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荆棘之城》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荆棘之城》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3 22:20: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荆棘之城》经典读后感10篇

  《荆棘之城》是一本由[英]萨拉·沃特斯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5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荆棘之城》读后感(一):还好最终我有一个属于我的地方

      
     以下完全是个人在看书因为环境的一点感受,主观性很强。
///////////////////////////////////////////////////////////////////////
     看到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的时候迫切的想要写这么一点东西,倒可能不完全是因为书的内容,而是在看这本书后半部分时的一种环境和心境,事隔了好几天,我依然能够想象当时的那种坐立难安。
     空旷的医院,冰冷的铁架子上的吊瓶,孤零零的一个人,昏暗的下雨的天,是心情的布景。
     看到苏在精神病院的无助与受折磨,但她心里一直想着萨克比太太会来救她,不顾一切,但作为读者的我却深知这一切都是她的局,在苏的心中她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家,唯一会牵挂的地方却是一个从她出生以来就布好的骗局,她所认为的好不过是商人在对待金币时眼冒贪婪的那种小心翼翼。怀抱着这样一种心情,所以会在每次苏绝望之时想起的萨克比太太的关心感到无比的心疼,而对于苏费尽心思要回到兰特街,既想看到她趁早逃离那个牢笼,却又不想那么快得让她知道她向着而去的家早已不是她的了,如此矛盾。
      此时医院里的护士都准备下班了,周围打针的人也所剩无几,铁制的一排排靠椅旁是一圈护栏,整个注射室十分的空旷配合着医院里白色的装修风格,这一栋还在修建中只开放部分功能的新医院显得如此凄冷阴森,在这里看着作者对苏在精神病院中的描写,一切变得都可以想象,我可以想象那个散步的庭院,有培根看护的那个房间,并排的在看护们的游戏中不堪重负的病床,苏不断辩解说自己不是莫德的诊疗室,那些画面在我眼前跳动着,我焦躁我不安,似乎那就是我,被透明针管限制了行动,我只能在座位上不断的寻找最舒适的坐姿,却犹如针刺般坐立难安,我在想象中跟随苏的思维,反抗,受辱,辩解,无助,绝望,麻木,她惧怕的是再这样沉浸在里面她会忘了萨克比太太所代表的家的温情,而我惧怕的是她满心欢喜放松地回到兰特街中发现的事情的真相。
      我就那样坐在医院中,在一个荒凉的地方,周围雨水泛滥,头顶的滴管每两秒滴动一次,不知道何时才能耗尽,像是一场漫无目的等待与找寻。
      苏还是逃了出去,还是发现了莫德在她的家里代替着她,不过还好的是她心里还有一份期冀,她以为一切都是莫德和绅士的诡计,萨克比太太只是被蒙在鼓里,殊不知蒙在鼓里的是她。家就在你眼前,但你不能进去,因为那里有欺骗,你想好了计策不想让你爱的人被蒙在鼓里,你勇敢的单刀而入,可结果却是你不知道该把刀锋对准谁。从你出生开始就信任的东西一下崩塌,你不知道你的世界在哪,你不知道你所相信的还有什么是真的。你不知道到哪去。
     但万幸的是,你知道你可能还能挽回一个过去你辜负了的人,然后你去了,她在阴森黑暗的荆棘之城等你,但你不怕,因为她那有光。
     走出医院的大门,坐上车,雨水在车窗上冲刷,外面的世界模糊不清,我只需知道的是再这样一个世界里,我正朝着我的家靠近,那个地方灯火通明,那个地方有温暖和欢笑,那个地方有这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那个地方是我在这世上一身风雨后能够烤烤火歇歇脚的地方。
    如果这世上只剩我一人,该多孤独,还好还有一个属于我的地方。

  《荆棘之城》读后感(二):狗尾续貂:以莫德的视角简写《荆棘之城》第三部分“真相大白”之五

苏感叹起我们能有今天,真应该好好感谢查尔斯和丹堤的帮助,她提议向他们每人赠送五十英镑,我欣然同意。但我们手上没有这么多钱,我们商定改天一起去找律师处理那份遗嘱的事情。在关于财产的分配上我们又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我们都想把钱全部归到对方名下。苏说我为了原本应该是她过的那种生活受了许多苦,她母亲(她说的是玛丽安·李里)当初肯定想到了这一点,才设法在财产上作出这样的安排,以示补偿,所以她坚决不能同意我一分不要的做法。而我则坚持说那笔钱本来就全都是她的,一见到律师,我就会马上写下赠与合同,将遗嘱上归我所有的那一半财产都送给她。我不要那些钱,我自己可以赚钱了。我们推让了很久,僵持不下,都不肯后退一步,就像那笔钱上有毒似的,这让我们不得不想起为了这笔钱而送掉的两条人命,不免唏嘘不已。最终,我们还是决定尊重那份遗嘱,就按遗嘱的内容执行,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
  
过了几天,我们一起去了伦敦。我们不知道去哪找律师,不过我们知道怎么去警察局,我们向警察询问到了塞克斯福尔大街上的一家口碑不错的律师事务所的地址,找到了一位专门处理遗产事务的律师罗恩·杰森先生。杰森先生看了那份遗嘱,然后拿了一些文件给我们,我让杰森先生把它们念给苏听,以便苏了解那些文件上的内容。按照我在山庄提前教会她签的新名字苏珊·李里,她很熟练地在那些文件上签了名。然后杰森先生带我们去了银行、投资公司和证券交易所,在那里,我们知道了我们有多少现款,有多少投资,包括一些债券和股票,分别能取得多少利息收入。对于我们来说,那确实算得上是一大笔巨款。杰森先生跟我们分别前,向我们承诺一定会把我们委托赠与的一百英镑尽快送到丹堤和查尔斯手中。
  
现在,我和苏都成了有钱人。我们雇了一个园丁,负责整理破败的花园,清除杂草,剪去枯枝和缠绕不清的藤蔓,清扫腐烂在地的落叶,并专门开辟出一小块地种花。我们还请人给房屋做了一些加固工作,以免哪天摇摇欲坠的窗户突然掉下来。工人们给门窗重新刷了油漆,又加装了煤气灯以取代蜡烛。房间里破旧的地毯被换成了新的,我们的床上也换上新的被褥和帏帐。虽然整幢房子从外表看还是很陈旧,可是里面已经明亮多了,与以前相比,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苏给我们两人添置了一些新衣服和小物件,我喜欢看她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显得很快活的样子,幸亏有她在我身边,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井然有序
  
我想为苏再雇一个贴身女仆。苏没有同意,她说她已经习惯了自己打理一切。但她仍然像以前一样服侍我,帮我梳头、擦拭身体、更衣,她说她喜欢这样,而我也愿意只让她一个人靠近我、触碰我。我总是睡得很沉稳,因为苏就躺在我身边,她抱着我,这比什么都让我安心。
  
有一天晚上,我们倚着枕头并排躺在床上,她像是突然想起来了什么似的问我:“你那时候真的在我睡着后把手悬空放在我身上吗?”我有些羞赫地点点头,我把这个写在小说里了,也念给她听过。
  
她握住我的手,将我的手轻轻伸进她的衣领贴在她胸口的位置上。我的血液全部涌向脸上,像醉酒的人感到了眩晕,口开舌燥,心中一阵悸动。我的手掌像着了火,掌心能触摸到她剧烈的心跳,她的皮肤光滑、细致、柔软,我忍不住来回摩挲。她的眼神开始迷离,嘴唇微启,发出轻微的喘息,我吻了上去,我们的舌头交缠在一起,我身体里涌起一股强烈炽热的欲望。这欲望狂野奔流想要寻求突破,我的手指急切地摸索到她的双腿间,像她曾对我做过很多次那样,我试探、揉捏、按压,最后不可抑制地进入,占领那潮湿和温暖的所在,然后感受到她在我手下融化,颤栗不止。
  
  
我收到贺崔先生的来信,他对于贝尔先生这么久没有再寄去新作品感到不解,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并报告了贝尔先生的作品在他的书店大受欢迎的事实,希望贝尔先生能够尽快向他寄出下一部新作。
  
我看完信后把它撂在一边。由于谋生变得不再那么急迫,我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我只在想写的时候才写,也只写那些我愿意写的内容,所以我并不急于为写而写。让贺崔先生等着去吧,贝尔先生如今只想好好享受轻松随意的生活。
  
天气好的时候,我和苏会手挽着手去河边散步,阳光下微风带来花草的清香,我的心被快乐塞得满满的。
“你会不会觉得天天呆在山庄很闷呀?”有一次我问苏。
“怎么会呢?我以前在兰特街的时候,萨克比太太带我去布罗姆利区她表亲家作客,一回来我就生病了。我觉得去哪里都不如呆在家里舒服自在呢。”
听到这个答案,我很高兴。我也不愿意出门,就这样两个人整天厮守在一起,我还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呢。
苏又带着点迟疑问我:“你能教我识字吗?”看我有点讶异,她解释说,反正现在有的是时间,如果我肯教她,她也许能从中发现不少乐趣,她为自己连封信也不会写感到有点不好意思
我笑着回答她:“当然可以,但我得先去买些简单故事书,书房里的那些书并不适合拿来教你。不过等你以后识字多了,自己有兴趣翻看那些书的话,我也不反对。”
她听了这话,脸红了。她脸红的样子让我心里有如小鹿乱撞,忍不住凑上前去吻了她一下。
  
教苏识字真是件有趣的事情。当然,她很聪明,也学得挺快,但她写起字来还是歪歪扭扭的,而且难免要犯一些很搞笑的语法错误。为了纠正她,每当她犯了错,我就亲她一下以示惩罚。而当她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也亲她一下作为奖励。有什么关系呢,反正她是我的,是只属于我一个人的。
  
我毫不怀疑,现在,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幸运的人了。

  《荆棘之城》读后感(三):解构他者 · 身份重构 · 欲望回归 ——解读《荆棘之城》中的女同性恋历程

英国作家萨拉·沃特斯是当今英语文坛备受瞩目的作家,曾被誉为“20 位当代最好的英语作家”之一(2003)。2002 年出版的 《荆棘之城》是沃特斯的成名系列作品“维多利亚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荆棘之城》将场景设定于维多利亚时代,悬念迭起地讲述了被囚禁压抑的贵族小姐莫德与底层窃贼苏的身世之谜与罗曼史,也通过对无能的男性角色背后所代表的衰朽父权的解构,逐渐构建两位主要女性角色的身份认同,书写了细腻曼妙的同性情欲篇章。
(一)解构他者:无能、被去势与衰朽的男性群像
他者(other)的概念来源于存在主义(existliasm),与主体(main)概念相对立和依存。西蒙娜·德·波伏娃曾借用存在主义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他者”和“第二性”的概念,她认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在维多利亚时代,男性是属于中心地位的,而女性无疑是“他者”、被凝视的对象——“维多利亚女人“代表着顺服男性、被物化与无欲求的“淑女”。
然而,在《荆棘之城》文本中,男性角色纷纷从中心地位被拖拽而出。男性角色仍然自鸣得意,但声音已日渐式微;仍试图囚禁与捆绑女性,但随着情节推进,在不断增长的女性话语权与情欲的合力绞杀之下,力量渐失——“他者”概念逐渐瓦解。
《荆棘之城》以女性视角的叙事,塑造了集体无能的男性群像。
首先,这场权谋游戏表面上的组织者、作者予以浓墨重彩刻画的“绅士”,虽然充满男性优越感与霸权意识(他曾在教授油画的过程中对莫德说“一定是你的性别妨碍了……自由,我所拥有的自由”),且对自己对女性的性吸引力无比自满。然而褪下假戒指、假怀表、假宝石(以及假名字)塑造的伪装机制,所谓的绅士却是一个因被称为“娘娘腔”,且两度欲假结婚进行诈骗却被识破的、有着浓厚“去势焦虑”的无能者。文本甚至直接通过苏的视角对绅士的男性优越感进行解构(“操!”当一个巴思轮椅的轱辘从绅士的鞋尖上滚过,他怒气冲冲得骂了一句,然后弯腰将靴子上的尘土擦去,又直起身子点了一根烟,接着一阵咳嗽。他带着一顶软沓沓的垂边 软帽,衣领竖得老高,眼白黄黄的,仿佛沾上了菲丽普酒。这时候,他看上去一点也不像能 让女孩犯花痴的男人。”)而文本前三分之二部分的所塑造的玩弄权谋的形象,也在结尾崩塌——这场偷梁换柱之计并非源于“绅士”,而在萨克斯比大妈(恰是女性)的掌控之下。
其次,作为文本中父权符号的代表——自诩学者的李老头的人物命运,亦揭示着父权的衰退与崩溃。
李老头为庄园建立了严苛的制度,以上层社会人士自居。然而实际上,李老头“神经脆弱,不能被吵醒或激怒”,且根本无法面对真实的自我欲望,将自己封闭于暗无天日的图书室之中,以压抑扭曲的方式在侄女的朗读之中满足情欲的释放。狄更斯解读维多利亚时代为“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这样的描述用以形容李老头及其庄园的命运亦十分精确:看似秩序森严的乡下庄园与看似掌权者的李老头,实际不堪一击。在莫德出逃之后,“完全变了样”,核心仆人纷纷离开,连“蛋包夫人也走了,去了别人家的厨房做工。”李老头本人则晕倒、“脑子不好使了”、“握不了笔,什么都拿不了,还失语了。”
此外,除了对主要男性角色的塑造,萨拉·沃特斯甚至对男性配角不余笔墨。比如兰特街的约翰,“靠给易卜生大叔打杂来度日……耍一些低劣的诡计”,虽是底层群体,却毫无良善可言,虚荣、残暴、自卑、欺软怕硬。(约翰就转过身,给了她一下,并恨恨得说:“打我!为什么每个人都瞧不起我!”黛蒂已经哭开了,她伸手抓住约翰的袖子说:“别在乎他们的刻薄话,小约翰,我还向着你,不是么?”“你向着,对,”约翰说,“就像狗屎向着铲子。”)作为底层男性,其性别优越感的合法性被剥夺,只能通过对更弱小的底层女性施暴试图证明自己的能力,旋即又因深知自身的无力而进行自我贬低。这一源于男性中心论的信仰与卑微现实产生矛盾的焦虑,从侧面动摇了“他者”概念的合理性。
值得一提的是,文本中唯二正面的男性角色易卜生大叔与男仆,之于文本中的女性都是协助者、支持者的作用。前者与萨克斯比大妈在几十年的市井生活中建立着有着良性互动、相互扶持与尊重的淳朴关系,给予苏和莫德慈爱与支持;苏从疯人院的出逃也离不开男仆的协助。这样的人物塑造,来自于作者对于男性角色的审美期待与深切关怀。这使得《荆棘之城》的女性不仅不再是男性掌握话语权之时的他者,更超越了“对抗男权”的层次,而表达了“不同性别间和谐共存”的更深层次主题。
(二)身份认同:莫德与苏的“寻我”之路
虽然沃特斯在文本中花费大量笔墨描写男性角色,从父权的被颠覆这一层面反面反映了女性主体性的崛起,但文本的叙述中心仍然在于两位女主人公发掘自我的过程,即在于莫德与苏发挥主动性的部分。可以说,在文本中,撕裂父权囚笼只是手段与过程,女性主体性的崛起才是目的与主题。
身份认同的核心问题在于自我身份的认定,即对于“我是谁”的反思。鲍尔德温等人的《文化研究导论》认为: “身份用来描述存在于现代个体中的自我意识。现代自我被理解为是自主的和自我反思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个人主义、批判和自主行动的权利,看做是现代主体性的三个主要特征。身份的这种自我反省的一面意味着在现代,身份被理解为是一个规划。它不是固定的。作为现代身份之特征的自传式思维创造了一个连贯一致的关于过去身份的意识,但是那种身份必须要在当前得到支持而且要在未来被再造。”
结合以上理论,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文学批评形成了经典的模式:“情节”是人物追寻自我认同的道路“,开端—发 展—高 潮 ”往往对应着自我的 “ 觉 醒——危 机——实现或幻灭。而后期现代性文学的人物形象,对身份的寻求展示了更复杂、深入的当代文化问题和人生问题——这也体现了身份认同的流动性。身份认同并非固化,在全球化及种族、性别运动已不再是新鲜事的当下,身份认同往往会涉及个体与家庭、民族以及历史文化的关系、跨文化语境中身份的解构与重构等问题。
诞生于21世纪初的《荆棘之城》,在新时期的大环境中,也在作者的性别学者及同性恋者身份影响和诉求之下,两位女主人公的身份认同之路,自然在经典模式的基础上有更艰难的过程。
《荆棘之城》中莫德,从“过去的身份意识”角度经历了从疯人院(幼年)到(在李老头管控下的)荆棘山庄,再到“自己的房间”的历程。每一段经历,都对于下一段“当下”有这影响,与此同时也是对“未来的再造”。
疯人院时期其认同自身为“孤儿”,这段经历也为其孤独冷漠的性格奠基,对之后“牺牲苏换取自由”的计谋情节埋下伏笔;回到“我舅舅的山庄”之后,莫德被严酷的惩罚所规训并屈服于父权规则,认可自己为“机器/工具”,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认同并非麻木接受自己的宿命,而是不断地对抗(长久的规训之下,她对书籍失去了兴趣,产生消极对抗(“伦敦,我将在那里寻得自由,摆脱过去,投入到另一种生活模式中去——没有模式, 没有包装和绑缚——在那里,没有书籍!我的家里杜绝纸张!”);而对于周遭的人,则进行积极的对抗尝试:讽刺管家、虐待侍女与仆人;对于自身的身份,则形成了绝望与报复性的认知——祭品:“他把我的青春祭献给了普里阿普 斯与维纳斯,就像别的女孩把光阴葬送给了针和线。”)。莫德的自我与天性在长久压抑中有不断的小爆发,在于苏的相处中不断获得欲望的释放,而到了与“绅士”合谋谋取自由之时达到了高潮。
而在获得短暂自由之后,莫德被囚禁在兰特街(即贼窟),并得知自己身份秘密。再一次陷入肉体的禁锢,以及被动获得身份上的剧变,使得莫德再一次面临身份认同的危机。但在此时,莫德继续选择了反思与重建,在了解自己与苏的戏剧性交错基础上重新审视并接纳自身的“新身份”;与此同时,对苏产生了悔恨与追忆,正视自身与苏的感情。并且回到了荆棘山庄,拥有了“自己的房间”(此时舅舅重病,不得不依赖莫德的照料,父权已被颠覆,莫德的自我与话语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解放)。
相比莫德的曲折挣扎与艰难突破,苏的身份认同过程脉络更为清晰简单。一开始,其身份认同的寻求有着突出的社会性质。苏出身底层,长期贼窟的环境熏染让她道德观松弛,而孤儿的身份让其对于归属感的需求强烈。与其说她加入绅士的计划是因为渴求财富,不如说其是为了争取和强化来自底层社会周遭人尤其是萨克比大妈的认同(因为,我说过,我从来就不勇敢,只是侥幸没有在那些人面前暴露出我的怯懦,整整十七年。)
随着与莫德的相识、相知以及情感的加深,苏的身份认同的重心与策略,逐渐从对外寻求社会身份,到对内挖掘自身欲望。波伏娃在《第二性》的第十五章提到:“在男女之间,爱是一种行动,撤离自我的每一方都变成他者:......女人之间的爱是沉思的。抚摸的目的不在于占有对方,而是通过她逐渐再创自我。分离被消除了,没有斗争,所以没有胜利和失败。由于严格的相互性,每一方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君主又是奴隶;二元性变成了相互依存。”因此,苏和莫德的同性恋情是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的需要。 缺乏圆满原生家庭背景、身世之谜的解开对已有身份认同造成冲击的莫德和苏,在成长历程中面临着一种“阐释的焦虑”。她们渴求了解自己“是谁”,应当且如何成为谁。在身份认同的寻求过程中,二者不仅撕裂了父权、获得了成长,且发掘出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使得欲望的回归成为一种必然。
(三)欲望回归:推翻他的故事 书写“我”的欲望文字
经过长期的规训,莫德已然成为朗读机器:机械朗读与重复着满足于男性欲望的色情书籍。莫德对待承载着男性欲望的书籍,正如前文所言,形成了消极的对抗——将其视为“死物”。而对于欲望,则定义为“肮脏”,因为在书籍中的欲望以及男性在读书会中的欲望释放过程不可避免地与莫德所经受的创伤相关联,因此莫德认为“欲火,如同发痒的伤口,需要在暗室里、屏风后求得酣畅淋漓的满足。”欲望是肮脏的、被白手套遮蔽的、不纯粹的、与己无关的。
莫德朗读的欲望里不存在女性的主体位置,是纯粹的“他”的历史与故事。然而,随着苏的到来,莫德的欲望体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更新:“我原以为欲望更渺小,更纯净;我以为它止 于自身的器官,就像味觉止于嘴,视觉止于眼。而这感觉就像病痛般纠缠着我,在我体内滋 生。又像皮肤,密密包裹着我。”欲望二字,从书本中的词汇跃然而出,甚至超验得突破了身体器官的限制。
结合福柯的观点,酷儿理论认为性欲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性欲的历史就是关于主体的历史,其意义和内容随着历史时期发生变化。正如前文分析,随着男性中心论的逐步衰朽,以及女性作为“他者”形象的被解构,随着两位女性主人公身份的转变(莫德从“朗读者”到“书写者”;苏从“渴求外界认同”到)以及女性主体性的不断独立,《荆棘之城》中的同性情欲也从星星之火熊熊烈焰——“她触及我的生命,我的热切;她使我肉体回归,将我开启。”
文本的后半部分及结尾韵味十足——莫德临出走庄园前划破舅舅的书籍,亲手摧毁“他的故事”;而到了结局,莫德开始书写与自身、与女性息息相关的欲望文字:“满篇的文字,说的是我如何想要你......瞧。”
文本到此,已然完成了女性从父权囚笼中挣扎、反抗直到获得新身份的历程;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非过激地、标语式地对男性进行“反抗”与“报复”,而是以清新、浪漫、隽永书写女性欲望的成长与释放,在在强调女性主体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多关于各种性别间和谐相处的的人文关怀。

  《荆棘之城》读后感(四):谁说我不爱你

我起初是先看了朴赞郁导演的《小姐》,十分喜欢这部电影,了解到是一本英国小说改编并且还拍过英版的之后,就又去补了《指匠情挑》(俩妹子颜值超高,我是个颜控),随后又开始看这本《荆棘之城》。小说比剧版更细腻,因为时长等关系剧版可能没办法完全将小说里的内容展现出来。这本小说最大的看点就是主人公视角的切换,苏和莫德的心里活动可以完全的展现给读者。两个人因为谎言相遇,却又在相互欺骗的基础上相爱。这里面描写的爱情更现实,它没有写什么为了爱情可以抛弃一切,一个被囚禁在荆棘山庄,一个身处世界底层;一个是为了自由,一个是为了金钱。莫德被关在兰特街时,她的信念就是想办法去救苏;苏被关在疯人院时,支持她走下去的是她以为的 对莫德的恨。再加上,作者对当时时代背景的刻画,将背景与人物完美融合,这本书对我来说可以全是回味无穷。
       PS:附上我喜欢的几段话
          艳阳依旧高照。雾气依旧萦绕不散。河水依旧轻拍着芦苇荡。可是时光已被击穿,被生生撕裂:我能感觉到时光开始凋零,沉淀,紧紧地包围着我,层层叠叠令我窒息。
        于是你看到了,到最后令我伤害到她的――并非蔑视,并非恶意――是爱,只是爱。
        我曾是自负妄为之人,我曾是坚韧决绝之人。我曾为自由,将怒火,愚蠢,欲望和爱情一一咽下。如今,这自由却转眼间就被人从我身边抽去,假使我自认惨败,会令人感到惊奇吗?

  《荆棘之城》读后感(五):狗尾续貂:以莫德的视角简写《荆棘之城》第三部分“真相大白”之四

我让英可先生帮我把信寄出去。随后我把那些书整理了一下,给自己留下了一小部份。这完全出于我自己的私心,那些书上的字,总让我想起苏。没有了萨克比太太,她还好吗?丹堤会和她在一起吗?她们靠什么谋生?她有钱生活吗?萨克比太太不让我说的事,会让她得不到那笔钱。没有钱,她会去做贼吗?也许我应该违背萨克比太太生前的意愿,去跟她说那份遗嘱的存在?
我的预计没有落空,贺崔先生来了,他郑重地向我表达了他对我舅舅去世一事的同情,一点也没有提及上次我跑去哈里威尔街找他的事情,仿佛我们从不曾在伦敦见过面似的。
贺崔先生并没有基于对我的同情而肯在我转售给他的书价上做出略为慷慨的让步,充分显现出他作为商人精明的本性。交接完这笔生意,看着比我期望值要低的那笔金额,我不清楚它可以支撑多久。
我站在一旁,看着英可先生帮贺崔先生把书搬上马车。这时,我的头脑中突然飞快地闪过一个念头,于是我对贺崔先生说,舅舅的去世对他的书店想必是个不小的打击,舅舅生前曾经在我面前大力推崇过另外一位精于书写和校对那类书籍的作者,也许可以继续为贺崔先生和他的书店提供服务,不知道贺崔先生是否介意今后收到那位署名为亚什·贝尔先生的作品,据我所知,贝尔先生的专业水准几乎和舅舅不相上下,肯定会为贺崔先生的书店带来不少收益的。
贺崔先生看着我,考虑了一下,回答道:“我还没有这种荣幸欣赏到贝尔先生的作品,你可以转告贝尔先生,不妨先将稿件邮寄到我的书店去,我得在看过他的作品后才能作决定。但我必须预先说明,即使这位贝尔先生跟李里老先生一样精于此道,恐怕我最多也只能支付他相当于李里老先生一半的报酬。毕竟贝尔先生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资历尚浅,不能跟李里老先生相提并论。”他顿了一下又说道:“若是贝尔先生的作品不能令我满意,也请你一定转达我对贝尔先生爱莫能助的歉意。”然后他向我行了个礼就坐上马车离开了。虽然贺崔先生在钱的问题上如此苛刻,我还是很高兴,这意味着我也许可以靠此谋生了。
第二天,我就坐在书房里那张舅舅坐过的大书桌前,化身亚什·贝尔先生,开始我的写作生涯了。
这种感觉颇有些奇特。我曾如服苦役的犯人,在这间书房里近乎麻木地压抑着自己的愤恨,在长得看不见尽头的绝望中一度逃离。我以为我可以选择和这里不一样的新生活,我以为我可以和过去一刀两断,却发现一切不过是徒劳。远在我尚不能自己作主之前,我炼狱般的命运早已被人为选定。和以前不同的是,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恐惧的事情,现在已经伤害不到我了。舅舅用他称之为毒药的书让我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这是我无法抹去的烙印。他塑造了我,我必须接受这个现实。我为什么不能像他一样写那些东西呢?
人们会说,作为女性,根本就不应该接触这类文字,更不要说亲自操刀去写了。事实上,舅舅收集到的书籍,除了少数作者佚名外,其他的作者从署名上看几乎全是男性(也许大多都不是真名),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但在舅舅眼里,他从不认为把我培养成他的秘书是什么不应该的事,至于哈斯、贺崔两位先生,也没觉得我当着他们的面朗读那样的书籍有何不妥。更不用说流传在伦敦和巴黎地下书店的那些小道消息,不知道那些谣言把我歪曲成了什么样。我既已白担了那些名声,何不反加利用,在这个长期为男人所把持的领域里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我不在乎别人会怎么看,这是我目前唯一擅长的事,它能为我带来收入,我急需钱,自由从来不是靠免费就可以获取的。
写作这件事,并不比我想象中更难,过去几年我在舅舅那受到的严苛训练这时候显现出了它强大的作用。我小心谨慎地遣词造句,为的是不让人觉得贝尔先生的文笔有些偏女性化。作为投石问路之作,我将篇幅掌控在一定的字数以内,几经修改、誊清后,让英可先生帮我把它寄了出去。
随后,我陷入了忐忑不安的等待中。我想到了稿件可能被拒的结果。如果是那样,我应该怎么办呢?也许我可以把它再寄给别的出版商?或者我应该重新再另写一篇?也许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其实我并不适合干这个?我每天都追问英可先生是否有我的信。
等了十来天,我终于收到了贺崔先生附着面额五英镑钞票的回信,贺崔先生在信中对贝尔先生的才能给予了充分肯定,夸奖他文笔不流于俗套,请我转达对贝尔先生的敬意。贺崔先生还列出了一些可能会在伦敦书店受到读者欢迎的写作题材,供贝尔先生在创作下一部作品时作为参考。我反反复复摸着那张钞票,兴奋不已,像摸着我未来生活的保障。我相信,靠写这些东西,我可以养活自己了。
九月中旬的一天,我正伏案工作,当我抬起头,我好像看见了苏,我看见苏站在我面前。我以为是做梦,但笔掉落在地清脆的响声提醒我,这不是梦,苏确实真真切切地站在我面前。
她比上次我看到她时更瘦了,脸色也更为苍白。她说她在萨克比太太身上找到一封信并找人念过了,我立刻明白她什么都知道了。我诚心地向她道歉并请她原谅,但她说她不恨我。我以为她是为了那笔钱来的,但她告诉我她只要我不要钱,我听到这话差一点就要冲过去抱住她了!
但我忍住了。她并不了解我。我必须诚实地面对她,我必须告诉她,她所不知道的我的另一面。如果我说了,也许她会厌憎我,也许她会再次离开我,而我也将永远失去她。但即便如此,我也不愿意再隐瞒她任何事情,我将听凭自己的命运,全部交由她裁决。我咬着牙,抑制住害怕,告诉她我从来不是那个她以为纯真的好女孩,我说起舅舅,说起那些书,说起我正在写的东西……感谢上帝,她并没有因此嫌弃我!我看得出她由于害羞才犹豫着没有说出那几个字,但是我懂,我知道她本来想对我说她爱我!一瞬间,禁锢在我心头所有的樊篱都倒下了,她为我解咒,从此以后,我就拥有了真正的爱情和自由。
她的手那么轻柔那么温暖地抚上了我的脸,我轻轻地闭上了眼睛,然后感觉到她的吻印在我的嘴唇上,人间最美的天堂也不过如此了吧。
等我们都平静下来,我摇了摇铃,打算叫英可夫妇到客厅去,把荆棘山庄真正的主人――――苏珊·李里小姐正式介绍给他们。但苏不让我这么做,她说那个新身份会让她感到别扭,不如还是像以前那样,她还是苏珊·史密斯小姐,只是由李里小姐的女仆升级成了女伴。我照她说的做了,只要她愿意,我什么都随她。不过我还是特别叮嘱英可夫妇,要像尊重我一样尊重史密斯小姐。英可夫妇听了这话露出疑惑的神情,但是他们什么也没问。英可先生表示他为能再次见到史密斯小姐感到高兴,英可太太说马上就可以送上晚餐,希望史密斯小姐会喜欢她的厨艺。苏笑着回答说那最好不过,她确实也觉得有点饿了。我告诉英可太太,我们会多雇一个女仆,为她分担厨房的工作,毕竟现在多了一个主人需要侍候。我还许诺将会为英可夫妇加薪,作为对他们忠诚服务的感谢。
后来的几天,我们谈论着各自的经历,我怀疑苏并没有把在疯人院受苦的那段经历全部告诉我,可能怕吓到我或让我更内疚,就算是这样,我还是一再向她表示我的愧疚和歉意。我也说了我从兰特街逃跑的过程,苏几乎不敢相信我曾经也那么勇敢过。我们又说起从前在荆棘山庄的事情,我想让她知道我是什么时候爱上她的,也想知道她那时对我到底是怎么想的,然后我问她:“苏,你现在还会为爱上我而感到羞耻吗?”
“不会了,莫德。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至于别人怎么看,我一点也不再在乎了。我只想,顺从我自己的心意。”
经过了这些考验,我们已经深切地了解了彼此,再也没有什么能把我们俩分开了。我把镶嵌着玛丽安·李里照片的像框还给苏,那是她母亲留下来的,我代她保管也有段时间了,理应物归原主。

  《荆棘之城》读后感(六):个人感受

之所以看这本书,说来也是缘分。朋友说特别喜欢,去图书馆看了之后还特意买了一本收藏,强烈安利我看。跑到图书馆找了无数次,就是找不到,运用了图书检索竟然也没看到,估计是太抢手了吧!最后几经周折才找到,事实是并没有白费苦心,真的挺喜欢。
本小说以两位女主角的视角展开,通过她们细腻的情感,充斥着良知,残忍,自私,自卑,爱与恨等等复杂的感情在里面!某种程度上说是靠近现实的,自私,利益往往会让一个人的情感泯灭,取而代之的将会是残酷,冷漠,虚伪。都是为了利益,都是受到胁迫,同时也都为世界所闭塞,犹如被囚禁的自由小鸟,看似光鲜亮丽,其实极为可悲。作为母亲的克比萨斯太太,17年来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她并不知道自己亲生女儿过得怎样,对于别人的女儿却要百般的疼爱,当然,看得出来,也是真心的,并且是信守承诺的!这让我也觉得她还算是以为较为伟大的人。绅士呢?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这般的听她的话,为了钱?似乎他卑鄙得可以不依靠她,我不知道他不死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在临死前的描写,我猜到了她们的关系,之后他死了,我竟没反应过来,一切故事情节都以他为核心,双重角色,最后的面目让我很是震惊。没有多少阅历,我的确是没能接受这种复杂的情感关系,我不能接受他们的各种欺骗,不过说到底,这只是一部小说,揭露人类的丑恶嘴脸!故事的结局是好的,意料之中也意料之外,柔弱的女子都变得坚强,我本以为莫德会从事其他的工作,谁知道?不过这并没有什么不对,性本就该被人接受,这是维持某种关系的保障,所以我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好!鉴于她们最后圆满的结局,我觉得克比萨斯太太和其他人就略显可怜了,原本憧憬着的,无限美好的未来,或许他们会在成为有钱人之后领会苏,可是谁知道呢?完全没有防备,就结束了,还没来得及享受呢!
这本书的确是一本让人拿起就合不上的书,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实在话就是它真的能让你安静得坐在或是躺在某个地方,沉浸在他们的世界,并且是以其中一员的身份!虽然花了近两周时间看完,我觉得还是回味无穷的!

  《荆棘之城》读后感(七):指匠情挑

有《雾都孤儿》的街景;有《白衣女人》的情节,有《远大前程》中哈维汉姆老小姐的卧房;有《丽贝卡》中丹弗斯太太的身影。。。太多熟悉的场景和人物,却带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悬疑故事。萨拉在这部作品中文笔不再躲闪,一个个谜团让人很快入戏,并时刻提醒着:好戏就在后头,让人欲罢不能。
这是沙拉.沃特斯2002年的第三部作品《荆棘之城/Fingersmith》,也是其巅峰之作。在2005年BBC1台翻拍成电视剧《指匠情挑/Fingersmith》。
这虽是她的巅峰之作,气氛紧张、步调完美、节奏巧妙,漫长、黑暗、扭曲又令人满足,但在人物情感刻画方面远不如第一部作品《轻舔丝绒》,然而一个个丰满的形象依旧让人过目不忘:苏珊、莫德、绅士、舅舅、萨克比太太、易卜斯先生、约翰、丹媞、查尔斯。。。

  《荆棘之城》读后感(八):一路荆棘,还是奔向你

标题感觉好矫情。其实读这本书,是个偶然,我记得,原本是要借荆棘鸟的。后来碰巧看到这本书,封面看起来是易读的。
故事是,,有趣的。故事大概还是知道的,但情节其实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是绝对没有用很久的时间。因为太让人愿意读下去了。一环扣一环,简直就是只有你想象不到的了。
爱情,到底什么东西。至少是无关性别的。
在张爱天演的那个电视剧,忘记叫什么名字了,我也跟着周围的同学追了看了很久。其实,基本上,国内不管是网络剧还是卫视的,比较火的那种,我们都有看。日子真的不能说无聊,只是人不知道为什么慢慢就变懒了。
还有后来的什么错性别,不错爱。纯粹是颜值了,演技和内容真的很一般。感觉确实很像很久之前的《yes or no》。看起来会觉得很别扭,虽然我并不反对这种关系。但仍然觉得奇怪。可是仔细想来,帅的人哪里分什么男女呀。
至今也记得,初中时,军训,40多人住在一个大房间里,几乎就是一个多班的女生了。我在门口,遇到一个人,我记得她的名字诶。不能说帅吧,但是绝对不是小女生气质,短发,皮肤比较黑,穿着一件t-shirt。很诧异,觉得ta怎么在女生宿舍。ta大大咧咧说,我也是女生,你脸红什么。我都不知道自己有脸红,我只知道自己呆住了。后来并没有什么,我不是大美女,她也是正常的人。虽然经常和男孩子在一起玩耍,但是就再没有那种呆住的感觉。
思维发散得很。总是胡乱写。
作者是以两个人物角度分别讲述同一件事情。给我的感觉,不到最后一刻,根本不知道发生什么。
原来我们其实那么懂别人。也学或多或少,我们误解了别人很多。
真的爱情是什么呢?少女看高中的言情小说,什么麻雀要革命?记不大清。那个时候就以为,高中时会遇到自己喜欢的人。然而高中的时候,还是像初中一样的脸庞,稚嫩!高中时好像并没有看太多的小说,但同桌zz有看《小时代》,并且她告诉我,里面有堕胎,内容比较。。哎,年轻果然没有大世面啊,哈哈哈,玩笑归玩笑。但高中真的觉得不知道高二在做什么?
大学才是各种电子版小说。我们在《甄嬛传》拍之前看完了小说,那个时候压根就不知道会拍成电视剧。最神奇的是,我还喜欢皇帝很久很久。我也是奇葩的人啊、、
好像又说远了。可坦白讲,虽然我也常常讲说,还有一本非常喜欢的书,是《荆棘之城》,但就像看了很多遍的其他小说一样,问我讲的什么时?我都不知道怎么说。我们都需要有一种心领神会地本领。

  《荆棘之城》读后感(九):狗尾续貂:以莫德的视角简写《荆棘之城》第三部分“真相大白”之一

这一次,我没有晕倒。我凝视着萨克比太太的脸,第一次发现我们原来长得如此相似。
我仿佛突然明白了,长久以来,我身上那些邪恶的品行似乎由此找到了真正的原因:我的母亲,既不是疯了的千金小姐,也不是因为杀人而被绞死的贼,她是一个狡猾无情的骗子。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我的母亲已经死了很久了,也不愿意她是眼前的萨克比太太。
我再也不能对萨克比太太大叫大嚷地说狠话了,就因为她是我的母亲。哦,母亲!我曾多少次对着我以为是疯子母亲的照片和墓碑愤恨地咒骂啊,我以为是她不负责任地把我一个人抛弃在这个冰冷的世界!现在我知道了,从我来到兰特街,怪不得萨克比太太总对我小心翼翼,原来她不仅守护着一座令她垂涎的金矿,也因为我竟然是她的亲生女儿!一想到我身体里流淌着她的血液,我就更加痛恨我自己!
瑞佛斯说过,既然我不是玛丽安·李里的女儿,就再没有发疯的理由了。我不想发疯,我只是痛苦到了极点,我想起了我对苏做的一切,我曾经想过要为了她而变得更好,实际上却和萨克比太太联手害了她!早知如此,我多希望我还呆在荆棘山庄,就让舅舅和那些书吞噬耗费掉我的生命,就让瑞佛斯因为我不愿意要自由而把苏带走,那样至少苏不会受到伤害!如果真是那样,这会儿,苏应该平平安安地呆在这间屋里!天呐,我都做了什么呀,我可真够资格当萨克比太太的女儿啊!
萨克比太太怕我再次逃跑,让丹堤一步不离地跟随在我身边。我看得出丹堤是个头脑简单甚至有点蠢的家伙,因为上次我逃走的事情,萨克比太太狠狠揍了她一顿,我以为她会记仇,但我发现她其实有些怕我,确切地说,是怕萨克比太太,因为萨克比太太以我的保护者自居,所以她才不敢招惹我。我猜苏以前经常和她呆在这个屋子里,有时候我愿意跟她说几句,只为了从她那多了解苏一点。萨克比太太说这间屋里苏的东西我可以任意拿,我让丹堤给我找出苏用过的东西,她把一堆小玩意摊在我面前,里面有几个银手镯。如果是在以前,我也许会觉得手镯的式样太花梢,我是绝不会戴的。丹堤说苏离开兰特街前一直戴着它们,于是我不假思索地想要把它们戴在自己手上。自从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我就不再戴手套了,我的手和苏的差不多大,所以不用丹堤帮忙,我能很轻松地戴上手镯。手镯的冰凉,再一次刺痛了我的心,我悄悄转过身去,不让丹堤和其他人看见,轻轻地吻上那似乎还带着苏气息的手镯,想像着手镯曾经紧贴过她的手腕,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掉落下来。
我已经不太去想再次逃跑的事。上次的失败让我意识到,没有钱,我无处可去,也无法找到苏并救她出来。我看着萨克比太太每天在日历上划线,这不再让我那么反感了,因为我也希望那天快点到来。萨克比太太将会以我的监护人的名义得到那笔钱,我应该在萨克比太太面前表现得顺从一点,就像我曾经对舅舅伪装过的那样,让她以为我已经认命,我还可以想办法用尽一切借口从她那弄出点钱,然后我就可以扔开萨克比太太,一个人去实现我的计划,钱会让这事情变得好办得多。而在这天到来之前,我得仔细想想我应该怎么做,我绝不能允许自己再失败了。
日子在等待中变成漫长,我几乎无事可做,我喜欢上了白兰地,每天总要喝上两杯,任凭浓烈的酒精在我的身体里燃烧,犹如一头困兽掩饰着绵长深切的痛苦。
丹堤说我的眼睛很亮,如果愿意让她帮我修下眉会更好看。我没有反对,任何能快速消磨时间的事情我都不反对。丹堤很擅长干这些,修好眉她给我拿来镜子,很得意地说她和苏以前经常互相修着玩的。我问她是否也帮苏打过耳洞,她说是,还说苏把她埋怨了一顿,说她把她弄痛了。我马上说我不怕痛,请她也给我打耳洞,丹堤不敢自作主张,去问萨克比太太,萨克比太太告诉她,只要李里小姐觉得高兴,没有什么不能做的。丹堤拿来冰快、酒精和针,确实有那么一点痛,但我硬扛着没吭声。我找出苏的一副水晶耳环戴上,看着镜子里摇晃的耳环吊坠,竟然有些恍惚起来,就像我变成了苏,回到了自己家,用以前的东西,做曾经做过的事情,和原来的那些人呆在一起――――如果这是真的,该有多么好,我就不必为她如此牵肠挂肚了。丹堤似乎意犹未尽,又帮我卷了头发。萨克比太太看到我的模样,夸奖了丹堤几句,把丹堤高兴得有些不好意思。
七月末的一天,丹堤带着一个小男孩进来了,小男孩带来一块怀表,在易卜斯先生的店里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我对他们到底从事什么营生已经很了解了。易卜斯先生、约翰还有丹堤正在仔细辩认那东西值多少钱,这时小男孩转过身,他戴着围巾捂住了半边脸,迅速地朝屋里打量了一下,似乎在找什么人,他的眼神和我对上了,我立刻惊讶地认出他是荆棘山庄的仆人查尔斯!但我发觉他不是来找我的,他想走向萨克比太太那边,不过这会萨克比太太正在打盹,所以并没有看见他。是谁派他来的呢?为了不惊动其他人,我狠狠盯着查尔斯,命令他到我这里来。查尔斯害怕地转向我,嚅动着嘴,却说不出话。我一把拽住他的手,几乎是把他拖到我面前来的,这时我看到他的手里有一张小纸条,被他抓得死死的,我用力掰开他的手指夺过纸条,同时飞快扫了易卜斯先生那边一眼,没有人看到我在干什么,萨克比太太也还没有醒过来。我在桌沿下展开纸条,然后,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充满了狂喜,是苏!是苏派他来的!苏逃出来了!我就知道她那么聪明,那么机灵,肯定能逃出来的!我心中最大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我又活过来了,我的生命有了新的指望。不过眼下情况紧急,我既不能马上写封回信让查尔斯带给苏,也不能传给他任何口信,易卜斯先生那边似乎已经讨论好价钱想把查尔斯打发走了,再多耽搁一会,萨克比太太也会醒来的。我赶紧把纸条藏进我的小包,这时我看见包里那张快被我揉烂了的扑克牌,我把扑克牌折到最小飞快地塞进查尔斯的手里,他紧紧地攥住,我推了他一把,他没有说一句话,僵硬地向易卜斯先生走过去,易卜斯先生给了他一英镑,他似乎嫌少有些犹豫,易卜斯先生拍着他的肩膀叫丹堤把他送了出去。
我的心翻江倒海,我试着想像,苏拿到扑克牌的样子,她还好吗?她能明白我的意思吗?她有地方歇息吗?我暗暗祈祷她可千万别来这里,萨克比太太和瑞佛斯会让人再把她抓回疯人院的。万一她要是来了,我应该怎么办?我怎么才能保护她?也许我可以拿一根缝衣针抵住自己的咽喉,萨克比太太不会、也不会让其他人伤害我,这样我就可以拉着苏一起跑掉。转而我又在想:苏还在恨我,如果她不相信我,不让我靠近,我怎么才能救她呢?我心乱如麻,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荆棘之城》读后感(十):噱头

  一本情节很精彩,语言非常有勃朗特风味(简直可以以假乱真),氛围渲染得相当维多利亚哥特风,但读过后不会给人很深印象的书。
  看完后才知道是指匠情挑的中文版。
  可惜的是,这本书虽然是在写同性之爱,但对两个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并无深刻的审视,俩主人公之间情愫暗涌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纵然很多,都只如隔靴搔痒,要不就干脆借由朦胧的比喻上升到一种抽象的非感官感受上去了。
   所以说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语言和氛围。萨拉是模仿高手,在模仿人们印象中的外国文学名著的语言风格,她做得很成功。看书的时候,会感觉置身于伦敦阴冷潮湿的黑雾之中。脏乱的街区,疾行的马车,面目模糊的人群和偷儿,荆棘山庄的古典与阴森……你脑海中关于维多利亚中期伦敦、庄园的陈旧记忆,全都被萨拉沃特斯给唤醒了。
  我又在想,是不是她这种模仿能力太炉火纯青了,所以刹不住满溢的自我认可,最后导致了情节的拖沓。特别是在第二部分叙述视角转换后,又倒回去叙述已发生的事,如果说作为对情节补充之用算得上倒回去叙述的好处之一,那权衡得失,我觉得这种手法并不算高超,也不是最佳选择,毕竟对于一篇以情节取胜的小说来讲,重复叙事只会带来新奇感的减弱,这是换一个视角叙事,也不能弥补的。
  还有诸多细节的纠缠赘述,例如苏在精神病院被折磨的那一段,就为了表现她受到的非人的待遇而磨磨唧唧了相当长的篇幅,也许这增长了读者关于精神病院的见闻吧……但损害的却是故事原有的阴谋和反转带来的阅读流畅度和酣畅感。
  
  另,原著Fingersmith的标题取得不要太好,BBC这套小剧集翻译过来是“指匠情挑”也很值得玩味,可是书……叫“荆棘之城”……荆棘之城……太特么郭敬明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