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明之光(第一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文明之光(第一册)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0 22:16: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明之光(第一册)的读后感10篇

  《文明之光(第一册)》是一本由吴军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之光(第一册)》读后感(一):不重复造轮子

吴军本身提到了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与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为了避免重复造轮子,作者在成书之处,立意就显得与一般的历史书不同,去发现那些“历史”没有看到的角度,并冠之以“文明”。
但是,以“文明”为主旨,其象征却仅仅是“城市生活”。城市,在作者提到的“人类的历史相对我们这个星球的历史,大约相当于一年中的半个小时,而文明的历史更加短暂”可以看出其短暂性。然而,尽管作者对其所叙述并还有幸“亲历”的文明有着溢于言表的赞美,“城市”这个前提却不一定是必要的,作者赞叹的只是一种规模上的文化——比如,金字塔。因而,常常无视其后的看不见的世界,比如,长城,郑和下西洋……好大喜功,大概也是人性的弱点吧。作者除了感慨,就是从技术切入而专注于其构成中的科学,却也无视了其他。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历史却一直在诉说着潮起潮落,规模效应的前提,只是众多的人,而为数量大这个前提,是进化的基础,这一切的构成,更像一个自闭包,用来解释,难以反驳,却也可以直接不认同。
另外,作者着重强调的另一文化,便是艺术——很难否认的一个东西,尤其在和平年代,几乎是投资首选,会不会欣赏不是首要的,因为,就像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说的那样,“就结构而言,富有意义的是失调率。”
总之,在当今消费文化的影响下,这是本好书,但只好到足够消费,它切入了一个很好的与通史不一样的角度,并辅之以技术人员的考究,辅之以亲历的图片,科普着规模化的文明,以一种鲜活的态度呈现。而我,也得以在享受作者的宏伟讲述的同时,再从另一个角度吹毛求疵的认识一下。

  《文明之光(第一册)》读后感(二):再一次的巅峰之作

假期专门花了三天时间连夜拜读了吴军先生的大作《文明之光》第一二册,正像他说的,那些王侯将相总令人津津乐道,因为他们的故事更好听,很好看,但时过进迁,在历史面前却是如此苍白无力,其实那些故事只是标榜了人类的轻率以及对权力崇尚的渴望罢了。真正堆进文明是那些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追逐科学严谨且实事求是的态度、强权前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品质。科学不是偶然一个苹果掉落在地上那么简单,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反复推倒计算的数学模型、数不清的定量实验求证、多元化开放的思维碰撞、不断完善的系统性研究方法等等,才让人类渐渐打开造物主的潘多拉墨盒,一切看似的偶然都带着必然,反观那些权术争夺、尔虞我诈、吹毛求疵、急功近利有时短时间可以为自己赢得些许利益,但在历史的面前,在未来面前就如同海市蜃楼自欺欺人罢了,对于文明的推进,对于社会的价值本身根本无从谈起,也更多给当下的我们更多启示。遥想起几年前吴军先生还是腾讯搜索事业线的高管,当时从他手中接过了被自己认为是读过最好书籍《浪潮之巅》,没想到经典果然是用来超越的,《文明之光》肯定能满足历史迷,科技迷,理工迷的深度诉求,直击心灵推荐给各位同仁!

  《文明之光(第一册)》读后感(三):《文明之光》读书笔记(三册合一了)

书名:文明之光
作者:吴军
译者:无
出版者:人民邮电出版社
版次:2014年7月第一版,2015年1月北京第三刷
读书笔记(开始时间:20160314)
1.是哪类书:历史书
2.主要内容:人类文明史
3.主要观点:真正影响我们的是那些文明的成果,包括经济上的、技术上的和人文的,而这些文明的成就恰恰容易被历史所忽略。
4.要问的问题:人类的文明史是如何发展的?
5.书的结构:选择文明史上的几十个片段来讲述作者对文明的理解。每一章都是独立的。
6.重要的单字:文明史
7.重要的句子:每一个人在宇宙中是多么微不足道,因此,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必为自己的一点所得而沾沾自喜,另一方面,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却是伟大的,他(她)在不断破解宇宙的规律,而作为这个整体的一员,如果我们能够做一些对文明有益的事情,无论大小,我们都以为自己感到骄傲。
8.作者的论述:
第一册
序一(王石
贯穿全书的“意”:一、进化观点;二、科技-资本黄金组合;三、反英雄史观。
序二(张首晟)
整个宇宙复杂性的产生,无论是恒星的产生,还是人类文明的产生,都需要能量密度达到一定高度。
文明的定义:平行于生物基因,可以代代相传的一个信息系统。文明的主线是能量与信息。
前言
真正影响我们的是那些文明的成果,包括经济上的、技术上的和人文的,而这些文明的成就恰恰容易被历史所忽略。
生动的讲解文明发展。
选择题材的原则:一、挑选一些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却常常被忽略的人和事;二、所选的题材必须是作者所熟悉的。三、本书的题材是作者有深刻体会和认识的。
写书的目的是抛砖引玉,引起读者的思考,而不只是为了灌输内容。
(不是文明的全部,只是作者个人观点)
引子 一年与半小时——年轻的人类
与地球的年龄相比,与人类今后要走的路程相比,人类确实还非常非常年轻,人类的文明史则更加短暂。
介绍宇宙演化到人类文明产生以前的历史:宇宙大爆炸->星云形成恒星->超新星爆炸->重元素凝聚成太阳系->地球形成->碰撞形成月球->海洋产生,地球冷却->产生有机物->RNA世界->原始生物->厌氧生物,制造氧气->寒武纪大爆发->二叠纪生物大灭绝->恐龙繁盛->侏罗纪恐龙灭绝->哺乳动物兴盛->灵长类动物兴盛->人类产生->人类走出非洲->现代人消灭/融合其它原始人种->文明产生。
(文明产生以前的历史)
第一章 金字塔和死者之书——古埃及文明
西方学术界对文明的定义:阶级的产生和城市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文明的开始。而文化,本意为农耕和养殖。人类最早的文明始于非洲尼罗河下游,即现在的埃及地区或者是美索不达米亚。
古埃及文明的发现是源于拿破仑征服埃及发现了罗塞塔碑,这是公元前196年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的诏书,同时用古希腊文和古埃及象形文字记录了同样的内容。1822年法国的商博良通过碑文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从而使尼罗河流域五千年文明的面纱就此揭开。
人们从此开始对古埃及文明进行系统的科学考擦,从而揭开了古埃及文明的面纱。最早在古埃及土地上耕种的是闪米特人和当地土著。他们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大约在公元前40世纪,埃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孟菲斯和底比斯。这个时期被称为古埃及前王朝时期。古埃及从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了。公元前31世纪,一个名叫纳尔迈的国王统一了埃及,建立了埃及第一个王朝,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这是古埃及的第一王朝。这时有了埃及的象形文字,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第一王朝和第二王朝一共持续了三百多年,历史上统称为早王国时期。之后,古埃及进入了第一次文明的高峰期——古王国时期,它包括从第三到第六共四个王朝。埃及最大的三个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孟卡金字塔都修建于这一时期。之后五百多年里,埃及经历了短暂分裂,后又统一。其后进入了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公元前1650),即第十一王朝和第十二王朝。在这一时期,埃及建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长城——大公墙。中王朝结束时,中国的商朝正好建立。接下来一百年埃及被西亚的民族打败,法老逃到南方底比斯,后法老打败外来统治者,埃及进入新王国(公元前1575-公元前1069)。这是埃及历史上的另一个高峰。接下来四百年,埃及再次陷入分裂,于公元前664年埃及再次统一,但只维持了三百年,被亚历山大灭了。古埃及的历史结束。
介绍金字塔。是古代世界最大的金字塔,也是古代世界最高的建筑。接着介绍了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尺寸比例,木乃伊的情况等。
介绍古埃及的艺术:《亚尼的死者之书》,神庙、壁画、浮雕等。
历史上对古埃及文明最大的两次破坏都和宗教有关:即公元4世纪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下令关闭所有异教徒神庙,基督徒对古埃及神庙的破坏。以及阿拉伯人入侵时期,为了修筑清真寺对神庙的破坏。埃及文明通过伊斯兰人对中国文化也有影响,体现在青花瓷的蔓藤图案上。
(古埃及文明好早熟,为嘛最后被灭掉,而不是像中国这样延续到现代?不过,他们持续了3000多年,中国从商算起,差不多也是3000年左右,将来不知道。)
第二章 轮子、拼音文字和铁器——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
世界上有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多个文明中心,而位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继埃及以后的第二个文明中心。
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土地”。公元前6000年左右就开始运用灌溉技术,公元前32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和最初的城市等一些文明社会的标志。公元前2900年前后,有众多城市组成的城邦出现了。政治、文化和艺术也有了高度的发展。有很多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文明。
苏美尔人:欧贝德(Ubaid)时期(前6500年-前3800年)的最后一千年,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起始。有了剩余产品,社会分工明确,社会等级分明,农村变成了城市。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始于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下游建立了乌鲁克城(Uruk)。前3300年左右,楔形文字产生,这是人类最早的拼音文字,后来经腓尼基人简化,成为今天所有拼音文字的原型。苏美尔人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冶炼金属的民族,他们在公元前3300年便进入了青铜时代。和黄铜相比,青铜的硬度要大得多,说明人类社会已经有了采矿业和简单的制造业了。苏美尔人的另一项发明是轮子。他们还发明了帆船,车和帆船,使得人类可以抵达较远的地方。任何一种文明,其文明程度的高低,与教育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苏美尔人是最早建立学校的民族。为了争夺水源和商业殖民地,苏美尔各个城邦之间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战争是苏美尔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公元前2334年,阿卡德帝国建立,并四处扩展,成为世界上早期最发达的商业帝国。苏美尔人制定了最早的法典——《乌尔纳姆法典》,编写了最早的要点,颁布了第一部太阴历(农历)历法,留下了最早的史诗和地图。
古巴比伦:古巴比伦人是闪米特族的一支。现在的阿拉伯人及犹太人都是其后裔。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人在幼发拉底河的左岸建立了一座宏大的新城市,即巴比伦。这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元年。前1792年,汉谟拉比成为巴比伦国王,制订了《汉谟拉比法典》。在美索不达米亚,社会是靠法律来维系。汉谟拉比被后世的统治者和政治家们视为立法者。古巴比伦王国在前1595年被赫梯人灭亡,前后约三百年。汉谟拉比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政府管理体系,包括立法、司法、行政、军事和宗教五个部门。这些都流传了下来。一个王国或帝国的武功远不如它的“文治”来得重要。再强大的王国都会灭亡,而它们建立的文明却能薪尽火传。
赫梯人:前1595年赫梯人取代古巴比伦人开始统治美索不达米亚时,中国第一个有文字(应该是考古证据,文字记载夏朝以及三皇五帝都有)记载的王朝——商朝正好开始建立。赫梯人是印欧语系民族的一支。赫梯人的崛起与马匹有很大关系。赫梯人被认为发明了冶铁术,并且世界各个文明的冶铁技术都是从赫梯人那里慢慢传过去的。前1700年,赫梯王国成为一个颇有实力的国家。其王位继承,一直是禅让制度,有弊端,易造成内部矛盾,前16世纪,赫梯国王铁列平才制定了世袭的王位继承法。在人类早期文明时期,它不失为一种能够给社会带来稳定的好制度。因为一个坏的决定也比做不出决定要好很多。前1312年,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人进行战争,最后签订了《埃及赫梯和平条约》,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与国之间的书面条约,它表明人类开始懂得通过谈判而非武力解决纠纷。赫梯人的冶铁术传到了其它地方。由于冶铁术需要比制造青铜器更高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下烧制的陶器也比以前更坚固。在很长时间内,美索不达米亚的制陶术领先世界。赫梯人在战后很快退出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亚述:前12世纪,崛起的亚述人取代赫梯人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主人。亚述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起先是作为其它民族的雇佣兵,他们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赫梯人的衰落。前12世纪,亚述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开疆扩土,占领了黎巴嫩到地中海边的大片区域。他死后,亚述王国就开始衰落。前10世纪末,亚述王纳西尔帕二世再次通过战争开疆扩土,到前730年,打败了新兴的乌拉尔王国,并征服了叙利亚和其它城邦。几年后,他们灭了以色列国。前671年,他们进攻埃及。两年后萨尔贡二世离世,亚述王国开始衰败,到前612年,迦勒底人与米底人的联军攻陷了亚述人的首都尼尼微,亚述灭亡。亚述人在退出历史舞台后并没有消失,他们的后裔延续至今。
新巴比伦:前626年,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萨尔发动起义,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前612年,迦勒底人攻陷亚述王国首都尼尼微。在那波帕莱萨尔的儿子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努力下,新巴比伦恢复了当年的繁荣,他的军队于公元前597年和公元前588年两次攻占耶路撒冷,毁灭了犹太人的大卫王朝,并制造了“巴比伦之囚”。新巴比伦的标志是空中花园和巴别塔。前562年尼布甲尼撒二世暴毙,前539年,居鲁士二世进入巴比伦城,新巴比伦王国别灭。美素不达米亚地区不再有独立的王国,这些地区的文化表现为统治国文化的一部分。
(第一次搞清楚这些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称呼的顺序:苏美尔-巴比伦-赫梯-新巴比伦)
第三章 垄耕种植法和科举——中国的农业文明
中国在从秦汉统一到工业革命开始之间的1800多年时间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其他任何一种文明都无法相比的。在长达1800多年里,中国的经济水平一直排在世界前两位。其次是科技水平和工程水平,有许多造福全世界的重大发明创造。另外中国人均生活水平要高于西方,也高于印度和日本。最后,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当时也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人才遴选制度。
水利、垄耕种植法和农具:水利,作者以郑国渠、都江堰为例进行介绍。垄耕种植法是除了灌溉之外农业高产最重要的保证。其好处是保证每株庄稼独立成长,互不干扰,农民操作是在沟里走,不会伤害庄稼。便于灌溉,垄与沟每季交替,相当于轮流休耕,保证地力。犁、马具等农具中国也遥遥领先。这些因素,使古代中华文明的粮食单产量最高,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同时降低农业需要的劳动力,大量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从事手工业、商业、文化、艺术、宗教活动。
(这个视角蛮独特,既然垄耕种植法这么先进,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不是几个文明独自发明出来,就像轮子、文字等等?)
先进的选官制度:在西方近代真正的民主政治出现之前,世界上只有古希腊和罗马的民主制,以及中国的文官选拔制度,打开了平民进入上层社会并参与管理国家的途径。自秦汉以下,除了改朝换代的时候,都是由地方豪强和士族控制着朝廷。到了北齐和隋朝,这种政治制度的弊端已经让朝野都无法忍受了。隋文帝杨坚589年统一中国,开设了科举制度。唐朝继承了隋的科举制度,但参加科举考试的大多还是官宦人家。宋朝是真正把科举制度推广到全体老百姓的年代。科举由两级考试改为三级,增加了在皇宫进行的殿试,同时将每届进士的人数从唐代的几十人增加到几百人,增加了一个数量级。它在专制时代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其考试内容是考察读书人的治国之策,而非文采。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大多数是治国的能臣,这些文臣保证了中华文明在一千多年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科举制度还造就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和百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在精神上得道于孔孟这些被宗教化的贤哲,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是中国自隋唐以下直到明代的政治特点。中国的科举制度被东西多国效仿。
(科举考的不是文采,是治国之策。问题是这么考纸上的——也就是前人——的东西,在一个代与代之间几乎不变的时代可能没问题,如果碰上像清末这种”四千年未有之大变“,可能就杯具了。)
宋代是幸福的农业社会的顶峰。宋代的城市规模,人口等,均冠绝全球。宋朝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空前的,税收收入直到清朝才被超越,而且主要的税收来自工商业。宋代的耕地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也高于唐朝。宋代的工业也非常发达,包括造船等。宋代的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三个(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都是在宋代得以普及应用。中国从宋代开始从单纯的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商业的繁荣远超唐代。宋代(尤其南宋)的海上贸易非常发达。宋代百姓的生活水平非常高。宋朝是的中国可能是全世界所有农耕社会第一个兴办社会福利的国家。宋最后亡于蒙元入侵,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否则中国或许会比欧洲更早进入工业社会。宋朝在军事上不是很强大,但它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弱。每一次落后战胜文明的结果,都是全人类的文明大倒退。在人类历史上,并非下一代人一定比上一代人生活得更好。今天,世界上大部分人得以衣食无忧,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中国的农业文明。
(现在好像很多人都说宋朝很好很强大,可惜军力不行。)
第四章 科学之路——从毕达哥拉斯到托勒密
(抽象的)科学不仅在古希腊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很多科学体系的雏形也诞生于这个文明之中。
几何学:古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古巴比伦王国都掌握了很多几何学知识,古希腊人继承了这些知识,并将其系统化。与孔子同一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创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并将科学宗教化,把数学变成一件神圣的事情。在数学上,毕达哥拉斯最早将代数和几何统一起来,并通过逻辑推演而非经验和测量得到数学结论。在几何学上其最大的贡献在于证明了勾股定理。其它文明对此只有实际度量结果,而无逻辑推理。毕达哥拉斯的工作实际上是将数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科学的方法分开了。他坚持数学论证必须从“假设”出发,然后通过演绎推导出结论,而不是通过度量和实验得到结论。他还发现了无理数。另一位数学家恩诺皮德斯试图使几何学成为完美而纯粹的理论。他提出了“定理”与“问题”的区分。“定理”是几何学这栋大厦的骨干,通过定理可以建立起完整的理论,而“问题”只是孤立的练习而没有更重要的价值。从此,希腊几何学的研究就建立在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之上了,而脱离了东方那种靠举例子和测量来说明问题的研究方式。柏拉图学园培养出许多学者,最著名的是亚里士多德。其学生征服了埃及,建立了亚历山大城和图书馆,在其中诞生了欧几里得。欧几里得的最大成就,是在总结西方历史上几个世纪积累的几何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基于公理化体系的几何学。《几何原本》直到清末才对中国产生影响。
物理学: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不是建立在逻辑推理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之上。亚里士多德是物理学和许多自然科学学科的开山鼻祖,他最早将对大自然发生的现象和规律的研究变成一些独立的学科,并将它们从传统的“知识”(哲学)中分离出来。他将过去广义的“哲学”分为三大领域:理论的科学(理工科)、实用的科学(文科)、创造的科学(诗歌、艺术)。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上,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格物致知。他开创了通过归纳方法研究科学的先河。其结论很多是定性的。其功绩在于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建立了很多学科体系,并且采用归纳法总结出一些自然科学的定律,这些定律是构成各个自然科学学科的基石和支柱。完成物理学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这一飞跃的,是阿基米德。他被誉为世界三大数学家之一,但他对物理学的贡献和影响其实更加深远。其最著名的物理学发现是浮力定律。有工程经验不等于能够上升到科学理论,这是希腊文明优于之前一些文明的地方。他还发现了杠杠原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于实际。他还发明了一种天象仪或者说太阳系的模型,显示了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的运动。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共同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把物理学变成一门单独学科加以研究,这要归功于亚里士多德。而把具体现象总结成通用的规律并加以定量描述则是阿基米德。古希腊人靠着抽象思维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以及对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天文学:起源于古埃及,源于农业生产。到美索不达米亚兴起时,天文学有了进一步发展。柏拉图学生欧克多索对天文学做出了贡献:①指出五大行星的运动是漂移的;②建立以地球为中心的两个球面模型,里面的球面代表地球,外面的球面代表日月星辰运动;③认识到需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使得计算出来的五大行星轨道与观测一致。到了喜帕恰斯的年代,天文学又有了发展。他发现了很多天文现象,进行了精确的观测。真正创立了天文学,并且计算出诸多天体运行轨迹的是伟大的天文学家克劳斯第.托勒密。他把前人留下的零散的天文学知识变成了天文学这门严谨的自然科学学科。他最著名、也是最有争议的发明是量化的地心说。其另一大贡献是在地理学,发明了经纬度,绘制地图的方法。托勒密建立起来的天文学体系和研究方法,使得后来人在天文学上的每一点贡献都可以加进整个天文学中。
希腊人在学术研究上有别于东方文明之处不在于一两项科学发明和发现,而在于他们将自然科学各学科分门别类,对每个学科都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体系,在此基础上,演绎或归纳出普遍规律性,即定理或定律,继而成为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基石和支柱。反观东方文明,在科学研究上有两大缺陷: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常常会将问题和定理定律混为一谈。后人很难继承前人的工作,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得从头再来,导致原地踏步。
(还是那个问题,为什么从工程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只在古希腊文明中发生,而其它文明中没有?也许答案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前,科学只是有闲人的玩具,并不是必需品。)
第五章 罗马人三次征服世界——罗马法
罗马人一共三次征服了世界,第一次靠武力,第二次靠拉丁语,第三次靠罗马的法律体系。
公元前2世纪开始,到公元前后,罗马人逐步征服了周边地区,到了屋大维时代,当时世界上靠马匹和士兵步行所及之处,全部纳入了罗马共和国的版图里。公元3世纪末,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476年灭亡,罗马城沦陷。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到1453年。成为一个二流国家。
罗马人发明了拉丁语,并把它变成了世界上语法最严谨的语言。18世纪以前,拉丁语是欧洲各国人民交流的媒介语言。现在拉丁语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死的语言,但其比武力的影响力更为持久。
古罗马人依旧影响我们的生活,这种影响力是通过罗马法来实现的。罗马的法律和司法制度,是古罗马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公元前8世纪前后,拉丁族的部落在台伯河畔建立了罗马城,罗马的历史就从这里开始。罗马早期(前8世纪-前7世纪)是四王共治,还有元老院来制约王权。古罗马在立国前,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同执政的民主政治制度。到罗马第五个王老塔克时期,城市开始兴起,古罗马的文明从这时才开始。后来权力从元老院转移到由各阶层代表组成的议会。前509年,罗马人发动起义,驱逐了国王,从此,罗马由王政时期进入共和时期。罗马的最高统治者是由两名议会选举出来的执政官,用权力制约权力。执政官任期只有一年,无法形成独裁。元老院是终身执政,对政治影响力更大。后来罗马设置了保民官,五名,能行使否决权,成为制衡贵族的权力。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封为“奥古斯都”,成为罗马皇帝,从此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实行君主制。元老院保留下来,还有很大权力。古罗马社会中,统治者个人的作用在政治格局中不如其他帝国那么重要,更多地是依靠制度和法律维系整个国家。罗马的法律更多的是基于理性,而不是风俗。罗马法不是专指一部法典,而是一系列的法律和法律文件。前454年,罗马成立立法委员会,前450年,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法律文件《十二铜表法》诞生。相比其他早期文明的法律,它有了很大的进步。古罗马的司法制度实现了司法与行政的分离。法官不管行政,注重的是衡量双方的证据,确认事实,而不太考虑动机。随着法律的复杂,在罗马共和国末期到罗马帝国初期(前1世纪后半叶),专门的辩护人产生,后来又形成了律师行当。罗马法在法律体系上的一个创举,是将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公法是针对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而设置的。而对于个人之间的纠纷,则用私法处理。私法又进一步分为人法和物法。所谓人法,就是对人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人法的主体开始都是自然人,后来出现了法人的概念。随着外国人的增加,法又衍生出“万民法”,是国际法的起源。物法包括物权法、债务法和继承法等几部分。罗马法的诸多变化仍然是在传统价值体系下完成的。执政官并不重新修改法典,而是通过对法律条文进行新的解释或修订已有的法律来解决新的问题。罗马人确立了对传统法律的依赖以及对变动的谨慎态度。对法律的解释,最早由执政官进行。后来出现专门的法学家对法律进行解释。西塞罗的《论法律》为罗马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出发点是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观念:“法律是自然的力量,是明理之人的智慧和理性,也是衡量合法与非法的尺度。”即一切都要以法律为准绳。西塞罗的《论法律》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罗马法的本质和体系,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罗马法学家,也影响了欧洲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为他们提供了天赋人权与分权学说的思想源泉。罗马史上,最为系统、规模最大的法律汇编是查士丁尼时代编撰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政治上大倒退,到11世纪,罗马法由于现实需要开始复兴。到18世纪,罗马法对法国的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拿破仑根据罗马法的精神,制订了《拿破仑法典》,奠定了今天大陆法系的基础,而它本身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罗马法的精神和很多条款 。它成为很多国家立法的参考,从这个角度上讲,罗马人通过法律第三次征服了世界。
(同样,第一次搞清楚东西罗马是怎么回事,还有共和是从这里来的呀。)
罗马人建立法律体系的原则和方法,从自然法的原则出发,坚持法律必须永远与公正、正义相符。与自然相符和的便是自然的,因而也是正义的。这是罗马法明显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法律最重要的特征。由于自然法的正义化身形象以及自然普遍存在的理论,导致了自然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普遍性的结果。罗马法在诞生之初,是具体的法律条文,和其他文明没有太大差别,但是罗马的法学家不断地寻求法律中那些永恒的原则,并且最终在自然法里找到一切法律中不变的基础。除此之外,在严谨性和完备性等方面罗马法也无懈可击。除了法律和法学本身,罗马人在司法制度上的创造也沿用至今。法律和司法,是罗马人留给世界最好的文明成果。它提供了一种用于评价国家法律和限制政府权力的普遍性准则。它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法律、制度比武力征服更能流芳百世。)
第六章 人造的奇迹——瓷器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没有任何一种商品能像瓷器那样,改变世界的政治文化和人类生活。
陶器的历史比瓷器长得多,各个文明都独自制造出了陶器。瓷器则不同,它的发明需要很多机缘巧合和技术的准备,它是中华文明成就的集中体现。烧制温度越好,越均匀,陶器的质量越好。炉温不均匀的问题,解决得最好的是中国,证据是秦砖和兵马俑。陶器本身有许多先天不足,如密水性不好,渗水。从陶器到瓷器的飞跃,最初的动机是为了改进盛器的缺陷,尤其是陶器的密水性问题。上釉技术源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无意中发现的。中东人掌握上釉技术比中国早上千年,但当时的上釉技术并不成熟。后来上釉技术用到了建筑上。中国人在发明瓷器之前,制作过一种特殊的陶器——白陶。其原料和后来的瓷器一样,即高岭土。各个古代文明要么当地没有高岭土矿,要么就没有发现。中国成了唯一一个发现并使用高岭土的早期文明。烧制瓷器需要三个条件:高岭土、高温和上釉技术,缺一不可。中国工匠掌握上釉技术先是靠一些意外的发现,后来是独立找到了上釉的技巧。中国人发明了一种可控的上釉方法——草木灰上釉法。陶器的断面是呈颗粒状的,而瓷器的断面是整齐的。三国魏晋时代中国应该就已经开始生产瓷器了。(接着具体介绍历代的瓷器,这个没啥兴趣,略了,不就是容器嘛)中国瓷器的输出,在无形中影响着世界一些民族的生活习惯。瓷器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科技进步。首先,出口的需求大大提高了中国的造船水平。在所有中国瓷器中,青花瓷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力要排到第一位。1616年,瓷器制造在日本终于拉开了序幕,靠的是中国的瓷器烧制技术和朝鲜的陶工。十七世纪,欧洲人终于烧制出第一批白瓷,做了数万次实验,并全部记录了实验过程和结果。与熟练掌握瓷器制造工艺却不明白其化学原理的亚洲工匠不同,这些欧洲人对瓷器烧制的原理有理性认识,并有定量的了解。到18世纪中后期,中国在制造大众瓷器方面的优势也渐渐丧失了。英、日、美等国纷纷超过中国。陶瓷也慢慢在餐具以外有了更多的用途。中国瓷器业在最近300年的衰退,作者认为有很多原因。日本超越中国,主要是其手工业者有精益求精的精神,传播技术也不保守。欧洲人在瓷器制造上超越亚洲人,则是整体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的成果。欧洲人较早的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擅长定量分析和比较实验, 因此完全弄清了瓷器的成分和烧制原理。保留了完整的实验记录和数据,这样后人可以直接受益而不用重复探索。而中国工匠更多的是具有对制瓷工艺的感性认识,靠师徒相传,记录也不完善。后世常常不得不重复前人的失败,使得瓷器制造技术进步缓慢。(现在提倡工匠精神,怕是这两者的结合吧。)
瓷器,不仅仅是一种盛器,一种商品。它曾经在世界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依然如此。瓷器制造业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采用蒸汽机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行业,这宣告了工业革命的开始(不是纺织业吗?)。从促进文明发展的各个角度来讲,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种商品能和瓷器相比。
(瓷器有那么重要吗?不就是个盛器嘛。也许,就跟现在的iphone一样吧,不是必需品,但是影响很广。)
第七章 一个家族的奇迹——文艺复兴
美第奇家族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最有影响力的家族,他们控制着整个欧洲的金融,并且左右着教皇的任命。他们还通过和欧洲王室联姻,将影响力延伸到欧洲大部分地区和中东的部分地区。
11世纪,靠着丝绸生意,佛罗伦萨成为了当时欧洲最富有的城市之一。经过几个世纪,佛罗伦萨就成为整个西方世界的金融中心。中世纪末的佛罗伦萨,主导城市的力量不再是教会,而是商人团体。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佛罗伦萨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但丁。他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也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市民决定由同业公会来接管城市的行政大权,市政厅中有每个行业选派的代表。市民们再(间接地)选出一位公爵,成为佛罗伦萨的最高统治者,这是近代民主的开端。美第奇家族异军突起,在推动佛罗伦萨的进一步发展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把美第奇家族缔造成金融帝国的是吉奥瓦尼.美第奇。科西莫是美第奇家族走上政治前台的第一人。他主持修建了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圆顶,首先标志着文艺复兴的开始。他对科学文艺很感兴趣,他出巨资供养学者、建筑师和艺术家。其继任者洛伦佐更热衷于收集各种古代的书籍和手稿。在对科学和艺术的支持上,更超过了前辈。
13世纪到18世纪的绘画可以概括为“天上——天上人间——人间天上——人间”四个阶段。洛伦佐是众多艺术家的保护人。1488年他开设了(西方)世界上第一所艺术学校,系统的教授雕塑技艺。米开朗基罗即出自该学校。文艺复兴在科西莫时代还只是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科学与艺术,到了洛伦佐时代,是完全的创新了。他死后,马基雅维利将美第奇家族赶出佛罗伦萨,在教皇的帮助下,1512年美第奇家族杀回佛罗伦萨,将马基雅维利流放,他在余生中写下《君主论》。佛罗伦萨迎来了新一轮的艺术繁荣。随着文艺的发展,科学也开始萌芽了。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等人发展了近代科学的方法论。
到1743年,美第奇家族最后一位合法继承人安娜.玛丽娅离世,这个神奇家族的神话就此终结。他们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是文化、艺术和科学。没有美第奇家族,文艺复兴会来得比较晚,整个欧洲文明进程会比现在来得缓慢。这个家族的奇迹加速了欧洲发展的进程。
(历史上富有的家族很多,能留下名来的不多,这就是要留下名来的方法:支持科学文化艺术。)
第八章 香料的诱惑——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
大航海的最初动机是为了获得东方的调味品——香料。香料价格昂贵,一方面是因为运输路途艰险,另一方面是阿拉伯商人垄断造成的。尤其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之后,建立了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帝国,完全垄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这促使欧洲的航海家到处寻找不用向阿拉伯人交税就能通往印度的航线:哥伦布和麦哲伦向西航行,迪亚士和达.伽玛向南航行,约翰.卡伯特向北航行。
中国的郑和的航行没有明确的商业动机,但至少证明了人类大规模航海的可能性。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给中国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破套呀的恩里克亲王,与郑和同时代,在他看来,探索未知的地域,并传播基督教教义,是一个基督徒的职责。他建立航海学院,并派出探险队,向南寻找几内亚。1427年,舰队发现了亚速尔群岛。其舰队最远到达撒哈拉以南的绿色国家。1460年,亲王去世,标志着葡萄牙海上探险的一个里程碑式时代的结束。1471-1472年,葡萄牙舰队到达赤道附近。
1492年,西班牙派遣哥伦布率领船队往西寻找去中国和印度的航路,最终他们发现了新大陆。亚美利哥的航行使人们最终相信新大陆的存在。1507年出版的《世界地理概论》将这块大陆标为“亚美利加“。真正证明新大陆并非印度的是西班牙冒险家巴尔沃亚。
葡萄牙与西班牙为了争夺航线争执起来,教皇来做和事佬,将欧洲以外地区一分为二,美洲归西班牙,亚非归葡萄牙。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1498年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519年8月,西班牙派遣的麦哲伦开始出发进行环球航海,其在菲律宾被杀,其随从继续完成了环球航行。这次航行表明世界各地的海洋是一个完整的水域,通过航海可以到达任何一块陆地,从此开启了全球航海的时代。
在大航海时代,如同在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中一样,无名小辈是创造历史的主人。
大航海导致了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又导致了全球贸易时代的到来。荷兰和英国后来居上,超越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称霸世界的霸主。
全球贸易的开始和商业的繁荣,让欧洲国家彻底走出了中世纪,并完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也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科学和技术上的准备。
(大航海时代的动机,还是现在看来无关紧要的东西,香料。人类还是要有一些动机才会有行动的动力的,假如欧洲人能很容易到达中国和印度,还会有动力去航海吗?就如中国人,郑和航海没几次就停了嘛。)
(第一册完)
-----------------------------------------------
(第二册)
第九章 艾萨克.牛顿——理性时代的开拓者
牛顿的贡献,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科学基础。
牛顿的学生时代的经历,说明教育出有创造力的学生,一个原则是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在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上如今的大学不如牛顿时的剑桥。牛顿的成功与他接受知识的方法很有关系。他总是需要用实验和数学计算验证前人的看法,得出自己的结果。文科考试总是要求学生遵从教科书里面的一家之言,这是不对的。
接着介绍牛顿在力学和数学上的贡献(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在光学上的贡献(光子学说)。
在生活中牛顿还参选议员,担任公职。他晚年还进行了炼金术和神学方面的研究。
在牛顿之前,人类曾经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对于不能解释的世界只能归结于神鬼的力量。在牛顿之后,人类开始用理性的眼光对待一切的已知和未知。正是牛顿的贡献为科学的18、19世纪的大发展铺平了道路。牛顿的贡献还在于发展并完善了自伽利略和笛卡尔开始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科学方法上,牛顿强调一切从实验和现象出发,并且把实验和数学推理相结合作为治学之道,巧妙地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得到科学的结论。只有对权威的结论进行理性的分析、怀疑和扬弃,才能发展科学的辩证方法。在对待抽象的理论和实验数据的关系上,牛顿并不像有些数学家那样用数学模型来硬套实验结果。他在处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上,致力于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印证、渗透和补充。牛顿在他的科学发现过程中,把数学作为有力的推理工具,把科学建立在数学原理和实验之上。他开创了科学的时代、理性的时代。
(牛顿成功的原因: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的教育。)
第十章 荷英时代——为什么英、荷统治世界
为什么大航海的先驱葡萄牙和西班牙没能统治世界,而是很快落伍了?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和西班牙先后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而且这些财富的积累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完成了。这并不是单纯靠掠夺。对于葡萄牙,其绝大部分的财富来源于东西方之间贸易带来的暴利。另一个来源是贩奴贸易。西班牙人最主要的财富来源是在美洲开采金银矿和来自荷兰地区的税收,而不是来自贸易的利润。但是财富来得太快,太容易有时并不是一件好事。两个国家有了钱以后都走上了奢侈花钱,坐吃山空的道路。大量硬通货和贸易利润的涌入,还使其国民更加懒惰,并没有使其工业发达。后来葡西两国都沦为了欧洲的穷国。这两个伊比利亚半岛的国家依然处在旧时代,而随着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世界进入了新时代,这两个依旧处在旧时代的国家没有资格来领导伟大的新时代。这些国家的统治者不懂得近代国家的富强要靠新兴的工商业,任何国家在新时代到来之际,如果不愿意改变旧制度,则必然衰落甚至灭亡。
荷兰是欧洲最早走出中世纪并且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地区。在利益分配上,在荷兰,全球贸易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行动。通过全球贸易,这个低地国家做到了民富国强。荷兰人开创了现代商业体系,发明了现代的银行,证券交易所,信用和有限责任公司,而且开创了信托责任公司。
英国人确立了现代经济和商业的游戏规则,通过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持了政治的稳定和权力的正常交接。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有史以来全球第一个超级大国。
荷兰和英国首先赢在体制上。思想创新比技术的创新更重要。荷兰率先崛起,靠的是他们创造出的一系列现代商业法则和金融制度,这包括信托责任、联合股份公司、股票交易所、现代银行和信用制度。英国继承了这一切,而且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的市场。对于经济活动,英国人将原先需要通过权力来管理和经营的工商业变成了市场经济,让从业者自由竞争,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他们都做到了在国家崛起的同时,带来全民的富裕,这是几个国家长期繁荣的保障。自美洲新大陆被发现以来,真正意义上世界范围内的强国只有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海权国家。今天的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以及商业规则,是这三个国家创立的。虽然大英帝国武力不再,但是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还在,各国还在努力融入其中,这可能是英荷统治世界的根本原因。
(制度和体系,比武力更重要。)
第十一章 谈出来的国家——美国的建国过程
美国开国靠的是一大批杰出人物,而不只是一个华盛顿。
(介绍了富兰克林、杰弗逊、华盛顿三人的生平和贡献。)
美国建国过程:西班牙人建立殖民地->法国人在加拿大建立殖民地->英国人和荷兰人移民北美东部->英国打败荷兰,占据美国东北部,建立很多相互独立的殖民地。
殖民地分三种:①英国国王赐给某个贵族的领地,如马里兰。②特许公司殖民地,如马萨诸塞和弗吉尼亚。③一开始就是自治的殖民地,也称为殖民者契约殖民地,如罗德岛和康涅狄格。
十三个殖民地的建立都不是王室将土地分封给臣民,而是移民自己开拓出来的。由于移民多来自英伦三岛,他们起初还是效忠英王的。到18世纪,各殖民地都先后建立了议会,他们在不违背英国法律的前提下,制定当地的法律。每个殖民地都有一个总督,代表英国国王的利益,但日常管理由总督和殖民地民选的议会共同治理,总督并不能一人说了算。地方议会掌握了财权。在宗教政策上,北美殖民地采取宗教宽容政策。
1756-1763,英法的七年战争,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北美殖民地独立。尽管英国人赢得了战争,取得了在北美的优势地位,但是最终却失去了北美殖民地。1763年,英国新上台的首相格伦维尔把英国常备军派到北美殖民地,要求殖民地提供给养,同时第一次向殖民地征收直接税。1765年英国试图向殖民地征收印花税,后被富兰克林说服取消。1767年,英国开始对殖民地急需的商品(玻璃、纸、茶、糖和铁等)开征高额关税。1773年,发生了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9月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是各个殖民地自建立后第一次联合起来向英国要求权利,但是,它对英国人的态度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双方冲突不断升级,1775年4月18日,英军在列克星敦中了殖民地民兵的埋伏。5月10日,美国独立战争中最重要的第二次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会议在6月15日通过组织大陆军的决议,人民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大陆决定起草一份宣言,昭示天下各个殖民地独立的原因。7月4日,全体74名代表和2位书记签署了宣言。它不仅宣布美利坚合众国从此脱离英国独立,还是世界上第一份人权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
独立战争的过程中,交战双方不仅包括英国和北美殖民地,还卷入了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和印第安人。在战争中,美国之所以能打败英国,很大程度上是靠西班牙、荷兰,尤其是法国的援助。这其中富兰克林作为驻法大使贡献很大。1783年,英美在巴黎签署和平协议,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从此正式独立。
独立战争后一段时间内美国是无政府状态,产生了一些混乱。这些使当初各州的代表们意识到需要通过一部各方都能同意的条例,来保证新独立的殖民地的基本秩序。1787年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会上争论很大。经过很长时间讨论和各方的妥协,美国宪法终于被与会代表通过。随后宪法又根据杰弗逊的意见增加了10条关于个人权利的修正案。美国宪法和其修正案都是些只要识字就能看得懂的大白话道理,但就是这些看似大白话的道理,树立了社会的正义,并确保美国人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到此,一个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才算是真正建立起来了。美国通过立宪成为近代第一个共和体制国家,并且将很多民主思想付诸实践。
美国的立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协商而非武力解决纠纷,从而达成一致,最终建立起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美国立宪能成功,首先是法国的启蒙运动使得民主思想在美国普遍被接受,其次是各个利益集团的代表们开明温和的价值取向。在美国立宪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进步,看到人们学会用文明的方式和理性的力量建立起一个国家。
(把美国“谈出来”的这些人,其实还是欧洲的移民,而不是美洲当地的土著,所以这其实还是欧洲文明的胜利。)
第十二章 科学时代——从笛卡尔到达尔文
古希腊文明等对科学方法的应用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中世纪则更是充斥着黑暗与迷信的非理性。牛顿是划分迷信和科学、非理性与理性的里程碑。在他前后,伽利略、笛卡尔和拉瓦锡等众多科学巨人和牛顿一起开创了人类的科学时代。
笛卡尔的方法论:①不盲从,不接受任何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对一个命题要根据自己的判断,确定有无可疑之处,只有那些没有任何可疑之处的命题才是真理。②对于复杂的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小问题来研究,一个一个地分开解决。③解决这些小问题时,应该先易后难,逐步解决。④解决每个小问题后,再综合起来,看看是否彻底解决了原来的问题。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发展规律:提出问题->实验->得到结论和解释->将阶级论腿刚并且普遍化->在实践中找出新问题,如此循环往复。
化学的发展:从炼金术而来。在转变过程中,科学方法起了关键的作用。炼金的过程中有详细的实验记录,有定量分析这种实验的结果,在科学上从尊重权威变成尊重事实。拉瓦锡通过实验否定了燃素说,证实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奠定了化学的基础。他在化学研究过程中,再次确认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他大量重复前人的实验,一旦发现矛盾和问题,就将它们作为自己研究的突破点。这一方法在今天也在用。
焦耳与能量守恒定律:焦耳对电流转换成热量进行了大量实验和研究,得出焦耳定律(Q=I²Rt)。他用分子运动的理论解释气体受热后压强增大的原因。焦耳用自己一生的实践完善着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再次确立了实验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的成就是建立在准确定量实验的基础上的。他向后世的科学家展示了可对比实验条件的重要性,以及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在焦耳之后,实验科学家,都懂得在实验开始前设置基准的重要性。所有新的实验都是在和基准作比较。
生物学大发现:主要是细胞学说和进化论。列文虎克发现了细胞,施莱登和施旺完善了细胞学说。耐格里发现了细胞分裂。魏尔肖总结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细胞学说不仅在生物学上和医学上意义重大,而且确立了唯物论的科学基础。在科学方法上,细胞学说的意义在于人们懂得了要了解一个整体,需要将它分解成部分进行研究,然后再从对局部的认识上升到对总体的认识。细胞学说确立的过程,在认识论上被看成是分析与综合这两个过程。细胞学说还为进化论打下基础。《物种起源》,第一次把生物学完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他彻底动摇了神权的根基。达尔文的理论说明,这个世界是演变和进化来的,而不是神创造的。在方法论上,达尔文遵循自然科学研究中最普遍的方法,对整体进行分解和分析,再上升回一般性的结论。
证实与证伪:在广义上,只要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证实和证伪的,都可以称之为科学。科学的结论必须能够被证实(证明是正确的),或者被推翻(也就是被证伪),而不能是“因为没有被证明是错误的,它是正确的”。是否可以用经验证伪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线。非科学不等于伪科学,非科学的结论未必是错误的,只是它的结论不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到的。任何绝对正确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命题都不在科学研究的范围内。证伪如此重要,是因为必须在逻辑上留有证伪的可能性,科学才能发展,否则就成了僵死的教条。科学不仅要找到正确的结论,而且得到这个结论的过程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
伪科学是指那些宣称为科学,或描述方式看起来像科学,但实际上并不符合科学方法基本要求的只是、方法论或经验。其特征:①没有实验根据的断言。②证据和结论之间不符合逻辑。③不能根据其理论设计具有可证伪性的实验,或所依赖的实验不具备可重复性。④以偏概全,存在多种可能的解释时,只选取对自己有利的那种。
掌握科学知识并不代表掌握了科学方法,并且坚持按照这种方法做事。在过去两百多年里,世界的科技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和遵循科学的方法有莫大的关系。科学方法可以概括为(波普尔):从发现问题入手,到提出假说尝试解决,通过证伪来消除错误,最后产生新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常常被忽视的是证伪的环节,正是这个环节保证了科学的发展。
(科学的方法论)
第十三章 缩短的距离——交通和通信的进步
铁路的诞生:英国史蒂芬森父子。赫德森用庞氏骗局在英国建大量铁路,最后事发,但是他的做法推动了铁路在英国的普及。美、日和中国的高铁都在重复着这个故事。
莫尔斯和电报: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和莫尔斯电码。他还采用自动收发装置代替了人工,提高了线路的利用率。电报的发明催生了通讯社,还让马车快递退出历史舞台。电报还促进了密码学的发展。毛奇利用电报和铁路等技术,创造了外线战略,赢得了普法战争。
贝尔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的电话并获得专利。他创办了贝尔电话公司,围绕电话的各种发明不断出现,推动了电话的普及。
电报和电话进入中国都不算太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交通和通信的进步)
第十四章 闪烁的能量——电的发现和使用
先介绍电学的发展史。古代,静电现象。格雷,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莱顿,莱顿瓶。富兰克林,正负电荷的定义,避雷针。伏打,电池。安培,分子电流假设。法拉第和亨利,电磁感应现象。亨利,自感现象。法拉第,继电器,发报机原型,变压器和电动机。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
电的普及和使用:爱迪生,点灯,直流供电,留声机,电影等。特斯拉,西屋公司,交流供电,煤气管道输气。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作为工业的主要动力登上历史舞台,引发美国工业革命。电成为了工业化国家重要的动力来源,作为动力,不仅是提高转速、使用方便那么简单,而是通过单点的突破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电的使用催生了很多新的产业出现以及传统产业的革命。电也是化学工业的催化剂。还有各种电器的发明。
电的来源:电池,蒸汽涡轮机,水力发电。核聚变发电。
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①作为动力或能量。②电的特殊属性,催生出一大批新工业。③电是今天最有活力的信息产业的基本条件,计算机和通信产业都离不开电。
(电对文明的推动,最初研究电磁现象的那些人的动机可不是这些,而是单纯的好奇心。)
第十五章 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原子能的使用
介绍人类对原子能的应用。迈特纳发现了核裂变现象,核裂变能产生巨大能量,由于处于二战时期,这种能量很快被用于战争。西拉德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建议研制原子弹,爱因斯坦也署名了。罗斯福开始了曼哈顿计划。德国人也有相应的计划,但是进度远远慢于美国。二战后开始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现在核能在人类能源供给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其安全性和经济性优于传统能源。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再次证明一个真理,人类的文明的推进靠的是这些在不同层面上创造文明(科学发现是最高层次)的人,而不是那些发动战争的人。
(原子能的利用历史)
第十六章 两个人的竞赛——美苏航天发展的历程
主要是美国的冯.布劳恩(从德国投过去的)和苏联的科罗廖夫。第一阶段发射人造卫星和第二阶段送宇航员上天,苏联人都领先了。第三阶段载人登月,由于总总原因,美国人赢了,并且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
太空竞赛首先让人类飞出地球。太空竞赛的第二个结果就是培养了美国、前苏联和世界很多国家的一代科技人才,造就了今天的高科技时代。太空探索极大地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虽然是大国博弈,但是航空科技的副产品促进了文明的进步。)
(第二册完)
-----------------------------------------------
(第三册)
第十七章 从巴赫到柴科夫斯基——近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不仅体现在科技和经济上,也体现在音乐和其他艺术上。透过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感受到近代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以及产生不同音乐的时代变迁。
巴洛克音乐:早期的音乐都与宗教有关,而音乐成为生活娱乐的一部分,则是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裕以后,这时音乐里宗教的气息也就相应减少了,世俗的气息渐渐增加。欧洲音乐第二次走向世俗的过程,就是渐渐摆脱教会影响的漫长过程,真正产生质变的是在18世纪初的巴洛克时期。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是华丽而精致,加入了大量装饰性的音符。旋律短促,高低起伏很小。代表人物:维瓦尔第、亨德尔、塞巴斯蒂安.巴赫。巴赫的音乐很少带有主观的感受,它们表达的是一种客观的美,因此很容易被后人学习和掌握。巴赫还确立了德意志地区今后几百年在古典音乐上的中心地位。
古典主义音乐:指欧洲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文化和艺术思潮。古典主义时期是资产阶级取代贵族统治欧洲的时期,那时的音乐和艺术是以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和人性解放为背景创作的。古典主义讲究理性、秩序和和谐。音乐题材从赞美上帝变成了讴歌人类的英雄,在形式上,其最高成就体现在交响乐的成熟。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海顿最大的贡献在于确定了交响乐的形式,即由四个乐章组成,分别是快板-慢板-诙谐曲或小步舞曲-快板。莫扎特不是年轻人听的。贝多芬作品风格跨度非常大。贝多芬的音乐及其创造过程,以及贝多芬的理想,在某种程度上是促使作者写本书的原因,它们让作者有一种冲动,即通过讲述文明的故事,介绍文明史上的英雄(而非屠夫们),来赞美人类向善的力量和人性美好的一面。
浪漫主义音乐:更注重感情和音乐本身的外在表现,而不看重形式和结构,因此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其实是一个彰显个性的过程。代表人物是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李斯特、威尔第和瓦格纳等。
民族主义音乐:具有各个民族的特色,代表人物:斯美塔那、德沃夏克、西贝柳斯、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等)。音乐不仅彰显着人的个性,而且成为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类文明的进步不仅表现在经济和科技上,也表现在音乐艺术上。音乐的发展历程凸显出人文主义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推荐曲目:
巴赫:
《勃兰登堡协奏曲》 利希特指挥慕尼黑巴赫乐团版本, DECCA
莫扎特:
《第40交响曲》 福尔特文格勒指挥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 EMI
《第41(朱庇特)交响曲》阿巴多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德意志唱片公司
贝多芬
《第三(英雄)交响曲》富尔特文格勒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EMI
《第五(命运)交响曲》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德意志唱片公司
《第六(田园)交响曲》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德意志唱片公司
《第九(合唱)交响曲》富尔特文格勒指挥拜鲁伊特音乐节管弦乐团版本,EMI(也可考虑两德统一版本)
《第五钢琴(皇帝)协奏曲》古尔达钢琴,斯坦恩指挥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版本,DECCA
《钢琴奏鸣曲全集》阿什肯纳吉演奏,DECCA
《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A-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演奏,德意志唱片公司
肖邦
《最喜爱的肖邦》 霍洛维茨演奏,CBS
《奏鸣曲全集》 阿格丽姬演奏,德意志唱片公司
《夜曲全集》 鲁宾斯坦演奏,RCA
《前奏曲全集》 阿格丽姬演奏,德意志唱片公司
《叙事曲全集》 鲁宾斯坦演奏,RCA
《波兰舞曲全集》 鲁宾斯坦演奏,RCA
穆索尔斯基
《图画展览会》 朱里尼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版本,德意志唱片公司
柴科夫斯基
《1812序曲》 多拉蒂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和明尼苏达交响乐团,水星制作
《交响曲全集》 阿巴多指挥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德意志唱片公司
(音乐史)
第十八章 从达维特到麦克斯——绘画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
随着文明的进步,艺术和科学都在不断发展,但两者的发展模式有着根本的不同。艺术没有科学那种积累的效果,即21世纪的科学水平一定比17世纪高。艺术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和地域特点,并且为时代服务,因此对不同时代的人来讲,最好的艺术是他们喜闻乐见的,而不是他们理解不了的。正因为如此,艺术不仅浓缩了历史上不同地区的文明特点,而且成为了解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把钥匙,透过一种艺术,我们能够了解产生它的那个时代、那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明发展。
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和秩序,共性和客观,要求线条准确。代表人物,达维尔,《荷拉斯兄弟的誓言》,《网球厅的誓言》,《马拉之死》、《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拿破仑的加冕礼》。安格尔,古典主义的捍卫者,《泉》、《浴女》。
浪漫主义:特点是张扬个性,画家追求个人内心的独特美感,试图通过绘画揭示独特的自我,实际上这体现了审美的主观性。在创作技巧上,浪漫主义强调色彩,而非线条。席里柯,《梅杜莎之筏》。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完成了绘画从讲究素描到加强色彩变化,强调个性的第一步。库尔贝,《画室》。米勒,《拾穗者》。
印象派:对光线和颜色的处理。在印象派画家的尝试中,传统绘画对光和色彩的固定认识就被彻底打破了。到了印象派时期,画家将亮度和颜色完全区分开来。由于对颜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印象派画家自如地应用各种色彩来表现他们内心的感受,这使得绘画表现力超过从前,这是印象派对绘画的一大贡献。从印象派开始,绘画中主观的元素越来越多,这也是印象派之后近代的绘画作品比印象派之前的绘画作品更难看懂的原因。马奈,《草地上的午餐》。莫奈,《印象.日出》、《日本桥》。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梵高,《向日葵》、《星空》。
新世纪绘画: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格尔尼卡》。夏加尔,《贝拉》、《巴黎的爱情》、《巴黎歌剧院天顶画》。彼得.麦克斯,《没有边际》、《芦苇、彩虹和打伞的人》。
从达维特至今,西方绘画产生了很多流派,其变化趋势是,越来越强调个性和多样性。这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绘画的发展折射出历史的发展,这又是绘画艺术的一大魅力。
(最好的艺术不是理解不了的。)
第十九章 计算的时代——从算盘到人体的一部分
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不仅是20世纪最大的技术进步,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飞跃。历史上其他重大发明,比如轮子和瓷器,从出现到完善再到广泛使用,通常需要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但是计算机只用短短一两代人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个过程,应该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
为了方便计算,各种早期文明都在寻求一些可以帮助计算的工具。中国人发明的算盘不再需要心算,不仅远比其他文明的同类产品先进,而且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工具能否算是计算机,关键要看它是不是不需要人脑而采用一套规则表就能进行计算。算盘具备了这个特性。中国的算盘完全是靠口诀来操作的,无需心算,这些口诀对应于图灵机中的规则表。
到机械时代,欧洲人就开始想办法用机器代替人手拨算盘,这就导致了机械计算机的发明。通过一些齿轮的转动来完成基本的四则运算。帕斯卡于1642年发明了帕斯卡计算器。可以进行加减乘运算。它只需输入数字,不必牢记珠算口诀了。莱布尼茨也发明了新的机械计算器。巴贝奇设计了差分机,可以进行微积分运算。
莱布尼茨的二进制和布尔的布尔代数,为数字计算机的发明铺平了道路。德国的楚泽单枪匹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依靠程序自动控制的计算机,在计算机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美国由于军方需要,开始研制电子计算机。任务交给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出了电子数值积分计算器(ENIAC),计算机真正进入电子时代。但是它是专用的,更改题目,需要改动计算机的设计线路。冯诺依曼提出了全新的设计方案:EDVAC(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这个方案彻底解决了计算机通用性的问题。计算机的用途从科学计算到超越科学计算的过程,其实就是全球信息化的过程。首先是从科学计算到商业应用,接着是从商业应用到民用。
从科学计算到商业应用,主要由IBM推动。技术上主要是从

  《文明之光(第一册)》读后感(四):进化之路才刚刚开始,我们真是幸运又可怜

人类是从非洲走出来的,如果做成一个5分钟的动画,肯定超牛逼。
埃及最先建立了城市和文明,此时地球其他地方一片蛮荒。他们修了金字塔。他们完全迷信,相信生死轮回,相信天神主宰大地。
后来,美索不达米亚,其实就是如今非洲东边的西亚,继续第二个文明。此时东方大地依旧蛮荒。他们已有社会分化,上层是官员和神职。他们发明了拼音文字,开始冶炼金属。他们还发明了轮子,虽然搞了几百年。他们发明了帆船和车辆,交通机动能力大进化。他们颁布了法律,人类社会从此有法律了。对了,现在仇恨满满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其实是共同的祖先,也是当年还是住对门的亲兄弟的后裔。他们还是相信神灵高高在上。
这中间几千年,谁灭了谁,谁又灭了谁,在历史长河中,不重要。文明在继续。他们都是文明脚步下的垫脚砂砾。
东方上场。华夏改造了农业,水利。改造了文官制度,形成了统一的大帝国内部的人才输送选拔体系。建造了超级大的大城市,人口150万,我操,真多!
此时欧洲特倒霉,希腊和罗马都被灭,1000年的中世纪原地折腾。
腓尼基人把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简化为几十个字母。
数学、几何学,是为了精细化的生活。
天文学源自尼罗河,是为了记录洪水。
一星期七天,也是来自于天文学和神学的跨界中。
古罗马:政教分离、契约、自然人扩展出法人。
下面就是文明之光的第二本了。

  《文明之光(第一册)》读后感(五):人文主义的透视镜——浅析《文明之光》的历史角度

历史是悠长而庞杂、晦涩而艰深的,但史书却是精简而单纯、刻板而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描绘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撰史者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勘测历史的角度。它是一个切入点,从侧面剖开整个繁华世界,里面的五彩争胜、流漫陆离,不过是透视镜上的反光——而这正是撰史者价值观的折影,乃撰史者思想光芒所在。
在《文明之光》中,吴军先生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人文主义(humanistic)的价值观。他笔下的文明如同一个人,从诞生、发展到消亡,是一个自然的线型过程。他视文明为一个整体,孕育于人文地理,登顶于艺术成就,消亡于战争征服。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即诞生于河流灌溉与农耕技术的发展,在城邦发达之后创造了艺术、宗教与文化的巅峰。文明在吴军先生的笔下鲜活起来,它们一个个从历史的长河中袅袅走来,走向相似又相异的命运。一个个灿烂的文明兴起又在战争中毁于一旦,吴军先生的笔触无疑是低沉而伤痛的,正如对故友的一声叹惋,又如对先哲的一缕哀思。
从具体方法上来讲,吴军先生采用的是社会学与艺术史的混合视角。对于每一个文明,他都简短地总结了其农业、语言、技术水平、教育、军事与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的特点。这样的高度概括,从理论上应该是抽象而浅显的。但是吴军先生通过人文主义的视角,用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人的传记将每个时代的各方面串联起来——以人写史。这一点与中国古代史学大家的纪传体记史竟不谋而合。但更进一步的,吴军先生通过对人物的寥寥几笔,在纸面上再现了一个立体的社会,如写意风流,留白处自有意。可见,吴军先生的历史观从根本上是以人为本的,是人文主义的。
这样的视角在本书的艺术史章节中也有所体现。不论是埃及金字塔、日本浮世绘、还是中国瓷器,吴军先生将艺术明珠高悬于文明桂冠之上。他的风格也是传统的艺术史笔法,即通过一个作品来反映社会。但在每篇的末尾,吴军先生总是把重心再次转移到艺术家身上,对无数默默无闻的工匠和艺术家表示钦佩。这就是本书人文主义的第三面,即人推动文明的发展。这种视角与传统的历史、经济和政治学大相径庭,以上的分析方法强调一些抽象的因素导致历史的某种发展方向,例如经济发展推动国力强盛,但是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被忘记的历史”,历史的切入点和原动力来自于人——人的发明,人的创造,人的毁灭。
读史如读人。

  《文明之光(第一册)》读后感(六):大历史观下的平民史

       在璨若星河的人类历史中,总有许许多多可以吟颂、赞扬的巨星,仿若是这些巨星带动历史及文明的车轮,压出深邃的车辙。辘辘远去的古史星河,描绘出万千英雄儿女,谱写出可歌可泣的人类赞歌。当很多书都去极力描写某些大人物带来的人类发展时,吴军老师用文明发展归于民众的平民史思想,以文明为主线,用精英做点缀,尾尾道来了一曲大历史观下的文明史,用那些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平民所经历的点滴汇成文明洪流,冲涤着我们所知的、不所知的世界观。
        当一个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刻下那优美的楔文时,他/她一定没有想过,他/她正在创造文明,在发展文明;当汉谟拉比在石柱上刻下法典时,更不会想到,全人类因他而规矩自己;当一个中国农民扒开土垄灌溉农田时,也不会意识到自己所做的正是得益祖辈智慧的荫萌,垄耕法使国人在世界农业生产技术史上独领风骚几个世纪,农业技术的发展,将我们的劳动力从土地生产中解放出来,投入到第三产业中,文明五彩纷呈,令马可波罗惊叹不已。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过去、现在、将来,人民都是文明的创造者,每一次历史的发展,无一不是人民书写。我喜欢平民史,因为我对于朴素史观充满敬意。可能我们都将渺如尘埃,不可能如法老那样,造金字塔,用自己的名字代表一个时代;不可能如牛顿、爱因斯坦那些科学巨匠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带动文明的演进。但平民史观使我们可以用平等的视角看这世上的一切,让我们不必再仰止于不可观、不可言的无尽神秘。正视一切,用一颗充满了人性的心来看这个世界,人物不再是单薄的名字背后的某个典型形象,而是众多像你像我一样的大众,我们回望历史,同时我们也在创造历史,我们每一人亦是文明中的萤萤之光。
       《文明之光》是大历史观,站的高,但更是平民史,让我们读之如饴,不忍释卷!

  《文明之光(第一册)》读后感(七):文明之光-第一册

本来打算写一个读书笔记,但因为读完才有了此想法,,,整理起来发现,哎,太多的知识点了!
朋友说吴军老师的书就像是整理的百度百科,某种意义上说,是的。但是吴军老师的“百度百科”是用简洁而富有逻辑的语言贯穿起来的,所以读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
看完第一册《文明之光》,合上这本书,你若问我记住了多少,我只能惭愧的说,基本没记住。所以很是佩服吴军老师(当然还有高晓松),能记住那么多的事迹,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整个历史。
看来我若想在朋友面前吹个牛,,还是的多记些东西啊!
但是看这本书除了源于想吹牛的目的,另外带给我的惊喜就是对整个“科学”历程的敬佩吧!
如果有谁对“科学”的进程,简单的”艺术发展“感兴趣,《文明之光》确是值得读的。
恩,很喜欢,我要的不是跌宕的“戏剧历史”, 我喜欢的就是《文明之光》这样的“朴实的事实发展”。

  《文明之光(第一册)》读后感(八):文明之光

第一次知道吴军博士是在十多年前了,当时被他在“谷歌黑板报”上连载的《浪潮之巅》系列作品深深吸引。之后一直有关注,现在他在“得到”里的“硅谷来信”专栏也办的有声有色,文章质量很好。科学家很多,但有识有趣还说人话的科学家很少。《文明之光》应该算是历史加科普类书籍吧,有点类似《人类群星闪耀时》,从文化、政治、科学、艺术等不同方面选取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来介绍。而且科学家看待历史和文明的独特视角也是看点之一。

第一册里主要介绍了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中国农业文明、西方早期科学、罗马法体系、瓷器、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等等。最吃惊的是,欧洲直到文艺复兴之前的粮食产量如此之低,有时平均只有种子的两三倍左右……我大中华的垄沟种植法确实是黑科技。还有对瓷器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开卷有益,此言不虚。

  《文明之光(第一册)》读后感(九):文明之光

8.6

正如吴军自己在序中所说,他主要讲的人类历史上文明闪光之处,选取的大多是作者自己比较了解的来讲。这仿佛为书中不足之处作了解释。确实书中有很多内容作者都是浅尝辄止,读起来有点生搬硬套,好像老师高考前把知识点简单归纳在一起的感觉。而作者在自己拿手的知识方面则叙述较多。这种写书方法我还是不敢苟同的,我以为既然选择了是写整个人类文明史就应该侧重于写那些重要的文明闪光处,而作者由于自己不甚了解的缘由往往将其一笔带过,不免联想到作者可能还不太具备写这么大一个题目的所有能力。同类型的书有《人类简史》,虽然篇幅不多,但书中所涵盖的知识之丰富是此书无法比拟的。且此书缺乏作者的观点,所有的内容都像是作者看的书籍知识的总结。当然这本书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列如高度的压缩性。作者在描写某些历史时候善于归纳,简单几句话将几百年的历史概括,且切中要害,这对我们了解历史的脉络特别好。整本书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其中可以了解很多以前完全未曾涉及的知识,增长了自己的见识。

  《文明之光(第一册)》读后感(十):文明,不仅仅是文明

有人说,如果能早些看到这些书多好。我在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最强烈的感觉也是如此。中学时代读书时,都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感受不到知识的乐趣。被应试教育一路推着前行,莽莽撞撞。若能早些看上几本好书,也许会觉得各学科是活的,有意思的,而不是为了考试。
最近看了些杂书。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让我对中国的法律史有了更深层次同时也更形象的认识。儒家说“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法家说“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一以度量断之”,因而有了延续很久的儒法之争。
《东晋门阀政治》讲了东晋时门阀士族与皇权共天下的情形,其中以王、谢两家为重。刘禹锡作《乌衣巷》,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住宅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年学这首诗时平平念过,无甚感觉。现在回头看看,当年的豪门大族不出几个朝代就荡然无存,那是一种怎样的不胜唏嘘。乌衣巷在夫子庙附近,暑假时去玩,错过了它,想找个时间再去看看。
说到现在刚看完的这本《文明之光》。有好几册,刚看完第一册,章节内容如下。
引子 一年与半小时——年轻的人类
第一章 金字塔和死者之书——古埃及文明
第二章 轮子、拼音文字和铁器——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
第三章 垄耕种植法和科举—— 中国的农业文明
第四章 科学之路—— 从毕达哥拉斯到托勒密
第五章 罗马人三次征服世界—— 罗马法
第六章 人造的奇迹—— 瓷器
第七章 一个家族的奇迹—— 文艺复兴
第八章 香料的诱惑—— 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
看到第五章讲罗马法略兴奋,毕竟是学法律的。嘿嘿。
《文明之光》这本书讲世界文明的发展,没有太宏观,也没有很具体从微观着笔。有人觉得它流于通识,大部分都是些常识类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于我而言,已经够了。再深层次,我就要看不懂了。
“在历史上,武功总是不如文治来得长久,而且文治在一个时代过去以后,多少会给世界文明留下一些宝贵财富”。文明的意义,比想象的要更深远。
看历史,看历史人物的波澜壮阔,深深的钦佩他们。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为后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留下了无数文化宝藏。我们这一代人,会留下什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