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雀起乡到烛镇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雀起乡到烛镇读后感10篇

2017-11-14 22:0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雀起乡到烛镇读后感10篇

  《雀起乡到烛镇》是一本由弗罗拉·汤普森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雀起乡到烛镇》读后感(一):雀起乡到烛镇

 聪慧而勤劳的姑娘劳拉,在雀起乡长大,那里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贫瘠小城,在记忆的笔下,那里的每一盏丁香花都绽放出静静的芬芳。农田、节日、信仰、邻居,这幅生机盎然而又温馨无比的画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演变着,人们记录着在这里存留下的古旧痕迹,也记录着每一栋老屋里面的兴衰。。。随着时间改变的并不仅仅只是雀起乡的乡民和建筑,还有劳拉他们这些年轻人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劳拉踏上了前往烛镇的行程,成为了一名邮局的服务生;又一个偶然的机会,劳拉又成为一名难得的投递员。。。当一个年轻人闯入她的生活,劳拉开始了对人生的抉择。多年以后,劳拉也曾感叹如果当初作出不同的选择,将会是怎样的生活,这就是人生

  《雀起乡到烛镇》读后感(二):清新怡人的乡村生活

似乎在大学所学外国文学课程结束后,我就没有读过《雀起乡到烛镇》这样厚重的书。离开校园后,经历了诸多,在一个烦躁难安的暑日里,《雀起乡到烛镇》这本外国文学著作如一缕清风,吹入了心田,躁动的情绪竟渐渐安然下来……
 文章伊始,作者就用极其清新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描述了十九世纪英国牛津郡雀起乡的生活,这里的房屋建筑简陋,生活捉襟见肘,但是他们很快乐,让人快乐更多的是心态,而不是物质,他们拥有简单生活中获取快乐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今天居住在高楼大厦中的我们无法体会到的!当欲求无限制的扩展,快乐就仅仅是一个传说了!我们的故事主人公劳拉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恬然的小乡村。
乍一看,书中的内容似乎像一个絮絮叨叨的老人所说,然而细读下去,才发现在作者所描述的详尽的雀起乡及烛镇的一切中,渗透着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人性的展示。我们本已生活在一个浮华快捷的社会,如果所看的文字再是浮华快捷的,那么心灵就不可能有任何一点栖息的时间和地方!在作者节奏缓慢的描写中,我们似乎与劳拉和埃德蒙一样在成长!我们与他们一切体会乡村生活的快乐、困窘;体会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如妇人之间的聊天、邻人之间的借东西等等,无一不让人感到快乐!然而无论我在这里如何表述自己的感受,都无法让亲自读过这本书的人体会到它的精妙之处,因为对故事中的人而言,我终究只是一个局外人!是无法真正体会到其人其事的内在的!
人的成长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痛,正如劳拉一样,十三岁的她感觉自己的生活处在一片废墟中,不能够确定自己的未来能够干什么,常常因一事无成的挫败感而心痛不已!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清新的自然中体会到生命的奇妙,或许就会如劳拉一样想开,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有同样感觉的肯定不止一个人!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无法对这本书的内容架构、人物形象的描写、作品的精神内涵作出专业性的阐释,但是我能够体会到书中那种浓浓的爱、亲情美好的回忆,而正是这些世间最宝贵的东西让在作者看似絮絮叨叨的阐述中体会到了一种纯净的气息,还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
是的,好天气总归要来的,不管我们愁还是不愁,到时候井水满满的,小鸭子就在泥巴里游泳,这好日子不久就来了。

  《雀起乡到烛镇》读后感(三):沟通纯真成长经历的桥梁

牛津郡东北角,有一个藏在一片小小丘林、盛产小麦的村落。因为有很多云雀喜欢在这儿的田野里蹦蹦跳跳,在一排排未成熟的玉米地里筑巢,故村名为“雀起乡”。单是这个村名的诗意和浪漫色彩,在中国地名中是见不到的。我们中国的地名更多的是在姓氏的后面加上“村”、“庄”,或以自然环境名为“××沟”、“ ××水”、“ ××山”之类,总是都是那么直白和实用。我想,只这一个村名,就得窥中国和英国国民性格特点之一斑了罢。
书以女孩劳拉为叙述的主人公,以其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为叙述线索,记叙了她生活中的见闻、感受。按照其生活、工作的地点分为《雀起乡》、《烛镇》、《烛镇绿里》三个部分,共有39篇文章。读后,感觉篇篇文章就像是一篇篇散文,绝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
因为劳拉是一个乡村女孩,所以书中颇多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描写。运用了很多新颖贴切的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劳拉由一个幼儿成长为一个初恋的少女,清新美妙的成长经历中,有很多地方会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记忆。每一个“过来”的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纯真的成长年代的影子。
“偶尔有辆老式自行车经过,打破寂静的声音,都能让村民涌到门前瞧个热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亦如是。“个别的老房子还是茅草顶”,“大多数房子还是砖石砌成的‘方盒子’,配上个蓝色石板的屋顶”。而我家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房子,“方盒子”下部是一米高的石砌部分,上部是土打墙。房顶也分两部分,下部是赭红色的檐板石,这是每块长约两米、宽约一米、厚约三厘米的石板,为我村特产;檐板石再往上才是用麦秸(需用手将小麦拔起来,铡去根。不能用镰刀割的,因为根不齐,更不能用压扁的麦秸)和红草苫盖起来的“茅草顶”。用砖代替土打墙则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事情了。“田里收割过后,妇女儿童蜂拥到田埂里捡遗漏的麦穗,回家做成面粉。”而我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时,个人是不许捡麦穗的,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捡麦穗作为勤工俭学,那叫“复收”。“吃饭的时候要安安静静,只允许说‘请’和‘谢谢’。”我们的父辈小的时候有这种要求,就是俗话说的“吃不言,睡不语”。“村里的每个人还都有鞋,没人光着脚,只是偶尔有人的脚趾从鞋头探了出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正是如此。
书中写冬天的早晨小男孩们会因为穿鞋而哭哭啼啼。因为晾在墙边一整晚的靴子冻得缩水了不少,硬的像板,穿上脚会磨出冻疮。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冬天早晨愁着穿棉袄、棉裤。因为没有内衣隔着,棉袄棉裤在身上经常出汗的地方已成了明晃晃又冷又硬似铁板,早晨穿时须咬紧牙关、抖抖索索、有很大的勇气才行。如果妈妈有功夫和心情,将它们在火上一烤,可就是别一样的舒服了。不过,这样的机会很少。由于皮着玩儿,汗水与土在里面已经活了泥的鞋子,冰凉、湿腻,穿时是通彻全身的难过
“如果干活的时候下雨,农夫们就披上麻袋。”在我们,披化肥袋子常见,有的是外包装的编织袋,有的是用内包装的塑料袋豁开。因为麻袋是公家才有,化肥袋子才是农家特有的便捷又不花钱的雨披。而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土地承包政策之后才有的。之前,只有席夹子和蓑衣这些传统的雨具。
“尽管农用收割机越来越普遍,但是男人们还是喜欢用镰刀收割,女人在边上捆扎稻穗。”这是我们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景况。老农们觉得机器留的茬子太高,或者抛洒的粮食太浪费,况且还得花钱。但是现在不管老幼,就是等收割机的的时间再长,也不再用镰刀割了。这个认识的转变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总之,作者笔下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英国乡村的生活环境像极了我国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时时惊诧于这两者的相似,不时生发出“村桥原树似吾乡”的感慨。可是,这相差了整整一个世纪的相似,应该也正是我们中英两国之间的差距吧。想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千。作者笔下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农村的生活充满了宁静、祥和,而我们的同胞此时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乡村邻里关系的和谐醇美,自给自足的乡村生活的安逸,书中对风土人情的描写颇为细致,并且从较深层次上对人性进行了剖析,给我们搭建了一个了解异国风情的平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是英国乡间游戏最活跃的时代,《嬉戏时光》记录了24种游戏,可谓洋洋大观,堪为民间文艺之化石矣。因为这些游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基本上都已淘汰出局。记录在案,可使后人了解这些游戏的样貌。
另外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英国农民对阅读的喜爱。“多数年轻的和一些年长女人喜欢‘读点什么’。”在我国农村,直到现在,虽然人们都是识字的,但真正读书的应该基本没有。“每个家具齐全的房子里都有几排书”,而中国农村家庭除了孩子正在上学使用的书外,是没有藏书的。并且这些书在孩子考上学后,大部分被卖了废品。“一些借来的书皮里印带着原先主人的藏书章”,不要说农村家庭,就是城市家庭对书的珍爱达到如此程度的,又有几何?“除了书之外,报纸也是阅读的重要部分,每家或买或借,都有份报纸看。”中国农村家庭基本没有,报纸是单位、机关的消费品。这是拿我们现在的农民和一百年前的英国农民比较。这,就是差距。由两国农民阅读习惯的差异,可以看出国民精神的差距。
书中还穿插了劳拉由一个喜欢阅读的小女孩,通过不断的孜孜以求的大量阅读,开阔了视野,滋养了精神,最终发表文学作品,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的成长经历。喜欢读书的人会从劳拉的阅读体验中引发共鸣。
总之,这本书就是沟通我们纯真成长经历的桥梁,在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我们会感悟于匆匆流逝的童年,带着我们重回纯真的成长岁月
推荐有农村成长经历的人看本书,因为过惯了城市生活的人们是无法领略书中乡村生活的美妙的。特别推荐有农村成长经历的七〇后们看看本书!
附:文字指瑕。
1.第3页,第三段“离主路有一英半里远”中的“一英半里”应为“一英里半”;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三行“另外一个老人拥有英亩的土地”中,“英亩”前脱数词;
2.第5页,第三段“妈妈品味不错”中,“味”当为“位”;
3.第8页,注释最后行“一般加工后作为可做糕点”中,“作为”似应删除;
4.第30页,第二行“晚餐”疑为“午餐”;
5第33页,倒数第四段“三头马”中,量词“头”用“匹”更好;
6.第92页,第三段第四行“补虾”的“补”当为“捕”;
7.第131页,第二段第三行“工钱是七磅”的“磅”当为“镑”;
8第154页,第三段“缪斯女生”中“生”当为“神”;
9.第163页,倒数第三段“即使装饰也用来遮阳”中,“即使”当为“既是”;
10.第244页,第二段第二行“用借来的手动吹风气垂落陶器上蒙的灰尘”中,“垂”当为“吹”;
11.第273页,倒数第四行“被吓得不清”中,“清”当为“轻”;
12.第295页,第二行“村民就像酒馆老板借钱发电报”中,“像”当为“向”;
13.第300页,第四段第二行“只收了二十磅”中的“磅”当为“镑”;
14.第312页,第二段第二行“面包师要几个小时候才来”中,“候”当为“后”;
15.第352页,倒数第二行“轮流做旋转木马或海盗船”中“做”当为“坐”;
16.第365页,第四段倒数第三行“不过也不能说现代科技一无所事”中,“事”疑为“是”;
17.第407页,第一行“雷恩小姐”的“雷”当为“蕾”。

  《雀起乡到烛镇》读后感(四):一曲田园牧歌


    杀猪的描述唤起了小时候的记忆,只是不知道是作者亲眼见过或者是想象的,我们小时候看杀猪,是颇有些心肠如铁的,倒不是心狠,而是小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屠宰,以为这一切都是自然的,虽然没有上帝的概念,但只要是大人做的事情都是天经地意的,没有去怀疑过,所以就显得麻木不仁,只知道吃猪肉的时候的享受,就当杀猪天就是节日,却从来没有想到过猪的痛苦,这本书居然写到那么小的孩子居然能体谅到屠宰的残忍,而我则是长大以后懂人事了,才开始怜悯那些被人吃的动物,虽然这并不构成我爱吃素菜的原因。小时候的麻烦也并不能用“人之初,性本恶”来解释吧,只能说无善也无恶,就和道家一样。大约那些小孩子有些早熟吧,但相似的是,小时候家里都很穷,吃不上肉,而一年一次的杀猪就是比什么都期待的事情,怎么还来得及去同情猪呢?
当然与我们小时候的生活还有实质性的差别,比如饭后祈祷,中国的孩子是没有宗教概念的。至于说小孩子不吃牛奶一样长得壮,那可是真有亲身体会的,小时候基本就吃大米,最多有些青菜土豆片,更不用说牛奶了,只有成人以后才见到过那东西,一样象个小猪一样地茁壮成长。是啊,那些年代一直体会的是贫穷的滋味,“即使会持家的女主人每天精打细算,往往还是缺钱花。”少年、青年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小孩子看到吉普赛人就觉得比找到蘑菇还要兴奋,这种心情我蛮理解的,小时候常年累月呆在小山脚下,孩子本来就是好奇心战胜天性,成天死水般毫无波澜的生活,自然颇为乏味,最兴奋的就是突然有新鲜的事情发生,有新鲜的人物出现,记忆中那漫长的童年,也有过不多的几次从外地来的玩马戏的啊,基本都是耍猴人,也有演杂技的,害得我们一路追着瞧稀奇,记得一位同学说,你看那个演杂技的女孩子好漂亮,我当时还不服气,说很一般啊,同学笑着象看透了我的心思似的说:是吧,还没有你漂亮啦。是啊,小女孩子也不知道追求美,却爱照镜子,觉得自己天生的当然很漂亮啦,没有道理的。其实最兴奋的是一听见敲锣打鼓的,就循着声音找过去,为的是看新娘子,数哪个新娘子的嫁妆最多,最好是轿子里露出半边新娘的脸,我们好比较哪个新娘子最漂亮。
回忆起来,有好多书都对基督徒一家的生活有此类描述,一种温暖、天使般的人性和世界,安详静好让人惊鸿一瞥。那样一个生活寒酸的时代,人们努力要活出尊严也让人感动,谁个一生中没有贫困无助的时候,但仍然维持一种田野牧歌的气氛就很难得。

  《雀起乡到烛镇》读后感(五):田园小清新

收到这本书,无论是封面装潢设计还是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一种英伦田园风,淡黄搭配淡绿的封面,再加上些许碎花,田园味道十足。也好久没有读过这种厚度的小说了,最近的一次应该是读武侠,再就是在网络连载,不过那是电子书,这种纸质的书籍,厚却更能引起阅读的欲望。现在网络上也有这本小说改变的同名英国电视剧,这是在美剧风靡中国的大环境下,一支突起的异军,比起扣人心弦、幽默诙谐的美剧,这种英式的小宁静,无疑是一种闹中取静,也给炎炎的夏日,带来了一丝丝的清凉,就像这个小镇的名字——Lark Rise,多么的形象生动,云雀多,云雀在天空掠过的样子,多美的画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电视剧,当然本人更推荐的是原文的阅读,毕竟演员对人物性格的演绎和刻画是有可能与作者原意有出入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期的牛津郡的小村庄雀起乡Lark Rise和富裕的邻镇烛镇Candleford,记录了农民、手工业者、土绅的日常生活,观察了在充满爱、活力和竞争的社区中的家庭、对手、朋友和邻居等人物。故事以一个12岁的小姑娘劳拉Laura Timmins为第一视角逐渐展开的。这很容易把我引导一个旧时光——那是候住的是父母单位的居民区,房子不大,户户紧邻,比四合院大很多,比大杂院要整齐很多,孩子们就在院子里玩耍,男孩子弹玻璃球、翻墙、爬树,女孩子踢毽子跳皮筋,大人们在各自的家门口忙活着,或是洗菜、洗衣服或是织毛衣,或是聚在一起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闲聊。到了吃饭的时间,香飘四溢,一群孩子像打游击一样的这一家那一家的闻着香味,去品尝刚出锅的菜肴,换来大人们的笑骂。书中描绘了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的十九世纪牛津郡乡下的真实生活场景,是人文的再现,这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经过文学演绎出来的一本半自传体小说,可读性很强。描绘了雀起乡的贫困,雀起乡民的快乐幸福生活,描绘了烛镇的富足,书中的人物的各有缺点,各种缺点下面都隐藏着人性的真善美,每个角色都有亮点。场景中那种田园的回味,对以往时光的回味,既是充满着清新的味道,又满是亲切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