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行动开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10篇

2017-11-10 22:21: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10篇

  《从行动开始》是一本由[日]石田淳著作,后浪出版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一):ABC模型

从行动开始,这本书还挺有意思的。

意志力没啥用,关键是行动

别在抱怨自己缺乏意志力了,也别看培养意志力的书了。意志力这玩意太抽象,太虚。行动起来吧。

空想是没用的,任由各种认知偏误,只有行动起来才行。

ABC模型

这个ABC模型还是excited! A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B行动 C结果

举个例子 吸烟 A我经常带烟。 B吸烟。 C吸烟让我感觉很爽。

如果要解除这个习惯,就要从A和C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消灭前提条件,就是不带烟。还要消除C。这个不好办,只有替代效应,也就是做一些其他让你爽的事。

同理,ABC模型也可以用于习惯养成。比如你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那么根据A,你就得多带书,多买书。 C呢,本身读完书就有成就感,此外,写书评,犒赏自己等等都可以。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二):用行动成就更好的自己

          每一天我们都会萌生很多很多的愿望,最最常见的是:我要赚很多钱,给家人和自己更优越的生活;我要减肥,穿什么都好看;我要运动,提升自己的精力;我要更多的人都喜欢我;我要学会一项新的技能,以应付工作的压力……
         每一天我们都会被自己萌生的愿望折磨,因为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差距是那么大,我的愿望是那么多,可是资源那么少,我的想法很多,可是时间很少,因为做不到,因为得不到,所以饱受折磨。
          我相信,每个人都想成为理想的自己,不管这个自己是多么的遥远,我们都在脑海里反复想象了无数遍那个美好又圆满形象。
        可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实现,没有做到,还在为之痛苦呢?
         行为管理学大师石田淳大师在《从行动开始》这本书里,给我们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让我们从行动,从自我管理,来实现自己的愿景,成就更好的自己。
          (一)坚强的意志和微小的行动,哪个才是你的目的
          很多人戒烟失败,减肥失败,都在心里深深的自责:为什么我这么没有意志力?
         很多人坚持跑步,坚持学习,坚持看书记笔记,别人会评价这些人:他们拥有超强的个人意志力。
         真的是意志力在起作用吗?
         著名的“糖果试验”告诉我们,拥有强大意志力的小孩儿在长大以后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功,他们的个人生活还有事业都比那些抵制不住诱惑孩子更加成功。真的是意志力决定了所有吗?
           石田淳先生从这个实验看到了一些别的东西。那些能够忍住不吃掉糖果的孩子,都采用了一些行动来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来抵制住诱惑。
        有的孩子不去看糖果,有的孩子把糖果盖起来,有的孩子蒙上了自己的眼睛,有的孩子给自己设计游戏……这些成功抵制住诱惑的孩子,都是用行动强化了意志力。
           到底是意志力强让他们成功了,还是他们的行动加强了他们的意志力,然后成功了?
            这对我们很重要。
            因为我们很容易想的多,做的少。意志力属于精神,精神指导行动,行动能够产生结果。那么,行为管理学又认为,行动能够影响精神,行动能够强化或者弱化意志力,不盯着看糖果的小孩和盯着糖果看的小孩受到的意志力考验肯定是不同的。
          我们总是说年轻眼高手低,不务实,我们也喜欢评价一个人夸夸其谈,不脚踏实地。因为你脑袋里想的再多,都不会变成现实,你说的再多,也不会变成现实,你计划写的再详细,也不会变成现实。只有行动才能变成现实,行动是通向结果的唯一通道。
          以前,我们很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因为我们认为一个人的精神代表了他的行为,指导了他的行为,现在,通过石田淳的书,通过他的强调,我们要重视行动更多一些,因为,行动才是成功的王道,才是改变自己的关键所在。
             (二)行动以微小开始、不勉强自己为原则
           当我们知道行动很重要时候,怎么样行动就变得很关键。
          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行动,看了鸡汤,见了偶像,听了励志,立马就下定了决心,制定了计划,开始行动了起来。可是,没有多久,因为各种原因,就不能坚持了,然后计划破产,成功无望。
           行动能导致结果,没有结果肯定是行动失败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行动失败呢?
          原因很复杂。
          第一,行动本身就需要坚持。很多我们想实现的愿望,都需要一次一次的重复去做,需要时间去证明。比如减肥,你一餐不吃,你一天跑步,脂肪是不会减少的,比如戒烟,你十天不抽,你一个月不抽,都不能算是成功了。很多的事情都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行动来达到目的。不能坚持成为行动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被激励的人,放下书本去行动,只行动一两次,跟没有行动没什么差别。
           所以,在我们下定决心去行动的时候,就要知道这个规律,不要低估,也不要高估我们要面对的坚持的困难。只要每天都行动就好。不要抱着今天行动了,明天就可以休息一下了,那样,后天你就放弃了。
           第二,行动计划制定的太过于复杂或者开始部门太难。为了达成目标,我们往往很着急,恨不得想到就能达到。比如减肥,本来现在我130斤,可我决定减肥的时候,恨不得明天就减到100斤,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切合实际的,根据这个想法制定的计划,最容易破产。
          有这样的想法之后,制定计划就不不由自主的制定的太复杂,或者太难。比如你为了完成一个月减掉20斤的目标,你就会同时节食和运动,在饿的头昏眼花的时候去跑步,痛苦指数上升不说,你的意志力肯定很快就会崩溃,下次就会给自己找到很多很多的理由不去做这样的事情。比如你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每天看三十页书,分为四个时间段去看,因为不够简洁,你可能坚持不了几天。
          所以,石田淳先生提醒我们,如果你想达到一个高远的目标,那么,先从最微小的,不难为自己的行动开始做起,这样能坚持,而且能循序渐进,最终达成目标。
          第三,一定要认识到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
          所有的行动都来自由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心会带领我们到达我们想要去的地方。在任何行动之前,都要先审视自己的梦想
          这真的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吗?
          这真的能带给我快乐和充实吗?
           这真的能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吗?
            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再行动,往往事半功倍。很多人很盲目,因为“认知性偏差”和“盲从心理”,盲从于别人,追逐不属于自己的目标,那肯定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有很多人追求金钱,因为看到别人开好车,住豪宅,从而也拼命的追求金钱,结果损害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家庭,到头来才发现自己最想要的,已经在行动的过程中丢失了,这是一种很大的遗憾
            所以,在行动之前深刻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也深刻的了解自己的目标和想要到达的地方,是行动改变自己最重要的基础。
          每个希望改变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的人,都应该行动起来,脑子里面想了一千遍,都不如迈出微小的第一步。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三):有很多好想法,不去做?!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想减肥,但是从不锻炼;想戒烟,一直烟不离嘴;很多我们能做好的事,我们却从未完成它们付出行动。为什么?
是不是想法很多,却迟迟没有行动?想知道原因么?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四):你总是想的太多却做的太少,怎么破解?

前些天前同事来做美瞳线,操作过程中她说到自己目前纠结的事情,现有的工作没有任何前途,想要去学习插画,却又怕学习插画会占用太多时间应付不了,更怕学好插画以后带来不了经济效益。有个朋友约她一起合作给几个小孩子做课外培训,她心动了既想辞职专门和朋友做培训解放时间,顺便学学插画,却又担心自己应付不来教不了孩子,还担心学习插画的时间和教孩子有冲突……
在一旁的我听的只想怒吼一声,纠结啥呀,想干就干么!哪来那么多的担心?我当然不能这么做,只能给她加油鼓气,然后听她继续纠结。
所以,在看《从行动开始》的时候,我频频想起我那位前同事,极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她,让她别那么纠结,开始正视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到底能做什么,然后赶紧开始干正事才是真道理。
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人,我们自己也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吧。想想去年刚辞职的时候,一直纠结自己要不要去学纹绣,纠结犹豫了一个月,后来我闺蜜劝我学了再说,一门技能学会了总不会白费,我在她的劝说下才下定决心去学习。学好半永久以后,我发现,其实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难,我们常常只是被自己的想象吓到了,真正去做的时候,其实并没那么困难。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本来豪情万丈要去做一件事,却最后都迟迟不能去行动呢?
《从行动开始》这本书里,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不敢行动,往往因为我们想的太多,总是下意识的认为自己意志不够坚定,自己这次也不一定能做好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最后往往畏难而退,连尝试一下都不敢。
然而事实上,意志力根本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重要。就算是号称自己意志力超级坚定的人,也不见得能干好任何一件事。仔细回想一下,自己做的很好的事情真的是凭坚强意志力么?如果不喜欢做一件事,意志力再强也不见得能做好。我们做的好的事情,要么是我们特别喜欢的,要么是不得不做的。可见想要做好一件事,仅仅想靠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是行不通的。
何况,我们往往存在认知偏差,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跳出来。据说人每天会出现700条负面信息,以此干扰我们对客观事实的认知。可能上次你某件事没做好,在这次你想要改变的时候,就会突然跳出这个念头,哎呀,我这次估计也做不好,算啦,干脆放弃别丢人现眼好了。因为认知偏见的影响,让我们陷入与事实不符的思维误区中,就做不到公正客观的认知事物,认知自己,也就很难开始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了。
》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自己只要想到改变就能干脆利落的去做呢?
当我们知道自己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就要学会原谅真实的自己,当自己又产生不利于当前做事的念头的时候,告诉自己要正视现实,不要被过去的成见蒙蔽束缚住了。
当我们在学习工作中无法理性思考时,可以做以下的训练:
正确认识当前的情况;
设定好必须要做的事情;
思考什么是该做的,按照先后顺序采取行动;
如果出现问题,思考原因,正确面对。
》我们该如何行动呢?
想要实现我们的目标,改变我们的人生状态,光想是没用的,只有不断积累小而具体的行动,才有可能实现。
当我们想到一件事就立即去做,从最简单最容易出结果的地方开始着手。比如,当你想要运动减肥,没必要立即从五千米的跑步开始,这只会让你彻底失去信心。你完全可以从每天跑十分钟开始坚持,坚持一定时间后,状态的改变让你看到希望,再慢慢增加时间。
虽然全书都在讲一个最关键的道理,即说得再多想的再多,都不如切实的行动一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的确是有很多关于个人管理的真知灼见,虽然逻辑感觉有点散,需要自己去整理,但书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值得操作的地方,我会把它给我前同事看看的,让她别再光想不做只发愁了。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五):获得你想要的,唯有靠行动

我是一名普通的国企小职员,和大家一样,过着普通的上班族生活,每天有快乐也有疲惫,有迷茫也有改变自己的心愿。
      今年对我来说很特别,因为我明确的感受到了改变自己,做到不可能的魅力。也许对于别人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对于我,这都是了不起的改变。
      今年很特别,特别在两件事情上。
       第一件,我完成了自己的全马。
       第二件,我考过了注册测绘师。
       能够跑完全马的人不计其数,你也许会在心里鄙视我一下。但是我想说,跑完全马并不是你想的那么容易,特别是没有跑过的人。第一个全马对跑步的人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坚持热爱跑步的人应该能够理解。
      特别是对于我来说,这基本上算是一个超级重大的突破。因为我真的是运动白痴,在我人生中的前29年,我都没有喜欢过跑步。
      考过注册测绘师是什么鬼,你也许会想。这是个很小众的执业资格考试,不知道也不足为奇。但这个考试我用了75天,从完全门外汉到顺利通过,我为自己感到骄傲。特别是知道我身边很多人是考了好几年,而且是专业人士都没有通过的情况下,更是为自己的成绩而美滋滋。
       发生这两件事情之后,我身边的很多人都大为惊奇,认为我肯定用不同凡响的办法做到了不可能的事情,走到哪儿都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厉害?
      其实,就像我这篇文章的题目,获得你想要的,唯有靠行动。
     这似乎是一句老生常谈。
      其实是我在日本“行为科学管理”大师石田淳的书《从行动开始》中总结的精华。
     我今年的成就,也是在石田淳老师的书中得到的精神力量和行为规范。
    本来,我每天都过得没有幸福感。
     因为在国企中存在感很低,工作又觉得没意思,薪水又不高不低,辞职舍不得,奋斗又没有方向……苦恼多的不得了,感觉自己痛苦又迷茫。
      可是,又不知道往哪里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真正想要的又是什么。
     这样一天天过去,直到遇见石田淳老师的这本书。
     这是很简单的一本书,讲的也都是大家司空见惯的道理,可就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梦想和行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书的一开始,石田淳老师就抓住了我的心,【“因为我是个意志薄弱的家伙、因为我没毅力,所以做不到、因为我有性格缺陷,所以才总是失败”……然后,我们会因为“理想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感到苦恼。】这正是我的苦恼。相信也是很多想改变自己或者想获得一定成果的人的痛点。
    【“是否能够采取有效的行动”决定了能否改变结果。而且,如果能够长期采取有效的行动,甚至可以控制自己的意志。】
      我们一直认为,我们做不到,改变不了,是因为缺乏意志力,殊不知,并不是,我们缺的是行动。
     当然,意志力强的人,行动也更加决绝,能坚持,但不能坚持,行动不果断,并不是意志力不坚强的原因,而是有更多复杂的因素在里面。我们仅仅抱怨意志力,而且仅仅希望靠意志力来促进行动,期望得到一个好的理想中的结果,是不科学的。
      那么,从想要到得到,中间都有哪些因素呢?
     最最重要的就是行动。
     但如果人人都能顺利的行动起来,坚持下去,那还会有半途而废,一事无成这种词语吗?
     所以,我们重要的不是锻炼我们的意志力,也不是责备自己无能,而是要研究一下,到底,什么在阻碍我们行动,让我们无法顺利行动并得到结果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石田淳老师在《从行动开始》这本书里,就重点介绍了这些因素。
    【刚刚开始行动时,给坚持下去的自己准备一些报酬或奖励,后来,成就感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巨大的报酬】
    【培养新的行动习惯时,最多不要超过三个】
    【面对庞大的工作,不要总想着一下子做完,这样只会给自己增添压力。将庞大的工作化整为零,并且享受由此带来的成就感才是上上策】
……
     我就是从这些里面汲取了营养,真正的用实践证明了有用

    每天不管你的情绪如何,如果你想坚持跑步,那么,只需要穿上鞋子去跑就行了,如果下雨或者太冷,你也可以允许自己犯懒,但第二天,你一定要再穿上鞋子去跑,这样一天天都是一个新的行动,最终的结果就是养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
     当然,你开始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要上来就给自己一个5公里的目标,每天走30分钟,然后跑1~2分钟,再慢慢加起来就行了。
     你想学习考证,千万不要沉浸在自己做不到,跟自己意志力斗争的情绪里,你只需要每天选一个最不容易干扰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开始看书就行了。
      最最重要的是,仔仔细细的看看这本《从行动开始》,然后,你就知道,所有看起来牛逼的人,都是用一步步的行动,走向与众不同的。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六):最简单有效的自我管理法——行动科学管理术

或许是最近这几个月阅读的书多了,不在于只满足书中的理论知识,停留在思考上,而更想关注于实际行动层面上东西。所以当我看到《从行动开始》这本书时,我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这本书和我最近看的几个日本作家写的书,如《学会学习》、《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在装帧和版面设计上都比较接近,同样是大32开本,随身携带方便阅读。
   《从行动开始》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作家石田淳,他是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他将科学分析人类行为的行为分析学和行为心理学方法改进为“行为科学管理”。这本书说的就是我们怎么利用行为科学管理法来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不随波逐流,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首先在序里,作者告诉我们在认知中的一个偏差,很多人无法戒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都以为是自己意志薄弱造成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甚至会阻碍你改变你的人生。石田淳认为“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不管你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如果没有行动的话仍然不会产生任何结果。反之,就算意志非常薄弱,但如果采取行动的话一样能够收获成功。明明只要将注意力都集中在简单的行动上就好了,可是你却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谓抽象的意志上。”而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成为能够用行动来控制意志的人。
一、什么是行动科学管理术
它的原理来自于“行动分析学”,简单说就是排除一切抽象的概念和无法预测的因素,只以“行动”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在行动管理术的理论中,一切结果都是行动的积累。好的结果是好的行动不断重复来的,而不断重复坏的行动只能带来坏的结果。
我们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下定决心要坚持早起,坚持运动,坚持每日阅读,结果却常常半途而废,这是因为我们只有想法而没有坚持行动,仅凭自己的想法所能够改变的事情非常有限。实际上,越是依赖想法,越会出现认知偏差。比如我原本打算每周阅读两本书写两篇书评的,但是现在只能完成一周一书评,此时的我就会陷入“为什么我就没有毅力不能坚持呢?”的自责中。紧接着我也许就会想:“也许就是因为我没有毅力所以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核心的技能”“像我这样也许写作水平根本不可能提高。”......等等一些负面思想。在这种认知偏差的影响下,我们陷入与事实完全不符的思维误区中。但是,冷静想一想,正视现实,每天增加一小时的阅读时间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二、如何运用行动科学管理术
1.拥有具体的目标
模糊的拥有某些愿望,没有具体的目标从而没有产生具体的行动,就算比别人更加努力,那么这个愿望还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你要去西双版纳旅行,你是否需要先制定一个具体的行程,定好机票、安排好酒店、旅行路线,资金预算等等,只有提前制定出具体的旅行计划我们才能在这趟旅行中有所收获。而人生更是一场旅行,我们更应该描绘出一个清晰而具体的人生设计图。才能到达你想到达的地方!
2. 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
MORS四个要素:
M=Measured(可测评)
O=Observable(可观察)
R=Reliable(可信任)
S=Speciic(可明确化)
这和目标管理中的SMART有点想通,相信大家也不陌生。我们只有当行动符合“MORS法则”时,才会清楚地知道“应该如何行动”。所以放弃那些模糊不清的期待和对现状的抱怨,采取具体的行动,你才能变成你想成为的人,你才会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3.利用“ABC模型”来创造好的结果让自己坚持行动
A=Antecedent(前提条件)
B=Behavior(行动)
C=Consequence(结果)
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比如你参加了7天约读(前提条件),每天会按计划阅读写感悟(行动),但是只有前提条件,无法使行动多次重复,但是你通过一周的阅读你写出了一篇好的读书笔记还被约读公众号发布了(结果),这时候你就受到了鼓励,那么我们就会自发地下期继续参加约读。又比如我们想坚持跑步,我们可以制造好的环境,买一套漂亮的运动服和一双穿起来很舒服的跑鞋,那么谁都会忍不住想要跑起来吧,同时我们如果得到好的结果,比如跑步之后体重下降了,一天的精气神提高了,人更有活力了,那所有人都会充满活力的坚持跑下去。那如果跑步无法立刻得到好结果,我们可以创造“好的结果”来刺激自己坚持跑步。比如给自己坚持3天、7天、15天的小奖励。悦跑圈和KEEP上的各式勋章也是创造一种好的结果方式从而让我们每天坚持下来。
4.新行动“从三开始”
改变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循序渐进,行动科学管理术认为“培养新的行动习惯时,最多不要超过三个”比如你想学习英语,每天只需要记三个单词;你想养成跑步的习惯,每周只需要跑步三次;你想有读书的习惯,可以10天一本书一个月三本。当然有一些情况无法严格按照三的数量来进行计算和区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感觉工作量不是太大就可以了。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从所完成的一件一件的小事中,我们会确实地体会到“我做到了”的成就感。让自己充分地体会到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给自己褒奖,让自己享受自信。
5.列行动列表
现在列行动列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比较常用的有奇妙清单,滴答清单等,当然也可以从简单的一张纸或到内容繁杂的表格都可以。行动列表的作用在于确认自己的工作是否已经完成。通过一项一项的完成清单上的内容可以对自己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这方面的应用相信很多伙伴都有过经验,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6.用“感谢卡”消除人际关系上的压力
为什么我们想要改变自己?从根本上的原因是“渴望认可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最能够让人感觉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法,就是得到周围人的感谢。我们可以自己来创造这样的机会。随身携带一些小卡片,当想要感谢别人的时候可以在卡片上写上一两句感谢的话,直接交给对方或者摆在对方的桌子上。长此做下去的话你会发现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发生改变,就算我们对感谢卡心存怀疑,但我们不妨可以试一下。
三、避开几个陷阱
1.扔掉“为了将来而忍耐”的想法
要给自己的将来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不是模糊地觉得“如果我现在忍耐,将来会有好事发生”人生的价值不是存在于没有到来的未来中,我们应该充实地度过现在的每一天。10年后的你是由现在的你决定的,请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2.不要因为“无谓的想象”给自己增添压力
很多人认为压力与发生的事情有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并不是“发生事情——产生压力”,而是发生事情——个人认知——产生压力“,人类对所发生事情的认知才是产生压力的主要因素。如果认知出现偏差,即便只是一些无谓的小事也会产生多余的负面情绪,导致产生巨大的压力。正确的做法是“正确认识”眼前发生的事情,只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行动,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如何锻炼自己正确认识发生的事情的意识呢?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冥想”。建议小伙伴们每天可以花10-15分钟冥想,相信我你会受益无穷的。
3.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
一口气吃不了大胖子,要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进行改变。如果你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一旦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挫,就会大幅度降低对自己的评价。所以绝对不要勉强自己,想要改变自己已经养成的行为习惯需要漫长的时间,急躁是大忌。只有以自己为基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点点地改变,才能坚持行动。不用受周围的价值观所左右,循序渐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才是最重要的。
小结
在一切生物中,只有人类会出现“身体在这,心思却在别处”的情况。不要依赖自己的“感觉”,而是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真正想做的事情上。”不断地积累小而正确的行动,才是达成目标的唯一方法,才能过上自己真正想过的人生。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七):让自己变得更好

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吧,让自己变得更好。如何更好?大多是泛泛的描述,变得更博学,更富有,更健康。从哪做起呢?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想要的太多,却从未开始行动。
试想,把大话题变成小话题可能更明确些。比如, 我想读书,我想学一门外语,我想戒烟,我想参加马拉松。这小话题再继续分解,比如读书,读哪一类或者哪几类,想要读几本?再接着说每天读几页,这个好像可以做到?比如我想学外语,我想学习哪门语言,想要达到什么程度?每天记住几个句子?几个单词?好像也可以吧。比如戒烟能不能先少吸一根?一根可以吗?好像也可以吧。再比如跑马拉松?绝不可能!那10公里呢?5公里呢?跑步5分钟?步行30分钟可以吗?这个可以有。别笑,日本石田淳先生就是从每周两次的30分钟步行开始的,熟悉了之后开始了跑步5分钟,直到马拉松全程。
在读日石田淳 先生《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他强调“有想法,不如有行动”;“改变自己,一天花三小时去想,不如一天花五分钟去做”;“行动都是可以量化的”;“拥有具体的目标,生活会更充实“。正如我们常说的“夜里想着千条路,早上照样卖豆腐”,都是想的状态,想想就过去了。呵呵 ,我总是冒出各种想法,但是想法终于还是想法,想法一直在路上,我一直在椅子上……而我弟弟和我完全不一样。
他又报名参加沈阳马拉松了。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我的弟弟,完成了四个全程马拉松,和一个香港100的百公里越野跑--就是2016年1月23日的香港100,香港下雪,30年来最冷,很多人在山上下不来,甚至有些队员有冻伤,他跑完了全程,获得小银人一枚。他是专业的运动员吗?他受过专业的训练吗?不,他就是个普通人,他和我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20多年,在我看来就是体育稍好而已,在县级的运动会上获过奖,后来上大学学了体育,算是喜欢运动。但是跟马拉松项目完全不搭边。
马拉松全程42.195公里,接近北京的三环,沈阳的二环,一般的高铁大概20分钟,列车40分钟,大巴车要1个小时,跑步3个多小时。这么漫长的路程,原来只是在电视上看过。而他觉得跑步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可以锻炼意志力,马拉松是对极限的挑战,他喜欢这种挑战。就去做了。当然,开头是从几公里开始的,几公里习惯了之后再十公里,就这样坚持行动,直到参赛。现在他已经习惯了跑步,在朋友圈里,每周都会有一两次的跑步记录,一般10公里。
马拉松并非高不可攀。只要行动起来,很多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从哪做起呢?
首先,确认目标。明确的目标。回到文章开头,说我想变博学这样的目标分解开来,要确切的目标。比如想对哪些方面了解。针对某一方面,增加阅读量,读书,读杂志,了解,发现。循序渐进。每天坚持一点点。
其次,行动。选好了之后,就开始吧,从现在开始。从小做起。给自己一个小目标,可以接受的目标,比如读书读3页---当然 这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选择一个可以达到的小目标。然后开始做。做到了,鼓励自己,做不到,找到原因。
然后,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的笔记激励自己继续完成接下来的任务。
最后,你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即使每天记三个单词,一年下来也是1095个,是不是很客观的数字!还等什么,赶紧行动起来吧。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八):“很努力”而不能成功的原因

很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曾给妈妈发短信说:“我就像一个充满了气的气球,满身干劲地来到学校。然后每天放一点气,周五放光了,也就该回家了。”
在一开始,我就知道一切都是徒劳无功,事情的变化总是惊人得相似:我总是陷在“充满自信—遇到困难—痛苦坚持—怀疑自我—垂头丧气”这个循环当中,无法摆脱。
而这也正是我约评这本书的原因:我想知道,我该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从行动开始》这本书由后浪出版公司出版,作者是日本的石田淳,他是公认的“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第一人”,专注于用行为分析学和心理学的方法科学分析人类的行为,并由此发展出一套“行为管理科学”的法则。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九):改变你的是行动,而非意志

你告诉朋友自己要瘦下来,但每天还是吃很多而且不运动。你说你要学钢琴,结果学了两天就没去上课了。你说你每天要看20页书,可你一整天都坐在电视机面前……
为什么你难以改变?被公认为 “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第一人”的石田淳研究了一套“行为科学管理”的法则。他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提到了我们难以改变自己的两个原因:认知偏差、行动产生的结果不好。
认知偏差是指你对自我的认知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例如,很多人定下“减肥”的目标,但却总是失败,接着陷入自责的情绪中,产生很多想法:我是个没有毅力的人、我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周围人肯定认为我是个没用的人……这样的认知偏差会让我们陷入负面思维中,并且直接影响行动的结果。
行动产生的结果不好,也是导致我们无法改变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在戒烟的第一天能做到不抽烟,但是第二天就忍不住了。这是因为抽烟能立刻给他带来舒畅感和放松感。而不抽烟这个行为虽然是一件对健康有益的事情,但是不能立马给人带来好处。它需要坚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但如果你的行动能产生好的结果,你便会继续坚持做下去。 比如学习PPT,也许你并不太喜欢做PPT,但你买了秋叶老师的教程后,每天都按时把作业晒到微博上,每次都收到了秋叶老师的表扬。那么不喜欢做PPT的你也会坚持学下去。这是因为你学习PPT的行动产生了好的结果,让你受到了表扬。
当我们了解了无法改变自己的原因以后,就要从它们入手来解决问题,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消除自我认知偏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正念法、实况转播、记录成功的事情等。
“正念法”被广泛运用。美国谷歌公司的员工培训业要学习这个方法。正念法是指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此刻,不被过去和未来所影响,排除多余的思考、喜恶,只专注与眼前的事物。比如ATM面前排起了很长的队伍,受认知偏差的影响,你会产生“今天真倒霉”的想法,接着又陷入到各种负面情绪。但如果你学会了“正念法”,就会只关注“ATM机面前排了长队”这件事情,而不会把原因归咎在自己身上。
“实况转播”和“正念法”一样,能让我们的意识回到现实。当我们利用实况转播的时候,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用文字的形式在脑海中确认一遍。将自己的行为读一遍给自己听,能把意识完全集中在当下。每次我盲目慌乱不知所措的时候,会利用实况转播和自己对话:“我现在的意识处于游离状态,但我此时此刻我应该做的事情是看完《断舍离》这本书,并写一篇书评……”通过实况转播的这种方法和自己对话,能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样不会因为一时的情绪失控而忽略当下重要的事情。
记录成功的事能让我们我们感受自己的能力,消除认知偏差。《小狗钱钱》的作者也曾提到过这个方法:每天至少记录你今天最成功的5件事情。可以是琐碎的小事,比如“今天早起,没有赖床”、“出门看电影透气,没有一整天宅在家”等。养成这种习惯,能让我们每天都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不会一遇到事情就胡思乱想,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除了以上这三个方法,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还有通过累计的成果来进行评价、遇到问题时用第三者视角来看待等方法来消除认知偏差。它们都能帮助我们走出思维误区,客观地分析事实,看清自己。
改变自己的第二个方法是升级我们的行动力,努力让自己的行动获得更好的结果。
首先要确立小目标,最好是能用数字衡量的目标。例如“这周的目标是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并写一篇书评”。然后将它养成如刷牙般的习惯。完成目标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奖励,激励自己继续坚持这个行为。接着在不断重复这个行动的时候,你便建立起了自信,会用乐观的心态去挑战更高的目标。长久坚持下去,能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但如果在开始一个行动的时候有些困难,我们便需要借助身边人的力量,用他人的标准来修正自己不合理的标准。比如你上班老是迟到,现在你试图改变这个坏毛病。可是你一直用你的时间标准来要求自己,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迟到。但如果你能找一个守时的人一起,你便会收受到他的影响,开始用他的时间观念来要求自己。慢慢地,你就能改变迟到的坏习惯了。
另外,在行动的时候,我们不要过分地关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因为这会挫伤我们行动的积极性,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自我偏差。
快过年了,你一定定了很多目标吧,学好英语、学溜冰、学PPT、减肥等。也许你会说“从明天开始行动”。说实话,以前我也是这样对待我的目标,但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学到了自我管理的科学方法,在消除认知偏差的同时,努力让自己的行为产生好的结果。我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实现目标的帮助。

  《从行动开始》读后感(十):想要改变自我,只需要做好5件事

人人都有追求卓越的欲望,都希望成为行业内的精英,被他人顶礼膜拜。 能朝着既定目标,坚持行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寥寥无几。
你是不是曾经或者正陷于改变的泥沼中,难以自拔? 究竟该选择哪种方式,才能突破“0”的局限,迈入成长的康庄大道呢?
·1·
或许你和我有一样的困境,有了宏伟而明确的目标后,行动起来并不果敢也不坚定,每遇到一点障碍,就在内心腹诽,我是不是不适合在这一行发展?这个目标或许过于远大,我没有能力实现。我总是犯错,或许我真的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到目前这个阶段,已经是上天恩赐了。可即便如此,仍然有想要改变的冲动。 你总是在想要改变、努力行动和没有自信、犹豫纠结中徘徊倒退,最后任由时间飞逝,一无所获。
日本行为管理学先驱作家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一书中,用大量真实案例,告诉我们,改变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全依靠意志力是难以成事的,必须从认知到行为全副武装,而关键地突破口在于行动。正如作者所言:改变自己,一天花三小时去想,不如一天花五分钟去做。 仅有行动二字,无法改变任何人。
那么,什么样的行动才能改变一个人呢? 作者认为应该从三个层面出发:
第一是避免认知偏差,走出行动误区。不轻易否定自我,不放大负面情绪,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直面困难。
第二是拥有具体的目标,简化具化行动计划,丢掉该做的找到想做的,细分任务,缓解压力。
第三是讲究方法,从微不足道的行动开始改变自己。采取奖惩结合的方式,灵活运用工具,集中80%的精力在重要的事情上。
·2·
细细读完,觉得受益匪浅。将本书拆为己用,我觉得只需要做好这5件事就可以改变自我。
1
第一件事:找到动力源。
很多人都说想改变,但一问想变成什么样,没有想法;为什么要改变,也没有充足理由。 改变,有时候只是一个念头,若不寻根究底,找到深层次的因由,很有可能今儿有兴趣,明儿你就忘了初心了。
因为,改变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马拉松,绝非百米赛跑。 所以,在开启马拉松征途前,请先准备好口粮,动力源就是你的精神口粮。
经典理财名著《小狗钱钱》,有一段关于动力源的描述,就是找到你致富的十大理由,从中选出最为迫切的三个作为近期改变的因由。然后通过,成功日记的记录以及成功蓝图的描绘,来不断强化你的动力源。或许这一方法可以给你一定的借鉴。
2
第二件事:可视化问题。
动力源其实就是方向和目标。
有了方向和目标,还得找到问题的根源,找到行动的突破口。 连自己站在哪个方位都不知道的路盲,又怎能如愿到达目的地呢。 所以,在行动前,还需要可视化你的问题。
事实上,在你开始剖析自己的时候,你已经走在了行动的路上了,想要解决问题,就得先分析问题嘛。 有人想戒烟,坚持了一周没有沾烟,但其后在遇到老朋友聚会中,被一群人诱惑着抽了一根,然后就无法自拔,彻底忘了戒烟这事。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他意志不够坚定,而在于他没有营造好戒烟的良好氛围。
3
第三件事:欲望断舍离。
我在什么都想要,反而一无所获!一文中,剖析了自己一无所获的原因,其实根本在于要做的太多,而能做的事太少。在纠结和犹豫中,浪费了时间。这点《小狗钱钱》也有说,在短期内,想要改变,就必须找到最希望做的三件事,或者一件事。不能贪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想学ppt,成为ppt高手,学了一堆快捷键以及基础的排版方式后,发现想成为ppt高手不仅需懂得排版,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思维逻辑水平,还得会美学,懂归纳。每一项技能背后都需要庞大的基础能力作支撑。可当你看到自己需要学如此多的知识时,是否就有放弃的欲望。因为难以速成,对自己的信心就大打折扣了。
欲望断舍离,其本质就是要有所取舍。在一段时间内,只做自己想做能做的事情。想学写作,就只关注写作需要的技能,其他如摄影、书法等,就暂且放放,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嘛。这也是帕累托法则的关键所在,用80%的精力做20%的事情。
4
第四件事:细分行动计划。
动力、目标、计划三者都明确之后,就可以开始行动了。 但在行动的同时,必须要将计划和 目标细分成不同阶段。 比如,我想成为理财类专栏作家,这个目标很远大,但是缺乏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 想要让行动持续有效率,就得借用工具的力量,给自己制定一个kpi量化指标,达标则奖赏自己,失败则惩罚自己。
我的做法是制定量化指标,每月20篇文章,其中书评2篇,争取在一年内能1篇爆款(被媒体录用),每年能成功约到30篇本书写评。第一年不限书评类型,第二年努力朝经管类方向发展。 都说1万小时是专家成功的定律,我安装了ihour app,用来记录我的写作技能锤炼时间。
刚开始写书评以每月1篇为宜,等阅读速度和写作水平上来了,我的速度就改成每月2篇书评。 比如这篇书评,很早前就已经想好了框架,但一直未能成文。因为有了deadline,且制定的计划并不严苛,我能保证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
5
第五件事:走出认知偏差。
行动是有了,但是未必能坚持到底。 比如我的公号就已经长草快2个月了。细细想来,根源还在于自己的精力不足,对自己的信心不够。 别人能在短期内成长,我却不行,是不是自己能力太差,还是现在已经过了公众号的红利期了呢?
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好像霉菌一般,长在思维里。行动力也便迟缓了不少。 真的依靠意志力来坚持做事的人,其实很少。
想要坚持,还需要有科学的方法。 除了奖惩分明的制度外,还得不断从现实中,找到自己能行的蛛丝马迹,为自己加油打气。 假如别人能运营好公众号,那么,我也可以。 不过,我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好更新的节奏和内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