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岁月流逝在不经意中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岁月流逝在不经意中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6 21: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岁月流逝在不经意中经典读后感10篇

  《岁月流逝在不经意中》是一本由刘铁忠 著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4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岁月流逝在不经意中》读后感(一):家风是一种道德启蒙

       人来到世间,如何学会做人处事,父母是启蒙导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心胸狭隘,极端自私怨天尤人,冷漠无情的父母,与一个心胸宽广,仁慈善良,关爱他人,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父母相比,其对子女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这也应了那句话:“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读“温馨亲情”中的篇目,一个善良、知性、富有同情心母亲跃然纸上。在《母亲的“老一辈古语”》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家风的传承。一个旧时代过来的人,虽然没读过书,但却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处事的道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严厉而不溺爱。懂礼仪,知尊卑,做好人;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富有同情之心,可以说是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一种家风。
    家风是一种家庭教养,它决定了子女在人生路上的道德走向。

  《岁月流逝在不经意中》读后感(二):爱能让心灵得到净化

       人性中的至善至美,来自于爱。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没有爱,那就只剩下物欲;一个只追求物欲的人,心中是没有空间容得下情义二字的,而这种无情无义的人在其生存环境中,必然会用一种冷漠的眼光待他人,看世界;而一个心中有爱的人,才能看重情义,才会用一双温暖的眼睛看人生,爱他人。这里所说的爱,包括父母对儿女的爱,儿女对父母的爱,以及夫妻之间的爱。读“温馨亲情”中的篇目,无论是《八叔和八婶的故事》,还是《四奶奶思念》;是《过年归来人孤独》,还是《依恋老家是因为有父母在》,无不让人感受到在一种浓浓的亲情背后的至亲至爱。读了这样的文章之后,在感动之余,有一种心灵的净化——人生中的名利权色在爱与亲情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岁月流逝在不经意中》读后感(三):万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读“温馨亲情”中写母亲的文字,更加深了对这一命题的理解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天性,而孝敬父母是一种道德。因此,人要懂得孝敬父母,需要学习。另外,学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不仅是家庭、亲人之间的私事,而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础。习惯上,人们只看重社会道德,而忽视了伦理道德。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没有爱的人,又何谈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对自己父母的爱,虽然基于亲情,但却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善心,并由此达到推己及人的效果。因为人只有懂得了对父母的孝敬,才能成为一个有情有义之人。一个重情义的人,才会拥有感恩与仁爱之心。而具有这种道德修养的人,在与人相处时,才能懂得善待他人,关爱他人。人世间有了这种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变得温馨,社会才能和谐

  《岁月流逝在不经意中》读后感(四):给读书人推荐一本贴近生活、贴近人生的书。

      这本书追忆了童年,诉说了亲情,反映了社会,探讨了人生,读了之后,可谓五味杂陈。在“往事悠悠”中回到了久别的童年;在“生活咏叹”中想起了曾经的过往;在“温馨亲情”中找到了久违的感动;在“男人女人”“恋爱婚姻”中知道了很多常识中背后的秘密;在“今非昔比”中重温了过去的贫穷和今日的富足;在“万象杂谈”中明白了很多是非;在“感悟人生中”领悟了生命生活中的真谛。
    在物欲横流,生活快节奏的当下,人心浮躁,充满焦虑。读了这本书之后,有一种心灵净化,超然物外之感。

  《岁月流逝在不经意中》读后感(五):爱能让心灵得到净化

       人性中的至善至美,来自于爱。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没有爱,那就只剩下物欲;一个只追求物欲的人,心中是没有空间容得下情义二字的,而这种无情无义的人在其生存环境中,必然会用一种冷漠的眼光待他人,看世界;而一个心中有爱的人,才能看重情义,才会用一双温暖的眼睛看人生,爱他人。这里所说的爱,包括父母对儿女的爱,儿女对父母的爱,以及夫妻之间的爱。读“温馨亲情”中的篇目,无论是《八叔和八婶的故事》,还是《四奶奶的思念》;是《过年归来人孤独》,还是《依恋老家是因为有父母在》,无不让人感受到在一种浓浓的亲情背后的至亲至爱。读了这样的文章之后,在感动之余,有一种心灵的净化——人生中的名利权色在爱与亲情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岁月流逝在不经意中》读后感(六):致我们终将老去的未来

       前几天一个60失独老妇拼死生女的消息引来了不少眼球和口水。在二胎刚放开的背景下,这个消息成了声讨灭绝人性计划生育政策的现成证据。但我想无论是媒体还是义愤的评论者,此刻一定已经遗忘了更常见诸媒体的空巢老人、父母状告不孝儿女的报道,忽略了各种主流渠道呼吁年轻人常回家看看的事实。空巢老人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社会名词,已足以说明,以为放开生育权就可以晚景无忧,儿孙承欢膝下,是何等美好脆弱的一种幻想
       “养孩子怕养不活,养老人怕养不死。”书中引用的这句俗语实在让人心酸。真要说起来,中国古代老人的物质生活虽然远远比不上现代,但是作为一个整体,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精神生活要比现在的老人有保障得多。“二十四孝”故事的教化、对于官员孝顺“一票否决制”的原则,都保证了老人至少享有道德层面的优越性。这是现代老人所不具备的——如今的老人已经日渐成为一个弱势群体,不久前炒得一波三折的“外国小伙遭中国大妈碰瓷”谣言,尤其是其中“不是人老了就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的评论,已经生动地体现出网络生态中老人群体被污名化、边缘化的处境。
       当我们老去时,情况会好转吗?我一点都不抱希望。人类的爱,本性该是朝下传递的,也就是少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不爱父母的却要多得多。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就是因为爱孩子是人的本能,但是爱父母却要是后天教育而来。传统社会宣传的“父慈子孝”便是对应此点而来,但这种观念在现代的市场经济商品社会中不断被挤压,地盘不断在萎缩,而且注定将会继续萎缩下去。
       空巢老人这个名词将会从媒体中消失,但不是因为这种现象不复存在,而是人们将学会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相反的状态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就如同西方国家的今天:父母有抚养孩子的义务,但是孩子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孩子长大了鲜有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孩子去看父母,父母会说“谢谢”。我们可能会独自老去,可能会在一群同龄人中老去,但是如我们的上一辈,上上辈和更久远的祖辈一样,在儿孙绕膝中老去,那或许是一种奢望
       PS:或许因为看书时是在晚上,人的情绪容易走极端,此评论写得就有些悲观。其实整本书写得是颇为温馨,怀旧的,挺适合在网络上吸取过多负能量之后来清洗一下头脑。

  《岁月流逝在不经意中》读后感(七):站在生命的历史长河中看人生

    中国的散文随笔中在谈人生的意义时,很少涉及死亡的话题。读《长寿与健康》《死亡的忧患意识》《站在生命的历史长河中看人生》《想得开才能拥有快乐的生活》等篇目,有一种陌生而又新奇的感觉。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人们饱受名利权色之欲望诱惑勾心斗角,心生焦虑。读读此类随笔,有一种淡然、超然之感。
    其实,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受到宗教意识的影响,死亡是思想家、哲学家们经常提及的话题。蒙田说:“探讨哲学,就是学会如何认识死亡。”“只有教会人们如何认识死亡,才能教会人们如何对待生活。”海德格尔说:“我们只有在这个有限的生命之内,回想人生,思考死亡,我们的人生有意义。”海德格尔还说:“为自己计划未来时,必须包括死亡。”
    “人生就是通往死亡的一次旅行。”(塞内尔)因此,不要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面对得失,不必太在意。只有这样,才能活得坦然,心情怡然。人与人之间也就少了争斗,多了和谐。

  《岁月流逝在不经意中》读后感(八):值得品味的优秀散文集----《岁月流逝在不经意中》

最近一段时间用电脑看手机的时间过长,累的眼睛不舒服,工作忙碌,身心非常疲惫,遂决定找本书看看,暂且放松一下。从书橱中拿起一本又一本名著或小说,随手翻了几页就放下了,感觉实在没有那么大的毅力坚持读完这些厚部头。《岁月流逝在不经意中》这本散文集引起了我注意,一共大概一百多篇文章,每篇散文不长,写的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真情实感。试看了几篇文章,不禁被深深吸引。从此以后,经常睡前都要读上几篇,沉浸在书中的感觉真好。
从内容上看,文章所述涉及社会各面。因为作者生于五十年代,经历坎坷,阅历丰富。这本散文集不仅记录了作者几十年来的真实所见所闻所想,而且还记载了从母亲那一辈听说的很多解放前发生在家族家乡的真人真事
我作为70后,对书中50后的童年时代场景描写同样感到很亲切,因为70年代以前的物质生活都很匮乏,到了80、90年代才有质的变化。年轻一代读一读这本书,对于了解父辈祖辈的过往生活,熟悉上个世纪中国的社会状况很有益处。在“往事悠悠”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童年与蝉和雪天的怀念两篇文章,整个把我带回了记忆中的童年。作者对雪天美景的描写非常绝妙,文采斐然,同时富有感情。赞叹作者才华横溢的同时,也从书中找到了他成功的原因。作者文革下乡期间,在凄冷的冬夜能够独自一人趴在油灯之下,品读书籍,摘抄美句,毅力非凡。
书中“温馨亲情”部分占的篇幅较大,对心理和感情的描写细致入微。八叔和八婶的感人爱情故事,读后不禁为之动容。作者对母亲的追忆,让读者陷入深深的思考,读后心里沉甸甸的,但同时更悟出了很多道理。在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当代,年轻人更应该多读读这方面的书籍,学会为人处事,善待他人。
“男人女人”和“爱情婚姻”篇是少不了的话题,但作者没有泛泛空谈,而是以他的亲身见闻来展开,很多情节故事描写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作者通篇没有刻意要给读者灌输什么思想,散文最后仅以两三句话点评结尾,画龙点睛,评论寓意深刻,让读者回味无穷。我最觉得有趣的是关于剩女现象的文章----女大愁嫁。同样作为已婚的感情细腻、观察仔细的男人,与作者的见解有很多相似之处。当代现实社会中,很多父母为了给宝贝女儿找对象不遗余力,费尽心思,甚至给配车,给买房,却忽略了女儿自身竞争力的培养,经常是白费功夫,眼瞅着各项条件不如自己女儿的姑娘们反而找着很好的归宿,心里着急上火。这本书我想将来一定要给自己长大的女儿看一看,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研究男人女人各个阶段的心理,充分发挥女人天生固有的性格优势,在女大愁嫁的今天,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岁月流逝在不经意中》的每一篇散文读起来亲切感人,人物描写惟妙惟肖,故事叙述生动有趣,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事物点评见解深刻。作为一名读者,应该将本书推荐给各位读者。

  《岁月流逝在不经意中》读后感(九):读《给母亲上三年坟》有感

    作者在《给母亲上三年坟》这篇催人泪下的短文中,开头部分保持着作者的语言风格——平淡的述说,但写到最后,作者还是控制不住情绪的宣泄。“摆上了供品,点燃了阴间需要的东西,我们跪拜母亲。曾经是多么熟悉的母亲:小时候牵着你的衣襟上街;生病时趴在你的背上去医院;长大后在异地谋生,你为我欢喜,为我忧;到了假期,你盼着我归来,送走时又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五十多年来,看惯了你慈祥的笑容,听惯了你殷切的话语,可一晃之间,竟是“生死两茫茫”!如今,母亲就在眼前的坟墓里,但阴阳两隔,何处诉衷肠?”给逝去的亲人上坟,免不了涉及到一个生与死的话题。人死了,魂归何处?作者写道:“即便,“纵使相逢应不识”,这不单单是因为母亲在地下已是“尘满面”,世间的我们也已“鬓如霜”,而是像母亲说的:人走了以后,要过奈何桥,喝迷魂汤,要把这世的事情忘了,才能再托生。……阴间、阳间,生死轮回一直是母亲的精神寄托,但愿母亲真能如愿,但愿我们未来的某一天能够与母亲重逢,愿母亲还做我们的母亲。”
    当人面对死亡时,是需要有一种精神寄托的。宗教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对人的临终关怀。人有了这种对未来世界的希望和信仰,才能够坦然、乐观地面对死亡。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一生与宗教为敌。当他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之际,也不得不寻求上帝的关怀。至于他说的,“我的心是坚强的,但我的膝盖不听话。”我们只能理解为:那是思想家的调侃,或者是死要面子罢了。

  《岁月流逝在不经意中》读后感(十):朴实平淡的语言不着痕迹地暗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读《过年归来人孤独》这篇散文时,流下了很久没有流过的眼泪。文中写道:“年,一晃就过完了,有团圆就有别离,母亲一天天滴数着日历,巴不得让时光停下来。……走的那天,母亲起得很早,她坐在床边,默默地看着我收拾东西,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等到我拿起行李走的时候,母亲颤颤巍巍地跟在我后面,一面自言自语地说:‘走吧,走吧。’以前,母亲送我的时候,总是叮嘱我:‘到了就来电话,路上小心点。’但母亲这次却只是说‘走吧,走吧’,脸上流露出一种无奈的表情。走到门口时,我说:‘外面冷,把门关上吧。’她倚在门框上,执意看着我下楼,看着我走远……”在母亲简短的话语和倚着门框目送作者的情景中流露出了浓浓的亲情和难舍的依恋,如此凄凉的别离,平淡的诉说,读来令人心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