔,人就有多少潜能。如果有一天我实在厌烦当下的生活,相信我,我知道上哪儿改变它。”
愿我们在纷繁的世界,都能做一个“不为跑赢世界,只想超*越*自己”的人,然后收获属于自己,谁也拿不走的自在、喜悦与丰盛。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九):不为跑赢世界,只想超越自己

曾经在知乎看到有人问,为什么身边“努力却得不到回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点赞最多的一条回答是:有些回报是有名额限制的,比如升学,比赛,应聘,而有些回报则是没有名额限制的,比如健身,这世上允许有无数的健美男女。“如果我们把成功定义成超越别人,那么注定会失败,因为世上总有比你强的人;如果成功的定义是超越自己,那么真的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是的,在成功的道路上,你自己才是你唯一的敌人。
另维在她的新书《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用半真实半小说的方式讲述了她如何与自己赛跑,然后渐渐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18岁的她是小城襄樊的学渣一枚,她喜欢写作、篮球、艺术、舞蹈,得过新概念大赛大奖,受过鲁迅文学院的熏陶,然而这样一份漂亮的履历面对“有名额限制”的高考,却是枉然。她选择躲开万人厮杀的独木桥,独自去美国读书,开始了“和自己赛跑”的人生。
她先是就读西雅图的一所社区学院——没有入学门槛,给钱就能上的公立大学,师资力量奇缺,鱼龙混杂,她吃尽苦头,语言障碍,受到人身安全威胁,还被同学欺诈。在很多人都放弃了努力的时候,她暗自下定决心要摆脱这个学渣集中营,埋头苦练,用18个月把自己升级成学霸,然后以千分之一的概率成功“脱逃”,转学到了华盛顿大学,她的战绩还被贴上了学校的光荣榜。问度娘,华盛顿大学无论在美国还是世界范围,都是排名前列的。对于一个原本底子差的女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奇迹。也因为这段经历,她在《社区学院》里写道:“原来,越是鱼龙混杂的地方,越是一面镜子,折射的都是自己的内心。”
书里另一个和自己赛跑,跑出人生新高度的当属《名校白富美》里的黎鸵鸵了——与另维同读社区学院,却在伯克利和富二代男友之间果断选择了前者,白手起家把自己晋升为“白富美”的女孩。比起社区学院,这篇看似狗血,有小时代即视感,却极大地触动了我。它反应的是一个正在不断发生的现象:90后一代的女孩,比起他们的60后70后父母80后学长学姐,更加的追求自我和独立,就像这几年播出一部就会火一部的宫斗剧,最后的桂冠都颁给了那些不依赖男人,勇于实现自我的女人,黎鸵鸵亦是应时而生的产物。在黎鸵鸵们看来,生活绝不只是遇见Mr. Right 然后把自己变成Mrs. Right的过程,生活更多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要趁着年轻,去许多地方,遇见许多人,要努力赚钱,自由生活。面对这样自带光环闪闪亮的女孩,我也不禁感慨:这个世界是属于不现实的人的。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另一个给我的启发,是关于旅行对年轻人的意义。上学、考试、上班、结婚、退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在每一个环节我们疲于超越别人,却忘了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另维在华盛顿大学第三学年,也因为竞争陷入迷茫,她听从导师的建议,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停止了被迫赛跑的局面,休学,回国,旅行,她把自己年轻的足迹印满了世界14座城。在广州,她认识到“真正使自己痛苦的不是迷茫,而是失去眼里的光”(《小区里的芒果树》);在上海,她认识到在一份工作里,“你永远无法和一个真正爱它的人竞争”(《上海这座城,属于这些人》);在亚特兰大,她从黎鸵鸵身上看到了“为自己而活”的强者风范。她听从一个“大神”的劝告:当走脑走不通的时候,试试走心。她试着跟心走,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写书,旅行,赚钱,积累,享受“自律的自由,有规划的洒脱”,然后在这途中遇见爱情。说到旅行的意义,另维借《甲子园同学会》里华盛顿大学学长之口说道:“我相信,哪怕乍看一样,一个了解、争取过其他可能性的人,他内心的世界比‘大家都在这样生活,所以我也只能这样’的人,更加丰盛和广阔。而内心有多广阔,人就有多少潜能。如果有一天我实在厌烦当下的生活,相信我,我知道上哪儿改变它。”
愿我们在纷繁的世界,都能做一个“不为跑赢世界,只想超越自己”的人,然后收获属于自己,谁也拿不走的自在、喜悦与丰盛。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十):但愿都能一直做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想为期待已久的书写点什么,但太久不写下笔都有些艰涩。《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是我最近看得最投入的书——对一个思绪飘忽不定的人而言,能让人集中精神定下心去看的东西就是极好的了。里面有以前看过的旧文,但更多的,是新鲜的另维。
 我是从新概念文章合辑里注意到另维的,最开始是《我的少年》,后来通过贴吧买到了《美丽时光走丢了》,再后来是《萌芽》、《小说绘》等等上面三五不时的“见面”。之所以喜欢她,是因为她的文字能让我看到自己——有些骄傲有些胆怯有些不为人知的纠结,也有很多勇敢。
 很多人喜欢在文字中掩饰自己不好的一面,但另维好像不太这样。在遇到横财时候的第一反应是省了一个包包的窃喜——虽然最终怕报应而归还;她遇到另一个厉害的女生也会崇拜;遇到“我喜欢的人有女朋友”这种情况时也会不舍又痛苦;在社区学院里也会迷茫又忧愁;被鸭肝少年关心的责备的时候也会自尊心暴涨然后出口伤人……她在诚实的陈述自己的所做所思,正因如此,里面有很多真实存在的共通点拉近了距离,让人觉得她写的东西能戳到心里的某些地方。
 我不想写太多这本书里的故事,因为觉得它值得你自己去看。
 从高一到大二,一路看着她越来越厉害,好像在一起成长。有时候看着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少女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女神,羡慕有之欣赏更甚,但更多的是反思——我清楚的知道一个人要达到理想状态何其不易,她的得到必然是因为付出了更多,而自己之所以仍然迷茫,可能就是差了一个认真踏实去努力的距离。《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也实实在在在的佐证了这一点。
 可是能明白就尚不算晚,我不打算因为这些距离而停止脚步,更愿意在看完书之后,和她,和你们一起做个和自己赛跑的人,这样最起码能优于昨天的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