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6 21: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经典读后感10篇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是一本由[英]彼得·梅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读后感(一):为胃指点迷津的美食与文字

就在不久前的9月21日,《2017年上海米其林指南》正式发布,上海成为了世界上第29个迎来米其林星级的城市。在《上海指南》榜上有名的粤菜和法餐将本帮菜几乎挤出星级列表,上海美食家及本土“吃货”不禁质疑起他们的评判标准。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一书中,英国作家彼得•梅尔就记下了他去设在巴黎的《米其林指南》办公室,一探掌握评判标准的神秘视察员的经历。他了解到指南视察员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严谨的工作态度,正如法国人对待美食的严肃:从食物到用餐环境,必须一丝不苟。自从年轻时被一次地道的法餐打开味蕾后,在探究法国人的饮食文化这件事上,梅尔一直兴趣盎然。
按照梅尔自己在书中的说法,《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是一本“专门描述和吃喝有关的节日和集会”的随笔集,有的食材有点古怪,包括松露、牛蛙、蜗牛、蓝脚鸡、干酪、血肠、葡萄酒等,每逢一个以食材为名而庆祝的节日,他就去走访一个小镇,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美其名曰“职业需要”,实则是梅尔自己对于美食的渴望在作祟吧,此行既可以满足口腹之欲,又可以将各种见闻以幽默、风趣的笔调记录下来,为同样喜爱美食的读者指点迷津,既是美食之旅,也是风土人情之游。
法国的浪漫与悠闲,在彼得•梅尔笔下显得尤为亲近可人。本身是移居法国的英国人,所以他对法国美食的新鲜感与没有去过法国的读者几乎是对等的,总会带着好奇心去观察当地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正是那种发现新大陆似的新奇感,赋予了这些文字别有生趣的样貌。为了获取所到之处第一手的信息,梅尔总是以傻傻的外国人自居,热情又好客的法国人就会施展他们的教育强迫症,打开话匣子,原汁原味的信息自然唾手可得,他的机智狡黠找到了用武之地
各地的新鲜食材当然还是要靠法兰西厨子的妙手才能变成一道大餐,他们熟悉每种食材的特性,会根据时令调整餐厅的菜单,在最大程度上照顾好食客的胃。每每品尝到令人惊叹的美食,彼得•梅尔总是不禁要感恩厨子,而且还饶有兴致地研究这些餐厅经久不衰的经营之道,例如位于圣特鲁培海岸的55餐厅,至今已有四十五年的历史了,“海滩旁的餐厅供应的食物必须做到新鲜、随意、不复杂”,以应付大量的客流,最大程度回归自然就是成功的秘诀。
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法国向来是一方物产富饶之地,人们可取材的食物种类众多,他们热衷于举办各种节日来感谢上天的眷顾,例如里什朗什的“松露礼拜”,维泰勒为青蛙、布雷斯为鸡举办的庆祝活动,利瓦罗干酪节、马蒂尼泉的蜗牛节等。人们乐此不疲地将自己对食物的热情投入到活动的组织与参与中去。与其他国家相比,法国人对待食物的态度很严肃,将“吃”与爱情并列置于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星期日午餐就是最好的例子,受这个传统影响,连顽皮好动的小孩子都可以不吵不闹地坐上两个小时。但到了美食、美酒和音乐相伴的时刻,法国人又是极其随意的,可以不在乎着装、不在乎吃相,全部心思都专注于食物本身,从梅尔的朋友雷吉斯、萨德勒身上就可见一斑,我们会被这两位谈到“吃”时神采飞扬快乐所感染。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比《米其林指南》更能为胃指点迷津,彼得•梅尔的文字与法国美食一样可口,他笔下的食材都是有品格的:高贵威严的海鲈鱼,奇怪而无害的蜗牛、安宁的牛等等,他像理解一个老朋友那样去感受食材的特质,融入到法国人优雅、精致、随意的生活方式中。看着这些文字,我们和他一样,会为品酒节上被吐掉浪费的葡萄酒可惜,也会担心法国人的肠胃与肝脏在美食的强攻下将如何安放,可以根据末章《最后一道菜》,去法国各处自己寻找答案哦。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读后感(二):唤醒欲望拯救冷淡的人生

作者是温柔的绅士。做为英国人的他,有一次有幸品尝到了法国大餐,在某次工作途中。他的味蕾就此唤醒。他秒变成了一个对法国饮食乃至法国文化非常好奇并兴致勃勃去探索的人。
他就和爱人一起,移民法国了。
真正的美食家,大概灵魂是相通的。在书里,你能读到他讲法国人吃蛙腿庆典、品酒大会、吃红肠大比赛……所有的贪吃活动都很盛大,而且关键心态上,非常理直气壮。来自全世界的好吃鬼,云集一堂,在一场场盛宴中,结下友谊
吃素!哈!他会用去法国泡温泉调理身心仿佛舒服到天堂的经历告诉你。吃素!哈!不是目的。不愿意憋屈地活,才是目的。
“我想吃,我爱吃,我享受,因此我自由”。
是的,如果你已冷淡许久,对任何事情都没有热情。说到底,是莫名的束缚限制了你。
那么建议你读读这本书。
我坚信你一定能重获生机。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读后感(三):Bonjour!最好的厨师在法国!——用英式幽默打开法式大餐的正确方式

L'estomac,qui est le régulateur principal de la joie et de la tristasse. 这是我在学法语时学到的一句话,大致意思为:胃,是控制喜怒哀乐的主要调解器官。从这里就可以想见美味的食物给人带来的快乐了。那么说到法国大餐,在介绍世界三大美食之中,法国美食即占有一席之地。法国菜的特色是汁多味腴,而吃法国菜必须有精巧的餐具和如画的菜肴满足视觉;扑鼻的酒香满足嗅觉;入口的美味满足味觉;酒杯和刀叉在宁静安详的空间下交错,则是触觉和味觉的最高享受。这种五官并用的态度,也展现出了法国人深情且专注的品味。这也是法国人以他们的美食引以为豪的原因。去了法国一定不能错过的就是法式大餐呢。俗话说,最好的厨师在法国。法国的美食名誉也同样享誉世界:舒芙蕾、泡芙、法式焗蜗牛、鹅肝酱…… 去剧院,去餐厅,去露天咖啡馆喝咖啡,这是法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是他们要捍卫的价值观。法国人崇尚性爱,葡萄酒,随性自由的一种浪漫主义生活方式。法国人给饮食赋予哲学意义,本书作者作为一个英国人在撰写这本法国美食指南时就体现出了一个吃货境界的最高素养——它不仅法国的美食与当地人文结合起来,真真正正的去亲身体验了一番,领略了法国美食的精髓之所在。彼得·梅尔是一个正宗的英国人,后来依据法国南部城市普罗旺斯,他也写过很多关于普罗旺斯的文学作品,风格多以诙谐幽默为主,这本书文风轻快,用一种英国人特有的英式幽默口吻去记录了法国的美食和文化。 世界三大美食:鱼子酱,松露,鹅肝酱。这三样美食不仅都来自法国,而且在法国最为盛名,法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松露和鹅肝酱产场,彼得就在书中专门用一章讲述了他采集松露带到拍卖松露的经历,这个过程实在是有趣。礼堂里的法国人争夺松露被彼得描写得轻松而又自然,令读者在阅读时不禁会心一笑。作者在探索法国美食的过程中那是这么的有趣。也让我对松露在法国人中的地位长了见识,这些对美食的记录,更能激起我对法国乡村生活的向往。 法国菜因地理位置的不同,也因此含有许多地域性菜肴的区别。法国北部畜牧业发达,各式奶油和乳酪让人垂延欲滴。南部则盛产橄榄、海鲜、大蒜、蔬果和香料。彼得在很多地方对美食的描述真是令人欲罢不能,比如彼得在法国北部对干酪的故事中有一段话:“从性格来说,利瓦罗干酪可不是谦虚的那一类。还没有放进嘴里,他就把味道告诉你了你的鼻孔,那味道尖锐,几近刺鼻。干酪本身结实、耐嚼、有弹性、肥美,富含脂肪(百分之四十五),绝对美味——和淡淡的、过度加工了的农家干酪,完全是两个极端。”他把美食描述的如此生动形象,像是在描述自己最喜爱的姑娘!如此有态度有感情的对美食的文字,简直就是英国版的汪曾祺! 在法国有一句经典谚语:Il y a plus de philosophie dans une bouteille de vin que dans tous les livres.——一瓶葡萄酒中的哲学胜过千书万卷。法国是世界上引以为傲的葡萄酒、香槟和白兰地的产地之一,因此,法国人对于酒在餐饮上的搭配使用非常讲究。如在饭前饮用较淡的开味酒;食用沙拉、汤及海鲜时,饮用白酒或玻瑰酒;食用肉类时饮用红酒;而饭后则饮用少许白兰地或甜酒类。另外,香槟酒惯用于庆典时较多,如结婚、生子、庆功等。彼得在书中也分享了一段波尔多葡萄酒的故事,在葡萄园里的一场令人开心的马拉松赛跑,作者将节日的气氛勾画的很好,在国外经常可以看到为各种美食而举办的狂欢节,在西班牙有“扔番茄节”,法国有为葡萄酒而举办的马拉松赛跑,这些都是带着娱乐性质的,人们以此来庆祝自己劳动丰收的成果。书中这段探索美食的过程这揭示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美食背后的故事,和创造这些美食的人们才是最可敬的! 不得不说,这本书描写了法国美食的本质——以一种最真实的方式去还原一个最生动的法国美食文化。书中在最后一页还附出作者在记录下这些美食故事的地点,和餐厅,令人也按捺不住想去法国一探究竟。美食的号召力永远都是这么强大,如果你也想了解法国美食最真实的一面,那么就用一种英式幽默去打开这一本法式大餐吧!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读后感(四):饥与寒的魂灵——《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书评!

  读完《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我思索了片刻,回顾我的儿时回忆母亲在餐桌前的一句话始终时刻提醒着我:
  碗里不能剩饭粒,否则长大以后会有连毛胡子(比如李逵。)!
  天真的以为母亲的话总是金玉良言,所以每次饭后都会小心翼翼地把饭粒吃的干干净净、一粒不剩。母亲旁敲侧击的言语是让我能时刻珍惜得来不易的粮食,乃至于现在的我仍旧会把剩的饭菜搜刮干净。
  解放后的全国上下在为物质的食粮绞尽脑汁,从而我国的农业经济开始大幅度提升,玉米、高粱、黄豆、荞麦等五谷杂粮收纳在靠天吃饭的老百姓的日常餐桌当中。
  说老百姓靠天吃饭一点儿也没有夸张的成分,常年的干旱缺水而造成农作物受灾和发育的缓慢,秋收时节就会颗粒无收。
  二十一世纪后的我们却在为精神食粮去努力奋斗,科技的发展迅猛使我们足不出户便可轻松吃到美味佳肴,甚至连我们父辈们无法品尝的食物也变得不再奢侈。
  暂时的抛开一切的烦恼忧愁,走进一家书店去挑选一本好书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强过打游戏带来的快乐。一本书三十元钱好似抽筋剥皮,转身却走进五十元一杯的“咖啡馆”。抑或是走进一家不知名的饭馆,点几道开胃小菜,三五好友们的东拉西扯也胜过“饱暖思淫欲”的另类生活。
  有些人会把隔夜的剩菜剩饭丢进垃圾桶,其实是拿着科学文化当作理所应当的借口,是一种陋习,是一种没有体会过乡下疾苦生活的磨砺而犯下的过错,我对此不胜其烦。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的作者是一位荣获过“法国荣誉骑士”封号的英国作家。我对他的另一部小说《一只狗的生活意见》特别钟情,以容易被我们忽略的角度去看待我们人类的种种善恶与悲欢。
  本书以散文和随笔的形式展现,语言幽默新颖,笔风沉稳内敛,以至于我一直以为此书的作者是位女性。跟随作者的描写去法国各地去领略不一样的饮食文化和交流探讨,会给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和感受来自法国的另一种浪漫和诗意。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不仅为我们介绍了很多当地的特色美食,穿插其中的莫奈等大师们的油画作品也会令大家喜出望外,此书值得每个人去用心品尝!
  这首诗献给真正懂得珍惜奉献朋友们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读后感(五):愿各路神仙保佑所有的厨子

 身为中国人,但凡看到关于介绍别国美食的东西,就不免腰杆一硬,自然而然的滋生出一些博大精深中华餐饮文化的优越感。如果说中国文化中哪一项从古至今始终领先或保持世界一流水平从未落后过的话,估计只有餐饮这一项了。
    这是一本赤裸裸拍法国菜的马屁的书,作者是来自曾经拥有这个星球上大片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可餐馆里菜单上只有炸鱼和薯条的国度(真不知他们当初开辟那么多殖民地干啥)。众所周知英法两国自古就互相不对付,但在餐饮这一项,英国还是无话可说的完败于法国,但不论菜品和食材种类还是烹饪方法上,法餐都赶不上中国菜的川、鲁、苏、粤、淮等任何一个知名菜系,这不让我想起郭德纲的那句话——看你那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民以食为天”,这应该是中国最耳熟能详的古语了,但自古以来人们好像对在烹饪这方面发挥聪明才智的那一伙人并不关注,甚至是鄙视,称之为“勤行”归入“下九流”。由此可见中国灿烂多姿餐饮文化的创造者们是多么的忍辱负重!即便现在,已经改变了太多观念的年轻人,也少有心甘情愿从事厨师这一行,尽管总体上从正当收入上来说厨师要高于人们热衷的公务员。稍微有点见识的吃货们,估计都听说过“米其林星级餐厅”,这一来自法国的国际餐饮评分标准,世界各地餐馆都以得到其认可而引以为傲,获得一颗星,足以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厨师一夜爆红,而丢掉一颗星,则会让百年老店的声誉一落千丈。辛亏我国内地没有引进这一评分标准,否则脑补诸多中华老字号餐馆想方设法整个一星半星的,进而大肆宣扬,时至那时,让我们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刻内涵的中国餐饮文化面子往哪放?然而虽然面对强大的中国餐饮界不屑与无视,但这并不影响米其林是国际餐饮界目前最权威的世界标准这一事实,要想知道法国餐饮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以至于有点后来居上,这本轻松幽默的小书完全可以带我们一探究竟。
 法国大厨,是与影视明星同列,备受民众追捧,名厨爆出新研发的菜品,会有人不远千里万里专程去品尝,这种名副其实的美食之旅,也是米其林最高星级三星餐馆的标准——“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的餐馆”,如此普及的民众美食基础,加上丰饶的物产,再不产生美食实在说不过去,同时厨师们必须加倍努力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民众口味,如此的善性循环难怪会成为西方餐饮标准。中国的大厨们则相形见绌,大多默默无闻,有谁知道发明“夫妻肺片”的那对夫妻姓字名谁?“麻婆豆腐”的“麻婆”也只是个外号,好不容易有个像人名“宫保鸡丁”,还是以雇主的官衔来命名......好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现在各个媒体的烹饪节目越来越多,一些大厨和民间烹调达人走向台前被人们所熟知,其实公众人物有曝光率后进而产生一点虚荣感,会使其不断完善自我,否则将是面临巨大的失落感。最近从我们身边也可以看出,大众的整体烹调兴趣和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在家尝试自己动手做菜,逐渐从人生负担变成一种消遣和乐趣。
 人们对烹饪方法对菜品是要求不断创新的,而对食材而言,全世界的食客和厨师却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保守,甚至是极端保守,不厌其烦的强调原产地、有机等等。我们也确实经过了一段菜没菜味、肉没肉味的时光,尽管现在又被“转基因”等新问题所困扰,但世界总是在慢慢变好,你是否觉得,近来曾经熟悉的味道慢慢开始回归了?
 美食总是和轻松美好联系到一起的,因为民族性格和传统教育的原因,相比受革命教育长大的国人来说,西方人明显活泼了许多,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他在法国先后参观加入了一些看似无厘头的美食组织和花费可观的有趣活动如:“松露爱好者协会”、“光荣鸡会”、“青蛙爱好者协会”等。其实国内某些地方的美食节,也常有耳闻,但大多组织不力或样式雷同,要么总把一些本来可以很有趣的事搞得太正式,主席台上领导们冗长的发言稿和一张张不苟言笑的面孔实在倒人胃口;要么就是草台班子,在一片空地上搭上棚子,不足几百平米的广场就能让你“吃遍全世界”,至于味道嘛,也只能呵呵了。真正走心、深刻发掘地方美食文化的主题美食活动还是太少,特别是有趣而又有意义的就更少,这应该还是源于轻视餐饮行业的传统遗留和想通过活动快速捞金的短视做法。
 吃,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你高兴时,它可以让抽象的快乐变成具象的满足感;当你悲伤时,美食可以通过味蕾直接安抚你受伤的心灵。作者用“失去童贞”来形容自己第一次品尝到法国美食那种提升人生的复杂美妙感受,从无到有的转变是令人最难忘的,我还记得自己小学时在九十年代初去北京第一次吃到京酱肉丝和炸干贝的感觉,菜的味道已然淡去,但当时的感觉确实能和作者有同感,那是人生经历升华的感觉,之前我一直以为最好吃的饭是大米饭配青椒炒肉!可随着后来长大,接触的世界越来越多,吃过的美食也有很多,但再也没那只若初见的感觉。人生中的大事没有吃解决不了的,从出生、上学、工作、结婚、直至驾鹤西游后子孙们的答谢宴......人这一生都是在吃吃喝喝中度过了,如果没有心灵手巧的大厨们提供给我们那么多美妙菜肴,人这一生将会失色不少,所以:
    愿上帝保佑法国厨子,愿佛祖和太上老君保佑中国厨子、愿真主保佑伊斯兰厨子......愿各路神仙保佑所有的厨子!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读后感(六):一个盎克鲁-撒克逊人的法餐指南

文/R郭郭
人世间,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很荣幸,浪漫的法国人做到了二者皆有之。每个人心中对于美食总有一种向往,美味融化在心中应该是一番难以言表的喜悦,英国的作家彼得•梅尔在这本《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一书中,把他心中对于法国美食的那一种欢喜展现给我们,让我们在这其中,看到了法国美食的巨大魅力。有的人因为一个人而爱上一座城,而彼得•梅尔是因为法国美食而爱上了一个国度。
很多人对于法国的美食的固有印象是:小巧、精致以及吃不饱。份量这件事,对于吃自助餐需要“扶墙进扶墙出”的人来说,法国的美食压根就满足不了我们的胃,或许是我们的眼和心都比那拳头大的地方来的更野心勃勃些吧。看了彼得•梅尔对于法国美食的介绍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对于法国美食我们有着深深的误解,对于一顿午餐可以持续两个小时的国家来说,一盘美食的份量精简是完全有道理的。英国人无法理解法国人对于美食的“热爱”,而法国人也不能苟同美国人的“快餐文化”。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如果美食能够被当作一种信仰的话,骄傲的高卢人一定会是最虔诚的信徒。他们对于本国的饮食文化相当地有自信,无论你是哪国人,一旦你跟他们讨论起你对于法国的某道菜的疑问,你一定会在餐桌上得到非常满意的答案,从食材的挑选到烹饪手法,甚至到使用的厨具用品,都会有人给你十分全面的信息有助于你答疑解惑。跟英国人聊天的开场白可以用天气,那么跟法国人聊天的开场白可以试一试用美食这个话题,天知道,每个法国人天生就是当厨子的一把好手。
法国人对于美食存在着一种可怕的执念,首先他们在原料上就毫不让步。法国人认为本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足以让他们向世人展示这一片沃土带来的丰硕成果:松露、葡萄、公鸡、蜗牛……这里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原材料生产基地,食材的新鲜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一道美食产生影响,而现在已经有人对于美食的原材料的来源产生了深深的焦虑。
其次,法国人在美食上面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其他国家的人不能比拟的,除了每一顿的用餐时间耗时较长之外,每年还有各种各样风格迥异的盛会在各个小镇举行。“蛙腿爱好者协会”和“葡萄酒马拉松”这两个名词尤其让人难忘。除了浪漫之外,我觉得法国人对于美食的巧妙构思也不乏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在这里也不得不提及法国人引以为傲的一本出版物——《米其林指南》,这个以轮胎驰名于世的公司和这本美食指南的渊源,彼得•梅尔也非常详细地描述了这本指南的发迹史,作为食客,法国人最有资格对于美食品头论足,“法国人惯有的名声是拘谨而冷淡”,这句话却一点都不适用于他们对待美食的态度上面。
曾经作为广告人的彼得•梅尔,在《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这本书中表现的则更多地像一个美食评论家,从他如何拜倒在高卢人的餐桌之上开始,到之后热烈地爱上法国美食,一个盎克鲁-撒克逊人将他心目中的法国美食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完美地献上了一场精彩的美食盛宴。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读后感(七):法兰西厨子教会你味蕾的美好

打开《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头脑中弹出的第一个记忆便是纪录片《Chief’s Table》中那一股让人迷恋的食物混杂艺术的气息。一直认为描写食物是一件费心劳神且不讨巧的活儿,因为对食物的品评本就是一件相当私人的事儿,若是写得不到位无法表达被食物勾起的强烈的表达欲,若是夸张过火,又有些丢份儿。蔡澜和陈晓卿是我比较喜欢的几位老饕,可能因为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沉迷“吃”这一件事儿,他们笔下的食物,总能在市场中店铺里那一股烟火气儿中恰到好处的带上几笔吃以外的精神文化味儿,让人不禁想去探索一番那寻常的包子土豆中还能品尝出的别样的味道。
我大中华的饮食文化总能让走出国门的同胞备受煎熬,就好像欧洲还处于茹毛饮血的蛮荒之中。虽然舶来的西餐总会让人好奇,但终究不理解简单的烹调能创造出多少令人着迷的好味道。彼得·梅尔总是具有这样的魔力,能让不起眼的小地方,小物件活灵活现。还记得当年那本《普罗旺斯的一年》火的被摆在书店醒目位置时,刚上初中的我,就站着读完一本,普罗旺斯从此在我心里不仅仅是薰衣草和阳光的代名词,更加了一个彼得·梅尔。
作为一个英国人,彼得应该是将法国当作自己的家乡一般毫不吝啬溢美之词的描写。自序中,对法国黄油推崇,那一句“第一口咬在法国面包和法国黄油上,我那还在沉睡中的味蕾突然苏醒了,一阵痉挛……我失去了我的童贞,那种对美食一无所知的童贞。”真是找不出第二种描写去超越。
食物的制作本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的掠夺,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认为吃可以变成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儿,因为此,我同样不认为厨师是一种值得崇拜的职业。读完《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仔细回味平日中一餐一蔬背后,厨师的精巧技艺,顿时为自己的狭隘羞愧,看过《Chief’s Table》后,更加认同,登峰造极的厨师就是一名艺术家,吃也不仅仅是果腹,而是一种欣赏。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读后感(八):吃,可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如今,想吃点儿什么再容易不过,随便拐进一家购物中心,必定有一到两层满是美食,中式的西式的,快餐也好,精细烹制的也罢,总能找到合乎自己胃口的。若是再懒点儿宅点儿,打开手机叫个外卖。足不出户,就能吃饱喝好。
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山来就我,越来越懒于去就山了。
幸好,在法兰西,为了美食不辞劳苦的优良传统还得以延续。
拿出积蓄,在享受一顿由星级大厨烹饪的美味佳肴;或是驱车从另一个城市千里迢迢赶往另一个城市,就为了某家小餐馆的当季菜肴,这对于法国人来说,是他们过周末的必选项。
我想彼得·梅尔当年多半也是被这种举国都为了美食而狂热的氛围感染,才干脆将英国抛之脑后,拖家带口杀到法兰西,安心当起了一个吃遍法兰西的老饕。
法国人为了一口美食,绝对可以做到不厌其烦。
为了青蛙,或者说为了一条美味的蛙腿,爱好美食的法国人每年都会在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末远赴孚日省,庆祝吃青蛙这件盛事。蛙腿爱好者协会就此成立,一直延续至今。
美食节处处都有,但像法国的青蛙节这样郑重的大概不多。协会成员统一盛装出席,带着青蛙绿的帽子,披着青蛙绿的斗篷。盛大的游行队伍。开动前,为美味的青蛙朗诵一首《青蛙颂》。
而这一切,这一切说到底,为得只是一根白嫩嫩的,被酒腌得入味的青蛙腿。
而且,不但青蛙节这种以美食为目的的节日,就连马拉松这种本不以吃为目的的活动,法国人也乐于将它打造成一个美食盛宴。
普通的马拉松,用以补充能量的多是水,或者能量胶一类快速便捷但实在称不上美食的东西。到了法国,这条路可行不通,补给帐篷里,除了马拉松基本配备以外,还有牡蛎,牛排,奶酪。置于饮品,法国人补充水分可不靠喝水,他们的血管里流的是葡萄酒,自然喝的也是葡萄酒。(主持人还贴心的提醒参赛选手,出发前千万要告诉组织者,自己更喜欢白葡萄酒还是红葡萄酒。)
选手们喝得微醺,大嚼着奶酪冲向终点,这恐怕真的是只有法国才有的奇景。
而在这样的法国,为松露专门举行一次礼拜,也就令人见怪不怪了。
布道是为了松露,唱赞美诗也是为了松露,奉献篮里除了钱,还堆满了松露。就连礼拜后的午餐,也是撒了松露碎的煎蛋。
煎蛋怎么做,也是门学问,用什么锅就是一门讲究,新的平底锅必须先用油烧热两三次,锅用完后也不决不可水洗,用厨房纸擦擦就行。当然,要是买了把不粘锅就不用费事了,得先把不粘锅扔了,换上生铁或者黄铜的才行。煎蛋一定要用木勺子,不然鸡蛋就要大失风味。
听着这番头头是道的话,总让人误以为自己身处的不是教堂,而是三星米其林餐厅,和你说话的也不是一个虔诚的为松露祈祷的普通老太太,而是一位明星大厨。然而,在法国,在吃这件事上,人人皆是大厨,人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方。
彼得·梅尔有句话讲得颇为经典,法国人的宗教就是吃,法国人崇拜肚子,主教在这儿其实是主厨,他们更喜欢坐下来咀嚼,而不是跪下来祈祷。
这虽然看似不够虔诚,让上帝沾满了烟火气,但未免不是件好事。毕竟,爱好吃的人,多半是极好相处的。乐于花大把的时间烹饪美味的人,必然是个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的人。毕竟“很难想象一个悲观厌世的人会愿意花上许多时间,捣腾出能给他人带来满心愉悦的东西”。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
愿上帝保佑每个吃货。
RAmen。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读后感(九):如何品味美食的多重意义?

欣赏这本《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的书籍封面,就如同品尝一盘摆放在面前的颜色搭配适宜的鲜亮可口的水果沙拉,清新舒适的好味道,毫无疑问让我一整天的心情都因为这味蕾膨胀起来。阅读这本书同样如此,沉浸在文字中的我,好心情都被这逗乐优雅的文字所填充到每一个毛孔。
          彼得•梅尔曾是一名资深广告人,为何一定要提及这个历史呢,因为从他字里行间的文字中读出了他无比勾引人的欲望,身为一个媒体人,大概对于如何切中消费者的命脉了然于心,就如同他写美食,把美食的脉络和韵味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何牵起读者的想要,如何表现美食的诱惑魅力,如何引发读者的共鸣,以及通过何种方式让读者对所要描绘的无法逃避,这些都是他的拿手好戏。而这些,我深信都是他的经历所赋予他的才华和机智。不由得对作者取名的厉害之处所折服,比如这本《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我想这比任何一个形容词都要来得震撼有力,试想一下,若是世上没有了法兰西厨子,想必生活的色彩都要缺失若干趣味,这就好比我们无法承受失去中华悠悠美食的痛苦。
         美食的魅力总是能够跨越种族界限,效果如同爱情一般,譬如我们本能会有点抵触不同的文化,但对于美食,怕是无法拒绝吧,比如我自己,本身忠诚于煎炒炸煮炖的花样百出的大中华美食,但对于韩式泡菜,泰国咖喱,日式点心,法国面包等同样抱有无比的热爱。彼得•梅尔所介绍的法国饕餮美食便是吃货最爱的其中之一。
         法式,在我心里约等于另一个形容词,优雅得毫不费力。如同法式时尚,总是带着慵懒或随性,但总是带着精致的韵味。 法国的美食同样也深得法式文化传统的精髓,法国人对于美食的热情同样也不输给以美食著称的中华,就如同作者在书中写到的那样,去教堂礼拜,募捐善款,最终的目的是一盘撒着松露的煎蛋;千里迢迢驱车赶往法国北部,只为了几根在酒里腌过的小细青蛙腿;去疗养院修身养性,不过为了换种饮食口味。更别说介绍蜗牛的科普读物中必有一章是菜谱;轮胎制造商米其林也最终成为了全球闻名的美食评审机构,其发布的美食指南也能成为每年的最畅销读物。
         彼得•梅尔的语言是实在的风趣幽默,这本书通篇都是法兰西的各种美食,比如青蛙、鹅肝、蜗牛、干酪、松露、烧烤、红酒,各种常见或不常见的食材都在其中;但又不止是美食,还有与美食相关的种种经历和生活趣事,比如因为迷路发现了一个家常菜馆,如何有趣地干掉碗里的汤汁;如何优雅又开心地享受美食;还有那些美好到让人感动的餐具和故事。但我最爱开篇作者的那个自述的有关如何踏上美食之路的经历,其中一句话让人欢喜——我失去了我的童贞,那种对美食一无所知的童贞,这是我看过的对于美食最好的比喻了。
          但凡热爱美食的,大多都以吃货自居,但却甚少能自诩为“美食家”。确实如此,吃货不在少数,可是美食家却不可多得。彼得•梅尔确实是一个天生的美食家,他笔下的美食,在我看来,最打动人的地方,不在于他把美食写得多么鲜嫩多汁,垂涎欲滴,而是他在字里行间搭建起一个以美食为框架的整体生活方式的组合,不仅包含可口的美食,还有漂亮的餐具,必不可少的还有最优雅舒适的吃饭礼仪,当然还要有共享美食的一帮老友或家人,而这才是美食对于我们的究极意义吧,因为最终是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从方方面面都美好起来。
        美食之所以是美食,有部分是源于人本身赋予它的无限意义,这就是阅读彼得•梅尔的书,带给我最大的幸福感受,而我也学着用他的眼光去看待我所遭遇的美食,哪怕只是在清晨起床之后煮的一大锅白稀饭。
       感谢他,让我了解了美食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也让我了解美食的多重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