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誓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誓鸟读后感10篇

2017-11-13 22:43: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誓鸟读后感10篇

  《誓鸟》是一本由张悦然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誓鸟》读后感(一):從此不再“80後”——【No. 4】《誓鳥》

2015年的3月的此刻,我坐在印尼巴厘島的沙灘上,用筆記本電腦寫張悅然的《誓鳥》的讀書筆記——一本以東南亞為背景的小說。當我眺望這片綿延至視線盡頭的大海,我也會異想天開,假如時光倒流至《誓鳥》中那個年份模糊的時期的話,這裡的五星級酒店、豪華泳池、泳裝美女全都消失,那麼故事的女主角春遲,會否在戰亂和饑荒的顛沛流離中,從水天相接之處,緩緩地漂泊而來?
《誓鳥》以“回憶”的遺失和尋找貫穿始終,作為中國的大將軍之女的春遲,因為海嘯而落難,並且失去記憶。她在東南亞的島嶼上顛沛流離,被欺侮、被拋棄,歷經生育、病痛、牢獄之苦。為了尋找自己的過往,她尋遍大海裡的每一顆貝殼,只因傳說在貝殼那一圈圈螺旋的甬道裡,埋封著發生船難者的記憶。
一本好的作品應該如一面鏡子,在不同的人眼裡可以照射出不一樣的影像。我在《誓鳥》中看到了張悅然對於整部小說的考究佈局,她已經可以很嫻熟地掌控一個宏大的故事結構。書中以“貝殼記”、“投梭記”、“磨鏡記”等劃分為八個章節,每一個都從不同人物的角度進行敘述,但還是有條不紊。有趣的是,最後一章再次以首章的“貝殼記”為題,以示回到了原始,也形成了全書的終結——“回憶”對於春遲來說是一直在苦苦追尋的東西,卻也是她早就擁有過的東西。
說到回憶,我在“失物之書”這個談閱讀的公共平臺寫《誓鳥》的讀書筆記,並非單單地推薦這本書,同時也是對於“80後”作家這個群體,對於他們曾流行過的作品的回憶。
而也有評論家認為,書中以女性為第一主角,卻為她設定了兩個完美的男伴,一是宦官鍾潛,他可以給予春遲最純潔的“無性之愛”,可以說是很多女生都夢寐以求的男閨蜜;一是霄行,他是春遲的養子,對春遲的順從發自內心,而不是屈服,給予春遲“母子之情”——此二者隱含了女性對於感情索求的呼聲。至於實情是否如此,作者本人也沒有正面回應過。
《誓鳥》與張悅然所有的作品一樣,帶著一種夢囈般的喃喃自語,錯亂的言語和瑰麗的行文會讓人迷失方向,漸漸地走進書中那個夢境一樣不真實的世界——從一鳴驚人的《黑貓不睡》和《陶之隕》兩個短篇開始,張悅然筆下的世界總是陰森恐怖的,人物總是鮮血淋漓的,使人頓生“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之感。
張悅然本身也是一個奇女子,行為和她的文字一樣有點刻意的唯美。我有個學長曾是她的中學校友,他說張悅然中學時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穿著一襲白衣,騎著自行車圍著校園一圈一圈地騎車。
無法計算出《櫻桃之遠》、《水仙已乘鯉魚去》等早期的作品在我心裡投下的陰影面積到底有多大,可是我逐漸有了一個意識,我必須讓我的心情平靜得像個波紋都沒有的湖面,才能去看她的書。如果我心情亢奮,那麼我會因為書中人物的悲慘命運而狂躁不已;如果我心情沮喪,那麼我會被揮之不去的壓抑氣息弄得惴惴不安
至於《誓鳥》這本書,我購於2006年,接下來的幾年,我竟然連續遭遇託福考試失敗、再考仍然不理想、放棄出國留學、找工作適逢金融海嘯、赴港讀研又得重新適應等變故,當我認真地看完,時間之輪已經轉到2013年底。如果不是Nusa Dua的異國情調讓我聯想起這本同樣出現了很多具有濃重東南亞特色的人和事物,這篇一直想要寫的讀書筆記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動筆。
在這些年裡,我們這一代被稱為“80後”的人,一批接著一批地離開校園,奔向社會,而當初由於年齡接近而有所共鳴的“80後”作家,同樣經歷了劇變。
世紀之交的那幾年,《萌芽》雜誌舉辦的“新概念作文大賽”讓不少出生在80年代的寫作愛好者成為了萬人追捧的文學偶像。然而,現在回想起來,除了韓寒這樣超乎初中學生之老練世故的黑色幽默,或是郭敬明那樣幼嫩到極致的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的明媚憂傷,當然還有張悅然的哥特式文風,最多再加上混合了浮華大都市和文藝小清新的周嘉寧,以及生於書香門第、從《收穫》雜誌出道的笛安(嚴格來說也不應該算是“萌芽系”的人物),其他年少成名的80後作家們,在風靡一時之後,便如同流星一般劃過,不留下什麼印象了。
《萌芽》這本雜誌引領出來的“80後”標籤,本身就很難定義。如果說,“80後”涵蓋了在這個世代出生的人寫出來的所有東西,亦即“80後寫”,那麼光是上述的幾個人,其風格就完全無法概括,甚至相互矛盾——韓寒和郭敬明互相不屑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他倆雖然總是同時出現在媒體報端,卻從十幾年前開始就走向了兩個極端,堪稱“最熟悉的陌生人”。而《萌芽》雜誌裡面最主流的寫作風格,應該是“遠遠地注視他打籃球的身影”、“眼睛一刻不離他穿的白襯衫”之類的語句,同時穿插進去北京申奧、“911”事件、中國隊征戰世界盃、“非典”爆發等等標誌性事件增添時代特色。如果說,“80後”特指以校園生活為背景,寫青春期的朦朧感情的故事,亦即“寫80後”,那麼諷刺的是,上述的幾個人能為人所記住,仍然可以作為代表人物出現在“新概念作文大賽”的維基詞條上,恰恰是因為他們在同時代的“萌芽系”之中獨樹一幟,走出了暗戀、表白、逃課、接吻、懷孕、流產、分手的桎梏。
總的來說,那些以“80後”身份寫“80後”的小說總是給人非常雷同的感覺——文字風格不乏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傷春悲秋;情節發展則嚴格按照最近廣電總局的規定,“允許早戀,但早戀有害,只許失敗,不許成功”。此類作品,我看過幾本,例如笛安的《告別天堂》、《芙蓉如刀柳如眉》,徐璐的《西安1460》、《從此盡情飛翔》,周嘉寧的《夏天在倒塌》、《往南方歲月去》——老實說,我仍記得這幾本書的名字,是因為相對而言它們寫得較為文采斐然,還有一些就連名字都已淡忘——但看完之後不久還是分不清哪個人物是在哪本書裡出現的了。就算我覺得張悅然是在摘掉“80後”這個標籤摘得很徹底的一個作者,但《誓鳥》之中仍不乏散發著《萌芽》氣息的隻言片語,譬如那句點題的“記憶如此之美,值得靈魂為之粉身碎骨”,是不是有那麼一點和“一朵虛假的陽光”、“悲傷,逆流成河”如出一轍?
這些作品雖然也曾讓同齡人有所共鳴,但是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大多是以自己的經歷為基礎,加上道聽途說的一些事情來寫小說,與其說是創作,嚴格意義上還不如說是一種日記式的流水賬,就和現在有些人一日三餐,無論吃什麼都先拍一通照片放在朋友圈上面並無二致。尤其是對於大學畢業之後的描述,當年的年輕作者們基本都是想當然地讓男女主角的一方出國留學,另一方進入了外企,成為忙成狗的白領,其書中的社會結構、社會生活都是單調而枯燥的——閱歷的淺薄讓這一類作品無法呈現出社會、時代乃至人物階層的立體感。
隨著青春期的結束,倘若已經在社會上奔波數年的我們提著厚重的公事包,於下班路上的擁擠地鐵之中,再去看這樣的題材只會有一種“再也唱不出那樣的歌曲,聽到都會紅著臉躲避”的幼稚感。以前看到的那個簡單而清澈的書中之國,可能只是作者在課堂上打了個盹在夢境中見到的浮光掠影,然而當年的作者醒來之後仍是那個令人懨懨欲睡的課堂,而我們再也不會被這樣的故事感動。
奇怪的是,這兩三年又開始湧現一大批主打“80後”情懷的小說和以此改編的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等,我稍有涉獵,覺得語言風格總算有些洗盡鉛華的平實了,畢竟作者也真的感受過這個社會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然而拿自己的經歷,企圖以集體回憶來賺“80後”的錢的目的性似乎過於顯著,內容仍然是十年前那種並不成熟的日記式的流水賬,這一切似乎在宣告“80後”這個群體的創作力一點進步都沒有。我認為,“80後”可以是一個光環,隨便寫點什麼往上面一放,再爛也可以讓這一個漸漸有了經濟能力的群體掏錢,“80後”也可以是一個緊箍咒,硬要把自己的思維套在其中,就會扼制本可無限放大的創作空間。
如今,即便是依然活躍的寥寥幾位,還在寫長篇小說的似乎也越來越少了。韓寒的主業是賽車手,副業是公知,和文字僅有的聯繫只剩下到底是不是他原創都尚有爭議的博客文章。退一步說,就算所有作品都出自他的手筆,《三重門》已經算是他小說類作品的巔峰,後來的《像少年啦,飛馳》、《長安亂》等等真的寫得很差。現在的郭敬明是娛樂明星,是營銷達人,是福布斯富豪榜上的富翁,他運營公司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至於寫作這個領域,理應和他沒什麼交集了。周嘉寧和張悅然偶爾還會在她們創辦的“鯉”書系中寫一些短篇,現在還會在網絡媒體上不時露臉,接受一下訪問,慢慢向知性女作家的方向轉型。令人欣喜的是,“鯉”書系的文學性和文章的可讀性並不低,可能可以代表所謂的“80後”在離開校園之後的閱讀風向——我不得不說,這個公共號的名字“失物之書”,其出處那本愛爾蘭小說,最初就是在“鯉”書系的某一本裡面瞭解到的。只有並非出身《萌芽》與“新概念”的笛安,在郭敬明的公司全力配合宣傳之下,近兩年還能寫出《東霓》、《西決》、《南音》這樣個人特徵顯著的長篇小說——有人把她這三部合稱“龍城三部曲”的作品和《誓鳥》對比,因為裡面都有偏執到極點的女人。不管如何,至少她已經不是那個寫《告別天堂》時的青澀女生了。
張悅然的《誓鳥》是她迄今為止最後一部長篇作品,這本書出版後的翌年,在上海書展,我拿到了她的簽名。一眨眼,我早已過了為追逐一個喜歡的作者而跑到人山人海的書展排隊的年紀了,而張悅然呢,恐怕也不會再穿著一襲白衣繞著校園一圈又一圈地騎車了吧。就讓我們用陳奕迅在《不如不見》裡的一句歌詞去告別“80後”這個過時的詞語吧:“誰為了生活,不變?”
原文發表在公共號“失物之書”(thebookoflostthings),轉載請註明出處。

  《誓鸟》读后感(二):执着和固执的悲剧

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
今日扬尘处,昔时为大海。
                                ——寒山子《桃花》
  忧伤,没有比忧伤更适合来形容她的文字的了。哪怕是充满温暖阳光,在她的笔下都总是昭示着悲剧前的明媚,哪怕是和煦的微风,在她的文中都是无谓的挣扎,哪怕是希望的种子,在她的故事里都只是祸起的源头。
  我初次读到她的作品是《誓鸟》,那时我还很年轻,年轻到不能理解文中纠结的情爱,也不能理解春迟一生追寻的执着,不能理解宵行穷其一生的固执,但是当时的而我已经被文字中透出的华美和哀伤所折服。当多年后再次捧起这本书,就像我抚摸上了一颗久远但却还未蒙上灰尘的贝壳,当中的故事一幕幕呈现,我缓慢行走其中,我看到了春迟春迟正用她那被拔光了指甲的手指轻轻抚摸着那一颗被打磨的十分精细的贝壳,她的早已被她自己戳瞎双眼被别人的故事触得轻颤,故事结束了,她扔开贝壳,伸手够向下一颗记忆,她削瘦的背影在颤颤微光有蒙上了更深一层绝望的气息。我转头看见楼下两个小孩的怯语,那个女孩站在放贝壳的大缸前,低头羞红了两颊,那个男孩小声应着,时不时抬头看向楼上,生怕吵到了在记忆里遨游的春迟。宵行对春迟的执着和隐忍带着那份他自己也不清楚的朦胧了一辈子的情感和春迟对于自己失去的那段记忆的固执和对自己的狠心追寻着她自以为曾存在的与她和那个首领之间的浪漫爱情相碰撞,带着那个无辜的小女孩,早已注定了结局。我叹气走开来到了一艘船上,船上不少舞女妖娆的扭动着身躯,其中最诱人的应当是带着女性魅惑和野性和淙淙,她笑得那么肆无忌惮,最近的她因为自以为将要拥有那个哀伤但是美好的女人而沉浸与幸福当中,她会给她抢舞女当中最美的衣服给她穿,她会轻轻为她洗她那猩红的双脚,她会为她摘来最艳丽的曼陀罗让她酿酒,她像她许诺以后她们会永远一起住在船上,一起过那个丰富而精彩的人生,她说,好。然而在她答应了她之后,却消失了,离开了她和她的生活,就像从来不曾来过一般。
  淙淙是我在这个作品中最喜爱的角色,她敢爱敢恨,很努力的去追寻自己想要的感情,然而她,在对于那个迷失在不知道是现在还是过去,不知道是记忆还是现实的春迟时,她也是无能为力的,她无法的得到她的认可和她的爱,但是当她选择了生下那个首领的孩子去报复自己得不到的心的时候,她就输了,这一切不仅没能让她得到春迟,更让她自己最终只能选择用死去并且把孩子留给春迟来作为自己的报复让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并且长期处于自己的压力之下。她曾经是多么单纯的一个孩子,只想去追逐,去抢夺自己喜爱的东西,然而到最后她仍旧摆脱不了爱情和命运,对于一生向往自由的她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悲剧。
  刚刚开始的我总认为,所有悲剧的起源就是春迟那颗因为执着而变得狰狞的内心,在她一生的前前后后,命运之轮给她安排了多少次可以安然离去的机会,野性而爱的疯狂的淙淙,在岛上救了她一次又一次的那个单纯的少年,一直安静地陪伴着她并且和她有着相似的执着的宵行,然而盲目的她没有给任何一个人走进她心中的机会,因为她,淙淙带着爱和恨在她面前葬身在血泊里,而她也终其一生带着悔和恨;因为她,少年在她面前被首领的手下乱刀捅死,她也;更是因为她,宵行失去了他的儿子,疯了他的妻子,自己最后也迷失在绝望里面。每个人都身不由己,而每个人都是被自己的情感所驱使,被宿命所操控,谁能说春迟这一生不是被宿命嘲弄了呢。所以,悲剧的起源还是人了无尽头的欲望和执着,当你放下了,一切都可以重新来过,也许一切都会有不一样的结局,然而春迟就是那白唇赤脚的精卫鸟,放不下,走不开,这才让读者无比唏嘘却又充满了无奈。

  《誓鸟》读后感(三):誓鸟

与其说是春迟的命运让我感到好奇,不如说是宵行和春迟迷一样的关系让我好奇。一个女人的坎坷命运,她却要用手摸贝壳来寻找自己的回忆。为了找到藏有自己前半生回忆的贝壳,春迟弄瞎了自己的眼睛,只是为了专注于触摸而已。宵行为此替春迟踏遍万水千山。宵行为了帮春迟找到藏有她的记忆的贝壳,丢妻弃子。然而,春迟寻找的回忆只是一段血泪史和屈辱史。爱春迟的栗杰只在书中出场几页,就随风而逝。不是主角的骆驼却承载了春迟下半生的追寻!栗杰是春迟的真爱却被春迟的失忆吞噬,骆驼残害春迟,却让春迟欲罢不能。
忘忧草
所以,看到最后才觉得这个故事很残忍,春迟的付出竟是一个错误!她把真爱忘记(因为她失忆),却倾其一生寻找她的血色回忆,如果她找到了:她会看到骆驼如何逼她走上绝路。但她并没有找到她的回忆,她一直认为骆驼是自己忘记的那个真爱。为了真爱而寻找的春迟。好评
2011年9月17日 10:08

  《誓鸟》读后感(四):往生之南——《誓鸟》

于春迟而言,寻找的是一段遗失的美好,于我而言,寻找的是一段失落的未知的文明。
春迟,春日迟迟梳洗懒。诗意的名字,美丽的女子,却是一生都在执着找寻尘封在贝壳里的被遗忘的过往,不惜让灰尘蒙住双眼,荆棘缠住双脚,心窍洞开,十指纤纤。于是,一遍一遍的弹奏贝壳上的纹路,吸纳贝壳记载的重重记忆。至死方休。
整个故事都带着亚热带的黏稠潮闷,却又被其神秘莫测所吸引。凡是和南洋有关的故事,总带些传奇色彩。这个故事,让我体验到了另一国度的生活状态,那是我所好奇却不可及的。
花了一晚上时间一口气读完,随着宵行窥探春迟的秘密,随着春迟漂渡在南洋,随着淙淙在船上笙歌曼舞,随着钟潜守护着她们,随着骆驼厮杀征战,随着栗烈消失在海啸中。
大航海时代的波澜壮阔,岛屿部族之间的激烈矛盾,船妓的重情重义,牧师的隐忍挣扎,太监的悲屈苦闷,国与国,族与族,难民,俘虏,英雄,凡人,就这样轻轻巧巧的在你面前铺展开来,轻轻浅浅的划过心间。
我喜欢张悦然这样的讲故事,对话不多,简单直白的叙事方式,娓娓道出一段平凡的传奇,像极了幼时奶奶和姥姥给我讲的睡前故事。一条脉络通到底,简单却深刻。
故事的结尾,春迟没有在沧海中拾起那枚镶嵌着她记忆的贝壳。但我和宵行一样,始终觉得这个熠熠生辉的执著女子是快乐的。
一生一件事,谁说誓鸟不快乐呢?

  《誓鸟》读后感(五):那些意义

2014年的11月2日的早上,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书。
我有一个好朋友,不,应该说我最好的朋友,现在在离我万里之遥的澳洲,我用微信问她,姑娘,你何时归,她回答我,不知道。我没有时间感伤或者感念,但悲和酸就是在喉咙里哽咽着。为什么要提起她?记得,那还是我们一起读初中的时候,她如此早熟,已告诉我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是哪一个微胖的小伙子。她看饶雪漫的《左耳》、安妮宝贝的《莲花》和张悦然的《十年》,我们如此“相爱”,所以她手上的书我是全部读过的,我们的青春也是这么过来的,我惊讶于书里那些疼痛的关于爱的故事,读完之后压抑恶心,她却爱极了这份压抑和恶心,我们是这么的不同,也许注定了成年之后的相对无言。
再看张悦然的书已经过了十年,契机是写书的姑娘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并成为了我们的老师。作家把内心世界剖开策划一场展览赚取门票,有些人不愿只看个热闹,走到办公区的二楼来。我始终相信,真相在故事之外,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看着这位曾经离我们遥远的姑娘坐在讲台上对我们轻松的说话,谁能想见一个人心里的波涛汹涌?
无论是波涛汹涌还是狂风乱作,一个人熬着,忍下来,敏感注定着痛苦。
《誓鸟》的书名这么决绝,难道执拗下去会获得幸福吗?只会把周围所有的人都伤害。

  《誓鸟》读后感(六):一个关于记忆的故事

和这本书的相遇是一个很神奇的过程,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总结上一年的写的好的书,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的名字,就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很想看这本书。下午去商店买,按照我以前是不会这么轻率的买一本任何信息都不知道的书的。当时在书店找了一圈没发现,本想算了,可看到店员就顺口问了一句,没想到他从下面的柜子拿出来一本,于是就买回去了。回去就开始读,读着读着就迷进去了,一口气看完了,意犹未尽呀!读完后说不上来是什么感觉,心口涨涨的难受,故事是乱序的,只有读到最后才了解了整个故事,最后的结局是那么的出人意料却让人感动,女主角春迟的一生让人惋惜,可是又觉得她是幸福的。很喜欢写在后记的那句话——“我是呓人,卖梦为生”。这句话深深的刻在脑子里,一直清晰地记得。

  《誓鸟》读后感(七):那些记忆

       还记得初读这本书时是9年前了,那时候我还是挺年轻的。那天张悦然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向同学借了钱,就大老远的跑了过去。排队的人并不是很多,早到了能有一个小时吧,四下转了转,跳了一本品相较好《誓鸟》,关注着当时签售的时间和人流情况。在长队还没有排起的时候,就占到了第一个位置,心绪忐忑。待终于见到她后,还没等她开口,我就说,你还记得我的名字吗?我叫“xx”,零五年的时候你曾在长春的联合书城签售《水仙已乘鲤鱼去》,那天我也在。之后她的表情看起来似乎是在搜寻不太久远的记忆,最后微笑着和我握了手,在书上下了我的名字。我转身很开心的离开,那些年北京还不兴雾霾,秋季正流行的是沙尘暴,不过那天的天气却是好得很,天很蓝,现在想起来有点像我很多年后去过的香格里拉。
       在那次签售之后,我交了一个女朋友,我想当初一定是很深爱的。为了能够证明这一点,我把自以为最贵重的《誓鸟》送给了她,看上去她也是欢喜的,不过到如今我仍不知道她是否有从头至尾的读过一遍。现在想起来,或许那个时候太穷了吧,给予的只能是一种自以为的珍贵。当然,也许我总是爱做这样“自以为”的事情。
       现在许多年过去了,我还是在北京,公司的对面就是中关村图书大厦,可是今天去仔细想了一下,那次去签售却是我唯一的一次走进这个书店。大概是由于最近经历了些事情时长深陷回忆的缘故吧,所以啰嗦了这么多。而说的这许多似乎又都和《誓鸟》无关,可是记忆如此之美,值得人们为其粉身碎骨,我想,这就是《誓鸟》吧!?

  《誓鸟》读后感(八):光怪陆离世界中的残酷爱恋

       张悦然的《誓鸟》是在半糖推荐书单上看到的,被故事吸引了,就专门写了便签想着有机会去下载,前几天忽然发现手机里竟然一直都有这本书,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根据什么书单下的了,因为作者和名字都不打眼,就一直放着,竟然都忘了曾经下过。
      这本书在众多书籍中绝对属于非常独特的一本。个人感觉故事背景应该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菲律宾、马来西亚一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南洋。百度上写这本书的背景是大航海时代的南洋,也算是印证了自己的猜测。看到大航海时代这几个字的时候,被这个宏大的名字震住了,再去搜才知道,其实就是我们历史上学过的地理大发现时代。
      海啸、船、岛、部落、首领、贝壳、槟榔、曼陀罗,等等这些关键词充满了浓郁的南洋风情,除去这些,竟然还有炮火、太监、屠杀等内容穿插其中,更给这个故事抹上了一层神秘、阴郁、悲剧的一面。文中各种奇特新颖的比喻和描述也让人耳目一新、反复琢磨,我也因此去百度了这个作者,才发现张悦然也算是极富才情的女作家,不仅14岁就发表了处女座,而且还获过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更是在新加坡攻读过大学,怪不得能写出这么文笔独特、情感细腻、而又充满南洋风情的故事来。
       这本书讲述了不同的感情经历:少年对养母隐秘的依赖之情、失去记忆的女人对粗暴野蛮的部落首领执着而又残酷的爱慕之情、聪慧美丽的少女对另一个女孩儿坚定决绝的同性爱情、失去男人性别的青年对可望不可即的女孩儿默默付出的守护之情,还有年近六十的教堂牧师对青春少女不可言说的怜爱之情……每段感情几乎都不同于我们普通认知里的情感,却又觉得似乎顺理成章,合情合理。但每段感情都没有好结局,最后只能是悲剧收场。
      读完这本书,你还会惊讶地发现贝壳竟然还有一种你绝对意想不到的神奇用途,虽然只是虚构,但仍会让人感叹作者的心思奇巧想象丰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誓鸟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