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7 22:31: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的读后感10篇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是一本由理查德•怀斯曼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01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一):心理学也可以很有趣

喜欢彩色文字,喜欢心理学的神秘莫测,更喜欢能把心理学描绘得有趣易懂的书。
这本书就是如此。
作者理查德•怀斯曼是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众心理学教授。他几乎所有作品均是心理学类的大畅销书。如果读者对心理学感兴趣,又不想看太枯燥专业的书,不妨读一读,这本书理论结合案例,有些理论还颠覆我们平时自认为正确的想法,这种类似打假的撰文角度给我们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告诉我们别人说的话不一定是对的,自己也要善于思考,琢磨甚至身体力行,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本书另一特色是它贴近生活
这本书集合了数以百计的心理学研究,它们涉及行为心理学的各个细分领域,从如何调节情绪到增强记忆,从如何说服他人到克服拖延,从如何保持愉快的心情到维持长久的恋爱关系……这些内容构成了一门能够快速改变生活的全新科学。不管你的人生遇到何种难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是的,这些内容会让人产生想了解的兴趣,通过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心理学也可以很有趣。
————————————————————————
PS:原创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二):Think a little,Change a lot!

心理学,一个听上去就让人觉得有些高深的学科。会让人有这样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听到心理学,人们就想那是研究意识与潜意识的吧,这得多深奥啊。但是在心理学中也有着这么一支,他们专门研究人类的行为,从人类的行为探究人类的心理。这便是行为心理学。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行为心理学创始人华生的一段名言。很多人觉得言过其实,但不可否认斯金纳用育婴箱将女儿培养成了一名画家。
行为心理学通过无数的实验验证人们的行为与其心理的关系,再从中指导人们的生活。通过改变行为改变自己的生活简单明了,而且易操作。
怀斯曼或许就是抱着这样的心理写出了《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通过许多个心理实验,向人们展示了,怎样能在一分钟内改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分钟之内改变自己的生活,听上去天方夜谭。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本书名才会有“怪诞”这两个字出现吧。毕竟一分钟太过短暂,眨眼睛,我们就会有所改变吗?
一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怀斯曼会告诉你,一分钟之内你可以花时间想想三件让他们感恩的事,或是想出上周自己觉得顺利的三件事。一分钟之内可以写出我们对于伴侣的想法和感情。一分钟之内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自己正采取哪些行动,而这些行动能达成什么目的。一分钟之内我们也可以想象自己死后,友人会在自己葬礼上怎样介绍自己。
如果我们每天花上几分钟,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一样吗?怀斯曼通过无数个心理实验,告诉你,每天花上一些时间想一想,改变就会出现,生活也会不一样的。
改变行为,行为改变了,想法也会出现改变,想法改变了,生活就会改变。
Think a little,Change a lot!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三):有趣又专业

不是第一次读作者的书了,作为心理学专业的,我总是很欣慰有这样的书并且正在畅销。他不像很多学院派很严厉很高冷的站出来说伪心理学有多弱智,而是顺应大众的思维模式,再用大量有理有据的实验和数据去纠正大家的观念。
作者的文笔很幽默,选择的实验很有趣(很多实验在积极心理学里面有讲到过,作者拿出来放在不同的论点感觉也是新思路),结合实际生活更是让人豁然开朗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更加科学的过生活想事情。
不足之处是kindle的排版感觉很混乱,好像还在讲这个主题,突然就在说别的实验了。作者在同一章里有说和好几个分主题,这几个小主题没有划分得很清楚而看得云里雾里。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四):学会制造自己的快乐

熊猫书院day 1:读书笔记-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

>**“ 你对快乐的定义是什么?你感到快乐吗?”**

—我对快乐的定义是:有人陪伴并且能够轻松沟通。我现在不快乐。我希望有人能够理解我,陪伴我,支持我,欣赏我。

>“ 并非成功带来了快乐,而是快乐造就了成功。”

—如何去营造这样一个能让人成功的快乐?刻意的营造,是否会让快乐打折?

> 快乐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内心状态,更是职业和生活道路上让人顺畅前行的助推器。

心态会改变职场中一些只有细微偏差的选择,往往蝴蝶效应一般改变着每个人的职场轨迹。

> 购买一种体验比物品更让人快乐。购买一种体验意味着我们还一并享受了与他人交往的时光,这对于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一期一会的体验是我们最宝贵的体验与财富。相比哪怕是可以流传的宝物,也仅仅只是陪伴我们人生中的一段时光。而体验与回忆却是我们独一无二的珍藏。

> 当我们花钱给别人时,会激活与快乐相关的原始脑区——尾状核和伏隔核。当我们品尝了美食,或是受到他人尊重时,这两个脑区都会活跃起来。

—被欣赏被认可是可以轻而易举给我们带来快乐,反而如何从这样迷迷糊糊的快乐中快速清醒,去面对接下来的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时间竞赛。

> 表达对他人的兴趣。

—表达对他人的兴趣除了是一种对别人表示尊重与认可方式以外,无疑也是一种开放式学习的态度

> 当要求参与者用写作来记录自己的创伤时,其身心都将获得巨大的抚慰

—也许是每天的手账在慢慢的治愈我。

> 1. 写下感恩的心

保持感恩,学会珍惜。没有什么是“应许之日”,就算是努力,回报也不见得是必然。所能拥有以及拥有过的,便是今生最大的财富。

> 2. 写下内在完美的自我

# 期望的模样、生活、伴侣。《秘密》这本书里意念的力量、所谓念力。最最核心的便是:如果你想要自信,你便首先要相信自己做得到。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如何让别人来相信你,给予你支持、鼓励和帮助?缺少助力和欢呼的跑道始终是漫长的。

> 3. 饱含深情的写作

> 本体感受心理学的观点,我们同样可以依据一定的动作体验到相应的情绪。

—深情的爱自己,相信自己值得拥有目前所拥有的,并感恩所有帮助我们得到现在生活的一切因素。

> 赞美和适度的奖赏是鼓励人们继续下去的良药。

—我想起了另外一本书《爱的五种方式》。不论是职场还是两性关系,适度的、真诚的赞美即使接受方有些不太适应,但至少在内心是种下了快乐的种子。

> 我们还要避免自己陷入“聚光灯”效应的误区,意思是我们总是以为大家的目光都是在自己身上的,所以会高估了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在面试过程中,即使偶然出现失误也不必介怀,坦然一点就好。

—我们往往容易因为聚光灯效应,自己吓自己,自己让自己陷入焦虑

关键词:

快乐 成功 金钱 购物 抑制 写作 微笑 奖励 面试 旁观者效应 互惠原则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五):熊猫书院第四天阅读

想象使得我们的意识富有能量。继续去想象目标实现的过程都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一种内在激励。

有了目标,接下来的计划便是将我们最想要实现的目标进行拆分。用甘特图来提醒自己,对于那个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究竟愿意为此付出多少的努力。不论这个目标是关于感情还是工作。

完成目标以后给予自己一点点小任性的资格。

节食一直以来对于我都是一个难题,我的节食是需要依靠药物的。看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在不停的不停的吃,是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我担心自己的那一份没有吃,我担心自己的那一份被人抢。我想要快速的把自己那份给吃掉,我才是安全的。这样的紧张没有想到一直在我的内心深处运转着,我自己的内心中的那个小女孩一直惶惶不可终日。慢下来,停下来,告诉自己“没有人要伤害你,没有人要抢夺你,你是安全的,你是值得被善待的,你是值得被爱的。”

积极言语的力量今天已经亲身体验过。人总是很容易在本我的情况下被外界因素所牵引,超我却又是清醒的,告诉你不应该这样。于是本我与超我拉扯。夹在中间的自我不知所措,于是开始焦虑,乱了阵脚。书写,表达善意是一个女子优雅的开始。告诉自己如何才能优雅。最关键的是内心的安稳,如果内心安稳,举手投足便是从容

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过度努力的人,努力的想要去获得关系,获得认可,获得地位,获得来自于外界的许多许多,可很难处理的是:我想要的根本不是这些,我真正渴望的直面自己的内心。去挖掘自己内心的力量。越是向外界的努力,不经思考,不理智,不明智,用尽所有代价的努力,其实在明白人眼里,只是努力的去让自己可悲而已。向内看,善待自己的需求,内心的需求。找到它,发现它,拍拍灰,告诉它,你会实现它。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六):你对你现在的工资满意吗

      一天早上,我刚打开微信就在群里捡到一个15块钱的红包。惊喜不过两秒,因为往下一拉发现别人抢的都是七八十块,瞬间觉得自己运气太渣啦。
      按理说,这本来就是一笔“意外之财”,得之我幸,为何会有这么明显的失落感呢???
      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曾做过一个实验,想象一下假如有两份工作可以选择:
      A.年薪五万美元,而你未来同事的年薪则为三万美元。
      B.年薪六万美元,而你未来同事的年薪是八万美元。
      前提是两份工作内容完全一样,你会选哪个?
      调查的结果是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A,尽管少拿一万美元。这项研究理查德.怀斯曼称为“门槛效应”。
      实际上人们爱比较的心理一直都存在,只是你愿不愿意承认罢了。爱慕虚荣的比较我们都很反感,但有些隐性的比较其实一直在影响着我们。比如说刚毕业那年,你幸运的找到一份工作,很快通过努力你得到了晋升,工资涨到比那些有资历的老员工还高,无形之中就有了优越感。一次偶然,你得知自己的同班同学在另一个企业做着和你类似的岗位,但工作量轻松许多,并且工资比你略高。这时候,不管那高出的部分有多少,哪怕是几十块钱,你都会产生“不公平,我要去谈加薪,我要跳槽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这就是一种能力与收获结合的比较,每个人都在心里为自己设定了门槛标准,自己却很少去关注和思考罢了。
       正如我自己面临的“抢红包”事件一样,刚开始的惊喜是,相对于平时抢到1分钱而滋生的,随后的失落就是我与大众之间的差距有关。所以,当同事跟你感怀福利好时,那只是他当下占了优越的趋势,而有人跟你抱怨工资低时,更不能被他的情绪带动,有可能他只是看到了别人比他高而感到不公。那句“不要太在意眼前的回报多与少,更多的关注能力提升”是有道理的。理查德.怀斯曼在《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中提议:“把你的脚越过门槛,让门摔在脸上。”
       如果你之前看过《正能量》,你一定了解过理查德.怀斯曼从魔术师到心理学教授的经历。早期魔术师的生涯让他养成一种“好玩”的习惯,喜欢研究那些很怪诞的行为心理。所以,他的书读者从不会觉得枯燥。这本《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共讲诉了十个与幸福相关的行为心理学,列举了同“门槛效应”一样我们看不清或是有误解的观念。例如:
      “快乐并非来源于成功,恰恰与之相反,是快乐带来了成功。”
      “并不是花更多的钱在别人身上更快乐,而是一个本来就很快乐的人更愿意将钱花在别人身上。”
      “我们并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爱他们,而是因为自己对他们的好而爱他们。”
     ......
      通过这些事例总结了十种改变生活质量的有趣方法:
     1、培养感恩的态度。
     2、成为施予者。
     3、在你的厨房放一面镜子。
     4、买一盆绿植放在办公室。
     5、轻轻触碰别人的上臂。
     6、写下你的关系状况。
     7、通过闭上眼睛与请求对方给你发邮件,去对付潜在的骗子。
     8、赞美孩子的努力,而不要赞美他们的能力。
     9、想象你的行为而不是成就。
     10、思考你去世后留下来的遗产。
      你对你现在的工资满意吗?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别关注别人,看好你自己脚下的路。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七):熊猫书院第五天课程

从莫札特效应关联到古典音乐普遍的功效,我们在倒推到音乐普遍的功效。那其实往后推就应该是音乐的练习。再往下深挖就是习惯的养成。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来的结论是——没有什么天赋或机制是先天可以轻易获取的,所有的才能都需要练习! 初步看来夸赞天赋可以造成人的心理良好。一旦心里感觉良好就想保持这种优越感。那接下来自然而然的会加重拒绝挑战的几率。 天赋是与生具来的;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代表着不安全感。 而努力也是后天获得的;代表这是可掌控的;那我们就会愿意去面对更多的挑战。 警告代表禁果根据方向的心理暗示,就会增加我们想要去做这件事或获得某种东西或某种行为的诱惑。 先獨自思考在進行頭腦風暴會增加頭腦風先獨自思考在進行頭腦風暴會增加頭腦風暴的和效率。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八):让普通人爱上的通俗易懂的心理学

写过《正能量》1、2的大师理查德·怀斯曼的又一部力作《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问世了。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可能怀斯曼大师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书名的中文翻译会这么长且含义丰富。正如大师自已所想,他想写一本让普通人都能理解得了的、都能在生活中用得到的、本来是很正经的但却想让你愉快得接受它的心理学书籍,这本书真正地做到了。我本人很喜欢心理学,但并不喜欢那种深奥的理论性非常强的心理学,如果你和我一样,拿着本书很适合你。只要你随便翻开一页,看一个关于心理学的故事,你就会知道这本书有多奇妙了。你会联想到你生活中的很多例子,能印证这本书上讲的知识。学点心理学,让生活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吧。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九):揭示日常生活的真相 ——读《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

文/岸晓风
记得费孝通先生曾有一种观点,就是搞学术或者搞研究的,无论这种学问多么高深,说出来都应该是普通大众能够听得懂的。也就是说,学者不仅需要研究能力,更需要卓越的“输出”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
这本书是理查德•怀斯曼先生的重磅力作,作者是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众心理学教授,百万级畅销书作家,长期致力于以科学方法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看似无法用理性理解的行为。他的《正能量》《正能量2》《怪诞心理学》《怪诞心理学2》等已经在世界各地的读者中深入人心。这本《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同样没有让我们失望。
这本书有个特点让人印象深刻。首先是它的思辨意识。涉及到心理学,一向是鱼龙混杂的,但是作者努力以正视听,让我们接触到最权威又最通俗的知识。比如作者开门见山就指出,在高压的环境里,自我激励有时候起的是相反的效果。“想象完美的自我,会让你感觉良好,但这种让心灵沉湎于逃避现实的状态,会给你带来严重的副作用——使你在面对困难时习惯性地选择逃避”。有比如作者揭示了快乐与金钱的真正关系,是否金钱就带来快乐,还是快乐的人更容易获得财富?作者指出,当一个人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之后,快乐并不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线性上升。
其次是这本书的实用性。这本书在前言里就开宗明义,“很多人之所以对心理自助类的技巧感兴趣,是因为他们能提供解决人生各种难题的简单快速的方法”,作者就致力于此。比如书中讲到“面试”的问题,面试时明智的做法是可以适当表现自己的弱点,面试者更相信那些一开始就有勇气开诚布公的应聘者,因为这些人不会试图误导他们的判断。
当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本书分为十章,分别为快乐、说服、魅力、决策、个性、压力、动机、婚姻、教养、创意,几乎囊括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面临的问题。作者不仅仅是揭示真相,更重要的是,书中教会了我们应对这些问题的办法,并且是非常有用的办法,这才是更加难能可贵的。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读后感(十):什么样的环境可以激发创造力呢?

环境对人的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那么如果要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应该将自己放置在怎样的环境当中呢?
1 头脑风暴靠谱吗?
“头脑风暴”的发明人埃里克斯·奥斯本认为:如果让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尽可能鼓励他们提出天马行空的想法,同时又不能指责或者批评别人的见解,有可能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创造力。
那么头脑风暴真的可以提高一个团队的创造能力吗?或者说,三个臭皮匠真的可以顶一个诸葛亮吗?
要科学地检验一个团队头脑风暴的效果,研究人员要进行随机对照组实验。将人随机分为两个组,针对特定的问题(比如搞笑视频、广告创意、雾霾治理),一组进行头脑风暴,另一组进行独立思考。
来自英国肯特坎特伯雷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就对20个上述检验头脑风暴对创造力效果的实验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分析(meta analysis) [1]。他们发现,在绝大多数这样的实验里,参与者单独思考要比头脑风暴出来的解决方法数量更多,而且质量更高。
科学实验的结果表明,头脑风暴也许可以集思广益,但和独立思考相比,很难激发创意能力。
既然团体头脑风暴提高创新能力的效果并不明显,那为啥还如此流行呢?让我们再来看一个19世纪80年代的经典实验。
一位名叫马克思·格林曼的法国工程师对如何提高工人工作效率这个课题很感兴趣(万恶的资本主义)。在一次实验中,他要求参与者一起用力拉绳索吊起非常沉重的物体,和每个人单独工作时的情况进行对比 [2]。
他原以为团队的工作形式和氛围,能使每个人都比单独工作时更卖力。可是结果却恰恰相反:单独工作时一个人平均可以吊起185磅重的物体,而团队合作时,平均每个人只能吊起140磅。
这个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团队协作导致责任被分散了。当人们独自工作时,他们的成败完全是自身能力与努力的结果,个人成绩好坏带来的光荣或耻辱都属于自己;而组团工作时,团队的成绩的好坏跟自己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社会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团体惰性”。团体工作的效果类似于统计学上的均值回归,可以起到督促和鼓励的作用(将后50%扶上平均水平),但并不能激发创意和灵感,甚至会破坏(将前50%拉回平均水平)。
咱们中国人对这个现象并不陌生,从古老的“三个和尚没水吃”,被“一盘散沙”的帽子扣了很多年,到平均分配的公社“吃大锅饭”。
甚至到了现代的奥运会上,尽管我们在射击、乒羽、举重、跳水这类个人项目上成绩斐然(体操本质上也是个人项目),但在足球、篮球这种团体合作的项目上却令吃瓜观众操碎了心。
“团体惰性”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其中一个变种叫“旁观者效应”:如果老人跌倒了或者孩子落水时,假如旁边只有你一个人,你可能毫不犹豫就去扶去救了。但如果当时周围如果有很多人,可能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
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囚徒困境,当有旁观者分摊道德责任的时候,谁也不愿意主动冒这个风险。这也提醒了我们,假如在公共场所遇见突发情况求救时,指名道姓请求某个具体人的帮助,要好过无差别求助。
2 聆听你的潜意识
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拥有一项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独门武功。
他躺在沙发上,将一个杯子放在地板上,然后小心地将勺子的一端放在杯子的边缘,用手轻轻地扶住勺子柄。一旦他打瞌睡手一松,勺子就会掉下来,撞击杯子的声音会将他吵醒。然后立即把半睡半醒时脑海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李白饮酒作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这种方法不太适合于我们日常的工作,但“与潜意识对话”的原理。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潜意识创造力”的实验 [3],让志愿者给意大利面(spaghetti)起新名字,其中一组像平时一样思考,而另一组却要一边玩“贪吃蛇”一边想。
结果发现正常组想出的名字大同小异,大多都是以 i 结尾的词,浓浓的意大利风,而“贪吃蛇”组想出的名字的创意和花样更多。因为潜意识受既定规矩的束缚更少,更有利于打破传统。
与显意识思维相比,潜意识的工作方式能以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所以具有创造性。潜意识思考能帮助我们寻找事物之间新的连接方式,激发创造力。
3 绿色植物作用大
在景观环境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检验了自然环境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当病人能从病床看到窗外的树木或草坪时,康复率会大大提升 [4]。当犯人在铁窗里可以眺望农田或森林时,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会更好 [5]。
芝加哥的一个大型公共福利住房工程 [6],给研究人员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条件。
首先,该工程的一部分区域种植了相对较多的灌木丛和树木,而其他区域只能看见钢筋混凝土;其次,居民们都是通过随机的方式分配到住房的,排除了收入、家庭背景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形成了天然的随机对照组实验。
结果发现,能看到绿色植物的家庭犯罪率(包括暴力犯罪)是只能看到钢筋混凝土家庭的一半,因为绿色植物可以帮助人们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之中。
类似地,研究人员还发现,在配有绿色植物的办公室环境中,白领们的创造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7]。在绿色庭院里玩耍的儿童,会比在光秃秃的庭院里玩耍的孩子产生更多创造性的想法 [8]。
说绿色植物有舒缓养眼的作用,我们可容易理解,可为什么能提高创造力呢?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千百万年前。当我们身处树木和绿植的环境中时,人类原始的安定感会被激发,潜意识告诉我们周围有着丰沛的食物来源,缓解了担心填不饱肚子的忧虑感。
正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吃饱了撑着才好搞创新。疲于奔命的人,肯定是没有多余的精力和体力去搞创新的。二郎认为,这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4 注入些新鲜血液
输入新鲜血液,是激发创造力的捷径。这里“新鲜血液”可以是新人,也可以是新物。
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有新成员加入的团队,创新能力往往强于人员配备一成不变的团队,能提出更多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9]。另一项韩国和美国合作的研究表明,在三人小组中,一位新队员会增强另外两个老队员的创造力 [10]。
如果房间里有非常规思维的艺术品,能在人们思考的时候不经意地提高创造力。
德国的研究人员让两组人进行标准的创造性思维测试(比如思考砖头的各种用途) [11],一组所处的房间里挂了一幅艺术画,上面画了12个大大的绿色X;而另一组所处的房间跟前一组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画上有一个X是鲜艳的黄色。
尽管实验的参与者并没有主动意识到那幅画,但屋里挂着黄色X的那一组,确实想出更多砖头的奇葩用途。
5 躺着发呆也可以?!
调整自己的身体姿势也可以增强创新。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对“躺着”这个姿势情有独钟,通过实验证明了对于同样一个创造性任务来说,躺着比站着完成速度更快 [12]。
居然有这么好的事!?是的,你没有看错,躺着可以提高创造力。
可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躺着的时候身上的肌肉更放松,触觉接收到外界的刺激降低了,因此思考的注意力更集中。
其次,大脑有一个名为“蓝斑核”的区域,该区域激活的时候会产生“去肾上腺激素”,加速能量释放和血液流动,削弱大脑进行某种思考的能力。而躺下的时候可以抑制“蓝斑核”的活动,使我们换个方式思考。
哈哈,又多了一个躺着偷懒的理由!
In summary 什么样的环境可以激发创造力呢?
1. 自个儿独立思考
2. 潜意识来帮忙儿
3. 整盆儿绿色植物
4. 注点儿新鲜血液
5. 不如躺着想事儿
(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