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呼啸山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呼啸山庄》读后感10篇

2017-11-27 22:12: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呼啸山庄》读后感10篇

  《呼啸山庄》是一本由[英] 艾米莉·勃朗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4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啸山庄》读后感(一):《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
这个故事应该是个彻头彻尾的爱情故事吧。
卡瑟琳的一席话,在希克厉的心里刺了那么深的一刀。门当户对,大家闺秀就得配翩翩公子。希克厉,一个在卡瑟琳父亲出差时捡来的野孩子,他有什么资格、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去承载卡瑟琳的爱?所有人都会反对,所有人都会唾弃,他们的结合似乎注定与幸福无缘。
卡瑟琳终是妥协了, 她嫁给了画眉山庄的少爷:埃德加.林敦。他们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林敦英俊潇洒,卡瑟琳美丽动人,他们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一切都如人们设想的那样美好。似乎在所有人心里,他们的结合都是完美的,没有任何不幸福的理由。
这就是所谓的人们眼中的幸福吧。
女孩子结婚的对象到底该是怎么样的呢?英俊潇洒、心地善良前途无量、大方多金,并且深爱着自己,自己也喜欢他。
这样还能不幸福吗?哪怕再难遇到这么好的他了吧。所有人都会祝福你,羡慕你,茫茫人海中,你是那么幸运遇到这样完美的他。
 
有谁,曾愿意听你心底的声音?在声声祝福中,牵手自己的称得上完美的爱人,表面上的幸福满满,心里却不知所措患得患失······到底自己还在不满意什么呢?还不知足吗?
爱情的爱到底是给自己的,不是别人安排的,别人眼里的爱情、别人眼里的幸福,那都是别人的。自己的心骗不了你的眼睛。
卡瑟琳嫁给林敦,那可真所谓人间最美丽的童话故事,公主嫁给深爱自己的王子,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只有撒旦知道,公主心里最爱的是我这个恶魔撒旦啊!
不敢说全部,至少大多数人是容易受他人影响,容易受世俗的限制,无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卡瑟琳从小和希克厉一起长大,可谓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他们的爱情,是经过时间的见证的。一直以来最懂我的你,一直陪伴着我,你仿佛是我的影子,永远难么形影不离。看到你,仿佛就看到了我自己。我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个动作,你都懂,也只有你才懂。属于我们的秘密,你都懂,也只有你才懂。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当听到卡瑟琳撕心裂肺地喊道:“我就是希克厉。”有谁能比你更了解他呢?又有谁能如希克厉般懂你,爱你呢?
人们在没有遇到真爱的那刻,总是给自己的另一边限制很多要求,样貌、身高、性格、工作、家境······太多太多,当真,你如此幸运,遇到了一个满足你所有条件的他,却发现你无法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爱他。你到底在爱谁?
其实你在爱你自己。
人们总说讨厌自己,可是再讨厌也要学会接受,所以就在不知不觉间开始爱上自己了。
我们在寻找另一半时,其实也是在找另一个自己。世间上所有的缺点,如果也只有汇集在你自己一个人的身上,才能真正得到彻底的包容和谅解。卡瑟琳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不爱希克厉,哪怕希克厉再污浊、再不堪,她也要爱他,她也只能爱他。
他们注定要相爱,在脱离世俗、脱离肉体之上的相爱,那种灵魂深处的难舍难分,那种流淌在心底的煎熬。
看似再幸福的新娘,也会默默地掉眼泪
有时爱终不成反成恨,爱之深,恨之切。这个道理,希克厉懂得太深。
一连串关于爱、恨的报复。疯狂的、残酷的、恶劣的、卑鄙的、无耻的······再多的形容词也无法彻底形容希克厉这个恶魔。
似乎自他来到呼啸山庄,这里就注定了要埋下一片怎么也推不开的阴霾。
小时候的排挤压迫,早已在希克厉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发誓要报复,要将心中的恨化成一切无情的力量,去摧残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在希克厉知道卡瑟琳接受了林敦的求婚,将他们的爱情撕碎的那刻,他的心也碎了,他愤怒离开了卡瑟琳。
 
三年后,当内心的仇恨越积越深,已经将其人性完全扭曲时,他选择了回来,带着满腔的怒火和邪恶的恨意回来了。亨德莱.肖恩,无疑成了第一个被报复被摧残的对象,二十七岁的英年早逝,被骗取了所有的家产,变成了一个嗜酒成性、暴躁狂妄的酒鬼,连自己的爱儿也保护不了,小肖恩(哈里顿.肖恩)被希克厉这个恶魔完全控制,也许更让希克厉对他恨罢不能的,可谓是他是助其妹妹卡瑟琳嫁给林敦的主要推手。
 
这股恨,就连卡瑟琳也无法幸免,她那埋藏在心底的爱真是经不起一点撩拨,在时隔三年后再次见到希克厉,竟然又全部地无限地爆发了出来,反而比当初更炽热、更浓烈。那种深入骨髓的爱,那种深入灵魂的依恋,多么可怕啊!
希克厉爱卡瑟琳一点也不比卡瑟琳爱他爱得轻,可是他的爱里,恨却成了主导,他恨卡瑟琳背叛了他们的爱情,他恨林敦破坏了他的幸福。这种恨,让他一步步地走向人性堕落的深渊,那是不是一种自暴自弃,一种无人爱的自甘堕落,最爱的人已经离开,现在的我,什么都不重要了。
希克厉折磨着呼啸山庄、画眉山庄里的每一个人,肖恩家、林敦家,这一代人、下一代人,哪怕是他自己的儿子,每一个人都被他玩弄于鼓掌间,生不如死,希克厉要剥夺本不属于他的一切,因为曾经是身份、地位、金钱,使他和卡瑟琳之间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如今这一切,我都要抢夺!恶魔般的希克厉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
每一次的伤害都令人发指、令人痛心!
卡瑟琳也许是一直都知道她的希克厉会因为他们爱情的破灭,而变得越来越凶残、越来越恐怖。可是她依然爱他,割舍不下,却又无奈至极,她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堕落,如恶魔般折磨她身边的每一个亲人,这种折磨,终于让卡瑟琳精神崩溃,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希克厉和卡瑟琳的爱情,对他们二人而言简直是一种病态的折磨,这种折磨一直延续到下一代人的身上。希克厉的报复愈演愈烈,自己爱人的孩子(小卡瑟琳/卡茜)的孩子(小希克厉/小林敦),都只是复仇的一个跳板,复仇计划的一颗棋子。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呼啸山庄》哪里是什么彻头彻尾的爱情小说?应该是一部恐怖小说吧,一个恶魔的疯狂报复,咆哮、厮打、残酷、折磨、冷漠······复仇者的眼里、心里只有无尽的黑暗,看不到一点光明,当世间的一切都发出死寂般的叹息,复仇者的双眼仍然闪烁着那炽热的复仇火焰。
希克厉对下一代的折磨,可谓是将复仇达到了白热化阶段,他一手操纵了小卡瑟琳和小林敦的婚姻,那分明是一场交易,助希克厉得到了画眉山庄的所有财产,也因此葬送了小林敦的生命;他又一手将小肖恩改造成了一个无知拥有兽性的野人,从来没有教过他爱,从来没有给予过他爱,希克厉将他的灵魂彻底的封锁了起来······
可怕的希克厉,设计了一道道的障碍,阻止爱的进入。他把这三个孩子控制在呼啸山庄里,用冰冷的沉默、无尽的冷漠隔开他们之间的一切情谊。但是爱,在人们正常的感情生活中,是最正常的需要。特别是感情丰富的年青人更需要爱,爱人或被人爱,来充实自己的生命。爱情对于他们,就是人生最高的幸福。
在小林敦离世后,爱的种子终于突破千难万险,在小卡瑟琳和小肖恩心里生根发芽了,尽管曾经有过无数的误解无数的厌恶,如今,在冰霜冻土中十分艰苦地萌发了的爱情,一旦扎了根,谁也不能再从这一对年青人的心灵中夺走他们日夜守护着的宝藏了。希克厉这个恶魔想破坏那一对受尽他压迫的年青人的爱情,他们俩终于共同起来反抗他了。
被他们的爱刺伤了眼的希克厉,终于无力,再也无力举起他充满罪恶的双手去打击去报复他们了,这种爱,他何曾经历过,何曾见过,何曾知道他们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该歇歇了吧,被仇恨蒙蔽的双眼,被仇恨封闭的内心,该打开了吧,去看看雨后的春笋,去看看人间的真爱。
希克厉真的是累了、倦了,年青人们的爱让他无尽地无念地思念着深爱的卡瑟琳,曾经的他们不是也是如他们般相爱吗?甚至爱得更深沉更热烈·······
作者艾米丽给希克厉设计的结局,虽没梁祝化蝶成双般醉人,但也如愿地让他和卡瑟琳二人的灵魂结合了。
爱的力量到底要多大?能让你从生到死,魂牵梦绕,不离不弃,至死不渝······
一切恨由爱起,一切恨由爱终。
 
《呼啸山庄》作品的尾声无异在向人们诉述这样一个信念:“爱”属于人性的最美好的部分,“恨”是人性的被扭曲,是人性的堕落。“恨”想在人间建立绝对统治,尽管它似乎多么强大,但是办不到。冲破了仇恨,终于建立起来的爱情,就是冻僵的、麻木的人性复苏了,受压抑、被扭曲的人性终于得到了解放了。人类是永远有希望的。
 
我们还在相信谁呢?在相信爱吗?如果信,请深信,如果爱,请深爱。
写于2011年3月24日。

  《呼啸山庄》读后感(二):非常非常非常令人压抑的一本书

读的过程中非常压抑,读完后依旧。超过了读《一九八四》的压抑感。 全书35章,前32章都是扭曲,混乱,令人非常不适。如果没有最后3章的转折,是可以让人窒息而死的。 为什么给三星,原因就是这本书让我感到不适。一个老辩论题,我的答案是,相对于《呼啸山庄》我更喜欢《简爱》,我就是喜欢《简爱》里流畅直白的爱情。 《呼啸山庄》的叙事顺序,人称变换,前后铺垫比《简爱》复杂的多,但这并不能说明它比《简爱》优秀的多。个人见解,《呼啸山庄》不适合我们普通大众去读,它更适合学者,爱硬磕的文学青年去读,去雕琢钻研。我相信我观点可以令大部分人赞同。书榜排名可以提供一定客观参考。

  《呼啸山庄》读后感(三):缺乏历练的爱情狂想曲

这个世界上的人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人憨厚随意,有的人急躁刻薄,有的人早上喜欢懒洋洋地赖在床上,有的人醒觉之后,能够迅速地起床洗脸刷牙。 有的人在发生争执的时候,总会想我如何说才能不伤害到对方,而有的人说话完全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有的人彬彬有礼,总是会按照既定的规则去行事,周而复始地承担自我的角色。有的人仿佛是天生的规则破坏者,他所到之处完全不会在意规则,自行其是自以为是。 有的人生气之后,想的是我要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绪,即便是生气仍然能保持着彬彬有礼的态度,心里盘算着如何妥善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将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有人生气之后,狂怒狂躁到不能自已,恨不能毁灭眼前的一切,掀桌子砸东西甚至自残都司空见惯。愤怒很容易转化成仇恨的火焰,瞬间冲动从而做出令自己都后悔终生的事情来。 以上我好像说了很多种人,但其实,我只说了两种,原因就在于第一种人的特性几乎是相通的,而第二种人亦然。 很不幸的,当第一种人遇到上述第二种特征的人,其结果往往是悲惨的。这是我以一个过来人的眼光,去看待呼啸山庄里的各个角色写下的。 呼啸山庄,我在初中的时候读过一次。那时候,读得不甚理解,断断续续地强迫着自己把它看完。唯一留下的印象,就是阴郁。是的,非常阴郁。那种画面感,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无法挥散开去。如同梵高的画一般,线条疯狂地扭曲,铅沉沉的云天,压抑的情感如同火山之下。 所以在我看来,凯瑟琳和希克厉都是第二种人,他的情感经历了压抑,爆发,毁灭的过程。如同地球的生态环境,到了崩溃的边缘,最后爆发了恐怖的灭世灾难,毁灭了整个人类,也毁灭了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甚至再次出现了冰河时期的这样一个过程。 然而在呼啸山庄的结尾,我们也能看到,新的文明纪元已经产生。所以说,疯狂的力量通常都会陷入自我毁灭,而善良仁慈的、坚定的爱如同野草,在每一个人心里,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巨变,都会在一个春天悄悄发芽。 我们姑且把林顿家,作为一个安逸、富足、文明、守礼的典范,他有可能是一个破落贵族,也可能是一个世袭乡绅,然而这一切我们不去管,相较而言,恩肖家只能算是小有家资的富户,或许是因为没有女主人的缘故,相对显得有些粗俗和鄙陋,这也是为什么凯瑟琳去了林顿家住了一阵子变化很大的缘故。相对而言,凯瑟琳自卑于自家的鄙陋,初次看到林顿家的环境,就产生了深深地羡慕,她打从内心里渴望这种有品质的生活。 有一种说法叫做,1000个人的眼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不同的人看呼啸山庄,都会看到不同的层面。 前几天看文章,看到有一位读者说,凯瑟琳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林顿家把她活活的毁掉了。 首先我们来分析,为什么有人说凯瑟琳是一只关在笼子里面的鸟,那么她是自己飞进这个笼子,还是有人把它逮住活塞进去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对于挖掘凯瑟琳内心深处的秘密,有着很大的帮助。 没错,她是自己飞进去的,或许是因为鸟笼子太过精美吧。可是,谁又没有笼子呢?或者与其说林顿家是个笼子,不如说婚姻是个笼子,谁又能逃脱呢?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的条条框框,她羡慕林顿家的身份地位,羡慕林顿的彬彬有礼,她羡慕希克厉的自由不羁,或者干脆希克厉就是她内心里的她的一个投影。 我不知道她爱的是希克厉,还是自由不羁的生活状态,很显然,很多人在爱情来临之时并不能分清这两者的不同。很多人都会爱上与自己境遇相差太多的人。比如善良守礼胆怯的千金大小姐爱上了一个放荡不羁的艺术家,从心理上来说,对方的一切都对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是种强烈的刺激,这种刺激甚至到了让她心跳停止窒息的程度,她会疯狂地爱上他的一切。然而最后这个艺术家,或者说是个半吊子的文痞会耸耸肩告诉她,自己是属于艺术的,自己什么也给不了她,随后便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很多人都有可能爱上一种生活状态,以至于分不清自己爱的到底是什么。 或许,也许,我们姑且认为凯瑟琳是爱希克厉的,然而出于自私,她却伤害了他。她发自内心的爱希克厉却嫌弃他,也不愿意别人爱他;她贪图林顿的英俊、地位和财富,但对林顿毫不上心,哪怕是已为人妇。 悲剧就是从她的选择开始的,却让太多不相干的人承受了不应属于他们的罪责。 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一部分人的所谓浪漫任性不遵守规则,就会有另外一部分人来承受相应的的困扰。这一点纳莉看的很清楚,其实很多看上去很美的事物,归根结底只剩下自私。 试看下面的节选。 “我是不会吃醋的。伊莎蓓拉披着一头亮光光的黄头发,雪白的皮肤,又是那样娇甜优雅、一家大小个个都疼爱她,我可从来不曾因为这些心里感到不好受。就是你吧,纳莉,逢到我们有时候争论起来,你总是立刻帮着伊莎蓓拉说话。我总是像一个痴心的妈妈,认了输。我叫她心肝儿,哄得她又高兴起来。她的哥哥看见我们两个亲亲热热,心里就乐意,而我也就更乐意。可是兄妹两个不差多少。他们都是惯坏了的孩子,只道这个世界原是为他们的方便创造的。虽然我总是顺从他们俩,我认为痛痛快快地惩罚他们一下,同样可以叫他们改变过来。”“你搞错了,林敦太太,”我说。“是他们在顺从你。要不然的话,我想象得出家里会弄成怎样一个局面。只消他们对你千依百顺,要怎样就怎样,那么在无关紧要的场合,你也能给他们凑个趣。可是总有一天双方会碰在一件互不相让的事儿上,那时候你们便要吵翻了;而被你称为软弱的,能够跟你一样倔强呢。”   “那时候我们大家就要拚命了,是不是,纳莉?”她笑着回答道。“不!我告诉你,我对于林敦的爱情就有这样的信心,我相信即使我杀了他,他也不会想报复的。” 很明显,每个人看待问题都有个自我角度,而某些人如同我上文所说的一样,无视规则践踏一切,看起来随性浪漫,实则为周围的人带来了太多伤害和不公。凯瑟琳为了虚荣伤害了她和希克厉的感情,嫁给林顿后拥有了想要的一切,却又并不疼惜丈夫尽到主妇的职责,反而丈夫和小姑对其是处处包容,但她从自我的角度看却是所有人都仿佛亏待了她。待到希克厉衣锦还乡之后,却还又想两全其美。 凯瑟琳就是这么一个道德败坏、毫无廉耻的女人,我看不到她的爱情,我只能看到自私和贪欲,以及面对利益的纠结。希克厉的爱是本书的主线,但是同样的,他和凯瑟琳是一路人(凯瑟琳原话),为了自己是不惜伤害毁灭他人的,无论是肉体上或是精神上。 很多读者拥趸都说这是天成之作,在我看来,不过是对一个看上去很美的事物之憧憬罢了。所谓的炽热滚烫的情感,也不过是作者作为一个待字闺中丫角终老的老姑娘,对于梦中的爱情的一种幻想乃至狂想罢了。这也就有情可原了,未曾领略过爱情和婚姻滋味的孩子,总是有些很多不切实际的臆想,她们幻想的爱情都是互相爱到天昏地暗的,炽热的,猛烈的,能够烧毁一切理智的,为了爱情是可以付出一切的,失去了爱情就什么都没有了的。多么美妙的想法和天真的纯洁啊! 现实会告诉你,恋爱极少有彼此深爱的,爱情也是分高下深浅的,大多数人在成年之后都会对青涩时期的爱报以赧颜,并会为幼稚的行为而羞愧的。为了爱情是不可以付出一切的,除了爱情你还有爹妈,作为一个正面形象你怎么能让爹妈伤心哭泣呢。失去了爱情也不会是世界末日了的,路遥会教你做人,即便是浓烈如少平晓霞的爱,最终都是可以归于窑洞里一个嫂子的三两饺子一瓶酒的。即便你所有梦想都已实现,你还必须知道,和梦中人的结合只不过是你们爱情之路刚刚开始,无数的磨难都还在后面狞笑着。 所谓的激烈滚烫的爱情,充满抗争的爱情都是美的,但是这种人格中的激烈如果带给所有人以灾难的话,那么它是注定了不被祝福的。 和本书一样,无论在影视作品里还是在小说里炽烈的爱情描写会疯狂地打动人心,如同路遥在小说里描写爱情发生碰撞时,喜欢用大段的内心旁白来加重情感的起伏跌宕。但其实生活并不仅仅只有爱情,感情的波折也不会带给人以天塌地陷的灭顶之灾。 就像少男少女们看到琼瑶剧动情之处会落泪一样,心里充满了幻想,觉得有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才不枉活一世。而即便是那种琼瑶式的歇斯底里,也远远没有本书来的更极端,这就更难让我对其产生好感。 二十多年后重读本书,感受自是不同: 我想对凯瑟琳说,你既然无法抛弃世俗价值观,又何必招惹希克厉。或者说你根本就是羡慕希克厉,或者羡慕一种生活方式和状态。孩子,看上去很美的东西不要轻易去触碰,可能会让双方都万劫不复,就像无数怀揣着梦想的文艺女青年无法自抑地疯狂的爱上胡子拉碴的作家、画家、各种艺术家一样,尽管人家的心里只有诗和远方,遍体鳞伤之后才知道自己不过是过客。生活需要美,发现美,欣赏美,占有美或许是一种过错吧,没有了距离哪里会有美? 我想对希克厉说,生活很早就让你认识了它苟且的本质,十年的打拼岁月都不能让你淡忘一段感情,还是你心里不过是一股子想要却未及的一段执念呢?在这个世界上,执念之下必有悔恨。 我想对林顿少爷说,中国人说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引申出来还有一种理解,不要因怜悯爱人,更不要试图改变一个人,这同样可能是万劫不复的开头。 我想对哈里顿说,干的漂亮! 最后再强调一下,生活并不只有爱情,还有婚姻,即便你拥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可是鬼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婚姻在等着你呢?很明显,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如果你是凯瑟琳希克厉这样的人,就当做没看到吧。如果你是林顿这样的人,请记住,看到凯瑟琳和希克厉请绕着走,他们看上去很美,但你招惹不起! 这样的人是客观存在的,而呼啸山庄的故事是虚构的。 你们都以为我在写书评,其实我只是在发牢骚而已! 最后几句: 刨去对爱情观和真实性的分析,单就结构、文笔而论,本书不愧为拔尖之经典,方平的译本也是四平八稳,在“归化”和“异化”的处理上,尺度恰恰在我的点上。比起杨苡,少了一些繁复的长句,但是仍然有着英文的句法特色,我称为“适度异化”,在句法上,有着白话口语的一些演绎,看起来很流畅,但也不会过度归化出现大把成语或者是“二狗子”之类的称呼导致读者出戏!

推荐方平译本!

  《呼啸山庄》读后感(四):自私的爱让人遗憾,相互的爱才会得到祝福?

 读完这本书,对于爱情、对于价值有了新的思考。书中凯瑟琳和希克利的爱情是震撼的,凯瑟琳说,“希克利就是我啊”,希克利说,“埃的加的爱,即使是爱上一万年,也比不上我对她一天的爱”。两个人的爱情显然和我们常常看到的爱情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爱是和一的,作为一个24岁的女性读者,我羡慕他们 这样在心灵上衣无缝的爱,一个人懂你,就想你自己一样的懂你,这种爱恋是我憧憬的。然而,凯瑟琳对希克利的爱始终没战胜她作为她那个时代那个阶级的价值观,他爱希克利,却又坦诚嫁个希克利就意味着一无所有,会穷困潦倒,和乞丐没有什么差别;于是她嫁个了埃德加,她爱埃德加,只是因为回报埃德加对她的宠爱,或者说是想对待女主人或者公主般的迁就的爱;她同时又奢望着希克利的精神上得爱,她对纳莉说,“我对埃德加的爱,并不影响我对希克利的爱,我可以同时爱他们两个”。
不得不承认,读完全书,我不喜欢凯瑟琳,她对待爱情是自私的:她爱希克利,却不想和他过贫苦的生活;她爱埃德加,只是因为能当上山庄的女主人;在爱情和金钱前做选择时,她清晰的选择了金钱;当希克利因为情人的背叛而愤怒离开的之后,凯瑟琳痛苦过,生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性命(这场病也为日后凯瑟琳的早逝埋下了伏笔),但是这些痛苦在埃德加的照料下逐渐的消逝;当希克利归来,凯瑟琳欣喜若狂,凯瑟琳贪心的认为自己可以驾驭希克利和埃德加两个人的爱,若丈夫埃德加不接受妻子的背叛,于是凯瑟琳对埃德加的爱也就不复存在;若希克利不原谅凯瑟琳当年的抛弃,凯瑟琳就“痛不欲生”。凯瑟琳的的爱是有条件的,对于丈夫埃德加,这个条件很明显的是迁就和宠爱;如果说她对希克利的爱是无条件的,那么这个爱也最终败给了条件,就是埃德加的金钱和地位。
作为读者,对希克利除了出于正义感的仇恨,我对他更多的是同情。希克利可恨,很明显是针对他为了复仇所犯下的种种暴行。我同情希克利,他无父无母,从来没有过家的温暖,在欺辱和虐待中长大,他在这世上唯一的爱人凯瑟琳也因为他的身世抛弃他。孩童时代的希克利,即使是受到亨得利的殴打虐待,也不觉得痛苦,只要能和心爱的凯瑟琳一起在原野上玩耍嬉戏,那时候他的爱是多么单纯。然而现实的残酷夺走了他在世上唯一的爱,他在愤怒中离开,经历了数不清的苦难之后,回到了庄园,只是为了复仇。可怜的希克利,天真的爱情已被邪恶的仇恨取代,他不肯原谅凯瑟琳,即使在她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是凯瑟琳让他曾经一无所有的生活有了爱、有了精彩,但是这分爱连同他的尊严又都被凯瑟琳夺走了。可怜的希克利,他以为报复了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们,他就能得到快乐,可是他没有;他以为他能从给别人的伤害中体会到快感,可是他没有;心灵上得痛苦笼罩着他,这样的痛苦不是单纯是因为孤独,他感到凯瑟琳的灵魂时时刻刻围绕在他身边,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有凯瑟琳的气息,可是他睁开眼却看不到她的影子;人鬼殊途,却依然刻骨铭心的爱情造就了希克利的日日夜夜的痛苦。希克利的爱是占有,那份爱曾经是他唯一所有,当这份爱背叛了,我怎么能不同情他;希克利的报复是得到,得到他曾经没有的金钱和地位,可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填补爱的空缺,我怎么能不同情他!
在这边书中,我喜爱的是小凯西和哈里顿,他们的爱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得。小凯西一出场就让我喜欢,多么善良的姑娘啊,她哭泣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表弟见不到自己的失望;她爱爸爸胜过爱自己,胜过爱这世上任何一个人。哈里顿呢,喜欢凯西却不说出口,暗暗地注视她,帮助她,哪怕自己挨多少顿打。两个人最终相爱了,“一个爱着,学会尊重另一个;一个爱着,学着努力得到另一个的尊重”,这句话让我多么的感动。舍弃了金钱和地位的虚伪,相互尊重的爱情才是得到祝福的!
写了这些,也许并不能给没读过的读者们提供多少帮助,也许也不能得到读过了的朋友们的认可,只是想让自己忘记之前,写出自己读完之后的感受。正如人们常常说的,“人要有意识的活着”,或者如周国平的观点 “以一颗活着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如果读完一本书,只是了解了说中的故事,但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书的意义就不大了,共勉。

  《呼啸山庄》读后感(五):极致的爱与恨

    多年前,英语老师曾在课上提起过勃朗特三姐妹,当时留了个印象,没有深入去看她们的书,直到现在看完《呼啸山庄》,顿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真是好久好久没看到这种我想要一口气看完的书了,窃以为,比姐姐的《简爱》好看。
  
    我心目中的好故事,首先,一定要有完整的架构,能做到“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更好,不能做到也无妨,平淡的故事一样可以让人看得有滋有味,但这要看作者的笔力和阅历。看过一篇读书小结,笔者讲了些对于小说创作的感想,其中被反复强调的是:冲突。戏剧冲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们内心中的矛盾。小说中如果没有冲突的存在,整个故事看在人眼里就显得很干瘪,没有起伏。某杂志编辑在文章里写到,审稿时最在意的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及高潮延续。所以,我不喜欢《简爱》,我觉得这本书根本没有高潮,简的形象有被夸大之嫌,男女主之间的情话我也看不来,哎,这次我感觉跟翻译没关系。
    比起《简爱》的平铺直叙,从头讲故事,我更喜欢《呼啸山庄》的倒叙顺叙结合。另外说一句,我比较讨厌前者作者在书中时不时跳出来以显示存在感,尽管这是当时的一种写作风格。这点上,艾米莉处理的就很好,她完全把自己隐藏在幕后了,毕竟我想看的是故事,而不是作者把人物给挤到后面去了。
    一般我看书有序言总要先睹为快,尤其是外国小说,可以有助于阅读,但这次译者的序略长,我选择点到即止,保留一些新鲜感。这本书如果跳着看的话,可能会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因为除了顺叙倒叙外,书里还经常转换视角。
    故事的切入点也很有意思,作者从小说快要结尾的时间点开始讲故事,整个事件牵扯到两代人,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一年,全书前三章是顺叙,之后一直到三十一章是倒叙,最后四章是顺叙。大致是:顺叙——倒叙——顺叙。
    在书的开头,其实许多相关人物已经不在世了,这时洛克乌闯入了人们的视线,他不是主角,却在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都说旁观者清,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他更能看清在主人公希克厉的阴影下,那里的世界是怎样的冰冷无情。事实上,他也深刻体会到了不被接受的无奈,那里的人冷言冷语,话不投机,尤其在他需要一个风雪中的领路人的时候,却遭到了拒绝。就像被狂暴的北风摧残着的树木,人性同样被扭曲了。还有那场让他不寒而栗的噩梦,成了他病中困扰。
    译者形象的把整个故事以马蹄形表示出来,第四章开始即倒叙,在马蹄中呈下滑状态,讲述的是:人性如何慢慢被冻结深埋。同时也是本书的主体,用四个字来概括,即:爱恨情仇。
    希克厉的爱强烈得如同呼啸的风雪,恨也恨得分明,爱与恨分毫不让。讲的直白点,这就是个男主爱而不得,想要从他人痛苦中得到安慰,于是致力于折磨身边人,非要对方恨自己不可的故事。他骨子里的蛮横,凉薄,冷酷,自私,在卡瑟琳去世后,更加不可收拾了。既然得不到,不如将之尽毁。此后的生命中,希克厉近乎偏执的在做这件事。
    再说卡瑟琳,像不喜欢希克厉一样,我也不喜欢她,这个姑娘的个性及行为也并不值得我喜欢。她身上能看出年轻人的易于冲动,她的脾气很不好,十岁下还是个野丫头,直到与画眉田庄的人接触后才有所收敛。然而本性难移,很多时候还是能看到她的躁脾气。从始至终,林敦对她都十分包容,面对她的歇斯底里,面对她与希克厉的关系,他选择了忍让。希克厉与林敦,她两个都爱,一者是梦幻的爱,一者是现实的爱,两人都在她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即使到了最后,他们三个依旧缠夹不清。
    如果说新一代是一株株小树苗,希克厉想要看的便是,在他的掌控下,这些孩子会生长成何等模样。只是这场施虐与被虐的时间之久,让人倍感疲倦。
    当希克厉看到长大后的卡茜与哈林顿越来越像卡瑟琳时,他从前那种极致的恨,那种强烈的想要报复的心情,好像也变得淡了。
    在这漫长难捱的时光里,在这满是荆棘的道路上,卡茜与哈林顿到底成长起来了,他们联合对抗起希克厉的专制。与母亲的性格不同,卡茜是个宜其室家的好姑娘,她的善良便是这不见天日的风雪里一点未曾泯灭的人性。哈林顿亦如此,这在没人愿给洛克乌领路,而他站了出来,足可见出。见死不救,才是人性的完全丧失,希克厉很成功做到了这点。
    别人的天堂,我才不在乎。哪里有卡瑟琳,哪里才是他的天堂,而卡瑟琳也曾说过“我跟他是一个料子。”真真物以类聚。
    全书低调结束,仍以局外人洛克乌的视角叙述。谁能想得到安静的三座墓碑下面,曾有过这样的狂风呼啸呢?暴风雨过后,这里又恢复了宁静,原野上的幽灵之说还在继续。
    另,书里面的人名很有意思,下一代分别沿用了上一代的名字,卡瑟琳·林敦嫁给表兄后,就变成了卡瑟琳·欧肖,即她母亲的全名。
    再另,总觉得扮演回忆从前的纳莉,某部分与艾米莉重合了,也成了作者的一部分。
    再再另,诚如译者言,艾米莉构筑的世界很小,人物也并不多,但即使是很小的天地,让人触景生情的地方还真不少。这便是一个作者的笔力了吧。

  《呼啸山庄》读后感(六):选择这一棵树

《呼啸山庄》是一个孤儿,它出版的第二年,艾米莉·勃朗特就死了。这是艾米莉的第一本书,也是最后一本。
和很多天才作家一样,艾米莉没能享受到作品日后的荣耀,她在世时,《呼啸山庄》的反响并不好,人们不喜欢这本小说,认为它败坏道德,技巧上也无甚可取。然而一百多年后,这部当初不被看好的小说成为了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许多批评家看来,这部作品比夏洛蒂的《简爱》要高明得多。
我没有读过《简爱》,不能评价。不过《呼啸山庄》确实是一本杰作,一本怪异的书,一本读起来欲罢不能同时令人心生反感的书。
艾米莉并不取悦读者,它创造了一个世界,可是并不邀请你住进去。那片荒原上,并没有什么值得欣喜的东西。整部小说里,几乎找不到一个可喜的人物。整个故事如暴风雨一般压抑,但同时又充满激情。
这正是它何以如此吸引人,又引发那么多学者想要研究的原因,简单的说,就是它不可理解。故事讲述了两代人的爱恨纠葛,但是它不像一般小说,有一个让读者可以自我代入的主要人物,也许读《简爱》的读者会假想自己就是简·爱,但是没有人会把自己代入为卡瑟琳或者希力克,这两个主要人物都不可爱,甚至讨厌。
希力克像魔鬼一样,冷酷、贪婪、暴烈、没有同情心,卡瑟琳则任性、骄傲、自以为是,他们爱的激烈,恨的同样彻底,故事的主要部分就是希力克的复仇之路,但是不像一般的复仇故事,我们会对主人公心生同情,希力克并不引发读者的同情,他的身上已经没有一点仁慈,他的行为只会让人反感。
当初《呼啸山庄》令许多人无所适从,正是因为希力克的无法理解,就算现在,我们仍然无法理解。虽然我们知道希力克少年时受到的虐待,知道卡瑟琳与埃德加结婚对他的打击,从理性上,我们也许可以理解这个人物的变化,但是艾米莉在小说里并不给我们这样的想法,她像希力克一样冷酷的写下这个故事。
即使如此,即使小说并不令人产生共鸣,《呼啸山庄》仍然将读者牢牢的吸引住了,因为这个故事除了令人产生强烈排斥感,同时又不可思议、激动人心。
这首先源自于作者的叙述手法,艾米莉在讲这个故事时既没有采用顺叙,也不是完全的倒叙,而是从整个故事的中间切入(准确的说是后半段)。
这是一种现在已经被大范围使用的叙事手段,它让读者先行知道了事情的部分后果,再从头讲起,使得故事出现了双重悬念,一重是故事将往何处去,一重是故事何以至此。在双重悬念的勾引下,读者自然不肯放手,一定要读到结尾了。
另外,艾米莉没有采用全知视角,也没有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这个故事在她这里转了好几手。第一手,当然是故事本身。第二手,是保姆纳莉讲述的故事,纳莉以自己的视角去讲述故事,并不时添加评论。第三手是纳莉的倾听者,也就是本书的第一叙述者洛克乌的写作。
我们——读者,是的经过洛克乌听纳莉的讲述来获取故事的,这使得故事获得了一种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平衡了小说主体情节夸张的戏剧性。同时,这样的叙述方式,还让故事有了一种传说的意味,也正因为传说,才让我们听这么一个不解的故事,还能耐下心去,因为我们知道,它毕竟不可能完全真实。
以上是《呼啸山庄》何以迷人的秘密,但是,还有一个难题摆在读者面前,当你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虽然激动,但也不免郁闷,这时候必然要重新思考刚刚读到的故事,并希望从中找到一些意义,这本书在讲什么?艾米莉怎么会写这么一本书?
这属于不可知的部分,天才并不事先预告,她只是正好出现。在艾米莉平静并短暂的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她都生活在约克郡的老家,那是一片荒原,她不擅长社交,也没有许多这样的机会,她和姐妹们从小就过着一种思想性的生活,在贫瘠的荒原里,她们大胆的发展着自己的想象力,夏洛蒂和哥哥勃兰威尔创造了安格利亚王朝的故事,艾米莉和妹妹安妮一同创造了贡达尔王朝,她们为这个故事写诗、喜剧、故事,做编年历史,她们从小便玩着这样的游戏,并且直至长大也没有放弃。
可以说,贡达尔王朝的构建锻炼了艾米莉的想象力,在这个故事里,她就像上帝一样,创造世界,展开历史。《呼啸山庄》似乎也袭承了这种希腊神话式的故事风格,我们现在读希腊神话,不会以人的角度去理解众神,他们拥有人性,但又高于人,他们的行为不需要被理解。
《呼啸山庄》也呈现出了一种超然的态度,它不试图让人感动,而力图使人惊异,但是作者对这种惊异毫不在意,她似乎并不觉得这样的故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她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她所创造的世界,不局限于一种道德,就像一棵被大风塑型而扭曲的树,也是一棵树。她所做的,便是选择了一棵这样的树,而没有选择其他的树。

  《呼啸山庄》读后感(七):一曲缺乏真实历练的爱情狂想曲

这个世界上的人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人憨厚随意,有的人急躁刻薄,有的人早上喜欢懒洋洋地赖在床上,有的人醒觉之后,能够迅速地起床洗脸刷牙。 有的人在发生争执的时候,总会想我如何说才能不伤害到对方,而有的人说话完全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有的人彬彬有礼,总是会按照既定的规则去行事,周而复始地承担自我的角色。有的人仿佛是天生的规则破坏者,他所到之处完全不会在意规则,自行其是自以为是。 有的人生气之后,想的是我要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绪,即便是生气仍然能保持着彬彬有礼的态度,心里盘算着如何妥善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将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有人生气之后,狂怒狂躁到不能自已,恨不能毁灭眼前的一切,掀桌子砸东西甚至自残都司空见惯。愤怒很容易转化成仇恨的火焰,瞬间冲动从而做出令自己都后悔终生的事情来。 以上我好像说了很多种人,但其实,我只说了两种,原因就在于第一种人的特性几乎是相通的,而第二种人亦然。 很不幸的,当第一种人遇到上述第二种特征的人,其结果往往是悲惨的。这是我以一个过来人的眼光,去看待呼啸山庄里的各个角色写下的。 呼啸山庄,我在初中的时候读过一次。那时候,读得不甚理解,断断续续地强迫着自己把它看完。唯一留下的印象,就是阴郁。是的,非常阴郁。那种画面感,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无法挥散开去。如同梵高的画一般,线条疯狂地扭曲,铅沉沉的云天,压抑的情感如同火山之下。 所以在我看来,凯瑟琳和希克厉都是第二种人,他的情感经历了压抑,爆发,毁灭的过程。如同地球的生态环境,到了崩溃的边缘,最后爆发了恐怖的灭世灾难,毁灭了整个人类,也毁灭了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甚至再次出现了冰河时期的这样一个过程。 然而在呼啸山庄的结尾,我们也能看到,新的文明纪元已经产生。所以说,疯狂的力量通常都会陷入自我毁灭,而善良仁慈的、坚定的爱如同野草,在每一个人心里,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巨变,都会在一个春天悄悄发芽。 我们姑且把林顿家,作为一个安逸、富足、文明、守礼的典范,他有可能是一个破落贵族,也可能是一个世袭乡绅,然而这一切我们不去管,相较而言,恩肖家只能算是小有家资的富户,或许是因为没有女主人的缘故,相对显得有些粗俗和鄙陋,这也是为什么凯瑟琳去了林顿家住了一阵子变化很大的缘故。相对而言,凯瑟琳自卑于自家的鄙陋,初次看到林顿家的环境,就产生了深深地羡慕,她打从内心里渴望这种有品质的生活。 有一种说法叫做,1000个人的眼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不同的人看呼啸山庄,都会看到不同的层面。 前几天看文章,看到有一位读者说,凯瑟琳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林顿家把她活活的毁掉了。 首先我们来分析,为什么有人说凯瑟琳是一只关在笼子里面的鸟,那么她是自己飞进这个笼子,还是有人把它逮住活塞进去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对于挖掘凯瑟琳内心深处的秘密,有着很大的帮助。 没错,她是自己飞进去的,或许是因为鸟笼子太过精美吧。可是,谁又没有笼子呢?或者与其说林顿家是个笼子,不如说婚姻是个笼子,谁又能逃脱呢?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的条条框框,她羡慕林顿家的身份地位,羡慕林顿的彬彬有礼,她羡慕希克厉的自由不羁,或者干脆希克厉就是她内心里的她的一个投影。 我不知道她爱的是希克厉,还是自由不羁的生活状态,很显然,很多人在爱情来临之时并不能分清这两者的不同。很多人都会爱上与自己境遇相差太多的人。比如善良守礼胆怯的千金大小姐爱上了一个放荡不羁的艺术家,从心理上来说,对方的一切都对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是种强烈的刺激,这种刺激甚至到了让她心跳停止窒息的程度,她会疯狂地爱上他的一切。然而最后这个艺术家,或者说是个半吊子的文痞会耸耸肩告诉她,自己是属于艺术的,自己什么也给不了她,随后便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很多人都有可能爱上一种生活状态,以至于分不清自己爱的到底是什么。 或许,也许,我们姑且认为凯瑟琳是爱希克厉的,然而出于自私,她却伤害了他。她发自内心的爱希克厉却嫌弃他,也不愿意别人爱他;她贪图林顿的英俊、地位和财富,但对林顿毫不上心,哪怕是已为人妇。 悲剧就是从她的选择开始的,却让太多不相干的人承受了不应属于他们的罪责。 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一部分人的所谓浪漫任性不遵守规则,就会有另外一部分人来承受相应的的困扰。这一点纳莉看的很清楚,其实很多看上去很美的事物,归根结底只剩下自私。 试看下面的节选。 “我是不会吃醋的。伊莎蓓拉披着一头亮光光的黄头发,雪白的皮肤,又是那样娇甜优雅、一家大小个个都疼爱她,我可从来不曾因为这些心里感到不好受。就是你吧,纳莉,逢到我们有时候争论起来,你总是立刻帮着伊莎蓓拉说话。我总是像一个痴心的妈妈,认了输。我叫她心肝儿,哄得她又高兴起来。她的哥哥看见我们两个亲亲热热,心里就乐意,而我也就更乐意。可是兄妹两个不差多少。他们都是惯坏了的孩子,只道这个世界原是为他们的方便创造的。虽然我总是顺从他们俩,我认为痛痛快快地惩罚他们一下,同样可以叫他们改变过来。”“你搞错了,林敦太太,”我说。“是他们在顺从你。要不然的话,我想象得出家里会弄成怎样一个局面。只消他们对你千依百顺,要怎样就怎样,那么在无关紧要的场合,你也能给他们凑个趣。可是总有一天双方会碰在一件互不相让的事儿上,那时候你们便要吵翻了;而被你称为软弱的,能够跟你一样倔强呢。”   “那时候我们大家就要拚命了,是不是,纳莉?”她笑着回答道。“不!我告诉你,我对于林敦的爱情就有这样的信心,我相信即使我杀了他,他也不会想报复的。” 很明显,每个人看待问题都有个自我角度,而某些人如同我上文所说的一样,无视规则践踏一切,看起来随性浪漫,实则为周围的人带来了太多伤害和不公。凯瑟琳为了虚荣伤害了她和希克厉的感情,嫁给林顿后拥有了想要的一切,却又并不疼惜丈夫尽到主妇的职责,反而丈夫和小姑对其是处处包容,但她从自我的角度看却是所有人都仿佛亏待了她。待到希克厉衣锦还乡之后,却还又想两全其美。 凯瑟琳就是这么一个道德败坏、毫无廉耻的女人,我看不到她的爱情,我只能看到自私和贪欲,以及面对利益的纠结。希克厉的爱是本书的主线,但是同样的,他和凯瑟琳是一路人(凯瑟琳原话),为了自己是不惜伤害毁灭他人的,无论是肉体上或是精神上。 很多读者拥趸都说这是天成之作,在我看来,不过是对一个看上去很美的事物之憧憬罢了。所谓的炽热滚烫的情感,也不过是作者作为一个待字闺中丫角终老的老姑娘,对于梦中的爱情的一种幻想乃至狂想罢了。这也就有情可原了,未曾领略过爱情和婚姻滋味的孩子,总是有些很多不切实际的臆想,她们幻想的爱情都是互相爱到天昏地暗的,炽热的,猛烈的,能够烧毁一切理智的,为了爱情是可以付出一切的,失去了爱情就什么都没有了的。多么美妙的想法和天真的纯洁啊! 现实会告诉你,恋爱极少有彼此深爱的,爱情也是分高下深浅的,大多数人在成年之后都会对青涩时期的爱报以赧颜,并会为幼稚的行为而羞愧的。为了爱情是不可以付出一切的,除了爱情你还有爹妈,作为一个正面形象你怎么能让爹妈伤心哭泣呢。失去了爱情也不会是世界末日了的,路遥会教你做人,即便是浓烈如润叶的爱,经过世俗的评判和时间的磨平,也是可以情归他人;即便是浓烈如少平晓霞的爱,最终都是可以归于窑洞里一个嫂子的三两饺子一瓶酒的。即便你所有梦想都已实现,你还必须知道,和梦中人的结合只不过是你们爱情之路刚刚开始,无数的磨难都还在后面狞笑着。 所谓的激烈滚烫的爱情,充满抗争的爱情都是美的,但是这种人格中的激烈如果带给所有人以灾难的话,那么它是注定了不被祝福的。在很多作品里面,阻挠爱情的父母都被刻画成反面的、落后的、势利的角色,而忽略了其作为父母的骨肉亲情,主人公的浪漫爱情被充分刻画,而忽略了他们作为人子的自私一面!

我觉得,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这种唯爱情论的导向是相当危险的,对所有未谙世事的少年来说是相当不良的暗示!这一点,对于没有结婚、生子的人,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不经受这样的人生历程,你无法真正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会了解到除了爱情,世间还有更多美好… 和本书一样,无论在影视作品里还是在小说里炽烈的爱情描写会疯狂地打动人心,如同路遥在小说里描写爱情发生碰撞时,喜欢用大段的内心旁白来加重情感的起伏跌宕。但其实生活并不仅仅只有爱情,感情的波折也不会带给人以天塌地陷的灭顶之灾。 就像少男少女们看到琼瑶剧动情之处会落泪一样,心里充满了幻想,觉得有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才不枉活一世。而即便是那种琼瑶式的歇斯底里,也远远没有本书来的更极端,这就更难让我对其产生好感。 二十多年后重读本书,感受自是不同: 我想对凯瑟琳说,你既然无法抛弃世俗价值观,又何必招惹希克厉。或者说你根本就是羡慕希克厉,或者羡慕一种生活方式和状态。孩子,看上去很美的东西不要轻易去触碰,可能会让双方都万劫不复,就像无数怀揣着梦想的文艺女青年无法自抑地疯狂的爱上胡子拉碴的作家、画家、各种艺术家一样,尽管人家的心里只有诗和远方,遍体鳞伤之后才知道自己不过是过客。生活需要美,发现美,欣赏美,占有美或许是一种过错吧,没有了距离哪里会有美? 我想对希克厉说,生活很早就让你认识了它苟且的本质,十年的打拼岁月都不能让你淡忘一段感情,还是你心里不过是一股子想要却未及的一段执念呢?在这个世界上,执念之下必有悔恨。 我想对林顿少爷说,中国人说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引申出来还有一种理解,不要因怜悯爱人,更不要试图改变一个人,这同样可能是万劫不复的开头。 我想对哈里顿说,干的漂亮! 最后再强调一下,生活并不只有爱情,还有婚姻,即便你拥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可是鬼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婚姻在等着你呢?很明显,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如果你是凯瑟琳希克厉这样的人,就当做没看到吧。如果你是林顿这样的人,请记住,看到凯瑟琳和希克厉请绕着走,他们看上去很美,但你招惹不起! 这样的人是客观存在的,而呼啸山庄的故事是虚构的。 你们都以为我在写书评,其实我只是在发牢骚而已! 最后几句: 刨去对爱情观和真实性的分析,单就结构、文笔而论,本书不愧为拔尖之经典,方平的译本也是四平八稳,在“归化”和“异化”的处理上,尺度恰恰在我的点上。比起杨苡,少了一些繁复的长句,但是仍然有着英文的句法特色,我称为“适度异化”,在句法上,有着白话口语的一些演绎,看起来很流畅,但也不会过度归化出现大把成语或者是“二狗子”之类的称呼导致读者出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