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永远学不尽的人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读后感10篇

2017-11-28 21: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读后感10篇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5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读后感(一):永远美不够的沈从文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沈从文的书,是他的自传。初识沈从文是从他的《边城》开始的,那时就在思考他的文章写得那么美,原因是什么呢?读了《沈从文自传》后,我知道了原因。
沈作传世今尚在,从始至此无人越。文笔浪漫湘西绘,民俗特色乡土醇。傍着梦幻的湘西水,枕着淳朴的湘西风,在这个如诗如画、如却世外桃源的地方,时时刻刻孕育着沈从文的一切。平实淡然的生活似乎也起着一丝丝的波澜。自我的叙述,一个真实鲜活的沈从文跃然纸上,一件件的往事,展现不同面的沈从文。
他的文章,就像一口井取水一样,清清的,甜甜的,没有华丽的辞藻,自然流淌,却沁人心脾。就像他的《边城》,让人沉浸在那悠长悠长的宁静中,尽情地去领略和感受那里的景色和人情。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读后感(二):人生这一本大书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从文自传》原名《从文自传》,是沈从文一九三一年夏秋间在青岛大学散文习作时所写成的。这本自传诞生于沈从文年龄刚及三十的时候,属于应朋友之邀而作的“命题作文”,和一些名人大家晚年时回顾一生所作的自传作品全然不同。
内容上,《从文自传》讲述的是沈从文从出生到二十岁之前的生活经历他的家庭,小学时代的生活,从军的经历,以及在懵懂的年纪里如何从贪玩的孩子成长为好学青年。形式上,《从文自传》抛弃程式与习惯,力求创新,以个人记忆为线,选取令人深刻的地点、人物、事件构成点面,既“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又让读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
都说自传难写,但沈从文的这本自传在短短三个星期之内便完成了。当时他说部分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自传“别具一格,离奇有趣”,但“只有少数相知亲友,才能体会到近于出入地狱的沉重和辛酸。”如今看来,时代的前进造就认识的变迁,在反对“子曰”的年代写逃学逸事自然会令人产生“有趣”的印象,但半个世纪过后,甚至更遥远的未来,读者们看到的一定是旧时代的残酷社会与人世艰难。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从文自传》中包含有十八篇短文,开篇《我所生长的地方》和《我的家庭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出生地和家庭情况,正如读者们所知道的那样,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凤凰县城的一个军事世家,本来也是抱着要做将军的理想,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才慢慢转而从文,走上了文学之路。
幼年的沈从文十分贪玩,总是逃学。在《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这篇文章之中读者便可以了解到那个聪明、顽劣,却又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小从文。他宁愿独自一人到处游走,和木匠斗蛐蛐、和其他孩子打架,去各处看,去各处听,去各处闻,也不想坐在学堂里背书。在《辛亥革命的一课》中,他甚至不怕死人与人头,一有机会就去看。沈从文感叹:“我刚好知道‘人生’时,我知道的原来就是这些事情。”
文学大家的产生一定有着异于常人的丰富经历。这经历不仅仅是人生的底色,更是精神世界的动力源泉。革命的腥风血雨在幼年沈从文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几千无辜的农民被杀戮,震撼了他的心灵。当走上从军之路后,虽然表面上表现出对生死之事的麻木与坦然,但在内心深处,沈从文从未像一个军人那样去轻看生死。
《怀化镇》的开篇这样写道:“这一份经验在我心上有了一个分量,使我活下来永远不能同城市中人的爱憎感觉一致了。”恰逢此时,在军中担任文书工作的沈从文逐渐开始接触到《辞海》、《申报》,也利用工作机会读到了不少诸如《西清古鉴》、《薛氏彝器钟鼎款识》之类的书籍,这彻底改变了他之前到处游玩、随意结交朋友的生活……
自传的最后一篇名为《一个转机》,由于报馆要印《乡治条例》,沈从文被暂调到新报馆作校对,通过印刷工头的介绍,他看到了《新潮》与《改造》,从此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当二十岁的沈从文在北京西河沿一家小客店的旅客簿上写下名字时,他“便开始进到一个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
合上《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从文自传》的那刻,我开始明白为何这本小小的自传曾令无数青年喜爱。它影响着我们看待自我,看待生活,看待人生的方式;它在无数看似平常的细节之中道出了所有的生活渴望与人生起伏;作为手中的一本小书,它固然令人聪慧,但其背后的那本人生大书,才更加使人睿智。唯有学会去读它、品它、用它,人生这本大书方能呈现出令人难忘与深刻的意义来。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读后感(三):岁月沉淀后灵魂的自我对话

《从文自传》是沈从文1932年暑假于青岛写就,1933年12月由《开明书店》初版。出版后颇受好评,被周作人和老舍列入“1934年我爱读的书”榜单之首,也是沈从文的得意之作。他以特有的真诚和坦率,用优美的文字写他20岁以前的生活,讲述他的种种顽劣和美德,是一部掺合了诗与真实的自传,而潜隐在故事里的是“近于出入地狱的沉重和辛酸”。

《从文自传》按成长背景、启蒙教育童年乐趣、军旅生涯、赴京寻梦,顺次展开,写的别具一格,离奇有趣,读者不仅能了解沈从文“个人生命发展历程”,更可以洞悉他“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信心坚持工作动力来源何在。”书中没有准确的描绘沈从文的家庭和生平,以及20世纪初发生在湘西的对于沈从文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各种变迁。

全书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的背景在小城凤凰,从有记忆起,到高小毕业,主要是一个小学生的生活,重点不是读书,而是逃学读社会这本大书,作者自己说这一部分可以称作“顽童自传”;就读社会这本大书这一条主线索而言,后一部分与前面的叙述一脉相承,作者离开了凤凰和家庭,进入更大也更加严酷的社会,十五岁就开始当小兵,随部队辗转湘西、川东,在各种各样的见闻和遭遇中成长,逐渐产生出自我的意识和越来越走向明确的追求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读后感(四):我们要冒点险去作一件事

如果让我选择前三名小说,我一定选择《丛文自传》,很少有自传这么地好看——蒋勋
   看到这段话很感兴趣,一路看下去,发现蒋勋不是唯一的,贾樟柯、侯孝贤等导演,还有王澍,包括老舍周作人等等,很多人对这篇自传赞颂有加,甚至称之为20世纪两大文学家自传。自传记述的是自己的故事,沈从文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沈从文年少时贪玩好赌,和很多调皮的野孩子一样,不爱读书爱逃学,他说:“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他去看杀牛,去看编席子,去看打铁,书中说:
   “学校在北门,我出的是西门,又进南门,再绕从城里大街一直走去。在南门河滩方面我还可以看一阵杀牛,机 会好时恰好正看到那老实可怜畜生放倒的情形。因为每天可以看一点点,杀牛的手续同牛内脏的位置不久也就被我完全弄清楚了。再过去 一点就是边街,有织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簟子。(这种事情在学校门边也有,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行。)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 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 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 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地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机器 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 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
   后来,出身军人家庭的沈从文索性去当了一个童子兵,每天裹着绑腿,提着苗刀,得意洋洋去清乡,在社会中,这个少年见惯了生死,见识了世界,见到了人性,才真正开始来阅读人生的这部大书。在一次大病之后,他的朋友被淹死了,沈从文同时从书本中得到了乐趣,于是怀着勃勃的理想,到北京去求学。
   写作生涯很难,难到沈从文留着鼻血披着棉被,在冰冷的小屋写作。他靠自己纯净的眼光和生机勃勃热情,以做苦工的劲头去打磨自己的小说,所以,他的作品多有单纯自然的人性之美和精雕细琢后的诗意铿锵。
   现在我们都知道,沈从文是20世纪著名的文学大家,甚至几次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成为了永恒经典,而在《自传》中,他还是个青年,还在由逃学大师变成文学家的半路上,当时的他或许想不到自己日后的成就,但,有那种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的的独到观察和独立思考,还有会对未来担忧什么呢?就像沈从文自己说的:
   “我们要冒点险去作一件事,不管所做的是一件如何小事,不管到头来如何不幸,我们总不埋怨这命运。”
   有对世界广阔的无边的向往,对未知人生的无穷的冒险,对平凡自己无限的突破,这样的人生,怎么都不会平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