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国推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国推手》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06: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国推手》的读后感10篇

  《大国推手》是一本由上官人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国推手》读后感(一):成功人士都是厚脸皮

书中写了十二个历史人物,有文臣有武将,上至春秋下至满清,但几乎都有人写过,有些还一再被写,比如诸葛亮、关羽、伍子胥,而和珅因为电视剧的缘故已经妇孺皆知了,并且都把和珅想象成王刚的样子。
面对这些历史的“熟人”还能写出什么新意?这是我所疑虑的。
慢读之下,细品一番,我的疑虑又一点一点被消解,历史这把盐逐渐在上官人的文字溪流中徐徐化开。
这本书的写法近于“评传”,文字亦庄亦谐,是当下读者爱看的,有书面语,也有俚语,还有不少网络语言,充分体现出作者想把读者一网打尽的野心。
作者在结构设置上,一方面继承了《史记》纪传体细致、有趣的优点,另一方面处处投射现代社会,暗合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名言“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作者的借古劝今,寓情于理,丝毫没有揪着耳朵说教的口吻,读者既可以当人生镜子严肃地看,也可以当历史故事好玩地读。
除了这些技术性的手段之外,上官人的历史观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走向。他以文武权臣与帝王及同僚等微妙的生存关系入手,把几千年官僚系统扭曲的生存法则条分缕析,得出与现成历史教科书迥然不同的结论,同时还给当下在官场、商场载浮载沉的人以棒喝或劝喻。
读这样的历史书,也许比读某些历史课本要有意思的多,有没有意义我不知道。
但在我看来,有没有意义不重要,有意思才重要。

  《大国推手》读后感(二):语言简单明了,故事性强

《大国推手》语言简单明了,故事性强,可以轻松阅读。自己阅读和送人都是不错的选择。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这本书来看的,书的质量真的很好好,是一本不错的课余读物,推荐其他朋友也去买来看了,很不错的一本书。书的故事性很强,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很容易理解,作者用语言文字很好的像我们传达了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历史读物写得如此生动有趣的,还不多见。作者的才情,让人刮目相看。
在教书的空闲之余,刘伯温与好友月忽难等人交往甚密。他一面隐居,一面关注天下大势。这一点刘伯温与姜子牙、诸葛亮有些相像,先蓄势后出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辞官回家,到隐居乡间这段时期,刘伯温已经开始思考自己将来应该做什么。他的政治理想不再是为了维持元朝的苟延残喘,而是为了天下苍生,刘伯温要以自己的才能改变中原的政治格局。要想开创一个新的朝代,他需要一位贤能的君主。

  《大国推手》读后感(三):成功人士都是厚脸皮

中国人向来死要面子,即使做了理亏的事,也要往自己脸上贴金。战国时期就有这么一个故事,讲得是晏子使楚。当时的齐国很强大,楚国比较弱小。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可是我们不能因为死要面子,就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塌糊涂。有时适当的妥协,也是一种有力的反击。面子看起来有分量,其实薄如一张纸,但是它与我们生活当中的人和事有着很大的利害关系。万不可逞一时之气,捅破了这些关系的窗户纸。事实上很多成功人士,大多都是厚脸皮。会巧妙地利用别人怕丢脸面的心理,给自己的脸皮来点硬通货,弄得足够厚,厚得足以承受任何打击和困难,在别人忙于遮羞掩脸的时候,他却凭借这张厚脸皮成就了一生的辉煌。
据说钓国高手姜子牙未出道时,经济状况比现在的穷二代还穷逼,扎实的三无男青年,无名、无钱、无背景,没法子,他只好厚着脸皮给人家做了上门女婿,这才解决了温饱问题。虽然像个家奴,经常受到老婆的羞辱,但是毕竟有书读。姜子牙很能忍,一门心思想着治国,平天下。满腹经纶之后,他纵观天下大势,觉得自己可以出山了。为了推销自己,他没有登门诸侯求包养,而是厚着脸皮在民间搞起行为艺术。姜子牙就这样不花一分钱的广告费,靠老百姓的口碑营销,把自己的钓鱼门事件传到了姬昌的耳朵里。他之所以厚着脸皮忍受围观人群的非议,就是为了死磕政治名分。姜子牙打出“钓鱼哥”的形象品牌后,赢得了周王的重用,实现了拜相封王的夙愿。
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厚脸皮,他就是诸葛亮,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一副谦谦君子的做派,忽悠后世人们一千多年,相对于卑鄙的圣人曹操,诸葛亮做人显得很假,脸皮也够厚,他要是活在当下,一定是个炒作大王。他一开始就给自己造舆论,把自己捧得老高,简直成了女娲的表弟,让人找不到一丁点儿破绽,使得天下百姓对其仰望。民间盛传得卧龙者得天下,这对于嗷嗷待哺的政治婴儿刘备来说,简直是抓住了一头活命的奶牛,于是屁颠地把孔明请到帐中,拜他做了军师。可是论起蜀国打仗,诸葛亮先前没有主导过重要的军事活动。火烧赤壁后,刘备集团举办的五次大型军事活动:南征荆州四郡、取蜀、抗孙吴、征汉中、襄樊之战。诸葛亮一直没有出现在正面战场,多是做些类似于后勤部长的工作。打那以后,君臣开始同床异梦,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做的却是称王称霸的美梦。诸葛亮不能规劝刘备入主中原,也不可能自寻出处,正在迷茫之时,历史给了诸葛亮实现政治信仰的机会。刘备的永安托孤,蜀汉政权居然落在了诸葛亮的手上。他意外地获取了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面对先主的嘱托和幼主的丧气话,诸葛亮只能厚着脸皮,把朝政推向自己的政治道路上,这种拉郎配的日子,他自然过得艰难而又痛苦。不过他打着匡扶汉室的名号来北伐,后来他病死,挂憾而去。不过出师有名,他终归落得个为国尽忠的好声誉。
事实上,这种赛过墙壁的厚脸皮,历史上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不过,他们的厚脸皮哲学,给当下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实用性的参考和启示。俗话说面子不能当饭吃。适时地做一下厚脸皮,你我反而活得更有滋味。
(本文系《中国当代文学百家丛书》编委会编委陈立撰写)

  《大国推手》读后感(五):历史的厚脸皮

在我看来,中国历史一直是本糊涂账。
说来也可怜,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历史,中学接着学,但到高中毕业仍然对几千年历史一头雾水,等到高考完,除了为了考冷门去学历史,历史书也就扔掉了。从此一生再不与这个文明古国的陈年旧事较劲。
究其原因,无非有三。
一是中国历史太善变,每个朝代都在变,完全看皇帝老儿的喜好,所以胡适才无奈地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老是在变脸的历史有谁爱看呢?二是中国历史太无趣,不是历史本身无趣,而是史书写的无趣,除了《史记》之外,大家都在为朝廷打工,捧谁踩谁全都看雇主的表情,因此《史记》才光荣地成了“史家之绝唱”;三是中国历史教育太僵化,我们的历史书不给你史实,只给你政治概念和教条,最后历史就成了一大堆“成功的三大历史原因”、“失败的五大教训”,以及“好人”与“坏人”的政治结论,历史被这些刽子手肢解的体无完肤。
所以,历史在中国是死的,不少人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是出国以后的事。
但有人偏不信邪,非要和历史叫板。
这人叫上官人,一个看起来温和、骨子里硬气的湖南青年。
上官人本名陈立,是个诗人,但不仅是诗人。其自幼涉猎文史哲,等不及大学毕业就出来闯世界,先是在深圳南漂,后去京城北漂,历经商海沉浮,从事过教师、工程师、培训讲师、主编、总经理等职位,基本上代表了《奋斗》里不断挑战自己和都市的叛逆青年。不过上官人的叛逆,绝不张狂,他总是沉默寡言地来去,无论教书、写作、开公司都是静悄悄,打枪地不要。
认识上官人有些年了,也读过两本他的诗集,却从未问过他取这个笔名的本意,但这恰好可以满足一下我喜欢妄自揣测的癖好。上官这个姓应该来自于春秋时候的上官大夫,是以封地官职为姓。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公子兰为上官这块地方的大夫,公子兰便成为上官这个地方的首任长官。公子兰的后代便以封地为姓,而中国以封地为姓的传统太普遍了,比如赵、吴、郑、陈等等,几乎占了《百家姓》的一半。而这个上官大夫子兰却是屈原的对头,甚至可以说屈原的被放逐基本上是拜上官大夫所赐。正是因为上官大夫在父王面前对屈原屡进谗言,导致屈原被罢官流放。
作为熟读历史,而又喜好写诗的人,陈立为何选上官为姓?我大胆继续推测,陈立为湖湘人士,以楚国人的姓来命笔名,再正常不过,而选用上官为姓大约是要为屈原做点什么,当年上官大夫有愧于屈原,他就偏偏用这个姓写诗,以向屈原致敬。仅此一点,即可看出上官人特立独行、剑走偏锋的个性。
有了这样的个性,写出《大国推手》就不奇怪了。
刚拿到手搞,我有点疑虑,书中写了十二个历史人物,有文臣有武将,上至春秋下至满清,但几乎都有人写过,有些还一再被写,比如诸葛亮、关羽、伍子胥,而和珅因为电视剧的缘故已经妇孺皆知了,并且都把和珅想象成王刚的样子。
面对这些历史的“熟人”还能写出什么新意?这是我所疑虑的。
慢读之下,细品一番,我的疑虑又一点一点被消解,历史这把盐逐渐在上官人的文字溪流中徐徐化开。
这本书的写法近于“评传”,文字亦庄亦谐,是当下读者爱看的,有书面语,也有俚语,还有不少网络语言,充分体现出作者想把读者一网打尽的野心。
作者在结构设置上,一方面继承了《史记》纪传体细致、有趣的优点,另一方面处处投射现代社会,暗合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名言“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作者的借古劝今,寓情于理,丝毫没有揪着耳朵说教的口吻,读者既可以当人生镜子严肃地看,也可以当历史故事好玩地读。
除了这些技术性的手段之外,上官人的历史观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走向。他以文武权臣与帝王及同僚等微妙的生存关系入手,把几千年官僚系统扭曲的生存法则条分缕析,得出与现成历史教科书迥然不同的结论,同时还给当下在官场、商场载浮载沉的人以棒喝或劝喻。
读这样的历史书,也许比读某些历史课本要有意思的多,有没有意义我不知道。
但在我看来,有没有意义不重要,有意思才重要。
读书尤其如此。
(本文系文化学者、凤凰卫视著名策划人胡野秋撰写)

  《大国推手》读后感(六):读《大国推手》,看官场屌师如何咸鱼翻身

 中国人向来死要面子,即使做了理亏的事,也要往自己脸上贴金。战国时期就有这么一个故事,讲得是晏子使楚。当时的齐国很强大,楚国比较弱小。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可是我们不能因为死要面子,就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塌糊涂。有时适当的妥协,也是一种有力的反击。面子看起来有分量,其实薄如一张纸,但是它与我们生活当中的人和事有着很大的利害关系。万不可逞一时之气,捅破了这些关系的窗户纸。事实上很多成功人士,大多都是厚脸皮。会巧妙地利用别人怕丢脸面的心理,给自己的脸皮来点硬通货,弄得足够厚,厚得足以承受任何打击和困难,在别人忙于遮羞掩脸的时候,他却凭借这张厚脸皮成就了一生的辉煌。
据说钓国高手姜子牙未出道时,经济状况比现在的穷二代还穷逼,扎实的三无男青年,无名、无钱、无背景,没法子,他只好厚着脸皮给人家做了上门女婿,这才解决了温饱问题。虽然像个家奴,经常受到老婆的羞辱,但是毕竟有书读。姜子牙很能忍,一门心思想着治国,平天下。满腹经纶之后,他纵观天下大势,觉得自己可以出山了。为了推销自己,他没有登门诸侯求包养,而是厚着脸皮在民间搞起行为艺术。姜子牙就这样不花一分钱的广告费,靠老百姓的口碑营销,把自己的钓鱼门事件传到了姬昌的耳朵里。他之所以厚着脸皮忍受围观人群的非议,就是为了死磕政治名分。姜子牙打出“钓鱼哥”的形象品牌后,赢得了周王的重用,实现了拜相封王的夙愿。
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厚脸皮,他就是诸葛亮,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一副谦谦君子的做派,忽悠后世人们一千多年,相对于卑鄙的圣人曹操,诸葛亮做人显得很假,脸皮也够厚,他要是活在当下,一定是个炒作大王。他一开始就给自己造舆论,把自己捧得老高,简直成了女娲的表弟,让人找不到一丁点儿破绽,使得天下百姓对其仰望。民间盛传得卧龙者得天下,这对于嗷嗷待哺的政治婴儿刘备来说,简直是抓住了一头活命的奶牛,于是屁颠地把孔明请到帐中,拜他做了军师。可是论起蜀国打仗,诸葛亮先前没有主导过重要的军事活动。火烧赤壁后,刘备集团举办的五次大型军事活动:南征荆州四郡、取蜀、抗孙吴、征汉中、襄樊之战。诸葛亮一直没有出现在正面战场,多是做些类似于后勤部长的工作。打那以后,君臣开始同床异梦,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做的却是称王称霸的美梦。诸葛亮不能规劝刘备入主中原,也不可能自寻出处,正在迷茫之时,历史给了诸葛亮实现政治信仰的机会。刘备的永安托孤,蜀汉政权居然落在了诸葛亮的手上。他意外地获取了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面对先主的嘱托和幼主的丧气话,诸葛亮只能厚着脸皮,把朝政推向自己的政治道路上,这种拉郎配的日子,他自然过得艰难而又痛苦。不过他打着匡扶汉室的名号来北伐,后来他病死,挂憾而去。不过出师有名,他终归落得个为国尽忠的好声誉。
事实上,这种赛过墙壁的厚脸皮,历史上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不过,他们的厚脸皮哲学,给当下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实用性的参考和启示。俗话说面子不能当饭吃。适时地做一下厚脸皮,你我反而活得更有滋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