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火归一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万火归一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5 22:54: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火归一读后感精选10篇

  《万火归一》是一本由[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2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火归一》读后感(一):幸福:被时光堆积,又被时光打碎——再谈《南方高速》

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获益丰厚,这收获,非但是创作方法上的,更有情感共鸣上的。
为什么《南方高速》这篇小说能对人的心灵造成那么大的冲击?因为它是一篇极有张力的小说,它会让你不由自主地不断地回味它,可见它多有魔力。
今天早上在公共汽车上,我再度心有所想,不由打开随身所带的笔记本,记下心得——
伟大的小说,常常就是很大的隐喻。《南方高速》就是一个隐喻,隐喻着我们的社会,隐喻着我们的人生。至于高速公路上的堵车,也是隐喻中的隐喻,具有可供细品慢嚼的质地,非一般小说可比。
堵车,是不是可以隐喻人生的一段一段的坎坷、阻碍甚至磨难?在《南方高速》这篇小说中,堵车初始的确是令人烦躁、令人发慌的遭遇,可是等到小说的结尾部分,在主人公经历了因堵车而引起的种种意想不到生活经历之后,他也许转而会感激这段堵车的经历,甚至乐意永远处于堵车的美好时光之中。当堵车得以疏通,他能够开车疾驰在高速公路上时,随之而来的,并非喜悦之情,反倒是怆然若失的心情
事后看来,堵车是好,还是坏?答案已模糊不清。也许正是因为堵车,主人公才经历了人生最难忘的幸福时光,当然,其幸福的构成非但是那段艳遇,还包括车友之间默契的合作——他们相依为命同甘共苦,他们齐心协力出谋划策,他们各司其职、各展其能,他们艰难地寻找、愉快地分享。
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为什么总是在事后的回味中,才变得甘之如饴?而当时却感到忧心如焚度日如年,甚至如临大敌气急败坏?如果在人生的堵车中反倒经历了充实的生活、收获了满满的幸福,而大路畅通之后反倒会失魂落魄,那何妨一直处于堵车的困境之中?
但人人都不愿堵车,人人都不想遇到挫折,人人都想一直向前、一直向前,但一直向前常常是一种空茫的理想,而愉悦和幸福却常常与堵车、与挫折相伴而来。这是生活的悖论,但也许这才是生活的真相。
焦灼中的放松,紧张中的舒缓,不快中的痛快——即便是在一个小小的人生切片里,比如在小说中的高速路上的堵车过程中,却也能上演洞房花烛夜(男女间的艳遇)、他乡遇故知朋友间的合作)、金榜提名时(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这一切,也许只有像海市蜃楼般消失、徒留一片空茫之后,才能发现其当时未觉的弥足珍贵,才能感知其昙花一现的灿烂无比。
小说的结尾,在我看来,真是经典中的经典,它可以引发深长的思索,可以呈现人生的真谛。那先是被时光无意堆积,继而又被时光无情打碎的一切,不论是烦扰悲愁,还是喜悦幸福,都像高速公路上的车水马龙,潮水般涌来,又潮水般退去。忽然又想到那一闪的佛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万火归一》读后感(二):万火归一

      趁着假期,看了科塔萨尔的《万火归一》。文学界的盛名基本都很符实,一气呵成地读完之后,唏嘘佩服。尽管拉美文学的表现一直没有放低过人们的期望,却又神奇地总能带来惊喜。
      几年前读了科塔萨尔的《跳房子》,这部书声名在外主要因为作者“疯狂的意图”,读者可以自选顺序阅读给文学界带来了错愕也带来了惊喜,这也在某个方面力撑了“文本意义产生于读者”的观点。这本百万字的小说我用了一个月时间(还是按着作者的顺序),那时候对拉美文学只读过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的我,觉得《跳房子》在微观上的描写很精彩。而且特别迷恋其中的女性角色玛伽(一度当网名),有人说她的愚蠢单调是因为饿科塔萨尔骨子里对女性的偏见,但我反而感受到了其他的东西(再一次证明意义产生于读者),在书中一群文学艺术哲学的大讨论和迷惑中,玛伽的隔离反而透着灵光,那种来自俗世的反手一击,倒是让整个氛围更有趣了起来。
 
      再一次读起科塔萨尔,中间也经历了拉美的其他几位。又想着科老师恐怕不如其他人吧,比现实意义不敌老马了,结构上的疯狂,感觉《绿房子》已经做到了极致。还有我心里万般推崇的《2666》,宏观、微观、现实意义、文风都是极妙。就这样开看《万火归一》,首先是八个短篇组成我没有料到,其次是八篇做不到完全不同的切面,又在隐约构成一体,这是天才之作。
       分开来说说吧,第一篇《南方高速》,平淡无奇的开篇平淡无奇的开头,写返程巴黎路上水泄不通的堵车。真像《百年孤独》里下了十年的雨。读一遍没有清晰地知道到底堵了几天,我笑着想这是魔幻现实主义吧。只是这“堵途”中有各色的人像,有各式的生活,有依赖有死亡有鄙夷甚至有猜忌,这段路像一个小社会。不同的是,前路一通,一拍两散。缘分和身上的疲倦一样,洗洗涮涮之后彻底消失。
      《病人的健康》是我第二喜欢的一篇。文风清丽,我读完一下子想起了门罗书中的那种细腻感。一家人为了老太太的健康,隐瞒着其他人的疾病和死亡。而老太太也在配合着一切。临终时她说“谢谢你们这么照顾我”。如果只到这里就是一篇普通的小说,作者最后点出了一个事,演戏的每个人也完全忘记了真相。在真真假假人性的柔弱部分被凸显出来。
     《会合》中的主角是格瓦拉,写了在游击战中穿梭迂回的主人公、如何失望绝望又有希望。译者认为作者主要描述了一个人与另一个自我的离合纠缠,是与另一个可能的人生轨迹的对话和相逢。我本身的感受没有很多,不做评论。
     《克拉小姐》是作者在结构上的新尝试,继前面文风题材都尝新之后,从这篇开始作者开始玩结构了。这篇采用三方视角无缝切换的模式,这种叙事非常适合拍电影。(看的时候满满的都是镜头感)漂亮的少年患者,涉世未深的年轻护士,不小心就写恶俗的故事让作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母亲这个角色的视角插入,带入了一些弗洛伊德式的思考
   《正午的岛屿》应该是全书篇幅最短的,短小精悍。结尾看了两遍,才看出作者的机巧之处。主角玛利尼是一名乘务员,每天经过一座孤岛,他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并准备旅行。他靠在舷窗上幻想自己来到岛上认识了族长下海游泳,不时地想想天上的飞机,然后飞机突然下坠在他身边滑入海中,他救起了那个濒死的人却也无力回天。最后岛上的人发现了那具尸体,并且看到他一定经历过巨大的挣扎自由是假的,坠机是真的。两个自我统一于下坠的死亡中,统一于永恒的孤独中。
      《给约翰·豪威尔的命令》如果是电影类型的话,应该是悬疑型的吧。非常荒诞,给我的触动也是最大的。瑞斯在戏院看戏,莫名被邀请到后台,被逼上舞台要求看着指令演戏,出演“豪威尔”这个角色。他经过踌躇和反叛之后被驱赶出门,当然下一个“豪威尔”也很快诞生了。书里写“一场戏剧恰恰是与荒谬的一次合谋”。这篇让我想起了戈夫曼的“表演理论”,他认为人际传播就像是在前台表演,人们早用符号设计预定了套路,以构造一个自己满意的形象。“邀请的友善”“胁迫的危险”和“强加的镜片”都是社交中的片段。上台人的为难、犹豫和反抗,台下人都无从察觉。“从安稳的观众席上很难想象到她在那个糟糕的舞台上能有什么遭遇,这一切不过是一场连续的哄骗,一段假发加人造树的冗长时光”。
     《万火归一》被作者当作书名的这篇,也许有它的绝对意义,也许没有。位于全书倒数第二篇,我最喜欢。作者将故事置于两个设定中,古罗马斗兽场和现代巴黎,描写了两段三角恋情。以交错的方式叙述了争斗—毁灭的过程。这种交错写法中依靠的同样的情感,比如一方的愤恨、用平移镜头完美联结。两段故事都以非人为的火灾结束,癫狂、鲜血、嫉妒、情爱都被熊熊燃烧。最后有种痛快感,万火归于一尘。
       最后一篇《另一片天空》,不知是有意无意,作者的文风又回归平和,如同第一篇。就像中间经历了过山车的各种变幻,首尾又都走向平静。主要写了主人公对日常的出逃,在与妓女的交往中渴求得到纯快乐。比较好玩的是,在另一种生活被打扰时作者又会回归原来的圈子。我想起了门罗的《逃离》,生活根本是逃无可逃。以为的另一种生活,早晚都会成为自己的镜像。
      就这样的八篇构成,科塔萨尔始终挂记的是自我的找寻。在与生活的对立、死亡的对立甚至是已有的自我的对立中,不断地去试探。世事如梦如幻如露如电,总觉得“万火归一”是唯一的答案。但如果一直这样想,难免虚无主义了起来,书中有一些细节还是值得振奋的,互相隐瞒担心的家族,最后也回馈爱意的护士,勇敢违背指令的临时表演者,都会让人鼓起一股劲儿。
      最后是,我之前对科老师的担心完全浅薄了,拉美文学奇树满林,并无太多高低排位,但绝对有许多拍案叫绝等着我们。我也期待着下一次更好的邂逅。

  《万火归一》读后感(三):与幻境擦肩而过——胡里奥•科塔萨尔《南方高速公路》

与幻境擦肩而过
——胡里奥•科塔萨尔《南方高速公路》
    没有人能够为科塔萨尔的作品做出内容简介,当我们试图概括的时候,那些精彩的要素就会悄悄溜走。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美妙的小说如同我们无法揭晓谜底的魔术,它们总是悄无声息地把握住我们的内心,使我们深深着迷。科塔萨尔就是这样一位魔术师,在他富有魔力的笔下,时空如同那只傍晚落在王妃挡风玻璃上的白蝴蝶,在短暂而完美的停歇瞬间,又扇动翅膀,避开那些徒劳地试图抓住它的手。他和同时代的那些拉美文学爆炸巨匠,和马尔克斯、略萨、鲁尔福一样,用他们回旋往复的笔调,用重复、变位和交汇,将时空凝结成一种让我们更觉陌生而好奇的东西,在小说里,仿佛时间打了个盹,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却温柔地在我们的内心里留下痕迹。
《西语美洲文学史》的作者奥维耶多曾这样描述他,“每当想起科塔萨尔的名字,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是:‘fascinante’(迷人的)”。他的小说仿佛一瓶留存百年的佳酿,浓郁而又不失温,他借由非凡的语言才能,有条不紊,不紧不慢的向所有听众将一个平凡的故事娓娓道来。在他所创造的幻境中,我们身边的一切全都笼上了一层薄纱,生活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不再是重复而乏味的,相反,我们从未感觉到像此时一般渴望生活,我们着迷于他小说中的幻境,着迷于生活中最不胜其烦的琐事,着迷于那些荒诞不经的可能——甚至是死亡。
与科塔萨尔的相遇是件很偶然的事,去年,在小书店里,我偶然间被它的封面所吸引,看到译者是翻译《百年孤独》的范晔(能延续或者是再现马尔克斯书中奇妙的叙述节奏很了不起),就一下子决心买下来,然后当天就在咖啡馆里一口气看完了全书。虽然整部短篇集是以《万火归一》命名的,但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就是《南方高速公路》和《正午的岛屿》。
在《南方高速公路》中,科塔萨尔假设了这样一种情况:在通往巴黎近郊的高速公路上,由于不知名原因,整个交通陷入瘫痪,所有人被困在车中,难以前行。而这次堵车并没有在短短几小时内结束,当夜幕落下,稚阳升起重复了几个来回时,交通状况仍然没有得到缓解。这一情况将人们的后路斩断,将这些彼此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所有人像人类踏入原始社会伊始,重新组成临时微型社会,他们选出自己的领袖,处理日常事务,分配食物,保护团队成员,对抗外来入侵,这个临时社会有相互间的帮助,有羞愧心,有爱情,也有死亡,每个人在其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望着远方的地平线却发现别离在即,随着车流,小团体土崩瓦解,所有人无法找回那个熟悉的幻境,而只能置身于陌生的车辆中,彼此间一无所知,所有人都直直地目视前方,惟有前方。
他们在车中待了多久?又因何堵在高速公路上?又是因何各奔东西?我们无从得知,他们原本是陌生人,然而堵车将他们的命运荒诞不经地联系在一起。他们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在这里,时间失去了意义,分分秒秒仿佛纠结在一起,在记忆中难以分别。标致400上的工程师借此结识了王妃上的姑娘,他静静地望着她趴在方向盘上熟睡。一起看见白色的蝴蝶短暂的停留而又离去。她低声啜泣,告诉他“她相信自己遥遥望见,在右侧有城市的灯火闪烁”。他想象着他们到达巴黎,疯狂地洗澡,酒足饭饱,然后在明亮的光线里真正认识彼此。他怀念她身上的味道,怀念她的爱抚和吻,想象着气味浸透着薰衣草的芬芳。然而最终他只能瞥见她的背影渐渐离去,看见后颈和依稀的侧影消失在车流中,他们的联系不复存在,小团体也无可挽回的解散了,工程师抚摸着王妃上的姑娘送给他的小熊,心里还惦记着落在大众上的皮夹克,还有留在陶努斯上的小说,念念不忘那天晚上,王妃上的姑娘偷偷钻进他的车,他和军人和西姆斯上的青年去找水,孩子们玩玩具时的笑声。然而这一切终究是过去了,想要挽回终究徒劳,只能面对陌生人僵硬的面庞和冰冷的机械。他们注定要回归原来的生活,“却没有人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匆忙,为什么要在夜间公路上置身于陌生的车辆之中,彼此间一无所知,所有人都直直地目视前方,惟有前方”。
我想这也许很自然,我们现实中不也是不断地执行这样的往复,从陌生到熟悉,再从熟悉到分离,然后彼此间慢慢遗忘。若不是当初一些荒诞不经的缘由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相遇,然后在彼此的记忆中留下痕迹。相遇可能出于偶然,离别和忘却确是注定,在远方早已为人们彼此间的故事写下结局。这个世界并不和善,无论走到哪里始终是孤身一人,无论表面存在多少联系,最终人们依旧难以相互理解,始终是孤身一人行走,行走在川流不息的高速公路旁,闪烁的霓虹灯难以唤醒过去的记忆的色彩,就这样走,向前走去,就像标致400上的工程师那样,到头来还是与幻境擦肩而过,还没有与她真正认识就失之交臂。仿佛看不到时间的尽头,看不见未来的路。
但另一面,我仍然存在这样的希望,只要感觉到彼此间存在联系,你与我有关,不需要言语,不需要过多的交流,哪怕只是短暂的温暖,也是让人感到欣慰的一件事。
无论怎样,科塔萨尔的小说是美的,他或许不像他的老师博尔赫斯那样喜欢讨论无限永恒的问题,却切切实实地把握住了生活的脉搏,他为我们打开数不尽的虚构与想象的大门,好吧,那就到此为止吧。
《万火归一》 [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6月第一版

  《万火归一》读后感(四):瑕不掩瑜

《南方高速》 喜欢,读着累
《病人的健康》 好 但冗长
《克拉小姐》 最爱的一篇 无缝的转换很聪明,科塔萨尔知道你看着这么多不分段的东西很不耐烦,于是他强迫的拽着你去慢慢辨别人称的频繁转换,然后体会不同的心理交错下缓缓变形的情感。青春期我曾经动过手术,所以要承认科塔萨尔对心理捉的很准,读着非常有共鸣。有人提出男孩最后的结局,事实上,读到结尾,我对护士心理的变化的惊异,已经把男孩的命运给盖过去了。这篇结构非常出色,相比《万火归一》,我反而觉得后者乏善可陈。
《正午的岛屿》结尾很神 在理想国看着自己现实中的陨落。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把自己拖入幻想的世界,然后坠入平凡的命运。这篇私以为写的最好。
其它个人觉得没意思。但这几篇的精彩,已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喜欢对结构和形式进行探索的小说,前提是,不超过阅读这一形式的底线。

  《万火归一》读后感(五):茶花红了

谨以此文致胡里奥·科塔萨尔及其佳作《万火归一》
作家以为可以掌握一切,实际上却什么也无法改变。
玲珑终究还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自己吊死在了张家的大门前,分明是严冬,她却不知从哪里找来一朵娇艳的茶花,歪歪扭扭地插在整齐的发髻上,一身红绸描凤的嫁衣裹着她冰冷的躯体,一只喜鹊在不远处的树梢喳喳地叫着。
他在键盘上敲击出最后一个句号,猛地吸了一口烟,表情在痛苦中夹着几分兴奋。我的安娜·卡列尼娜!我的达吉亚娜!整个冬天,他把自己关在这个破落的郊区小院里,把心与一个个不相干的人连在一起,绞尽脑汁想要找一条活路。
院子里那株茶花竟然已经开得这么热闹,他曾一度以为它熬不过这个冬天。在每一朵娇艳的花瓣上,她的影子眉目清晰、巧笑妖娆,此刻他已经恨不得立刻飞到她的身边,把自己的新作当做钻戒捧到她的手中,他相信,以前的一切障碍都已不复存在。他捧起手边的一摞稿件陶醉地亲吻,它们即将为他赢得爱情,他相信出版社一定能给这本杰作出个好价钱。达吉亚娜,我的达吉亚娜!他兴奋地喊出声,心口却莫名地一阵绞痛。
当玲珑把捡来的麻绳扔上张家大门前的茶花树时,心里竟然没有丝毫的恐惧,连长久困扰着她的悲伤也一下子消失了,那一刻她反而觉得前所未有地属于自己,不必再低声下气地生活。至于她腹中的孩子,又何必让他来无辜承受一个孽种的骂名呢,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是很好么。
绳子的结已经打好。她端详着手中娇艳的茶花,这是一个失魂落魄的路人赠给她的,那人平白无故地说了些奇怪的话,她全然不曾明白,只是好奇这寒冷的冬季哪里来如此娇艳的茶花。她情不自禁地想起她与张郎初见时的场景,那时她躲在小姐的身后大胆打量着他,他指责她是个无礼的丫头,如果不是碍于小姐未婚夫的身份,她绝不会仅仅瞪他一眼了事。
他花了半个上午的时间将打印好的书稿再次翻检了一遍,连同一封措辞谦恭的信一起小心翼翼地装进了信封,准备一会儿就寄给出版社那位与自己熟识的编辑,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幻想一周之后便可以拿到一笔可观的版税。加上之前的积蓄,到时他就可以在郊区买下一套不错的二居室,甚至还可以为她选一枚漂亮的钻戒。哈,谁也没有理由再阻止我们在一起了!他走到洗漱间的镜子边得意地吹起了口哨,手舞足蹈地开始打扮自己。
张家大院里的每个人胸中都压着一团怒火,诅咒着那个勾走了家中少爷的狐媚子。如果是哪家的小姐也就罢了,偏偏是个低贱的丫环。也不知道她用什么手段迷了少爷的心窍,两人竟在大年夜里一起私奔了。张老爷被气得卧床不起,夫人本想去女家哭闹几场,却因可怜他家小姐的遭遇终归忍住了,只是不断催促着下人四处去追。
玲珑想起那段和张郎私处的日子,至今仍然不免从嘴角流出一丝幸福的回味。“山是山来水是水,你是我来我是你。你中有我来我中有你,就像两把黄土和泥哩。”他将信封夹在腋下,一边哼着小调,随手折了院中一枝茶花,飘过了邮局和小巷,飘上了去市音乐厅的出租车,她每逢周五都会在那里演出。看到自己的出现,她一定会惊喜得落泪,何况还有我的卡列尼娜,定能博得她兴奋的激吻。
刚走到音乐厅外,他便看见了她的巨型海报,看来她的小提琴演奏得更好了,不再是乐团的配角,他更加开心了。他急匆匆买票进场,唯恐有一分钟的错过。
当玲珑从一个甜蜜的梦中醒来时,张郎已经连夜逃回了张家大院。她还没来得及弄清楚怎么回事儿,便被老板赶出了客栈,张郎给自己定做的红绸描凤的嫁衣被扔在了大街中央。她蹲在街心失声痛哭,周围站满了人。一个姑娘如此抛头露面实在是寡廉鲜耻;她定是遇上了什么变故吧;前几天不还见她和一个公子走在一起么;呀,这不是…人言总是可畏,狐狸精的名声让她走到哪儿都能遭遇几口陌生人吐来的唾沫。
当那个朝思暮想的身影出现在舞台上,当小提琴的音节仿佛跨过全世界传入他的耳中,他的心都要醉了,哦,达吉亚娜,我的全世界。她一定看见我了,瞧啊,她眼中是思念的泪水。他激动地站起身,挥舞着手中的茶花,一万句我爱你硬生生被噎在了嗓子边上。他看见她接受了花和戒指,看见她热情拥吻,然而那个人却不是自己。
他颓然地如幽灵般走在川流不息的大街上,手中依然紧紧握着那朵茶花。
为什么,她也想问个为什么。其实,当她一路乞讨回乡、叩响张家大门的那一刻,对于这个答案就已经不怎么在乎了。所以,当大门打开,面对羞辱和棍棒,她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再做任何的纠缠,她就那么孤零零地走到郊外的河边,一丝不挂地在冰冷的河水里洗了个澡,把自己的秀发簪起,小心地取出包袱里的嫁衣,穿在了身上,然后静静地坐着,等待这个世界都睡去。
路过郊区的护城河,他看见一位新娘静静地坐在岸边的长椅上,穿着红绸描凤的嫁衣。他走到她的旁边,紧挨着她坐下,静静地打量着她,想从她身上看到自己的悲伤。她一言不发,甚至没有看他一眼。我写了一本书,那是一本杰作,可是我失去了爱情。我一直想救她,我创造机会,可我还是把她吊死了。他仿佛是在倾诉。
那天过后,城郊下象棋的老人们又多了一份谈资,说有个年青人在青竹巷的那个凶宅里吊死了。那株茶花那么矮,他个子都比树高吧,可偏偏就那么吊死了。听说还是个作家哩。

  《万火归一》读后感(六):a wonderful reading experience

就某种极端的意义而言,一本小说所提供的不是内容,而是体验。阅读长篇小说如一次远行,而短篇小说集可以带来一种特别的体验。一本短篇集的目录如一条开着无数扇门的走廊,一条条门缝里漏出暧昧的灯光,仅仅是这样一种欲语还休的气氛便已足够让人感到惬意。未知包含着宇宙,一本尚未开始阅读的短篇集蕴藏着无限可能,每一篇的标题如冰山的一次反光,短暂、眩目、鼓舞人心。如果这是本足够有趣的集子,你走到第一扇门门口,被某种漩涡吸入,漫游奇境,神魂颠倒,还没等你回过神来,房门便在你面前砰然阖住。如一个瘾君子两次吸食的间隙,你迫不及待的奔向下一扇门,满心期待,满心托付的信任。
然而“足够有趣的集子”并不多见,准确地说,是这种得以进入的体验并不常有。阅读是件太过主观、太过敏感的精细活计,受性格、经历、环境、心境等一切因素的摆布,不可避免地带有斯时斯地的投影。即便是空气湿度上一点细微的差别,那个凭空建成的小说世界便可能是天翻地覆的另一番模样。我愿意乐观的相信这世上有无数“足够有趣的集子”,而在一个恰当的时机进入小说,实现一部“足够有趣的集子”中潜在的惬意体验——有时甚至超出集子本身所提供的,或者根本没什么“集子本身所提供的”这回事——简直如彩票中奖一样难能可贵,而惠及终生。
近两年来,《万火归一》几乎是唯一一本对我敞开大门的短篇集。我至今记得那个灰蒙蒙的冬日上午,在北欧的那座小城,在我安静一如既往的家中,书桌正对着的宽大窗户将十二月阴沉的天空纳入周遭空气——不,这也许不是真的,也许我只是将另一段记忆与《万火归一》拼凑在一起,也许只是因为我需要一个黯淡而僵滞的背景——而我那时恰巧有许多,所以还可以是一个深夜,路灯照亮对街的一小堵砖墙,夜空中隐约有云——一切亟待突围,亟待点亮与流动,《万火归一》为我打开了一个暂时的缺口,使我得以向那个变幻而广阔的彼岸世界投去管中一窥。
这样惊鸿一瞥的阅读体验已足够使我倾倒于科塔萨尔,我后来搜集了所有能找到的科塔萨尔的短篇,结果只是不同程度的失望(《动物寓言集》算是失望最小的了)。在我看来,他的某些短篇仅仅是玩弄技巧或结构的小打小闹。我对纯粹的形式探索并不抱有偏见,卡尔维诺的小说可以沿一条令人眩目的路径回旋扩张,深入无限。然而也许是受了篇幅的拖累,这种凭空虚蹈的把戏在科塔萨尔的某些短篇小说里多少有点抖机灵的小家子气——“轻盈”对应于本身宏伟的结构,而短篇小说天生轻巧,反倒需要被赋予某种分量,不至于吹口气便无影无踪。我因此一度认为《万火归一》是科塔萨尔的巅峰之作,这是一本在剑招之外见内力的小说,即便其中几篇仍是纯粹的结构游戏,但已摆脱轻佻,达到某种建筑般的优美。
时隔一年,阅读时的兴奋之情业已冷却,回味起《万火归一》,看到的更多是文本自身,强烈地显现出一个莫比乌斯纸环的形象。沿着这种神奇的纸环,不用跨越边界便可以往返于纸的正背两面。模糊、消除真实与虚幻、合理与荒谬的边界,在两端自由游走,这正是科塔萨尔的拿手好戏。在这本书里,《另一片天空》是技巧痕迹最重,结构最为繁复的一篇,也是这种“消除边界”最为形象与直观的呈现。这是篇叠影幢幢、令人眼花缭乱的小说,主角的日常游荡穿梭往返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古埃姆斯通道与巴黎的维维安拱廊,以及现实与历史之间。《万火归一》(这本集子以这篇小说命名)的结构则简洁、清晰、有力。《南方高速》与《病人的健康》看上去似乎更接近于按某个具体故事情节展开的传统小说,在这两篇里,科塔萨尔收敛了结构上的炫技,转而用情节游走于莫比乌斯纸环。尤其《南方高速》,几至于大巧若拙。《正午的岛屿》看上去也较为传统,只是到了最后,科塔萨尔终归还是来了个“科塔萨尔式”的结尾。《给约翰·豪威尔的命令》更像是《动物寓言集》里的小说。《克拉小姐》是个以翻弄硬币式的手法写成的温情可爱的小故事。所有的小说都充满了细腻、深沉、动人的细节。在《会合》紧锣密鼓的节奏间隙,陡然冒出大段对莫扎特旋律的描写,几乎令人感动。
与科塔萨尔其它的小说集不同,《万火归一》的一些篇目隐隐显现出某种主题的轮廓。这些隐现的主题使这部小说不至流于轻佻的把戏之作,如一块镇纸压住了纸角。有评论说这是部“主题先行”的小说,然而“主题”并不是科塔萨尔的一贯风格——他真的是在《万火归一》里一本正经的探讨某些主题吗?未必,那种半真半假,半严肃半玩笑的“不着相”的态度似乎更符合这个聪明作家的形象。在莫比乌斯纸环上,对立的两面可以平滑的由此及彼而不必跨越边界,定性及其所带来的局限于此丧失了全部效力。毕竟,一部小说既不回答也不提问,它所允诺的仅仅是一场体验。

  《万火归一》读后感(七):交错叙事

最开始惊悟到胡里奥·科塔萨尔娴熟的叙事技巧,是在《克拉小姐》里。三三两两的角色在同一个场景中交错叙事,他们被安排共用同一句描述,瞬间完成人物的切换。如——
    我给他盖好,建议他尽量忍着先别去厕所。「我给你关上灯还是就这么开着到你起床?」她站在门口问我。
一句问句,前段的叙事角色还是护士,马上就变成了作为病人的小男孩。而在整个位于医院的场景里,故事全都是通过这样的手法推进的,角色的切换发生在任何可能的动作或谈话之间,对话双方的心理差异在迅速的切换之间被直接对比出来。
而在《万火归一》里,又是两个时空的交错,一个在古罗马的角斗场,一个在现代社会的巴黎。决斗场的总督、妻子、角斗士身陷三角关系之中,而总督欲使角斗士在决斗中身亡,给妻子以「好戏」。巴黎城里的三个现代男女,身陷暧昧与妥协,男人欲摆脱一个女人而怀抱另一个女人。两个时空的故事交错铺陈开来,穿插着古代的毒药、帷幔、冷兵器,现代的药瓶、火柴、白兰地。最后角斗场里角斗士死于奋战,人群汹涌中地下仓库起火,总督和妻子被阻隔在高处,巴黎城里被抛弃的女人吞下药丸,另一对恋人则在寓所里沉沉睡去,身边是被烟头点燃的纱手绢、白兰地和成堆的衣物。两个时空里燃起了熊熊烈火,最终万火归一,或成科塔萨尔的一个寓言。
《另一片天空》更是让叙事主角频繁穿梭于二战时期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普法战争前夕的巴黎,使其游走于家庭、红灯区和对一个连环杀人犯的复杂情感之间。科塔萨尔的叙事实验太成功了,以至于《万火归一》集子里的另几篇短篇小说也泛着色彩各异的光。
《南方高速》里长达几天的堵车,蠕蠕爬行的绵长车龙里人们慢慢组成不同的团队以抵抗饥饿缺水和寒冷的威胁,冲突伴随着和解,也伴随着生命的逝去,像是人类族群逐渐聚集的一个过程,只是这个过程发生在了现代社会,其中萌发了一些感情,但随着身边车辆的快速驶过,堵车过程的荒诞最终因为堵车的消失而消散,建立于其中的感情也迅速倾颓,徒留失落。《会合》重构了切格瓦拉前往古巴的抢滩登陆经历,革命家不仅是浪漫主义的,也是能感知恐惧的,他梦见死去的战友揭下自己脸,如同奉上一张面具一样要他戴上,那时候革命结果远不可预知,战斗只伴随着隐隐的希望,每个人都可能尸骨无存。
荒诞无逻辑却自然而然,无须考据也不愿考据,只是沉浸在畅快的阅读体验中,更像是一出出充满幻想的戏剧,剧情流畅,布景细腻。想象自己是一个话剧观众,却在第二幕被话剧负责人推上舞台,只在简单了解了剧情走向之后便要跟随着往后演下去,而剧情向前,自然而然陷入其中难以出戏。或是想象自己是一个乘务员,在固定的航线上,每天正午都能通过窗户看见遥远地面上的一座岛屿,慢慢的将其视为故乡,然后前去拜访,打算辞职定居下来之际,正午再次到来,天空中摔下一部飞机,乘务员跳下水去拯救幸存者,最终把自己打捞上岸,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定居。
卡塔萨尔在《巴黎评论》的一次访谈中谈及名望和成功给他带来的改变,除了抱怨说常在公共场所被认出而无法享受孤身独处之外,还说了另一个故事——他在散步的时候躲在暗处驻足聆听一个姑娘弹琴唱歌,过了一会儿,一个年轻的路人手里拿着一个蛋糕跟他说:「胡里奥,拿一块吧。」他拿起一块吃了,说:「谢谢你过来给我这个。」年轻人回答说:「听我说,与你给我的东西相比,我给你的太微不足道了。」卡塔萨尔说:「别这么说,别这么说。」两人彼此拥抱,然后年轻人离开了。
而构建一个新世界,总会给现实世界带来些财富罢。

  《万火归一》读后感(八):万火归一


      他也是个执着天真的梦想家。
(“这是圆舞。无论转向哪边,只要跳下去,你终会遇见我”)
      新中国肇始,胡风以预言家的憧憬写下交响曲式长诗《时间开始了》
他于是醒来,
      但他在文艺路线上与党的分歧自“两个口号”的论争便开始,由来已久
睡了很久,做很多梦
      面对各种批评,
窗外春色丰茸,
      胡风怀忠赤之心,将自己的见解洋洋洒洒写下,
正午赤白的阳光洋洋洒洒倾泻而下
      成三十万言上书中央,其后果却完全出乎他所料
他想起来他是刚和她分手,却连篇累牍地梦见她
      他一开始还很乐观,没察觉有哪里不对
(“一定是音乐不对”)
      但从周扬的“编者按”到舒芜的揭发,情况急转直下
自他和她结束,这样的情况就不断重复。想到这儿,他于是轻笑
      于是文艺理论的论争,倏忽为政治的反动
他想起她第一次突然甩开他去找别人的时候,自己是如何疯狂地读鲁迅
      五五年胡风被带走谈话的时候,他还笑着
后来他听说她刚读过亦舒的《圆舞》,便也找来看
      他觉得这样“问题应该很快就可以解决了”
故事大体是光源氏计划的翻版,
      怎知组织和他谈的问题却是:胡风反革命集团
讲一个为浪荡母亲抛弃的女孩被一个男人收养,
      于是有囚室四壁如缟,他独着黑袍
两人彼此深爱,却纠缠不清,
      为不致疯狂,于其间苦吟不倦
不断更换各自身边的舞伴,而最终也没有在一起。
      因无法行诸笔墨,胡风选择了他不擅长也不喜欢但便于背诵的旧体诗
他已无法想起细节,只记得他当时不大喜欢那种冰如冷雨的调子
      但他用连环对的手法有意重复一些字词
那时他在计算机课上无心正事,于是就读那小说
      于是这些字词便成为音符,旋律性便融入了旧体诗歌
小说还没读完,她便来找他复合。她没解释什么,而他也没说什么
      而他不止在形式上有意重复,在内容上也大量重复
那时刚好到了初春,
      比如他步韵鲁迅的“惯于长夜过春时”便有二十二首之多
他记得她又去他家玩的时候他还在读那部小说
      原诗就是《为了忘却的纪念》里那首:
他记得那天他在计算机前读,而她坐在沙发上随手翻着相册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我一直想,一定是音乐不对”)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一定是我们会错了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空在舞池中逗留了那么些时候”)
      吟罢低头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直到曲终人散,也没再一起”)
      在胡风的诗中,不仅步韵,若干意象也反复出现着
“亦舒这个小说……写得…还不错……?”
      比如慈母、故友、黑衣等等;
“那个小说儿只是和我那时候心境有些相似而已,你不用那么在意”
      另外许多地方则用了和原文的对仗。
他不语
      在这些步韵诗中,鲁迅的原诗反复再现,固然也侧映了胡风当时的心境,
“嘿!你小时候怎么这么可爱呀~你过来看~!”
      但将它们全部并合来看,更有种效果,别样难言
他回头,瞥见她低头凝眉的笑颜
      秦城十年,虽然忧愤深广积郁于中,胡风仍然保持了理智
他愣了一两秒,然后过去坐到了沙发扶手上
      六五年梅志去接胡风的时候,他甚至仍然比较乐观
“这是什么时候呀?在哪儿呀?”她问
      但六七年他再次入狱,遭到文革式批斗的摧残,最终精神失常。
“这个……哈,我也不记得是几岁了,是在我娘单位跟郊区的什么培训中心度假来着”
      十载浩劫,不止被批斗的人受尽折磨
“还是在一个什么监狱旁边儿,听说那里边儿似乎关过不少人……”
      为自保而说了违心话者,亦在之后受到良心谴责
“那你小时候不害怕么?”
      巴金在他的《随想录》里写,文革结束后他仍不敢直面胡风
“没,因为那儿风景实在太美,一点儿也让人害怕不起来
      直到胡风死后,他才动笔写下忏悔:
“我记得那儿有一个果园,春天的时候花开遍野
      “拨乱反正,正如春回大地,而我的心情却不能轻松
“我在那儿简陋的游泳池里第一次见识了狗刨儿
      “我在那场运动中的三篇‘表态’文章,永远是白纸黑字的证据,
“我们几个小孩儿用摔炮恶作剧
      “而子孙后代是我们真正的审判官。
“水库里捞上来的鱼有十几斤重、脊梁有手腕儿那么粗
      “……将那些回忆全都聚集起来,或许是一口过于沉重的警钟
“我还记得清晨日出的时候、山里的浓雾渐渐消散
      “但我们不能因此便任它们消散
“我永远忘不了那阳光的灿烂、静谧、恬然……
      “我们必须铭记那些惨痛的教训
“正如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
      “为的是让历史不再重演
(“这是圆舞。无论转向哪边,只要跳下去,你终会遇见我”)
      “为的是让新的一代,可以有他们新的生活。”

  《万火归一》读后感(九):科塔萨尔的岛屿

我读的第一部西语原文著作,不是经典的《风之影》,不是前二年诺奖得主的《城市与狗》,也不是国内很红的《百年孤独》,而是科塔萨尔的《万火归一》。
前些日子,网上结识了一位兴味相投的朋友。她喜欢米兰昆德拉和胡塞尼,同时推介了科塔萨尔。这个名字我不熟,问罢百度发现竟然是拉美作家,于是从网上找来他的短篇读。《万火归一》就是这样一个集子,八个短篇小说,每篇都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大陆译本译者范晔老师在译后记中这样总结:
《南方高速公路》通过堵车这一现代社会司空见惯的现象呈现出另一种“非常态”的现实,——或许比“正常”秩序中的现实更值得留恋和向往;《克拉小姐》以无缝接合的第一人称叙事实现了“故事自己讲自己”;《会合》与《给约翰豪威尔的指令》里的主人公都经历了与另一个自我的离合纠缠:切格瓦拉与他在故乡“最好的朋友”、自己另一种可能的人生轨迹,科塔萨尔版本的格瓦拉与格瓦拉回忆录中的自己,瑞斯与戏内戏外、从前及以后的约翰豪威尔们……;《正午的岛屿》更为明显,直到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才隐隐意识到,幸福的荒岛生涯或许只是正午时分乘务员玛利尼脸贴在机尾舷窗玻璃上观看岛屿时的憧憬,庸常现实中和美丽幻想中的自我,无论孰真孰幻,最终在坠机后的死亡中合而为一。
在《万火归一》一文中,古罗马的故事和现代巴黎的故事交互行进,两个故事其实是同一个故事,最终在火中走向结局。
我读《万火归一》的原文,也是受范老师影响。看到小说集题目“万火归一”颇有些纳罕:怎样的原文才能翻成这样的中文?于是在维基上看到“Todoslosfuegoselfuego”时,醍醐灌顶:原来如此!于是顺藤找了原文来读,果然那些交错的长句短句、微妙的时态语态和语带双关几经斟酌的用词只有读原文才能切身体会,功力再高的译者也只能照猫画虎写出自己的解读,能刻画原作的精髓,却难描摹原文的气韵。
科塔萨尔这个集子中惯用的套路是,把日常放在非日常的环境中,而后回归日常。时间轴相互交叠,第一视角不断切换。平静的生活中突然出现了幻想中才有的情节,事情发展越来越超离掌控,“罗马开始下雨,塔尼娅在贝鲁特一直等他,有许多其他的故事,永远以亲属或疼痛为主角;一天他又飞了一次德黑兰的航线,经过正午的岛。”某一处所有线索拧做一处,最终回归最初的场景,戛然而止,却才是余音缭绕的休止符,深意全在话外。
其代表作《跳房子》也是一部构思精巧的作品。这本长篇小说1至56章是一个故事;从73章起,按照另一个顺序打乱章节重新阅读,又能得到另一个故事。这种形式对内容的奇妙影响让读者眼花缭乱不明觉厉,初读觉得晦涩,深入内涵,则会感到一个繁复庞杂的世界就在眼前。
拉美文杰辈出。豪尔赫·博尔赫斯掉书袋掉得高格调,一句三典,处处设陷;加西亚·马尔克斯浑然天成,故事就是那样放在那儿,他不过原原本本讲出来,讲的有趣,情节跳脱又合矩;胡里奥·科塔萨尔文笔散漫,一个一个人物和细节漫不经心铺开,收网也收得不动声色,文章阖上最后一笔,你才发觉草蛇灰线没有一句废笔,全都有含义。可这含义你说不清,人物并没有多鲜明的性格,情节也没有多跌宕的波折,但整篇文章只教人觉得好,巧妙高明得很。如果说博尔赫斯像爱设隐喻的巴洛克贝尼尼,加西亚·马尔克斯像宏篇巨幅的勃鲁盖尔,那科塔萨尔则像色调浅一号的爱德华·霍普,写的全是身边的常物,偏偏置在了非常的环境里,带来格外微妙的荒诞。
几年来西语著作在国内读者渐渐增多,不过提起拉美文学,一般读者的印象仍止于魔幻现实主义,受关注的作者仅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巴尔加斯略萨等诺奖得主寥寥几位,甚至西语专业的学生,也不过再多知道个“文学大爆炸”“先锋派”的皮毛罢了。然而拉美幅员广袤,从来都不乏好作家和好作品,风格也不拘于魔幻现实主义一门。虽然我读的也不多,但以科塔萨尔为窗,可以管中窥豹,识得拉美文学一隅,也是幸事。

  《万火归一》读后感(十):千军在此,万火归一

我的记忆力比较差,刚刚读过的剧情就忘得差不多了,但也许这并不影响我对这辈子所读的第一本科塔萨尔顶礼膜拜。
记得读卡夫卡的作品时,脑海里想的最多的词是“魔法”,仿佛作者在每一行句子上施了魔法,让我读完了之后又懂又不懂,意思是懂了,可是表达却愈加混沌。
如果说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给我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快感,那么科塔萨尔这部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则可以说完全是颠覆了我对于文学,尤其是短篇小说的理解和概念(当然这也许是因为读卡夫卡短篇小说的时候我的头脑还不成熟完全无法理解其中的精妙)。
科塔萨尔的短篇小说布局精妙,情节出奇,写作的结构更是大胆创新。
《万火归一》中收录的八篇小说,可谓篇篇精彩,篇篇不同。
开篇的《南方高速》用一种时间停滞与高速运转并行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普通的堵车现象下不普通的人生经历,看起来短短的几天(是的,几天)堵车,在这场事件中的人却仿佛经历了整个人生。
从陌生到相识,再到熟识甚至相爱,最后黯然离别,老死不相往来。
剧情并不令人惊诧,但小说的结构让我着实吃了一惊。
第二篇《病人的健康》讲述的其实是一个相当常见的故事,为了长辈的身体健康及心情安定,隐瞒家族成员去世的故事。但这一切的似曾相识,一切的百无聊赖,却因为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得到完全升华。当欺骗已成习惯,被骗的人,却早已跳出了骗局之外。
《会合》描绘的是切·格瓦拉(我想大概是作者想象中的切·格瓦拉)寻找路易斯的故事,至于路易斯是谁,大概稍微了解格瓦拉的人都会知道。而整篇小说从头到尾充斥着意识流的描绘,仿佛幻想与现实交相辉映,让人甚至有些分不清谁是作者谁是格瓦拉。
而《克拉小姐》这一篇,则可以算的上是最让我吃惊甚至是震惊的作品,在这篇小说里,科塔萨尔完全摒弃了描绘人称的行为,一切心理活动均由第一人称完成,甚至在不同视角转换时连分段都没有。开始读的时候可说是异常辛苦,经常找不到自己正在读的段落究竟讲的是谁,但读到最后,却为科塔萨尔的天才深深折服。这谜一般的结构让人深陷。
在读《正午的岛屿》这一篇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真实的究竟是海上的岛屿,还是飞机中的工作人员,最后的事故究竟是梦醒了还是向现实告别。也许这种纷乱正是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给约翰·豪威尔的指令》这一篇离奇的小说,从写作手法上似乎有些贴近卡夫卡的风格,荒诞,以现实为根骨却以跳出现实的想象为血肉。被杀死的人最终也没能让读者知道究竟是为什么死的,被抓上舞台宴席的人,被追杀的人。究竟做了什么,没做什么,为什么做,这一切的一切,都被作者埋进了深渊里,遍寻不及。
不得不说,作为与小说集同名的主打小说,《万火归一》从结构上有着与《克拉小姐》类似,却又比其更为完美的表现。旧世纪的古罗马竞技场,现代巴黎的公寓。这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地方却同时发生着一场三角恋爱,同样提到了毒药,同样令人悲痛,同样葬身火海。在时光的裂缝中,来自不同时代的两件看似无关的事,却被火焰,这个万物之本纠缠在一起。
最后一部小说《另一片天空》可以说是让我看的最为头昏眼花的小说,如果没有看译者后记,我甚至不知道主人公是在通过拱廊穿梭于二战时的阿根廷与普法战争前的巴黎(当然不排除是因为看的时候太困了的缘故)。这篇小说将《万火归一》中那种纠缠的方式运用到了极致,甚至还出现了著名诗人洛特雷阿蒙的形象及表征。作为压轴之作,实属名至实归。
《万火归一》作为科塔萨尔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科塔萨尔来说也许从理解上略有艰辛,但科塔萨尔文学的魅力,小说的魔幻色彩,却可以通过这八篇小说让我深深地拜服并急切地想要再阅读更多。
在这浮躁而功利的社会里,这样的纯文学也许并不太受欢迎,但其中的快感和滋味,却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尝到的。
千军在此,万火归一。
科塔萨尔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作品却将永远闪耀着奇异的光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