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平原》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平原》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2:44: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平原》读后感精选10篇

  《平原》是一本由毕飞宇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80元,页数:4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原》读后感(二):内容没有名字大

       小说描写的是文革后期,一位农村男孩端方,高中毕业后很短一段时间的经历。描写了那个特殊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下一个普普通通乡村里的人和事。其实是好看的,但是因为书名给人的感觉,那么广大,那么给人想象力,许是我的期待值过高了,当文章突兀的结尾出现在面前时,心里空落落的上不去下不来。那种感觉就如同,看着精美的菜单,诱人的图片点菜,等菜上桌一看,怎么它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呢!
       如果抛开期望值过高这个因素,其实不失为一部不错的小说。

  《平原》读后感(三):一点感想。

毕飞宇有一个很有名气的称号「写女性最好的中国作家」,以擅长表现女性隐秘幽暗复杂的心理而著名。在《平原》中,毕飞宇没有用一直擅长的女性视角,而是选取了一个读完了高中回到王家庄的乡村青年端方,以他的成长过程来表现70年代的苏北农村生活。《玉米》三个中篇和《平原》这个长篇同样发生在70年代的王家庄,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政治活动并不是毕飞宇描写的主题,相反,这个特殊的年代赋予了人物特别的命运,年代是给人物牵线搭桥的舞台,而人物本身,才是毕飞宇着力去刻画的重点。有强烈政治野心的吴蔓玲,在和群众相处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自己的青春爱情,甚至女人的特征。努力去追求爱情的三丫,却试探端方而意外死亡,反观端方,他到底是喜欢三丫,还是喜欢睡三丫,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在青春身体冲动中模糊了爱情和欲望。长期和猪为伴的老骆驼,心理变态到用母猪来解决自己的生理欲望,不知他是把猪当做了人,还是把自己当做了猪。好吃懒做的南京知青混世魔王,为了得到当兵的资格强奸了吴蔓玲。以及老鱼叉、孔素贞、老顾、红粉等等人物。毕飞宇是一个擅长中篇的作家,《平原》是一个长篇,可以看出前半部分过于宏大广阔,而后半部分明显收不住,结尾中吴蔓玲被自己养的狗咬疯,自己又不甘心的咬伤端方,这个结局戛然而止,略显突兀,前半部分刻画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后文中也缺乏交代,显然不是一个合适的结局,未免是个败笔。

因为结尾不是很喜欢应该打四星的,鉴于分数太低平衡一下打五星。

  《平原》读后感(四):人性被亵渎的平原

毕飞宇老师的长篇小说《平原》描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苏北平原的一段故事。端方高中毕业后回到乡下继父家里成为一名干农活的男将。浓郁的政治管控体制下,乡村生活充满了喧哗而骚动的热闹、扭曲和特有的时代疯狂。
端方和三丫的自由恋爱因为阶级成分的“门不当户不对”而被双方母亲从中作梗,间接导致三丫的意外身亡;年轻的村支书吴蔓玲尚未婚嫁,她内心充满了为政治为人民献身的青春热血,她每天无休无止地带头劳动、组织政治活动,她相信领导随口说出的鼓励——“前途无量”;知青“混世魔王”整天无所事事吹口琴、混日子的犬儒主义生活,赶鸭子的右派顾先生、养猪十几年的老骆驼、最终自杀而死的积极分子老鱼叉,“混世魔王”成功当兵而去、端方当兵的梦想破灭、吴蔓玲在体制的怀抱里并未得到心灵的慰藉……似乎所有的人和事都有着各自的演化逻辑和命运轨迹,但是很显然,作者所说的并非这么纷繁和毫无头绪。
所有人在政治高压下都在遵循着实用主义的生存哲学,都被最大程度地培养和激发出了五体投地服从的思想和身体上的双重奴性。红旗作为一个有着智力缺陷的傻子,他也跟其他聪明人一样遵从着这种生存哲学,为了表明自己对端方的忠心,大口在猪圈墙上吞猪粪;右派顾先生自觉自愿被自己逼成了背诵马克思著作的活书橱;就连村里最自尊自强的农村青年端方,为了当兵,在醉酒之下给村支书吴蔓玲磕头如仪。而知青“混世魔王”则为了当兵,采取非常手段强奸了尚未婚嫁的吴曼玲,吴害怕事情败露影响她的“无量前途”,只能被迫把当兵的美差送给“混世魔王”。
在扭曲的生存和政治体制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奋斗之路被封堵得就剩下“当兵”这唯一的透气孔。人们在体制压抑下,内心充满了投机、投机、再投机的“表现”心态,人们忽略自己的内心感受就像忽略空气一样,人们的内心不管对自我和对他人都一钱不值;人们看重的是外在的表现,鼓励的也是实实在在的表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是阶层关系,青年只有上升到更高一级的阶层似乎才能获得人生价值和内心满足。端方在镇上当了售货员的老同学赵洁面前的自惭形秽,实在是发自内心的。他的当兵的强烈欲望,同样是发自内心地想要改变自己的阶层,提升自己的命运。但即使端方也当兵了,我相信他的精神内核就像村里其他人一样至死都不会变——大家都真心相信人是分阶层的,高阶层的人有权鄙视低阶层的人,因此要拼命往上爬;离开体制个体就像个屁一样没有丝毫价值,只有依附于体制才是实现欲望和理想的最好方式。
可惜体制和人性并非完美吻合。体制无法满足人性的所有需求。体制让“老鱼叉”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王二虎的大瓦房,但多年之后王二虎的魂却让老鱼叉内心极度不安,最终自杀而死。体制鼓动着吴曼玲为其献身,她几乎自愿“表现”和奉献出了全部的激情和青春,但最终却为得不到爱情慰藉而发了疯……是什么让顾先生变成了活书橱,让老骆驼变成了操猪者,让混世魔王投机成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苏北平原,人性被亵渎得体无完肤。
人们毫无内在尊严、毫无自由地活着,并且最可怕的是,所有人似乎根本就不在乎这一点……
三十多年逝去,在当下中国,人们被金钱和欲望的新绳索再次捆绑。当下的人们有了较大自由去追寻有着内在尊严和智慧的生活,但是人们仍然自觉自愿地遵从实用主义和投机哲学,渴望依附或融入体制,人们依然毫不在乎内在尊严和自由心灵,人们真正在乎和努力追逐的是房子和汽车,是体制带来的高等阶层感和全方位的物质保障,那才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值得为其奋斗终身、甚至子孙后代无穷已的……

  《平原》读后感(五):马卡龙的山药蛋

这本我竟然没说过不科学啊
毕飞宇的平原改变了我对山药蛋派小说的偏见
他把苏北农村写出了张爱玲的味道在我看来
端方对那漂亮的城里女同学来说就是个山药蛋
回到王家庄就成了高富帅成了三丫的马卡龙
原生马卡龙蔓玲一心进步硬生生把自己糙成了一只山药蛋
被混世魔王和剩女危机折磨后突变的眼光成就了端方从山到马的质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世事无常风水轮流转
就算你是山药蛋也别灰心有可能下个月你就成了马卡龙
马卡龙你也不要太嚣张有你灰头土脸的那一天
其实里面最荡气回肠的来自山卡龙吴蔓玲
十个手指头都哭了

  《平原》读后感(六):没有选择的时代

选择这一本小说可以说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在吉大的图书馆里,我只找到了两本毕飞宇的书《平原》和《好的故事》,也许是因为封面比较耐看的原因所以我选择了前者。图书馆的温度真是让我等在寝室中冻手冻脚的人欲罢不能,找个没人并且足够明亮的位置坐下开始了阅读。一页一页的翻着,终于我被图书馆的闭馆音乐给打断了,那是一首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激昂的音乐与图书馆中静谧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百多页的书还剩下十几页没有读完,但是不得不离开了。
    几天以后我才又接着读完了这本小书,本来回到寝室就可以看电子版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希望放一放,好像那剩下的十几页突然变的意义非凡,要专门找个日子沐浴更衣朝圣般的去继续阅读。但毕竟我没有那么神圣的去做,可能这就是我终究只是一个凡人的原因吧,我还是在乎别人的眼光的。
    “麦子黄了,大地再也不像大地了,它得到了鼓舞,精气神一下子提升上来了。”当我读到第一句的时候我就很明确的知道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准却的来说是这本书中文字的味道。虽然我的家乡没有种麦子,而是玉米和大豆,但是在此时我的家乡和这个场景重合了,我似乎闻到了空气中那种炽热的还有些湿度的芬芳的香气,那是太阳照在粮食上散发出来的并且夹杂着泥土和快乐的味道。这快乐是发自心底的,是在付出了一年的汗水和精力换回来的,但是汗水远远还没有流够,辛苦的日子已经来了。我是参加过秋收的,十月一日的七天假期我是也像端方一样从城里回来,看着充满整个视野的金黄也一样的充满着豪情,但结局也是一样被大地给狠狠地毫不留情的收拾了个够。如果不是在农村生活过并且经历过秋收的人是绝对不会写出这样充满嚼头的文字和向大地一样厚重质朴的故事。这在后来我读毕飞宇的《推拿》时更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好的故事一定是有现实的根基的,一定是先感动作者自己的。
     故事的背景是在文革后期,其实相比较城市来说农村所遭受到的文革的冲击是比较轻的,因为这里远离政治与经济的中心,传统的小农思想依然统治者所有人。但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就会有利益与情感的纠葛,特别是在文革时期这样一个畸形的变态的时期,当人们心中的善念被压抑心中的恶被无限的放大,所有人都在感叹认为什么会如此的不尽人意。故事的核心人物是端方,他是读过书的人,是有理想的,有自己理想的爱人,有想要去当兵的念头。但现实总是把理想毁的不成样子,似乎人生下来就是在一步步的远离自己最初梦想的过程,恐怕这世上没有几个人成为了他最初梦想的那样。读到端方的时候在我的脑海中我总是时不时的想到《平凡的世界》,想到那个一样的读过书的年轻人孙少平。其实二人似乎没有多少的相似之处,但我很纳闷为什么倒霉的,无奈的,被生活所戏弄嘲笑的都是读书人,而余华的作品《兄弟》中的宋钢也是如此。也许是读书人对于生活有着太高的期许,总是把现实理想化,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这样一个虚伪,爱面子的民族,这样一个酱缸的文化谁会独善其身,谁能独善其身呢。就像经济学中著名的“劣币淘汰良币”现象一样,当恶人当政,善人必遭屠戮,当粗人掌权,读书人必遭驱逐。不是书生误国,是国不容书生。
    在整本书中有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其中之一是三丫死时,本没有服药只是想看看端方的心,只是想对自己的母亲表明心志。但是她却为自己设了一个死局,她没法说出自己没有喝药的事实,假死那样丢脸的事所造成的后果使她不敢开口说一句话。命运总是出人意料的,命运又或是早已经安排好的,在那样一容不得人们选择的时代,三丫对爱情的追逐也许是“老天”动了怒。三丫自杀了,三丫又的确不是自杀的,那她为什麽会死呢。命运,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魔力,给你一种可掌握的错觉,你以为你所改变的不过是原先就安排好的。我并不是宿命论者,可有时又感觉难以逃脱被安排的结果。老骆驼与猪的爱情,吴蔓玲与狗的相互安慰,一度让我感觉这是一本重口味的著作。可是仔细一想这并不是作者的无边际的想像,在那样的年代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在今天一切也可能存在。被压抑的感情与需求得不到释放与满足,那是的人们是悲哀的,是时代的悲剧,还是某些人的罪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个时期,有那么多无关的人在受罪,在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多重煎熬。难以想象所有人都在默默地顺从生活的压抑,是啊,个人在集体,在绝对权力面前是多麽的无力。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此外,吴蔓玲,混世魔王,端方三人在征兵这一部分也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我猜错了吴蔓玲最后的决定。我本以为吴蔓玲会因为爱情而不顾混世魔王的威胁,但我显然低估了名声,威信,政治前途等外在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力。那样的一个女强人,那样一个可以说是王家庄最有权势的人物却那样的不堪一击,难以摆脱一个小小无赖的纠缠。她其实可以很轻易地摆脱他,我相信她有一千种办法收拾他,但是她不敢冒险,她不敢赌这一把,所以只有牺牲掉自己的爱情。爱情,在权力的诱惑,在生活的压迫,名声的威胁下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这本书的结尾显得很是突兀,吴蔓玲咬着端方说终于逮住你了,以后怎样了,端方,吴蔓玲到底怎样了?我一度以为我看的版本有残缺,可后来发现这就是结局了。是留白?我猜测着又翻了一遍,难道是因为狗咬了吴蔓玲一口,吴蔓玲染上了狂犬病了,端方被吴蔓玲咬了所以端方也难逃厄运,那一条叫无量的狗倒确实是疯的。直到后来看到了毕飞宇在平原的后记中说自己在写完后又删去了九万字的内容,其实只写出了四分之三的文字,剩下的四分之一留给读者去拼凑。毕飞宇说在他的心中,在今天端方依然活着,也许就活在某个工地上,始终在茫茫人海中。这只是讲述了一个在王家庄发生的故事,不知道那时还有多少的王家庄,现在还有多少的端方依然再某个工地上啃着馒头回想过去,无不遗憾的遥想着远方。
    书中关于农村生活,劳作的描写使我有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但是对于文革时期的那种生活条件的艰苦,人性与正义的扭曲,天地之大无处逃脱的压抑又是我十分陌生的。我是十分喜欢这本书的,不在于毕飞宇有没有描绘一部农村的近代史,而是作者语言的平时与厚重,而作者用心的在讲一个故事,我可以读出作者的真诚,真是以及对于每一个读者的尊重。这并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这是一个好的故事,一个无比真实和厚实的故事,这是一个值得一读的故事。

  《平原》读后感(七):被政治绑架的生活

      
       看完《平原》停留在我脑子里的人物不是端方,不是三丫,而是吴蔓玲。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女人的所作所为到底是怎么回事,把自己当男人一样去拼命地干活、甚至不要命,不理会自己的打扮,对革命事业充满了无上的热情。她为什么这么大了还没有结婚,她觉得王家庄的人都高攀不上她,可是她又能找到一个什么样的人嫁呢?她喜欢端方,却并不想和他结婚,仅仅只是想“好”一段时间,端方也只想对她“好”一点,进而得到当兵的资格罢了。另外她还把上司随口说出的“前途无量”当做圣旨一般,并且把她的狗也取名为“无量”。
       为了的政治生涯,她几乎牺牲了一切,青春、容貌、身体,放走占有过她的无赖。她的人生似乎是被政治绑架了,她永远都是在学习政治、执行革命,各项宣传口号就是她的生活准则。或许她也不清楚,自己这么用心,付出一切,换回来的只是上级随意的评价,换回来只是自己压抑的生活,其他什么都没有。
      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把那个年代的故事拿出来看,总觉得很搞笑、无法理喻。他们没有自由,他们是被政治操控的玩偶,他们的脑子已经被掏空,塞进去的是“国家”,他们是为“集体”而活,他们没有自己。他们生活在政治口号里,生活在革命漩涡里,他们的命运不在自己手中。

  《平原》读后感(八):《平原》乱语

《平原》这个名字给人的感觉很妙,光在脑中想象一下,便是无边、辽阔、不羁……各类形容词就这么按耐不住地自动跳跃出来。
初感觉是与路遥《平凡的世界》相类似,关于土地,关于农民,关于庄稼。有一种脚踏实地的安全感从字里行间窜出来,就像王家庄的村民一样,不用怕的,关键是记得不误农时勤勤恳恳。
记不得是从哪一章哪个情节开始读出了不同,只是峰回路转,就有了一种感觉:这不是路遥,这是切切实实毕飞宇的文字。个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作者总能在每一段落的结尾处来一句直戳你心窝的话,或戏谑,或决绝,或无奈……可能点睛之笔就是这样,若没有那最后的半句,就好像是白吃了一碗米饭,光有饭香入鼻饭甜入口,却总觉得还该有一块肉最好,或是一根青菜也行。
要说《平凡的世界》,至今还能想起的感受便是扑面而来的温暖气息与永不熄灭的希望之光。而《平原》它好像太冷静了,作者一副事不关己的局外人样子,只是旁观着个中人物的命运走向喜怒哀乐。
越是禁忌多的年代,欲望也就越发膨胀,所谓捉襟见肘,欲盖弥彰。
端方的欲望很强,离开王家庄出人头地,书岂能白读;三丫的欲望很强,守住自己生命里的唯一热烈,飞蛾扑火在所不惜;吴蔓玲的欲望很强,一个前途无量便忘记了自己是女人的事实,重新记起之时又一发不可收拾。
一切都没结束。生命不息,欲望不止。若要深究于此,想来还是后怕的。作者的戛然而止也许也是让他们暂缓一口气重新癫狂吧!
读着不幸福,《平原》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且不说关于性的粗犷描写以及略微涉及到的人shou非正常的大胆。即使是看着平凡的文字叙述也依然像蒙着一层纱,就是执拗地盖着,没有勇气掀开。有时候越不直白的文字便越是能看出蠢蠢欲动的不安感,谁知道风平浪静的背后真正是什么呢?
欲望之网铺天盖地,我们都无法呼吸,歇斯底里地愤怒挣扎到底是枉然。
端方会不会想念一下早早与土地融为一体的三丫?现在的三丫肯定平静了,或许还冷眼观着王家庄的一切,嗤之以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