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随机致富的傻瓜》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随机致富的傻瓜》的读后感10篇

2017-11-20 22:38: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随机致富的傻瓜》的读后感10篇

  《随机致富的傻瓜》是一本由(美)纳西姆.塔勒布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1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机致富的傻瓜》读后感(一):书摘

三个锦囊:
偏态,概率分布上的不对称,黑天鹅事件的出现就是最典型的偏态。现实意义就是如果失败的代价过于沉重、难以承受,那么这件事成功的概率有多高根本无关紧要
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我们只看到成功者,而由此形成对机遇的歪曲看法。
路径依赖,有点像物理学上的“惯性”,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
(一)
梭伦Solon:看尽人世间形形色色、无数的不幸之后,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享乐而狂妄自大,或者赞美稍纵即逝幸福快乐。世事难料,未来便或莫测。只有承蒙上苍垂怜从此能幸福以终的人,我们才能称之为幸福快乐。
coup de foudre
斯多葛主义
考虑历史的另类发展而使结果大为不同
以概率学的角度来判断事情:注意可能发生什么事,并且对观察到的事物抱持着肯定的心理态度
不要把正确性和可以理解混为一谈
误报false positive和漏报 false negative
数学主要是用来作为冥思的工具,不是当作计算工具使用。
历史的不同发展可以学术地称为替代样本路径,该名称从称作随机过程stochastic processes的概率数学而来。路径的概念和结果不同,不是MBAsh式的情景分析,而是探讨随着时间行进而出现一连串可能的情景……我们不关心比如说一年后投资人的财富有多少,但关心这段时间内他所有财富的起落。样本一次强调的是,我们只在一大堆可能的结果中看到其中一个。样本路径可能已经确定,也可能是随机的。
参考为实现的结果,看懂那些已经实现的结果,可以叫做“在历史之下求和”summing under histories,名次借用自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 Feynman探讨量子力学时的说法。
遍历性ergodicity,大致而言,在某些情况下,众多非常长的样本路径最后看起来会彼此相似。而一条非常、非常长的样本路径的性质,类似于许多较短路径平均值的蒙特卡罗性质。
幸运的是傻瓜可能得助于生命中的某些好运气,但是长期而言,他的处境会慢慢趋近于运气没那么好的白痴。每个人都会向长期的性质靠拢。
从数学的角度来说,进步意指某些新信息优于旧信息,但并不是说一般的新信息都会取代旧信息,因此,最适当的做法是在碰到有所疑虑的时候,以系统化的方法排拒新观念、信息或方法。其理至明,却叫人震惊。
Philostratus:神看到未来的事情,平凡人看到眼前的事情,聪明人看到即将发生的事情。
在很短的时间尺度内,我们观察到的是投资组合的变异性variability,而不是报酬率。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是变异,几无其他。我总是提醒自己,我们观察到的顶多是变异和报酬的组合,不是只有报酬而已。
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事发生时能赚多少钱。利出现的频率有多高并不重要,结果多少才重要。
如果去看更宽广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某个地方从来没有发生的事,最后往往会发生。换句话说,历史告诉我们,以前从未发生的事,后来竟然发生了。狭隘的时间序列没有教的东西,历史却教了我们许多。视野越宽广,我们学到的教训就越多。历史教我们不应该像天真的经验论一般,只观察偶然遇到的历史事实。
稀有事件的发生是由于人们以狭隘的心态去解读过去的时间序列,误解其中的风险。
金融市场中,有一类交易员是靠反向稀有事件为生。对他们来说,波动往往是好消息。这些交易员经常赔钱,只是金额不大。他们很少赚钱,不过一赚就是一大笔。“危机猎人”
经济学家卢卡斯(Robert Lucas)说,如果人是有理性的动物,那么理性会引导他们从过去整理出可以预测的形态,并且有所应对……由此可见,在预测未来时,过去的信息完全没有用处。【如果人们都有某种预期,那么这种优势就被消除,该预期的事件也就不存在了】
用数据去否定某项命题,而不是去证明它。【如黑天鹅问题,无法证明】
波普尔表示,科学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么严肃,世界上只有两种理论:
第一,经过检验并以适当的方法予以驳斥、已知为错误的理论,称之为已被证伪falsified。
第二,尚未得知错误或者尚未遭否证,但将来有可能被证明为错误的理论。
理论无法被验证,只能暂时被人接受。
理论必须包含一组可以被验证为错误的条件。
哲学家帕斯卡Pascal表示,对人来说,相信上帝存在是凡人最合宜的策略。如果上帝真的存在,那么相信它存在的人会得到奖赏。如果它不存在,也不会有任何损失。所以说,我们应该接受知识上的不对称。有些情况中,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可以派上用场,但我不希望将整个生命都依赖它们。
(二)
不否认假如某人过去的表现优于他人,便可推测他将来也可能有更好的表现。但是这种推测非常薄弱,以至于决策时一无可取。因为最重要的是两项因素:他从事工作的随机成分多寡,以及有多少数目的猴子参与。
随机性偏差简述如下:第一,存活者偏差(又称打字机前的猴子),起于我们只看见赢家,对机运持有的看法遭到扭曲。第二,不同凡响的成功最常见的原因是运气。第三,我们在生物构造上缺乏了解概率的能力
致富纯粹是自利行为,不是社会行为。资本主义的优点在于社会能够善用人们的贪婪,而不是他们的善行,同时也不需要颂扬这种贪婪为一种道德或知性成就。
我们经历的现实只是所有可能出现的随即历史中的一个,我们却误将它当作最具代表性的,忘了还有其他可能性。简言之,存活者偏差是指“表现最好的最容易被看见”。为什么?因为输家并没有现身。
癌症丛集cancer clusters。16支飞镖恰好分别插中16个不同的正方形,这样的概率非常低。这些格子如果不出现丛集,将是极为罕见的事。
“发现没有事情”和“没有去发现”两者可能会被混为一谈。而实际上,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这个事实,可能包含重要的信息。【如集合{0}和空集是不一样的】
非线性动态现象有个市场名称,叫做混沌理论chaos theory。混沌理论主要是讨论起点上的一点小差异最后会造成不成比例的反应。
经济中输赢呈现诡异的动态过程,最后的结果往往不是最好的。强迫发展过程理性化,反而成了多余、不必要、不可能办到的事。这称作路径依赖结果path dependent outcome。
经济学家Brian Arthur研究非线性现象后表示,经济优越性取决于概率事件加上正面回馈,而不是看技术优越性。
对于证据的解读,人们常把缺乏证据absence of evidence与证明没有这回事evidence of absence混为一谈。
个股从高点下滑的平均跌幅达40%,和所有股票(也就是大盘)从高点下跌的平均跌幅为10%,两者并不相抵触。我们应该晓得,个股不见得同时升抵最高价。由于个股的价格并非100%相关,A股可能在1月间升抵最高价,B股可能在4月间升抵最高价,但是A股和B股两只股票的平均价格可能于2月间升抵最高点。此外,个股价格如属负相关,也就是A股处于最高价时,B股恰好跌到最低价,那么在股市创新高时,两只股票有可能都比最高价下跌40%!依随机变量极大值分布的概率法则,平均值极大值的波动幅度一定低于极大值的平均值。上述现象并不必然意味空头市场已经来临。
为什么每个人都需要学统计学?因为太多人只看解释。我们没办法光凭直觉,就能理解概率的非线性倾向。
在市场中操作时,认为市场会往哪里走的重要性,远不如我在某种信赖水平下允许的误差率。
(三)
在面对随机性的事业生涯中,我顿悟的一件事,是了解自己不够聪明、不够坚强,不必奢望去对抗自己的情绪反应。此外,我也相信需要靠各种情感来构思一些观念,从而得到实践的力量。
我只聪明到了解自己容易被随机性愚弄,并且接受自己相当情绪化的事实。
我们生来不会把不同的事情独立开来看待。观察A和B两件事时,我们很难不假设是A造成B、B造成A,或者两者彼此影响,我们的偏差会立即在期间建立因果联系。
假设你拥有一幅画,当初是以2万美元买进的。由于艺术品市场欣欣向荣,现在这幅画值4万美元。如果你手头上没有这幅画,你会依目前的市价买进吗?如果不会,那么我们就说你死守自己的现状。你不肯按目前市价买进的画,表示市价已高于其实价,留着它不放根本不合理,你所做的只是感情上的投资。

  《随机致富的傻瓜》读后感(二):太多运气被当成了技巧

鲁斯效应(Babe Ruth Effect)—— 追求成功的人应该冒更大的风险,获得更高的收益。
很多人觉得,真正好的投资人是不靠运气的不冒风险的,也有人说,讲运气的都是年轻人道行浅。但其实,我把人世间所有的事情分为三类:
1、只和自己有关的,比如健身、背单词,这类事情丝毫不靠运气,只要足够努力就会有收获,就能够成功。
2、 只和外部有关的随机事件,比如扔骰子、赌大小点,不管自身如何努力,最终都是完全依靠外部概率。
3、 和自身与外部都相关的,比如德扑、比如投资、比如其它的绝大多数事情。这类事情最终的结果都是靠运气的,因为只要有外在因素的影响,你就永远无法有 100% 的概率实现一件事。不同人所能做的,只是提高自己实现某种结果的概率,仅此而已。
所以大多的事情是靠运气的,这句话没错。又所以,社会中的大多数事件都是概率事件。
既然得到这个结论,那对这些概率事件做选择的时候,计算数学期望就是最重要也是最科学的方法。
《黑天鹅》的作者 Nassim Taleb 在他的另一本书《随机致富的傻瓜》中曾经举过一个有意思的例子。
有一次,一个同事问 Nassim Taleb,“你觉得某只股票的走势会怎么样?”,Nassim 回答说,“70%的大概率会涨”。但是,那个同事却发现 Nassim 在做空这只股票,就质问他是否在耍自己。
Nassim 用上图解释说,股票确实有 70% 的概率会涨,但涨幅可能只有 1%,而 30% 的概率跌所对应的跌幅却是 -10%。这样算数学期望值的话,买涨的期望是:70%*1%+30%*(-10%)= -2.3%。
所以回到中国股市上来,我最不喜欢买的其实是大的题材股,所有人都知道这个股票是大概率会涨的,那么这个事情的潜在期望也就很低。所以越是热的股票、越是热的题材,就越容易把人套牢。那么你下次再进行理财选择的时候,不妨想想看,这个理财选择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吗?可以帮助我做到第一名吗?可以让我产生最大的盈利预期吗?
所以,虽然涨是大概率事件,但买跌的预期结果却更优。这就是算期望的价值。基于此,希望大家都能够更好地对风险和回报进行选择。
把运气当技巧的情况太多了!!

  《随机致富的傻瓜》读后感(三):读后问答

一句话总结该书?
用梭伦的眼光和智慧,理解波普尔的证伪和开放社会理论,坦然(或假装坦然)接受休谟的黑天鹅,学习索罗斯处理随机性的方法,保持批判性的开放心胸,而且不以改变看法为耻。
适者生存碰上路径依赖?
QWERTY键盘是一个奇怪的例子。如果说在打字机时代还算适者的话,计算机时代明显就不再是了,但为何依然生存的好好的,不仅生存的好好的,还比其他布局更合理打字速度更快的键盘生存的还好?适者生存,但不适者未必就不生存!
我的意见是市场上涨的可能性比较高(我看好后市),但最好是放空(我看坏结果),因为万一市场下跌,它可能跌很多。这句话怎讲?
概率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期望,虽然期望跟概率一样难以计算。
斯金纳的鸽子实验说明了什么?
迷信是一种本能,是生物对模式的自动匹配。所谓迷信,是一种主观上认定的因果关系。对可重复观察和操作的事情,破除迷信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用科学实验和证伪理论即可。但对于不可重复观察和操作的事情,比如历史,破除迷信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情。
猴子乱敲键盘可以打出《荷马史诗》吗?
从概率的角度看,可以,但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或者足够多的猴子或者两者兼具,这涉及到样本空间的概念。对股票操作者而言,存活者偏差取决于母群体的原始大小。一个人过去赚到钱这个信息,本身既无意义且不重要。
股市的两种操作策略?
人在市场中的行为并不是理性的。其中有些基金认为人们对新闻总会过度反应,其他一些基金则恰好相反,认为人们对新闻的反应不足。这些信念导致两类操作策略崛起,一类是反向操作者(contrarians),他们的思维逻辑是:嘿,由于人们会系统性的过度反应,所以我们来和他们对着干,卖出赢家,买进输家。另一类则是动能型操作者(momentum players),行为恰恰相反,由于市场的调整速度不够快,所以我们来买入赢家,卖出输家。由于随机性的作用,这两种人都能在某些期间有所斩获,但不能据此就论断两种理论谁对谁错。
对任一特定市场反应,两种操作类型必然能对上一种,但问题是我们不知道会对上哪一种!
梭伦与克利萨斯的事情虽然是故事,但是否有原型?
梭伦一度取得了很大的、甚至是接近独裁者的权力,穷人和富人两方都曾力劝和想共拥他做大权独揽的“僭主”,但他拒绝了。这其中当然有他自己的考虑,他说,在那个位子上固然好,但很少有人从那里和平地走下来。更重要的是,他将城邦的福祉看得比个人的权力更要紧,他也有自己在权力以外的爱好和所珍视的价值。所以,为了城邦的长治久安,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
我们人类是一种神奇的生物,我们不仅创造未来,我们还创造历史,我们不仅创造发生过的历史,还创造未发生过的历史。

  《随机致富的傻瓜》读后感(四):看似对称的不对称

生命是以非线性的方式呈现不公平,如果非要给自己规划一个十分精确的路径图谱,就会像以前的我的一样遇到比较大的偏差修正起来就比较麻烦,问题是虽然得到了修正,自己也以为航线校准了,但是如果俯瞰整个生命路径,这个偏差会引起巨大的变化,类似蝴蝶效应,即“初始值的极微小的扰动而会造成系统巨大变化的现象。” 或者是我们常见的说法“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在你的小蝴蝶闪动翅膀时,你一定得格外注意。
以前受成功学口水书的影响,或者情况严重点,身边的大多人包括父母,多少会希望,那些发生在邻居家的孩子身上的光辉事迹,或者经成功大师的点拨后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也会像他们一样再次重复光辉一回,这根本不可能,即便你把某人的传记背的滚瓜烂熟你也不会像他一样,当然这样说谁都明白,谁都知道世界上就一个巴菲特或者比尔盖茨,但是回到自己遇到的问题就不那么明白了,新闻媒体,老师家长不断宣扬成功者,”向某某学习“这句话我快听烂了,我还是继续在听到,如果能那么好复制成功的路径,世界就不刺激了,失败者总是不在舞台上的,人们期望看到成功者。
原先我喜欢为自己定制比较精准而且灵活的计划,然后一步一步施行,如果出现偏差我就修正,然后学期结束的时候我发现我所做的一切已经超出我预计范围好远了,有些事情根本根本就不在最初的蓝图中,我反应过来,是我的行为在一开始出错了,我就像搭在墙上的爬山虎,有个相对完美的架子供我缠绕,到头来发现自己到别人的墙头去了,即便我依附在上面最后形成美丽的爬山虎,我也只是爬山虎,重点就是我一开始就已经把自己无形之中限制住了,而且起初我自己也不知道,当然爬山虎只是比喻。
我只是描述我对认知变化的感受,你要问我该怎么办,我无能为力。我的三观不断被刷新,我以为我21年多少有些经验,可是我没有,我以为长辈有经验,不见得。所谓经验就是你所有的看法并且不是那么正确的,可你以为正确。这个是人类发展遗留下的基因,一个原始人在扣鼻屎,突然下雨了,有一天他又在扣鼻屎,结果又下雨了,结果他就发明了一种扣鼻屎求雨的法子,并且流传至今。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有点像物理上的惯性,路径依赖。再加上我们的生长环境对我们的毒害,比如像雷锋同志学习,你看人家的孩子等。那天我发的心情”你说要花多久才能吧18岁前的错误看法全部改正呢?“不知道,也许一生都难以改正,也许你一辈子都是错误的看法,某些偏见已经深深嵌在我们的大脑里,阻碍我们处理较复杂、可能需要更精准评估概率的环境。想想我们生活原来这么刺激,但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和我没关系。
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对称的结果,如果你能屏蔽一些刻意被烘托出来很平衡的观点,会更有意思。
没有成见,才能发现更大的世界。
这很难。

  《随机致富的傻瓜》读后感(五):幸存者偏差(余仲泉)

    我们来看这本书之前,可以先来了解一下本书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塔勒布是安皮里卡资本公司的创办人,也是当前最令人敬畏的风险管理理论学者,他写的两部超级畅销书《随机致富的傻瓜》和《黑天鹅》已经成为华尔街投资人士必读的经典著作,由此我们可以了解这本书是非常具有阅读价值的。
    书中提了三个点:1、偏态,就是概率上的分布对称,也就是总会有突然出现的意外事故;2、存活者偏差,由于我们往往只看到成功者,容易造成对机遇的歪曲看法;3、路径依赖,也就是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容易受到过去选择的影响,即我们常常说的习惯。
    在这里谈谈我个人收获比较大的存活者偏差。很多时候我们在与人沟通聊天的时候,容易听到这样的一些言论,比如读书是没有用的,我的某位同学、朋友高中毕业后没读书,现在已经是身家几千万了,那些读了大学的同学还不是给人打工;或者是我某位做保险(或者其他行业)的同学现在一个月都可以赚几万、十几万......当我们在谈论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就是存活着偏差原则。的确有人高中没毕业后来可以取得大成功,但这类人非常少,在概率说上非常小,因而他们取得成功后也会去大肆的宣传自己,但更多的是那些没读书,现在也没有取得成功的人,他们现在也许正在某个地方从事一些低廉的体力劳动的工作,他们是不会发出这些读书跟成功没有关系的言论,因为失败者没有话语权;同样道理,从概率的统计上,从事保险行业等这类直销行业的从业人员,有75%以上的人拿到的薪资是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有为数非常少的人,处于金字塔顶尖的人才能获得大量的财富和成功,但这类人就是属于存活者偏差,因为他成功了,才有话语权,但他能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不见得其他人去做这个事情也可以成功。
    在现代社会,鸡汤文和成功学盛行,那些所谓的老师和大师总是在鼓吹各种各样成功的言论和实例,但大多数来说,这些都是属于存活者偏差,把那万中无一的例子拿出来作为例子来讲,无疑是在蛊惑人心,这种小概率事件,各位看客问问自己,你能发生吗?

  《随机致富的傻瓜》读后感(六):真英雄还是假好汉?

 《随机致富的傻瓜》是《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的另外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稀少事件对我们的影响。我认为读一读很有好处,这样你会更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上的成功者和失败者。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其实只有一句话:成功者大多是随机性造就的产物。通俗一点说就是:那些成名的英雄大部分运气都超级棒。这个观念和我们平时所受到的教育其实是相冲突的,在正常人的思想体系中,不断学习的目的是增强自身的能力,这样才容易脱颖而出,而不是整天等待着撞大运。
        作者并没有否定学习和努力奋斗对一个人的帮助,他只是在表达对于偶然致富者的鄙视。因为在金融行业,或者说所有具有突破性的行业中,成功者往往是随机的。所谓突破性的行业,就是在这个行业里你可能一年赚到三十年的钱,或者通过几年的战争当上皇帝。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牙医或者清洁工这样的职业,你没办法靠运气,只能靠工作量致富。
    作为此书的主要骨架,偏态、存活者偏差和路径依赖这三个概念撑起了作者的主要观点。一个人可能通过一定的概率偶然成功了,但在这种突破性的行业中,也可能一夜之间失去一切。而存活者偏差使我们只见到这个行业里的成功者,并对其进行归纳,得到错误的因果关系,认为是成功者本身的素质决定了他的地位。
        那么如何破解这种对于成功者错误的迷恋和自以为是的归纳法呢,作者认为,推测一个成功人士将来还会不会有出色的表现,最重要的是两个因素:他从事工作的随机成分多少,以及在他成功之时,有多少同行。随机成分越高,同行越多,这个真英雄很可能是假好汉。因为在无数条通往未来的路径中,他恰好占据了通向成功的那一条。就像作者解释的那样,如果有无数多只猴子拿起笔写作,总有一只猴子能写出和《伊利亚特》一字不差的著作,这是遍历性的结果。可是如果只有三只猴子在写作,那么写出《伊利亚特》的那只一定是天才。这个观点与常识相冲突,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在最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的那个才是最出色的,我认为作者恐怕少加了一个条件,就是在这个行业中的竞争是否是你死我活的,如果只有踏着其他人的尸体才能登顶,那么作者的随机理论可能不成立。因为他所说的无数种通向未来的路径之间应该是互相独立的关系,也就是说成功的概率不是条件概率。
        很明显,作者的思想主要来自当代西方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科学证伪主义,可以说是它的通俗加通俗版,这更加凸显了卡尔波普尔的伟大,他思想中的一点点边角料都能创造出好几本畅销书,并给读者带来思想上的震撼。其实波普尔还有一位更加著名的学生,他叫索罗斯,曾经给东南亚金融市场带来核弹般的攻击,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随机致富的傻瓜》读后感(七):避开逻辑陷阱 投资玩的就是概率

避开逻辑陷阱 投资玩的就是概率
2013年05月20日 16:14 证券市场周刊
编辑赏脸,这是发在《证券市场周刊》的第二篇稿子,算是我统计学专业内的东西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批判下。
  【证券市场周刊】(本刊特约作者 吴锋)“生活中随处潜伏着危机”,《狮子王》中辛巴对女儿齐娜亚说:“站在我看得见的地方。”
  蛮荒世界的确危机四伏,羚羊们必须时刻机警,不时抬头张望,每一天都在死里逃生。资本市场和自然界一样残酷,贪婪和恐惧驱使人们做出各种概率选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投资,玩的就是概率。
  纳西姆·塔勒布的《随机致富的傻瓜》昭示我们:玩概率可以赚大钱,基于概率论的统计学不仅仅是数学技术,也是一种思维训练,它提供了一整套逻辑范式,让你避开各种统计陷阱(比如生态学谬误、样本选择性偏差、存活者偏差等);样本量足够大总会有特别幸运者出现,所以对“投资大师”不必盲目崇拜;概率分布与期望值意味着做投资决策不仅要看涨跌概率,还要看涨跌幅度……
  但统计学也不是万能的:统计方法难以觉察到稀有事件(黑天鹅事件),根据过去推测将来未必可靠,毕竟现代金融市场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样本量太小;归根到底,统计学的缺陷源于归纳法的内在不足:世界上没有正确的科学理论,只有已被证伪和待被证伪的理论,除此之外的理论都跟科学没关系。
  塔勒布另一本为人熟知的著作是《黑天鹅》。
  概率制胜
  塔勒布靠小概率事件(稀有事件)盈利:他在“9·11”前大量买入行权价格很低、无价值的认沽权证,用一种独特方式做空美国股市,“9·11”后一夜暴富。美国次贷危机前,又先知先觉重仓做空,大赚特赚了一笔。
  《随机致富的傻瓜》比我预期的还要激进,它用逻辑展示出,只要样本足够大,参与者足够多,按照一定的比例随机决胜负,最后总有特别幸运者获胜。这个社会上的很多成功者,其实不过运气好罢了,并不是能力有多强,在随机性发挥作用的商业领域里尤其如此。
  要是我来策划一档“百万富翁”这样的电视节目,那就什么问答环节都省掉,完全通过随机来决胜负,全部轮盘赌……不管赢率多低,只要参赛者足够多,最后总会有特别幸运者胜出。你会顶礼膜拜最后的“成功者”吗?
  专业技术领域不一样,一个外科医生不大可能光靠运气通过几十门苛刻的专业考试,并且持续几十年里靠运气给病人做好手术。
  投资领域和专业技术领域里运气的重要性之所以有差别,是因为投资领域有可能靠少数几次选择或决定就获得成功,选择或决策的次数(样本量)太小,小样本中随机性(运气)的影响更大;而要成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在数百次甚至数千次考验面前做出选择或决策(想想要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得做多少道试题?参加多少场考试?实习多少次手术?)。随着样本规模(决策次数)的增长,随机性(运气)的影响减小了,样本均值接近总体均值,成功靠的是能力而非运气了。
  这也是投机者容易亏损的根本原因:投机者往往过度关注短期波动,需要频繁做出交易决策,甚至一天之内交易几十次,每次交易的决策时间非常短,决策质量可想而知。投机者交易越频繁,决策的样本量越大,运气越不管用,样本均值(实际的投机结果)就越接近于总体均值(真实的决策质量),所以,投机者(赌徒)长期而言必定会输掉裤子。
  林林总总的逻辑陷阱
  “存活者偏差”是投资领域常见的逻辑陷阱,它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样本选择性偏差”。统计技术是通过样本来推论总体,前提是样本的选择是随机的,依据一个非随机抽样的样本来推论总体就会存在偏差,比如你想要调查用户对大屏幕手机的喜好,结果样本全是男性用户,那么据此得出的结论便不能反映出女性用户的喜好。“存活者偏差”说白了就是“死人不会说话”,你往往没法将“死人”(或者被淘汰者)纳入样本来研究,所以样本也不是随机的。比如,某投资社区发起一个写年度投资总结的活动,有数百篇投资总结曝光了自己2012年度的投资收益率,站方依据这些资料统计出该站用户的平均收益情况,然后得出结论:本站用户投资水平非常高。这个调查自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人们往往不愿意自曝其短,亏了钱的投资者愿意写总结的比例恐怕要低得多,赚了钱的则愿意显摆,样本中自然纳入过多“成功者”,而“失败者”过少,依据这样一个非随机的样本来下结论,便会有“存活者偏差”。
  “生态学谬误”是投资分析中另一种易犯的逻辑错误,做研究首先需要明确分析单位,因为个体层次的规律在由个体组成的群体这个层次可能恰恰相反。比如,医疗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个体死亡率,却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死亡率,现代社会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比发展中国家的要高,这是因为前者的人口年龄结构比后者要“老”,而老年人口的死亡率更高,所以整个社会的人口死亡率反而变高了。投资分析中,首先要明确是研究企业还是研究行业?一个行业很有前景,不代表行业里的企业会有前景。航空业就是典型的例子,整个航空业在20世纪飞速发展,但极少有航空公司能给股东带来满意的长期回报;也可能一个行业很糟糕,其中却有伟大的企业,沃尔玛就是差行业里的好企业。所以,做投资分析一定要先明确分析单位,在将行业研究结论推论至企业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塔勒布在《随机致富的傻瓜》中特别指出,交易员经常分不清概率与期望值的差别,很多人喜欢根据涨跌的概率来做投资决策,这实际上是错误的。某只股票明天上涨的概率是70%、下跌概率只有30%,你是买入还是卖出?很多人可能会自信满满地买入。正确的答案是,你没法根据概率来做决定,你应该根据期望值来做投资决策。
  所谓的期望值是变量的可能取值乘以各自概率的总和,如果该股票上涨概率是70%,但涨幅只有5%,下跌概率只有30%,但跌幅可能高达50%,那么期望值是88.5%(0.7×1.05+0.3×0.5=0.885),这意味着其期望值是下跌11.5%,应该卖出而非买入。想明白这个道理,会让你在投资道路上少犯很多足以致命的错误,也可能少错过很多机会。
  要命的小概率
  统计学在处理概率方面的确不是万能的,它可以描述变量的集中程度(众数、均值、中位数等)、离散程度(极差、标准差等)以及共变情况,却难以觉察到稀有事件何时发生。
  小概率事件在统计中通常被忽略掉,但在投资决策中,千万不要忽略小概率事件,你可能因为“黑天鹅事件”而倾家荡产,你必须随时准备应付小概率事件的来临,绝对不要让自己处于可能彻底丧失本金的境地。
  巴菲特很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有人告诉我,‘我有一支六发弹装的左轮枪,并且填装一发子弹。你可以任意地拨动转轮,然后朝自己扣一次扳机。如果你能够逃过一劫,我就赏你100万美元。’我将会拒绝这项提议。”如果“黑天鹅事件”的影响是致命的,那么,无论概率有多小,你都要设法规避,查理·芒格说过:“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我将永远不会去那个地方。”
  统计学在处理投资问题时的另一个缺陷在于样本量太小,现代金融体系的创立不过短短百余年,所经历的大经济周期不过几十个,从统计角度而言,这个样本太小,不足以做出有意义的推论。更何况,一百年前的金融市场跟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金融市场,本质上真的还是一回事吗?或许只有在一个平行宇宙里,才有可能进行真正严密的控制试验,得出可靠的结论。
  作为归纳法技术的统计学,同样继承了归纳法的根本缺陷:归纳法无法证实一个理论,永远不会有正确的科学理论;只存在两类理论:已被证伪的理论、待被证伪的理论,除此之外,都是胡说八道。如果你的投资假设没法被证伪,那么它就是不科学、不可靠的。
  塔勒布认为,“在执行操作策略之前你就要明白哪些事件会证明你的推测错误,并预先做准备。证实犯错后,你必须结束操作。这叫认赔止损,也就是到了预定的出场点,采取行动保护自己,不受黑天鹅冲击。”这应该是我看到过的最有说服力的关于止损问题的逻辑展示,他是从卡尔·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出发来阐释这一逻辑的,一个优秀的投资者,应该像科学家一样观察、假设和证伪,并有开放的胸怀承认自己的错误,也就是认赔止损。
  价值投资有一个老调重弹:越跌越买,不应该止损。如果你的投资假设一直都是对的,的确应该越跌越买,但时刻应该保持警醒,或许你是错的,而非市场错了,如果遭遇到连续暴跌,应该自我反省,而不是故作镇定,死不认错。
  最后说一句,我赞同塔勒布的这句话:“我可不想为了成为像巴菲特那样的亿万富翁,而牺牲个人嗜好、知性的愉悦以及平常的生活品质。”
讨论地址:
http://xueqiu.com/3167081651/23922343

  《随机致富的傻瓜》读后感(八):书摘

一个有喜欢思考又略不合潮流和大众的金融从业者,思想独立见解独特。
这本书不断强调的概念是,关于成功的随机性。作者
摘录:
梭伦:任何景语都跟随者数不胜数的不行。这种认识就禁止我们因眼前的享乐而自滋长出轻慢,或去赞美一个人的幸福。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幸福可能还会遭遇变故,因为捉摸不定的未来还没有来临,它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故只有被上苍注定终身幸福的人,才可被说成是幸福的。【这句话对理解作者笔下的随机性很重要】
人们在过分密切地观察随机性的时候容易受到伤害,他们的情感会随着他们体验到的一次次心跳而耗尽。【所以作者对报纸和实时新闻中的高密度噪音并不感兴趣,同时作者举了一个退休牙医理财过程中过分关注自己账户的例子,并为医生这个过程中承受的情绪变化做了统计,从每分钟监测到每一年监测一次账户,后者更利于保持心态平和。呃……这个好像每个人都知道是吗?为什么我们还是想在每天下班的时候看看理财软件的收益。】
在短的时间递进尺度上,我们观察到的是证券组合的易变性,而不是它的汇报情况。换句话说,我们只能看到变动,几乎看不到别的。我经常告诫自己,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最多只是变动与回报的组合,不会只有回报。
我们的情感不具备理解这一点的能力。那个牙科医生每月看一次报表就比不时查看报表时表现得好。也许,他如果一年只看一次报表,他的业绩会更好。
当我看见一个投资家用手机或掌上电脑监控他的证券组合时,我悄悄地笑了笑。
雨则倾盆。世界的两极化对我的冲击很严重……过多的成功是个敌人(想想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受到的惩罚),过多的失败让人沮丧。这两样我都不想要。
生物学家雅克莫诺二三十年前哀叹,人人都相信自己是进化论专家了(同样的情况也适应于金融市场);现在的情况更糟了。许多业余爱好者相信,植物和动物的繁衍都单向朝着完美发展。把这种思想运用到社会当中去,他们相信,公司和组织由于竞争的存在(以及年度报表的规范),都不可逆转地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最有实力的会生存下去,最弱小的会消亡。
事情实际上没那么简单。我们姑且不论达尔文思想的这种应用是错误的,因为机构组织并不像自然界的成员那样繁衍,达尔文思想谈的是繁衍的最适性,而不是如何生存。…随机性。【社会进化论亦是如此,过于强调成功的个人努力因素,而忽视外部客观条件,对很多出生便拥有很少社会资源的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同时,强调社会进化论的所谓精英,对自己成功的外部因素,尤其是运气的成分,认识太少。】
救火队效应。救火队员们的空闲时间比较多,他们把过多的时间用于互相交谈,最后他们就许多事情所达成的以致一件,会令局外人,一个没有偏见的观察者觉得可笑(他们会发展处非常相像的政治观点)【乌合之众,勒庞】
单纯努力工作的人一般会失去焦点和智慧能量。最终淹没在随机性里面。敬业精神会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噪音而不是信息上去。【噪音和信息概念区分是本书一个重点】

  《随机致富的傻瓜》读后感(九):不对称与非理性

这本书用简单的统计学概念有趣地解释了许多常见的投资现象,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收益的不对称与决策的非理性对长期投资的种种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讨论不仅对投资客有价值,也具有极强的哲学含义,可以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得到印证。
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收益不对称现象,换言之,非正态分布的偏度(skewness)问题。在统计学和经济学,以及各种实验科学中,正态分布往往都是研究的基本假设,在日常生活中就更是如此。在接近正态分布的假设下,“期望”、“概率”、“中位数”、“平均数”这些统计量往往一致,在分析时甚至会互相替代。
但在真实世界上,大量存在着不遵循正态分布的现象。在分析这些现象时,不能用中位数来臆测整体的数学期望,概率很小但影响很大的“黑天鹅” 事件其实对最终结论可能有着决定作用。
这个启示有着许多应用。首先是风险控制,在一个小概率事件会造成无可挽回损失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止损。然后是价值投资,如果长期持有成本较低而存在某种结构性机遇使得资产大幅升值,可以考虑买入。最后是长线做空,如果长期借贷成本较低而存在某种结构性风险使得资产大幅贬值,可以进行做空。
有人可能会注意到,如果在一个彻底的“有效市场”下,所有可能损失和收益早该被折现反映在价格上了,为什么还会有快速止损的必要和廉价买入的机会?这就引入了书中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决策的非理性现象。(值得一提的是,有效市场与非理性繁荣的提出者2013年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决策非理性的根源是人类心理中对更多可能性的无视。人类这种动物,其个体寿命与连续文明的长度其实也就是工业革命之后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基因之中,我们仍然被当作过着单一、短暂的部落人生。过多思虑极端情况和长远可能,直到现在往往仍被视为一种缺陷(杞人忧天)。
理性的关键特点是怀疑主义,一个理性之人必然生活在开放社会之中:既不耻于进行自我修正,更不吝于理解多元人等。而与之相对的,偏执、迷信、情绪化的非理性头脑,会轻易地被存活者偏差掩饰了无数的失败者,盲目地去冒险或不去冒险。但这些非理性的考虑正是人所以为人的一部分,无法抹除,只能适应与克服。
更深层次的怀疑不仅是对观点的怀疑,更是对产生观点的方法本身的怀疑。从休谟到波普尔,归纳法这个知识的根本来源就受到了怀疑,按照书中作者对证伪主义的解释(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波普尔的原意):所有科学都只是可以被证伪但尚未被证伪的绝妙推测,因此都应该为其可能的失败做出准备。而演绎法以及各种数学理论,也只是提供一种思考方式,同样需要留出预案。
更进一步的,存在本身也值得怀疑。如果我们把当前的历史看作多重可能历史中的一个,则冒险和赌博俨然丧失了意义,因为一个硬币在所有历史中必然是1/2在上,1/2在下。这个解释有着极强的宗教意味,但所幸历史本身不断自我重复,我们不需要多重宇宙的假设也可以见识概率的力量。
我基本同意作者的所有看法,但也有一些不同意见:“从长期看,我们都会死” (凯恩斯语),非理性因素也许会造成盈利100亏损100的局面,最后也没有得以幸存。但这个过程本身是有意义的,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并没有更好的,诸如盈利20亏损15的可能存在。对个体看似无效的折腾,有时候在群体角度看是换取了最低限度的幸存。这大概也是进化的一个馈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