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的读后感10篇

2017-11-20 21:3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的读后感10篇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是一本由【美】拉莱•科林斯 / 【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铁葫芦图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上下册),页数:8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一):通往耶路撒冷的路上

本书以写一本小说的方式记叙了以色列的独立与建国史。这本书很长,不花点心思慢慢把着800页纸理解吸收进去是很难理解以色列当时是处于多么的一个困境之中。本书从几位犹太复国主义者在欧洲的咖啡馆讨论开始,讲述了以色列和阿拉伯诸国之间的战争,和海外的犹太人是如何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以色列打败阿拉伯联盟的。虽然至今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不断,但是打退黎巴嫩,约旦,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联军,没有犹太人对信仰以及同胞们的重视是做不到的。
为了拯救困在圣城耶路撒冷里的犹太人同胞,必要拿下拉特龙才能向城内输送物资,也是日后占领耶路撒冷的要道。拉特龙易守难攻,在阿拉伯联军的镇守下,死伤惨重,去了三个连,回来的一个连都组不成。但是在几次伤亡无数的尝试下,犹太人终于夺回了拉特龙,然后靠着一台拖拉机在两个月内开辟了一条可供卡车行驶的从拉特龙到耶路撒冷老城的25公里的路。为了帮在中东的以色列独立战争筹款,美籍犹太居民们纷纷捐款,筹款人回到他们在特拉维夫的总部时,带回来了五千万美金的筹款。
我很敬佩犹太人的这种爱国情怀,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为国家做点贡献。我认为这也是因为犹太人自古以来从大卫王时代就没回过耶路撒冷,在各国辗转,又被排挤欺负。但他们真正有机会建立一个国家的时候,所有人都想为自己新生的国家出一分力。我认为这种真的愿意为国家出力的意愿非常珍贵,而且至今犹太人还是有这种情怀。我曾经看到过好莱坞有一家刚开的电影公司,老板是犹太人,雇员全部清一色是犹太人,按老板的话说,是“为国家创造就业机会”。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二):那个地方,耶路撒冷

   在纪实文学领域,有一部能与《光荣与梦想》和《第三帝国的兴亡》相提并论的著作,就是描述二战末期法国人民保卫巴黎的《巴黎烧了吗?》,作者是美国《新闻周刊》的记者拉莱·科林斯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多米尼克·拉皮埃尔。这两位作家的特点,就是以细腻的笔触描述某一历史事件,并以此为核心延展出整个时代的风貌。最近,他们的另一部著作《为你,耶路撒冷》翻译出版,同样是以小见大的风格,当然也同样精彩。
  这本书用了800页的篇幅讲述了以色列建国前后一百余天的故事,细腻到了何等程度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书中不仅仅有战争与大人物,还有战争下的各色人等,他们的喜怒哀乐婚丧嫁娶……如果你不紧紧盯住细节,很容易就会迷失在那一串串拗口的姓名中。这种表达的坏处可能是不够清晰简练,让没有准备的读者难以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而它的价值在于,让你能够沉浸其中,去触摸书中那些血淋淋的灵魂。而只有关照这些在大时代下挣扎的小人物的命运,才更容易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个体生命伟大脆弱,然后理解《洛杉矶时报》那句评语:“(耶路撒冷)每一块石头都打着神圣的烙印,每一块石头都记录着滔天罪行。”
德雷福斯案件
  如果要为犹太人复国这件事找一个原点,那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巴比伦之囚,但那太遥远了。也许更清晰可见的原点是一百年前的一场冤案。这事儿发生在1894年的法国,当时法国军队正在调查一起间谍案,一个名叫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的军官被认定为德国间谍。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能够证明德雷福斯是间谍,而真正让德雷福斯被冤枉的原因是他的民族———他是犹太人。这时候,法国排犹情绪高涨,当然也总有清醒的人,法国著名作家左拉就是其中之一。他站了出来,在法国《震旦报》上发表了著名的《致共和国总统的公开信》,《震旦报》主编克雷孟梭大笔一挥,将题目改成了振聋发聩的“我控诉!”在国内外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德雷福斯案件被重新审理,1899年9月19日,德雷福斯被赦免并出狱。
  真正让这起案件产生深远影响的并不是左拉,而是一位记者。在当年德雷福斯案件审理过程中,维也纳《新自由日报》的记者赫茨尔参与报道了此事。赫茨尔也是一个犹太人,德雷福斯的遭遇他感同身受,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犹太人这个饱受苦难的民族解救出来。终于他得出结论:“犹太人最终不可能融入基督教社会,要改变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只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1896年,赫茨尔的著作《犹太国,现代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一种尝试》在维也纳出版了。
  1897年,首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赫茨尔当选主席。会上犹太人达成了共识:“要想使我们的子孙不再受我们现在所遭受的歧视、迫害、甚至屠杀,唯一的解决方法是建立一个犹太人自治的国家。”实际上按照赫茨尔最初的看法,只要能够建立一个犹太国就可以了,建在哪里却无所谓。但与会的另一位犹太人领袖魏茨曼(他后来成为了以色列第一任总统)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犹太人有自己的故乡,所以不是要建国,而是要复国。
  犹太复国主义直译过来就是“锡安主义”,锡安是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座山的名字,这座山是犹太人的圣山,犹太人复国就是要回到圣山去。这也点明了他们不是说在哪里建国都可以,他们要落叶归根,他们要回到耶路撒冷。锡安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熟悉吧?没错,电影《黑客帝国》里人类的根据地就叫做锡安城,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
  这次会后,赫茨尔在日记中写道:“在巴塞尔我成立了一个犹太国家。如果我在今天这样大声地宣布的话,肯定会遭到所有人的嘲笑。但是在5年后,最多50年后,每个人都将知道这个国家。”
联大181号决议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投票,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巴勒斯坦分割案,这就是所谓联大181号决议案。这意味着犹太人可以在巴勒斯坦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了。从1897年那届犹太人大会到1947年联合国181号决议,整整五十年,赫茨尔的预言实现了。当然,他不可能想到为了得到这个结果犹太民族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他也无法想象在这50年里这个民族经历了怎样苦难的历程。但是对于犹太人来说,这项决议案不是一个句号,事情才刚刚开始。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项决议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生活在巴勒斯坦这个地方的人们的命运,被其他一些国家通过投票给决定了。而这个过程中,其实无论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都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他们只能拼尽全力去游说这些拥有投票权的国家,然后听天由命。从法理上来讲,联大181号决议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联合国宪章很明确地指出,一个国家的统一或分裂,只能由这个国家的民众来决定,这就是所谓的“民族自决权”。而巴勒斯坦分割案,则完全无视了占巴勒斯坦地区大多数的阿拉伯人的意愿,这是阿拉伯人所不能接受的。
  我们再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对一个地方拥有主权的法理依据主要来自于历史。按照最基本的先占先得的财产原则,一个无主之地谁先占有并劳作就属于谁的财产。这恐怕也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历史渊源,毕竟在有记载的人类历史中,犹太人是这块土地最初的主人。然而问题就在于,这块土地的历史太复杂了,3000年来它几易其手,就像《耶路撒冷3000年》里总结的:耶路撒冷被犹太人独占了一千年,被基督徒独占了大约四百年,被伊斯兰教徒独占了一千三百年,并且三大宗教没有一个是不依靠刀剑、投石器或榴弹炮获得耶路撒冷的。
  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他们的立场很明确,首先,这块土地阿拉伯人不是直接从犹太人那里抢来的,阿拉伯人不欠犹太人什么;其次,用阿拉伯一位国王的话来说,犹太人的历史是写在《圣经》里的传说,而阿拉伯人却在这土地上实实在在地生存了上千年,怎么能说搬走就搬走呢?最后,当时巴勒斯坦境内阿拉伯人占总人口的68%,拥有94%的土地,然而联大181决议却将58%的土地划给了只占总人口三分之一的犹太人,这实在有失公平。
  当一群不相关的人对一段说不清的历史提供了一项有失公平的解决方案时,事情就不可能和平解决了。最终,耶路撒冷的归属,再一次,只能由刀剑、投石器或榴弹炮来决定。
一个国家的诞生
  电影《教父2》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教父迈克尔·克里昂的一位父辈朋友想把自己在古巴的娱乐产业卖给他,于是迈克尔亲自去古巴考察。一路上迈克尔的哥哥伙同那位长辈对迈克尔进行各种忽悠,比如买卖特火,他们和政府关系特铁。实际情况似乎也是如此,当迈克尔出行时,当地的警长负责给他开路。然而一个突发事件改变了迈克尔的看法,就在街上,一个古巴革命者带着炸弹冲进了警长的汽车,同归于尽了。迈克尔因此决定放弃这笔买卖,他判断这个国家可能会发生动荡,而且革命者会获胜。他的理由是,这些革命者在为自己而战,而那些警察是在为别人而战。
  当联合国的决议传到巴勒斯坦,无论是耶路撒冷还是特拉维夫,犹太人陷入了欢乐的海洋。然而总有人是清醒的,犹太人领袖本·古里安(他后来成为以色列第一任总理)充满了焦虑,他知道阿拉伯人绝对不可能承认这项决议,接下来唯有一战。
  犹太人处于绝对的劣势,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要枪没枪。然而他们所面对的,则不仅仅是生活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而是整个阿拉伯世界。而犹太人能与之抗衡的力量,唯有由祖先的召唤和现世的苦难所凝聚的复国信念。1948年,果尔达·梅厄夫人(她后来成为以色列第四任总理)在美国芝加哥的一次犹太人聚会上发表了一次募捐演讲,演讲中梅厄夫人借用了丘吉尔在二战中的著名演讲,表达了她坚定的信念:“当我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将会在内盖夫、在加利利、在耶路撒冷市郊一直战斗,直到最后一刻的时候,我没有做任何夸张。你们不能决定我们是否应该战斗。我们一定会战斗下去,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绝不会竖起白旗,我们已经做出了这个决定,谁也不能改变它。”
  这让我想起了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提出的“亮剑精神”。说实话,在现代战争的背景下,在过于悬殊的武力差距下,你很难评估信念所带来的精神力量在一场战争中能够多大程度上左右战局。梅厄夫人对此也有客观认识:“没有信念支撑的枪炮固然并不可怕,但没有枪炮支撑的信念也只能随着肉体一同被粉碎。”这是她去美国寻求援助的原因。不过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无数战争证明,信念的力量的确为战士提供了勇气和凝聚力,它既是成功的必要因素,也是失败虽败犹荣的依托。海明威说:一个人可以被消灭,却不能被打败。
  建立国家的坚定信念给犹太人带来两个结果,一个就是尽一切可能寻求帮助。当1948年3月梅厄夫人离开美国的时候,她一共募集到了5000万美元,这相当于沙特阿拉伯1947年石油收入的三倍。也正是在这样的信念感召下,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的援助源源不断地进入巴勒斯坦。另一个结果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犹太人为了赢得战争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为了防止前线军队丧失斗志,他们不允许后方的妇女儿童撤离巴勒斯坦,所有人破釜沉舟生死与共;为了统一军队指挥,古里安下令击沉一艘不服领导的犹太运兵船;为了保住战争优势,不让敌人得到喘息,犹太激进组织暗杀了前来调停的联合国调解员。而最坚定的决心莫过于,在英国殖民者撤离的前一天,在阿拉伯联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1948年5月14日下午4点,在特拉维夫博物馆内,本·古里安站在赫茨尔的肖像下宣布建国,国名以色列。
  这样的信念,是阿拉伯联军所没有的。
历史的多米诺骨牌
  结局众所周知,通过铁与血的手段,以色列建国了。犹太人再也不是那个任人宰割、如一盘散沙的民族了,她以全民皆兵的强硬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然而这还不是全部结果,这场战争之后一系列的中东战争也给阿拉伯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就是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在《以色列,一个国家的诞生》这本书中做了这样的描述:“(1948年)7月18日的第二次停火生效后,以色列开始系统地驱逐自己控制区内的阿拉伯居民。边境线上的巡逻队用武力阻止任何想要回家的阿拉伯难民。很多人认为最多再过两三个月,等到战争结束时就可以回家了。在1948年,如果有人告诉这些阿拉伯难民,他们的余生、甚至他们怀中孩子的余生都将只能以难民的身份度过,恐怕没有几个人会相信。但事实上,这就是很多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未来的命运。”
  1948年12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声明巴勒斯坦难民战后有返回自己故乡的权利,要求以色列政府尽快安排难民回乡,以色列却拒不执行联合国的决议。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也不愿意接收这些巴勒斯坦难民。他们被安置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难民营中,靠国际社会的救济生存。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难民也有了后代,可以想见,这些人的一生都在难民营里度过,也可以想见,他们心中积存了怎样的仇恨。
  还有另一个深远影响,随着几次中东战争的失利,埃及总统纳赛尔所主张的、打着民族旗号的泛阿拉伯主义渐渐失去了影响力,取而代之的是穆斯林基本教义派。于是像哈马斯、穆斯林兄弟会、黎巴嫩真主党、塔利班这样的宗教派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我们也很难讲如今的基地、伊斯兰国这样的恐怖组织和当年的那场战争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么今天涌向欧洲的叙利亚难民,就是源自一百年前被赫茨尔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最新倒下的一块,而这多米诺骨牌来自欧洲,又回到欧洲,完成了历史的循环。而且这副多米诺骨牌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就像《为你,耶路撒冷》这部著作的结尾所言:“除非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互相之间能表现出比过去更多一些的宽容和理解,否则,这句古老的祈祷词———‘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就有可能成为另一代闪米特民族后代的战争呐喊。”这句话,值得整个世界共勉。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三):以色列建国史的全景再现

       近来关于“耶路撒冷”话题的书籍真是不少。去年底出版的西蒙•蒙蒂菲奥里的《耶路撒冷三千年》火了一段日子。被誉为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的徐则臣写过一部在小说界影响颇大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这次遭遇这套上下册的《为你,耶路撒冷》也是一件阅读快事。这部由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这两位负有盛名的纪实文学作家捉刀的作品厚达800页,时间跨度只涉及三百天。不要小看了这三百天,它在以色列建国史上可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用他们神奇的笔触,把这三百天写过惊心动魄。这整个以色列建国史浓缩在三百天中,大大增加了这本书的可读性。这套著作是纪实文学,不是纯粹的历史著作,故而其中可能多了一些小说成分,这样的著作阅读起来可能更顺畅些,可读性大大提高了,更富有现场感,让人如入其境。这样的作品不像历史著作,很多考证辨析,阅读起来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你阅读时间比较充裕,完全可以在一天内把它读完。
       以色列能够独立建国,国际大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波兰波犹太囚徒,这些犹太人成了无家可归之人。他们不能返回故园,如何安置这些人成了一个很现实的国际问题。当时的西欧国家饱受战争之苦,没有条件收容他们。当时只有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欢迎接纳他们。这为以色列建国提供了人员基础。希特勒杀害600万犹太人的罪行被揭露后,国际舆论一边倒地同情犹太人。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决定从巴勒斯坦脱身。1947年2月15日,英国宣布把巴勒斯坦转交联合国。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这个决议为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同时提供了建立自己国家的机会。1948年5月14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这本书把这个以色列的建国过程用纪实的方式生动地描述出来,还原了历史现场,让读者有亲历之感。为了写好这本书,作者花了整整两年时间采访大量的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又用了三年时间写作这部书。这本书还提供了六十多张绝版的历史照片,多张珍贵的耶路撒冷地图。如果你对以色列或是耶路撒冷这个圣城感兴趣,这部书值得你一读。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四):以色列建国史的全景再现

       近来关于“耶路撒冷”话题的书籍真是不少。去年底出版的西蒙•蒙蒂菲奥里的《耶路撒冷三千年》火了一段日子。被誉为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的徐则臣写过一部在小说界影响颇大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这次遭遇这套上下册的《为你,耶路撒冷》也是一件阅读快事。这部由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这两位负有盛名的纪实文学作家捉刀的作品厚达800页,时间跨度只涉及三百天。不要小看了这三百天,它在以色列建国史上可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用他们神奇的笔触,把这三百天写过惊心动魄。这整个以色列建国史浓缩在三百天中,大大增加了这本书的可读性。这套著作是纪实文学,不是纯粹的历史著作,故而其中可能多了一些小说成分,这样的著作阅读起来可能更顺畅些,可读性大大提高了,更富有现场感,让人如入其境。这样的作品不像历史著作,很多考证辨析,阅读起来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你阅读时间比较充裕,完全可以在一天内把它读完。
       以色列能够独立建国,国际大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波兰波犹太囚徒,这些犹太人成了无家可归之人。他们不能返回故园,如何安置这些人成了一个很现实的国际问题。当时的西欧国家饱受战争之苦,没有条件收容他们。当时只有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欢迎接纳他们。这为以色列建国提供了人员基础。希特勒杀害600万犹太人的罪行被揭露后,国际舆论一边倒地同情犹太人。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决定从巴勒斯坦脱身。1947年2月15日,英国宣布把巴勒斯坦转交联合国。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这个决议为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同时提供了建立自己国家的机会。1948年5月14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这本书把这个以色列的建国过程用纪实的方式生动地描述出来,还原了历史现场,让读者有亲历之感。为了写好这本书,作者花了整整两年时间采访大量的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又用了三年时间写作这部书。这本书还提供了六十多张绝版的历史照片,多张珍贵的耶路撒冷地图。如果你对以色列或是耶路撒冷这个圣城感兴趣,这部书值得你一读。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五):几笔印象或随感

中东历史不熟悉。但是集中注意力看完八百页的书,记性也不比以往了,过一年半载可能会忘个干净,不记几笔印象,有点对不起自己。

1. 本书是两位作者在1972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的五年里,遍访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则称之为他们的“独立战争”)的无数亲历者,写就的报告文学。想来对于当时的(读纽约时报、新共和等的)读者,不用特别介绍大卫·古里安、果儿达·梅厄等人是谁,哈加纳、伊尔贡、阿拉伯军团又是什么组织。以色列武装里的年轻军官拉宾、踏上北征路程的埃及军团中的小伙子纳赛尔,(特别是后者)更是一笔带过。

2. 犹太人在锡安主义的旗帜下,表现出难以理解的执着和难以置信的献身精神;阿拉伯人在圣地生活千年,对故土的执念,以及奥斯曼帝国崩解后,在时代背景中又焕发出的民族自觉,尽管这种民族自觉并没有让他们凝聚成团。这二者背后,还是地中海沿岸的千年历史沉淀,包括罗马帝国、十字军、近代欧洲的崛起和全世界的殖民霸权、宗教交融、发展、冲突,等等一路而下。后来冷战到来,美苏自然也概莫能外。现在的后冷战时代,恐怖主义的兴起,同样也是历史大树的孳生、分叉。没有孤立的河流,历史看样子暂时也看不到终结。

3. 以色列建国时的人才济济,开拓、组织、协调、宣传,各方面能力都让人惊叹。去欧洲采办军火以户·阿弗里尔,绕过各种障碍和英国的禁运措施,在停火的一个月里将民兵凭空武装成陆、空两支现代化部队。而去美国采办武器的哈伊姆·斯拉文尼,跑遍几个州,把二战后要销毁的整套兵工厂,重新编号打包偷偷送进巴勒斯坦。梅厄夫人,下飞机时身上只有10美元,紧锣密鼓的巡回演讲,回到特拉维夫,却已带上5000万美元。照外约旦的英籍总司令格拉布所说,缺乏现代技能又容易冲动,一盘散沙的本地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对抗,实际上是跟掌握了现代技能的欧洲人对抗,如同两千年前犹太人对抗罗马人一样,毫无胜算。

4. 双方都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伊尔贡和斯特恩帮在代尔·亚辛屠杀数百名阿拉伯无辜平民(暂时还没搞清楚,这个“亚辛”跟后来哈马斯那个已被定点清除干掉的亚辛有没有关系),自然也招来阿拉伯民兵和军人,对犹太人的基布兹的毁灭性报复。阿拉伯军团对耶路撒冷老城的围城之战和对老城犹太人区到占领为止,过程中的残酷攻击;还有后来以色列国防军(哈加纳改名了)得势后对被占领老城的密集轰炸,包括飞到医院炸毁救护车的炮弹。这些都让我想起我们那个不太被提起的饿死40万的赫赫战功的长春围城。

5. 对着地图,虽然配图粗糙了些,仔细跟读了双方在城区的攻防,以及城外交通干线的来回抢逼攻守,对拉特龙高地的攻击及以色列的三次功败垂成……多多少少了解了些实际战争的要素和节奏。而战争中各种意外导致的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行为,结果却是血淋淋或者焦黑的尸首。以色列无奈之下偷偷建造临时公路,古里安没用圣经典故,却取名“滇缅公路”,事后却使耶路撒冷的孤军存活并且优势反转。又让人深刻体会到战争胜负的不可预料性。

6. 然而真正让以色列喘口气,进而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却是一个月的停火期。虽然也提到美国的牵制作用,但还是难以理解阿盟怎么就突然改变主意同意了,错失了一鼓作气“把犹太人都赶到海里”的最佳机会,今后也再也得不到上天的恩赐机会。

7. 可能不少人不习惯,觉得纪录琐碎,阿猫阿狗都要出来遛遛,人名可能有几百个。然而,历史不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正是有了现代性的历史书写,才让人看到由默默无闻的大多数人构成的真实的历史,在历史中普通人的思想和行为,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为什么充满仇恨或者满怀悲伤,又为什么勇往无前甘于牺牲,或者就是一个硬币的反面,又为什么如此残酷无情暴虐乖张。

8. 读书一直慢速度提不上去,特别是有点块头的书,越看到后面,越希望注释索引多一些厚一些。好让阅读也尽快有个终结。这会儿就不会有着注释那么多,还一样算我纸张钱这种小市民思路了。这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讽刺。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六):上帝与凯撒之城

“你要为耶路撒冷求平安……
愿你城中平安,
愿你宫内兴旺!”
这小节节选自《旧约·诗篇》的小诗作为文章的结尾,莫名地让人感伤,即便一个对宗教没有什么了解的人,也都被其中的虔诚与真实所打动。诉求于上帝对于如笔者等无所信仰的人来说,或者有些不可思议的奇怪。然而,这两册厚厚的文字撰写的耶路撒冷的苦难与幸福让人不难理解生活在耶路撒冷的每一个民众对上帝的虔诚的信仰。
在这个世界上大底很难再找到一个和耶路撒冷一样,历经沧桑的圣地了,对于犹太人而言,尤其如此。他们似乎是约伯,拥有着上帝的爱,却又必然经历如此多的磨难。犹太人或许比约伯更加的受难,他们在诸多国家不受待见,他们被迫戴上专属的标签,他们被认为是瘟疫的来源,认为是灾难的初始,更加在希特勒政权之下被认为是再也没有更下等的生物了。他们最后回到了自己的土地,他们的“复国主义”让耶路撒冷的土壤上多了一群虔诚的信徒。
然而,对于犹太人而言,他们听到了复国决议被通过的时候的兴奋,恰恰是他们另一轮灾难的开始,也是耶路撒冷的灾难的继续。在这本《为你,耶路撒冷》一书之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描述:到年底,巴勒斯坦的暴力冲突已经夺去了175个阿拉伯人、150个犹太人和15个英国士兵的生命。1700名犹太区的居民和200名守卫者住在一个反差强烈的奇特世界里,步枪射击声和会堂唱响的赞美诗融为一体。作者用如此详实的数字来和细节的描述将耶路撒冷的常态概括了出来。战争与信仰,生存与死亡,幸福与灾难,统统在上帝之城融为一体,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生了所有的爱与恨,喜与泪。就在这样这样的枪林弹雨中,耶路撒冷人为了自己的信仰之城进行了世俗政治的争夺。对于犹太人,这似乎是其他国家赋予的权利,同时也是上帝的怜悯;对于阿拉伯人,那似乎就是“自古以来”所有的领地,只不过被所谓的强权政治所分割。分治,是世俗政治向宗教权威叫板,也是世俗政治扰动宗教势力均衡的一次介入。
宗教与世俗政治的均衡,在作者的对耶路撒冷的枪林弹雨之间的祷告中可以窥探其中的艰难。然而,当西墙依然还有人在祷告,当人们依然还相信上帝的善与美,终究会有神秘力量让这座城市变得平安,变得兴旺。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七):事例堆砌的犹太建国故事

二战后犹太复国主义的以色列建国史,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的历史事例堆积。本书一大特点就是堆积事例。人物众多,细节故事很多。主次不是很分明,整体脉络脉络,时间线,不是非常清晰。没有一定的中东历史常识,读起来会吃力,即使对历史有所了解,读这么多细碎的事例感觉也十分乏味。
         众多的人物故事:以色列总理犹太复国主义者领导,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以及以色列之母为犹太建国募集大量资金的梅厄夫人。犹太人的对手——狂热的反英反犹太主义者侯赛因巴勒斯坦哈吉赛敏。巴以两国作战领军者以色列大卫沙提尔和巴勒斯坦的阿卜杜拉索尔。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内部冲突——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埃及国王法鲁克。这些人物实都可以作为联系整个历史事件脉络的主角。但作者平均用力,完全没有主次,读起来没有重点,烦乱,几乎有点无聊了。
       犹太人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以色列的诞生是充满挫折悲剧性。但因为犹太人历史背所以——“你穷你有理,你惨你有理,所以说就要拿走别人的领土吗,就要侵略别人的领土吗?”犹太人的已经离开了故国很久,在中东在巴勒斯坦,除了极少数的既有定居点外,阿拉伯人土世世代代生活了很多年。犹太人的建国是让众多阿拉伯人流离失所,背负苦难为代价的。以色列建国制造了大量的阿拉伯难民。
     大国间的博弈,二战后英国势力衰弱,英军撤退之后留下了很多遗留的问题,英国没落导致了中东地区的权力真空,各种势力介入美国,英法。俄国导致混乱。阿拉伯国家真的不团结: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埃及国王法鲁克,都想在阿拉伯国家成为领袖,明争暗斗。
  我更感兴趣的角度应该是,大国领导、巴以双方领导对于一个犹太人国家的建立,内幕如何,进行了什么样的外交斡旋,大国互相博弈。领导层的思考和决策,突出历史决策和引导的决策者和主角,讲清楚因由缘起,互相关系。琐碎的背景人物和事例,没必要堆积太多,作为点缀就可以了。整片整片的堆积,没有主干,读来无味。
     综合,书名虽说是为你耶路撒冷,但不是单纯为以色列唱赞歌。历史是残酷的。以色列的建国不仅充满犹太的血泪,阿拉伯民族的牺牲不能忘记。真实世界,没有天堂。全书主干不清,堆砌势力,说不上是一本好书的故事集合。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八):耶路撒冷:“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看过了这本书,多少能够理解一些犹太人这个群体,但是,发现自己果然更没法喜欢以色列这个国家了。虽然,对这个国家,此前所知不多。但因为意识形态余毒未尽的关系,很多国人(连我自己在内)打心眼里就没法对这个国家产生什么好感,只能说谁让自有记忆开始,这个国家就是作为美国的小弟,一直是美国坚定支持者,像是某种搞笑的丑角一样的角色出现在新闻联播和报刊的国际栏上呢。
不说那个荒天下之大谬的“唐山大地震以色列向我国捐款一亿美金”吧,后来以色列单方面终止已经和中方签订了的无人预警机合同,还不够恶心人么。不过,记得有次坐火车的时候,打发时间买了本杂志,其中就有篇关于各国领导人身边的保安护卫内幕的文章,多少让人对其有所改观。记得当时列举的有美国总统的贴身保镖,梵蒂冈教皇卫队,中南海保镖,甚至还有以色列的突击队,称他们会飞越数国领空解救人质,特工小组会在世界范围内追杀黑名单上的人。也正是从这篇文章上第一次知道了,原来以色列的兵役是不分男女的,貌似这才叫真正的男女平等好伐〒▽〒
但是为啥会这样?当时没太细想,但现在看了这部书后,我终于明白了。……因为那片儿地方有点乱,不,正确来说是不是一般的乱。中东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热点地区,犹太-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最明显地体现在中东,那片地方一贯盛产各种极端分子,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世界的冲突从来没有中断过。整个地区常年处于战争或战乱状态。大概是因为这个地方生活得不如意的人太多,因此报社心理也特别严重的关系吧?
我真的是挺佩服那些防不胜防的自杀性爆炸者的,虽然不认为他们的行为有多能够被人理解,但是都这年月了,人人都“向钱看”了,居然还能有肯为了理想去死的,还真的有些够不可思议的了ヾ(≥へ≤)〃别说现在日子过得好端端的大学生们,好吧,就算是抗日战争那会儿,也没听过能有几个为了国家民族大义就去绑上一身的土炸药去当“人肉炸弹”刺杀小鬼子的啊?小时候在电影里见的那个,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家仇,而非是国恨,才终于豁出去不要命了的。
“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均将耶路撒冷视为圣城,他的每一块石头上都打上了神圣的烙印。它的墙垣承载着以宗教名义犯下的滔天罪行。”……“耶路撒冷”,不仅是一个无法解开的线团,亦是一切纠纷围绕的中心。而且,当宗教仇杀和种族问题搞到了一起,就更难解难分了。总的来说,比起欧洲的天主教,还是感觉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共通点应该更多些吧?至少犹太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一样都不吃猪肉的,再想想西班牙那些宗教狂占领美洲后,对原生土著文明传承不遗余力的毁灭,明显两家对于“知识”,这样人类智慧的宝贵程度也和天主教的态度截然不同。
总觉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论是阿拉伯人还是犹太人,骨子里都有种桀骜的反抗精神。反之,如果换做了中国人,受欺负了第一反应绝对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颜面受损的情况下,自然又另当别论了。应该说,中国人的骨子里就有股子韧劲,不管怎样的境地,只要有口喘息之机,就能悄无声息的发展壮大起来。所以说懦弱怕事也好,更加理性也对,中国人的确没那么感情用事,会更关注眼下的实际问题。
不然,就像中国不也同样是以某一民族占压倒性绝对多数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国家,境内的少数民族人数也不少,怎么就没见闹出种像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那样的乱子来吗?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民族问题又掺和上了宗教问题,才裹乱棘手的。大概是中国这方面处理的不错,反正我从小到大,从没感觉身为国家主体的汉人的一员有什么好处了,反倒是很羡慕那些少数民族的同学,能够享有种种的优惠政策。不说对总人口很少的少数民族不限定生育指标,单凭高考的加分就够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嘞个嚓嚓了凸(艹皿艹)
这也是两个历史上同样曾为人奴役,饱受苦难的民族,至今的发展趋势却截然不同的缘故了。当年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谈香港问题的时候,一国两制,谈不拢说搁置就搁置了。也可能是香港对中国人的意义,不像是耶路撒冷对以色列人那么重大吧。否则,换做了是有着政治象征意义的北京就肯定不行了。无论是法国人对巴黎,或者意大利人对罗马,日本人对京都,我想这些国家的人对这些城市的感情也会同国人对北京一样的。这方面肯定只多不少。
说真的,在阿拉伯人看来,他们只是不同意那些以色列人拿着几千年前他们曾经有过的国家的名义,来要求现在住在这片土地上几百年的人们来让出自己的家园,拱手给他们,……总不能因为这些犹太人太可怜了,太值得人们的同情了,别的人吃的亏,倒的霉,就都不算事儿了喂?没那么算的,没错,人是都有同情心的,但也得先看看是什么情况,总不成因为太值得人同情了,做人再就不用讲道理了。
能够感觉两位作者字里行间的感情饱满真切,可惜不知是何等缘故,总给人一种有所侧重的味道。就算两位作者将矛头调转,抨击在犹太人复国主义最终得以成功在阿拉伯半岛上建国,整个过程中西方国家暴露无遗的冷漠虚伪,可再怎样用转移矛盾的方法来掩饰也全无用处。毕竟,他们的立场始终是如此的鲜明。——对阿拉伯人只能说是报以遗憾,但对以色列人却是抱有莫大的同情心及同理心。
作者说得挺动听,“为了避免任何阿拉伯人在回顾该事件时有意放大,在此处以及此后有关代尔·亚辛事件的文字,均取材于犹太人的资料、国际红十字会的人员报告,以及”,且慢,不只是这一事件,应该说全书所采访的大都是犹太人啊喂~别看该书的书名是看似中立的“耶路撒冷”,但实际上,却是一部以犹太人视角为主写成的,为着犹太复国主义唱大唱赞歌的犹太人建国史。感觉全书最公允的一句话,不过是:恐慌没有国界,害怕也不是一个民族的私产。
不知作者翻过头来再看自己写的东西是种什么样的感受,就看他们在书里反反复复的遗憾阿拉伯人有多傻,一次次的错失了在谈判中解决问题的大好机会,转头又津津乐道于犹太人自战火的惨烈中建国的艰难起来。这种写法,就算是有所偏向和侧重,也令人觉得未免太过,简直是毫无顾忌了。……可是,我始终没弄明白的一点是,这些阿拉伯人究竟哪里有错?
诚然,这些阿拉伯人没有做出太多理性的考量,做事不会去衡量此举可能导致的糟糕结果,往往凭借自己的感情从事。可这绝不等于说他们的诉求是毫无道理的。难道,就因为他们没有一开始就认清了,既然那些西方人像扔不可回收的垃圾一样的把以色列人扔到他们世居了700多年的土地上,就不可能会大发慈悲的好心同意带走这些犹太人的现实;难道,他们只是不想妥协也是错喽?
不是我等局外人不体谅人,没能因为同情这些犹太人因为千年的离散,漂泊无依至今的苦难,就理解接受了他们的做法——总不成,就因为你们可怜,就可以肆意篡夺别人的国家,驱赶这片土地上的世居了几百年原住民了!!?公平是都互相的,当你要求公平时,自己永远不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高高挂起。也没有人有资格成为别人的判决者。
诚然,从始至终犹太人一直在西方世界饱受压迫欺凌,是个历经磨难的民族,但明明只是那些欧洲国家的人才一直想方设法的欺压戮害犹太人才对,怎么现在的犹太人却可以理直气壮地认为全世界人民都是亏欠你们的,都应该偿还这笔良心上的债务……让人实在没法不反诘一句:究竟是什么给予了你们这种底气,居然认为西方就能够等同于全世界,西方人民就应该等同于全世界人民的?
那些一直相对安全的居住在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之中的犹太人,却通过建国直接强占了原属于阿拉伯人的土地,结果,这种不义之举怎么就变成了“全世界带给他们痛苦的公正补偿”了!荒诞得简直就像是,无数年来的老虎一直以鹿群为食,但是有一天,突然良心发现,觉得自己不该继续伤害鹿了,还良心大发的决定给予补偿。老虎干脆就从同样被自己欺压的小弟狐狸的身上撕下来一大块肉,赏给了鹿吃,而鹿呢?居然也还心安理得的吃掉了狐狸的肉,还觉得自己真的得到了应得的补偿一样。
犹太人的这种想当然的想法,从逻辑上就无法成立,但遗憾的是,也的确是阿拉伯人的不妥协无意中帮助了这些犹太复国者们实现了抱负。相比之下,更加令人不能忍的却是,两位曾经从事过以“真实、真相”为准则的记者的作者,有志一同的极力忽视这种扭曲的想法,将注意力转到深入探寻犹太人建国初期的艰难困苦去了——
还记得曾在某书上读到过这样一段话,“在历史面前,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诚实。对历史的态度,应该是只对历史负责,一切意识形态的偏见都应该靠后。”套用到此书上同样理当成立!就算再同情某一方的境遇,难道作为执笔者,下笔就可以罔顾事实基础了么╰皿╯#
远的不说,要说当年的美国人为何在二战后一力推动犹太人的建国,还不是因为不想要背上那两千多万的犹太人难民的包袱吗?明明是德国纳粹对犹太人搞的大屠杀,造成了战后巨大的犹太难民问题,可是欧洲人无力背负这个责任,美国人不想承担这个责任,丢到阿拉伯半岛去自然是最省事省力不过了。反正,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像欧洲本身空闲土地少还好说点,可是美国,宁可让这些人到别人的土地上去打生打死,也决不能够容忍这些人在美国广袤的土地上占据一个角落,呵呵,这时候那些欧洲人和美国人倒是不讲究什么同情心了!
与己无关的人大概会想,既然亏已经吃定了,在没有足够能力反抗的情况下,就必须要立刻理智下来,想着用自家吃到的这个亏怎样弄到更多的补偿才好。就像某些热心人,明知道别人家的孩子被人强暴了,但是因为觉得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就算再报复回去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就对受害人家属说,只要对方肯拿出钱来赔钱赔偿就好,很不必揪住对方不放……对于受害者而言,作者的看法就是这样的冷漠,反正别人家的孩子死不完,又不是自家的孩子千娇百贵的。
再者,别看作者在书中对犹太人面对自家这种血淋淋的历史做出决定性反抗的犹太复国主义出现得如此之迟是感叹不已。倘若仅从秘密结社的角度来考量的话,犹太人复国主义的出现得肯定不可能时间太短,只是,直到近代时机成熟了他们才敢真正冒头罢了。就像是美国的建国,除了法国人的赤膊上阵,这背后难道就没有犹太人的金元支持和怂恿?不知道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不信的。
说白了,要是更早时候的犹太人如果敢露出自己想要建国的苗头,别说他们上哪儿去建国了,就算真找好了地方,西方的天主教国家不先群起而攻之才怪。更别提再后来的“一战”之前了。要是犹太人敢当着那些正红红火火的四处大搞殖民统治的老牌帝国的面儿,蹦跶出来说是要搞独立,还想的是要在别人家的殖民地里复国,用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几千年前在那里灭亡了的国家就是我们民族建立这样的混蛋理由,呵呵了,找死也不是这种找法哒(*/ω\*)
总之,作为少数群体的犹太人,在没有枪支弹药飞机大炮能够以一敌众的情况下,当时的信息传播和交通状况也不足以支撑他们的梦想o(≧⌒≦)o于是,这些怀揣着一颗犹太人复国梦想的人们就只能隐匿在历史的背后努力,秘密的积攒实力,等待着有朝一日的到来。至于,拿被法国当局诬陷的犹太籍法国军官的事件作为导火索,我估摸着,也不过是犹太人的复国活动由地下转到明面上之后,为了显得不那么心机深重,更好的博取世人的理解和同情心所编撰出来的“公众版本”罢了。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九):以色列建国史的全景再现

       近来关于“耶路撒冷”话题的书籍真是不少。去年底出版的西蒙•蒙蒂菲奥里的《耶路撒冷三千年》火了一段日子。被誉为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的徐则臣写过一部在小说界影响颇大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这次遭遇这套上下册的《为你,耶路撒冷》也是一件阅读快事。这部由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这两位负有盛名的纪实文学作家捉刀的作品厚达800页,时间跨度只涉及三百天。不要小看了这三百天,它在以色列建国史上可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用他们神奇的笔触,把这三百天写过惊心动魄。这整个以色列建国史浓缩在三百天中,大大增加了这本书的可读性。这套著作是纪实文学,不是纯粹的历史著作,故而其中可能多了一些小说成分,这样的著作阅读起来可能更顺畅些,可读性大大提高了,更富有现场感,让人如入其境。这样的作品不像历史著作,很多考证辨析,阅读起来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你阅读时间比较充裕,完全可以在一天内把它读完。
       以色列能够独立建国,国际大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波兰波犹太囚徒,这些犹太人成了无家可归之人。他们不能返回故园,如何安置这些人成了一个很现实的国际问题。当时的西欧国家饱受战争之苦,没有条件收容他们。当时只有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欢迎接纳他们。这为以色列建国提供了人员基础。希特勒杀害600万犹太人的罪行被揭露后,国际舆论一边倒地同情犹太人。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决定从巴勒斯坦脱身。1947年2月15日,英国宣布把巴勒斯坦转交联合国。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这个决议为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同时提供了建立自己国家的机会。1948年5月14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这本书把这个以色列的建国过程用纪实的方式生动地描述出来,还原了历史现场,让读者有亲历之感。为了写好这本书,作者花了整整两年时间采访大量的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又用了三年时间写作这部书。这本书还提供了六十多张绝版的历史照片,多张珍贵的耶路撒冷地图。如果你对以色列或是耶路撒冷这个圣城感兴趣,这部书值得你一读。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十):穿越战争与和平,走近“耶路撒冷”

穿越战争与和平,走近“耶路撒冷”
——读《为你,耶路撒冷》随笔
在人类历史中,战争与和平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为你,耶路撒冷》是一部纪实文学,书里翔实记录了以色列建国前后,围绕耶路撒冷发生的一次次战争与博弈。美国《新闻周刊》记者作者拉莱•科林斯和法国《巴黎竞赛》记者多米尼克•拉皮埃尔以白描式的笔法再现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过推土机一般扎实的叙述,惊人地还原历史现场,呈现了最真实生动的细节。
“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丽,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给了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上帝给了世界十分哀愁,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给了世界上的其他人。”一如基督教作家利纳·莫所感叹的,充满沧桑的耶路撒冷,不仅是宗教圣城,还是一个忧伤与美丽交织的圣地!
世界上没有哪一座城市像耶路撒冷那样,历经苦难。它先后18次被毁灭,又一次次奇迹般地重建,自始至终都汇聚着世上最狂热的爱和恨。世界上没有哪一座城市像耶路撒冷那样,被投注那么多信仰。做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城”,她接受着来自全世界18亿教徒的顶礼膜拜,神圣不可方物。
和平与否常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耶路撒冷在巴比伦、波斯、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多国统治下历尽沧桑。犹太民族不断遭受驱逐,流放和屠杀的磨难。1948年,流亡了3000多年的犹太人终于重新回到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站在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上,以色列人、犹太人都正在做自己的选择。
耶路撒冷,一座可以让犹太人为她哀哭千年,让基督教十字军为她沥血征战,让全世界穆斯林为她魂牵梦萦的城市,却处处充满着矛盾——本意为“和平之城”的她,却从始至终未见和平。《为你,耶路撒冷》,真实再现以色列建国史上惊心动魄的300天。60张绝版相片加5张珍贵地图,以及全书详尽译名索引,句句有出处,事事有依据,60万字写尽耶路撒冷的“今生今世”。
“山林的气息美酒般清爽,黄金之城,青铜之城;耶路撒冷,到处充满光芒;我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也许,这才是层层宗教历史悲情之下,古城耶路撒冷的本来面目——满载着美丽和荣耀,也流淌着鲜血和痛苦,这就是耶路撒冷,一座离神最近的城市。
“感人,奇妙,烧脑……关于耶路撒冷,没有任何书能超越这一本……这本书会让你无限接近耶路撒冷!”一如《洛杉矶时报》所评价的,《为你,耶路撒冷》是“迄今为止关于以色列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两位作者逼真地还原历史现场,阅读时有强烈的现场感,对书中人物,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战争与和平,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一如作者在书中所言,“虽然铁丝网和城垛已经消失,城市居民内心的分界却依然横亘在那里……除非阿拉伯和犹太人相互之间能表现出比过去更多一些的理解,否则,这句古老的祈祷词——‘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就很有可能成为另一个时代闪米特民族后代的战争呐喊。”
人人有梦,人人追梦。耶路撒冷是政治、宗教、民族的复杂综合体,一方圣土、两个民族、三大宗教。长远看,和平共处是出路,坚守和平才是正道。期待时间能成为化解历史仇恨的良药。当然,世界和平绝不是水到渠成那么简单,一个和平的、祥和的世界,需要在博弈中磋商,在谈判中让步。
欢迎转载(约评),烦请致函致电告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