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京范儿》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京范儿》读后感10篇

2017-11-24 21: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京范儿》读后感10篇

  《京范儿》是一本由崔岱远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京范儿》读后感(一):怀念与前进——读《京范儿》所想

《京范儿》书中描摹老北京的种种读来身临其境真实的仿佛就坐在这些店面里,这些人身旁。可见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后记里作者也感谢了相关专家给他掰开了揉碎了的讲解。对于这一点,当然是值得肯定的。这样详细记述老北京的文字,先前还读过谦哥的《玩儿》和王敦煌先生的《吃主儿》。
同样是描写北京吃喝玩乐的作品,都是儿化韵结尾的书名,但是这几本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谦哥的相声,看上去、听上去粗粝,但是细细琢磨特别有味,不徐不疾,还偶尔甩个小包袱,恰到好处。恰到好处,用来形容谦哥本人也恰如其分。《玩儿》这本书就是谦哥生活态度表现,就是玩儿,就是自己乐呵,就是自己与周围朋友们一起乐呵。这种乐呵是自己的,无关时代变迁也不忧国怀民。所以《玩儿》就是自己最纯粹的生活体现。
《吃主儿》作者王敦煌是王世襄老先生的公子,世家范儿,写起书来自有一股家世渊源,举重若轻的风貌。书里写了打小儿以来的各种吃食儿、菜肴、主食,有些自然带着贵族的气息,但是只要用心,有些市井的食物也可变得精致。精致,用来形容吃主儿也恰如其分。这本书,也是写自己的,也无关时代。读起来颇为有趣,让人忍不住地想按书上的做法照方抓药,试验一回。
所以,这两本书都是作者自己的玩儿的心得,不太恰当点说是自娱自乐式的。《京范儿》对于老北京的描摹要更细致一些,五行八作,各色人等,各处景色都详细而有致。如果想要体会老北京的风味,这倒是一本极好的指南。但是,书中不单单是这些描写,还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和价值判断,这就使得这本书和上面两本出现了不同的风貌。
这是值得讨论的地方。
通读下来,感觉书里的议论充满了感时伤怀的情绪,看得出作者缅怀那些曾经的日子。对于旧去时光的怀念是每个人都会心生的感念,多少美好的文字都是对旧时光的追述。但是,一个城市的范儿是时代打下的烙印。所以,时代变化,城市的风貌和风格自然也会有变化。三千年前的北京,还是远离文化中心的边远地带;六百年前,才成为帝国的中心;要说书里所写的京范儿,也不过是这一二百年沉淀下来的;遛鸟听戏这些做派不过百年,还得是拜颓废的旗人所赐。
所以,缅怀过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一味厚古薄今,就失了一个现代人应有的格局。老,并非是文化的特色;新,也不是野蛮的象征。时代向前进,有些事物会消失,也会有新事物拔地而起。这是自然代谢的道理。
作者在书中写过这么一段:“当我(作者)站在巴黎唯一的高楼顶鸟瞰巴黎,听到导游这样的介绍:你们看,这就是雨果眼里的巴黎,美丽的巴黎!和两百年前几乎一样。”似乎颇有羡慕。两百年前的巴黎和两百年后的巴黎一模一样,但是这二百年间正是人类认知、技术、生活方式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二百年,而在这二百年间没有任何变化的巴黎,除了感叹保护工作做得好之外,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当然话又说回来,巴黎可以不变化这是巴黎的选择。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不变化就好像比变化的北京城高明!然后就喟叹北京美好的往昔一去不复返,甚而怀疑、讨厌现在北京的变化!
如果怀了这样情绪,整日里总是念叨着老胡同,老街坊,见不得新事物的出现,就成了病,抱残守缺、不知进取的病!

  《京范儿》读后感(二):娓娓道来

京味儿作家的一部新作,回味老北京的优美散文
你可以从作者娓娓道来的文字中感受老北京那种地道的劲头儿,那种纯粹的味道,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范儿”。全书分三大块回忆和描绘了老北京的种种,伴随着作者本人亲身成长经历与当下走访的成果,把那些正在逐渐从人们生活视野中消失的老东西重新激活了,但无论作者用何等至真至切的态度与何种发自肺腑的文字,我想产生强烈共鸣并且乐在其中的大多数还是那些跟他有着同样成长环境的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因为有些东西是打小儿就扎在了思想的根儿里的。从每篇文字的结尾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现实北京的失望以及对传统民俗没落的慨叹,那种惆怅与无奈相信存在于所有对北京有着强烈乡土情愫的人们之中。
的确,北京近二十年变化之快可谓前无古人,而可怕的其实并不是物质上的变化,而是北京传统文化的消逝。

  《京范儿》读后感(三):谁将历史掩住,再把文化塞住?

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只有这样一个在传统文化尚未消失,还在新旧交接之时生长起来的,热爱这里的人才能道出。
我不了解北京,我来旅游的时候只看到故宫,恭王府,天坛,长城等等那些文化代表,看过之后真的就只是惊叹,还有感觉北京真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但,这感受只停留在这句话了。直到来这里上学,骑着单车在一些小巷中穿行,有时候看到卫生很差很乱。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胡同”会被人们这么推崇,从感觉来说就像山西那边的贫民区,自此,北京在我的印象中多了一个“脏”字。
我怀念南方的蓝天白云,不想顶着寒风吃沙子;我记挂妈妈做的广东家常菜,煲的老火靓汤,在北京吃的东西我都喜欢不上,人们声口相传的北京特色我没尝出什么特色来;我想见到干净清爽的骑楼,不是矮小土灰的小胡同。
我就是这么对北京下这样一个定义--“不适合居住”,至少不适合我居住。
但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
作从紫禁城到小胡同,从达官贵人身上的绫罗绸缎到普通老百姓披的白布小褂,崔先生给我描述了一个旧时候的北京,一个恬静平淡简单细致,礼貌干净的北京,那个已经远去的北京让我很是喜欢。
没错,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韵致。但是为什么我在现今的北京,很难感受到属于北京自己的韵致呀?
书里第62页有这么一段:“当我站在巴黎唯一的高楼顶鸟瞰巴黎,听到导游这样的介绍:”你们看,这就是雨果眼里的巴黎,美丽的巴黎!和两百年前几乎一样。“我心头不由一紧。我那个曾和巴黎一样齐名的古城,那个由古人的梦境幻化成的真实的北京呢?两百年前是什么样?我没见过,两百年后是什么样?我不知道。”
书里面写的每一篇文章都写了有趣的老北京生活,但是每一篇都在最后感叹这些文化的远去。
幸存的一些胡同院落里,那里的时间仿佛还停留在那个让人着迷的时候。但是走在宽阔的马路上,我看着一些显露这现代建筑美的高楼时,真的不知道是该喜欢,还是讨厌。
脑海中想起肥宝响《笔,beat,GUN》入面果首“笔skit”,入面有个后生讲到尼句话:“依家我地全部都系住小区楼啦,邻里之间有几多交流大家心知肚明。” 有个老人家系甘话:“果间古老大屋,好荫凉加,拆左啦,真系好遗憾好可惜。”
有两句我听到都好难受,“即系无左果种以前生活即味道”那个年轻人继续说。
还有最后一个老人这么说:“依家几十岁,80几岁,无咩要求啦,要求翻个床位”
(歌曲链接:
http://www.xiami.com/song/1770363649?spm=a1z1s.6659513.0.0.dqNNXg
http://www.xiami.com/song/1770363650?spm=a1z1s.6659513.0.0.zHzPQR)
真的好心酸,不论是在北京,还是广州,这些拆掉的老屋,胡同,四合院,不仅是一种文化,还是我们的生活。
南国明珠里面有这么一句词:我唔系你眼中果扎城市达人,但系蚁民,更加有捍卫责任
但为什么现在会是这个样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