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亨小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亨小传》读后感10篇

2017-11-09 22:48: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亨小传》读后感10篇

  《大亨小传》是一本由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亨小传》读后感(一):相爱相杀

看了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前三期讲的是《大亨小传》,我对这本小说并没有很深刻的感情,虽然之前看过电影,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前几天在枫林晚图书馆无聊,居然看完了这本书,也正是梁文道推荐的译版。
在看电影的时候,只觉得整体氛围很迷幻,都跟磕了药一样,以为是导演刻意为之,想要用一种夸张的形式来展现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零星看到的影评书评也都几乎在围绕着盖茨比和黛西。 看了原著之后,才发现小说确实不太与爱情有关系,原著本身就是让人感到晕眩的迷幻。可是他所谈论的根本就是钱,那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又虚无的时代,充满了“梦”的色彩,所谓的黄金时代,爵士时代,有剪着精致短发的噼啪女郎和叼着雪茄的男人们。怪不得被说是美国版的《小时代》,这样反过来一想,突然觉得《小时代》也很牛逼啊,撕逼和炫富,还挺写照现实的。
菲茨杰拉德在最后通过尼克对盖茨比进行点评,虽然说表示理解,却又及其冷酷的指责盖茨比只是一个被金钱掩盖的浮华世界所吸引的土鳖,他试图进入一个不属于他的世界,菲茨杰拉德对黛西的盖棺定论竟然也只是贪慕虚荣的婊*子,可见他对他的妻子抱有怎样的感情。太悲惨了,完全就是一部对自己过去的相爱相杀的回忆和点评。他知道物质有多迷人,就算他也知道所掩盖的空虚还是存在,也无法避免的会深陷其中。
至于黛西,在不久之前看了一本《女艺术家镜像》里面,开篇第一个人物就是菲茨杰拉德的太太,泽尔达,她在19岁的时候说,I don't want to live,i want to love frist,and live incidentally,惊世骇俗惊为天人。《大亨小传》里黛西的原型正是泽尔达,出生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
在《大亨小传》里面,黛西是那个穿着白裙子轻飘飘在大厅缓缓下降,说话嗓音像是金钱一样,迷人的妆容和短发,开着跑车,虽然极美,却也不过是物质堆砌出来的蒙蔽人眼睛的美。她亲切的四处周旋,她娇弱的无法承认她与任何人的爱,也无法否认,她对自己女儿像是对待陌生人。至于最后黛西撞了人又再一次离开盖茨比,更是不堪入目。
他说:“盖茨比觉得心慌意乱,似乎多多少少上了对方的当,她家阳台披着灿烂的星辉。她扬起头来让他亲吻她怪可爱的、奇妙的嘴村时,两人坐的藤椅很时髦的吱吱作响。她那天着了凉,嗓音比平时更沙哑更娇美,一时盖茨比不胜感动,意味到一套一套华贵的衣装能够使人清新脱俗,意味到黛西像一弯银月高踞天空,藐视尘世间那群不断为生活搏斗的穷人。”
而在《女艺术家镜像》里面,泽尔达却被描述成为一个男权时代下的悲剧。菲茨杰拉德像盖茨比那样仰望黛西的仰望泽尔达是人尽皆知的,他们这对金童玉女的爱情简直就是模范。她本来就超凡脱俗,只是为了丈夫的写作事业隐忍自己的才华,活成了一朵放浪不羁的琵琶女郎交际花,挥金如土以填补生活空虚。
她自己学过芭蕾,学过画画,最后也出版了自己的小说,却因为菲茨杰拉德不能忍受她的光环,又无力负担奢华的生活,两人产生嫌隙,导致她精神脆弱不堪,最后死于疗养院的火灾。甚至泽尔达还说过菲茨杰拉德抄袭自己的作品,这样一来看看《大亨小传》里面对黛西的无穷无尽的诋毁,也是情有可原了。又或者,事实上泽尔达本来就是一个想要开花的花瓶,谁让他们活在黄金时代呢。

  《大亨小传》读后感(二):黛西有什么好,让你忘不了

        
这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小说,里面却有我最讨厌的女主角。真不知道黛西有什么好的,能让盖茨比念念不忘
     
最初看的是电影,看过两个版本。一个是莱昂纳多那版,一个是70年代的一版。后来买书,在巫宁坤和乔志高两个版本里纠结。有人微博里,摘举了巫宁坤和乔志高译文对比。感觉自己更喜欢乔译,有老式的典雅。就买了乔志高的《大亨小传》。果然没挑错。
     
翻开书,看到菲茨杰拉德的照片。菲茨杰拉德很帅,比莱昂纳多年轻时还帅。眼神似鹰,有英气还有书卷气。他的老婆泽尔达是上流社会阔小姐,看上去不是很漂亮。他家境一般,靠亲戚资助上了普林斯顿大学。在学校学业极其糟糕,一心扑在社会活动上。第一个女朋友也是个阔小姐,恋情遭到女方父母强烈反对。泽尔达对他说,能挣到钱保持自己的优裕生活,就跟他结婚。订了婚约一年,菲茨杰拉德只找到一份普通工作,泽尔达等不及的要毁掉婚约。后来,菲茨杰拉德一本书大卖,两人才结了婚。原来我讨厌的黛西是菲茨杰拉德生命中两个女人的结合体。菲茨杰拉德的命运也和盖茨比差不多,因一个女人而倍加努力挣钱,又被同一个女人毁灭了。泽尔达挥霍无度,给老公戴绿帽子,后来精神崩溃,进了精神病院。菲茨杰拉德承受了泽尔达带来的莫大负担。但他还是离不开她。
      
泽尔达有过人才华让人痴迷。黛西有什么呢?美貌,迷人的说话声音。“她那种声音能够令人侧耳倾听,好像每句话都是一些抑扬顿挫的音符所组成,一经演奏就成绝响。她的脸庞美貌而带忧郁,五官漂亮,有明眸皓齿,也有两瓣热情的嘴唇,但追求过她的人都说,最使人神魂颠倒,难以忘怀的还是她说话的声音:是引吭高歌,也是喃喃私语——听啊!声音暗示着,她刚做完一些欢欣鼓舞的事,而且别走,还有欢欣鼓舞的事在后头。”可是黛西是个骗子,她哪里有欢欣鼓舞的事呢。她的丈夫汤姆和一个修车厂的穷人老婆梅朵偷情。梅朵是怎样的女人呢?“她年纪大概三十出头,身体略肥,可是像有些女的一样,肥的颇有肉感。她穿的一身带有油渍的深蓝绉绸衣裳,脸庞并不美,可是一落眼就感觉到这女人有一种活力,好像浑身神经都在不停燃烧”。汤姆说他最近很悲观,看了一些有色人种会打败白色人种的书,就对文明悲观起来。全是扯淡。他哪里是对文明悲观。明明是对自己悲观,整个人没有活力,需要梅朵点燃热情。本书只写到盖茨比之死。可以想见,汤姆无休止的挥霍,醉生梦死,他的晚年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盖茨比一开始是在大家的八卦闲谈中。他在西卵家里夜夜办大party,他有好多客人,可没人知道他是谁。尼克初次见他,“一位风度翩翩鲁男子,三十一二岁模样,说起话来故作斯文,几乎有点滑稽”。比起汤姆和黛西完美的上流社会言行举止。盖茨比显得太笨拙了。笨拙却有难得的真诚。他实心实意的爱黛西,黛西爱钱,他就恨不得把全天下珍奇的东西给她,不管黛西到底爱不爱他。 真是可怜的人。
      
结局很好,比起看到盖茨比知道黛西根本不会和他私奔。还不如看到盖茨比抱有希望的死去。对他来说,人生最好的安排莫不如此。
   
      
      
      

  《大亨小传》读后感(三):幻梦中的盖茨比

       盖茨比的一生,当过渔夫,当过水手,当过兵,而后安逸的生活在西卵,效仿上流人士。在自有地,时常聚集一些奇奇怪怪的有意思的人士来。当兵前的盖茨比和黛西的爱恋,深刻却有差距。贪婪的黛西等不及盖茨比归来,和汤姆结婚。这像是一种必然,战争总是会拆散些什么,才无愧与战争之名。滑稽的是,黛西等到战争结束后,才放弃这段爱恋。如若不能等待,早点也好,何谓浪费时光挣扎于此。
       而盖茨比见到黛西后,深信不疑的认为黛西爱着他。只能说是他的一厢情愿。但盖茨比又是幸运的,至少他又见到旧时的爱人,盖茨比心里唯一的坚持是,更多的付出和信任,就像对梦想的坚持。
       开宴会的时候,几百人来盖茨比家中。而盖茨比死去后,寥寥无人送葬。似乎尼克是盖茨比唯一的好朋友,为死后的盖茨比奔走。上流社会的门槛从古到今都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没有原因?于出身,于血统?迷茫的社会。

  《大亨小传》读后感(四):最终 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

盖茨比一生的信仰就在那盏绿灯上。对于他,这是代表未来的极乐世界-------虽然这个目标在一年一年在我们眼前往后退。我们从前追求时曾经扑空,不过没关系——我们明天会跑得更快一点,两手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
可是最终,那盏让人惊奇的绿灯也变得越来越黯淡,而盖茨比也丧失了他从前那个温暖的世界,他确实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一份很高的代价—生命的代价。他的梦在尼克看来就是为的找一个机会哪一天下午到隔壁邻居家来“见一见”——露西,一个他以前从未见过的大家闺秀,那个能够让他重新规划自己人生的女孩儿。然而,在那个挥金如土的二十世纪的美国根本就不会有人相信,就连他一直苦苦追求的梦的对象也不会相信,与其说盖茨比是在追求露西,不如说露西是自己梦想的化身所在,即使在她面前暴露无遗,可是他还是一直等到凌晨四点中她走到窗前把灯关了才离开,因为那是他们提前就说好的。甚至在露西杀了人的情况下也想要顶替在自己的身上。尽管他知道他怀念中最新鲜、最美好的一部分已经失去了永远失去了,成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盖茨比的梦又是包含在美国梦当中的,人人都在金钱外衣包裹着的那盏绿灯下面饮鸩止渴,他的露西如是,她甚至也不会来他的葬礼,也不会打一个电话,早已变得和大多数那些曾经来参加盖茨比的甚至相互都叫不上对方的名字的所谓朋友一样了。就如同尼克对盖茨比说:他们都是混蛋!他们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你!他为爱付出的惨重的代价,已经足够让人同情了,仿佛尼克此时变成了我们,代替我们揭穿了那些伪善者的面孔和他们空洞的内心。黛西和汤姆一样——他们砸碎了东西,撞死了人,然后缩回到他们自己的钱堆或者他们臭味相投的朋友当中,彼此漫不经心,丢下来的烂污让别人去收拾。所以那岸似近在眼前的梦,其实从一开始就被时代的步伐远远落在了后面。
梁文道先生在“一千零一夜”中所说的:“我们被困在人生最根本的一个困境里面,就算我们有梦,最后也会梦醒。”那么我们做梦又是为了什么,或许没有那么一天,但是我想作者依然给出了一个不能称之为答案的答案:于是我们继续往前挣扎,像逆流中扁舟,被浪头不断地向后推。身在当下的中国,是否我们又知道所追求的早已丢在了背后,或是聪明的我们早已懂得把不切实际的梦想丢在了身后。
最后说说作者:
说他在生活中一向生活得彻底和认真,往往钻到别人的躯壳中去。而运用到写作中也再合适不过了“在每一篇故事里,都有一滴我内在——不是血,不是泪,不是精华,而是更亲密的自己,真正挤出来的。”有人说最伟大的小说就是一部忏悔录,菲茨杰拉德构筑的文字世界就是如此,如此充满人性的一个世界。
正如他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过:“我猜想我心坎中究竟是一个道德家,与其供给读者以娱乐,不如采取一种可以接受的方式向他们传播一点为人的道理。”
 而他也似乎做到了,他在逝去六个月之前跟努尔说了自己完成《大亨小传》之后未竟的心声: 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路——从今天起这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我的责任所在——没有了自己的路,我就会空无所有。
  我想那盏绿灯还亮着
灵魂的漫漫黑夜里,每一天都是凌晨三时

  《大亨小传》读后感(五):梦碎

“梦碎”可以说是主题之一。
1.第一个是“美国梦”的梦碎。
20世纪初膨胀浮华、享乐成风、纸醉金迷的美国,俨然不再是当初那个最具拼搏意味人人追求的“美国梦”,这些曾经的美梦,用一个个盛大的party来投射,它早已破碎成腐败与奢靡,这样一群沉迷于现世享乐的人们,我把他们称作“上流社会的孤独患者”。可以说是这群孤独患者成就了畸形的美国梦,也可以说是美国梦造就了这一群孤独患者。
2.追求真爱的梦碎。
盖茨比之所以了不起,在于他能够在浮躁的社会里为了最初最单纯的理想一拼到底,改写曾经是个穷小子的命运。可即便如此,那又能怎样?他与黛西爱情之梦的破碎,说穿了在于人心。“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就再也扶不起来了”,曾经是金钱与现实考验着人心,现在是回不去的昨天考验着人心。
3.生命走向的梦碎——人亡。
有存在就有阶级,阶级地位的悬殊带来悬殊的生存境遇,例如东卵、西卵、灰烬谷,讽刺的是,生命最终的走向并没有因为阶级不同而有所不同,一个被抢杀,一个自杀。不同阶级的两个人双双亡命,寓意皆成空。
因梦会碎,就不做梦?借顾城一句话:“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意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大亨小传》读后感(六):十载相守

在图书馆随便找的一本书。初读不以为然,然越深入越惊喜。
一直觉着,能触动心弦的文字,方能称之为文学。本书便有这般魔力。在这里,你看不到风花雪月,却能感受到美,人心之美,;在这里,你瞥不见断臂残骸,却能感受到恶,人性之恶。
盖茨比的结局是悲惨的。送葬之人寥寥无几,所念之人也不愿来,所谓知己更是借口连篇。这与宴会时动辄数百人的规模而言,着实有些可怜。盖茨比悲剧的一生,源于痴情。若他能忘了黛西,则决不至于落到这般境地。但他却忘不了,大抵是年轻的回忆太过深刻,以至于印在了骨子里吧。盖茨比对黛西的爱,超越了对自己的爱。如张爱玲所说,他的爱是低到尘埃了里的。他的爱是畸形的。盖茨比脑海里的黛西,是模糊的影子加上日积月累的思念,还有他的幻想,三者混合,产生了一个完美情人的形象。所以,在得知黛西爱过别人时,他不能接受,并自我安慰。
纵观全文,印象最深刻,也最令人感动的,该是盖茨比了。倘若把盖茨比放在今天的社会,该是怎样一番模样?

  《大亨小传》读后感(七):聚光灯下的独角戏-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聚光灯下的独角戏-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应该是一三年时候,因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抱着休闲的心态浮光掠影地看了当时最新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实话说除去精致的布景设计和身着华美精致的二十年代服装的众多演员百老汇式的喧闹party外,影片本身并没有给我带来应有的情绪波动和深刻印象,反而充满了莫名的疑惑,全然不知主角盖茨比缘何能当得起“了不起”三个字。近日读完乔志高翻译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又名—《大亨小传》)后电影中那些原本面目不清动机不明的角色一点点从困惑的迷雾中缓缓走出来,翻动纸张间故事情节这次以精致华丽的文字呈现在面前恍若昨日重现,历历在目,仿佛故地重游又偶遇故交的一次促膝长谈,听他讲述上次未能细说的故事,引我入胜。闻菲兹杰拉德文风柔美,阅后觉得这份弥足珍贵的柔情源于菲兹杰拉德温柔敏感的内心感受在创作中的本能流露,当温情的柔软遭遇冰冷如铁的现实,便碰撞出以卵击石的悲壮情怀,勾勒出盖茨比这个足以反映整个二十年代社会风貌的悲情剪影。崔健唱过:"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优秀的作家终其一生都在用作品剖白自我,一片赤诚的菲兹杰拉德尤甚,盖茨比这个在大时代中奋力挣扎向前的悲剧人物因源自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而更显扎实鲜活。
          
       导读中介绍菲茨杰拉德对情景氛围丝丝入扣的细腻描绘使观者如同在看一段段生动而具体的影像,而我认为菲兹杰拉德通过对人物言谈举止无孔不入的刻画所营造出的人物与人物之间微妙气氛的不断变化与一三版的电影相比显然更胜一筹,与原著对比,电影明显因推进情节操之过急而导致作者笔下那些在空气中流转的氛围在荧幕上几乎消失殆尽。无疑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谙世故的生活经验已远非好莱坞商业电影语言所能表达,虽略感遗憾,但并不意外。
       作者在小说开篇逐渐引出盖茨比这一绝对主角的方式上循序渐进可谓沉得住气,两次让主角在正式出场前先出现在其他角色欲言又止的交谈中无疑为盖茨比的传奇身份更添了几分令人无限遐想的神秘。从事件亲历者“卡拉威”的视角出发,引导读者借卡拉威的双眼逐渐深入了解盖茨比从出场到最终谢幕的点点滴滴今生前世,在带读者渐入佳境的同时又能以这种方式轻而易举地使读者与作者对整个故事建立几乎同步的认同感,让读者对随故事的展开逐渐接触形形色色的角色时产生不断波动的认识。而作者在用温柔的笔触勾勒盖茨比对黛西的情真意切时,他又化身成当事人向众人展示个人生活经验所赋予他真切的情感体验。跳出跳入之间既讲明了故事又传递了感受,让人时而客观清醒似隔岸观火,时而主观沉醉如身在其中。恍然如梦,浮华聚散便清晰地跃然纸上了。
       盖茨比在这一场自导自演却注定破碎的美丽幻梦中,扮演的又是怎样一个角色?一部优秀的小说读完,总是不免留下几个情景如同亲历,在菲茨杰拉德细腻微妙的情境描写下更是如此:难忘盖茨比在纸醉金迷的盛会结束一一送别宾客后独自站在自家豪宅门前长长台阶抬起一只手向那些花天酒地的临门之宾挥别时的孤寂;难忘他对卡拉威"旧梦不能重温"这一由衷规劝不假思索地激烈否认和反驳时的坚决;难忘梦醒后泳池中他躺在皮艇上透过可怕的枝叶窥见被分割成支离破碎的陌生天空时的绝望。盖茨比生前一直被形形色色的人或人群所围绕—一手栽培他的富商吴夫山;随交往日渐亲近的"叙述者"卡拉威;更不消说他的一生挚爱黛西和那些迎来送往不胜枚举的入幕之宾。而读者却也不难察觉隐藏在盛宴中滴酒不沾逢场作戏的他骨子里与周围醉生梦死的宾客仿佛来自于不同时空般的疏离感,像被一盏苍白聚光灯锁定后便与舞台上无边的黑暗泾渭分明。爱情理想主义的他注定被歌舞升平的享乐主义时代所孤立和嘲弄,这是盖茨比这一人物最具悲情色彩之处,也是他最可敬可歌可泣之处。所以从他出场的第一幕到最终的惨淡收场,他无疑是孤独的。而那道他所笃信的“绿光”又曾在多少个失意的夜晚给孤独以微弱而遥不可及的慰藉—在盖茨比与黛西的重逢时他对她随口道:“你们家码头上每晚总是有一盏绿灯一直点到天亮。”那黯淡的微弱灯光曾是他能伸手触碰的仅有希望,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个内心煎熬的夜晚他独自守候这份触不可及的希冀直至破晓。原著第一节末尾卡拉威叙述道:纵然黑夜中他离盖茨比是那么远却敢发誓看到伸出双手向绿灯央告的盖茨比在颤抖,可见一斑。仅一句不经意却饱含深情的告白就能在读者眼前勾画出一副动人的情景,不得不令人赞叹作者对人物语言把握之精到,不仅恰到好处而且令人浮想联翩。他最终因出身贫苦难圆旧梦而尽显无力和卑微,而在物欲横流的爵士时代他痴心不改倾其所有守望爱情的纯粹又令人敬佩—卡拉威与盖茨比临别时回首发自内心地恭维他:“他们都是混蛋!他们没有一个比的上你。“于是盖茨比又一次露出让人舒适的微笑,他总是恭敬而谦卑。黛西是盖茨比心中高悬的明月,他一直在自己的幻梦中向着无限深远的夜空拼命搭建虚幻的阶梯,像一个伸手想把月亮揽入怀中的孩子,注定从美好的梦境中狼狈地跌落到残酷的现实摔的粉身碎骨。他终于还是为黛西而死,于他的命运而言,或许,这已是最好的结局。
         从黛西在走出盖茨比经年累月的思念真正重新再出现在他眼前开始的一刻,那个被盖茨比绞尽脑汁编织的幸福梦境逐渐由唾手可得走向无可救药的崩坏。摇摆于旧爱与新欢、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她还是毫无悬念地做出与五年前同样的选择。这摇摆从盖茨比与之相识之初便已经注定—情书毕竟只是酒醉后的选择,当宿醉醒来,那些与他有关的、一切过去的回忆与未来的可能,在她伸手戴上珍珠项链的那个清晨便已然灰飞烟灭了。
                
         不过是一个捕风的人,一场用心良苦的安排。不过是一段死去的爱情,一个没有躯体的幽灵。
         注定成空。

  《大亨小传》读后感(八):盖茨比呀盖茨比

此书通译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大陆最权威的版本是巫宁坤翻译的。此书却是香港乔志高翻译版的。2013年5月份才第一次引进大陆。提及这个数字,我突然伤感起来。原来,再一次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竟然离第一次初读,已经十年了。前几年流行一句香港电视剧名言,“人生得几个十年呀”。用在这里,却也贴切了。其实就算这句话,也不过来自《了不起的盖茨比》,来自乔志高的翻译。所不同的是,故事里面的尼克,说的是人生还有几个三十岁。
老实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我高中时代,大约读过了3-4遍,大学后读过一遍,后来就再也没读过了。我几乎全然忘了书中到底说什么了。这次重读,我几乎是像是初读,速度极快地将其消灭掉了。
十年前,我自以为读懂了这本书,事实上,凭我那时候的阅历经验,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它是好书,并且一再向同学推荐,据我所知,我送给同学这本书,都不下三本。到现在,我老婆还清楚记得,十年前,她的哥哥,即我的高中同学,就跟她说过,你该看看这本书,因为是我推荐过的。但事实上,现在想来,我哪里真的就懂得了这是好书,不过是因为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里一再提到而已。
那么,现在重读,什么感受?
1、 事实上,无论美国还是中国,都有着这样的一类人——“他们是粗心大意的人——他们砸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或者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留在一起的东西之中,让别人去收拾他们的烂摊子……”其实,盖茨比的不幸,就在于他的理想,不过是一个充满金钱的声音的女子,她仅是热爱物质,而不懂得爱的女子,而他却没有看清楚。这最终决定了他的悲剧。我们许多男子,年轻时恋爱,或者爱慕他人时,都是如此的通病,只有时间久了,才能发现,原来你以为美好的理想,不过如此。盖茨比,如果不死,如果再跟黛西接触一段时间,我相信,他的梦一样会破碎的。到那时,他会不会无不厌恶的推开黛西,绝尘而去呢?——结局不能假设。
2、 盖茨比也许真的就是一个私酒贩子——那时候的美国,大概贩卖私酒是犯罪的,——也就是说,他的财富,来自于犯罪(根据当时的美国法律)。但是,那是因为法律上的问题,而不是他的原因。或许从那时候的道德观念来看,他这样的行为,是不齿的。这也正是汤姆攻击他的原因所在。然而,从为人这方面来说,不得不说,他是个绅士。虽然他只是个乡下孩子,但他一直用绅士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只是,他的热情,还是遮掩不住别人的冷漠。这从他最后的葬礼上可以得出结论。这换成在中国,就是酒肉朋友不可交也。
3、 小说写得真的很高明。用尼克和贝克的交往(正常),用汤姆和梅尔的偷情(情欲),来衬托盖茨比对黛西的爱情(理想化),这样,盖茨比人格上的伟大,不知不觉便被烘托出来。而他一厢情愿的爱情,也就让读者哀之殇之了。小说即将落幕,盖茨比守到后半夜四点,那盏他过去一再望着的灯,熄灭了,他走了回来。其实这也暗示着理想的熄灭,希望的熄灭,他走上了人生最后的一段路。游泳池整个夏天都没有用过,但夏天即将过去了,他才意识到。这个游泳池也暗示着他的爱情。他跳进去,然后,死亡降临。
4、 关于写法,林以亮的解读很到位。菲茨杰拉德在此书“把想象力贯入写实的细节,创造出一种新的经验,超过表面上的意义而含有象征的价值。……因为他所采取的不是纯写实主义的手法,所以他无须浪费笔墨于枝节的描写,他所追求的乃是暗示和呼唤确当的情调、气氛和神态。因为他所采取的也不是纯象征的手法,所以他仍借重于具体的事物、对白和时代感,而不至于流入空洞和抽象。《大亨小传》正好把这两个因素调配匀称,因此一方面反映出爵士时代的精神,另一方面刻划出人性中永恒的一面。”

  《大亨小传》读后感(九):盖茨比和那个坚定的锡兵

             它的文体并非新颖,循规蹈矩,平实精确,但我就是喜欢,每一个角色都有它的必要。
             乔治威尔逊,软弱的,孤注一掷的汽车行商人,
             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情妇梅朵,
             像小孩一样肤浅自大的汤姆,
             浅薄,声音充满钱的黛西,
            总吸引人来诉说心事却心存保留,最终只有他一人看到了盖茨比的伟大——尼克。
          还有盖茨比,盖茨比,把巨大的美国梦寄托于一个女子的盖茨比,很像那个坚定的锡兵,纵然身体已然毁灭,他的巨大的面对理想的激情就像锡兵被大火烧过后留下的锡心,而黛西不过和那个小房子里的舞蹈家一样,中看不中用,根本不值得。

  《大亨小传》读后感(十):无止境的攀爬还是优雅的活着?

最早是看完了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留下的印象是,片中的有钱人家精美华丽的房子、衣裳,和盖茨比成功又毁灭的经历。
当时以为这就是成功人士的掠影,直到一天听梁文道讲起这本书,讲到美国梦的时代,讲到“自我成就”的人,然后,我把影片重新看了一遍,再到上个月,我开始读这本入选的共读书《大亨小传》,感悟与最初接触这个故事时已有太大的不同。
《大亨小传》是以一个旁观者,同时也是参与者的角度写的,尼克从乡下搬到纽约,住在盖茨比家隔壁,见证了他从万人追捧到伶仃去世的过程。盖茨比的成功代表着曾经的美国,也是今天的中国一些人的成功,昨天的美国梦,今天的中国梦,但这个成功并不是本书的全部,我通过三个渠道理解这个故事,得到更多的感触是关于财富、进取、人情之间的选择关系。
盖茨比,他是从最底层攀上最高层,然后从最高处坠落的人,从小就有极强的进取心,当他的父亲翻到他年轻时候做的计划,几乎就认定了盖茨比并不属于这个平凡的家庭。他并不仅是因为黛西才如此进取,他生来就是个不满足于现状的人。当看电影的时候,原以为情感是一条故事的主线,看书的时候才知道,那真的只是一部分。我觉得在生活中在职场上打拼的很多人都和盖茨比有很多共同点,不满足于现状,有着永无休止的欲望,情感、进取、成就都是构成人生的一部分。不同的是努力的程度,成就的大小。
尼克,他既担任黛西的表兄、汤姆的朋友,又担任盖茨比的邻居,自己从乡村去到华尔街工作,旁观或参与到灯红酒绿,在奢靡的生活与内心的坚守之间徘徊:一片赤诚之心受到冲击了,就变成城市中一扇窗里的故事,一念之间回归初心了,感叹有钱人生活奢靡。这真是一个纠结的常态,是在行程中遇到的迷雾。尼克同情盖茨比一点也不意外,他还没有完全被上流社会驯化,身在职场拼搏的他应该能懂盖茨比的心酸吧。
黛西、汤姆,上流社会的他们因为拥有的太多而不会因为犯过错,或失去曾经爱过的人就停下他们的幸福生活,没有什么阻止他们抱着他们的财产继续纸醉金迷。作为最后相伴离开西卵区的夫妻,作为失去情人的两个人,最后在另一座城市安然度日。我不了解他们,也没有通过这本书了解他们。看起来他们一直在远处,在那束绿光的源头,却看不到他们的改变,看不到他们在什么都有的时候在乎的是什么,追求的又是什么。也许他们的任务就是优雅的活着,常在河边走也能不湿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