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3 21: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经典读后感10篇

  《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是一本由[中]余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6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读后感(一):触动灵魂,瑜珈之旅

印度,瑜珈的发源地。
对于热衷瑜珈的人士来说,去印度体验最本真的瑜珈,这样的一趟旅程一定是非常独特的。瑜珈探索“梵我合一”,通过运动身体和调控呼吸,控制心智、感达,达到身体、心灵精神和谐统一。瑜珈之旅溯根寻源,宛若佛教徒求经佛经原本。
 
作者余莹去过不少国家旅行过,但是从她给这本书的命名“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家”是一个人心灵的归宿。可见,这趟瑜珈之旅带给她的深远意义
余莹,是个很不简单的姑娘,原先在中国时尚界已经有了自己一席之地,2009年参加了那场轰动全球的澳大利亚“大堡礁”看护员世界大宣布,虽然最终没获得那份“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但人家还是进了前50名,全世界那多人参加选拔,说实话,前五十强,已经一点不比考进哈佛差了。
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姑娘,当她发现工作和生活进入平淡和无奇的循环中时——我们绝大数人一辈子不都是这样么,她坐不住了,和另外一个同样性格的姑娘去了一趟印度,是旅游,但不是跟着旅行社的那种,不仅仅让眼睛看到了些异国风情,还让身体通过瑜伽,与世界和自然达到了某种“连接”,然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把这段值得久久回味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我走了远的路,才找到家门》,让我们的灵魂也跟着得到了一次洗涤。
有人说,灵魂和身体,总得有一个在路上。余姑娘两个都没落空,都一直在努力行进,她们不仅仅去一些大城市或一些闻名的景点如泰姬陵,她们真正走进印度人的生活中,带我们看了印度不同姓氏、不同阶层人的生活,和他们吃一样的实物,也努力了解、学习并适应他们的风俗和生活,参加印度各种各样的节日,并告诉我们这些节日的来历,以及对印度当地人的重要性。书里当地风土人情扑面而来,还有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士,如锡克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每一个人都那么平和,对作者都是那么的包容,甚至有种疼爱,读来让人有种非常奇怪的感觉,其实,正如书中说的一样,当我们每个人都想孩子一样纯净时,世界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复杂,当然你也不要欺骗那些纯净的眼睛,它们其实什么都看得清。
作为一个女孩子,她的文字就像她的内心一样——至少说内心的某一部分一样,有种天然的柔软性,所以她的故事看起来都絮絮叨叨,没有太多的大风大浪,但这样的安静,却直入人心底,读来无人间烟火气,但时时刻刻都弥漫着人间烟火的活色生香。这就像贯穿全书的瑜伽一样,安静,也是一种力量;柔软,也是一种刚强。
书到快最后的时候,余姑娘为了给自己留更多点印记,请人在自己鼻子上打了个孔,给她打孔的那位哥哥的虔诚和用心,作者自己那出自本心的简单,读来都是让人心尖打颤。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读后感(二):灵魂的叩问

灵魂的叩问-评《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
                        文/信实的精灵
        在闫红老师的《十年心事梦中人》中,有这么一段话,“佛家有因果这一说。快乐,正是痛苦的因;痛苦,则是快乐的果。他在拥有时多么快乐,就会在失去时多么痛苦,因此,没有比他更害怕失去的人了 。”
        同样的道理活生生印证在钟宇的书《心理大师》中的男主人公沈非的身上,他从小一路顺风顺水,工作、爱情家庭蓬勃向上,可是妻子文戈的猝然自杀身亡,让他所有的心理防线都岿然倒塌。原来,他外在的一切坚强和快乐都是不堪一击的,他的快乐是建立在他后来无穷无尽的痛苦之上的。正因为前面他超乎于常人的快乐,才有后来的痛彻心扉甚至于精神分裂般的痛苦。
         本书作者余莹也是,在她二十六岁时,她参加过“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大堡礁岛屿看护员”全球竞选。在大堡礁上,她觉得三十岁之前应该做一些让自己感到骄傲的事,于是她辞去工作,开始了一趟采访梦想的环球旅行。在这趟环球之旅中,她采访了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人的梦想摆在她的面前,她以为照着别人的梦想可以寻到自己内心的梦想,无奈,她想错了。她开始陷入写作的瓶颈,她厌烦生活中的目前状态,她就像是一个年轻人渴望时刻活在让自己觉得新奇和刺激的生活中一样,她期待着每天都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群来排解自己的孤独,所以她踏上陌生的土地印度,她以为这样她就会快乐。岂不知,灵魂的救赎从来不是外在的形式。
        叔本华说,人在各种欲望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便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固然,作为一个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是规律。即使余莹现在貌似找到了自己回家的门,可是,若干年后,她大龄,她未婚,她面对着来自于世界上纷纷扰扰的事情,她依然找不到自己内心的平衡,她现在所找到的这一点点心灵的平静仅仅是自欺欺人罢了。
        曾经接触到一些基督徒的朋友们,她们自认为笃信上帝将是她们人生最大的救赎,她们虔诚阅读圣经,虔诚祷告,寻求上帝的一个个旨意在自己身上的成就方式,也相信上帝必然帮助她们走好前面的人生道路。可是,三十年过去了,她们依然没有自己的结婚对象,她们愤然离开教会。这就是人这个矛盾体的存在,不要妄想着外在的宗教方式可以帮助自己寻求内心的平静。余莹这本书算是以一本稚嫩的笔记的形式记录自己找到的自己现阶段人生可以愿意为之平静的生活方式而已。其他人模仿不来,正如她开篇文章《尼尔玛堂 步步惊心》中提到的一样,即使你身处瑜伽圣地,你的内心也终究是平静不下来的,只能是做到面诚心不诚罢了。
        叔本华还说过,“好比是投给一个乞丐的施舍一样,维持他活过今天,却把他的痛苦拖延到明天……只要我们的意识中还充满意志,只要我们还沉溺于种种欲望以及随之而来的不断地希望和畏惧之中,我们就绝不会得到永久的幸福安宁。”换句话说,世界上那么多的哲学家都弄不明白人生的三大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死后将要到哪里去?”、“我们人生活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以至于最后抑郁而终,或者直接了结自己的生命,区区小女子又何敢在生命刚开始不到三分之一的时光里面就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找到了灵魂的归宿,找到了回家的门。
        这是一本旅行、游记和随笔的结合体,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余莹,她挣扎着快乐,也挣扎着痛苦。她年纪尚小,写作此书时,应该是31岁的年龄,对于一个女人,年过三十岁之后更容易焦虑,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身边的30岁以上未婚的女孩子们无外乎分为这么几种:有几分姿色,性格又比较随和,频繁更换男朋友以期找到生活中的安全感;外貌平平,一直有心仪的对象人家却不鸟自己一眼,一直偏执地等待着一个人;不断地相亲,试图找到人生看对眼的那一半。其实很多时候在她眼中生活可能就是随心所欲,然而她忘记了,生活更需要用心经营。现在的生活方式等她五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或许会觉得过于幼稚
        有些人天生不服输,总想着与生命抗争。余莹作为80后旅行作家,中国即客代表人物,环球梦想收集者,也曾任马艳丽高级时装定制中心策划总监,2009年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大堡礁看护员”全球前50位候选人,中国大陆唯一入围女性。2011年她全职开始“梦想在路上”环球采访,采访了挪威公主、波兰财政部长、励志演讲家尼克•胡哲等。她也曾出版畅销书《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可是,为什么她依然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呢?那是因为在最开始的时候一切都错了,宗教并不能帮助她找到人生的真谛,仅仅是帮助她以一种逃离世界的方式暂时躲避起来而已。
        她自己也写道,当年的环球之旅采访使得她感到“我被梦想的光辉照得满面发光,感到人生已经走在一条通达的路上。”可是,接下来,她就在死死追问,“只要有梦想,就一定快乐吗?只要实现梦想,就能幸福一生吗?”
       所有人都在说“你要坚守梦想”,所有书都在写“如何实现梦想”;但没有一个人、一本书告诉我们,“梦想实现之后,如何获得长久的幸福与快乐?”
       余莹告诉我们,应该降下咆哮的自大吧,用整个生命去完成这一场修行。可是,世界那么大,人心更大,人心的欲望沟壑永远是填补不满的。这本书仅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阶段的短暂问题,人生真正的平和宁静是自己的修养问题,别人和外力是帮不了忙的。
        “旅行者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来到自己门前;人要在外面的世界四处流浪,才能最终到达自己内心的殿堂。”这是泰戈尔的一句诗,也送给这位80后旅行作家余莹,她仅仅是在这趟印度之旅和探寻瑜伽的真义时找到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可是世界是浮躁的,她这种生活方式终究还是要跟人打交道。期待着她可以继续一边深入自己的内心,平衡外在的梦想与内在的光明之间的联系,最终认出真正的自己。
PS: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读后感(三):在印度遇见自己


大约一个月之前,一次瑜伽课后我对老师说想看一点瑜伽文化方面的书,于是她向我推荐了艾扬格的《瑜伽之树》和克里希那穆提的《智慧的觉醒》。当找到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却又望而却步了。
作为一名初学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瑜伽体式与呼吸控制练习我确实发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让我感到自己身体更加健康,内心更加平和,也更容易接受他人与周围的世界。然而这背后的原因我却始终不清楚。
虽然在内心十分渴望了解瑜伽背后的世界,但两位大师在心灵哲思方面的论述充满玄妙与智慧的启示,看起来犹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还没有静下心来,没有准备好去进入理论的殿堂,于是我把书放下,等待一个契机的到来。
余莹的《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她和朋友吉娜一起到印度旅行,原本是为了参观“大壶节”,驱散写作带来的压力,但一路上经历让她最终明白这一趟旅程的最终目地其实正是她一直在寻找的:关于人的幸福感的真谛。
书中详细记录了余莹和吉娜从新德里出发一路上的见闻。作为两名霎哈嘉瑜伽士尽管她们沿途有各地霎哈嘉瑜伽中心的联络人来接待,但还是遇到了各种预料中和意料外的波折。在这样的过程中,她们对印度这个国家和那里的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交通的混乱、猴子的饥饿、旅途的颠簸与行程的调整,犹如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不断袭来,余莹和吉娜却一路前行,丝毫没有被陌生的环境与潜在的危险吓退。这离不开她们遇到各种各样为她们提供帮助的人,在瑜伽士罗丽、纨妲娜阿姨的家里,她们都受到了如家人一般的亲切招待。而这些人让身在异国他乡的她们感到了家庭般的温暖,驱散了各种不快与恐惧。
书中余莹不止一次描写印度的人力三轮车夫、船夫、偶遇的领路人,在内心她因为不忍看到他们在风雨中奔波而产生同情与怜悯,但如果因此不让他们工作他们又无法生存,这样的矛盾曾多次撕扯她的内心。过往的经验告诉她,只有“做得比别人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的生活才是幸福和成功的,然而,偶遇的红T恤男子却对她说:“温达文人的梦想就是没有梦想。没有梦想,没有欲望,就活在此时此刻,温达文人的追求是把欲望降低到零,不需要任何东西让我们感到更快乐,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喜乐的。这就是人们来温达文的原因。”
或许没有去过印度的人不能理解这样的“幸福”,但恒河便的沐浴者、被火葬的人、苦行僧巴巴们、各种各样的瑜伽修行者,或是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印度平民,他们就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去寻找内心的幸福,好与不好,我们可以暂且在心里给自己留下一个问号。而余莹说,当经历过这一切,她才明白幸福感其实与梦想无关,与旅行无关,与记忆无关,与自我无关,幸福感,只与我们内在的那个真我有关。
在这样的旅程中,余莹也不断地反思自己。过去她对来家里做客的亲友不够热忱,觉得他们打扰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现在看到眼前素不相识的人们只是一个电话便全家人一起迎接、腾出主人的卧室给自己住、做各种美食招待她们,她终于感到了人与人之间跨越一切的爱与信任,也渐渐放下了那个骄傲、执拗、曾经迷失的自己。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为了单纯的旅游选择印度这样一个国家,但或多或少可能都存在着某种“朝圣”的心态,就像余莹和她遇到的那些人一样,冥冥之中抱着某种对自我的寻找目的,最终感受到了精神有所皈依的幸福。
书中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印度的风光,也介绍了如泰姬陵等颇为有名的游览胜地,同时涉及到很多瑜伽与佛教的内容,是一本生动、有趣、真诚的心灵旅行记录。在这样的旅程中,唯有用眼睛和心去感受印度这个国家,得到的才是最真切的人生体验。对于余莹来说,她在印度遇见了自己,找到了如归家般的温暖与宁静,而我们也透过她的眼睛和文字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神奇国度。
回想自己练习瑜伽这段时间来的感受,我相信在印度这个国家,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智慧。人们通过冥想,找回内心的平和,通过瑜伽找到与他人与世界的连接。即便有贫穷与饥饿,但在没有孤独和冷漠的时候,人与人之间便会流动着更多的善意和爱。而能不能在内心感受到这样的爱,终究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寻找的。

  《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读后感(四):在印度追寻心灵之旅

“我来这里,不是为了度假,不是为了奇遇,也不是为了冒险,来这里,是为了认识这个复杂而多样的世界,是为了学习和理解生命本身。”来到印度,以上就是作者的真实意愿,并且,作者余莹也从最初到达印度德里的茫然,经历一段时间,在外界与心灵上的双重见识改变,真正寻得人生的意义。所以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吃喝玩乐旅行记,而是实实在在的寻求心灵解放信仰之旅。
到达一个地方,必然学习其可取之处,不论是眼观还是心灵,只要有一方得到答案,那这地方了来的值了。印度,一个泱泱人口大国,有的地方环境很差,阳光很暴烈,交通很糟糕,但这个国家的信仰却是它的国宝。大部分民众有其信仰,信仰让他们安心感恩生命生活。
作者以一个瑜珈士的身份,来到印度,和朋友吉娜一起游历与信仰有关的地方,拜访瑜珈士前辈,也结识新朋友。德里出发,在三轮车拥挤车道的旧德里拜谒锡克教寺庙,去往印度教圣地瓦拉纳西的途中,受到瑜珈士友人的热情接待,同时感悟到人性善良与心胸应宽广。去到温达文,敬仰奎师那一眼万眼的容颜。
来到泰姬陵,感受她的圣洁,再次回念其背后传颂多年的美丽爱情故事,还有与其有关的历史故事,命运流转,留下的只有爱的见证。敬仰湿婆神,见识巴巴苦行僧,亲眼见证恒河边上的盛况,脏的恒河水却洗涤多少尘世污垢,启迪世人。
避开大都市的繁华热闹,只走在最真实的印度土地上,领略肥沃土地养育的鲜活生命,接受阳光最炙热的照晒,看见圣洁的月光,追随先贤的踪迹,朝圣心中的信仰之神。
     途中结识的各种陌生人,渐渐变成的熟悉人,用心体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诚,是神的旨意,亦或是人心本善。尽管有被人欺负,有被人抬高物价,可也有人真诚以待,会心相迎。
     耀眼美丽有水晶,购买它也是因为其包含的神奇信念,在鼻孔打上鼻环也是为了记念到过印度的痕迹。用心参观每一处洗涤心灵的圣地,只为拔开心中的疑惑,只为寻得最初最真实的自己。
   和朋友喜与乐,烦与伤的游历后,最后的结局不只是分别,而是各自收获的感悟,再相聚已是另一番心境,另一个出发点。
    本书对于外貌服装的描写超乎细致,对于印度宗教的见闻也是详尽展现,这不是一场对旅游美景的享受,而是一次跟随内心寻找真实之旅,瑜珈士的寻梦之旅。

  《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读后感(五):挚情之书

一直误以为瑜伽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健身方式,看了余莹的《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方认识到自己的浅薄,瑜伽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法,它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系之一,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影响至今,从印度传向世界各地。
起初我只是想把这本书当作一本印度游记,去了解这个极具异域风情的、脏乱又充满活力的国家。出乎意料,这本书给了我额外的惊喜,除了能见识到当地的人情风物之外,还可感性的接触到瑜伽,了解到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热爱瑜伽、忠于瑜伽的人,更是被他们那种虔诚而坦然的信念和爱所感动。
书册的宣传中介绍作者余莹是位环球梦想收集者,也曾是大堡礁看护员的候选者,这些精彩的经历让我们不难感受到她极具活力,也对生命与自然充满好奇。她遇到写作的瓶颈,也隐约感受到活在梦想之中也并不一定快乐,于是机缘巧合下开始了印度之旅。顺应自然,这一点似乎是贯穿始终的闪光点,在本书行文中能非常明显的感受到。
一开始的余莹,其实是一个外来者,旁观者,她自己能感觉到,我们也能从她的文字感受到。同伴吉娜是个真正的瑜伽士,亦能体会到瑜伽的能量和奥义,所以在最初的尼尔玛拉,到后来的瓦拉纳西,再到琴得瓦拉,作者总是隐隐觉得自己并不能时时完全融入吉娜及其它瑜伽士同样的氛围,又被排斥的失落,也又苦求路引而不得的惆怅,仿佛自己和渴求的珍宝咫尺相望,中间却隔着无法逾越的沟壑。这种苦闷虽说一直持续在行程中,可又一直呈现动态的变化,每一站,每一事,每一人都像帮助她指引她跨越鸿沟的因子,这一段求真之路毫不做作,浑然天成。旅程的终点,北印的山上,冥冥中的牵引也好,经历情感的积累也罢,仿如风雨过后彩虹现,经历欢笑泪水喜悦感动之后,她将沟壑撇在身后,拥抱她一直追寻的答案。
印度的瑜伽至真至美,印度的国情至真至乱,所以景也真实,情也诚挚。余莹写到一个旅居瑞士居住的姐姐评价当地,极为优美宁静、现代便利,却显得不真实;也写到途中遇到欧洲游客吐槽,印度脏乱差,是噩梦般的旅行。我十分能理解,不同的心境造成不同的感受,身处富庶之地尤不欢乐,也许是那里缺少人的气息,缺少生命鲜活的色彩。而单以休闲旅游的姿态前往印度,也确实不会得到太好的体验。这本书中,作者也曾反复、细腻的描写了印度贫苦人群的生活状态,居住环境恶劣,资源匮乏,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事辛苦劳作,甚至坑蒙拐骗;公共设施差,“大壶节”的列车之行刻画的入木三分,隔着纸张都能感受到那种生命的卑微和压抑。
正是这片优雅与丑恶并存,爱与恶混杂的土地,充满着矛盾的奇异美感,在这里,有众生的幸福和悲苦,有灵与能量的庇佑和包容。欢乐之时尽情享受,苦痛之时坦然面对,顺势与无为,原来皆是大学问。
文/团团花哚 2016.02.09

  《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读后感(六):阅后个人感觉

这本应该是一本印度游记,也是记录作者心灵成长的著作吧。通常阅读这一类型的书籍,我挺能一气呵成地看完,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好几个月才终于看完,主要是我对作者描述的某些内容有些抵触的情绪。我挺喜欢作者介绍印度的宗教神话部分,某些情景描述挺幽默,令人发笑。但作者描写对于瑜伽的领悟时,给我的感觉是太过狂热,而写在印度遇见的人的部分,则太过刻意卖弄文字而且强调玄乎。大量绚丽的文字和比喻去描写作者与那些人之间的爱,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可能我比较喜爱研读佛经,觉得作者太过追求瑜伽、能量什么的,会变成一种执着,因为修行到最后,法也应该要舍弃,而且大爱无言,作者的言太多了。这是我读过作者文字后的感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