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10篇

2017-11-24 21: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10篇

  《创造难忘的人物》是一本由[美] 琳达·西格 / Linda Seger著作,后浪丨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一):怎样写出一个拥有灵魂的人物

无论是电影、电视剧或是小说,人物的塑造始终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看完一部好的作品,人们可能会忘记作品中的某一个场景、情节、关系等,却仍然会记住那一个让人刻骨铭心,或者说真实得似乎曾经存在过这个世上的人物。
情人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二):手把手教你创造难忘的人物

我们都有在看电影或读小说时,被其中的角色吸引,以至在电影结束或小说读完后依然为之思考经历。而这恰恰是其间某个难忘的人物带给我们的深刻感受。好莱坞资深编剧顾问琳达·西格在《创造难忘的人物》一书中,为我们解开了难忘的人物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更是手把手地教在创作剧本、小说、电影和广告时该怎样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以形象和灵魂,以及人物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创造难忘的人物》全书十个章节,每个章节由若干小节连缀而成,如同精心安排的六十三节精彩课授。对创作者来说,有好的构思还不足以成为一部好作品,构思和故事再好,需要人物来完成。那么如何塑造人物呢?琳达在开篇指出人物的塑造要从研究人物开始,并用九个小节来作细致的分析,引导创作者有方向有调理地为自己笔下的人物勾勒出一个轮廓。从人物背景、历史、地域、文化及职业等等赋予人物具象。作者没有流于枯燥的说教,每个章节里层层递进点出如何走进自己创作中的人物,并用一个小节来做个案分析。个案分析既是对前面内容的巩固也为接下来的课后实践练习做了铺垫。
人物的构成是个复杂的过程。创作者给予人物外形、内在以及言行等等诸方面,使得人物鲜活起来,并带有人物自身的特性。这一庞杂的过程被作者条理清晰地逐一分解,而这一分解的过程就是创作者需要学习、思考和反复修订的过程。“定义人物是个来来回回的过程”琳达告诉创作者,定义人物时需立足人物具有一致性与矛盾性这一特征,并以此展开思考和构建。一如作者在第二章节的小节中,引用《雨人》原始剧本作者巴里·莫罗的观点,“创造人物和雕塑家的工作相似:‘它就像雕刻泥块、切削木头一样,只有把冗笔去掉你才能得到好东西。’”
“塑造你的人物是一个六步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体验,得到第一个想法。
·对人物进行粗线条刻画。
·寻找人物的核心,以创作人物的连贯性。
·寻找人物身上的矛盾之处,以创造人物的复杂性。
·添加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进一步充实人物。
·添加细节使人物非凡而独特。”
整本书的授课几乎涵盖了创作过程中会遇到的不同的人物创作和分析,包括现实人物和非现实人物,辅助人物和次要人物,以及与人物密切关联的对白写作。《创造难忘的人物》不止体现了作者丰富的剧本创作分析经验,尤为实用的是在每个关键的节点,作者温柔地给出一个练习习题。譬如在“创造人物关系”这章中的练习是:
仔细考虑你和朋友、恋人、配偶、亲戚的关系。你们的关系中哪些地方符合吸引、冲突、反复和改变的标准?你和他人的关系有没有够强的动力,能否据此创造一个故事
类似的练习分布在十个章节中,像是在高度集中听课后,在课堂上做的现场练习,促进对课程的理解和消化。诚如作者所言,比才能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训练和练习,如此才能清晰地表达个人的独特观点。
电影《雨人》剧照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三):他凭什么判断寒门难再出贵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读书的旅程
几年前,一篇叫做《寒门难再出贵子》的文章刷遍了网络,因为这篇文章,很多出身农村或者城市低收入者,都充满了焦虑,毕竟跨越阶层是大多数人内心当中隐隐的期盼。我那时候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作者可以凭借一场饭局中,实习生的不同表现,就判断这些孩子未来。根据文章的描述:在饭局上,拿走饭局多余烟的实习生是来自农村的孩子,知道怎么和人寒暄打招呼的实习生是来自商人家的孩子,有点不爱理人的实习生是来自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
直到我看完了琳达·西格所写的《创造难忘的人物》以后,才豁然开朗。在书中琳达·西格说了一句非常有代表性的话——人的变化是环境变化的产物。也就是说你身上的烙印很少能脱离你生长的社会背景(你的家庭属于中产还是下层,很大部分决定了你刚入社会时的表现),当然还有你所处的文化背景,历史时期以及职业也会对你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大部分资料显示,来自底层的孩子由于缺乏物质,一般比较节俭,而这一特点在对外社交上就是表现为吝啬,小气以及不舍得下成本做事;来自商人家以及知识分子家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父母待人处事的方式,自然也就不自觉地模仿了。
其实,琳达·西格所撰写的《创造难忘的人物》主要是教大家在写剧本,写小说或者写广告的时候,如何创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因为琳达认为一个故事最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也不是主题,而是故事中所出现的人物。但是要创造出一个让人印象深刻,并且流行甚广的人物,首先需要的是创作者亲身实践去研究你要写的人物。就像《寒门难再出贵子》中的银行经理一样,他能够依据实习生在饭局上的表现进而判断他们的家庭背景,源于他长久的观察或者内化的洞察力。
在《创造难忘的人物》中,琳达·西格为了创作剧本,用到的调研方式有查阅过往资料,如研读日记阅读某一时期的报纸以及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亲自去和某一类人生活和相处,比如作者为了写精神病有关的题材,去精神病院和精神病患者一起生活了十天,为了知道不同种族的人怎么说话,她去和不同的人交谈,以此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说话方式。总之,在琳达·西格开始创造人物之前,她在调研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新闻学写作上有一句话叫做“七分采,三分写”,由此可见在动笔之前,调研有多重要。
在做完调研以后,琳达·西格在《创造难忘的人物》中给出了如何创造人物的6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对于不知道如何下笔创造人物的创作者,以及经常患有拖延症写作的人来说,或许是一个写作框架。
阶段一:通过观察和体验,得到第一个想法。
琳达·西格认为创作者创造人物时所使用的素材都来自于微小细节的观察。而要掌握这些细节创作者就需要自己亲身去观察和体验。
阶段二:对人物进行粗线条刻画
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是不是写出了一个可信,合情合理的人物,所以创作者都是结合自己的感受先对人物进行一个粗线条的刻画。
阶段三:寻找人物的核心,以创造人物的合理性
创造的人物要拥有某种核心的个性,这样观众才能界定他们的本质并预期他们的行为。比如善良的人,这个品质会一直贯穿人物的始终。
阶段四:寻找人物身上的矛盾之处,以创造人物的复杂性
因为人的不理性,所以有时人会做出一些让我们震惊和奇怪的事情。而有了矛盾的人物更让观众觉得他更奇特和绝妙。比如在《飘》中,郝思嘉的性格是放荡的,所以对她勾引男人读者不会奇怪,但她在危机中具有清醒的头脑以及坚强或果断与她放荡的差异让人惊讶,可以说拥有了矛盾性让郝思嘉这个人物变得丰满。
阶段五:添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进一步充实人物
要让人物立起来,必须有血有肉。你可以赋予人物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情感可以深化人性,让观众产生移情的作用,而态度可以是视角和观点,展现人物如何看待他所处的世界,价值观可以通过人物的行为,态度以及冲突去传达。
阶段六:添加细节使人物非凡而独特
人物的细节创作的越好,这个人物越难忘。表现人物的细节可以是人的行动,行为,语言用法,仪态,衣着,笑声,面对特定情境时采取的特殊方法,不过来自人缺点的细节更让人难忘。
当然你掌握了创作人物的6各阶段,还是不够的,因为任何创作者表现的都是幕前的故事,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状态,正是由于过去的经历。所以创作者需要对自己创作的人物的幕后故事,心理了如指掌
为了让你创作的故事更有看头,琳达·西格在《创造难忘的人物》中还针对如何创造人物关系,辅助人物以及次要人物如何创造,非现实人物如何创造,对白的重要性以及在创作中对人物的刻板描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可以说这是一本比较实用的写作指导手册,那些不知道如何做写作调研,不知道怎么下笔创作人物以及不知道对白重要性的写作者,值得一看。
他凭什么判断寒门难再出贵子?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四):好的人物,是一张立体的网 ——《创造难忘的人物》

好的人物,是一张立体的网
——《创造难忘的人物》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对一个成立的故事而言,人物都是其中的关键,如果人物不能成立,光有故事和主题,不足以吸引观众和读者。”前言里琳达的话,在笔者看电影、看书的时候不断得到应证。我们不记得《摔跤吧爸爸》里赢了什么比赛、走过多少曲折,却记得那个被锁在器械室,流着泪听着国歌的父亲;不记得《春娇与志明》经历了什么,斗嘴了什么,却记得那个抽着烟的余春娇、那个大男孩张志明;不记得那些英雄片里正义如何战胜邪恶,却能津津乐道蜘蛛侠与蝙蝠侠。拿无数人心中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来说,几十年之后,我们提起的,绝不是船如何撞到冰山、有多少人幸存,而是永远不老的杰克和露丝。在电视剧里尤其如是,你不会记得两部《欢乐颂》里她们做了什么事,却能够记得四个性格迥异的女孩
    作者通过对三十余位来自电影、电视、小说、舞台剧的创作者的访问,得出如何创造难忘人物的普适方法——将你的人物打造成一张立体的网,由人物的背景文化、作者的心声连接构成,又向外连接观众的思想、情感,从而种在时光里不朽。
一、人物向内连接:
   (一)连接人物的内在
     塑造一个真实可感的人物,需要作者大量的前期研究。背景、文化影响、特定历史时期、地域、职业、总体研究与个体研究,这些是人物内向连接的固定线路,然而这些并非捷径,需要翻阅大量材料,并进行实地体验。这些与笔者的记者经历大有重叠,如何写出一个实在的人物,需要置他于特定的时期、场景,需要询问他的经历、家乡、职业与习惯,因为所有细节联结,能成就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泰坦尼克号》里的杰克,来自美国贫穷阶层、喜欢赌博、热爱画画、是个人生体验派,这也就为杰克的美国式幽默乐观奠定了基调。而露丝来自英国没落贵族、喜爱艺术、重视自我,礼教下是叛逆的灵魂,迎合了杰克的才华和乐观,让露丝与杰克的互相吸引变得理所当然。而人物这些内在连接也就塑造了人物的“一致性与矛盾性”,杰克的乐观从一而终,甚至拿了一张“死亡船票”却说出“赢得船票,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的感人对白。然而这样游戏人生、享受生命的他,却有甘愿将生的希望留给爱人的“矛盾性”。一致性让杰克的特点突出,而矛盾又让他丰满可感。
  (二)连接人物与人物
    为了突出创造的人物,要通过“创造人物关系、添加辅助、次要人物”来连接人物彼此,将所塑造的人置于中心,用以突出。用吸引、冲突、反差、转变运用到爱情友情、合作甚至任何类型的人物关系。阶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杰克和露丝最终互相吸引,杰克拯救、改变了露丝,热爱生命活在杰克离开的世界里,这是电影最感人至深的部分。
(三)连接人物和作者
   在创作之前,作者必须亲身体验,走入想创造的人物的生活中。在创作人物的过程中,作者会碰上诸如“人物不可爱”“人物模糊”“理解人物”“故事人物矛盾”的问题,这时候,作者需要透视人物,自由写作、找旁观者阅读、对故事中的人物问如果、尝试性别转换,通过对自我的寻找来突破瓶颈。
二、人物向外连接
与观众连接
 (一)连接观众感情——“移情”
     无论是剧本还是小说,与观众见面后,才有了生命。因此建立人物与观众的连接尤为重要。在琳达的书中,“创造幕后故事”“对白写作”“超越刻板描写”都能抛出锚,勾在观众心里。“对白写作”中,除了必要的节奏感外,“潜台词创作”尤为重要,是剧中人物潜意识的表达,能博观众会心一笑,对白的创作来自生活,可以是聆听洗碗工的对话、来自飞机上的偷听,在此基础上浓缩,表达人物态度,深化人物。露丝在被救上岸时,告诉登记名字的工作人员说,“I AM ROSE,ROSE DAWSON”,对白里的潜台词,让多少观众移情泪流。
(二)连接观众思考
   除了移情之外,还要启动观众“思考”,因此作者需要“超越刻板印象”创造人物——非刻板人物多维、能反映社会、个人、背景的多样性;反映当地社会不同人的年龄、种族、经济阶层、职业状况,并通过态度、行为、目的驱动故事、反映自身文化,能为观众提供新的认识并成为新的楷模。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影片中,无论是《我的父亲母亲》中大胆主动的山村姑娘、《大红灯笼高高挂》里个性开放的颂莲、《秋菊打官司》里的勇敢的秋菊,都以自由、主动、性开放、独立的形象超越了对传统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因此深入人心,也启迪了观众的思考。
    从创作到进阶再到突破瓶颈,琳达在这部书中提供大量创造人物的“干货”,像手把手教读者画出人物基本形象,再用幕后故事、心理活动、添加关系、打磨对白、超越刻板描写来人物修饰、润色,使之突出。虽然书中作者所提的案例,多是一些八十年代,不大为国人熟悉的作品,但好在解说有够精彩。
    好的人物,必是一个立体的网,连接自身虚构却真实可感的故事,知道自己所来之地、所往之处,连接作者想表达的思想、网住读者善变的心,才能铸就经典,让人不忘。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五):当你的人物活不起来时,可以看看这本书

创造难忘的人物有多重要

关于创造难忘的人物,我想是作为编剧、小说创作者、甚至文案策划都会遇到的难题。创造难忘的人物究竟有多重要,书里举了一个很直接的例子,就是广告。

创意人塞斯沃纳这样解释广告概念的形成:

“客户跟我们说:想找名人作推广,因为我希望推广不局限于葡萄干本身。我觉得,一个名人能让它有个性,更有内涵,这可能是我们靠产品本身做不到的。而我们说,可以考虑葡萄干个性,让它自己成为名人嘛。我们最初的想法是让一群葡萄干在‘我透过葡萄藤听到了’的歌声中起舞。然后我们又考虑葡萄干长什么样,我们觉得它应该更酷,有一点盛气凌人。而作为反差,其他的零食就不那么酷,不那么时髦——比如萎缩的薯片,融化的糖块,鞋子粘到桌子上的口香糖。葡萄干穿着不系带的高邦运动鞋,带着墨镜。而脆饼干穿的是翻口皮鞋,糖块穿的是沙漠靴——它们的一切相形之下都不太时髦。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广告,不再仅仅依靠找名人作代言塑造品牌的单一模式,有时候,会自己去塑造它。这个产品不再是产品本身而已,它被赋予了一种角色,角色人物的性格就是产品的文化。我相信,比起看见一个名人拿着一包葡萄干,一群穿着酷酷的葡萄干小人显然更容易让人记住。

这就是创造难忘人物的重要性。

如何创造难忘的人物

在阅读《创造难忘的人物》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好陷入了写小说的瓶颈中。发现自己在故事里塑造了一个人物,但这个人物和故事里另外的人物除了名字不同之外,找不到很明显的差别。我知道,这样的雷同性不会让读者记住的。

《创造难忘的人物》里指出了关于创造人物的一些技能,我把它大致总结为三个步骤:

1、 研究人物

首先你得了解你想塑造的人物,他处在何种文化历史背景之下,他的身份职业。你得去对大环境做研究,才能将他不会太突兀地放进故事环境中去。包括他的过去,也有可能成为他性格或作出某种行为的原因,这些不一定是要在故事里详细表现出来的,但是你得知道,你得掌握笔下人物的逻辑性。

2、 定义人物

《创造难忘的人物》里提出了两个词:一致性与矛盾性。这也是我在写小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是人物太一致,扁平化,不丰满。书里给出了几个方法:

a、 为人物添加矛盾性

矛盾性并不无视连贯性,它们只是在补充。书中举了个例子:一位非常谨慎,害羞,谦逊的教授,他对自己的领域非常了解,对自己的学说抱有强烈信念,在任何宗教问题上都有旗帜鲜明的立场,这就是他的连贯性。然而这个教授竟然做过牛仔,还以在犹他州的盐沼上赛车而闻名,这就是他的矛盾性,这些特性使这个教授成为了一个有趣的人物。他不再是呆板的。

b、 添加价值观、态度和情感

如果你创造的人物只有连贯性,那么他们是立体的。如果添加了矛盾性,那么人物就会独特得多。如果想进一步深化人物,那么还有其他一些可以添加的品质——可以在价值观、态度和情感上拓展他们。情感深化了人物的人性。让人物变得更加有血有肉起来。

c、 细化人物

灌注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任务是多维的。但是另外还有一步才能使人物成为原创性、独一无二的,这就是添加细节。

严歌苓是我读过的对于细节描述很是精湛的作家之一。人物在她的笔下不是靠对白而活起来的,而是靠细节。一个人物的小动作,眼神,甚至微表情,都能被她捕捉到并放大成为人物的一个特质,让人物变得与众不同起来。

解决人物难题

写作者会遇到困难,人物也会遇到困难。有时候,想法就是不来,人物哪也不肯去。这会写作者很沮丧。但是,不妨把这当成创作过程的一部分看待。

卡尔索泰说:“你必须尝试去生活。你必须意识到自己不只是个创作者,意识到外面还存在着一个世界。如果你不进入这个世界,你就会错过正在发生的事情,你的写作能力也就发挥不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每每我遇到写作瓶颈,感觉自己笔下的人物怎么都活不起来,故事也毫无推进的时候,我就会走出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观察找灵感。比如地铁上遇见的偷偷哭泣的年轻人,酒吧角落里神情凝重的中年人,旅途中遇见的行为怪异的陌生人等等,这些人物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物,我会去想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毕竟,创作还是来源于生活。擅于进入这个世界并观察它的人,才能打开写作思维的大门啊。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六):李奥•贝纳的大师课:如何打造令人难忘的广告人物(附人物检查表)

广告是人与人沟通的行业。我们应永远力行这个原则。 ——李奥·贝纳

太多的广告“How to”书籍、课程都在教大家如何写出销售力千万的文案,但是却忘记了除此之外,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是一个优秀广告至关重要的一环。比如说到威猛先生,你就会想起那个在你们家马桶和厨房间穿梭的超人;米其林宝宝的形象已经摆脱了轮胎圈走向了儿童摄影界;还有娃哈哈,已经和王力宏的形象产生了深深的羁绊。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七):不要把过多的时间用于写作而停止了生活

《创造难忘的人物》作者琳达·西格是好莱坞的资深编剧顾问,从1981年起为2000多部剧本和100多部电影担任策划咨询工作,并在30多个国家教授剧本写作。

这本《创造难忘的人物》是继《编剧点金术》之后作者的另一力作。书中着重探讨创造丰满人物以及人物关系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新手还是有经验的作者来说,书中涉及的人物创造的一些角度和原则都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可以说,他们是创造丰满人物所必需考量的一系列要素。

很多新人在开始写作的时候,会有诸多方面的考量,有的时候他们会因为自己对题材和人物的不熟悉而放弃创作。但从《创造难忘的人物》中,我们知道,即使经验再丰富的作家,他们仍然需要面对自己毫无经验的作品。所以对于创作来说,研究是应有之意。

创造人物的第一步就是研究。贯穿一生的观察和总体研究能够产生大量的细节。

“首先你要知道,你不是从打草稿开始,你这一辈子都在做着研究。因此你有很多素材可以利用。”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在我们的一生中那些令人难忘的人,他们的出身背景,是哪里人,做着什么样的工作,有着什么样的家庭,正在经历着什么。他的什么话让人懊恼,他什么时候会发飙,什么时候又显得很可爱。回忆一系列的细节,并一一记录下来,你会发现,不知不觉间拥有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原型。

在很多方面,我们都是可以借鉴这样的手法的。这就是源于编剧角度的观察和记录。

《创造难忘的人物》,这本书会让人开始更多地在意起生活的细节,因为从书中诸多编剧的创作经历里,我们知道,他们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塑造人物的。

除了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何……这些故事要素,面貌、语调、口音、笑声、吃饭的姿态、口味和习惯,很多细节都可以帮助我们丰满一个人物的原型。而开始这一切之前我们需要刻意地观察。

当然我相信很多渴望创作的人,都为人与人之间的迥异而深深着迷。同时他们也对神秘而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

从一个人物的塑造角度来看,书中对人进行了不同气质性格的分类,这些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从类目分明的类型人物开始理解人物的性格和他们的表现。

比如感官型的人物通过感觉体验生活。他们倾向于活在现在,对周围的事物反应灵敏。就像詹姆斯·邦德——喜欢享乐、开快车、体力活动和漂亮女人。

思考型的人基于原则而非感情做出决定。他们善于思考情况,找出问题,控制局面并提出答案。

感受型的人对他人很友善。他们经常敞开心扉,表露感情。体贴、热心、有同情心。

直觉型的人对未来的可能性抱有兴趣,他们富有新观念、心怀预感,摆弄直觉。比如《华尔街》中的伊文·戈登·盖科,就对计划和安排很有直觉。

当然类型只是说明突出特质,有的时候人物的性格是复杂多面的。大多数人或者说人物,都倾向于通过感官和直觉从周围世界中获得信息,并倾向于通过思考和感受处理信息。

从这方面我们知道,编剧并不是简单的感受型的工作,他更倾向于上述的行为模式,是一种拥有着缜密思考的塑形。而编剧的过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创想,他是基于对自我和对周围世界的观察。编剧并不需要亲身经历,但他们非常善于挖掘别人的经历。

编剧会从经历中追溯人物的心理过程,行为的反常之处以及心理的阴影面,从而从情境中分析出可以促使人物行动的高潮。当然这么说非常笼统而难以明确,需要我们回到本书以及书中的具体例子才可以感受到。

大部分时候,我相信很多作者都非常有天赋去创造一个有趣的人物,但他的人物没有处于一种流动的关系中,所以总是显得单薄而缺乏阅历。

这有的时候是因为编剧欠缺经历,而更多的是编剧缺乏技巧。

这就说到了本书的另一大内容:创造人物关系。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我们会发现那些另人难忘的人物并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特性而让人难忘,而是因为他处在一系列复杂的关系中,他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他周围的人使得他独特。

主角之外,必须有配角和对手戏。而这才是大部分编剧无法很好处理的地方。因为有的时候拿一部电影来说,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我们刻画一个配角或者反派人物。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会取舍,留下那些功能性的角色和内容。但这样做通常使人物扁平而显得刻板。这是非常致命的。

一场一边倒的较量并不能让人们有兴趣,而一场势均力敌的博弈才让人回味无穷。这让我想到《我的前半生》中的凌玲,作为小三上位,但我们知道这个小三在剧中是很少有声援的。她的处境相对于主角来说居于一边倒的态势,我们看不到编剧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只发现这个人物在小三位置上的表现,这令人沮丧。

再拿电影版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来看,我想编剧就没有花心思塑造人物。人物处在一个被简化的人际背景之中,作为幕后故事的前两世不断穿插、闪回,事实上是对主线情节的干扰。幕后故事和辅助人物一样,都是冰山的一角,浮在水面上的只能是一点点。

就拿对白这一节来说。

书中提到写出好对白的关键在于学会倾听节奏和细微差别。

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形成一个声音——不仅是在对白上,而且在态度上。

有态度的对白,才是对的。

然而我们知道很多影视作品中的对白,只是在交代剧情甚至是潜在剧情,而人物本身并没有体现自己的态度。

事实上,潜台词不是说要把它写出来、注上去,而是要完美地理解真正发生了什么、没发生什么、为什么、在表面上能呈现多少。作品中的这种斗争即在于,怎样伪装到最后一刻,然后挑明一切并制造出戏剧高潮。

但很多的台词都在迫不及待地抖包袱,这事实上无法让观众积极地参与其中。

本书的很多讲解都基于具体的影片角色,无法一一涉及。如果你在创作的路上对角色有困惑,可以拿起这本书读一读,也许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最重要的,像作者说的,不要把过多的时间用于写作而停止了生活。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八):如何能够在电影小说中创造令人难忘的人物?

在一部影片中对于影迷来说最重要的是人物,主题和故事赋予人物的绿叶。琳达·西格在《创造难忘的人物》中用巧妙绝伦人物的知识和精妙技巧,独特的见解让读者能加能了解到好的剧本和电影中创造难忘的人物有多么重要。
作者简介:琳达·西格,编剧畅销书作者、好莱坞资深剧本顾问,从1981年起为2000多部剧本和100多部电影担任了策划咨询工作,并在三十多个国家教授剧本写作。曾获得救赎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及月舞影展等其他电影节的多项大奖。
作品简介:《创造难忘的人物》主要是如何塑造难忘的人物,提供了系列的指导和技巧,所遇到难题时如何解决,适合编剧在塑造难忘人物角色时可以参考的一本书,这也是琳达·西格继《编剧“点金术”》这一剧本宝典之后的新作品。
推荐理由:
1.适合编剧作为参考学习塑造深刻人物时可以参考的一本书,对于单调刻板写作的人来说,也是值得学习,能提升之后写出原创性的作品。写剧本、写广告、写小说,对人物的塑造都非常重要,以及电视与电影,都适合此书。
2.书中收录了《飞越疯人院》、《雨人》、《走出非洲》等好莱坞一线编剧的专访,而且这些电影作为中国影迷都是非常喜欢的。
3.书中涉及很多优秀获奖的剧本和电影,从中一一举例如何设定人物,编制人物关系,各种指导和技巧。其中自己喜欢的几部电影《雨人》、《飞越疯人院》、《死亡诗社》、《安妮·霍尔》、《红粉佳人》等等。举例了几部著名小说中的片段,《飘》、《证人》、《一条叫旺达的鱼》、《普通人》等等。
生活中喜欢阅读,阅读之后会看电影,因为国外很多好作品都会改编成电影,会通过电影的角度再和书籍做对比,看看电影呈现的人物角色如何定义,演员如何去表演,去年看了一百零六部电影,并且给电影简单的概括和图片都保存起来了。自己想再看的时候看一下这些收藏的信息就可以直接在手机和电脑上观看,比较方便。
比较喜欢的是《乱世佳人》、《危情十日》、《死亡诗社》、《听见天堂》、《海上钢琴师》、《英国病人》、《伊豆的舞女》等等,好的电影打动人心的都是里面塑造了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人物,人物的情感,人物的角色,人物的关系。作为影迷来说过了很久依然记得影片中的角色传达的含义,演员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等都会留在脑海里。
在生活中从小看电视,电视广告也有一些深入人心的,舒肤佳广告语:促进健康为全家。农夫山泉广告语:农夫山泉有点甜。语言的魅力很大,不论是以文字创造一个难忘的人物,还是文字可以创作一条几十年深入人心的广告,都离不开文字的画龙点睛的妙处。
电影中有特别让人深刻的人物,在平时读小说中也有自己喜欢的主人公,余华《活着》中一直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徐富贵是主角,富贵的性格老实善良,却也因为年轻时不懂事,又赌又嫖过了惨淡的一生,在巩俐和葛优饰演的电影《活着》同样人物也是有特色;通过电影的徐徐推进让我们了解人物的内在运作,去了解徐富贵的年轻时候,中年时光,以及孤独的老年,是怎样的一个心理变化。
《活着》创作背景是讲诉了大时代,什么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些诸多社会变革之下,人物徐富贵的年轻到年老,他的语言、工作、衣着和环境变化都形成了后来我们印象中特别深刻的徐富贵这个人物角色。更重要的是人物的心理变化,语言传达出来更触动内心,跟着一系列情节和变故,徐富贵这个人物不断失去家人,经历苦难,最后仅剩下一头老牛陪伴着年老的他。
余华要去研究徐富贵这个人物,创作背景,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他当时的所处的文化时代,那个变革之下的历史时期。地域是余华设定的上世纪40年代,中国农村的生活画面和世事变迁。
通过小说作品和电影呈现的形式,我们更加清楚了解徐富贵他的人物背景,环境和时代,理解到上世纪40年代的文化。距离我们二十一世纪这么远,我们和那个时代的巨大差异,对那个时代的人物生活方式和居住地方也是通过电影和书籍了解到。通过电影和书籍了解到他们那个时期,语言、生活条件、衣着等等,从而使自己认识了那个时期人们的说话方式和用词。
身边喜欢的人,是因为对方生理特征,他的长相,他走路的姿态,观察他身上的小细节,通过初步的观察和体验了解一个人的外貌和肢体语言,近一步寻找他的语言,了解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人物就逐渐变得充实起来,最后他身上不同常人的细节使得这个人物变得独特。
琳达·西格在《创造难忘的人物》中说了几点建议:创造者创造人物时使用的很多素材都是来自对微小细节的观察,在为广告创造人物时,观察就更为重要,读者会对在小说和电影中的人物形成一种视觉印象,人物描写创造出的细节能够使人物很快被辨认出来,要使人物更加立体还得添加价值观、态度和情感,最后添加细节细化人物,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物。
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两部电影《霸王别姬》和《胭脂扣》,这是自己特别喜欢的电影,小说和电影都塑造了难忘的人物,作品人物有美而壮烈的内在,故事往往抓住人生最光辉、最灿烂的刹那加以发挥。
《胭脂扣》中张国荣塑造了风度翩翩的十二少,相比小说十二少这个角色着墨比原著更浓,梅艳芳塑造了深情的如花,一心一意寻找十二少。《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独特,张国荣用演员的身份演绎给予角色另一番生命,故事中蝶衣其实就是虞姬,虞姬也就是蝶衣,命运是相互影叠,电影的结局更吊诡,同原著小说中相差甚多。
电视剧中《红楼梦》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一直招人怜惜,这就是创造的一个难忘人物。黛玉人物出场,一进贾府,每个人先后出场,铺垫了很多,不同的人物一一出场,黛玉金建不同的长辈与同辈姐妹。
黛玉的外貌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聪明清秀,绝丽无双,气质脱俗,淡雅若仙,妩媚风流。

黛玉的衣着描写着墨较少,在大观园姐妹们一起赏雪作诗中有描写道:“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缎双环四合如意绦。”
黛玉的语言,能言善辩、口齿伶俐,性格鲜明。红楼梦中有一段是宝玉去梨香院看望薛姨妈,同宝钗互换配饰欣赏,又闹着想吃一粒冷香丸,黛玉这时进来明显吃醋了,好一个口齿伶俐讲了一番。一见宝玉,就说:"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问她怎么说,她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追问她是什么意 思,她说: "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
黛玉是灵性的诗人,《葬花吟》、《秋窗秋雨夕》、《题帕三绝》、《杏帘在望》,菊花诗等等。
用琳达·西格《创造难忘的人物》中讲解的人物的知识和技巧来说,《霸王别姬》、《胭脂扣》和《红楼梦》中这些人物主角的诞生,无疑是很出色的,难忘的人物,成为经典,历经时间考验,段小楼、十二少、林黛玉,这些都是让人记忆犹新的人物角色。难忘的人物是因为有哪些独特,非凡的细节让人牢记,而人物极少单独存在,而是存在于关系中,一部好看的电影,出了主角还有印象深刻的配角和一些有特色的小角色。
琳达·西格这本《创造难忘的人物》更适合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想起一些曾经看到过的电影和印象深刻的人物,电视剧中的深刻角色,电影中呈现的难忘人物,广告中出现的人物传达的广告理念,还是书籍中那些文字描写让你对一个人物印象特别深刻。写剧本,写小说,写广告,都可以创造一个让读者听众难忘的人物角色,透过小说文字,电影视觉,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九):这是学习创作人物必备的工具书

日本推理小说作家大泽在昌在他的著作——《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中用5个维度4个等级来评价一本小说的质量。这5个维度分别是:情节、角色、文笔、对话、立意和噱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角色”,其他要素都是围绕角色展开的。

看书时有个一闪而过的疑问——那如何写出立体饱满令人难忘的角色呢?没想到,很快就从后浪出版公司看到《创造难忘的人物》这本书,正好可以解答我的疑问。

  《创造难忘的人物》读后感(十):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你也可以

说起难忘的人物,吴敬梓的著作《儒林外史》中,伸出两个手指不肯咽气,只因点着的两个灯芯,直到挑灭一根方才点头咽气的吝啬鬼严监生;法国作家司汤达的著作《红与黑》中,走在追求功利的路上却将自尊看的比生命还重要的于连;英国作家毛姆的著作《月亮与六便士》中,冷漠无情却爱好画画胜过人生一切追求的斯特里克兰;法国作家雨果的著作《巴黎圣母院》中,长相丑陋却拥有美好的慈悲之心的敲钟人卡席莫多等等……这些生动、立体、鲜活的人物不但支持着小说的故事结构,更给了我们畅快漓淋的阅读体验。
那么作为创作者,如何创造出生动难忘有灵魂的人物形象呢?美国作家、好莱坞资深编剧顾问琳达.西格的著作《创造难忘的人物》就是一本将塑造人物体系化了的技巧指导。
一、研究人物
 在创作中,我们创造人物的第一步就是研究。
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种族,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信仰,接受过怎样的教育,生活在什么样的地域,从事怎样的职业……所有这些状况都会大幅度的影响人物的性格,决定他们的思考和说话方式,决定他们的价值观,关心的东西和情感生活,支配着他的行为、态度、情感表达和人生哲学。而所有的一切都牵扯一个词——背景。背景,包括文化,历史时期、地域,职业等等。
在研究人物方面,作者琳达.西格介绍了一个特别的研究小技巧——问正确的问题。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何?这些问题通常都会产生出必要的信息。问这些重要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了解我们即将塑造的人物。
二、创造人物的过程
做足了研究的文章之后,接下来就是定义人物的过程。
定义人物是一个来来回回的过程。通过观察,揉和自己的体验思考,用在所创造的人物身上,来检测人物的一致性。
作者琳达.西格为我们介绍了创造人物的几个阶段。
★通过观察和体验,得到第一个想法。
★对人物进行粗线条刻画。
★寻找人物的核心,以创造人物的合理性。
★寻找人物身上的矛盾之处,以创造人物的合 理性。
★添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进一步充实人物。
★添加细节使人物非凡而独特。
(一)观察体验。
创作者创造人物时使用的很多素材,都来自于对微小细节的观察,并将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最终应用到创造的人物身上。
无论你从哪里开始创造人物,你最终都要用到自己的体验把人物写好,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没有人能告诉你,你是否接触了可信的,真实的合情合理的人物。你必须依靠自己对关于人物的一切的内在感觉,许多写作者强调了创作的这一方法——“无论我知道什么,我都是从自己的体验得来的。”
毛姆在他的小说《刀锋》中创造的人物拉里曾经有当兵的经历,因自己的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从此改变了人生观,毕生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甚至为此到印度去寻找答案。现实中,作者毛姆为亲身了解印度教的内涵,特地远赴印度搜集资料。在小说里,拉里对印度教长篇大论的理解正是基于作者自身的观察体验,并将这体验融合到锲而不舍追寻生命意义的拉里身上。让这个人物充满执着、神秘、洒脱及悲天悯人的迷人魅力。
(二)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首先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暗示出人物的其他状况,从寥寥几行描写中读者就开始联想到其他的特征,并想象到附加的细节。
“ 苏菲是一名害羞的女孩,年纪似乎比其他人还小上许多。……我未与布雷德利太太聊天时,就试图与苏菲攀谈,但老是不得其门而入。她比其他人安静,容貌不算漂亮,不过脸蛋颇为讨喜,鼻子微歪,有张大嘴,眼眸蓝中缀绿,沙褐色的头发梳得简单。她的身子相当瘦小,胸部宛如男孩般平坦。她一面听着众人说笑,一面咯咯笑着,但显得有点勉强,让人觉得她其实不若外表那般开心。我猜想,她应是不想坏了大家的兴致才强颜欢笑。我不确定她是傻乎乎还是羞怯过头,但跟她聊了几个话题都无疾而终,实在不知说什么好,干脆请她告诉我其他客人的名字。”
以上是毛姆在小说里对人物苏菲的外貌描写。通过这一番描述,大家不难得出这样的印象:这个叫苏菲的女孩朴素单纯、沉静内敛甚至还有些害羞、有些自卑、家境一般但人还算随和,善解人意。
读者会对他们在小说中遇到的人物形成一种视觉印象。偶尔有些小说会避免外貌描写,而主要描述人物内在生活的细节,但读者也会运用他们的想象,从这些心理的描写中形成他们自己的幻想图。
(三)人物的核心
人物应该是前后一致的,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可以预知的,或是一成不变的。这意味着人物要像真人一样,有某种核心的个性,这样才能显示出他们的本质,使我们得以预期他们的行动。如果人物偏离了这一核心,他们就会变得难以置信,就会变得无意义和没道理。
同样是毛姆的小说《刀锋》,作者给女主角伊莎贝尔定义的核心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实用主义者。她知道她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她喜欢漂亮衣服、昂贵的化妆品、奢华的聚会,这一切是她人生的毕生追求。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则贫瘠而乏味。这一核心特质决定她最终会选择给她奢华富足生活的股票经纪人之子格雷,而放弃了她真心诚意爱着的拉里。因为她明白,虽然有爱情,但她和拉里在精神上属于两个世界的人。她明白拉里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也受不了拉里为追寻人生意义而过的那种清贫的日子。她的行为是符合核心特质的。
她放弃拉里选择格雷,包括对落入惨境的的苏菲的摒弃,虽然让故事里其他人物觉得意外和不可理解,但在人物定义的核心特质上,她的所作所为是在作者的意料之中,人物的行为是忠于其核心特质的。
人物的品质,不是单独存在的,一个具有连贯性的人物,具有某些确定的品质,你确定的品质反过来又暗示出其他的本质。
(四) 添加矛盾性
虚构人物总比自然人一系列合理品质的组合更丰满一些,人是无理性的,不可预知的,他们经常做出让我们感到奇怪和震惊的事情改变我们对他们的预想。许多特性只有我们认识一个人很长时间之后才能了解到这些细节,不轻易显示出来。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矛盾性经常成为创造绝妙独特的人物的基础。
《刀锋》中女主角伊莎贝尔,为人活泼大方,不但容光焕发、诙谐开朗,也懂得享受生活,欢快的性格足以感染旁人。
在这一描述中,并不违反作者给她实用主义的核心特性定义,她懂得享受生活,所以,她追求奢华的上层社会生活。我们理解她选择了格雷(富有)而放弃了拉里(清贫)。但在作者的描述中,除此之外,她美丽迷人、性格开朗,应该还具备心地善良的特质。这个作者一直没提及,读者也想当然的觉得她除了现实一些,心地还是不错的。
然而,苏菲的再次出现让我们大跌眼镜,她的巨大变化领令我们充满疑惑。对于落入惨境、出现在风月场疯狂买醉的苏菲,伊莎贝尔明白一切背后的故事,但却报以鄙弃、嘲讽,对身边朋友的同情不以为然,甚至为了拉里不惜落井下石。一系列恶劣的行为将她性格里卑劣、恶毒的一面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暴露出伊莎贝尔性格里更不为人知的阴暗面,此时那张精致美丽的脸庞竟然让人恶心起来。这与她美丽大方、活泼开朗也许还心地善良的外表相去甚远。这种矛盾性在人物身上起到了神奇的效果,伊莎贝尔这个角色马上鲜活立体起来,自是令人难忘。
这里需注意的是,矛盾性并不无视连贯性。他们只是在补充,令我们塑造的人物,更立体独特,甚至绝妙。
(五)添加价值观态度和情感。
如果你想进一步深化人物,那么还可以在价值观态度和情感上拓展他们。情感深化了人物的人生,通过人物表达价值观对创作者而言是表达自己信念的好机会。但是把价值观跟特定人物相结合,并不意味着你的人物需要讨论他们的信念,相反要通过人物的行为,通过冲突,通过人物态度来表达价值观。
《刀锋》中,伊莎贝尔对结婚对象的选择是对人物价值观的精彩诠释。其实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给了伊莎贝尔机会讨论自己的价值观。但与阐述自己的观点相比较,显然她的所作所为更为直观也更让人难忘。同样的,她对落难的苏菲的态度也令人对她另眼看待,甚至觉得她面目可憎。行为暴露了内心,勿用多言。在这里,还有一个细节,伊莎贝尔明明是良家妇女,却点名要去风月场,到了那里又百般嫌弃以示清高。这本身就矛盾冲突,更显示出人物心理的复杂性。
(六)细化人物。
如果在任务中灌注了情感生活,关注了特定的态度和价值观,那么他们就是多维的。另外还有一步,才能使人物成为原创性的、独一无二的,这就是添加细节。
细节可以是人的行动、行为、语言用法、仪态、衣着、笑声,面对特定情境时采取的特殊方法等。
“我真不知该佩服他的不屈不挠,还是该可怜他明明年纪一把且重病在身,却仍热衷于社交生活,旁人绝对猜不到他是病人。艾略特宛如濒死的演员,只要上了戏妆,踏上舞台,便顿时抛开所有病痛。他保持一贯的泰然自若,扮演着彬彬有礼的侍臣。他的友善亲切更不在话下,懂得体察王公贵族的需要,也擅长运用毒辣的反讽,逗得众人乐开怀。我从没见过他如此卖力地展现社交才华。王妃离开后(艾略特鞠躬时的优雅身段,既表现出对王妃的崇敬,又显露出长者对秀丽女子的景仰,真值得一看),无怪乎事后女主人说他是这场宴会的灵魂人物。”(毛姆小说《刀锋》)
七十多岁高龄身患重病的艾略特,以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为毕生追求,甚至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仍以参加聚会为荣,乐此不疲。这个细节更表现出艾略特这个人物虚荣至极的性格本质。这与一开始对他的人设——虚荣势利,为爬上上流社会不择手段、卑躬屈膝并不矛盾,反而凸显了他将这个追求作为毕生追求,至死方休的性格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辅助的技巧,帮助我们凸现人物的特性,令人物更为丰满、充满灵性甚至拥有灵魂。这些关键技巧就是——幕后故事,人物关系,辅助人物。
一、幕后故事
每部小说和剧本都着眼于特定的故事,我们可以把这称为幕前故事,他是作家想要讲述的真正故事。但是目前故事中的每个人物之所以成其为自身,之所以有此作为,都是由于他们的过去。这一过去有可能包括创伤和危机,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他们接收到的积极和消极的反馈,童年的梦想和目标,当然还有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创造完整的人物幕后故事是不可或缺的,幕后故事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行为。过去的信息还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现在的心理。
依旧是小说《刀锋》,苏菲十年之后与大家见面是在声色场。她打扮艳俗性感,酒气冲天、语言下流粗俗、行为放荡、她滥交酗酒吸毒,这与十年前那个清纯朴素、文艺内向的苏菲大相径庭。前后的落差让读者急不可耐的想知道,是什么事情让她变成如此的模样及境地。
此时,幕后故事就大显身手,原来是深爱的丈夫和孩子死于一次严重车祸,她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为了向残酷的命运抗议,她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忍受和发泄心中难解的疼痛。此时,幕后故事更凸显了苏菲这个人物的悲情色彩。也更为无情的揭露了主角伊莎贝尔的性格里冷酷残忍的一面,更令人惊心。
二、人物关系
人物极少单独存在,而是存在于关系之中。伦纳德.图尔尼强调人们关注点在二十世纪的变化:“成对的人物,在小说和电影中日渐重要起来,无数的故事中都存在搭档关系——警察的搭档、夫妻的组合,这把一种化学反应引入故事,创造出新的人,新的个性,新的东西。当你把两个人或图像放在一起,你就有了新的东西。成对的人物和个体有所不同。这么做并非是有意识的,但成对的人物在一起时行为是不同的。”关系式的故事,强调人物之间的化学反应。
《刀锋》中,拉里和伊莎贝尔是订了婚的情侣关系,同时又和格雷是好兄弟,而格雷一直爱慕着伊莎贝尔。最终伊莎贝尔和拉利解除了婚约,并选择了格雷。但拉里和伊莎贝尔及格雷并未成为敌人,反而成为继续交往着的朋友。这反应出拉里并未深爱伊莎贝尔,或者说彼时的他无暇顾及爱情这件事。他所追求的是生命的意义,对人生苦难与残酷的诘问与求解,而不在于儿女情长。伊莎贝尔则在选择了格雷之后仍深爱拉里,所以在拉里要和陷入困境的苏菲结婚时不惜落井下石,使正在戒赌戒酒的苏菲破功逃走。不能不说这样的人物关系非常之奇特,也更好的凸显了男主拉里和女主伊莎贝尔性格多面性,使人物更丰满更立体。所以说成功的人物关系是塑造成功人物形象的“神助攻”。
三、辅助人物
添加辅助人物可以为故事增色,正如画家不断增加细节可以使画作完满一样,通过添加辅助人物赋予故事深度、色彩和质感。一个辅助人物在故事中,可以承担很多功能,其中包括协助定义主人公的角色,传达故事主题,协助推动故事。
《刀锋》中,苏菲的出现是塑造主要人物伊莎贝尔的“神助攻”。身为伊莎贝尔的儿时玩伴,苏菲经历了残酷的生离死别,最终任自己堕落,以控诉这人生的残酷,伊莎贝尔却冷眼旁观、甚至恶语伤人,并为阻止她和拉里结婚不惜设计落井下石。是她间接造成了苏菲的最终惨死。这样的伊莎贝尔暴露了性格里极为自私、冷漠、残忍的一面。这与她表面的开朗活泼美丽大方格格不入。然而正是苏菲的出现才在电光火石中闪现伊莎贝尔性格中真实一面。此时的故事也因矛盾冲突及戏剧性达到高潮。
以上是创造人物的时候,基于塑造人物本身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步骤。在认真阅读之后,总结分享给大家。
《创造难忘的人物》中还对人物的对白、创造非现实人物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另外对人物塑造中的难题、描写刻板的问题进行例证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在对《创造难忘的人物》这本书进行学习和利用所学知识对照所读小说进行分析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说,创作中塑造人物所会遇到的所有问题,在这里都可以找得到解决之法。不能不说,作者琳达.西格是一个亦师亦友的创作引路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