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10篇

2017-11-15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10篇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一):遇见更好的自己

    1919年,黑塞借由《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这样阐述生存的意义:每个人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寻找自己,坚定地成为自己,不论走向何方,都往前探索自己的路。
     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同样,随意的、跟随大众的、不是自己的、不属于自己的生活也是不值得过的。
遇见更好的自己之前,通常你需要面对无助的、彷徨的、迷茫的、甚至是糟糕的自己。
     在《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林倩苇译,陈玉慧审读,2015年9月,中国法制出版社版本)中,十岁的辛克莱为了合群,编造了人生的第一个谎话,这个谎话让他从此走出了父母的庇护,走向了黑暗的未知的世界。也是从这里开始,他探索自己的旅程启程了。
“阴魂不散”的克洛摩换着花样威胁、使唤辛克莱,担惊受怕的辛克莱一度频临精神错乱,像个幽灵,无法集中注意力,沉默且冷淡。
    带着该隐记号的德米安出现了,将几乎绝望的辛克莱从克洛摩的手下解救了出来,告诉他,该隐和亚伯的故事,告诉辛克莱一个全新的世界,并且一直提醒辛克莱,我们都是带有该隐记号的人,我们有寻找自己的宿命。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二):我想象的世界

相信每个人的少年时期都有过无止境幻想,有时候我是一条鱼,有时候我是一只鸟,有时候我会想可能有另一个时空,那个时空的自己可能在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中,有时候我会想,粒子的运行为什么和星球的运行那么像,我们会不会其实活在粒子中?我们去不到世界的尽头,也看不到微小的极限,是不是,其实大就是小,小就是大?少年时脑子里会有很多混沌,世界在向前滑行,我活在这个世界中,却好像只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小时候总是觉得世界上有很多个时空,在这个时空里,我是幸运的,可是不知道在另一个时空里,我会不会在遭受什么不好的事情。世界很大,可是我不知道我所处世界以外是什么样子的,在我不知道的地方,会不会有想象不到的繁华,会不会有我不敢面对的黑暗,会不会有一些别人习以为常的事在我看来却是新奇有趣。我在这一刻许下的愿望,在未来某一天,会不会像跋涉过几万光年的距离来到我身边的光一样实现……少年时期的我,很多很多漫无边际的幻想。
辛克莱一直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直到有一天法兰兹把他拖进一个无底洞,他从未见过法兰兹身处的那个世界,法兰兹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他就怕什么,他没有想过去反抗,他顺着法兰兹说的话,越想越怕,越来越陷进那个黑暗的世界中,也许真的有平行时空,但是那个时空没有那么神神秘秘的界限,也许界限就是每个人的意志而已,意在光明的世界,他就在一个光明的世界里,要是被自己的意志羁绊,他就不自觉掉进黑暗的世界,事实上辛克莱就是被自己的意志羁绊掉进法兰兹的陷阱,一个十岁的小孩,还没有呢分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能力,但他好奇去触碰一小下恶的边界,他已经没有力气把自己往回拉,他觉得要撒个谎来融入这个黑暗世界是他的意志,也仅仅是他的意志,但是,就是这个意志,成为了他被拉入黑暗的第一步,法兰兹不断用或真或假的话恐吓他,他被这些话击垮,也是他的意志。小孩子就是容易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不管这个世界好还是坏,小孩子没有跳出自己世界的能力,只能是被自己的世界拉着走。他的想象、他的惊恐、他的不自觉的服从,都是输在自己的意志,而不是法兰兹。
总是看到一些小孩会很重视一些大人告诉他的事情,比赛,表现,不关事的大人看到会觉得又好笑又可怜,都是自己给自己设的限,像辛克莱不断地告诉自己法兰兹很可怕很可怕的那样。可是回头想想,人的一生不是都这样吗,想象未来很重要,想象高考很重要,想象工作很重要,拼命赶着自己往前面追啊追啊追,我知道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什么是重要的,可是不知道在自己的世界中什么是重要的,我快乐重不重要,我放松重不重要,我的感受重不重要,人们眼睛只盯着自己想象的那个世界,忘记了自己,忘记了问自己做每一件事真正的原因,忘记了问自己,或者问别人,这件事真的像我想象的那么可怕或者那么重要吗,也许跳出来,跳出你想象的那个世界,你会释然,就好像德米安跟辛克莱说该隐的记号只是人们赋予他一种意义,事实上是怎么样,没有人去思考,“弱者因为心存恐惧而争相控诉,但如果问他们‘你为什么不打死他’,他们不会说‘因为我们是懦夫’,而是回答‘我们杀不了他,因为他有一个记号,上帝给他的’,这个谎就是这么来的。”人们害怕某件事,因为人们觉得他可怕,不是因为自己胆小,人们觉得自己不应该去做一件事,是因为人们觉得这件事很难不是自己懒或者笨才做不到。跳出自己想象的那个世界,真真正正思考这件事,才不会无意中被自己的想象拉着走。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三):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德米安

      看了《制作人》才知道的一本书,剧中白承灿睡前一定要看的一本书,果然不是一般的书~
   这是一本神秘却真实有理的书。想起年少时自己也经历的彷徨自省的过程,诚实听循内心的声音寻找自我应该是个一生持续的过程。我不知道是否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最后是否又是真的认识了自己,但这应该才能称为真正的成长吧,辛克莱或许代表着每个迷惑的曾经
      这本书予我而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我相信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德米安,或者好几个德米安,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陪着你,坚定地寻找自己,做自己。我想那些认为自己还没有找到德米安的人,一定是还没有发现自己的该隐记号,还不了解自己的与众不同是多么难得,看完这本书,我始终相信只要我坚持前进,坚持成长着,或许在你身边或许在你班上,或许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有一个德米安跟我们一样,我们虽然暂时彷徨,但我们并不孤独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四):《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别伤害那个高贵的自己


《德米安》是我高中的时候初读的作品,当时读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版本。这次借着韩剧《制作人》的“东风”,《德米安》又一次再版,也算是件好事。这并不是一本分量很重的书,却是一本总有必要来读的书——尽管我们都在成为我们自己,但怎样去找那条唯一恰当的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容易的事格外容易被放弃——即便那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以下内容根据拙文《赫尔曼•黑塞:神爱世人,是场单恋》整理而成,结尾段系本次撰写。)
《德米安》一书全名为《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真实与梦想,总是伴随每个人成长的主题。没有幻想便没有自我,而自我却总要面对现实的拷问,才能分清现实与幻梦的路径。在这部作品中,黑塞借少年辛克莱的眼睛,洞察了每个少年,或曾是少年的我们的心思。苏格拉底早已宣称,人唯一要解决的课题是“认识你自己”,然而寻找自我之路,却总难免沼泽与荆棘。也许你会羡慕辛克莱有“德米安”相伴,做他的引路人。但当你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之路时,你会发觉“德米安”,其实从未离开。他是爱,是信仰,是你最诚挚而热切的向往。
“鸟从蛋里挣脱出来。蛋即世界。谁要想出生,就必须摧毁一个世界。鸟飞向上帝,上帝就叫阿布拉克萨斯。” 这是《德米安》中曾出现的句子。初读这本作品时,读者难免会从中感觉到神学色彩。事实上在黑塞的创造的文学世界中,“神学”始终是很重要的构成。在这部作品中出现的“光明”与“黑暗”,“这个世界”与“那个世界”这种极端二元论的对立意象,其实暗合了神秘主义的倾向。然而黑塞只是借此,来讨论现实的问题。最终指向的,也是关乎个人的思考。“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勇气与克制”是刻在希腊神祗上的信条,“自我推诿”的人类总能获得一时甚至一世的欢愉,但这欢愉间,他们同样丢掉了最宝贵的自我。
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可以以两种面孔存在,一个善良而高贵,另一副则怯懦而偏执。它们的存在并不对立,只是那个高贵的自己因为善良而从不曾怀有敌意,却会因此遭到嫉恨——拷问自己的内心一定是不容易的事,但那却是通往自我统一的唯一路径。你要与那个高贵的自己对话,像与神对话那样。在尘埃落定之前,务必怀有虔诚与敬畏。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五):我的朋友――德米安

赫尔曼 黑塞,当时以自己的笔名创作并发表此书,笔名即男主人公名,黒塞将个人经历、意志带入本作品:形色之人,年岁渐长,宗教愈抑,细微改变着男主人公。 “――德米安,我的朋友,我的引路人。”就好像预谋一般,德米安在男主身上找到了共同点――该隐的印记,其后成为男主为数不多的朋友,不论精神还是现实行动。德米安那不符合年龄的老成始终是一层神秘而有趣的面纱,正因此,男主对这位朋友的情感显得复杂而多变。但不难肯定的是,德米安是他最为默契的朋友,是造就现在他的指路人。男主明白“我们是清醒着,或正在清醒的人,我们永远追求更清醒的状态,而其他人的追求和幸福却在于让自己的见解、理想和义务、生命和幸福向集体靠拢。”虽然贝雅特里斯和男主之间也有类似于德米安的友谊,可男主清楚,他无法替代德米安,或许根本不具有可比性。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六):我们追寻的到底是什么?

我只是尝试过着自己要的生活,为何如此艰难。
开篇的扉页上写着这句话时,就突然激动感觉找到了共鸣之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话,我怕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同样是苦难艰难之语,刚看完书的时候反而觉得书中这句话有些“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故事放在普通少年身上就是年幼时被欺凌不敢吱声,德米安帮助了他之后,两人开始探讨人生,逐渐成长,寻找自我。
少年一词提起就是青春迷茫的初印象。想起的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的彷徨懵懂冲动,毕业生里,班杰明的迷茫放纵,死亡诗社里,尼尔为现实和梦想的矛盾而自杀。他们也和小说中的辛克莱一样,在追寻自我的路上跌跌撞撞,有过误入歧途,坠入地狱的深渊,与光明的世界越走越远。可是,辛克莱是幸运的,他遇见了德米安,在一次次无法救赎的时候,被德米安拯救,用言语行动和思想拯救。
德米安是个神奇的存在,用另种的思维方式指导辛克莱的思考,同时也使得了辛克莱迷茫。就像是柏拉图关于一群人的影子的故事,突然发觉这个世界是假的,然而他要怎样去证明什么世界是真的呢?亚伯和该隐的故事也是这样,该隐真的是坏人吗?难道不是弱者嫉妒强者吗?这些想法被大家认为是邪恶的,而事实又是怎样界定的呢?我想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被这样的这些问题弄得迷茫不知所措吧。辛克莱的迷茫导致他的颓废,(这样的事情放在中国来说。指不定大家觉得这孩子脑子有病呢?家境这么好,生活幸福,非得给自己整个退学警告。)可他是多么幸运遇见碧翠丝点燃他内心的火热,回归正常生活。
“鸟奋力冲破蛋壳。这颗蛋是这个世界。若想出生,就得摧毁一个世界”说俗了就是蛋从外打破是道菜,从内打破是生命。我们如何创造自己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人生呢?许多人经历了幻灭和重生,猛然发现自己停留在这处绝境上。我们何时不是在这样的境界呢?进退两难举步维艰。书中提到每个人都在找走向自我的路,无论如何都是在向自我而追寻。就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少年一样,听到内心的呼唤而踏上命运的征途。那命中注定到底什么呢?为自我的力量呼喊吗?怎样才难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呢?不过是找自己想要的,可是却又承受那么多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又在何时呢?
我们追寻的到底是什么?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七):上帝不止真善美

少年遇到德米安,他是酷酷的同学,冰冷坚毅,不顾世事。
少年曾经是温室里的花朵,信奉着应该信奉的信仰,背诵着老师传授的真理,为自己偶尔的叛逆念头而感到不安。
但德米安说,世界应该有多种解释。上帝也不该只是真善美。(“人可以创造出一个将魔鬼包容在内的上帝,在这样的上帝面前,人们不会对世上最理所当然的事情视若无睹。”)
少年因为撒了谎而被恶童要挟,他为自己的懦弱而愤怒,德米安将他从这困境中解救出来,他却恨上了德米安,大概因为正视自己的恶,使他告别童年那个无忧的自己。这也像我们的教育,努力的德智体美劳,努力成为如同完美雕像的人,却无法对自己坦诚。(“面对自我,找到自我原本就是我的事,而我像所有那些出身良好的孩子们一样,在这一点上做的一塌糊涂。”)
我要承认,我总是被黑塞的书迷住,却看不太懂,只能在书上画下一道道的横线,并对某些句子深以为然。
“人永远回不了家。可是,当志同道合的路交叉在一起时,那一刻,整个世界看起来就像是花园。”
“我们并不像你想的那样,我们不是猪,是人。我们造出了神,和神摔角,而神赐福给我们。”
“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鸟飞向神。神的名字叫阿布拉克萨斯。”
“在世上,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八):辛克莱与德米安,我们内心的光明与黑暗 ——黑塞对《圣经》的另类解读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接触的黑塞第一本书,由于被他的文字深深吸引(并不是被故事吸引),陆续又买了《悉达多》《荒原狼》《黑塞诗选》等书,莫名的发现黑塞很喜欢通过宗教来剖析人本身的生活。于是特意度娘了一下黑塞,“ 父亲是基督教新教牧师,外祖父也是传教士,曾长期在印度传教,通晓多种印度方言,黑塞的母亲出生于印度,也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因而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这使黑塞从小就接受比较广泛的文化和开放的思想,不仅受到欧洲文化的熏陶,也有东方、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的古老文化的影响,这对黑塞日后的文学创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德米安》读了三遍,第一遍读完感觉写的真好,仿佛找到了通向自我之路,时隔一段时间读了第二遍,不知为何开始缺乏耐心,越到后面,越觉得难以理解,神秘,恍惚,突然来到的战争,读得很生气,因为发觉自己完全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意思。然而当我开始决定给这本书做个认真的摘抄时,我又重新回顾了此书,虽说不是全然明白了作者的意图,但渐渐有了些自己的思考与解读,如果说《悉达多》讲的是佛教创立者的修行,那《德米安》则是对上帝的另一种解读。

《两个世界》:我们知道世界只有一个,如果说到一生二,则是对立统一的产生,大自然有太阳与月亮,是光明与黑暗,人们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工作、休息;人性有好与坏,正直抑或邪恶,道德、非道德;人自身呢,既可能外在向往现世安稳,内心却为反叛的疯狂充满快感。《圣经》说有天堂,有地狱,有上帝,有魔鬼。我们要弃恶从善,趋利避害。那么从一到二的这个中间过渡的关键究竟是什么呢?主人公辛克莱只是吹牛了一个故事,瞬间从天堂落入地狱,正如他所知道的“ 一次过错必将引出更多罪行 ”,从此内心过上了罪恶的生活。

《该隐》:该隐是夏娃的儿子,亚伯是该隐的弟弟,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该隐在田间杀害了亚伯,耶和华对他进行了惩罚,他对耶和华说“我的刑罚太重,过于我所能当的。你如今赶逐我离开这地,以致不见你面。我必流离飘荡在地上,凡遇见我的必杀我。”耶和华说“凡杀该隐的,必遭报七倍。”耶和华就给该隐立一个记号,免得人遇见他就杀他。德米安则对该隐这个人物赋予了不同的解说,认为杀人者不一定是邪恶的,也可能是一个英雄。

《强盗》:依旧是《圣经》的故事,耶稣与两个强盗一同被钉在了十字架上,一个强盗讥诮他,另一个则是祈求耶稣记念他。德米安认为这种临死前的悔恨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可以选择,他更欣赏那个直到最后也没有信仰基督,坚持走自己的路,始终如一,并未宣布与魔鬼脱离关系的强盗,他觉得这个强盗说不定也是该隐的后代。

《碧翠丝》:Beatrice是但丁一生的挚爱,一见钟情的但丁从未对她说过一句话,在她24岁去世时因为哀伤和思念写了诗作《新生》,到了晚年又将她写入《神曲》,代表着上帝派来的使者,是真善美的化身。而小说中的碧翠丝也是辛克莱一见钟情的女孩,并且俩人从未交谈过一句话。因为她的出现,辛克莱的生活完全的改变了,从早熟的浪荡子变成了教堂的信众。他开始画画,尝试着画碧翠丝。但后来却渐渐忘记了这位上帝派来的纯洁使者。

《奋力冲破蛋壳的鸟》:它是一只猛禽,有着轮廓分明、雄霸四方的雀头鹰。《圣经》“他用美物使你所愿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鹰返老还童。”鹰要重生需要忍受着饥饿与疼痛,拔掉磨钝的爪子和翅膀上的羽毛,经过150天的漫长煎熬,方可再次翱翔天空。辛克莱隐隐感到了内心的召唤,但他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我只是尝试着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已。为何如此艰难呢?”

《雅各的战斗》:圣经中雅各的一生充满了辛酸苦痛。小说中皮斯托利斯暂时成为了辛克莱的引导者,而克瑙尔则是辛克莱短暂的追随者。最终两个人都离开了他,或者说是他选择了独自前行,因为他突然领悟到“一个成熟的人没有任何职责,除了这个:寻找自己,坚定地成为自己,不论走向何方,都往前探索自己的路。”这是一条只能独自战斗的道路,是选择的命运。

《夏娃夫人》:夏娃是生命的概念,是生育之母。夏娃夫人无疑孕育了德米安,并指引着辛克莱。到最后方觉德米安和辛克莱其实是一个人的两面,既有神性又有人性,无法全然的分割开来。

《结束与新生》:《圣经》“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结束即是开始,不破不立。最后的战争摧毁了旧的世界,新的生活将会重启,德米安终于回归了辛克莱。

小说通篇几乎穿插着《圣经》中的人物,辛克莱在寻找自己的时候遇到了自己的另一面,也就是德米安。德米安对圣经故事的另一种解说,悄然打开了辛克莱自己内心早已存在的想法。所谓上帝与魔鬼,所谓光明与黑暗,所谓正义与邪恶,那全然明确的分界线在哪里呢?我们尊重上帝,同样也敬重撒旦,因为对两者界定不在外面,只在我们自己的内心。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九):爱不释手

      喜欢黑塞很多年,黑塞的很多作品都读过,这本《德米安》之前也买过别的版本,这次看到有了新版,而且是德文原版翻译,所以迫不及待就买了,一点都不后悔,不仅不后悔,简直太值了,完爆之前的版本。
       这个版本的设计非常漂亮,封面的用纸很特别,不是一般的纸,特别有感觉,觉得黑塞的书就该是这种感觉,雅致、文艺、可读性强,看到书 就想翻进去看看内文。内文的排版和纸张也很好,特别有质感,总之,要是说设计和装帧的话,这个版本绝对是我之前买的所有版本里最漂亮最有质感的一本。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十):该隐之痕

该隐,这亚当与夏娃之子,这圣经中的弑亲者。身为兄长的他杀死了弟弟亚伯,受到上帝的惩罚,必须在世间流离飘荡,遭到众人的追杀。而又因为这样的惩罚重于他所犯下的罪恶,于是上帝就为他立了一个记号,以此告诫人们杀死该隐将会有所报应。
在圣经中,该隐即恶的源泉,上帝对该隐奉上的蔬菜和粮食不蒙悦纳,不是因为上帝对亚伯的头羊和油脂有所偏爱,而只是因为该隐的品性生而为恶。亲近善的,排斥恶的,上帝对该隐的惩罚和驱逐,便是神对羔羊们走向圣洁美好世界的指引。
这个教育人们避恶向善的故事,在德米安眼里却不是这样。身怀罪孽并屈服认罪,这种事倒是有可能发生;然而罪人却因此得到一枚能用来保护自己,阻吓他人的额头的印记,却是不合逻辑的。
在德米安看来,这个故事另有解释:该隐代表的是具有勇气和个性的一族,强者杀死弱者,本是自然界的法则。弱者对强者心存恐惧,却又不愿承认懦弱的自己不愿抗争的事实,只得告诉别人说,我们杀不了他,是因为他有个上帝赐予的特殊印记。又或许是原本强大家族的“勋章”被众人赋予了完全相反的寓言,以此来补偿自己的恐惧。
带有原罪的“恶”的该隐,在德米安的故事中成为了有着隐秘印记的强者。纵观全文,所有带着这种印痕的“该隐”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走在一条通往自我内心的道路上。
就如同辛克莱从小就觉察到的“两个世界”一样,父母和姐妹构成的“白昼”,是个遵守秩序,充满了圣洁与爱的世界,是安全而又美好的鸟巢;而另一个世界是充满了阴森暴力的“黑夜”,是罪恶、堕落、肮脏的藏匿之处。这两个世界彼此分隔,又紧密相连,它们交替出现在小辛克莱的世界中,纵然“白昼”光明且正确,却不及“黑夜”真实又充满吸引力。
黑夜的世界,白昼的世界,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全部的世界?
《圣经》把光明和完美归于上帝,把邪恶和堕落抛给恶魔。美好只是组成全部世界的二分之一,只信奉上帝掌管的这半个世界,终究不是完整的。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鸟奋力冲破蛋壳,这颗蛋是这个世界。若想出生,就得摧毁一个世界。这只鸟飞向上帝,这个上帝的名字是阿布拉克萨斯(Abraxas)”
阿布拉克萨斯是基督教的诺斯替教派所信奉的神祗,一年中每一天都由不同的精灵掌管,他就是统辖这些精灵的神。这个已经不复存在的教派信奉持有的正是光明与黑暗合二为一的信仰。
然而这并不是辛克莱寻求另一个信仰的传教书,整个故事都是他在挖掘内心探寻自我,而这自我之路的终点就是他自己。觉悟到了这点的人,便会与他人有所不同。他们既不会自我沉湎于黑夜的酒色颓废,也不会拼命追求白昼的纯洁美好。在这些“该隐”的心中,都存在着一个完整的世界,那是有着光明,亦存在黑暗的地方,是生而就具有的自然的本质,是完全的真是的自我。
“灵魂在每个人身上成型,创造物在每个人身上受苦,救世主被钉在每个人的十字架上。”
在辛克莱的找寻自我之路上,偶遇的少女“碧翠丝”让他找回了深存于自我内心的梦境;管风琴师皮斯托利斯和追随者克瑙尔指引他走上通向自我的道路;夏娃夫人则把他带向自我的终点。他们都是当初那拯救辛克莱于深渊的“德米安”,他们都看清了属于自我的完整的世界,他们都是带着记号的该隐。
能找到自己的命运,并在其中尽情生活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者,是世间的该隐。总有人回避自己的内心,扼杀掉其中的一半,隐藏在另一半的人群中,躲避命运逃向他人;或者不能缺少被美好神圣事物包围的生活,即使内心渴望全然的自我,但仍旧没有足够的勇气走上面对命运的孤独之路。人是天生的群居动物,又有谁愿意放弃融入大众的生活,做一匹活在两个世界交界之处的孤狼?
被排斥,被孤立,被他人视为异类,被惧怕而又不能被毁灭,这就是那些找到自己命运的该隐们。带着与众不同的记号,在芸芸众生之中孤独的前行。所谓真实的世界,既不是宗教,亦不是放纵,而是真实的自己。
到底是放任自己漂流于世俗的波流中,还是成为一名遗世而独立的隐士?是要满足欲望的本我,还是遵从思想的超我?很庆幸在很迷茫的这段日子里遇到了这本书,遇到了指引我的“德米安”。生命既不是依附于养活肉体的物质,也不是寄托在满足灵魂的精神,它既不是面包,也不是教条。
“人生最无聊的,就是走在一条由他人引导的自我之路上”
“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
我愿意成为带有印痕的“该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