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10篇

2017-11-24 21: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10篇

  《阿勒泰的角落》是一本由李娟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双封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一):《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从作者的笔下,我惊喜的看到一片还没有被外界文明所侵扰的极荒僻壤。那里的人有本能的笑泪爱痛,完全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她所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这应当才是世界本来面目,才是宇宙间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态。那里的自然狂野直率,没有被城市文明所加工,生长在这样的天地间,或许她理所当然就被浸出一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性灵和情怀吧。他们不一定懂得文化是什么,但是他们对美和对美的表达却有着先天的自觉,而且这种自然而发的美比之经过文明浸染和艺术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没有与他们共通的语言,也能产生文化的共鸣,而心生感动
  如果不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间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卑微的人,艰苦却欣欣向荣生活着。我不能不赞美他们的隐忍、坚毅乐观。但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当然,他们之中也不乏一些对生活充满热望而对现实无比绝望的的人。他对认识世界、改变人生是有主动意识的,对过上富足、文明、温暖的生活是有愿望的,但却没有改变这种贫穷能力。于是就形成了独特的一群——酒鬼。作者对这些人的描述总是奇妙而且诙谐,使他们的人性在固执、可爱中透出巨大的悲凉。我们笑过之后,实在不能不承认,他们除了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孤独灵魂,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十分荒诞的思维、怪异的僻好而做出令她无法忍受的举动。假设我们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天下大乱。而作者的眼晴却能透过她宽容的人格,去看待这些人,而且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体谅他们。因为她自己也是这样寂寞无望。她把他们描述的滑稽有趣又可爱可亲,使你笑中带泪,为他们如此真实的活着,又活得那样寂寞、那样苦辛而感叹。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二):我读过《阿勒泰的角落》

是的,我没有去过阿勒泰,却在这一段时间读过了《阿勒泰的角落》。之前从书本文字或是一些人的口中略微了解一点阿勒泰地区,给我的印象是这是一个美人美景美食聚集起来的人间部落。好像在那里,我们可以实现一切乌托邦的向往。所以对于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从买回来我就暗自许诺,要么马上拆开认真读完,要么别拆,等一个完整的时间把它读完,一定不能敷衍。
 
这本书在我的床头躺了一个多月。他们说《阿勒泰的角落》于李娟,就像当年的《呼兰河传》于萧红,像《撒哈拉的故事》于三毛,她们的出现,是天才的出现。终于在今年夏季最后一天的晚上我拆开了它。
草原上的天空,那么干净无暇,多么像夏天时候一床轻盈的凉被,轻轻盖过大地,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受绵柔、舒适、美妙。然而在这本书里,没有游记一样关于阿勒泰地区的景色美食的介绍,它只是描写作者一家人在这里的生活、遇见、迁徙、建设、孤寂和欢乐,在这本书中,作者提供给我们另外一种触探阿勒泰的视角。
李娟的文字真实而不华丽,没有刻意而为的修饰,读起来平缓熨帖。比如她在《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里面写“呃,都把自己给绕糊涂了”,“太奇怪了,实在太奇怪了”,“虽然很丢人,但要是我的话,也会这么假假地交代两句。便宜谁不会占啊”。她的文字好像坐下来跟邻居话家常一样的表达,是贴切的。但这样的表达并不影响她诉说一个美妙的故事,反而读起来更加没有违和感。她还会写她偷别人家的菜或她跟她的母亲商计偷木头的事,真是一个太过可爱的人。
 
李娟文章中所写的那些包括在河边洗衣服啊,养兔子啊,点豆子啊等等的一些事我小的时候都做过,虽然我们有着13岁的年龄差,也不是在一个地方生活。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特别有重温过去年少时候的感觉,是安然的放松,是静谧的享受
看完第一篇《一个普通人》的时候,我想起我小的时候,我们家旁边的小卖部,那会儿每家小卖部柜台上都有一个赊账本,而且,不约而同的,那个本子都很厚,厚厚的本子就是厚厚的人情。像作者家人们一样,小卖部的主人常常给有需要的人赊商品。人情跟民风使然,这种行为的背后,他们通常不必顾忌太多。
她在河边也无聊地把玩糖纸,“外面多好啊,在外面吃一颗糖纸也会觉得分外地美丽——真的,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些糖纸的,好像这会儿才格外有心情去发现设计糖纸的人有着多么精致美好的想法。把这鲜艳的糖纸展开,扶得平平的,让她没有一个褶子,再把它和整个世界并排着放在一起。于是,就会看到两个世界”。
我小的时候也多吃那种用精美包装纸包裹的糖,我们常常叫它“洋糖”,糖纸在太阳底下会发出变幻着的光,像是女孩子心中关于一切美好的即视感,我还记得,小学女生同学的文具盒里面,常常会用各种好看的糖纸装饰。女孩子在用不同的糖纸变换的色彩勾勒她们对美好的想象。
在世界的不同角落,有着不同的人,经历过相同的生活的点滴,而其中的一个人,把这些生活写下来,印成铅字,供另一个人读,有些奇妙呢,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如果车水马龙或格子间的框束生活让你不得安静,那么,读一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吧,它会让你安静下来、沉静左右,带给你闲适生活的独特感受。如果你也像我一样,钟情于新疆阿勒泰美食美景美人的即景,不妨先从这本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书里做更深切的体味。
我尝试写的第一篇书评。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三):土里生长出的文字

最近两天,一口气读了李娟三本书,阿泰勒那样的地区,那样的生活方式,即使生在黄土高原大山里出来的我都没有听过。不停的搬家,食物的匮乏,气候的恶劣,分分钟都想逃离的地方,却被她写的又可爱又向往,该有多么温柔的的心和美好的眼睛才能发现那些残酷中的美?
即使在那样的环境里有条件她和妈妈外婆还是会养小狗小猫小老鼠甚至小兔子。大山里的人没见过桃子,给免费尝了几个后大家才口口相传都来买桃子。她的书里,描写最多的就是风,白天的风,夜里的风,四季变换的草原,森林,河谷,夜,白云,还有一次有一次不停的沿着小河散步时的发现和遇见。
为了多挣几个钱,随着牧人到处搬迁,有遗弃的房子就收拾收拾住在里面,没有的话自己搭棚。好多天好多天有可能都见不到人。修鞋,做衣服,开小卖铺,河边洗衣。日复一日分重复,这样的生活没有埋没她的渴望。
生活在远离都市,可以说与世隔绝的地方,她的文字也好像远离了喧嚣,远离了浮华,有的只是像她笔下哈萨克人一样的质朴和真诚。她的文字,好像就是从阿勒泰生长出来的一样自然。
豆瓣短评里有这样一句,不要把她与任何文字对比,她无需攀附,已经自成高峰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四):一场来自北疆阿泰勒精灵的盛邀之旅

因为考研的缘故,很多作品都只能带到课堂上看。
李娟的书不建议放在桌兜里看,没有阳光的熨帖,没有清风的涤荡,没有啁啾的鸟鸣,没有泉水的叮咚,文字里的灵气是不能够被吸入体内的,实在是辜负了一场来自阿泰勒精灵盛邀之下的野趣之旅,看完这本书就一个感受,心痒痒的不行,还真是身未动,心已远的如实写照。
娟的文字可以看做是对自己生活的记述,在严酷自然环境下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可以被拿来大书特书的赞歌,文中经常伴随着“寂寞”“孤独”“命运”这类字眼,一般来说,每每看到这类宏大不明确又带有玄幻色彩的词出现,都会吐槽作者又在放臭屁,腻味的要死。可是看娟的文字竟不觉得,都是自然和人根儿上的东西,哪会感到虚妄?
这本书印象里最深刻的一个故事就是李娟在拉面的时候,来了个男人,生生地看她抻面、炒菜、拌面到最后吃完娟递给他的一碗面,只言未发,只是笑,离开,从此再没出现过。其实我对这个故事并不怎么关心,我只在乎李娟拉的面看起来是真好吃呐!满满一大盘新疆拉条子,筋筋的,只一碗就能顶住一整天的高强度劳动,原谅我一个西北人在南方吃不上一碗地道拉面的凄楚哭诉。当然,这不全是真的...说实在的,还是感动于人的韧性和自然的神奇造化。一家人经历过数次的转场和搬家,每一次都是拿骨血在筑屋抵梁,酷寒的天气,物资的匮乏、生活的艰辛、日复一日操劳不完的生意,都只是为了抓住这片土地并生活下去。即使在夜里会感到吞噬灵魂的寒冷和寂寞,但那仍是温柔、静谧又不必操劳的夜啊;是可以透过开裂的门窗看到满天星斗,有母亲惦念的夜呐;是令人思绪万千,舒适宁静的夜噢...
娟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就像她另一本书的名字——走夜路也要放声歌唱,即使生活经历的是沟壑,展现出来的仍是童真和温暖,有关人情的,一切自然的,都静静地去观察,热切的参与,细密地体味,自然地加入生命中本真的灵气,这样的作品读来就有一种叫况味的情绪在心田流转,不害怕改变,只是记录,传递爱和信念,就着昏暗的烛光,且听娟把故事娓娓道来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五):眼里有四季,落日和万物的孤独小商人

舍不得读完的一本书,寂静生活中灵光一闪的刹那感悟和感动都被她诚实准确地记录了下来。爱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里有壮阔的大地,有寂静原始的自然,有干净且不必遮掩的孤独,以及这孤独中迸发出的人情、美感和对生命的思考。不得不说,李娟是个善于感受孤独的人,并把这孤独化成美感,化成博爱。
               
冬天待人捕杀的狗, 养的小白兔,老得跑不动的外婆,穿过寂静树林来找她玩却使她有负担的朋友……这些情感里纠缠着爱,自省,孤独和怜悯,这些情感用她的文字表达出来极具美感。
浓重的人情味和幽默的生活味也是这本书里另一个打动人的地方,给别人做衣服经不住人家哀求便不收人家的钱;谁都不想在冬天刷碗;带外婆出去玩时和妈妈的暗地较量;车厢里给她暖手的老人;扑到怀里的小孩子……有时读得真让人忍俊不禁,让人心里颤颤的,洒满阳光的汪洋泛滥一片。
源于原始式生活的一本书,漂泊无定的生活,与同龄人几乎隔离的漫漫长日,逃不掉的日常劳作 ,却让她描绘的如此可爱有趣。真忘了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只有朴实的人和寂寂的自然的日子是怎样的了……
再有,她的文字毫不晦涩,在描述日常方面文字虽有些单薄,但在描述内心的思考和感受时却显得尤为真挚和充沛。没有现在好多自命不凡(呃……原谅我的刻薄)的作家引以为傲的套路,棒!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六):去不了的远方

下班时分,人流车流川流不息,看着行人在车辆之间灵活的辗转腾挪,在佩服她们高超车技的同时也为她们捏一把汗。不得不发现,我所生活的这个城市是多么的小啊,小到这么多的人都在同一个时间不约而同的跑出来证明。
在闹市中,耳听目视心所感觉到的都是人的气息,一种拥挤的感觉扑面而来,躲都躲不掉,鼎沸的人声和长而尖锐的汽车鸣笛声总是会传到耳朵里,搅得心不安静。而此时,我总会趴在窗户上,在远处传来的一首首或忧伤或激昂的歌曲中盯着马路看,任由鲜艳的霓虹灯照亮我的脸,此时的我,心思已经游荡到遥远的阿勒泰了。
有的时候我认为汪国真说的没错,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也觉得越是遥远的地方越是充满魅力,越值得投以期待,所以从心里计划着一定要来一次离家出走,好去往一个遥远的不像我所生活的城市一样拥挤的地方。在读完李娟的阿勒泰后,我觉得终于找到一个神奇的有趣的可以满足我期待的地方了,我不厌其烦的一遍遍读它,兴奋的像是磕了药,脑子总是在不遗余力的惊叹,原来牧民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是融入到他们血液里的不会改变的生活方式,原来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有的人还是在坚守着一些古老的东西,原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真的那么简单就培养起来,原来在那里去看一个朋友真的可以远涉千里,原来那里的冬天是多么的有趣......惊叹过后真是恨不得马上飞到阿勒泰那里那个叫阿克哈啦的村子,到李娟的家里去。
只是这种冲动很快就没了,激情消退,感觉也恢复到常态,静下心来思考过后,我想对阿勒泰的憧憬只是由于对现在生活的厌倦,其实我没有勇气去做出改变,也没有能力在遥远的蛮荒之地生存。之所以兴奋异常,也只是因为那里的风景我没有见过,那里的人真诚朴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那里的生活比较有趣而已。
从字里行间洋溢的热情中,我能感受到,李娟生性乐观,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期待。在环境恶劣,经常辗转迁徙捉襟见肘的生活里,她总是尽量去记下令人感到愉悦和温暖的事情,记下每个生活细节带给她的感动与惊喜,在耐心的积攒着生活所需要的能量。在她的文字中找不到悲观失望看不到沉重和叹息并不代表生活总是充满欢声笑语能时刻让人感到开心,也并不等于在戈壁滩生活很容易。
在阿勒泰这样的蛮荒之地,自然环境恶劣,一年中有半年多是冬天,漫长而又寒冷,温差又大,穿的多厚都不觉得暖和;盐碱地很多,风沙肆虐,时常沙尘漫天,她们家门前经常黄尘滚滚;井水的碱性很大,只能用来洗衣服,食用水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而且到了冬天还得辛苦的破冰才能有水;被废弃的房子散落在旷野中,废墟时时可见......她们所选择的是一个荒凉的地方,生活下去有种种不便与艰难,更需要勇气与坚持。但是我仍能看到李娟开心的诉说一件件在她看来值得高兴的事。比如在牧区发现了猪;在一次洗衣服回家的路上竟然发现了泥鳅;他们家还养了几条金鱼甚至养过几条热带鱼;他们还养了很多的兔子,养了几条狗,其中有条狗的名字竟然是琼瑶;她的妈妈来回折腾他们的房子,一次次掏洞安窗户,折腾家人也折腾邻居,并且乐此不疲;她们竟然还计划过要偷几根木头来盖房子;他们那些可爱的邻居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那么多的乐趣......总之,从她的文字中你总能看到生活满是阳光,不觉得日子的沉重。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那里的寂寞与孤独。寂寞与孤独折磨着那里的人,他们在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季,各自想方法消磨时间。牧民们会凑在一起喝酒,说着总也说不厌的话题,闲来无事就会想办法喝酒,醉酒后沉沉睡去或者作出一些平时不曾做过的事,乡政府的秘书会在每次醉酒后到她家的店里定做一套西服,并且认真的讨价还价,但是平时的他穿着真的是简朴到极点;酒鬼喝醉酒后总是挨家挨户收电费然后再把电掐断;有的醉酒后挨家挨户还债,总之他们做的事情都是清醒时绝不会做的。因为在艰苦的生活里,很难有东西能够把他们带到一种极端而又兴奋的状态中,他们只能借助酒来暂时忘却烦恼,酒这种不安的液体让他们做出了种种意想不到的事,其实他们只是因为寂寞因为生活太艰难。他们也会举办通宵达旦的聚会,大家弹琴唱歌跳舞,一瓶瓶的喝酒,再互相扶持着,歪歪斜斜的满村子找酒喝。他们会在找不到人说话的时候,敲开某家人的门或掀开某家的门帘与人聊几句说会话,摆脱心中的孤独,或者走到有人的家里找点事做,即使不认识也也要在人家家里呆一会,看看人家在做什么,反正大家都没有恶意。喀吾图的尔沙就是这样,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以来裁缝店做裤子为由,赖在店里不走,东一句西一句的和李娟聊起天,一说就是一下午,到离开都没有再提做裤子的事,而他谈的多的也就是喜欢李娟的那把普通的刀而已。还有那位令李娟十分尴尬和生气的突然跑进他们家却不说话只是看着她做拉面的那个男人,他们都是一样,因为无事可做而又不知道说什么,所以令人哭笑不得。
正因为孤独和寂寞,所以人们才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他们会轻易的信任别人,不会轻易失言,答应过的事情肯定做到。在牧民们身上,一个浅浅的写在账簿上的名字就能束缚住一个人。欠过别人钱,即使债主不知迁徙到哪里去了,还会千方打听把钱还清。捡到别人弄丢的羊羔,也会主动打听,把羊羔送还失主。在大路上,搭车很容易,总能载你一程,不用担心司机会别有意图。喀甫娜住在边境线上,但还是会隔三差五让牧民给李娟捎带礼物,还是会找时间骑马四个小时来看李娟,在一起没多久又骑马回去,而冬天时间又短,时间多耗在了路上。那么长时间的没有人陪伴的日子,那么多寒冷而漫长的黑夜,没有人交流和沟通带来的寂寞才会让孤单的她感到朋友的重要,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努力维系这份友谊。牧区的羊羔也享受到令其他地方的羊羔艳羡而又嫉妒的待遇,牧民们会给羊羔们做好温暖的窝,会买婴儿用的奶嘴给它们喂奶,会把它们像婴儿一样放在骆驼身上的篮子里,还会在冬天出门的时候把它们当宠物抱着。在牧区,羊羔不只是作为食物存在,还是为了缓解牧民们的孤独而存在的,它们的生命有着更为丰富和令人感到温暖的内容,它们不只是动物,还是伙伴。
   ......
她描写的风景虽然荒凉,却独特美丽,讲述的故事温暖人心,她的点点滴滴的感动也是真挚的,即使我想去阿勒泰的冲动已经消退,但是她所讲的故事仍然令我感到温暖,这温暖单纯而持久,她对生活的态度也仍然让我敬佩,因为我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生活中的积极。
    她的写作是寻求舒适的一种方式,在写作中她总能真切的看到当时的自己。那时的她像是独自在荒野中,但仍努力求好,反复犹豫中耐心的体会生活中的种种美感,那种逐渐成长,宁静,睁开眼睛的平衡感是她此时全部生活的根基与凭靠。这样朴实的话语确实表达了真实的道理,我在想被荒芜掉的生活也是时候充满美感与感动了,该做些什么了。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七):对简单的生活心怀感激,对纯洁的生命保持敬畏

  好几个朋友跟我提起李娟,说你一定要读她的书。
  在习惯了每天往返共两个小时的地铁时间之后,渐渐也能像旁边跟我屁股贴屁股脸贴脸,呼吸着彼此呼吸的人们一样,用手机阅读。
  
  《阿勒泰的角落》陪伴着我经历了一次次的早高峰晚高峰,在密闭的地底空间和拥挤的陌生人群中,它向我敞开了一道秘密的明亮的门。
  门里面有辽阔的草原,温暖的阳光,成群的羊,潺潺的河,美丽善良的小伙伴,它宁静安详,我像偶然闯入了世外桃源,受宠若惊。
  而残酷的现实却是,遥远的贫瘠的北疆,那里气候恶劣生存艰辛,闭塞、衰败、荒芜、人烟稀少,没电没水,寒冷的冬天需要持续保持炉火旺盛。
  在那里的人们都想离开,再也不要回来。
  
  是的,真实状况是,原始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双手盖房子,随季节流转的放牧迁徙,饿了吃最简单的食物,衣服穿出洞才换新的。
  在男性角色几乎缺失的家庭成员中,外婆有一股古灵精怪的少女气质;妹妹年纪虽小,贤惠持家有模有样;妈妈既是妈妈也是爸爸,细活粗活缝衣搬砖,统统不在话下。女性们支撑着整个家,坚毅又坚强,做裁缝开小商店,跟着牧民们搬家,把废弃的小屋改造成温馨的小家。
  妈妈把金鱼和鸡蛋放进双乳,像宝贝般宠爱,仿佛在孕育最神秘的生命。我爱上了沉默帅气的卡车司机,每天站在尘土飞扬的路口等待他的到来。
  在人人都想离开的北疆,李娟和她的家人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她朴实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即使苦难,也是甜蜜的。
  
  读完这本书的一刹那,对自己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挤地铁上班——加班到抽筋——下班疲倦得不知如何睡去”的生活感到前所未有的厌恶,没有勇气审视自己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般的每一天,行尸走肉看不到尽头。
  阳光穿不透城市的雾霾。
  
  多想能够,活在山水之间,热爱自然,眷念土地,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
  对简单的生活心怀感激,对纯洁的生命保持敬畏。
  趁时光还未被欲望吞噬。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八):干净而温暖的阿勒泰

很久都没有写东西了,即便有毕业论文的压力,还是一个字都不想写。连续的雾霾天气,孩子数月的病态体质,数不清的不眠夜晚,我几近崩溃。睡不着的时候,便把李娟的书翻出来看看~一开始是看《冬牧场》,来来回回看了好多遍,于是又买了这本。虽然我已然不记得是否曾经买过这本书。大大小小的搬家后,已经无从寻找很多书的影子。
基本半天就看完了,不算很仔细,跳着看自己喜欢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关于人物和经历的。我比较喜欢那种叙事性质的,喜欢人与事物中作为背景的那个干净而温暖的阿勒泰,喜欢说着同样方言的外婆和同样勤劳而热爱生活的妈妈。
喜欢作者笔下的妈妈,经历各种生活的艰辛却依然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情。那位妈妈有些唠叨、有些小聪明、爱倒腾家里面(虽然可能那只是个临时的窝棚)、爱养各种七七八八的小动物(虽然各种坎坷经历)、能干(裁缝、农活、经商样样都能上手)、乐观且无限关爱女儿。我妈妈走得早,虽然我家在物质上可能要稍微宽裕一些,但是我的妈妈有着跟作者妈妈种种的相似。读这本书,读到那位妈妈,就像真真儿的感受到自己妈妈的存在一样,无比亲切、温暖和怀念。幸得外婆还在,但是由于跟舅舅家的不和,常年在外,许久没有去看外婆了。作者外婆四川人,方言跟我的家乡很像,当作者还原了方言表达时,感觉就跟自己说家乡话一样,除了熟悉还是熟悉。
书中纯粹风物景观的描写,我觉得并不是很吸引。最为吸引我的应该是在物质艰苦但人心纯善粗犷的人物背后所显现出来的风景。那样的风景会跟人物和事件很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显得有温度,让人能透过文字而被感观。虽然像作者说的,如果真实且长久的处于那种环境可能有无限的寂寞,但是对于久居霾京的我还是只想收拾行李带上娃娃去那里住个十天半个月的。不用防雾霾口罩,不用吃药对付各种呼吸道过敏症状,不用盯着天气预报,就那么安安静静的住在山里面自由的呼吸。明年吧!待明年,要去那山那水看一看,清清眼睛,洗洗肺。
捧着这么一本书静静的读,即便外面是寒冷灰黄的雾霾天,也觉得心是暖的、亮的、干净的。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九):阿勒泰的那些可爱的人儿

每次读《阿勒泰的角落》都特别震动。然后就会想,如果把我放到阿勒泰那种在我们看来无比艰辛的自然环境下去存活,我会怎样?还会有像李娟这样如此澄明如此欢喜的心境吗?如此简陋的生活却有着巨大丰厚的快乐。即使是痛苦,也化为对大自然的感恩和对自身的深切体悟。 阿勒泰的人纯真得似乎不曾被社会所沾染,人们的交往简单又笨拙,然而个中情义你无法不震撼,比如那个每次走几个小时的路就为了来看“我”、与“我”维持友情的阿勒泰小姑娘。还有那个开口就自称“老子”的可爱的外婆,那个常一人裸身在苍茫的山脉间穿行、永远不知苦累为何物的母亲,还有单纯而漂亮、干起活儿来一股傻劲儿的妹妹……我爱这些可爱的人勇敢的人,就像爱这世上所有的鲜花和露水。希望有一天能去那儿看看,那应该是一次不一样的旅行。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十):《阿勒泰的角落》背后二三事

        《阿勒泰的角落》已经上市一阵子了,从开始着手编这本书,就一直酝酿着要为它写一篇文。等书千呼万唤上市了、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以后,那些急于表达的情绪,突然间蒸发得七零八落。仿佛我并没有经历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仿佛从一开始这本书就出现在我的桌子上,与我有着种种神秘关联。
        而这关联说起来,其实不过是:我从一个读者,变成了写在版权页责编栏上的三个字。
        去年六月,几乎是怀着同样的心情编完了《冬牧场》,像是一个刚从西藏朝圣归来、从头到脚被彻底洗礼了一遍的小青年,慷慨激昂地写下了《<冬牧场>背后二三事》。感谢那篇文,我认识交心的挚友数枚,豆瓣涨粉100人次,稿子被《美文》转载,赚得稿费150大洋,贴上30请部门的同事去郭林紧紧巴巴地搓了一顿家常菜。
        半年之后,别家出版的《阿勒泰的角落》版权到期,当一纸合同落在我桌子上的时候,我转头看到boss的脸,他只言简意赅地说了两个字:做吧!艾玛,顿时觉得boss好有英俊风姿,这两个字也在我心里激荡起美妙回音。
  
      提到《阿勒泰的角落》,作为一个脑中形容词比较匮乏的人,我想到的果然不是形容词,而是一个名词——初心。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红尘里涤荡一圈,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经年累月,心思不再敏锐,眼神不再清亮,言词不再朗朗,行动不再果决。感到疲倦的时候,被生活的滞重屡屡拖累,还能给我们带来安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不过是一颗灼灼初心。当年读《阿勒泰的角落》时,如今机缘使然、得以为《阿勒泰的角落》再做一次嫁衣裳时,我所触碰到的正是那颗尚且不肯溶化殆尽的初心。
        作为一本已经在诸多读者心中广获赞誉的好书。再版我能做什么?这是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因脑容量不够而忘性颇大的我,还是想起《冬牧场》的N多读者反馈给我的声音:可不可以不要腰封,不要封底推荐语?!OK,我努力做一本这样的《阿勒泰的角落》,套用一句形容嵇康气质的句子(有点不搭不过姐的形容词库真心有限╯□╰):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跟李娟交流过后,她又提出一条殷切恳求:话说内文字能不能大一点儿?好多读者跟我吐槽《冬牧场》看得斗鸡眼儿啊!OK,尽管开本这么秀气的书,咚大的字真心不好看,整厚了用的纸多不环保……但我还是决定把字改大一些(为读者服务,业界良心有木有!)。
       转眼十年,无论是书里的阿勒泰还是现实中的阿勒泰,以及生活在阿勒泰的人,发生在阿勒泰的事,都与从前相去甚远。没有什么能铭记生活留下的痕迹,因为生活本身是流动的。也许唯有照片能记取某些瞬间。那么循个惯例,也为这本书加上几幕同文字一起被记取的瞬间吧。在李娟一口气发来的N多照片里,我们共同挑选了16幅,它们被安插在书的前、中、后三个印张里。因排版诸多限制,图文并没有严格地对照,但有春夏秋冬,四时风景,也有羊的迁徙,人的停留。它们印证着顺天应地的放牧生活,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在遥远的北疆阿勒泰。
       我们生活在拥拥嚷嚷的城市,沙尘雾霾,空调暖气,渐渐模糊了季节。然后阿勒泰有多么分明的四季,春天群花芬芳,夏天绿意葱茏,秋天层林金黄,冬天天地洁白。念及此,我又决定,纠缠设计师,为我定制一套四季主题书签。
       由衷感谢《冬牧场》与《阿勒泰的角落》共同的设计师韩笑,是她以灵动的心与画笔,细细勾勒出了阿勒泰冬天的旷阔、盛夏的丰足。你看封面的草场、树林、小萌羊,也许你没注意到,草丛里还精心点缀着文中提到的野草莓;再看封底,远处有依稀雪山,注视着这片草原已逾千年;最后展开整张外封,是的,这是一幅一直延伸到勒口的完整画面。
       内封与外封遥相呼应,一条羊道,点点星光,没拿到李娟签名本的童鞋不用遗憾了,内封上的“李娟”二字,是依照她手书的签名印上去的,如假包换。而那套四季主题书签,大胆地动用了四种浓郁的色彩,在李娟的笔下,阿勒泰岂止温暖明亮,而且纯真梦幻。考虑到四张书签夹在书里,容易丢失,我们特意做了邮票式的设计。如果你喜欢,可以将书签沿打孔线拆成四张,如果舍不得,就当做一张明信片吧。
       关于文字,编辑校对,分内之事,略去不言。只提一提新版自序。起初我并没想到让李娟就新版写点什么,但有一天,她突然发给我一封邮件,内容如下:“话说娟姨写序,写得痛苦不堪……感到实在无话说……给点思路呗!”我去,没想到她主动投来橄榄枝,我赶紧就势,扔去思路一堆,“榆木脑袋”因伊夸奖顺利升级至“脑容量很大的椰子树脑袋”。数日之后,我收到的便是目前大家看到的新版自序。十年后的回望,尽在其中。
       电子阅读的时代正在轰轰烈烈来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更换介质轻便阅读。作为一个藏在文字背后的传统编辑,选取衣料,缝缝补补,所有细致的耐心的工作,心甘情愿,也许正如李娟所言:“我们生命中那些最欢乐最年轻的时光都用在了学习这门手艺、使用这门手艺上,我们肯定不仅仅只是依赖它生活吧?”
       感谢购买了纸质书,看到这些小小细节,并愿意为李娟送出一句祝福、为我和我细致耐心的同事送上一句肯定的朋友。因为你们,李娟的好、阿勒泰的美,得以在更多人心中,鲜活成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