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浪潮之巅(上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浪潮之巅(上册)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4 21: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浪潮之巅(上册)的读后感10篇

  《浪潮之巅(上册)》是一本由吴军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浪潮之巅(上册)》读后感(一):浪潮之巅 书摘

AT&T:
太大了,领导层短视,多次拆分,在不合时宜的时候拆分,将重要部分拆分,没能进军互联网领域
IBM:
组织庞大,保守
及时分离了部门,集中火力
苹果:
cool,图形交互,音像制品数字化,产业链,颠覆传统产业
= =似乎找不到缺点。。但是曾经有过高层失误,产品过度超前
因特尔:
生态链中的地位,专注于芯片,指令集设计
微软:
垄断。。坑了苹果,模仿抄袭他人,抢占互联网接口,绑定IE,搜索引擎之战败的一塌糊涂,盖茨的基金。。顺便科普了一下。。没有抓住移动终端的先机,处于被动
甲骨文:
钻了IBM的空子,只卖软件,定位,长比短;利为先,不做蠢事;成功并购,消化企业
思科:
一个浪漫的传闻;现实需求,多协议路由器的需求;鼓励员工创业,再收购他们的公司。。。= =华为强势追赶,面对“中国制造”难以招架。。
雅虎:
这个看得我最揪心。。。门户网站,卖广告,免费,互联网活动规则的制定者,CEO喜欢乱搞,用原话叫做“自废武功”,GOOGLE太强势
惠普:
亚洲制造。。。打印机。。
摩托罗拉:
没落贵族,扯淡的铱星计划,智能手机慢人一拍,家族世袭,CEO
感觉整个局势风云变幻莫测,= =想要久立于浪潮之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浪潮之巅(上册)》读后感(二):浪潮之颠 上

非常的有幸能够在混沌之际无意中看到这本书,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之下认识到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在科技的历史下自己是扮演什么样角色,并且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有了清晰的想法。如果处于浪潮之下的大学生与工作人员,又或者准备进浪之人,真的需要读一下。
这是一本关于描述美国硅谷传奇的历史文集,主要材料为历史上各个科技产业的龙头企业,从兴到衰,成功的地方与失败的地方,并且作出来对比。这本书比较成功把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等结合起来,不是单纯的讲技术到底好在哪里。
由于是脱书写的读书笔记,其实很想把书里面的硬知识记录下来,但估计只能等到书在盘的时候才能完成了。
浪潮(上)
硅谷处在旧金山以南的,早期以制造半导体硅芯片工业为主,处在斯坦福大学与伯克利等大学的文化背景下,在二战需要高科技技术作战中图片口的推动下,这里就孕育出来一非常多高科技产业的公司。
从有线语音的传输与宽带的出现、从大型机械机器到微型电子机器、从dos指令系统到图形化界面、从机械的一体化构建到部件的细化分工、从企业电脑到个人电脑的推广、从小区域的局域网到世界网络的建设、从运营商计费到广告商提供费用的商业模式、从附带电脑软件到专业的软件设计、从沉迷个人到网络的交流,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意味着一个公司的迎浪潮而上、随着浪潮而下。而在浪潮上的的每一著名的公司,就类似OSI的七层结构,每一层的经济效益都比上一层带来的利润来得更加的直接。
                                                        
                                                       OSI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AT&T、IBM、苹果公司、英特尔、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与惠普都有能在上面找到他们的位置,需要相应的时间上需要的某一项技术以支持整个时代发展的时候,由于各个出色的领导者就自然而而然的走到了潮流的之上。
但是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能借助安迪-比尔定律,继续存活下来,到最后都被其他的公司收购了。对于这些失败的与成功的公司,都是在整理企业架构的时候采取的策略,而产出不一样的结果。成功公司的操作一般为,把并无前景、并且消耗较大无利润的专业进行清理,对于已经占市场50%的份额的业务且出新固定利润的专业进行独立发展,把具备前景与技术基础作为重点的培养发展,在一定的基础上,则是对自己缺失的技术,与其他优良的公司进行合并收购。
而失败的公司,则是把自己的核心技术没作保留,盲目扩大业务,拉长战线,更重要的是公司技术基因问题——对于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并不接受改变,或者是无法进行转变。
进行这些决策的判定,则是更重要因素——领导人。
阅读这样的一部部公司历史,感受着历史时代的变更,有着不一样的激情与沧桑,而中国硅谷在哪里?
中国的硅谷在深圳?或者是北京、又或者是上海?中国最接近硅谷的企业,就是在深圳的的华为与腾讯,刚上市杭州的阿里巴巴则是属于我们的电子服务公司,还有现在风头正盛的北京京东集团与广州唯品会的电商公司。如果非得在地域上进行划分,就是我们的珠三角区域,因为这个区域还有非常出名的格力制造等企业。
从小学时候非常期望得到一部小灵通,到大学希望得到一台智能手机,知道现在工作使用的安卓手机,这不仅仅是客户终端的使用变化,还有就是通信设备的变化,越来越大的带宽,越来越快的速度与越来越广的范围,更重要的是群众越来越能接受的资费,还有更好的网络服务。在中国并没接触过指令输入的电脑系统,直接是windows的图形界面,从原来的广电统一接入,现在网络机顶盒服务,还有微支付。这些就是人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改变,一些非常微妙的改变,而这一切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的10年的时间内作出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就出现了。
        根据安迪-比尔定律,其实在硅谷上的企业,并没有是突然间就消失在人民的视野中,破产了就不再存在了。一家公司上市了,很多管理不仅仅对于内部,还需对股东与董事长们进行负责,公司牵扯的利益太多,在无法盈利的时候,人们则需要把资金进行回收。但是在日常的网络建设上,一些设备厂家还是存在的,一些运营商还是存在的,只是利润点不再像以前那么高,因为数据服务、广告服务、游戏服务等在这个固态网上的东西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虚拟网络与实体网络运营,这就是我对现在网络发展的定义,两方面都是需要发展,缺一不可,也就是线上与线下的服务。因此实体维稳工作是不不能确缺少,以至实体建设工作也不能缺少,更至于为此提供更高的工作方便性软件提供商工作不能缺少。
        线下为提供服务给客户,线下提供更好的服务感知给客户。线下的服务设计到设备的升级,涉及到哪一些方面的呢?带宽、速度。举个例子,就是之前为铜线传输只能为几k每秒提供语音通道、到ADSl传输能够提出几10K的传输,到现在的光传输可以达到百兆的传输,速度还在不断的增长,也就是所说的摩尔定律。还有无线的传输与电脑硬件的升级等等,线下就是不断的提供用户可使用网络的机会。
        线上服务,就是涉及到更好的服务感知。这里其实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怎么样的服务感知才是最好的?当拥用大量的客户群后,客户的需求本来就非常多,但最终只能归结最原始的几类——交易、交流与娱乐。真正的消费团体主要分为两大群体,企业团体与中等收入以上的个人。因此各种的金融APP的出现,还有层出不穷的网页游戏与APP手机游戏、不同类型的交友软件。很多功能性与操作性一致,只是更换的里面的内容,最终的区别都为客户的感受。
        人们最求的其实是什么?其实不过为享受生活,更高效的工作。因此一块App能够大限度的占有着用户日常生活习惯、工作习惯,也就是保持粘度则是能捆绑客户群。但是最能改变客户体验感知,是黑白电视机上增加的电视频道与节目,还是彩色电视带遥控可在沙发上切换电台?这个例子是的内容是点老。Google研制的glass已经上市了,Google还在不停的改变线上的服务。
        OSI是一个整体的网络架构,整体的发展才能发挥作用,其实铱星计划没被人忘记,只是因为她生不逢时,时间是可以证明一切的,。当知道你现在的位置是属于哪个位置之后,就能大概预测之后的发展。这个也是以后管理的趋势,网络专业牵带市场的敏感度,以最好的服务为终点。

  《浪潮之巅(上册)》读后感(三):《浪潮之巅》(上册)读后感

       花了大概两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总体感觉很好。
       知道这本书是在我准备找工作的时候,在网上搜程序员必看书,在多个书单里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所以我很好奇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上册介绍了AT&T、IBM、Apple、Intel、Microsoft、Oracle、Cisco、Yahoo、惠普、摩托罗拉和一些其他硅谷公司的整个成长的历程。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学校里只教会了我们编程语言,计算机系统等知识,却没有告诉我们这些知识能让我们干什么。这本书恰恰告诉了我,我拥有了这些知识和技能,我能去做什么,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我作为一个准毕业生所迷茫过的问题,迫切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这本书的两点我觉得有两点,一个是语言上比一般的计算机史书生动,不那么冷冰冰,大块头,晦涩难懂,就像是在讲明清史一样带着说书人的调子娓娓道来。第二点是书中介绍的这些公司离我们很近,比较有代表性和现代感,感觉我自己也身处这个浪潮中。看完书我也有些恍然大悟的东西,比如为什么当年我用着好好的yahoo邮箱突然不能用了,我大概是上大学的时候申请的yahoo邮箱,现在依稀记得的感觉是yahoo邮箱给人的感觉很正经,就像是衣柜中的正装,但是我没有丁点感受到yahoo的衰落,以至于收到它发给用户的请用户迁移邮箱的通知的时候一脸茫然。

  《浪潮之巅(上册)》读后感(四):浪潮之巅

蓝色巨人——IBM公司
趣闻1
IBM衡量一个研究员工作的标准: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和产品化。
在美国,申请专利的目的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保证自己不被别人告侵权,即防御性的。第二种是进攻性的,一个公司申请一些可能以后有用但是自己未必使用的专利,专门来告别人侵权。IBM的专利很多是后一种。IBM每年花上亿美元,养了一支庞大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律师队伍,专门去告那些可能侵权IBM专利的公司,每年IBM从专利上挣来的钱是10亿美元左右。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赚钱的买卖。IBM华生实验室的一位主任很骄傲地告诉作者,不要看IBM在微机市场上远远落后于戴尔和惠普等公司,但它们每年要向我们交很多的专利费!
发展精华:
IBM百年来在历次技术革命种得以生存和发展,自有其生存之道。它在技术上不断开拓和发展,以领导和跟随技术潮流;在经营上,死死守住自己核心的政府、军队、企事业部门的市场,对进入新的市场非常谨慎。
趣闻2
十几年后,硅谷一位最成功的CEO讲,凡是和微软合作的公司,最后都没有好结果。IBM也许是其中第一个吃亏者。IBM和比尔·盖茨的第一次合作是IBM从盖茨手中够开DOS硬盘操作系统,但是盖茨没有让IBM买断DOS,而是从每台IBM-PC中收一笔不太起眼的版权费。而且,IBM和微软签的协议有个很小的漏洞,没有指明微软是否可以将DOS再卖给别人。盖茨后来抓住了这个空子,将DOS到出卖,IBM很不高兴,告了微软好几次。因为再大家看来这事以大欺小,IBM得不到别人的同情,从来没有赢过(在美国,以大欺小的官司常常很难赢,而且即使赢了,也不可能得到太多的赔偿,因为小公司没有什么油水可榨)。
“水果”公司的复兴——乔布斯和苹果公司
乔布斯的人生是传奇的。
传奇点一:
乔布斯可能是唯一一个还没有在大学读完一年书的美国工程院院士。比尔·盖茨虽然没有大学毕业,毕竟正儿八经地上了两年。乔布斯只读了半年大学,又旁听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彻底离开了学校。
传奇点二:
1983年,乔布斯说服了百事可乐公司的总裁约翰·斯卡利到苹果出任CEO。自己退出第一线,专注于技术。然而,1985年,斯卡利顺利将乔布斯踢出了他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然而11年后,苹果走投无路的董事会不得不把他们之前赶走的乔布斯请回来。在美国,董事会赶走一个公司创始人的情况虽然不常见,但还是发生过。但是,再把那个被赶走的创始人请回来执掌公司,不仅以前没听说过,以后也很难再有。
传奇点三:
2003年,乔布斯换上癌症,医生估计他最多还能活3到6个月。医生建议他回去把一切都安排好,其实就是在暗示他“准备后事”。医生马上给他做了手术,很幸运的是,那是一种少见的可治愈的恶性肿瘤。手术后,他很快就好了。
传奇点四:
乔布斯是一个能干的传奇人物,但不是什么好人。
在他看来,朋友的友谊还抵不上几千美元。乔布斯一生没有什么挚友,憨厚老实的苹果共同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知道乔布斯对他的欺骗以后,伤心落泪。
乔布斯一生挣了80亿美元的巨额财富,他生前除了给他的养父养母十几万美元付清了房贷,没有给过什么人钱,除了为治疗他的疾病给癌症研究所进行过捐助,没有任何其他捐助。这在美国的富豪中是无法想象的。在美国,真正的富豪不是看挣多少钱,更不是看花多少钱,而是看捐多少钱。从这个角度讲乔布斯不是典型美国意义上的有钱人。
乔布斯拒绝承认他的女儿,虽然是非婚生的,这在强调家庭价值的美国是无法让大众接受的。
奔腾的芯——因特尔公司
“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yiyi 即骄傲)
英特尔和摩托罗拉的战役以前者的胜利告终,之后英特尔又和AMD展开了拉锯战。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合作与竞争并存。
AMD不同于英特尔以往的对手,它从来没有另起炉灶做一种和英特尔不同的芯片,而是不断推出和英特尔兼容的、更便宜的替代品。很长时间里,因特尔都对AMD保持着绝对的优势。然而,英特尔并不打算置AMD于死地。留着AMD这个对手,对英特尔是一个自我激励。为此,业界流传着这么一个玩笑,英特尔的人一天遇到了AMD的同行,便说,你们新的处理器什么时候才能做出来,等你们做出来了,我们才会有新的活儿要干。
IT领域的罗马帝国——微软公司
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成为罗马帝国的路只有一条,就看谁能找对了。
美国司法部状告微软垄断行为的反垄断诉讼正式拉开序幕。1997年,美国参议员举行了听证会,盖茨和网景公司、太阳公司、戴尔公司的CEO、创始人等IT领域的巨头出席作证。会上,当盖茨反复强调微软没有在软件行业形成垄断时,巴克斯代尔(网景公司CEO)说,在座各位没有使用微软产品的请举手。整个会场没人举手。巴克斯代尔再次强调,请按我说的做,结果还是没人举手。巴克斯代尔说,先生们,看见了吧,百分之百,这就是垄断,这足以说明问题了。
拿破仑说过,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能打败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世界上对盖茨的褒贬同样地多,那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如果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他,就是两个字——平衡。
盖茨是个既心比天高却又脚踏实地的人。绝大多数人办公司是为了将公司卖掉,很有有人想把公司办成一个百年老店。但是盖茨不同,他志向远大,即使在微软规模还很小时,他就努力将它按百年老店来办。
从生意经上讲,盖茨深知赚大钱和赚小钱的关系。盖茨和他的忘年交投资大师巴菲特做法相同,他们都是要从每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挣一笔钱,而不是从富人身上狠宰一刀了事。要知道,世界上最挣钱的汽车公司是生产大众型汽车的丰田公司,而不是生产跑车的法拉利和豪车的劳斯莱斯,事实上后者因为亏损已被宝马收购。巴菲特投资的公司,都是像保洁和强生这样生产每个人日常要用的东西。
如果说乔布斯是锋芒毕露,聪明写在脸上,盖茨则是一个平衡木冠军,看似木讷,其实聪明藏在肚子里。乔布斯用他的产品改变人们的生活,盖茨则是用他的钱改变世界。几十年后,当盖茨也去另一个世界见乔布斯的时候,乔布斯个人和家族的影响力可能荡然无存,而盖茨通过他的基金会,将会薪尽火传。
纯软件公司的先驱——甲骨文公司
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和乔布斯是硅谷最有个性的两个人。年龄相差十几岁、天性孤傲的两个人都将对方看成自己最好的朋友。两人友谊的基础,大概源自他们身上惊人的相似性和巨大的差异性。
埃里森是个非常高调的人,为了获得成功他不计成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英名不朽——杨致远、费罗和雅虎公司
杨致远和戴维·费罗对世界的贡献远不止是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门户网站雅虎公司,更重要的是制定下了互联网这个行业全世界至今遵守的游戏规则——开放、免费和营利。

  《浪潮之巅(上册)》读后感(五):我们读书为了什么

周末抽时间看完了已经在书架上放了数周的《浪潮之巅》上册,今天刚注册豆瓣,来看看评论。
我在IT这个圈子快10年了,虽然一直是做传统IT,但是也一直关注互联网的发展。注册豆瓣是因为前一阵看过一篇关于豆瓣网的分析文章,对这个耐得住寂寞的网站很好奇,再加上最近重新拾起读书这个上学时视为生命的爱好。
注册完简单浏览了一下全站,感觉很好,我会经常来。
之前上过天涯,但是感觉太乱了,虽然里面有各行各业的各种大牛。喜欢豆瓣的小清新,并坚信藏匿了无数读书界的大牛,并密切关注电子书业务。
看了几篇关于《浪潮之巅》的评论,感觉有些人是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啊,或者是正真的书评家?专家?虽然我只看完了上册,对比那些火辣诱人的行业大拿推荐也有些小失望,但是我是不会去扒拉着这本书的每一个瑕疵去批判的。这仍是一本值得看的IT历史书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是我们不必去细抠历史的每一个细节,不用管秦始皇起床后到底是先拉屎还是先洗脸。我们只需要知道自己能得到些什么。学到些什么。
当然,如果你真是看着乔布斯长大的,给郭士纳换过尿片,那真的不用看这本书了。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这个行业,有一些更宽广的格局观,哪怕只是想看看热闹,当成一本小说,我都推荐。
希望读完下册能让我体会那些行业大拿推荐里写的快感。

  《浪潮之巅(上册)》读后感(六):如果你不去正视历史,那你将无法展望未来。

吴军博士是我在看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中认识以及熟悉的。
他是一位非常有见地、知识储备都比较深刻以及广博的嘉宾。
基于在《锵锵三人行》中对吴军博士的了解(文末附上吴军博士坐客《锵锵三人行》我所做的随笔记录),我用一天半的时间读完了《浪潮之巅》上册。
上册主要讲述了一些曾经辉煌或者现在依然闪耀的互联网公司,它们的历程以及带给后来人的启示。
我用碎片化的方式摘录了书中的一些内容并附上自己的理解。都是拙见。
以下:
1、为什么美国小公司能很快成为跨国公司,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反垄断法逼着公司追求技术进步。当一个公司开始垄断一个行业时,它会更多地倾向于利用自己的垄断资源,而不是靠技术进步获得更多的利润,毕竟前者比后者容易得多。
my enjoy: 创业没有投机取巧的路,因为有实力才会有运气。想法设法的去提高自己的技术进步才是王道。
2、评价一家上市公司的好坏,其实只要看那些最优秀的人是流进这家公司,还是流出这家公司即可。
my enjoy:很多时候,人才决定了这家公司的成败。其实很多投资人就是在看创始人靠谱不靠谱。
3、在工业史上,新技术代替旧的技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最幸运之事就是发现和顺应这个潮流。
my enjoy:时机啊、风口啊、都要去抓住啊。不要坐以待毙啊。
4、没有人能活两百岁,也没有公司能辉煌两百年。这就是规律,很难超越。
my enjoy:我还记得4月份在绿公司年会上,很多大佬都在争论,彼此谁都活不过多长时间。然而这就是规律,规律又有什么可争论的呢?有限的时间里争取创造无限大的价值就好了。
5、任何经济危机都是这样,它淘汰掉经营不善和泡沫成分大的公司,为生存下来的公司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my enjoy:优胜劣汰,自然法则。经济危机只是一个触发点而已,该来的总会来。我们说互联网泡沫已经在2000年的时候破碎过一次,以及去年大家都在传的资本寒冬,继续生存下来的公司希望都是优秀的公司,我们进入互联网的后泡沫时代。
6、我和硅谷与很多创业者聊过,发现他们对自己创办的公司,哪怕再小的公司,在感情上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亲。
乔布斯的超人之处在于他善于学习,并能把准时代的脉搏。
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渠道,多媒体技术则提供了数字化的信息源。
7、大多数产品经理之所以做不出改变世界的产品,是因为他们只看见了成功者最后的临门一脚,而忽视了别人的长期思考。
在乔布斯做的大多数“改变世界”的事情中,原创并非他自己,但是拿着魔术棒“点石成金”的人是他。如果我们承认乔布斯的创造力,那么创新远不止是原创,而更多的是发现价值,点石成金。
my enjoy:我觉得这一点恰恰验证了“成功的人总是相似的”。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委员原研哉这样说过:“从无到有,当然是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于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乔布斯和原研哉各自从自己的领域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创新创意。我相信给我们也是带来同样的思考。
8、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做对了多少件事,而在于少犯多少错误。
红杉资本喜欢投给年轻的穷人,因为越是穷人越有成功的欲望和拼搏精神。
如果一家公司只剩下高端产品,那么它就再也不能成为全行业的垄断者。
一家公司的基因常常决定它今后的命运。
很多公司名垂千史必定是因为他们有各自的过人之处。
比如,IBM公司在它所处的时代,它去适应那个时代,保守和谨慎就成就了这家百年老店。
苹果公司是因为乔布斯达到了一个将技术和艺术结合的炉火纯青的境界,几十年的专注和努力以及对品质的追求,苹果就一直是一个时尚的品牌。
同样,英特尔公司做事情非常专注,直到今天,它一直专注于个人微机的处理器,它大投入、大批量的做法成为当今半导体工业的典范。
微软的成功在于比尔盖茨做到了保守和冒险的平衡,使他击退过很多实力很强的公司,像苹果,曾经非常辉煌的太阳公司等。
甲骨文的成功依靠的是很多次成功的并购,同时它具有很好的消化和整合新公司的能力。
思科早期成功的关键在于它的两个创始人在最合适的时机创办了一个世界上最需要的公司。
本书的最后一章:《硅谷的另一面》也是值得每一个创业者去读的。
如果你不去正视历史,那你将无法展望未来。
当时看《锵锵三人行》的随笔:
一、
《名校情结,美国名校详谈》
主持人:窦文涛
嘉宾:吴军、李菁
有特长,特长非常突出,学习成绩不差。会有机会进入进常春藤(常春藤有95%都是特长生)。
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美国精英大学:培养一个优秀的人,健全的人,强壮的体魄,在社会上很独立的处理事情,对社会具有独立的看法,对社会有责任感(很重要),世界的情怀,远大的抱负。
在大学里学的是一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博尔特
父母的高度才是孩子的起跑线。要想教育好孩子,要成就好自己。首先自己去做一个有见识的人,有判断力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
世界上优秀的青年都有一些共同点。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扎克伯格?
以下几个因素导致:
1.校长:教育理念
2.教授:学术
3.学生:为了爱好而学习,去实践
纽曼大学理念: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和教授的互动,得到的收获比考试,书本知识来的更多,更重要。
二、
《吴军谈人工智能》
主持人:窦文涛
嘉宾:吴军、李菁
聪明人制造出机器人,机器人去取代另一部分人。
机器人对于可重复的工作可能超过人,原创的(艺术)与情感有关的则不会。
人特有:艺术、梦想的能力。
人类未来前景,挣钱打工的活机器人做,人类去做艺术,写诗,谈恋爱。
理科生创造,文科生享受。
摩尔定律:每18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说相同性能的计算机等IT产品,每18个月价钱会降一半。
社会上每个人关心的科学问题,才是要解决的问题。
硅谷是叛徒文化:背叛了某些公司的人出来创业。
奇葩案件:加州政府状告苹果,谷歌,因特尔,Adobe,互相不挖墙脚,被罚4亿美元。因为会阻碍竞争和创新。所以政府鼓励挖墙脚。
社会达尔文主义:公司企业适者生存,公司倒闭是对这个社会最后的贡献。
车库创业很偶然,是个巧合。仅苹果一家。
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在硅谷创业?
一个好主意,科技创新多于商业模式创新。明确的目标:给用户提供了什么价值。商业创新。让这个世界在某个方面有进步。有情怀的风投会投资。
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硅谷”?(说好的硅谷呢?卖这卖那的,成了骗子一条街了.......)
1、缺少叛逆。
2、缺少对失败的宽容。
3、要敢于尝试。
4、培养多元文化。
以上。

  《浪潮之巅(上册)》读后感(七):一旦站在浪潮之巅不做事也可以向前漂段时间

书中: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无意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上。一旦处在了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的向前漂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十几到几十年中间,它们代表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有些人说不对,列如网景也曾红极一时,可鼎盛到最终灭亡,前后也就那么几年。作者书中的技术革命浪尖与网景列子中的技术全然不同。技术的革命,必定是很大范围的颠覆,方能形容成革命。然而深程度的颠覆过一种老技术的公司,如苹果公司,开创了电脑手机的全新交互方式、对数字媒体进行过改革的公司,对全世界的影响深远。即使世界上再出现个全新的交互方式来淘汰苹果公司当前的技术,又怎么不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来完全消除苹果公司对这个世界造成的影响呢。
http://smaij.com/?p=1381

  《浪潮之巅(上册)》读后感(八):浪潮之巅上册所做的笔记

对于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来说,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
第一章:帝国的余晖 AT&T(1875)
前身是贝尔电话公司1877年
1995年是AT&T的顶峰
两家被美国反垄断法分割的公司之一(另一家是艾弗森美孚)
香农:信息论:整个现代通信的基础
1948年 实现商用微波通信
1962年 发射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
1984年 第一次 由于反垄断而分家
2000年,分家卖设备给其他电话公司:从事电信服务的AT&T,从事设备的朗讯,从事计算机的NCR
AT&T实验室的研究转向赚钱的业务,从而创新能力不复存在
朗讯再次分割,将无线设备部门分出,最终关闭贝尔实验室的几乎所有部门,现在贝尔实验室已经移到法国
ATT也分家为长途电话,移动电话,企业服务,宽带
AT&T百年历史,其每一个大的决定在当时情况下都很难避免,即使知道他是错的。
美国政府没能拆散,却散在了美国经济最好的十年。
第二章:蓝色巨人 IBM公司(1924)
深蓝与世界冠军的象棋之战
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逃过历次经济危机,并且在历次技术革命中成功转型的公司
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公司,第二大软件公司,第二大数据库公司,工业界最大的实验室 IBM research,世界第一专利大户,开源linux服务器生产商
性格:保守
十九世纪末:机械,自动制表机,打孔机等等,报表处理和科学计算,服务于政府和企业
1929-1933年大萧条,沃森的管理使其脱离
二战期间,转到军用:朗伯宁自动步枪和M1冲锋枪(美军二战主力武器)
和军方关系好,间接参与曼哈顿计划
二战后的世界重建,很多统计工作促进其发展:军用转民用
父子之争:机械还是电子
电子技术革命的领导者
IBM有了计算机,得以持续发展半个世纪,计算机有了IBM的推广,得以从计算到商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美国研制计算机的直接目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军方计算轨道的轨迹)
小沃森上台五年后ibm的营业额上涨的三倍,其执掌ibm的20年里,年均增长率30%,世界上绝无仅有
COBOL语言:
美国司法部和IBM打了十年的官司:导致IBM分出了一部分公司,并且公开了一部分技术
第二家做个人计算机的公司,观望Apple的成败
交给了IBM在佛罗里达的十几人小组做pc而没用自己最好的华生实验室
当年很受欢迎,占领3/4微机市场
2005年卖给联想:
IBM的基因:客户都是政府部门,军方,银行,大企业,科研院所,没有消费型产品的经验
反垄断的后遗症:IBM-PC很容易仿制,但是IBM没办法阻止,不能收购也不能阻止
微软的崛起:盖茨,空手套白狼,买了dos,转手卖给IBM,而不让IBM买断,每一台收取一点点的版权费,而且没写明白不能卖给别人
微软一边和IBM合作开发OS/2,以便开发windows
(凡是和微软合作的公司,最后都没有好结果)
路易斯·郭士纳:1993年开启IBM的黄金十年
让IBM从硬件公司转换为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
开源节流,卖掉资产,买回服务公司,一个项目几个组竞争进行,退休金与全公司的效益挂钩,研究从理论转向实用,加强和大学的合作
专利
企业存在一天就需要一天的服务,和卖软件和硬件的公司不同。
第三章:水果公司的复习 乔布斯和苹果公司(1976)
从低端到高端,Mac是世界上第一款老百姓可以买的起的,拥有交互式图形界面并且使用鼠标的个人电脑
第一代就是玩具,第二代提升很大,其系统远远领先于dos
交互式图形窗口最早来自于施乐公司,封闭的道路
1983年,可口可乐总裁斯卡利出任苹果CEO,乔布斯负责技术,第一年合作很好,后来将相失和
1985年,乔布斯被苹果公司赶出苹果,创造工作站公司NeXT,动画工作室Pixar
之后十年,唯一成功的就是mac系统,之后一直亏损,差点被卖给IBM和太阳公司(别人看不上)
和微软打官司 也一直没胜利
1996年,董事会 请回乔布斯:付给数量巨大的股票,授予管理的全权,撤换大部分董事会成员
采用英特尔通用处理器,采用freessd做系统内核,相对开放
新增长点:播放器ipod,时间耐用,时尚外观,操作简单方便,使得苹果的股票从2003年到2012年翻了60倍
2003年10月,乔布斯换上癌症,最多活3到6个月,但是使得乔布斯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旧的不去 新的不来,苹果没有沉迷在ipod中,而是加强了研发
2003年,开始注重音乐市场
2006年 apple TV,第一代失败:功能超全,不配套(蓝光DVD,1080p,HDMI,下载内容贵)
i十年
ipod,iphone,ipad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第四章: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
IT定律
摩尔定律:
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
至多十年内,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两年能翻一番,后来缩减到18个月
现在18个月,IT产品性能翻一番或者价格降一半
计算速度,硬盘容量,上网速度
条件:首先,为了使摩尔定律成立,IT公司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下一代产品的开发。
其次,有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应用会出现
第三,摩尔定律使得各个公司现在的研发必须针对多年后的市场。
安迪-比尔定律:
硬件的提升,软件来利用
WinTel,AanArm
DSP和CPU
反摩尔定律:
一个IT公司,如果现在卖和18个月以前一样的东西,其营业额会下降一半
硬件公司生存的艰难
促进科技领域质的进步
反摩尔定律使得新兴的小公司有可能在发展新技术方面和大公司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第五章 奔腾的心-英特尔公司(1968)
低端到垄断
英特尔-摩托罗拉之战
摩托罗拉:2005年以前为苹果笔记本提供处理器,精简指令集
摩托在技术资金方面都优秀于英特尔。却没有微软,在商业,管理和市场上也存在很多失误
首先,这是两家不同的公司,英特尔的员工有股票期权
其次,两家公司的统帅水平差别太大,摩托是家族企业
最后,英特尔比摩托更加专注,微机处理器只是摩托的一个部分的一个方向,确实英特尔的全部
指令集之争
复杂指令集(CISC),精简指令集(RISC)
CISC的问题:设计复杂,实现同样性能需要的集成度高;每个指令的执行时间不一样长,处理器会出现不必要的等待,高功耗,但是可以执行更复杂的命令
RISC: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使得计算机处理器的设计大幅度简化,速度快,手机,ps3,
英特尔,兼容性比性能重要
英特尔和AMD的关系
如果不是反垄断法的存在,AMD早就不复存在
依存关系强于竞争关系,2007年AMD率先推出64位处理器,占据市场的40%达到顶峰,但是,之后英特尔的技术又把持了绝对优势
英特尔并不想把AMD彻底击垮:避免反垄断的麻烦,激励自己的开发。
困境:需要新的增长点,除了pc相关芯片,其它方面都不成功;防止精简指令集公司的死灰复燃。intel功耗过大;iphone,android(基于arm的)
游戏机处理器的市场被IBM垄断(任天堂,索尼,微软)。在速度和图形处理上都超过pc
第六章 IT领域的罗马帝国 微软公司(1975)
1、双雄会
1981年 乔布斯和盖茨都26岁,乔布斯邀请盖茨参观了新的麦金托什操作系统(基于图形界面),使得盖茨受到刺激而开始开发windows
一方面给苹果开发软件;一方面给IBM-PC推广DOS,并合作开发OS2;此外私下开发windows3.0(十年磨一剑)
2、帝国的诞生
垄断操纵系统;微软与网景的浏览器之战(捆绑销售,浏览器,播放器(与realplayer对抗));浏览器:互联网的入口
3、关于慈善的解释
美国遗产税过高:加州高达60%(40+20)
慈善可以使自己留名;
慈善给后代更多
4、内部混战
互联网部门(ie)与操作系统部门(win):win获胜,但是ie却尾大不掉
5、被新兴的公司的胁迫
雅虎门户之争(MSN);google互联网之争(bing VS google);苹果操作平台之争(移动端),危机四伏
6、未来前景
抢占客厅
xbox,(对手:索尼ps3;苹果itv)
第七章 纯软件公司的先驱-甲骨文公司(1977)
个人计算机领域:微软
企业级市场:甲骨文公司(1977年)
1、埃里森
和乔布斯一样个性,一生的敌人比朋友多得多,把对方视为自己最好的朋友。
姨父姨母为其养父母
没有完成学业
给自己大量股票
对竞争对手非常狠
Oracle:预言家(甲骨文)
33岁开始创业,关系型数据库
钻了IBM的空子:
IBM忽略了关系型数据库的革命性作用
纯卖软件的商业模式
多次收购(太阳公司)
第八章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 思科公司(1987)
没有思科和同类公司生产的路由器 就没有今天的互联网
多协议路由器
不同网络设备厂家采用的网络协议不同
NSFnet:科研人员无需出差到超级计算机中心就能远程登录使用哪些超级计算机
Cisco:标志是金门大桥:意思为架起连接不同网络的桥梁
红杉资本注资
思科的发展是最一帆风顺的:在最合适的时机创办公司
持续发展的绝招:
问题:
1、如何留住早期员工,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员工有想法,宁可自己创业也不贡献给公司
思科的做法:如果公司里有人愿意创业,公司觉得他们做的是好东西,就让他们留在公司内部创业而不是到外面折腾,思科自己做为投资者而不是管理者,一旦成功,思科有权优先收购。
对手:Juniper Networks(思科的影子公司),类似于英特尔和AMD
华为:占有率按营业额算是思科的三分之二
诺威格定律:
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后,就不要指望在市场占有率上翻番
思科是最早利用互联网打电话的公司之一
VoIP
超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要求超高速的交换机
可以与AT&T对照
第九章 英名不休 杨致远、费罗和雅虎公司(1995)
两个对互联网贡献最大的人
开放、免费和营利
地位类似于汽车公司中的福特(让大众用得起)
方向错误,与google搞竞争,定位不清楚(媒体公司or互联网公司)
很多错误的决策:抛售google的股票。
第十章 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1939)
1、昔日硅谷之星
没有任何公司比惠普更能代表硅谷的神话
1939年创立:创办资金只有539美元:主要生产振荡器
斯坦福工业园的最早入住者之一,很长时间里 斯坦福最大的捐助者
喷墨打印机的发明者
2、惠普衰落的原因
- 领导者的错误
- “日本/中国制造的冲击”
20世纪90年代中期,惠普成为集科学仪器,医疗仪器和计算机产品于一身的巨无霸
第一次重组是将赖以起家的仪器部门(安捷伦)剥离上市
第二件为与江河日下的康帕公司合并
1999年 惠普产品线:传统科学仪器;医疗仪器;计算机及外设
最具争议的CEO:卡莉菲奥莉娜:和康帕合并
亚洲制造的冲击:卖打印机 转墨盒钱
新的掌舵手:马克§赫德
2004年惠普产品线:服务业,个人电脑和打印设备
简化惠普采购供应链
丰富打印机产品线
恢复惠普作为科技公司的形象
2010年由于性骚扰案引发滥用公款事件而离职
可能即将成为一颗暗淡的巨星
第十一章 没落的贵族--摩托罗拉(1928)
二战的品牌
军用设备,稳定性极强
以前叫做 高尔文制造公司
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时摩托罗拉的黄金时代
在模拟无线通信方面有着其它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
无线双向通信的霸主
研发的产品:汽车电话,对讲机
1967年 全晶体管彩色电视机:进入民用市场
1974年 将彩电业务卖给日本松下
1979年 68000通用微处理器领先同期英特尔处理器半代
DSP:专用数字信号处理芯片
20世纪八十年代 蜂窝式移动电话(手机的雏形)
20世纪九十年代 在移动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微处理器方面的世界上最好的厂家
第一代移动通信是基于模拟信号的
第二代欧盟提出的GSM
尽可能维持第一代通信而延迟开发了第二代通信,使得在第二代通信被诺基亚等超过
科技史上最可惜,最了不起,最失败的项目之一——铱星计划
通过卫星与卫星之间的传输来实现全球通信
优点:轨道低,信息损耗小;不需要专门的基站,可在地球任何位置通信
技术上非常成功,商业投资上缺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投资高,维护费用高,手机贵,通话费用高。
全线奔溃:
手机输给:诺基亚 三星 LG等
处理器输给英特尔
数字信号处理器输给德州仪器DSP
(商业运行不行)
想到统一手机操作平台 却未能成功,选中Java
剥离半导体部门 成立飞思卡尔(freescale)
压中android,2010年成为全球最好的手机公司之一
2011年初,摩托罗拉分成两个公司:一个经营手机业务和机顶盒;另一个经营企业级通信产品和其他业务
Google看中摩托罗拉的专利而以120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
第十二章 硅谷的另一面(1951)
硅谷的GDP占整个美国的5%
成王败寇
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科技之都
小公司成功需要具备的因素
首先,创始人很重要,有一个小而精的好团队,每个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同甘共苦
,技术上不容易被人学会和模范
其次,要有商业头脑,必需能找到一个能盈利的商业模式
判断力和执行力
成功很大程度还要看外部环境好不好
创业者必须有好运气
硅谷是嗜血的地方:
工作时间超长
硅谷的失业率要比美国其它地方大得多
生活质量低,员工忠诚度低
机会均等:硅谷是一个到处可以见到权威却并不相信权威的地方
硅含量不断降低:生物制药公司,软件公司
亘古而常青的昨天永远是过去,也永远会再来。

  《浪潮之巅(上册)》读后感(九):浪潮之巅(上)摘要

这本读起来,有点像读《明朝那些事》一样,以前是看人的故事,现在是看一个个公司的故事。这里面的公司都是耳熟能详的,过去现在都是接触过的。
这些国家都是经历蛮久的,他的成长和他踩上的时代浪朝有关,他的失败也和他落后于时代浪潮有关,而且时间差是越来越短。同时还有和他的商业布局有很大的关系。
最近好好的补充了一些当下热点的书籍。这还是2011年的热点,现在都已经2.0版本了,《世界是平的》,读的是3.0版本。
摘录:
硅谷的公司后来取胜的公司都无一例外简单少量专注,注意力放在未来热点的产品上,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产品线特别长的公司很容易被拖累。生活上也要简单少量。
盛田昭夫有本书叫《学历无用论》。
现在经济的前五大行业,是金融、IT、医疗和制药、能源和日用消费。
一家好的公司不能完全按照华尔街的意愿办事。因为华尔街要求的是短线套资,还好的公司必须按照长期的发展制定策略。
目前手机、电脑都成了消耗性产品。
摩尔定律是说,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会每两年翻一番后来,实际十八个月。安迪-比尔定律,软件所占的内存也会大了一些,把摩尔定律带来的硬件提速好处给对平了,硬件和软件正好相互扶持。反摩尔定律是说如果一个it公司他在十八月后,卖和原来的是一样多一样的产品,那么它的营业额度会是下降一半,所以这就逼着硬件厂商跟上摩尔速度
在一定的时期,与其说英特尔战胜其它公司,不如说他把其他公司熬死了。
一家公司再强也拗不过客观规律。
有时候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做对了多少事情,而是他少犯错。
思科鼓励内部创业,投入资本培养创业,这个政策非常好。
公司的大小不能保证竞争的结果,公司的基因起的作用非常大。
google将科研和开发部门放在了一起,研究的结果转换成产品效率非常高。
创办科技公司技术和商业兼备。
两个较弱的公司合并,以后通常问题会更大。因为本身问题都有一大堆,更难整合在一起。
惠普后来的首席赫德很少讲大道理,从来都是用数字说话。做一小时报告,有时候要用几十个数字,一分钟一个。
铱星计划本身技术上无与伦比,但是商业上失误:时机不合适,过于超前市场的技术成本太高,费用过大。
硅谷是一个讲求平等、讲究实干的地方。内部的升迁和毕业学校、学历、工龄长短很少有直接关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