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只有她知道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只有她知道读后感10篇

2017-11-18 22:10: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只有她知道读后感10篇

  《只有她知道》是一本由[英] 菲欧娜·巴顿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36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6-9-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有她知道》读后感(一):《只有她知道》:不谋而合“白银杀人案”的“枕边人困境”

《只有她知道》:不谋而合“白银杀人案”的“枕边人困境”
2016年8月26日,一则“白银连环杀人案”告破的消息,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而这前后,一本叫《只有她知道》的书,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引进(书的版权页上标明此书2016年9月出版)。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资深女记者菲欧娜•巴顿。
一名外国女作者写的书,揭示的是英伦三岛的异域之人的心灵困境,但巧合的是,这本书所展示出的人性丑恶、变态诸种阴暗面,竟然不谋而合地合榫上了中国发生的一起杀人案。
很多人都将“白银连环杀人案”与相关的“杀人狂魔”之类的影视作品挂起钩来,而现在看来,《只有她知道》仿佛更像是一本接近于“白银连环杀人案”里的心理秘境的一本书。
“白银连环杀人案”中,很多人,包括媒体,都在关注高承勇的妻子的心理感受,都在她的身上纠结着一个大大的问号:她究竟是知情者,还是蒙庇者?
这种纠结甚至很自然地蔓延到高承勇的儿子身上,有记者对其儿子的采访,也正反映了这样的一种内心诉求。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如果一个人身上的兽性以一种凶残的杀害同类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必然要追问,这种兽性,在他的最亲密的身边人的感受中,是否暴露过?是否有过蛛丝马迹
尤其是像妻子这样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核心组合体里的关键角色,还在于她与配偶之间有着只有属于两个人才能感知的肉体的秘密。中国人不习惯用“做爱”这个词,中国人对两性关系,习惯是用男人的主体视角来定位出这种关系的霸道地位,这也是国骂之所以成立的原型基础。说白了,一句“入”或者叫“日”,是中国人对两性关系的一种俚俗化定性。韩寒的《光荣日》里边的“日”,也是用于这样的一种用途。在中国人的用词中,两性关系很难看出平等的地位。而“做爱”隐喻出的是,男女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是由男女双方关系中的两个人在共同地做着一件事。
不管是“做”还是“日”,都反映出亲密伴侣能够通过这种隐秘的关系,触摸到对方的潜藏着的性趣爱好与内心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枕边人”的力量是强大的,这种强大不仅可以能够给予对方以强大的影响,如“枕边风”,另一方面,“枕边人”可以触摸到对方的最隐讳的秘密。
这是人类的两性关系的特殊的铁律。所以在“白银连环杀人案”中,我们不得不去关注高承勇的妻子,她在枕边状态下感受到的高承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真相?毕竟,高承勇在他的杀人的同时还呈现出极其变态、残忍的一面,这种一面,在正常的两性关系之下,究竟有没有如暴戾的状态下那般彰显黑暗面?一个人的兽性,在强奸现场挥发出血腥的气息时,在正常的床闱间是否也曾经肆虐过?这一点,是我们面对着不可理喻的高承勇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而这种思考,在《只有她知道》的女作者那里,早已经沉淀显影了。可以看出,女作家在小说里点到了一个罪案题材一直被忽略的一面,而今天我们才明白,这种发现,牵连与相关着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疑问。罪案题材不一定靠的是奇案,更重要的是关涉着作者注入在罪案中的人性洞察力。中国目前的罪案题材作品往往在猎奇上做文章,而在人性的深度上却相当的欠缺。网友对白银案的关注,其实始终围绕的是案犯的心理动机,这才是这起案件真正引发人们思考与探访的动因内幕。
在《只有她知道》里,女作家捕捉到她在罪案题材作品里的独到的“张力”与“节点”,她在前记里写道:“不论出于个人好奇,还是职业需要,我都很想知道,当女人得知自己选择的这个男人可能是一个恶魔的时候,她会作何感想。”
我们会发现,这句话,用在“白银连环杀人案”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只有她知道》里描写到的恶魔般的丈夫,其实与高承勇有着某种相似性。看起来,小说里的“变态丈夫”格兰有着帅气的外表,风趣的个性,浪漫情怀,妻子简自然而然地被他吸引直至走向婚姻,她走的是一个女人平铺直叙、最波澜不惊情感线。但是不可思议的是,在婚后的岁月里,她发觉丈夫常常独自关在房间里,神秘莫测、乐此不疲地耗在电脑上,直到有一天,她惊愕地发现,丈夫在电脑上竟然看色情图片,尤其难以置信的是,他特别关注的是幼女色情图片。
《只有她知道》的主体视角,就是这名妻子简的眼光,通篇都是透过她对丈夫的观看,来折射男人的隐秘内心世界里的各种回光与反照。就像现在,对高承勇的内心世界,也只能通过他的妻子还有儿子的陈述来一窥究竟。这样的视角相当重要。《只有她知道》的作者是一名女性,她凭在女性的细致入微、慧眼独具的性别天赋,在小说里借助妻子的角度,努力去探寻男人的古怪的隐秘心境,并且显示出女作者对男人的心态的独到发现。比如,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小说里的警察与自己妻子聊起破案工作,说起破案进入僵持阶段的时候,“有点像欢爱过后的忧郁”,就是“那种性爱以后情绪低落的感觉”。对此,他的妻子大惑不解,警察不得不向妻子不好意思地作了解释,妻子似懂非懂地说道:“一定是男人特有的反应。”(P183)
就从这么寥寥几笔中,我们可以看出女作者对男人的情感秘境的深刻把握。女人对男人总会有一种往“小鲜肉”方面拉扯的美化倾向,但本书作者却始终把握住男人背后的那一种难以暴露在阳光之下的隐秘的属性所在,小说借妻子简之口,写出了丈夫欲罢不能地沉湎在色情想象中的病态心理,妻子是这样表述丈夫的怪癖的:“他告诉我他讨厌看这些(色情图片),但他身体里的某种东西促使他找更多的东西来看。他说这是一种病,他无法控制自己。”(P292)。
这是一种男人的通病。我们不知道男人中“讨厌看这些但又控制不住地去看这些”的比例是多少,我倒想起《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在节目中,只要在能够联想到岛国特色女性演员的场合时,孟非必定不失时机地调侃一句,并引发台下观众会心一笑,便可以想象出这种“病”的普及面。
《只有她知道》的女作者以她犀利的目光,把男人与女人对待色情图片的迥异感受,化成丈夫与妻子的行为落差,构成了小说里的最核心的矛盾。在小说里的专门以“丈夫”命名的一章里,小说勾勒出了丈夫格兰抑制不住自己病态“性”趣的心理轨迹——迷恋小女孩,并且在亦真亦幻的遮掩式的叙事中,交待了格兰如何骗小女孩上车,然后致她于死地。作者的叙述并没有强化格兰的暴力行径,只是用一种曲笔,展示出一个变态男在行使变态行为时的看似温文尔雅的无意识行为,让小说远离了赤裸裸的原生态的丑恶展示,同时,也刻划了变态男人在满足变态过程中的意识钝化,展示了他处于某种兽性的半昏迷状态的奇怪心态。我们比照一下高承勇的杀人行为,他当时也应该处于一种迷醉的思维状态之中,在人性范畴里被视着最丑陋的一面,在他的自我感受中,一定是获得如《只有她知道》里的变态丈夫的那般“梦”一般的感受。小说里描写格兰对致死小女孩的原因是作出如下申辩的:“我不知道她是怎么死的,我没有杀死她。如果真的是我干的,我怎么会不知道呢……或许我把她抱得太紧了。我不是故意的,这就像一场梦……”(P363)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小说作者对男人变态狂的心理捕捉得非常准确,表述得也非常逼真。丈夫的内心旮旯,作为妻子不能不感受到,实际上,在小说里,简在明白了丈夫的所有这一切之后,已经确认他是一个“恶魔”了。
对于女人来说,这是一种最为可怕的折磨与痛苦。自己身边最爱的人,却用暴力去侵犯别的女性,何况那个女性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幼女。这一切,正是我们在高承勇的妻子上看到的,媒体报道在高承勇落网之后,她抢天呼地地声称欲“自杀”,这里面的原因可以想象,她的羞耻感也是双重的,一方面她与一个兽性的人以人类的夫妻形式过了这么多年,另一方面,她也会本能地觉察到枕边人兽性行为隐示着一个妻子的失职。
在《只有她知道》中,当妻子简识别出丈夫身上那种冥顽不化的魔鬼属性之后,她做的,是让丈夫带着自己,安葬了那个无辜的小女孩,然后,我们看到,在小说里,简在与丈夫外出的时候,适时地推了他一下,把丈夫推进了一起车祸之中。很难说简不是有意为之,小说里写道:简听说“像格兰这样的人是无法自救的。所以,其实是我帮助他解脱出来。”(P347)
简杀死了丈夫,恰恰是对他的一次拯救。从中可以看出,人的兽性一旦倾泻而出,它的破坏力是多么的巨大。拯救他,就是毁灭他的肉身。
《只有她知道》的女作者是一名记者,小说里却显示出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把握程度。而故事的主体架构上,却可以看到女作者的职业特点。在小说的主线层面,是通过一个报社记者对简的采访而展开的。记者的追根问底及警察的矢志不移,终于在小女孩失踪四年后,才使真相大白,谜底揭开。小说里对即将退休的警察致力于查清真相,倾注了赞许的目光,但对女记者一心向钱看的写作方式却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抨击,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自己的新闻记者一职的职业审视。在小说里,女记者凯特为讨得新闻当事人的信任低三下四,曲意奉迎,一旦打探到真相,便一味地往耸人听闻的方向编织故事,制造轰动,甚至不惜歪曲事实,夸大其辞。在她的身上,没有真诚可言,更无善良可道,完全视金钱与轰动效应为至高准则。这样的记者正体现了女作家的职业性批判意志,一个人经常在一个行当里跌打滚爬,便能够对此行当的阴暗面感同深受。女作家借此对新闻行业不择手段、制造新闻的恶劣行径作了深刻抨击。
而在小说的时间线中,作者将小女孩失踪与四年后简的丈夫车祸而死两个时间段并列展开,开始时给人一种互不关联的巨大落差,而随着情节的展开,两个不同时间段的事件,却呈现出互为因果的紧密联系,最终并轨成同一时间线,把事发之因与最终之果拉成了一条直线,展现出强烈的逻辑关系。而小说的叙述视角也由作者巧妙布局,在“妻子”、“警察”、“记者”之间跳跃组合,把各色人物心态全程化地呈现出来,揭示出探案方与被探方的心理互动,推动着悬疑化的情节,走到最终明白无误的结局。时间轴线的交错推进与人物心理之间的撞击推演,让整个小说跌宕起伏峰回路转,但同时,也让小说具备了心理小说的厚度,体现出作者对人性的关注与思考。
这种人性的探索动机,也应该是我们对“白银连环杀人案”执守的一个标准,解读出“白银连环杀人案”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人性的角逐与交锋,才是我们最应该从这个悲剧事件导读出的富有意义的部分。

  《只有她知道》读后感(二):吃瓜群众,这就是你要看的“舆论审判”!

读《只有她知道》的时候,因为国内某演员离婚的案子闹得沸沸扬扬,所以杂志社做了一个选题:“舆论审判”。那时便发现,书中写的一些事情,也与“舆论审判”有关。
好笑的是,似乎在国外,种族、性别、阶级等问题容易引发“舆论审判”,而在国内引起“舆论审判”的,却是一个其实也没那么有名的某演员的离婚案。
国内的某演员离婚案剧情并不复杂,据说他的老婆和他的经纪人婚内通奸,据说还转移了他绝大多数的财产。就是这样,很简单。而且艺人闹事本来家常便饭,你看他起朱楼宴宾客楼塌了,其实都是作秀,即使是真事,也都掺杂着一股铜钱味道,必有它背后的利益,才会拿来公布。但这次的事似乎越闹越大,许多人把事情定了性,说成比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更严重,提出全民通缉奸夫淫妇。我单位有个同事,戴个黑框眼镜,长得尤像奸夫,连开会时领导都专门提醒他,最近没事少出门,出门顶个帽子戴上口罩,遇到袭击者立刻出示身份证澄清,免得白白挨打。汹涌的民意下,又有多少豆瓣知乎大神大气不敢吐半口,少数理性说事的,在被众人祝愿老婆出轨事业破产之后,最后也总得ps一句“我是支持王某某的”。
国外也有太多“舆论审判”的例子。最出名的是1994年在美国发生的被称为“世纪审判”的辛普森杀妻案。橄榄球明星辛普森妻子妮可·布朗在家中被杀,案发5天后,警方经调查,认为辛普森有重大作案嫌疑,将其逮捕。随后,辛普森花重金聘请庞大的律师团为其辩护,在庭审中,律师团对警方取得的证据进行了驳斥,认为现有证据无法证实辛普森是罪犯,不能排除罪犯另有其人。在“疑罪从无”的标准下,陪审团最终裁定辛普森无罪。
还有许多例子就不讲了,包括约翰逊焚国旗案、罗德尼·金案、杜克大学强奸案、马丁枪击案等。这就是所谓的“舆论审判”。
法国社会学、心理学巨擘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按照勒庞的理论,“舆论审判”是最靠不住的审判。汹涌的民意形成的结论,一般不能用对或者错去描述,因为民意的拥护者并不介意它是对还是错,只介意它是否压过了别的声音。
现实中领略了“舆论审判”的威力之后,再去读一本类似题材的书,便更加有一种共鸣的感觉。《只有她知道》里面,发生了与演员离婚案类似的这样一起案件:简的丈夫格兰涉嫌绑架杀害女孩贝拉,事实上,警方调查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确切的证据将其定罪,但邻里间社会上早已形成一致的“舆论审判”,认定格兰就是凶手。
格兰是不是凶手,其实并不重要,围绕“格兰是凶手”的判断而产生的民意,才是《只有她知道》整个故事的核心:格兰的妻子简在怀疑丈夫与信任丈夫间摇摆不定,备受煎熬;记者们阴魂不散围在格兰身边,绞尽脑汁要挖出点什么东西;警方也焦虑不已,甚至假扮女孩在网上引诱格兰现身……
站在民意的视角上,似乎所有人都想要一个答案,但细化到个人,其实每个人想要的都并不是那个答案。邻居斯宾塞宣称自己是目击者,但他其实只是想出风头;记者凯特殷勤周到,不过是想写出一篇独家报道。这些诉求外化于形,拣取最直观统一的部分,便成了对格兰的简单粗暴的有罪认定。
《只有她知道》作者菲欧娜·巴顿是记者出身,所以讲起“舆论审判”的时候头头是道,她应该见过太多类似的事情。同时,深感共鸣的是,菲欧娜深知一名女记者的优势与套路,在撬开受访者的嘴之前必须取得对方的信任。我也曾经当过数年记者,记者行业有个天生的矛盾点:一方面,记者想打开受访者的心门,便要深入到事件中,对受访者的遭遇感同身受;另一方面,记者不过是在完成一项工作,拿着工作的成果讨饭吃,又不得不置身事外地去看待事情的真相。菲欧娜对记者的描述中,能感受到这种矛盾。所以,从记者的视角出发,去揭开“舆论审判”中的众生相,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舆论审判”揭示的是“群氓的时代”,永远有人会为了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做出失去理性的事情来。在民意所形成的漩涡之中,陈述那些案件当事人生活上和心理的变化,是《只有她知道》给人带来的最大的惊喜,那是普通吃瓜群众最难企及的具有隐秘色彩的体验。
文/江离 2016年9月6日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豆邮。

  《只有她知道》读后感(三):如果我也知道!

《只有她知道》主线上为我们讲述了一宗幼女谋杀案给简与丈夫带来的生活剧变。随着案情的深入,格兰那不为人知的一面渐渐展现了出来。但同时,案件牵扯进其他成员——为案件殚精竭虑的督查斯帕克斯与对新闻紧紧追踪,绝不放弃的记者凯特。在这些人物一一上场后,我们也有机会对他们的婚姻生活轻轻一探。而这三个人的夫妻关系几乎向我们呈现出了一段婚姻中所有可能导致不愉快结局的因素。
1) 不被理解。
这不仅仅是一段婚姻,这是人与人之间最不可避免的一种情况。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毕竟只能出现在诗歌里,因为稀少才会被歌颂。
在故事里,这种不理解发生在斯帕克斯与凯特两人的家庭里,因为主线的关系,作者没有深挖,但在有限的篇幅里,我们还是能看到他们的另一半对于自己工作的不理解:凯特的丈夫在朋友面前学凯特如何运用心理学那套敲开当事人的家门,引得众人一顿哄笑,自然也免不了凯特的大发雷霆。而督查斯帕克斯的境遇并没有好多少,每当他在家对着妻子侃侃而谈,他遇到的案子,他的妻子要么就没怎么留意倾听,要么还会因为丈夫在讲述过程中不当的言辞跟他发火,甚至在丈夫工作遇到困难,可能要退出警局的时候,为他感到高兴。
很多人想找到的另一半,最基本的要求都是能理解我们,知道我们的喜好、追求,并愿意给予支持。但在经年累月的婚姻生活中,我们需要无数次面对这种不被理解,当年的支持或者会变成说服你的妥协,但这是否是一个婚姻瓦解的最致命的原因?不会,正如故事中的,当不被理解发生的时候,当你因为不被理解而表现出自己的伤心、愤怒的时候,爱你的对方还是会愿意适当让步,或者主动道歉,或者默默的跟随你所做出的决定。
2)遇见更钟情的人。
是不是所有人在确定一段关系尤其是要步入一段婚礼时,心中都会不自觉的产生一个疑问:“这辈子我就只能跟这个人在一起了?我不能再对别的人动情,不能再跟别的人调情,不能再跟别的人上床……?”这让我想起了《老友记》中莫妮卡和钱德勒结婚前的恐慌。在你牵起眼前这个人的双手时,你怎么能确定,你婚后不会遇见更让你动情的人?
至少凯特遇见了。
工作的原因,凯特与督查斯帕克斯之间形成一种同事以上,朋友未满的微妙状态。当有大案发生时,斯帕克斯总会给凯特开绿灯,让她得到有关案件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凯特以她特有的天赋,也总会为斯帕克斯的案件侦破带来一点助力。英俊的斯帕克斯让凯特想入非非。但正派的他一直没给她个机会,整个故事中,两人之间最最过火的行为也不过是凯特在斯帕克斯脸蛋上的轻轻一啄。还引得斯帕克斯一阵害臊,倒是满足了凯特长久以来的心愿。看到这里,我们也只会会心一笑。如果斯帕克斯的为人没有那么正直,二人之间的发展更是有太多可能。
3)空巢期。
作为一个人格高尚的英俊男人,斯帕克斯也有自己的婚姻苦恼,前面提到妻子对他工作的不理解,其实只是空巢期的附带反应。他与妻子两个人结婚后,很快有了孩子,生活一直忙忙碌碌,被孩子填的满满的,并没有太多的二人世界,当孩子长大成人,离开家去建立自己的家庭时,两人之间的问题才真正摆在眼前。如何学会填充孩子遗留在家里的空荡,如何学会与对方相处,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也是摆在很多中年夫妻面前的问题。
斯帕克斯因为有自己钟爱的警察事业,所以他有更多可以转移注意力的地方,而他的妻子,一个十足的家庭主妇,每天在把家里收拾妥当之余,没有别的什么可以打发空余的时间,所以,当斯帕克斯不停的絮叨着警局遇到的问题时,妻子的反应是不耐烦的,因为她既没有可以转移注意的事业,而她的丈夫似乎也只会全情投入工作,不怎么关心她。
这样的情景我们几乎可以在很多家庭中看到,于是,如何丰富自己的生活,如何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时间成为许多处于空巢期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许这是广场舞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

  《只有她知道》读后感(四):《只有她知道》:家庭心理悬疑类的一股清流?

在结束不久的北京国际书展上,同几大著名版权代理约谈的过程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代理介绍书目的时候,常常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开头:“这是一本像《火车上的女孩》那样的小说……”是的,总是这个句式,总是《火车上的女孩》。
《火车上的女孩》太火了,但这种家庭类的心理悬疑小说广受欢迎绝非近两年来才开始的。此前《别相信任何人》《消失的爱人》的畅销似乎早已为《火车上的女孩》在欧美地铁上人手一本的震撼场面埋下伏笔。所以当我在搜寻《只有她知道》的国外资料时,看到国外媒体甚至著名作家、评论家将它与这几本大作相比较,或者称它为“下一部《火车上的女孩》,或者更有甚者,说它远远超过《火车上的女孩》与《消失的爱人》时,并无太多惊讶。
国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除了类型相同外,背后还有特别的因缘际会,签下《只有她知道》的Transworld正是几年前拿下《火车上的女孩》的出版社,Transworld出版社发行人比尔•斯科特•克尔(他本人也是丹•布朗的编辑)表示,自从几年前他们签下《火车上的女孩》之后,就再没见过一份书稿(《只有她知道》)在公司内部引起如此热烈的回响。Transworld的犯罪小说编辑、大众小说出版总监、销售总监、数字营销总监、业务经理和数字出版经理看后纷纷给予高度评价。
面对一部甚至是几部已经非常成功的同类型小说,被拿来与之比较自不可避免,但如何能在这种比较成熟的大趋势中找到不同,才是小说脱颖而出的更重要的条件。
如何在主流中寻找不同
《只有她知道》做到了。
作为资深记者的菲欧娜•巴顿,在报道重大犯罪案件时,心中总有一个疑惑:凶手的妻子怎么想呢?罪犯枕边人的角度令整个故事脱离开之前同类型小说着墨于布局的鬼斧神工,而将我们的注意转移到在日常生活中,当最亲密的人变成千夫所指的罪人时,作为妻子的她,是如何继续着生活的。它不同于《消失的爱人》,整个故事透露着一种歇斯底里的荒诞,结局的出乎意料反而在意料之中;也不同于《火车上的女孩》,有一个新颖到在没有全稿的情况下,还能吸引到众多书商的大纲。与前两本大作比起来,《只有她知道》似乎过分传统了些,现实了些,真切了些。它凭借一种独到却尚未算是惊艳的写作方式与更为克制、隐忍的表现手法,向我们传达了一个真实、残酷的故事。看完之后,你不会像看其他同类小说一样,感觉这只是个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离奇”故事,却很有可能像我一样后知后觉甚至后怕地感到:“我也可能变成简!”
《只有她知道》主要以妻子——简、督察——斯帕克斯与记者——凯特三个人的视角写就。多视角的故事叙述对于我们已经并不陌生。甚至连两条时间线上的穿梭、跳跃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只有她知道》的特别之处在于,当以督察和记者的视角讲述故事时,作者巴顿使用的是第三人称,但妻子的视角却是第一人称。这就造成一种很有趣的阅读体验,当你看对幼女绑架案全力展开调查的斯帕克斯以及对抢头条无所不用其极的凯特时,是站在作者视角,你确信自己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但当你转入简——也是整个故事的核心角色——的叙述时,你进入一种不可靠叙述者的视角,她讲述的故事,以及她在整个故事中的特殊位置,会给一切披上一层薄薄的雾,阅读过程中“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这句话总会在我的脑中提醒着我,不要轻信简。
就在这样真假参半、虚虚实实的讲述里,我们渐渐触到事情的真相。绝不会如《消失的爱人》般让你大吃一惊,你也许会对结局感到讶异,但几乎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事后诸葛亮一般地说上一句:“哦,我就知道会是这样”,而对于简这个角色,当你在一阵唏嘘感慨后也许会抱有理解和同情。她平凡的就像我们每个人,在面对曾经的梦想,曾倾注全部去爱的人时,总会扭曲着做出一些扭曲的选择。
全民审判
《只有她知道》中,除了跟随作者的笔头寻找真相、揭露秘密以外,最有趣的莫过于对警察、记者和当事人三者之间微妙关系的描写了。警方为了寻找真相,不得不使用非常规手法吸引嫌疑人,进而双方在法庭上所上演的一出对阵大戏让人大呼过瘾!媒体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与警方所保持的亦敌亦友关系,其中的你来我往也令人啧啧称道。最有意思也是最发人深省的是媒体对于相关事件的报道对案件所起的作用,受害者家属在媒体的怂恿下,成为全国人民眼中的“可怜人儿”,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地,嫌犯成为全国人民眼中的“恶魔”,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媒体在司法审判中的作用向来是不容小觑的,例如去年奥斯卡获奖作品《聚焦》,讲述的便是媒体人向不可撼动的教皇势力做出的挑战,并最终为那些受尽欺辱但迫于教皇势力淫威而敢怒不敢言的受害者讨回公道,为未来可能无尽的受害者画上了一个句号。在看这样的电影时,我们总不由得热血沸腾,由衷地佩服有责任、有担当的媒体人——他们不惧权威,拥护真相的精神。但从事记者行当多年的菲欧娜•巴顿清楚,在阅读量、销量压力下的媒体,有时,也会成为全民审判的始作俑者(自媒体时代,是个人人都可以成为审判者的时代,而这对当事人的影响,看看最近特别火的“宝马离婚案”便可知了)。在这本小说里,巴顿极尽她所擅长之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被媒体左右,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全民大案。在杂志编辑的策划下,受害者与嫌疑人狭路相逢;受害人不停地出现在各大电视媒体的访谈节目中,诉说失去女儿的心痛。巴顿向我们展示着,舆论的主导权对于案件发展的左右作用。当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简和她丈夫格兰的生活时,当所有人打心底里认为你有罪的时候,那么真相对这些当事人而言还重要吗?
得益于多年的记者生涯,作者菲欧娜•巴顿架构《只有她知道》时,在一条清晰的主线下,写出了更多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矛盾,而她敏感的观察力与对人性幽微的捕捉能力,让她建立的每个人物都丰满、生动。所以即便在狂热的《火车上的女孩》之后,它的出现不是又一部追随潮流之作,没有让人感到疲累,反而让人眼前一亮。

  《只有她知道》读后感(五):一本让人为自己智商捉急的悬疑小说

终于看完了。然后严重怀疑自己的智商,以为杀手是丈夫,然后觉得是妻子,之后觉得是受害者自己,最后居然……我只是替自己的智商捉急。果然,国外的悬疑推理就是这样,转来转去,把自己转晕以后,居然答案一开始就告诉你的。智商,请问我的智商在哪里?
以上,是读完这部小说之后,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现在静下心来,好好回味,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我的脑子是被两条线占据的,第一条就是:到底谁诱拐了贝拉?第二条是:娱乐导向之下的网络暴力要如何终结?
先来说第一条线:谁诱拐了贝拉?
故事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丈夫格兰死了,记者们都来采访寡居的妻子简妮,但只有凯特得到她的信任,得门而入。于是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这对夫妻曾经也是浓烈的爱恋而进入婚姻的,而现在妻子却希望每天睡在自己身边的丈夫格兰死去,发生了什么,让这对夫妻走到如此地步?丈夫发生了车祸,抢救无效死了,到底是车祸,还是妻子悄无声息的下手?为什么媒体会对寡居的简妮产生兴趣?
层层迷雾,促使人往下看。
孩子。为啥说孩子是维系婚姻的纽带,这对夫妻可谓是给出了最为圆满的回答了。孩子是他们夫妻由亲到疏的裂缝。所以,当作者抛出引导线:贝拉失踪了,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失踪了,是被随机的诱拐,还是被有预谋的绑架,勒索,还是性变态?
警察毫无头绪。又促使人往下继续看。
丈夫因为无法生育而忽视了妻子,鬼鬼祟祟的躲在房间玩电脑,那成为简妮的禁区。当条条线索最终抽丝剥茧的让警察斯帕克斯上门带走丈夫配合调查时,丈夫不为人知的喜好开始公布于众,作为妻子感到羞愧。
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怀疑了,拐走贝拉的应该就是丈夫格兰。可是,往下看,当对全家搜索,找出了贴满儿童照片的话本,来自简妮的时候,又开始疑惑,也许贝拉才是那个隐藏的诱拐者,毕竟,她的内心活动我们一目了然,绝不是小说别人以为的那样安静无害,而且她对孩子的几乎病态的迷恋和需求。
然后,随着丈夫的癖好被发现,公众媒体认为他是“不道德的”“变态的”,将其认为最可能的诱拐者。面对媒体的无孔不入,夫妻携手合作,那么在他们合作之下秘而不宣的到底是什么?
这个时候,我们有很多种想法,难道真的是丈夫格兰诱拐了贝拉,简妮肯定是知道的,那么她知道多少?是谁主导了诱拐事件,贝拉在哪儿?简妮是想把贝拉据为已有吗?
各种迷雾和疑问铺面而来。好吧,咱们继续往下看。
警察扣押格兰,但是毫无线索。警察采用网络诱导格兰,而法院最终判处格兰诱拐罪名不成立,警察还赔偿了损失。这个时候,好的,我们开始相信了,原来我们一直猜错了,格兰没有诱拐贝拉。那么到底是谁诱拐了贝拉?
杜南?贝拉的亲生父亲?警察找不到任何证据,这个案件陷入了僵局。至此,贝拉的妈妈借用媒体控诉格兰夫妇,让整个故事拉到了高潮。所有人都认为是格兰诱拐了贝拉,但是没有任何证据。法院宣判了,警察放弃了,舆论却不能忘却。
那么到底格兰诱拐了贝拉没有?如果是的,当然罪有应得,不值得同情。可是,如果没有,那么舆论这个时候带给他们的伤害就是一种网络暴力,让他们的生活陷入了一片混乱,臭名昭著。
罪有应得,抑或是无辜的受害者,现在谁也不知道。
兜兜转转,警察居然有发现了新的线索,依然是指向格兰的。只是,线索就是线索,不是证据。当警察忙着将线索变成证据的时候,格兰车祸了。简妮寡居了。
剧情,到这里该何去何从?
想知道啊,自己看啊。
说第二条先说:舆论导向下的网络暴力要如何终结?
先不说,格兰和简妮是不是无辜的。我们先将自己的思维从故事里抽离出来。看到小说关于媒体围追堵截,纠缠不放,为了抓住关注的眼球无所不用极其的时候,我想起了一部由国民女神高圆圆和赵又廷演的电影《搜索》,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对舆论导向和网络暴力这种潜藏的力量极致的害怕。
每次只要遇到公众媒体和自媒体将关注点集中在一件事或一个人身上的时候,我就下意识的选择屏蔽网络。不看电视,不看新闻,不刷手机。网民们爆发出的种种恶意,总是很容易让我想起,当年阮玲玉自杀时的遗书:人言可畏。
作者抄袭门事件、明星出轨门事件,网络永远沸沸腾腾,片刻不得停息。更多的是哗众取宠的,乱竽充数的,不知所云的。
你能看到的真相,永远是别人希望让你看到的真相。自己的世界一片烦乱,哪里有心思关注别人的世界。管好自己,从什么时候,居然变得这样的困难。
在小说里,看到媒体对格兰和简妮,穷追不舍的时候,看到贝拉的妈妈如此善于利用媒体的时候,我居然对于她失去女儿的怜悯在一瞬间消失,当线索指引失去女儿的多恩和简妮在网络有互动的时候,居然有那么一瞬间,我在想象,也许这就是这两个人自演自闹的一出闹剧。
我的心,也是恶毒的吧。居然没有办法理解,失去女儿的母亲的那种心情。
但是,在那种情况下,我确实对于舆论媒体抓着格兰,用一些耸人听闻,夸大的偏见引导民众,引发民众骚乱的行为感到极其的反感。
“我们被隔离在自己的小家里面,周围偶尔有鲨鱼游过,跟生活在一个孤岛上没有区别。我们互相陪伴,一起在厨房做填字游戏” 媒体就是鲨鱼,将这对夫妻逼迫的如同犯人一样被囚禁在家里。不是收到的恐吓信,花园里到处涂鸦的“人渣”,“变态”都让人不忍直视。
故事里,媒体是一种媒介,将这对夫妻推到了风口浪尖出,最终又偃旗息鼓。再怎么轰动一时,最终也将归于平淡。
然后,故事在格兰死去之后,媒体争相抢夺简妮的采访。可是,只有她知道,贝拉到底在哪儿。只有她知道,她恨死了丈夫格兰,而最终也成功的杀了她。
可是,她活着。自由的,脱离了格兰的摆布,束缚,好好的活着。
谁是赢家?
一本让人为故事里人物智商捉急的小说,也是一本自己智商捉急的悬疑小说。

  《只有她知道》读后感(六):至亲至疏夫妻

     女诗人李冶写的一首六言诗《八至》中那句“至高至远明月,至亲至疏夫妻”,让我觉得很适合本书中的人物,曾经以为是相濡以沫亦可反目行同陌路。最近很流行这样的关于家庭的小说,不写恩爱缠绵,不写家长里短,反而把一些更少见的话题引入了其中,如犯罪。这个角度很另类,足以勾起 人万分的好奇,当作者在前言中说, “一些大的案件——尤其是那些占据新闻头条的可怕案件——发生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忍不住去观察被告席后面嫌犯的妻子,心里猜想她们到底知道什么,或者想知道什么。”这是作者创作的原因,也是我便迫不及待的想要去阅读这本书的原因,因为我曾经也好奇过这个问题。
     作者很会设置悬念,两条时间线从几个人物不同的角度,同时也有着十分巧妙的细节刻画。如妻子的性格特点,从记者通过牛奶而走进诸多记者没有敲开的门,记者有些强势的掌握着主导却技巧的提问,让妻子不厌恶的开始和她交谈,从而得到她想要的信息。这一段短暂的交锋中,同时刻画了连个人,但是我个人认为,作者更为主要的是隐喻着妻子这比较容易受到控制,容易收到影响的性格,这也是恰恰她与丈夫认识与结婚的理由。而后文中丈夫格兰的种种表现,恰好显示出格兰是个很会暗暗影响她人的人,他有着让别人不能拒绝和心怀感激的接收他好意的能力。这样的人物性格恰恰是很多事件这样进行的原因,明白了这些性格,便对一些行为有了合理的解释。
    我记得我曾看过一个公益广告,说一位犯罪的父亲,隔着玻璃看见妻儿父母遭遇着各种意外,他却因为吸毒身处牢笼,他不断的拍打玻璃,想要拯救,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因为他吸毒让他注定缺席,广告词我印象很深,不要让吸毒阻隔你和家人。犯罪从来伤害的不是一个人,至少伤害的是两个家庭。如文中的妻子,她的丈夫是罪犯,她也是受害者。这是一个有趣的角度,一本关于犯罪的书,不是从直接的罪犯角度,也不同直接受害者的角度,甚至也不从直接受害者的家人的角度,而是从犯罪的妻子,这个极容易被忽视的受害者的角度。这是个我们曾不曾关注的点,终于有一本小说,把这个忽视点撕开在我们面前。

  《只有她知道》读后感(七):记者写作带给我们的惊喜——《只有她知道》书评

记者和读者最初的身份是一样的,除了好奇和一肚子困惑,未解案件对我们而言均是暗箱。解密过程往往和答案本身一样,勾逗着我们窥伺故事的天性。选择《只有她知道》,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信任它的作者。一位资深记者。一个代替你我潜入真相的代劳者。
写作史证明,出色的记者有时比书斋作家更善于调和虚实,让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力翻倍发达起来。比如卡波特的《冷血》,细节暴露和文学技巧的结合,令读者的善恶研判迅速变深刻而复杂,对人性的宽容也借由这样的文学阅读被培育起来。至于诺贝尔文学奖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系列小说,只需要靠细节发言,生死门前的生活原貌,就足矣让人泪目。
菲欧娜巴顿这一次写作,则跳出了记者写作的框架,这一回,记者只是她笔下的角色,笔法则完全是小说的样式。不过,不同于一般的侦探故事,记者取代警察,成了角力的一支。事实真相之外,心理真相成了小说当之无愧的主角。不光是嫌犯心理,大多数卷入案件的人,都各怀鬼胎。最核心的是嫌犯格兰的恋童癖,格兰妻子简妮变相的母爱,夫妻两人之间的控制和遮掩。这是通过凯特的采访、简妮的自白一点点揭开的。
就像格兰有两重身份,白天帅气、和善的常人和夜间耽于情色的魔鬼,简妮也有,在记者面前,她是孤立无援的寡妇简妮;而面对自己,她却是一个死守秘密、沉溺于替代性母爱中的简。对于夫妻关系而言,格兰也同时表现出对妻子的依赖、求告和粗暴控制,一方面,他拒绝承认自己杀害了小姑娘贝拉,并对简施以温柔;另一方面,他又的确在控制简,粗暴反对她迷恋孩子,似乎母爱和性爱天然龃龉,也似乎因为简妮的行为在证明他的生育无能,这种挫败感又反向刺激他的恋童癖……结果,故事的重点并不是格兰不惜一切代价杀害贝拉,而是简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清除丈夫的代价,占有贝拉……
除了这条发生在家庭内部的脏乱差主线,小说还揭露了一个弥漫在报社、警局、社区之内的私欲世界。凯特为了竞争过其他记者,拿到独家,想尽各种办法接近简;用同样的共情法,她还接近了多恩。凯特的感情世界也并不纯碎。尽管已经结婚生子,她依然想办法发生一段与督查之间的婚外情。而督查斯帕克斯也正在艰难地矫正工作狂和丈夫角色之间的麻烦。报社并没有出于真正的同情而挖掘真相,他们盲目追求当事人吐露的只言片语,甚至不惜修改记者的稿件,制造每日一发的轰动效应,真相变得无足轻重。警察里则为了寻求曝光率,拉开一些无谓的破案演练。
电视受众也像一群媒体操控的提线木偶,一窝蜂地跟着案件进度,刷新各自的兴奋点。就连另一个最重要的当事人多恩,对于女儿之死,也显得不那么真诚。一个得不到关心的母亲,很容易弄丢自己同样得不到关心的幼女。格兰的罪过似乎并不是他一厢情愿的结果。在主角之外,菲欧娜巴顿依然保持了记者的客观,她只是给出这些当事人的内心线索,但不负责关联,不给出强势判断。但我们把所有拉拉杂杂的人物和表现,连成一个画面,作为读者,我们似乎获得了有趣的启发,可能每个普通人都藏着“只有她知道”的危险欲望。

  《只有她知道》读后感(八):寡妇——年度最令人惊艳的悬疑、女权主义小说

这本小说的英文名叫做The Widow(寡妇),中文却译作只有她知道,然而相比之下,中文的译名却让我更觉得比“寡妇”原名直译的基础上更胜一筹——它既囊括了这篇小说表达的主要意思,却又神秘地向读者透露着一些不可知的信息,她是谁?她究竟知道什么?女主人公是一个单纯,寡言,喜欢孩子的简,自从自己的丈夫卷入一起小女孩失踪案件,自己的生活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说中构造了一个天大的密谋,作者在开篇处就用短短几字就安排了女主人公简的丈夫的死,记者们为何纷纷登门造访?丈夫到底做了什么事?妻子又在隐瞒、担心什么?开篇的悬念就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小说主要用倒叙的手法创作了这本小说,利用人物分镜头的叙事手法来描述整个事件的发展。整部小说仿佛一气呵成,读完让你觉得这个故事的不可思议,这篇小说把人性,夫妻间的感情信任,社会媒体的职业道德各种元素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作者在这本小说中倾注了她对这个寡妇的同情,对她的情感。不得不令人惊叹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精彩纷呈的女权主义小说。
       这本小说是一个英国资深记者Fiona Barton的处女作,它在很大程度上令你惊讶她的文笔是多么的令人简洁干练,她在整个叙事方式上的流畅,整个故事的编排是多么的巧妙!小说仅以两条时间线为轴,以一个两岁多的小女孩贝拉失踪案件为线索,讲述了一个被蒙在鼓里的妻子在发现丈夫谋杀了一个两岁多的小女孩,面对生活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几近崩溃的故事。这本小说的语言简洁而又犀利,这本小说所有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以及细节方面都是十分的到位,对人物的内心写实极为震撼,可以说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各行各业人物的观察十分细致。这种分镜头的写作手法对刻画小说中人物心理描写也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去描述主观感受和事件发展。小说中的悬念紧紧相扣,最令人敬佩的就是作者仅仅用四个主要人物——妻子和丈夫,以及记者凯特·沃斯特,警察鲍勃·斯帕克斯,依次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叙述这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就将整个故事构造得如此天衣无缝。令我惊呼这本小说在诉说整个故事的表达方式上简洁而又如锥子般犀利!
      小说中的真相也在现在和过去的两条时间线的推移下变得扑朔迷离,究竟是谁带走了小女孩贝拉?真相几次呼之欲出,却又被作者一次次收紧,留下悬念。她站在每个人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了对方——这种人物的内心写实不得不惊叹作者把握得是多么到位。像一面震碎了的镜子,赤裸裸的反映了他们在这一女孩失踪事件面前最真实的反应。女主人公作为受害者——在丈夫可怕的面目揭穿之后,这一切只有她知道,她知道别人不能知道的,她感受别人不能替她感受的,她在这场爱情中受到的伤害,她的信任却遭受到最亲爱的人的背叛,她想要孩子却无奈丈夫是谋杀贝拉的凶手……剧情上紧张而又刺激,高潮迭起,引人入胜,表达方式上的流畅简洁不仅让这本书登上各国榜单,更是拿下了电视剧的改编版权。作者的第一本小说就如此令人惊艳,我也看好Fiona Barton的文笔,她的文字就像是平静的海面,海面底下却隐藏着震撼人心的波涛汹涌的力量。
       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个故事,作者在开篇写到:“一些大的案件——尤其是那些占据新闻头条的可怕案件——发生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忍不住去观察被告席后面嫌犯的妻子,心里猜想她们到底知道什么,或者想知道什么。无论你是否在电视新闻中见过她,是否曾经注意她,她都会在那里,静静地站在法庭台阶上的那个男人的身后,当他为自己辩护的时候,她会不住地点头,紧紧的抓住他的胳膊,因为她信任他。然而,当镜头撤走,远离众人目光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寡妇这篇小说,在讲述了这个故事的基础上,在很大程度上它讽刺了上面作者所说的“不负责任的男人”,谁会想到他们背后默默辛苦支持着他们的妻子呢?不禁想到Beyoncé在If I were a boy中的几句歌,这首歌表达了一个女孩遭到最爱的男孩的背叛,对一份真诚美好的爱情的渴望:
If I were a boy.如果我是个男孩
I would turn off my phone.我会关掉我的手机
Tell everyone it's broken.告诉所有人它坏掉了
So they'd think that I was sleeping alone.这样 他们就会认为我是一个人睡
I'd put myself first.我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And make the rules as I go.照着我自己的规则去过
Cause I know that she'd be faithful.因为我知道她一定会对我忠诚
Waiting for me to come home, to come home.等着我回家
If I Were a boy.如果我是个男孩
I think I could understand.我想我能理解
How it feels to love a girl.爱一个女孩是什么感觉
I swear I'd be a better man.我发誓我会做个更好的男人
I'd listen to her.我会倾听她的每句话
Cause I know how it hurts.因为我知道被忽视 那有多痛
When you lose the one you wanted.当你失去你最重要的人
Cause he's taking you for granted.因为你把她的爱 当做理所当然
And everything you had got destroyed.你就会毁掉你的一切
It's a little too late for you to come back.现在一切已经太晚了
Say it's just a mistake.说你错了
Think I'd forgive you like that.如果你认为我还会一如既往的原谅你
If you thought I would wait for you.如果还以为我会仍然等着你
You thought wrong.那你就真的想错了
But you're just a boy.你就只是个男孩
You don't understand.你根本不懂
How it feels to love a girl.要怎么样去爱一个女孩
Someday you wish you were a better man.或许在某天 你会希望你是一个好男人
You don't listen to her.你从来就不倾听她的话
You don't care how it hurts.你根本不在乎那有多痛
Until you lose the one you wanted.直到你知道失去你最爱的那个人
Cause you're taking her for granted.因为你把她给你的爱当做理所当然
And everything you had got destroyed.而这一切 都已经被你毁掉了
But you're just a boy.但是你只是个男孩…

  《只有她知道》读后感(九):真相背后的故事

《只有她知道》英文原名《the widow》,”寡妇”,很直白,很记者。作者菲欧娜•巴顿,《每日邮报》资深作家,《每日电讯报》新闻编辑,《星期日邮报》首席记者,这样的简历足够吸引我这样热衷社科、伦理、人文的读者,事实也确实如此。经年资深的新闻媒体经历体现在字里行间,行文克制而规范,几无赘言,用词简洁不见繁复,力图用最洗练的语言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事实真相,即便这不是一篇报道而是一本小说,我们依然能读到作者过硬的职业质素。
《只有她知道》关注的主角是聚光灯背后的女人,重型罪犯的妻子,她们仿佛身处暴风眼里的孤雁,知别人所未知、见他人所未见;她们是猛兽近侧的饲喂者,我们只想知道猛兽的细节,却极易忽略她们的感受;更让人着迷的是,如果近距离观察她们,我们常常会疑惑,她们的角色属性究竟应该归为受害者还是包庇者甚至合谋者。如果你是个善于思考的人,关于她们,我相信你会有更多问题:她们究竟何时开始知道丈夫的所作所为?知道之后有哪些心理变化?他们之后的相处如何进行?怎样面对最亲近的人是个恶魔这件事实?如果她们不是丈夫的同谋者,她们为什么不选择离开?如果她们也曾参与或者包庇犯罪,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堕落过程?毫无疑问,如果你对这样的故事感兴趣,那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
本书选取的是其中一个样本,一个未参与丈夫犯罪行为、但在知道这一切之后怀有自己的小心事的妻子。作者从妻子、记者、督察、丈夫、母亲等诸多角度展开多线叙述,试图全方位还原事实真相,或许是为了摆脱记者的职业背景、或许是为了让来自妻子的表白更有可信度,作者有意以妻子的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而对其他人则采用中立第三方的视角。多重视角,是我喜欢的一种形式,但是本书的多重视角并不常规,与其说他是多重视角,不如说是借不同人之口去接力完成故事展开。从这一点上,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多年的记者从业经验让作者难以回避纵观全局、选取重点这样的媒体写作手法,这是她擅长的方式,也是她得以区别于其他作者的一大特色。这样的写作方式也让全书在小说的基础上多了一层纪实文学色彩,从而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
关于简•泰勒对其丈夫的心路历程,几乎可以当作所有少女在感情中的一个范本来解读。对年长者的沉醉依赖、为其改头换面争取做一个好妻子、在全世界与他为敌时与他同一战壕不离不弃、甚至在面对丈夫的无端指责陷害时开始自责内疚、以及发现真相后的迷失、甚至想置之死地的绝望,这些心理状态几乎是每个少女都会在爱情中遇到的,作为外人我们可以轻易的说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当你经历过爱情时你就懂得这些心绪多么写实又多么无奈。“不知从何时起,我夜里开始失眠,希望格兰死去”,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想法背后有多少情绪在澎拜汹涌,甚至说,希望他死都是仍然对他怀抱着爱意,希望他的离开能避免被审判监禁以及被社会唾弃,这对格兰和简来说都是一个较好的结局。
而那个孩子贝拉,最美的形象却凝结了太多世态丑相,我始终不愿相信格兰自我辩解的鬼话,罪恶的种子源自内心,所有借口都是欲盖弥彰。相较来看,给予贝拉最多的爱的确如简所说,是简和鲍勃两人。多恩自然也爱自己的孩子,所有当过母亲的人都不能容忍简对多恩看护不周的指责,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她自始至终把贝拉暴露在危险境地而不自知,在于她寻找贝拉的行动越来越走样而不走心。
每一起案件中,都有一个“他”或“她”,是除了当事人之外的第一手资料掌握人。简也好,其他类似简的人也好,作者在书中没有深入探讨二次曝光和伤害的问题,但是我们却不得不去考虑,对他人的遭遇在好奇心之外怀有相应的同情心和同理心,是我们这些局外人在消费新闻时能对社会做出的承诺和贡献。

  《只有她知道》读后感(十):最熟悉的陌生人

那个日日夜夜睡在你身边的人,你真的了解吗?
那个曾经拥你入怀给你无限温暖希望的人,你真的明白吗?
如果有一天,他让你陷入如此这般的天人交战,你又该,何去何从?
是执着坚守这份当初许下的承诺,还是,坦白面对自己的良心?
大约老天最大的不公平,就是活着的人,要替死去的人承担责任。
或许,老天最大的公平,就是,本来就是陌生人的,最终也还是会回到这个轨道上来。
哪怕,曾经是,亲密的不能再亲密的人。
又或者,这份亲密,这份亲近,这种意外的得到,必将让我们付出相应的代价。
这不是个情理法的故事。
所以也就不存在是否能够被原谅和宽恕的结局。
在这场漫长的痛苦,折磨,斗争之中,每个人都已经面目全非。
当谎言被重复了太多的次数,似乎就变成了现实。
时间模糊了最初的缘由,以至于让人产生错觉,总是觉得自己才是最悲苦的那一个。
整个事情到了最后,剩下的,都是恶心的残羹剩饭的味道。
或许格兰在最初是最可恨的那一个。
无论是为了什么,他终究是犯下了弥天大错,这份过失,永远无法补偿。
然而接下来最可恨的人是谁呢?
是格兰的妻子,不是吗?
她是距离真相最近的人,却选择了闭上眼睛,当做没有看到。
她一早就预知了结果,却选择了麻木的不去理睬。
甚至,在后来的过程中,当别人在痛苦的深渊中痛断肝肠,她却认为自己也是受害者。
还有什么人比那行凶的人更可恶呢?
是麻木围观的看客,是那目睹了却沉默不语的看客。
然而我并不同情那失去了孩子的母亲。
当孩子在身边的时候,她或许从未体会过她的珍贵。
这没心没肺的女人,在社交网络上肆无忌惮的谈论自己的私生活,洋洋得意。
失去孩子之后也渐渐的成为媒体公众的一个符号,沾沾自喜。
比起失去孩子,她更害怕的,是失去关注,失去造势,失去表演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替孩子高兴,不用被这样的母亲继续荼毒她的人生。
这是一个关于病态的故事。
病态的夫妻。
不能生育的丈夫,疯狂的想要孩子的妻子。
一个沉迷于网络色情不能自拔,一个对别人家的孩子母性泛滥。
病态的媒体。
媒体关心的,仅仅是销量,或者是点击率。
所以越有噱头越好,越能夺人眼球越好,越能成就独家越好。
不择手段的挖下去,哪怕是用最伪善的面孔,用最虚假的诚意。
毫无愧意的把自己的成功荣誉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如果说这世间,有一种最恐怖的毒药,那必定是婚姻。
漫长的婚姻。
漫长的毁灭性的婚姻。
怀着一腔爱意而来,结果却是,毁灭自我。
不知不觉间,失去了自我的所有,变成一个空荡荡沉寂寂的壳子。
简妮,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他死去的时候,你终于解脱了。
再不用,畏畏缩缩的生活在模糊暗沉的阴影下。
当初那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终于可以,慢慢回到你的身体里。
你不再是格兰的漂亮妻子,你不再是谁谁谁的盟友。
你只是你自己。
再不用,背负另一个人的秘密,窒息的生活。
再不用,日日夜夜的扭曲的生活。
你可以成为某某某的妈妈,可以拥有自己的不压抑的人生。
你终于可以微笑着,深深的拥抱,你可爱的贝拉。
你终于可以对她说,我在这里。
亲爱的,有我在这里。
生活的种种,是最利的剑。
快到,让人觉不到被生生割裂的痛。
柴米油盐,越走越远,早已忘记当初的誓言。
朝朝暮暮,日日年年,咫尺天涯,不过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以为就这样,平平静静,疏疏淡淡。
不曾想到,忽有一日,天塌地陷。
如果真的是爱,那么地狱也可以义无反顾。
只是,往事已经如烟。
你为了夫妻的名义,坚守誓言。
谎言接着谎言,欺骗连着欺骗。
到头来,你连自己都可以抛在脑后,只是一味的承担。
直到,最后一根稻草的来临。
简妮,当你不知从何时起,夜里开始失眠,希望格兰死去的时候,你害怕过吗?
你害怕过那时那刻的那一个你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连自己也认不出自己的容颜。
镜子里看到的,不过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或许,只有镜子里的那个她才知道,那没有说出口的万语千言。
只有她。
只有她知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