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的艺术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的艺术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5 22:45: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的艺术经典读后感10篇

  《爱的艺术》是一本由[美] 弗洛姆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元,页数:1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艺术》读后感(一):他其实没那么爱你

    题目挪用一部电影的名字。
  爱情,多么美妙动听的字眼,歌颂赞美爱情的诗篇数不胜数,爱情无疑是历史长河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浪花之一。
  不过,爱情真的如此碧玉无暇吗?
   随着科学力量不断壮大,无孔不入的科学终于将手伸向了纯洁的爱情领域。听说科学家竟通过实验方法检验“一见钟情”背后的生物学意义,得出结论女人的生理状况影响她对异性的态度为此有人戏谑罗密欧和朱丽叶很可能是在朱丽叶排卵期,也就是一见钟情的高危期相见的,要是在低潮期—朱丽叶的月经期俩人见面的话,说不定这令无数痴情男女抹掉不少眼泪的爱情悲剧就上演不了了。(见《朱丽叶的生理周期》)
    有这么一种说法,说起初男人和女人是一体的,后被对半切开,此后每个男人就一直在寻找他失去女性部分,以便与之再度结合。《圣经》中人类的女性始祖夏娃就是用亚当的肋骨做成的,这被后人解释成女人是男人的附庸,对此又有人说这正说明女人对男人的重要,这些言论孰是孰非暂且不论。无论如何,阴阳互补,刚柔相济,男女结合是天经地义的,问题是那个你与之结合的对象真的是你口中的那个唯一,不可替代性之高到“非他不嫁”“非她不娶”吗?
    首先从选择范围上看,茫茫人海中真正你认识的能有多少个?你认识后俩人又正好感觉不错想要发展关系的概率有多大?说句不客气的话,可供你选择的对象完全可以被芸芸众生湮没。对不起,此时你的选择大打折扣。从心理学上讲人都有探求他人秘密的本能,两个陌生人刚认识定会极力消除横亘在俩人中间的屏障。信息的共享拉近俩人的距离,增加亲密感。此刻,再往前走一步很可能就是爱情火花的擦亮了。是的,就这么简单,你要记住形形色色的男女共同点远大于差异性。
    爱情的火花是亮了,但很可能就是一霎间,倏忽而逝。新鲜感消失,接着去追求新的刺激。这与我们所追求的永恒的爱情可格格不入。所以,真正的爱情不是火花的擦亮,而是在熄灭后仍能保持擦亮时的兴奋。“爱上某人不只是一种强烈感情,还是一种判断,一种决定,一种承诺”。爱情说到底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你对此有信心,对他有信心,这就足够了,他是甲还是乙其实真的没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爱的艺术》读后感(二):我依然不懂得如何去爱——弗洛姆《爱的艺术》

在翻开一本讲述“爱”的书籍的时候,几乎就已经能判定,阅读过程中短暂的舒适很快会被读完后的空虚和疑惑取代,结果几乎是必然的困惑,我仍然不懂得如何去爱,即使弗洛姆在书里大肆渲染成为一个“创造性人格”可以带来的美好图景,和用理性将爱推向幸福的热望,我仍然不懂得如何去爱。
 
在《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已经偷偷给“爱”这个被他称为“艺术”的东西,加上了几个隐性的特质,包括爱是持久而非短暂的,爱是需要规范的艺术,爱立足于个人,爱通向幸福。
就持久而言,“爱是永恒的,不是堕入情网”。弗洛姆认为狂热感情的原因是因为先前的寂寞,“孤独经历引起人们的焦虑”,而这种狂热注定短暂,因为“当他们十分熟悉时,他们的亲密感就越来越失去神奇般的个性,直到他们对立、失望和相互厌倦。扼杀了最初的激情”。“几乎没有什么活动像爱这样,以极大的希望和热情开始”,弗洛姆这样总结这种狂热的感情:“却以有规律的失败而告终”。因此弗洛姆从一开始就为爱加上“永恒”的内在条件,认为爱应当被发展、被持续,如果意识到激情感受和爱作为一种活动的持续间存在的矛盾的话,弗洛姆显然站在了爱作为一种持续活动的一方。
持续性下的爱是什么?弗洛姆给出的答案是艺术,将爱称之为艺术,是要发展古典艺术中的规范、历久、坚韧的特性,弗洛姆的“艺术”并非“艺术”本身,其所谓的规范也不是艺术的规范,因为如果艺术有规则的话,唯一的规则就是要去打破规则,弗洛姆小心翼翼地主张一种平衡,一种微妙的、暧昧的,却又是经验的平衡,他要求人们按照“爱”的规则行事:规范、专心、耐心、最大关注。同时发展一种“创造性人格”,以自我更新、发展的积极自由来取得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一切都和历经人生考验、登顶人生巅峰的难度像仿似。爱是理性,而非感受,可是弗洛姆的理性是基于经验的,它用另一个飘渺的“艺术”来阐释爱,模糊到仿佛人们已经可以摸清艺术的圣殿了似的。
还有一个一直贯穿在弗洛姆全部思想里的特质,就是爱立足于个人,立足于独立,要发展的也是个体,爱是要发展自我的个性,也尊重和发展对方的个性。虽然弗洛姆也承认:“在爱之中,产生了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着个人的尊严和个性的矛盾”,弗洛姆要求人们能仔细地区分矛盾中的自我和自爱,交换和支持,其实是出了一道很难的命题。
最后,弗洛姆认为爱要将人导向幸福,两个独立个体,避免自私,发掘自爱,用付出替代索取,在独立中相互给予对方情感,利用创造的人格将彼此各自引向更好的自我,引出幸福。却开篇即云:“爱是才能,不是对象”,可这种导向幸福的爱的能力,恰恰为爱的对象提出了仿似的要求,产生于对等的爱,需要对等的爱的能力,爱的门槛如此之高,直教人望尘莫及
 
弗洛姆用理性构建了一座爱的大厦,他说:“相信有一种作为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个别人的现象的爱的可能性,这正是基于对人的本性的洞察之上的理性的信仰。”但是弗洛姆否定了弗洛伊德认为爱是一种“非理性”之后,为人们建造的“爱”的大厦难道又不是一幅难以抵达、自成上升体系的乌托邦吗?这样一套语言系统,虽然在理性上趋于规整,但是忘记了平凡的人无法专注于爱,也精力有限。罗曼蒂克的爱也好,商品交易的爱也好,而严格贯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其实是将大部分人丢到爱的门外。这是精英的自恋、中产的趋附,对于将它奉若圣经的人而言,要么便是口是心非,要么就会与爱的感受无缘。
承认大多数人都没有那种能力,也难以具备实现那种爱情的需要,重视人的“感觉”会将人导向怀疑,就会知道爱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是混乱的。其实我十分赞成本书在理论构建上的努力和成果,弗洛姆已经提醒过读者:“爱是一种罕见的现象”,“能够爱的人必定是极个别的”。像是要攀上一座座高峰才能去获得的也许是不存在的皇冠,而我更理解那些毕生得不到这种能力的人,抱着无限的虔诚和决绝,用一种被弗洛伊德称之为“非理性”的东西,换回的短暂的爱的花火,那正是世界留给不完美的人类的短暂而绚丽的礼物,那种徘徊在真实与虚幻间的感觉,比起至高的理性,谁说又不是艺术呢?
2016年3月8日
(公众号:马他)
“我虽然是笨蛋,但也请对我用点心。

  《爱的艺术》读后感(三):爱的救赎

       美国大片里经常宣传一种价值观:love 能改变一切。以前看电影的时候,总以为是有个高大全来爱自己,改变自己。其实不是的,而是和一个合适的人相爱,两人在相爱的过程中,完成了各自的自我实现。
       爱是互动。我爱我自己的同时,我也会爱其他人,其他人在我的爱的感染下,也会爱自己。但是所有人的爱,都比不上自己对自己的爱。自己爱自己是王道。
       爱是责任,是关心,是尊重,是认识。一个人年幼的时候父母给予的爱会给这个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父母给予他爱的同时,也在教他如何爱自己。我想在这方面,很多父母都做的不够。
       当我们在社会上奔波行走的时候,遇到的人和事都会改变自己。所有一切的问题或者困惑都源自于对自己的困惑,我不认识自己,我不懂得爱自己,我不关心自己。然后遇到人生导师,心灵鸡汤,或被动,或主动的在变着。
       也许很多人认为爱是感性的东西,我曾经也这么认为,其实爱有理性的方面,有了理性,爱方能长久。
       爱是艺术,需要一生的时间来修习。把爱放在第一位,是不是会活的好点?这是个很功利的目标吧。
      爱别人,从爱自己开始。

  《爱的艺术》读后感(四):自觉的灵纪伯伦高超的论爱经典

当爱召唤你时,跟随他,
尽管他的道路艰难险阻
而当他的翅膀环保你时,依从他吧,
尽管羽翼中藏着的利刃可能会伤害你。
当他同你讲话时信任他,
尽管他的言语会粉碎你的梦幻,就像北风吹荒了花园。
因为爱虽然能为你加冕,却也能将你钉在十字架上;他虽然能让你生长,却也能将你刈剪。
他虽然能攀升到你的高处,抚弄你颤抖在阳光中的叶片,
却也能沉降到你的根部,撼动你附着在泥土中的根须。
他将你像谷穗一样捆扎起来。
他舂打你使你胸怀坦荡
他筛分你使你摆脱无用的外壳。
他碾磨你使你臻于清白。
她揉捏你使你顺服。
然后他用他神圣的火焰来处置你,使你成为神圣宴上的圣餐。
所有这些都将是爱对你的所为,以使你知晓你内心的秘密,而那认知会让你化作生命内在的一部分。
但是倘若你在惧怕中只愿寻求爱的宁和与爱的欢愉,
那么你最好遮掩起你的赤裸逃离爱的谷场,
在没有季候的世界里,你能笑,却不能开怀,你能哭,却不能倾情。
爱所给的仅是他自己,他所带走的也仅是他自己。
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
因为对爱而言,爱已足够。
当你去爱时,你不要说“神在我心里”,而要说“我在神的心里”。
也不要认为你能指引爱的行程,因为爱,倘若他发现你够资格,他会引导你的路途。
爱没有其他所求,只愿成全自己。
但倘若你去爱,就必定有渴望,让这些渴望是:
融化为奔流的小溪,在暗夜里唱诵欢快的曲调。
体味出过分温柔中的苦痛。
让你对爱的理解伤害到自己,
心甘情愿地流血。
黎明时怀着飞扬的心醒来,致谢爱的又一天,
正午时沉醉于爱的狂喜中休憩,
黄昏时带着感恩归家,
然后在内心为所爱的祈祷中入眠,让赞美的歌谣停留在唇间。

  《爱的艺术》读后感(五):爱是一种需要实践获得的艺术

        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写道:「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译为:「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不少人经常不断地遭受爱情的挫折,却很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我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却很少用来学会爱情这门艺术。
        正如弗洛姆所说,他在《爱的艺术》里少用了很多概念,意图用朴实的语言阐述对爱的理解,即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能力,只有当我们足够成熟,并且具备关心、责任、尊重和理解的要素时,我们的爱才能唤起他人的爱,才能获得爱的能力。弗洛姆首先声明爱是一种艺术,然后探讨了爱情是对于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爱的对象,接下来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爱情的举步维艰,最后再由爱的理论上升到爱的实践。弗洛姆强调创造性的活动在爱情里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爱是自己成长也是督促对方成长的一个过程。
        整本书读起来没有《逃避自由》晦涩,也能认识到一个态度真诚而思维锐利的弗洛姆,再联想到周围很多朋友对于爱的理解的偏差——不管认为爱是一种偶发性的行为,还是学习爱是一种难以启齿的做法,以及朋友们在与对象相处时遇到的各种挑战,我都觉得任何一个青年人,任何一个渴望爱与被爱的青年人,都该好好读一读弗洛姆这本《爱的艺术》,尽力去了解"爱",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对一件事了解地越深,爱的程度也就越深,还因为囿于爱的各种痛楚又不去了解其根源亦听之任之,我觉得这才是一种羞耻的行为——“如果你认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么你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最后,弗洛姆在「爱的实践」章节里提到的,爱情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每个人都只能通过自己得到这种体验,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到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最重要的,从爱的理论升华到爱的实践中去。
        
以下为摘抄的笔记:
1. 人对他的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生不由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
2. 弗洛姆认为爱情并不是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门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3. 正像弗洛姆在前言中所说,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蹄地和有纪律性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4.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的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赛尔士
5. 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6. 归根结蒂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这样当男女双方感觉到在考虑到他们本身的交换价值的情况下,已经找到市场上所提供的最合适的对象,他们就开始相爱。
7. 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8. 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迄今为止同我们一样是相互陌生的人,当他们突然决定拆除使他俩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迄今为止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
9. 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10. 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
11. 要成为大师,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这一点既适用于音乐、医学、雕塑——也适用于爱情。这里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有不少人经常不断地遭受爱情的挫折,却很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却很少用来学会爱情这门艺术。
12. 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没有通过爱情去达到新的结合——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时也是负罪和恐惧的根源。
13. 人类越脱离原始的纽带,就越疏远自然世界,就越要寻找摆脱孤独的途径。
14. 有些人拼命地想借性纵欲使自己克服由于孤独而产生的恐惧感,但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孤独,因为没有爱情的性交只能在一刹那间填补两个人之间的沟壑。
15. 他们一方面想通过酗酒和吸毒去克服孤独感,但在纵欲以后他们的孤独感却加剧了,所以不得不更经常地,更强烈地去重复纵欲行为。在
16. 无论是过去的人,还是现代人,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却与此截然相反。这一方法就是通过同一组人保持一致,通过同一组人的习惯、风格和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这一方法的发展也有一个历史过程。
17. 同一组人结合仍然是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
18. 我们只有理解了人是多么害怕与别人隔绝,才能懂得担心与众不同和同一群人疏远会产生何等的威力。
19. 大多数人并不意识到自己身上有这种要求。他们生活在一种幻觉中,以为自己是按照个人的意愿行事,是具有个性的人,是经过大脑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他们的观点之所以和大多数人吻合纯粹是巧合罢了。他们甚至认为这正好证明了“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20. 在西方启蒙运动的哲学中平等指的是发展个性的条件。康德最清楚地说明了这点。
21. 康德认为人永远不应该是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他人的工具。
22. 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平等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今天“平等”指的是机器——也就是失去个性的人的平等。平等意味着“一个模式”而不是“统一”。这是一个抽象体的同一模式,是做同样的工作、寻求同样的享受。
23. 所有的行动都是千篇一律和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请问:一个被围困在这么一个 罗网之中的人如何才能不忘记他是一个人,只存在一次的人,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能经历希望、失望、担心和恐惧的人,渴望爱情和受到虚无和孤独威胁的人呢?
24. 要求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这是人类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一股把人类、部落、家庭和社会集合在一起的力量。没有实现这一要求就意味着要疯狂或者毁灭——毁灭自己或毁灭他人。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可能生存。
25. 结合不等于爱情。
26. 要求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这是人类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一股把人类、部落、家庭和社会集合在一起的力量。没有实现这一要求就意味着要疯狂或者毁灭——毁灭自己或毁灭他人。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可能生存。
27. 希特勒对其他人首先是施虐淫者,但面对他的命运、历史和自然的“威力”作出的却是被虐淫者的反应。
28. 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29. 斯宾诺莎精辟地解释了这个词的第二种意义。他把情绪分成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分成“行动”和“狂热”。如果一个人是在积极的情绪支配下行动,他就是自由的,是情绪的主人。如果他是被一种消极的情绪所支配,那他就是受外力驱使者,是他自己都不了解的动机的对象。
30. “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31. 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
32. 马克思极其优美地表达了上述思想。他说:“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对象的表现。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33. 如果缺乏这些特点,人们就害怕献出自己,也就是害怕去爱。
34. 有没有能力把爱情作为一种给的行为取决于人的性格发展,这一事实似乎没有必要加以强调了。取得这一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人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性倾向。
35. 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因此尊重决无剥削之意。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
36. 在爱情中,在献身中,在深入对方中,我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发现了我们双方,发现了人。
37. 德尔斐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表达了我们要求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愿望。这是全部心理学的渊源。
38. 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39. 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
40. 父亲是有条件的爱。父亲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41. 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
42. 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43. 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44. 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
45. 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一种更高级意义上的自私。
46. 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47.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48. 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其特点是这种爱没有独占性。如果我具有爱的能力,我就会去爱我周围的人。
49. 在《旧约》里这么写道:“因为你们了解异乡人的心,因为你们也曾在埃及当过异乡人……所以你们也应该热爱异乡人”。
50. 母爱和性爱的区别。在性爱中两个迄今为止分开的人结合在一起,而在母亲中过去是一体的两个人分开了。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
51. 毛姆《风筝》里父母对于孩子的控制即为以下的占有情况。
52. 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但是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53. 没有能力爱的妇女当她们的孩子幼小时,可以是一个很娇惯孩子的母亲,但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
54. 性的吸引力虽然在一刹那间会造成两者结合的幻觉,但是如果没有爱情,在这次结合后留下来的只有陌生的感觉,他们之间的距离没有缩校他们仍是一对陌生人,他们不是觉得羞愧,就是相互憎恨,因为他们比过去更强烈地感受到在幻觉消失后留下来的这种陌生感。
55. 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能够接受的,但却普遍地认为爱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在西方的思想中这个观点是由来已久的了。
56. 我们的感情和态度的对象不仅是其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互不矛盾,而是平行存在。从这一点出发来解答我们的问题就意味着爱别人和爱我们自己不是两者择一,恰恰相反: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57. 圣经中“爱他人如同爱己”的说法说明了对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爱自己,理解自己同尊重、爱和谅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的。爱我同爱另一个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58. 利己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我所用,他们体会不到“给”的愉快,而只想“得”。周围的一切,凡是能从中取利的,他们才感兴趣。
59. 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在必要时这个不幸和胆怯的人会通过各种其他的满足来弥补他失去的幸福。他看上去似乎非常关心自己,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
60. 父爱的基本点是父爱是有条件的,并且规定原则和法律,父亲对孩子的爱取决于孩子服从他的程度。父亲最喜欢那个与他本人最相像、最听话和最合适当他继承人的儿子。(父系社会的发展同私有制的发展是平行的。
61. 我越知道上帝不是什么,就越了解上帝。(单神论观点)
62. 一个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当他按单神思想的本质行事,那他就不是请求神给予他什么,而且也不期待从神那儿得到什么;他爱神不是像一个孩子爱他的父亲或爱他的母亲。他更多的是达到一种谦恭的态度,他知道他对神是一无所知的。“神”对他来说变成了一种象征,人在他早期的进化阶段中就已经通过这一象征表达了他所要追求之物,那就是爱、真理和正义。他相信“神”体现的各种原则。他诚实思考,生活在爱和正义中,并感到只有能够使他充分发展自己力量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的生活是唯一有价值的现实,是“最终知识”的唯一对象。终于他就不再谈论神,也不再提神的名字。爱神——如果我们想在这儿再使用一下这个词的话——就意味着努力达到爱的全部能力,努力在我们内心实现神。
63. 赫拉克利特认为矛盾的冲突是全部生存的基矗他说:“你们不明白矛盾的东西本身并不矛盾:那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就象琴弓和琴一样。”他还更为清楚地表达了这个思想,他说:“我们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里;是我们又不是我们。”他又说:“在我们身上生于死,梦与醒,少于老永远是同一个东西。”在老子的哲学里同样的思想通过诗的形式得以表达。
64.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65. 无知的一个更为细微的界限,实际上是幻象的所有欺骗性表现中最细微的表现。
66. 但这两个人一辈子都会互不了解,永远达不到“中心关系”,而是敬如宾客,只是尽力使对方舒适而已。这样的爱情和婚姻概念实际上是强调保护自己免遭不可忍受的孤独感的侵袭。在“爱情”中人们终于找到了避风港。两个人结成用以反对全世界的同盟,却把这种两个人的自私看作是爱情和信赖。
67. 把爱情看作是性满足的产物,把爱情看作是结伴思想和防止孤独的避风港,这两种观点是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两种“正常”形式,是由社会决定并造成的爱情病理学。
68. 把自己所爱的人“神化”。他同自己的力量异化并把自己的力量反射到他所爱之人身上,他所爱之人被当做一切爱情、光明和祝福的源泉而受到他的崇拜。在这一过程中,人失去了对他自己力量的觉悟,在被爱者身上失去自己,而不是找到自己。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没有一个人能符合崇拜者的心愿,当然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失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寻找一个新的偶像——有时候会出现恶性循环。
69. 另一种假爱情的形式就是人们称之为多愁善感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本质就是它只能存在于想象中,而不是存在于同另一个人实实在在的结合之中。这类爱情最广泛的形式是用代用品使自己满足,那就是消费爱情电影、爱情小说和爱情歌曲。通过消费这些东西可以使一切没有实现的对爱情、人与人结合和亲近的向往得到满足。那些无力拆除自己与伴侣之间那堵高墙的男女,当他们在银幕上看到悲欢离合的情侣时,会身临其境,感动得热泪盈眶。对许多夫妇来说,银幕是他们体验爱情的唯一可能性——不仅自己是这样,而且两个人会一起成为他人爱恋故事的观众。这要爱情是一个白日梦,他们就能加入进来,但如果爱情成为两个真实的人之间的一种现实关系——他们就僵化了。
70. 大多数人的“冲突”实际上都是为了避免真正的冲突。这些冲突只是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分歧而已,
71. 讲过的东西再强调一下。 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
72. 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
73. 爱情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并为自己得到这种体验。
74. 实践爱的艺术上就意味着所有想成为大师的人应该把生活的每一个阶段训练纪律、集中和耐心作为实践爱的艺术的开端。
75. 人们从来不是一开始就直接地学会一门艺术,而总是间接地学会这门艺术。一开始人们必须学会许多其他的、而且看起来经常是同这门艺术无关的东西,然后才开始学子这门艺术。
76.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纪律看作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而应该成为自我意志的体现,应该感到这是一种愉快,并且逐渐习惯于一种生活态度,一旦放弃它,便会若有所思。
77. 最重要的步骤是要学会一个人单独呆着,而且不看书,不听广播,不抽烟和不喝酒。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地呆着——而这种能力又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
78. 试着得到一种“自我”的感受;我=我的自己+我的力量的中心+我的世界的创造者。至少每天早晨要做二十分钟这样的练习(如果有可能还有延长)和每晚睡觉前坚持练习。除这些练习外还有学会专心做一切事:专心听音乐、看书、谈话或欣赏图画。如果专心地干,那么干什么就无关紧要了,无论干什么,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都会增加一层现实意义,因为干事的人是完全开放的。
79. 不仅要逃避无聊的谈话,而且还要避免同不三不四的人来往。我这里指的不仅是要回避那些有破坏性的凶恶之人,应该回避他们,因为这些人会使人消沉和压抑,而且还指那些内心无生命力的人,那些思想和谈话都没有内容的人,这些人不是在谈话而是在闲扯,他们不会思考,只会把一套套的世俗之见搬出来。
80. 对人的发展来说是作重要的教诲,那就是一个成熟的和慈爱的人的现身教育。
81. 获得爱的能力的主要条件是克服自恋。自恋倾向是人的一种态度,具有这种态度的人体验到底现实只是内心活动,主要是他们自己的贪婪和恐惧,对他们来说,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身是不现实的,只有对他们有利或者威胁他们的食物才有意义。
82. 客观性是例外,而不同程度的自恋是常规。
83. 能否学会爱取决于人的自恋程度和能不断培养自己的谦恭、客观性和理智。
84. 爱的能力取决于我们本人成熟的程度,以及在我们同世界和同自己的关系中能不能发展一种创造性的倾向。这种脱离自己的过程、诞生和成熟的过程需要另一种品质作为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信仰。爱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
85. 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合理的信仰首先不是信仰什么东西,而是一种确认,这种确认是符合建筑在自己真实经历上的坚定的信念。信仰是全部人格的一个性格特点,而不是同某些被看作为对的思想内容有关的东西。
86. 他人,而他人的看法就会成为我们体验自己同一的基础。只有相信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对别人忠诚,因为他自己就能做出保证,他将来会保持不变,他将来就会如同他今日许诺的那样去感受,去行动。相信自己是我们能做出许诺的先决条件。在爱情方面,就是要把相信自己的爱情并相信这种爱情能唤起别人的爱以及相信这种爱的可靠性看作是爱情的基本条件。
87. 权力是人类获得的一切成果中最不牢靠和最短暂的成果。
88. 虽然有许多人把权力看作是所有事物中最现实的东西,可是历史证明权力是人类获得的一切成果中最不牢靠和最短暂的成果。
89. 信仰需要的勇气同狂妄自大的墨索里尼狂喊“要危险的生活”所提倡的有其截然不同。墨索里尼的勇气是虚无主义的勇气,它出自一种破坏性人生观,是准备抛弃生命,因为它没有爱生活的能力。
90. 一次的自我欺骗只会消弱自己,而越来越软弱又会导致新的自我欺骗,如此恶性循环,一直到人没有信仰为止。
91. 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的发展成为所有的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如果——正如我上面所企图揭示的那样——爱情确实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令人满意的回答的话,那么排斥爱情发展的每一个社会最终都要引起对抗人的基本要求而衰亡。我们谈爱情,不是在“说教”,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我们天地是存在于内个人本质之中的最深的要求。
92. 必须体验一系列的失败的爱情关系,一直到不再下意识地在自己的伙伴身上寻找依赖父母之爱的模式。一般来说,这种为时过晚的摆脱父母爱的过程,也是同充满痛苦的放弃和损失经验联系在一起的。
93. 弗洛姆是通过无能为力地送走海尼和对阿尼斯的爱,才找到了爱的能力,这种爱的能力完全摆脱了儿时的联系。只有到这个时候,他的爱的能力的实践才能同爱的理论真的保持一致,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书中的一段话也能用在他的身上:“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成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二位了。”
94. 弗洛姆《爱的艺术》 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
想法有三种原因:
        (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2)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3)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要掌握爱的艺术,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三是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 爱的要素 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成熟的爱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自爱 自爱不是"自私",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性爱 性爱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意志的因素。
        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爱一辈子的诺言就没有基矗一种感情容易产生,但也许很快就会消失。如果我的爱光是感情,而不同时又是一种判断和一项决定的话,我如何才能肯定我们会永远保持相爱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