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读后感精选10篇
《宿命》是一本由周晓枫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宿命》读后感(一):并没有看到真相
忍着没看鹦鹉史航的那篇评论,还是先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吧。1. 作者在文中说“一旦写起来,我发现这本书不是为了张艺谋,而是我从业八年以来对自己的交代。”,而且文中也确实不是只写了张艺谋,还有巩俐、陈道明等其他人,但是看到最后就会发现,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替张艺谋辩白,尤其是在张艺谋和张伟平分道扬镳以后。既然要辩论,就要有理有据。
2. 虽然在没看到这本书之前,我也觉得张艺谋在和张伟平的矛盾中是被利用的一方,但是作者在这本书其实也并没有提供更多客观、确实的证据,性格分析这类虚的东西且不说,涉及到具体事件的内容,信息基本上都只是来自张艺谋这一方,没有其他信息也可以佐证,而且很多事情并不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只是听别人说的,比如在作者成为张艺谋的文学策划之前二张之间的那些是非。作者对这些深信不疑可以理解,但是在读者这里,显然说服力不够。
3.感觉作者不是一个足够理性的人,比如她写陈道明的那几篇,其中一句实在太毒,“是啊,不像你,什么时候都迷人。假设日本鬼子进村,别看你抹了满脸锅灰,放心,他们保证先强奸你。”,一个女人这样说一个男人,即便是玩笑话也很过分,估计她在写这本书时依然在记恨陈道明。
4.作者在文中对普通观众/网友的批评太没道理,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渠道可以了解到事实,难免会看错一些事,文中可见作者在她成为张艺谋的文学策划前和一般网友对张艺谋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不能你一跳出井就回头骂别人是臭蛤蟆吧?
《宿命》读后感(二):打破宿命枷锁
张艺谋,这是一个在中国影视圈中大名鼎鼎无法回避的人物,同样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包括我自己一直对于张艺谋怀有某种偏见,他的《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以及《三枪拍案惊奇》就是我最后观看的两部张艺谋出品,我不喜奥运开幕式中人山人海却乏善可陈的过程,也难于接受三枪拍案惊奇这样的影片,但是却念念不忘《红高粱》与《大红灯笼高高挂》那独特的电影语言。或许这就是与文中作者在文中所为我们表现的那个矛盾的张艺谋相符的作品吧。作者自2006年担任张艺谋的文学策划,其实在与张艺谋的相处时间并不是很长,这本书阅读之后发现也称不上张艺谋的传记,只能说是对于张艺谋某一段人生的总结以及对于他个人性格的分析。文字的缺点是有些散乱太多倾向,优点是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也许平时大家经常产生误解的导演形象。既是缺点也是优点的地方就是文中的八卦部分了。
娱乐圈众所周知是一个特别鱼龙混杂人情险恶的地方,而我想它对于格外优秀的人或许会更残酷一些,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难以避免的地方,但是换个角度来说也是世事常情,或许每个想混迹娱乐圈的人都应对此有充分心理准备,所以很多人如我一般很难相信张艺谋会是一个如此简单不谙世事的人,其实通读全书之后我依然难以相信一个享誉多年在作品中导尽了世情人情的导演会如此被人利用至此。但是起码我相信了张艺谋的孤独与执着、对电影的狂热。他的工作热情、他的善良感恩、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之情甚至是他的软弱孤独都在这本书中展露无遗。看完这本书,是对天才的一种惋惜与不解,其实张艺谋应该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的,只要给他力量与支持,他也是能打破宿命枷锁的人。而对于那些是是非非,我想对于每一个在社会中摸爬滚打了几圈的人都会得出自己的逻辑与结论,不会因为几句话几段文字对于一个人下结论。而是会更理性的看待整个事件与人。
同时这本书也为我们拉近场景让我们看到娱乐圈甚至是身处江湖的种种游戏规则,也有不少娱乐圈内操作的内幕,我想这些都是甫进娱乐圈,甚至是初涉社会的新人所需要学习的。多年前看过一本吴霭仪评金庸笔下的女子里面提到最不喜欢的就是小龙女,为什么呢?因为有一种人特别天真纯洁,特别不设防疫效能,所以最后受伤的总是她,很多世事人情她不懂,却偏偏要混迹于如大染缸般人间,这样的人不容易招致同情,我深以为然。因为这样的人确实容易陷人于不义,我想在社会中人尽量还是不做小龙女式人物为好。
但是张艺谋导演最令我值得敬佩的却是他的沉默,不论任何流言蜚语,到此均以沉默以对。我想这是他最大的回应,也是对于他高贵人性的最好说明。看罢这本书,我对于张艺谋导演的了解更加立体多面,对于他的作品有了更多感想与兴趣希望他有更多突破之作,我想这才是这本书想要做到的吧。
《宿命》读后感(三):简单分析
读了《宿命》一书,基本上是为张艺谋说好话的一本书。行文风格有些激烈,不是特别喜欢,不过作者是个作家,所以事情讲的还是很清楚的。合上书,作为一个局外人,平心静气地讲,事情的脉络还是比较清楚的:
二张分裂事件对于张艺谋打击不小,但是分裂已经无法弥补,所以需要写本书挽回舆论,挽回损失。整本书的主线就是二张的关系,顺带着讲了张艺谋的很多别的事情,舆论宣传的风格。文中张艺谋对此事没什么评论,但是通过巩俐在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时将“不见张伟平”写进合同条款,可见张伟平在巩俐心中是何等不堪,而张伟平当年正是促成巩俐和张艺谋分手的背后推手。
要是带着情绪去看,难免陷入情绪。如果从另一方面去看,事情也许简单得多。苍蝇不叮没缝的蛋,张伟平下蛆能够成功,张艺谋自己也是做了取舍的。可以这样说,当年的张艺谋已经显现出来聚集资源的苗头,所以张伟平可以说是看好他了,但是资源的支配权需要和巩俐去竞争。而巩俐在张艺谋的成功中功不可没(御用女主角),所以如果二人联手,张伟平对资源的支配权大打折扣,驱逐巩俐几乎是下意识的。张艺谋一直不露面的老婆孩子对于张艺谋的这些资源没有话语权,就跟张伟平相处得极好,可以是旁证。所以也不必把张伟平说得多坏,张艺谋自己恐怕也不喜欢一个有功之臣(还是老婆)对自己指手画脚,和巩俐分手都不去跟巩俐沟通一句,作者解释成忍耐,我觉得恐怕解释成--那时在老谋子心里,巩俐更是需要狡兔死走狗烹的功臣,而不是老婆---更恰当一点。
所以老谋子和巩俐的分手事件,是团队和身份的取舍。老谋子和张伟平的合作显然更好,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巩俐在聚拢资源的能力方面显然不如专业人士张伟平,而让日后如日中天的影后巩俐像老谋子现在的老婆一样不声不响地给他传宗接代----用脚后跟想想,这可能吗?
另外两点给我印象较深。一是张艺谋工作时的话痨,我总觉得,这种工作方式是一种陷入细节陷阱而抓不住脉络的方式。事实上,张艺谋的作品也验证了这一点,张艺谋的名气越大,话语权就越多,他的作品对于细节就越发精益求精,往往掩盖了对故事脉络的叙述,就好像一棵树,枝叶太沉重,压断了主干。
二是,小沈阳和孙红雷在K歌房起争执,孙红雷拍断了自己的手,这些事情是在张艺谋女儿的眼皮子底下发生的!当名导演的女儿,要经历的事情还真是挺惊悚的。
《宿命》读后感(四):修辞立其诚
“作家的首要任务不是发表意见,而是揭示真相……以及拒绝成为谎言与讹传的帮凶。文学是微妙与矛盾之所,而不是简单化的声音。”在《宿命:孤独张艺谋》的序言中,作者周晓枫引用了苏珊•桑塔格的演讲。而这句话中“揭示真相”四个字,正是这本书所追求的。作者周晓枫是张艺谋的文学策划,多年来一直和张艺谋工作。她以个人的立场讲述她与张艺谋的故事,从而体现出张艺谋性格的方方面面,之后结束铺垫,揭露张艺谋和张伟平之间不为人知的故事,最后总结出对于真相的看法。
真相重不重要?
作者的身份一定会令读者怀疑到文本的真实性,因为张艺谋的文学策划怎么不会帮张艺谋说话呢?但我不这么认为。假如周晓枫撒谎,虚构出张伟平所做的肮脏之事,在法律上她是要付出代价的,何必铤而走险?并且,周晓枫在书中多次引用关于真相、关于诚实的话语,也多次谈到这些,态度之打动人,怎么会是在撒谎?
然而诚实不代表就能道出真相,因为人的记忆并不可靠,就像周晓枫在书中也说,她是在写她所看到的,泰山于前,我们所见也不过一片虫蚀斑驳的树叶。真实,未必全面。上升到真相与真实的话题,要说明的是真相的复杂性。并不是公众眼中常见的简简单单的标签,或是几段扎眼的新闻。
正如梁文道先生所说:“大众不喜欢看到真相。”大家更愿意去相信张艺谋真的被巩俐男朋友打断了腿,张艺谋真的生了七个“葫芦娃”。如果有一个人跳出来告诉大家这些不是真的,那多没意思啊。周晓枫的行为,就是担当了这个角色。她行为是作用于现实的,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应该被关注,被赞扬的。
荒诞兄弟情
韩寒的小说中有一句话,大致的意思是,生活哪是什么电影,生活就是一场冗长乏味电视剧。而在周晓枫描述中,生活是出热闹纷繁的狗血剧。两张的故事对我这种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上了一堂黑暗的社会课。什么挑拨张艺谋和巩俐的感情,什么故意说高电影成本让张艺谋没有导演费,什么釜底抽薪举报张艺谋超生……不论其中对错,倒真是一场精彩的勾心斗角戏,怪不得有人建议作者卖出此书的影视版权,就改名叫《兄弟》。
其中善恶是非先不谈,作者有一段论述很有道理——没有人认为自己是恶人,恶是通过善的滋养而壮大。而所谓善恶,又各自源于性格。性格隐忍者遇到性格强硬者,结局可想而知,后者想通过前者达到目标,易如反掌。回过头来,善恶的互相滋养,其实是性格带来的巨大悲剧。
作为与冷漠
书中不只有爆料,也有对张艺谋电影的看法。作者在书写关于《归来》的段落中提到部分人的讥笑,这部分人认为张艺谋不够勇敢,不敢直面问题,作者对其进行了批判。个人认为这种批评是有道理,有温度的。
《归来》是讲文革中的故事,电影里没有激烈的冲突场面,也没有强烈的批判性,但作为院线电影,它已经做得足够好,电影暗喻了整个民族对文革的遗忘,书中也提到了用监狱铁门声代替了家门关上的音效,这种用心良苦的隐喻,值得鼓掌。
电影在当时被说成是张艺谋的苍白“归来”。书中对此有一个比喻,一群在笼子里的人,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囚禁是不好的,于是又有一个人跳出来说你应该去和狱警搏斗,拼个你死我活才好。旁边的人觉得有道理,就开始讥笑这个敢于站出来说话的人。这样的现实,是在让人悲凉。
周晓枫在书里写道,张艺谋问她电影里什么是最重要的,她说想象力,张艺谋说是情感。在这里借用一下,来表达一下我的主观意见,文学里最重要的也是情感,就像这本书一样,真正让人记住的不是那些张艺谋被算计的事,而是作者在揭露这一切时的勇气和态度,这是一个写字者所要坚持的信条——修辞立其诚。
写到这里,我想到《少女哪吒》里的一句台词:“人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地活着。”文学也是一样,诚实应当是作者基本的态度,也是写字者的良心。
《宿命》读后感(五):屎.油饼以及手榴弹
《宿命:孤独张艺谋》一书算不上人物传记,顶多是人物侧写吧。作者周晓枫担任张艺谋文学策划多年,交涉颇深,正如她所言“再想公正,也难免偏颇,没办法,毕竟跟张艺谋更熟”。所以这本书所谓的“真实”,也不过是作者有所选择偏倚的真实,正话反说,亲讳仇伐罢了。然窥斑见豹,滴水知海。我们仍可从这筛选的指向叙述中,观看到张艺谋不为常人熟知的另一面。譬如创作时精力超神、话唠,无休止聊天,能聊翻一屋人(用了5章专写此项特征,还扯到UFO,拉杂得令人印象深刻);譬如对信者的绝对信任和对身边人的极度忽视(似贬义实褒,潜台词大艺术家的艺术性格);譬如原来拍的那些烂片都是别有隐情(身为国际大导演居然会如此轻易受人欺骗和摆布);譬如张艺谋居然是黄埔世家出身……说实话,以前一直误认张导是陕北老农民,错误印象也许来自土得掉渣的《老井》、《秋菊打官司》。也一直很喜欢张导影片中画面干净而浓郁的色块,纯粹的就像陕北高原蔚蓝的天与橙黄的地。他擅用颜色和画面讲故事,故事也许观众会不卖帐,但画面 纯色之美,确实令人有返璞归真的感动。国内用视觉饕餮盛宴来形容影片,就是从盛赞张艺谋开始的。
从《英雄》开始,我对张导影片的观影兴趣就如中国的股市,断崖坍塌式直线下跌,《三枪》后兴趣更几降为负数,以至于号称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山楂树之恋》,始终未看。直到《归来》,这部老辈人观感平淡,却颇令我感动的影片,让我对张导影片评价有所止跌回升。这部二张分裂后的《归来》,也许也意味着作为有艺术追求的导演--张艺谋的归来。
作者周晓枫说她宁愿蜷缩在狭窄的格局里,看她行文,确实格局太狭窄,絮叨、小气、傲娇、自以为是的文青味蔓延其间。她当张的文学策划时期,也正是张《黄金甲 》、《三枪》等烂片陆续问世的时期。虽然书中她把责任都推到张伟平临时强行塞角色等等乱命上,并解释张艺谋是被张伟平工具化,受“兄弟情”绑架,但这并不能成为张艺谋身为导演,却没有坚守自己职业标准和艺术素养的开脱之词;也不能掩饰她作为其文学策划的无能和不称职。毕竟在二张长达16年的合作里,还是出过很多佳片的。
书中有段叙述,当张导想把周不高明的剧情想法挽救下变废为宝,他是这样对她说的:“好,看看我们能不能把这摊屎变成一个油饼”。如此难怪那几年的片子臭不可闻。因为屎无论如何努力做成可口油饼状,最终观众怎么细嚼慢咽也终归只能吃出屎味而已。
《血迷宫》这部科恩兄弟黑色悬疑处女经典作,翻拍的《三枪》硬生生给改成东北乡土二人转,其改编更是添了N多内伤,看后不能不让人感叹“画虎不成反类犬”。依葫芦画瓢都不能做好,除了说明张艺谋缺乏改编剧本的把控能力外,也印证了周晓枫这个文学策划确实不给力。
张中后期的影片,表达的主题往往陈旧不堪、乏善可陈。《英雄》虽然开国内商业大片之先河,靠好莱坞大拿哈维力推和各种宣传品“昆汀•塔伦蒂诺奉献”,加上李连杰票房号召力和卧虎藏龙武侠类型片的余热,在北美取得不俗的票房。但我还是非常反感剧中将天下兴衰福祉系于秦皇一人,将和平寄望于屈膝臣服。皇权心态掩饰下的其实是奴才心态,对于此种奴性心理,鲁迅早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文就已鞭挞过。片中秦王说“等寡人用大秦的铁骑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只有寡人能让江山永固,天下太平”。如此幸福的大一统听起来和侵华日军的 “东南亚共荣圈”宣传言论何其类似。可这还偏被国亡家破的六国剑客所认同,将热血反抗变为短视反动,将慷慨刺秦变成莫名死谏。秦灭六国,大一统,站在后人的角度,当然功在社稷。如若当时被秦所灭六国的民众也做此想,也不会有秦二世而亡了。
《金陵十三钗》的观影感受也同样让人如鲠在喉。一群妓女自愿替代一群女学生慷然赴死,同是青春少女为什么呢?无非就是贞操有否的区别。更可怕的还是群体替换,完全抹杀了个体意愿和选择。且所有人都觉得理所应当,女学生对她们一直蔑视的妓女的义举,除了叫声姐姐流几滴眼泪,没有阻拦却安然领受。在这里,贞操代表纯洁代表道德,纯洁和道德居然能在浩劫面前转化成优先生存权。如果说道德高纯洁者的生存权要高于道德低的不洁者,那我想说这种道德观必将是伪道德。影片最后妓女在女学生的想象中灿烂重现,也许张导是想表达这群不洁者在这场拯救中灵魂得到了救赎与升华,但在观影者看来,这群不幸的女子灵魂永远都只终结于日军凌辱强暴那一刻。《金》用这样拙劣的商业片桥段来消费民族的苦难,于张导而言实在有些失格。对此片,可以引用鲁迅的一段恶评“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看罢全书,除了了解张导精力超神,工作狂人且易受骗这些特质外,也从某些方面印证了曾对张艺谋的一些个人侧写。譬如除了电影外别无他好,不嗜美食,不喜旅游,不沾烟酒,不谙世情,生活中基本就是个无趣无爱之人。而期望一个无趣之人拍出有趣的作品,那是有悖常理不切实际的。所以不期待张艺谋作品其实已经很多年了。
周晓枫扯着虎皮在书中大肆奚落了张伟平一番,这也没啥。但顶让人看不过眼的是她却又公开表示怀中还有手榴弹,警告张伟平不得惹她,否则她将在回击中引爆。先不论是否有其说的无限制级内幕,只说以所谓内幕来恐吓要挟,辱骂与恐吓绝不是战斗,难道卑鄙真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吗?这有点像一泼妇先吐了别人一口浓痰,然后手抄一把大便叫嚣:别过来,俺有大规模杀伤武器,过来就抹你一脸便便,让你那啥不能自理。许自个发飙,却不许别个回击,如此蛮横也许只有容嬷嬷可堪舆比肩了。张艺谋说周晓枫写他“字字滴血、刀刀见肉”。但通观全书,发现所滴的不过是葵污狗血,刀刀所见的也只是义乳赘肉罢了
周晓枫称刘瑜为知性女神,本书也引用过刘瑜《观念的水位》中一段文字,但我觉得她更应该引用《观》一文中的另一句。“对于历史长河来说,短短30年发生的观念变化已经足够波澜壮阔”。借此语寄望张导和周文学策划今后的电影作品观念别再停滞于历史的旧长河,因为死水微澜终将成为腐水一潭。
《宿命》读后感(六):请收起你们的恶意,他就是周晓枫眼中的张艺谋
我一直很喜欢周晓枫老师,来到北京之后,正好一个同乡在作协工作,所以也了解了一些周晓枫老师的事情。一、这就是周晓枫眼中的张艺谋
张艺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总是一个熟悉的名字。
然而,你们真的了解他吗?
以前的我,也总是对张艺谋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偏见。
觉得成功的电影对他来说很简单,像《满城尽带黄金甲》这种片一定是他为了吸引大家眼球的赚钱之作。
其实,真的步入职场,步入社会,步入体制。
这个世界,远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没有人生来就是成功,没有人必须样样都成功。
而张艺谋的出色,正如作者说的,是他自己的努力。
二、这就是我眼中的周晓枫
我对张艺谋的兴趣,除了忽上忽下的电影质量,其实也没有其他。
而周晓枫,是我从高中读过《斑纹》之后,就深深喜欢的一名作家。
的确,其他人喜不喜欢周晓枫,我无权干涉。
但是,没有必要用那么恶毒的言辞去说她。
她为人低调,见过她的人,总是用安静来形容她。
我的同乡说,如果你主动去和她打招呼,她甚至有可能被吓一跳。
她一直很努力,作为文学策划,本来就是一件异常烧脑的事情。
张艺谋选择周晓枫作为文学策划,自然有他们兴趣相投的地方,之后张艺谋的烂片又并非是周晓枫一人的原因。
三、关于书中的纷纷扰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然而,我很想问问那些喷子:你们和张艺谋相处过吗?你们见过周晓枫吗?你们和张伟平合作过吗?
虽然不可听信一家之言,但是就凭周晓枫的一本书,就断然觉得她是在为张艺谋洗白,你不觉得也太过分了么?
明星也是人,明星也有苦衷。
张艺谋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当了导演,周晓枫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成了张艺谋的文学策划。
这个社会的戾气简直重的不可理喻,没有追寻真相的求知欲,相反,一部分人都沉浸在对与自己三观不合的人的谩骂中。
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的确不一定能追踪到你这个人,所以你可以开放地说很多话。
然而,说话需要负责任。
我相信,周晓枫老师一直都是个负责任的作家。
《宿命》读后感(七):张艺谋是谁,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有句老话“字如其人,文如其品”,判断一个人不仅可以从她的言谈举止,神态表情出发,也可以从其作品的字里行间里观察一二。再有一种说法,只有你缺什么,你才会在意什么,只有你自己想什么,你才会表达什么,如果前两个方面的判断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依据,那么我想直言坦承,我实在不喜欢这个作品的作者。在此之前,我并不认识这个作者,也不曾阅读过这个作者的作品,这是第一次接触,觉得这个人的作品太矫情,文酸气特别的浓郁,有一股子自鸣得意在里面,外加这是一本给张艺谋代言的作品,很多的态度也不公正,正话反说,反话直说,都是一个意思:张艺谋委屈。
张艺谋是一个不善交际,寡言木讷的人,也是一个不懂得这个社会生存之道的活在自我世界的人,而外界对张艺谋的所有抨击及褒贬的言论,尤其是二张兄弟的分手,张艺谋都是受害者。这就是本书的中心思想。
张艺谋到底是什么性格的人,张艺谋的生平经历了什么,如果从一种公正的角度,用一种真诚的,诚挚的态度来写,或者会更有说服力。不要以为文字不会说话,读者就看不出其间的态度。而且,张艺谋超生是事实,淡化其过错,夸大其委屈,实在让人反感。
整体来说,这本书的文风,并不讨喜。这里的文风,特指作者的文笔,行文的语气,以及书中对人或事的态度和看法,都不让人讨喜。但是,不乏能看到一个还算真实的张艺谋。多多少少的一点真实吧。
之前看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歌手曹格在第一轮失败退场之后接受后台采访,留下了一句话:“你知道我的名字,可是你不知道我是谁,你知道我做过的事,可是你不知道我尽力做过的事。”每一个生活在聚光灯的人,大概比我们常人更能体会说这句话时的那种无奈心酸,张艺谋应该很认同这句话吧。
我们都是看着他的作品长大的,早期的《秋菊打官司》、《一个也不能少》确实很打动人心的,但是后来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确不尽人意,看了该书,才知道其中可能存在的某些原因。虽然作者很失败,对其作品也不喜欢,但是她笔下的张艺谋,还是和印象中的张艺谋有很多重合的地方。
钱钟书先生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很好,为什么要去看下蛋的母鸡?”只要张艺谋的作品拍的好,张艺谋是谁,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宿命》读后感(八):史航:这是我从我们这个时代最熟悉的一个名字上读到的一声叹息
向所有人推荐这本书,因为这是我从我们这个时代最熟悉的一个名字上读到的一声叹息。置顶这一条,但愿因此多几个读者。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只二三。将心比心,则二三足矣。常有人问我,进影视圈工作,入门书该读什么,我觉得周晓枫的《宿命:孤独张艺谋》是极重要的一本。一个人被这样对待,是这世界的真相之一。这需要年轻人知道。从《英雄》开始,我做了不少年的张艺谋黑,但我愿意一个人被好好对待。如今是个歪楼时代,但,讨论某些往事,是有意义的,无论吵得多么离题。
刚才有网友说:“还是喜欢李安那本,十年一觉电影梦,更纯粹的电影艺术剖析,没什么是是非非。”没张艺谋这么多是非当然好,但,李安那书我摘过上百条微博。记得李安落魄时也要去剧组打杂,现场维持秩序,还被粗壮的黑女人骂,让他知道自己的怯懦。一切回顾都是有意义的,包括不同类型的不幸和不顺。
关于周晓枫著的《宿命:孤独张艺谋》,网友@来自星星的球球 说:“书名就概括得很准了,李安的书写的是电影梦,张艺谋的书写的是宿命,这是人生的方方面面吧。”网友@ojo3089说:“看过书后,感觉张艺谋的孤独是他的性格造成的。但是有电影的陪伴让他能够忍受别人对他的误解。”嗯,我都同意。
两本都值得读。李安拍不了《红高粱》和《秋菊打官司》,张艺谋拍不了《断背山》和《饮食男女》。我喜欢这四部电影,所以想知道这两位导演都是怎么成为他们自己。电影《归来》上映前,李安和张艺谋有过对谈,两个酷爱隐忍的男人都说了些真心话。
《英雄》上映时,我在西祠胡同写《十问<英雄>》,质疑得很爽。但,我知道一个笑话填不满漫长人生,我喜欢《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活着》《归来》,希望再见佳作,所以,不忍用一个笑话来定格一个人。
“作家的首要任务不是发表意见,而是揭示真相以及拒绝成为谎言与讹传的帮凶。文学是微妙与矛盾之所,而不是简单化的声音。作家的工作就是让人更不轻易相信那些精神掠夺者。作家的工作就是让我们看清世界的真相。”苏珊桑塔格演讲。周晓枫《宿命:孤独张艺谋》引用。晓枫说:“我只写自己了解的情况。”
晓枫说:“我只写自己所了解的情况,无法不夹杂看法,做不到零度叙事的冷静。也许所知情节有限,也许我的判断浅薄,没关系,谁能模仿全知的神明呢?我唯有尽量诚实,不回避,不夸张,不编造。我也欢迎由此产生的质疑和监督,告诉我彼岸的盲区,告诉我忽略了什么、误会了什么、夸饰了什么。”
张艺谋承认自己在人际维护上是弱项:“如果有合作,就能一直维护关系。离开了事儿,我不知道谈什么。”张艺谋愿意与熟悉的搭档合作,一方面是怕磨合期的诸多烦恼,另一方面,可能这也是他唯一延续友情的方式——他不擅漫无目的的聊天,也不舍得白白消耗宝贵的时间。周晓枫《宿命:孤独张艺谋》112页
——摘自编剧、影评人史航微博
《宿命》读后感(九):我读宿命
看完《宿命:孤独张艺谋》这本书,感触良多。满脸惊诧,难以置信。虽然我不是文人作家,但能从这本书中清楚的感受到作者周晓枫作为一个真正的文人那种清高正直、矛盾纠结,敢于直抒心中之言,即使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有生命危险。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只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对于我这种不太看书的人,或者不感兴趣的书一看就烦躁的人来说,这本书非常吸引我,作者文笔非常棒,幽默风趣,书里看似大白话,但使每个角色都特别鲜活、丰富。 有其他作家评价这本书有古风,甚至比古人更有古风,所谓古风,比如为知己朋友不计生死,但是这本书不是为知己朋友写的,而是给在今人看来极度虚无的真相和正义写的,所以也更加高贵。 “周晓枫为什么写这本书,我的理解是,首先是一种作为当事者的责任感,如果沉默,会有一种道德负疚感,过不了自己心理这一关;第二是一种类似爱才之心(虽然自己身份为下属),对于张艺谋这样一个,虽然也因为种种原因拍了一堆烂片,但仍然是中国最值得期待的导演之一,却受到无数来自现实、来自舆论的攻击谩骂,而鸣不平的心态。我觉得,这是真正的侠者,有点七武士式的精神。”
上段话摘自网络上以前文章,本人比较认同。
《宿命》读后感(十):往事并不如烟
应该是好几年前就开始陆续读周晓枫老师的散文了。都是在一些文学期刊,零零散散,逮到就读,并不轻松。她的文字对于喜欢一目十行的读者是个巨大的挑战,在你奔跑的时候,非得往后拽着你,倒过来一个字一个字细读。也只有这样,方能体味到她的文字的锐利,沉静和优雅。正儿八经读她的书,是去年在北京的年会上,她抱来新出的《巨鲸歌唱》,人手一本,但谁也没讨到她的签名,有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我写的字太难看了。显然借口是假的,不愿签名是真的,但我喜欢这样。在回长沙的列车上,这本书一路伴随着我,回到南方,四周都是书中熟悉的味道。这本书后来得了中国最高文学奖之一的鲁迅文学奖。第一次和周老师去采风,是2011年从北京去敦煌、青海,我的书房里还挂着我们一起在敦煌鸣沙山骑骆驼在大漠里行走的照片。第二次是去年海南的《天涯》笔会上,来了不少名家,叶永烈、刘恒、刘亮程等老师都来了。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我们闲聊了一路,无意中聊到了我的工作。当时我在长沙一家杂志干了三四年,一直没能转正。她了解了情况,充满了惊讶和不解。我没想到她真的为我的事操上了心,觉得我应该过得更好一些。她为我打听了几家单位,风风火火地给我到处联系岗位。虽然后来因为难舍故土,有拂她的美意,但内心一直对她充满感恩。没想到后来却来了《天涯》,人生总是充满戏剧性。
这些年她作为张艺谋的文学统筹,张艺谋能从张伟平的泥潭中“归来”,我想和周老师是有关系的。《金陵十三钗》《归来》看得出张艺谋向文学“归来”的迹象。又回归了曾经带给我们《活着》《秋菊打官司》《菊豆》等一系列经典制作的张艺谋,回归了那个四处在寻找文学作品改拍电影的张艺谋。
像我这样平日里稀里糊涂对人情世故充满迷惑且后知后觉的人,是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凡事得过且过。她的热情让我既感动又彷徨。她身上充满了真诚、真实的东西。多年后,再回味她的好,已是纯真的回味。
2014/8/1 格尔木
PS:这些天,朋友圈都在分享她的新书,张艺谋的传记《宿命》,这本书很快引起广泛的关注,媒体连日报道。作家鲁敏在朋友圈说,“写得真诚又巧妙,见天性、不伪饰、有分寸,细节处生动得死人都活了,感慨处落笔成血、活人也死了。”
推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