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使坠落在哪里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天使坠落在哪里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8 22:20: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使坠落在哪里读后感精选10篇

  《天使坠落在哪里》是一本由路内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3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使坠落在哪里》读后感(一):末世之后,何处是黄金海岸?(刊于《南方都市报》

发表于《南方都市报》 2014-7-20)
“追随三部曲”的完结篇《天使坠落在哪里》(以下简称《天使》)与先前的两部作品截然不同,甚至与路内的其他作品都划开了一条清晰的分水岭:路内不再用性符号来表达青春的诞妄与空虚,甚至路内式的幽默在这部作品中已然无法挽救其沉重哀婉的主题,正如作者自己坦言,写《天使》的时候他已跨入四十岁,隔着更远的距离回望青春,看到了更辽远的深意。
路内有心将小说的时间点设置在世纪末,他对此有独到的解释:“千禧年和世纪末都很重要,一到那时候黄金海岸就一艘船,大家拿到船票就赶紧上船,时间到了就去黄金海岸。如果没有拿到那张票就留在原来的码头上。但是小说里的人物要是留在码头上,一定会非常可悲,只有到了黄金海岸再回头看原先来的地方,它很美,还有一些虚幻的美、怀念的美。”然而小说中的世纪末并不简单等同于某种惆怅的末世情结,而是与中国的当代历史变迁紧紧捆绑在一起。
“老杨从幼年起就知道远方有个黄金海岸,又叫理想国,又叫伊甸园,又叫共产主义,连说带比画给我看,我陷入了痴呆。这种幻想使我可以跳过凄怆而自恋的童年和少年期,直接进入青年期。”小说伊始的这段话对于理解《天使》有着至关重要意义,如今看来,“理想国”、“伊甸园”和“共产主义”三个概念迥然相异,从柏拉图到基督教再到马克思,然而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期,也就是计划经济年代,这三个内涵缺失的概念可以相互取代,作为对“黄金海岸”的具体解释,只存在民间口吻(“伊甸园”)和官方口吻(“共产主义”)的细微差别。“黄金海岸”的理解分歧出现在“我”的青年期,即改革开放后随着大规模国企改制到来的“阵痛”期,原先与“共产主义”相生的具体措施如“四个现代化”渐渐不再被提起,“理想国”在现实面前显得虚幻遥远,而“我”也无法重拾宗教信仰走向伊甸园。路内表达的是一代人的时代迷惘和身份紊乱,就像崔健拨动时代神经的那首《一块红布》:“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到了幸福。”张新颖教授认为歌词正体现了“历史对于一代人命运情感的共同塑造”,当这一历史的根基逐渐分崩离析,置身其中的人又将何去何从?值得注意的是,路内并没有重复前辈作家的窠臼,他的眼光聚焦在青年人身上,这更放大了时代的伤痕。如果说路小路的父辈们还曾在“红布”之下感受到“幸福”,路小路们则是彻彻底底地一无所有,对过去时代的认同尚未建立,对未来焦虑无处安放,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夹心层”。
路内式的幽默没有退场,只不过在《天使》中,这种幽默不再呈现为妙趣横生的段子,而是模棱两可的时代中“价值相对化”的最好证明。小说中在杨迟、路小路和小苏“戴城工人三剑客”之外还设置了许多副线穿插其中,例如两度出现的万师母,原本下岗后宁愿在家养狗也不愿外出打工的她,在爱犬被抓狗队活活摔死之后走上了卖身的道路,这原本是个道德堕落的典型,然而小说里提到万师傅早已暗中知晓,楼道里的人虽好奇却又讪讪然———“卖身”大约是生存下去的无奈选择,而且总好过茅建国的上吊自杀。又如歪歪的哥哥,北京申奥输给悉尼曾经激起大学生的群情激奋,可对于歪歪的哥哥而言,如果没有悉尼奥运会,蹦床不过是个马戏团的项目,虽然于他而言也无实质性的改变,他已经过了“黄金运动年龄”,曾经爱国至上的集体主义热情与现今的个人命运相较显得难分高下。面对这些模棱两可,路内总是选择借用调侃的笔调悬置道德审判,而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悬置道德审判并非小说的不道德,而是它的道德。”读者在这些绞刑架下的笑声中窥见了过去时代中荒诞的庙堂价值。
“天使”是这部小说的关键词,如果把“天使”这个角色坐实,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戴黛、宝珠以至于火车上歌唱《堕落天使》的姑娘———都在危难的时刻施予安慰,皆可算作男性主人公的天使。不过我始终觉得“天使”的意义不仅于此,甚至不仅于本雅明所说的“新天使”对“时代进步的车轮”无能为力。路内在小说中有心渲染末世氛围,除了明确的时间点之外他还调侃着末世的“纷乱”:粗暴的打狗队,五花八门的敲诈抢劫,残忍如黑社会的联防队等等,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也呼应着过去时代那种“淳朴”的伦理道德观的瓦解(虽然“淳朴”大约也是打折扣的),生存的压力迫使凡人沦为贼寇,而这一切在1998年的大洪水中走向高潮。杨迟为了救一个人品十分可疑的同事而反遭绑架,在洪水滔天的屋顶上受困多日,最终看到了一个划着浴盆游来传达福音的养鸭女。这个桥段多像对《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戏拟,上帝惩罚人类的为非作歹而降下大洪水,杨迟因为善良幸免于难,最终的解救也颇具可比性,诺亚分别放出一只乌鸦和两只鸽子才终于知晓洪水退却,而路内却做了世俗化处理,让传达福音的天使幻化为“养鸭女”。这种世俗化正是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论及的“世界的非神化”,即现代社会中,“个人,有思想的自我,代替了作为万物之本的上帝”。掌控万物的庙堂价值观已经衰退,取而代之的是“有思想的自我”,那个“自我”绝不是完美的,往往是路小路头上的那个“有裂缝的神”,但是唯有如此忠于自我的新信仰才能帮助“我们”得遇天使,得遇秉性中的纯良“自我”,正如善良的杨迟遇见了养鸭女,也正如单纯的“我”最终遇见“拉我上天堂”的宝珠。也唯有如此,路小路们才能判断他们的“黄金港”究竟在何方。
小说最末用“黑夜,有如正午般庄严”结尾,令人不禁联想起阿瑟·库斯勒的名作《正午的黑暗》,路内在此有意做了置换,似乎时代从正午的黑暗终于通达到黑夜的正午,这个过程是多么艰难啊,只有那些仍然未被尘世玷污的青年人才能见到这一束来自天堂的曙光吧?

  《天使坠落在哪里》读后感(二):我天使遗忘在哪里

我高二的时候买了一期《人民文学》。从那我认识了路内。

在看天使的那阵子,感觉自己看着魔了,可以说手不释卷!读的很畅快。读的时候仿佛能感受到脑子里噼里啪啦,像太阳下庄稼的果壳炸开了一样。特别里面的一句“锤他娘的”我记得晚上在宿舍楼里,幽黄的白炽灯下,我蹲坑的时候看到这一段,咧着个嘴,笑的像一个傻子。

很喜欢路内的语言风格。不落窠臼的幽默诙谐。似乎这些时不时的俏皮话,就真真正正的被两个朋友当做有趣的回忆,不断的提及后笑得直不起腰——那是一种来自真是生活的轻盈的态度,是从生活中从容得提炼出的那种幽默。

可仅仅拥有这种轻盈,天使可能就是一部在太平盛世的滑稽剧。在阅读的时候,我也总是会在笑过之后慢慢的收敛起来,尔后被某种不动声色孤独感引入沉思。小说的结尾有处非常戏剧的一段,“我”因为一场大雨不得已爬在了一座房子上,四下望去,泽国一片。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场景,但在路内的描述下,似乎隐隐感受到前路未卜的焦虑和迷茫

因为当时太喜欢天使了,就把杂志借给一个朋友。结果后来他给弄丢了!再后来在收获上看了路内的新作《慈悲》也是借给了一个同学……结果……好像也轶失了吧。若要真的想再读一遍,买单行本就好了。可总是放不下薄薄的杂志拿在手里的触感。也许真正的原因,是那杂志上留下的些许模糊的回忆吧。

  《天使坠落在哪里》读后感(三):与路小路一起傻矬

第一次读到路内还是高三那年冬天,晚上靠着床读《收获》,读到那篇以戏仿杜拉斯为开头的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如今似乎只记得厂医姐姐的白大褂)。六七年的时间过去了,终于有幸读到他“追随三部曲”的终章——《天使坠落在哪里》。
我不大喜欢这个题目,因为与文字的欢快相比,显得非常绝望。以及这本书的结尾,路小路望着宝珠念出“黑夜,有如正午般庄严”,读起来更是相当地郁闷。但从中依稀会感受到路内在为路小路的青春时代最终画下句号时的那种憋屈,那种回忆青春到不得不戛然而止的地步、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憋屈。
路内并不是编故事的高手,而是撰写文本的天才。我读路内的小说,其实并不怎么着急去搞清楚故事和悬念到底会如何发展,反而愿意一字一句地慢慢往下读。路内的故事并不精巧特别,但文字简单、干净、流畅、准确,有如磁铁、吸人注意。这是路内独有的文本叙述节奏,独有的叙述天分。
他的句子会饱含情绪、意蕴深长,而表面上却又被他一笑而过,这多多少少有些王小波的影子。不过,在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里,王小波的这一流派(姑且这样分出一类作家),路内堪予扛鼎。
与王小波不同的在于,路内本质上仍然是在写青春文学。这使得他的文字虽然充满喜剧效果,但往往是因为“青春”而打动到读者。路小路的谐谑、暴力、逆反、伤感无所谓、做白日梦等等,这些都是引起情感共鸣的地方,这就是年轻人。
路小路的可爱之处在于(青春时代的)我们往往会怂的地方,他无所畏惧地就冲上去(不仅仅是打架),而且毫无悔意,标准的无赖;我们多半选择不了了之的地方,他却停了下来,怅然若失、或是沉醉于那一小点的幸福,又有了那么一点文艺青年的意思。路小路的青春道路类似我们,但他所具有的不同才更吸引读者。伴随路内极具可读性的笔调,不得不承认他的故事相当具有“代入感”。
《天使坠落在哪里》的基调是与之前作品类似的颓废。书中杨迟有段唱词:
“吃罢早饭吃中饭,吃罢中饭吃夜饭,吃罢夜饭困觉哉,困觉起来吃早饭。”
这首颓废之歌基本上就是这部小说基调的写照。尽管路小路时不时想念他的厂医姐姐,身边还有宝珠的陪伴,但他打心眼里就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可能幸运,也可能倒霉。理想和未来只是他偶尔悲伤时才会想起的事。他知道自己是个傻矬,他的朋友也都是傻矬——也许用“屌丝”之名也不错,一种郁闷无奈、故作乐观、傻逼兮兮、无法自拔的自嘲情绪。
路内的小说写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国营工厂的土崩瓦解、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所有老百姓的信仰开始坍塌。比如大家都需要赚钱,什么都需要钱,理想是钱,梦是钱,将来是钱,没有钱,也就没有了理想、梦和将来,这是对理想信仰的崩塌。
这只是其中一种崩塌。又如书中化肥厂倒闭后,大家开始打麻将、养狗,万阿姨出去卖淫等等,这同样是信仰(对吃国家饭的信仰)的崩塌。这些年,大学生开始找不到工作、收入不及农民工以及科研造假腐败,这是对教育的信仰的崩塌。显而易见的是,我们信仰崩塌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只要这种崩塌还在继续,就还会有无数不知不觉混着日子的路小路们,以及如我一般,与他感同身受、与他一起自嘲的傻矬读者。

  《天使坠落在哪里》读后感(四):青春变成了皱纹留在了你的脸上

初高中那阵,《古惑仔》系列电影正大行其道,身边的同龄人纷纷玩起了模仿秀,外套一定要穿黑色的皮夹克,管他是真皮还是人造革,最好夹克后背要印上一只鹰;牛仔裤一定要横着划破,露出一腿黑毛。凶器自然也不能少,三四十厘米长的西瓜刀当然是首选,大部分人还算灵醒,没有开刃,总有那么几个走火入魔的把西瓜刀磨的锋利无比,还好也算方便同学用来削个铅笔、裁个纸啥的;买不起西瓜刀的就用锁车的铁链子,挂在勾子后头招摇过市;没自行车又买不起西瓜刀的扒一块学校后墙上的砖头用报纸包了塞进书包,动起手来抡起书包当流星锤耍。等到下午放学的时候又整出一景,古惑仔们不约而同的聚在学校门口,不着急回家,有自行车的坐在车后座上,想象自己是在驾驶太子摩托车;没自行车的站着的时候一条腿一定要踩在高处,有烟的给要好的几个发着,大多数人没钱,买不起好烟,一般是蓝色盒子的“金丝猴”,但是道上讲话要有气势,说抽金丝猴听着没气势,感觉像是耍猴的,于是金丝猴香烟的外号“窄版(zeiban)”、“猴抡棍”风靡关中,窄版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是穷逼青年和二流子愣娃扎势耍流氓必备之佳品!烟点上之后其实也没啥事,除了抖腿就是调笑学校里的漂亮女学生和哪个老师傻逼。放学的学生有好奇者不免侧目,必然招致古惑仔们恐吓:“看个锤子!”学生们纷纷低头匆忙赶路。古惑仔们吐着烟雾慢慢的享受此刻时光,够威风,够势大!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十几分钟后,校门口已是门可罗雀,没有了观众,古惑仔们当然兴味索然,纷纷鸟兽散。
这是八零后的模仿秀,看到此情此景,路人总会觉得这帮孩子没救了,真的没救了吗?七零后或者更早的六零后也在模仿,绿军装,绿挎包,解放胶鞋,扛着红旗满世界跑,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最潮品。八零后之后呢,九零后的洗剪吹大行其道,满大街的黄绿毛,就连当年八零后的古惑仔见了洗剪吹也是连连摇头,嗤之以鼻。这就有点五十步笑百步了。
青春就是在模仿。
眼瞅我们这批八五后到了而立之年,同学聚会上见到了当年学校古惑仔的中坚力量,居然有成了公司中层的,年薪不菲,干练的短发,衬衣西服,一幅成功人士模样;还有的成了科研机构的研究员等等。当年有幸目睹的他们拎着西瓜刀在大街上追人的风采,对比如今,“被社会打磨圆滑了”。
断断续续小半年看完了路内的“追随三部曲”:《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
之前看了不少青春回忆系列吧,比如《匆匆那年》、《你好,旧时光》,作者都是女性,女生那种细腻矫情劲总觉看得不那么痛快,好像所有男生都去读理工了,没个爷们也写写回忆啥的。
还好有个七零后的路内在写,社会上似乎更关注八零后的动向,对于七零后作家群鲜有关注,七零后作家群特别出名的也没听说过谁。有幸还是看到了这一套书。特别喜欢那种淡淡的压抑、青涩感,有对生活的挣扎、对环境的随波逐流和试图摆脱,有无疾而终的模糊又甜腻的爱情。书评、影评总常用一句话“用小人物突显在时代大环境的背景下的无奈”,其实挺废话的,谁不是这样,如果你是大人物了,当然有左右时代的能力。韩寒就换了一种说法:“生活好比强奸,要是反抗不了就躺下来享受吧”,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说回来,九十年代,国企下岗大潮的时候,我在读小学,满世界都是下岗再就业的宣传,以一个十岁娃娃的智商根本没闹明白咋回事,这套书也算是从底层的角度去记录这段历史,大潮已过,生活必须得继续,这不,小混混路小路也长成了男人。

  《天使坠落在哪里》读后感(五):给天使一个安身之处

天使坠落在哪里,首发人民文学杂志,2013年10月刊。
以下是发表于2014年3月13日的文艺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4-03-14/74952.html
路内的长篇小说《天使坠落在哪里》讲述了一个飘荡着成长的梦。相比其他“70后”作家张扬自我的锋芒,路内的作品多了一点内敛,相比人们习惯了的残酷冷漠的态度,路内则多了一点温情。在小说里,路内用他特有的叙述方式,用他一贯幽默而感伤的笔调,向我们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在时代的洪流下,三个小青年各自不同的成长历程。整个小说以一个福利院孤儿的经历贯串始末,用路小路的视角,勾勒出他看到的每一个善良的人是怎样被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打下深深的烙印。
故事发生在戴城。路小路玩世不恭,失业又失恋后投奔发小杨迟,在照顾因鼻息肉住院的杨迟时,路小路在医院偶遇一个被遗弃的女婴,使得杨迟萌发了认养一个孤儿的想法。大学毕业后,杨迟回到戴城,成了戴城农药厂的金牌销售员,同时认识了北京化工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农药厂的小苏。路小路、杨迟和小苏一拍即合,在杨迟认养福利院的孤儿戴黛后,他们和戴黛建立了一种纯真的情感,但现实迫使孤儿戴黛只能被送去美国,由美国人花1000美元收养,和路小路等人永远分别。
路内用《天使坠落在哪里》给他的这部作品命名,隐含着深远的寓意。小说中的路小路、杨迟和小苏分别代表着三种人的青春历程。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路小路选择了消极抵抗,冷眼旁观。杨迟选择了奋力拼搏,在光怪陆离的农药厂里,忍受无能阴险的上司欺压,承受自私自利同事的坑害,冒着生命危险去收账,结果被绑架、勒索,差点丧命,最后回到农药厂却被无情地开除。同时,他视为精神寄托的戴黛也离他而去。于是,他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投入了昔日恋人的怀抱,成了现代化都市里所谓的“白领”。小苏是个十分契合时代发展的典型人物,尽管曾一度受困于农药厂的制度,曾一度被女友“逼宫”,但他用妥协的方式处理了农药厂对他的羁绊,凭着自己的隐忍,与女友走进婚姻的围城,湮没在俗世里。
小说用荒诞不羁的故事充分展示了“70后”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把他们迷茫困顿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们在与现实对抗的同时并没有丧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戴黛就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当他们在现实世界里被撞得头破血流时,惟有从戴黛这里才能寻找到一丝安慰。只要他们向时代低头,封尘心底的真实自我便能立足于现实世界。但像戴黛这样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的天使般的孩子,他们该如何立足于时代?在广袤而博大的国度里,他们竟连一个安身之处都没有,仅仅1000美金就令他们失去了根,漂泊异邦。
小说最后,路小路继续着浑浑噩噩、前途未卜的生活,他徘徊在戴城东郊货运站的月台上,远望着已经面目全非的现代化戴城,不知要去哪里。

  《天使坠落在哪里》读后感(六):平凡的岁月 诗意的天使

时隔五年,小说家路内出版了他“追随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天使坠落在哪里》,在完成了前两部作品《少年巴比伦》和《追随她的旅程》后,路内这样形容他对“追随终结篇”的期许:“我想,应该放一放,这次不是放熟,是放陌生,把之前的那种套路忘记。”如今,戴城青年路小路再度归来,似曾相识,却又令人耳目一新。
“我活在一个赖账的年代里。”小说开头,主人公路小路自白。时间推移到九十年代末期,美式炸鸡店出现、电脑手机开始流行,在政治和资本的笼罩下,遍地黄金,也遍地陷阱。社会成长的比人快,这咄咄逼人的一切,胁迫着戴城青年路小路和他的伙伴们在时代中茫然前行,有的人自暴自弃,有的人选择远走,也有的人莫名其妙地被命运宠幸。与路小路终日厮混在一起的农药厂三剑客中,北京人小苏温文尔雅,带有浓重的“异乡人”色彩的他原本与灰蒙蒙的戴城格格不入,却自己琢磨出了一套相处之道,在人们都以为小苏是处男的时候,他和突然出现的研究生女友领证结婚,回了北京,老杨和路小路一样是国营农药厂的子弟,念过大学搞过营销,心思活络算是“弄潮儿”的代表,他最终洗心革面去上海发了财,只剩下碌碌无为的路小路留在戴城,他像是个沉默的善后工作者,先安顿好小苏养的京巴狗,又把老杨在福利院认养的孤儿戴黛送去美国,路小路活的并不轻松,可他既不反抗,也不麻木,在挣扎中与戴城休戚与共,有戏谑,也有伤感。路内在谈起写作时说“这个时代一边前进,一边把后面的遗迹清扫的干干净净,我是想给被清扫干净的场景树碑。”小说中的路小路,就是这样的一个树碑的人。
在故事的末尾,素来懒散的路小路突然产生了庄严的情绪,他和宝珠并肩走在戴城的铁轨上,在日光灯的映照下,他觉得眼前这个女人像个天使,从童年时代姗姗而来,要俯身将他拉上天堂。路小路遇到过的女人不少,“天使”也在小说中出现过好几次——路小路在火车上遇到背着吉他的女人,唱的是郑智化的《堕落天使》;孤儿戴黛在游乐园见到长着翅膀的人偶,小苏便告诉他那是天使;老杨外出讨债遇上洪水,有个姑娘划着浴盆给他送吃的来,困境中他也觉得她圣洁可爱的宛如天使。在荒芜的境遇下绝处逢生,天使就如同某种诗意的寄托,王小波说“一个人拥有今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路内视王小波为偶像,在他的文字世界里,许多像路小路一样的人们精疲力竭地在大时代里东奔西走,他们的今生本身就是残缺的,充斥着荒诞、矛盾和自我怀疑,但他们仍旧把“天使”挂在嘴边,相信宗教和神明,似乎天使在,活着就不再是一件惨淡的事。
本雅明曾在《历史哲学论纲》中提出“新天使”的概念,他说:“天使的脸朝着过去,他看到的是一场单一的灾难,这场灾难将残骸抛弃在他面前,天使想停下来唤醒死者,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可是吹来一阵风暴,无可抗拒地把天使刮向未来,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称为的进步。”进步的巨轮碾压而过,连天使亦无能为力,路小路的青春结束了,路内也迎来他的四十岁,他承认自己的身上有路小路的影子,罗兰巴特将小说视为一次死亡,它把生命变成命运,把记忆变成有用的行为,这是一种只有在社会的注视下才能完成的转变,作者路内借着主人公路小路,纪念这个赖账的年代,而天使究竟坠落在哪里?天使藏匿在平凡的岁月中,在呼啸而去的青春里,谁都有可能成为谁的天使。
【2014 5 10 新京报书评周刊】

  《天使坠落在哪里》读后感(七):一种政治化的阐释

去看了首发式。显然,《天使》被定义成一部青春终结的小说,是个误会。如果说,首部曲《少年巴比伦》和第二部《追随她的旅程》可以称为青春小说的话,追三则显得有点勉强了。
先说追一。追一在政治上是很正确的,国营工厂的溃退,白蓝去国,路小路辞职,在一九九三、九四年这个时段把自己抛进社会,是一种比喻的话,它大致上表达了当下公知们的追求。不过追一中间有一段写六根在三资企业挨打,臆想中的新加坡工业园区会用鞭子抽人,总之是带有一点异样。到了追三,这部分被讲得非常丰富。
再说追二,追二正如作者所说,是个过度纯洁的小说。此语意味何在,可能是指它的幼稚吧,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可以撕开了阐述的,除了所谓小城市的青少年经验,但这部分经验在很多作家那里都能轻易达到,不足为奇。
追三对此的预期显然是不一样的,试着举例如下:
1,路小路从工厂辞职出来以后并没有获得幸福,相反,他留连在人才市场,任由资本主义企业蹂躏。
2,炸鸡店那段大写特写所谓“美资企业道德所在”,包括用电蚊拍打要饭的小孩。
3,农药厂的厂长忽然变成了董事长,对小苏而言,既捏住了政治前途,也榨干了剩余价值;董事长的残酷,以前不知道,只在资本论上看过到一眼……如此云云、
4,杨迟一个人负担起国营龙阳牌农药30%的销量,他要是辞职,就得有一半工人下岗;矬逼包部长吃饭资本主义,洗澡社会主义……如此云云
5,路小路一再声称自己不是打工,而是马仔,马仔讲究的是道义……如此云云
6,关于营销行业的大段议论,似乎是作者非要插进去的段落,不如此不足以解恨。
7,孤儿去往美国的篇章基本上都说清了意图,孤儿可以认为是一个隐喻吗?
8,最搞笑和自残的是以路小路的身份,和澳大利亚女孩大谈美国日本。
路内在首发式上说,这个小说的主人公在政治上既不能向左也不能向右,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因此说,青春小说之类的,甚至是青春终结都不足以概括这部小说,小说书写混乱,但不代表它写得混乱,人物在最后部分进入了故事中(在此之前他们都像是飘浮在故事之上),使之具备了力量感。
另外我很喜欢杨迟最后在福利院和和尚的对话。
你真的不要好报?
我真的不要,你那儿还有什么可以给我的?
它有点像一个关于当代的寓言,但小说中的处境都是真实存在过的。首发式可以肯定那两个嘉宾根本没仔细看这个小说。

  《天使坠落在哪里》读后感(八):天使坠落在哪里

路内的“追随三部曲”,终于陆陆续续看完了。记得在某一年的《收获》上读到一篇叫做《少年巴比伦》的长篇,看完有种“惊为天人”的感觉。当然这里的“惊为天人”是指--原来文字这么糙,情节这么扯淡,脏话那么多的小说也可以登上《收获》?那时候我没有去注意文字里的诗意和黑色幽默,只觉得看的过瘾。里面的地名,以及与上海若即若离的联系分明暗指了我的故乡苏州。“戴城”城南的农药厂,不就是我小时候一直经过,每次都掩鼻快跑的化工厂吗?翻开作者路内的履历:中专毕业,先后干过钳工、维修电工、值班电工、操作工、仓库管理员、营业员、会计、小职员、电脑设计、小贩、播音员、公关公司老板、广告公司文案等工作,而现在的他,已经被冠以“最好的七零后小说家”的头衔。就像他在《天使坠落在哪里》的序章中写的:我的前半生,根据作者简介,做过工人、营业员、会计什么的,这是噱头,使我看起来像是个阅历丰富的人。经常有姑娘撑着脖子问:“路小路,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我想我要是掏过粪,你就不会撑着脖子了,至少得捂着鼻子。事实上,过来人都知道,这些经历都不算什么,等于啥也没干过,它们是废话的人生。
长久以来,讲苏州话的男人常常让人觉得有点娘,当然这不是我的看法,而是很多自以为很爷们的北方人下的评论。他们大概只在粉墙黛瓦的中心地带匆匆一瞥遂下此结论。
在我读书的时候,觉得男生之间讲起苏州话绝对是属于另一个语言体系的。所有娇俏绵软的虚词助词全被打回了原形,代表生殖器的词化身三头六臂顽固地填满每一句话,这不是脏话,只是一种男生间特有的表达。比如我表弟的手机通讯录里没有正儿八经的名字,全是乱七八糟的绰号,什么猩猩、狒狒、麻团、长脚、呆*、*卵这类的。很失望在一众动物星球里找到我的名字“姐姐”。乏味到简直在他们中间无所适从了。看来他没把我归为他的同一类。从前这样今后也一样,就这么一路隔膜下去了吧。
作为“戴城系列”的第三本也就是收官之作,小说着力描述了主人公路小路到农药厂工作之后的一系列故事。其中他的发小也就是老杨大学毕业也发配回了农药厂,后来在孤儿院认领了一个小女孩戴黛,再后来老杨因为去县城讨债,阴差阳错被绑架差点丧命,正遇到98年夏天那场洪水,他被困在房顶两天两夜滴水未进,从县城回来之后就辞职去了上海;小苏是农药厂的化验员,寄住在亲戚家,后来毅然交给了厂里三万块钱辞职去了北京追随女友。而路小路因为在厂里打了车间主任被开除,然后又陆续做了公园飞碟操作员、肯德基小时工和婚纱店小弟,他的青春看似很长,却也有点人间喜剧的味道。串起他们三个人的是戴黛这个年仅4岁的福利院女孩。她知道自己是被爸爸遗弃的,福利院荆老师也知道她这样一个健康的孤儿注定会被一个外国人收养。但她还是怂恿老杨他们做了她几个月的“爸爸”,顺带签下了助养协议。天使的含义不知道是不是跟戴黛有关。最后一段老杨去福利院的那段,看得简直要掉泪了,不是离别的感伤,而是在福利院的一个孤零零的角落,那里无声无息地安放着很多“天使”,他们有着严重的身体残疾,有的甚至连父母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他们是福利院的一部分,那是一些注定找不到收养家庭的孩子———。
路内的文字,看似宣泄的背后,他总能用一些简单的类比将意向上升到一个小小的高度,或者将焦距变虚,露出空白给人思考。以此,有人说就有了些诗意和哲学的意味,也许吧。如果有的人的青春是由一堆目标一堆意义组成的,那路内笔下的路小路,只是真正践行了“活在当下”:并不是好人模板,却也并非十恶不赦,对陌生人没那么热情,却很容易被一些小事物感动到不行,仿佛这样自己就暂时脱离了那个没有隐私的小世界,他会把自己仅有的一些钱掏出来帮助朋友,并在朋友发达时开心地将他洗劫一空。
路小路并不是我认识的人里面的任何一个,但他却如此真实。我们生活的路径曾经重叠过,只是他读出了不一样的风景:我们会把狗尾巴草小心割下,编成一个小花环,而他则是重重扯下一把,摔在我们必经的路旁。

  《天使坠落在哪里》读后感(九):天使坠落在万恶的资本主义

《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终于看完了。三部曲还差一本《花街往事》,电子扫描版快看瞎了眼,不想看了。感觉已经听一个快老又丑的男人没头没尾絮絮叨叨说了大半生,再有些许细枝末节也就不那么在意了。
这两年我太喜欢路内了,不能看脸也不能期待改编电视剧,纯粹是字。前两年我喜欢骚气冲天大冯唐,喜欢人家有钱,现在看看我的“万种风情”根本没值得留恋,冯唐大叔骗人,再加上冯唐脸曝光多了,现在已经彻底没有爱了。
最开始看《少年巴比伦》的时候,我刚来处里报道。大领导不在,小领导看我啥也不懂,给我放一边学习,于是无组织无记录的我干脆电子书上阵,经常小领导一进屋的时候看我在那看电子书笑得直抽。从那时候爱路内,路内的字,像是一个中年朴素的大叔,一口一口地抽着烟,戏谑地面无表情地说着那些陈年往事,周围的人乐得嘎嘎的,他也付之一笑,一根又一根烟。因为平时搞笑惯了,所以不幸无奈说出来,也具有天然喜剧效果。当然,大叔很可能吹完牛逼,就接着搬砖了。
说路小路。黑板上使坏的学生应该写:“路小路爱厂医姐姐”。
路小路总是想起厂医姐姐,天大的碗大的事都能勾起回忆。在他前半生的烂桃花里,厂医姐姐是对她影响最大的,绝对是株好桃花。她不仅是初启蒙,还鼓励他,还是比他强百倍的人。戴城留不住她,人间小爱留不住她,纵使路小路表现得万般好。厂医姐姐太好了,好到一辈子忘不了,她留下“万种风情”,让一个再也不相干的人怀念一生。她出国了,戴黛也去了同一个国家,这种巧合让路小路心里舒坦——一切与厂医姐姐沾了边的都那么美好——这就是女神吧。
厂医姐姐呢,也许在异国风生水起,也许早就结婚生子,也或许落魄失所,但这些与路小路都没有半毛钱关系了。也许她想得起,也许早就忘了,也许想起来也觉得一地鸡毛啐之后快。自作多情的路小路啊,可爱可笑,又挺美好的。
好嘛。其实不止是在说路小路啦。有一个“只愿和你永不相见”的想念的人,也他妈挺美好的不是嘛。想念您,也和您没有半毛钱关系了。

  《天使坠落在哪里》读后感(十):这是伪书评

       为什么说这是伪书评?
       因为我接下来写的只是我这几天的心情,而刚好这几天看了路内的这本书。当然,正因为看了这本书,我把我自己跟路小路联系在了一起,尤其是个人的命运,还有那矬逼的性格和半辈子的倒霉运。
       路小路说,二十七岁之前是他的前半生。经他这么一提醒,我发现,我的前半生,应该是2014年之前。2014年,我二十二岁,这年的六月份,我跟耗费了我四年青春的大学说再见。2014年之前,我还是一个学生,我的任务是学习,我从来未工作过,尽管我做过暑期工,但我一直都认为我自己没有工作过,因为我不会因为丢失了工作就流浪街头,也不曾依靠那些钱去养家糊口。
       我想,我前半生这么无忧,导致我后半生都不会赚钱了,说得不那么难听,就是我没有找到一份好工作。我觉得,这跟我没有做一个称职的学生,完成我的任务有关。又或者,我那四年大学本身就是空白一遍,以致我的简历也是空白一遍。
       在路小路眼中,社会是一个多么操蛋的存在。在我的眼中,社会也是一个奇葩的存在。今天坐地铁回家,出站的时候卡里差一毛钱,在服务台补钱,看见一个少数民族的同胞把一个应该是指南针的东西放在地上,辨认好方向后,跪地朝拜。当时,挺惊讶的,第一次看见这种情况。后来,我出了地铁站,在公交站台等车的时候,看见一个中年大叔,把另一个上了车的中年大叔丢在地上的半根烟,捡了起来,满不在乎地叼在嘴里。本来这两件事都不值得一提,可是偏让我在十分钟内都赶上了。我当时就想起了路小路,我想路小路也会跟我一样,为这个操蛋的社会而深深地感慨吧?
       不要以为我刚才说,我的前半生这么无忧,就认为我要比路小路幸福。因为,我的前半生里没有女人爱过我,而要比这凄惨的是,好像我也没有爱过那个女人。其实,我也喜欢过一个类似于厂医姐姐的女生(嗯,厂医姐姐对路小路而言,就如那个女生对我言),不过路小路要比我幸福,因为那个女生从来也没喜欢过我,尽管喜欢了那个女生好多年了。那个女生最开始是做护士的,姑且称之为护士姐姐吧。厂医姐姐离开路小路后,路小路也会偶尔怀念,记得在书中的某一处说到,大概是发生了什么事(好像是织了围巾给戴黛),路小路再也没有想起厂医姐姐了。而我再也没有想起护士姐姐,是因为某天知道了护士姐姐有了男朋友。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一旦想起有了男朋友的护士姐姐,就是对护士姐姐的一种玷污。还有一个事实让我稍为不满,就是护士姐姐并没有像厂医姐姐一样去了很远的地方,有时候走在镇上,我倒是很害怕会遇见护士姐姐。
       路内把九十年代和路小路的九十年代,刻画得让我很是怀念,尽管九十年代的记忆在我脑海中残缺不堪。对于我来说,属于我的年代,应该在2002年以后。02年以后,我才开始活开,认识了护士姐姐,结交了知心的朋友。学习成绩优秀,重点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每一步都毫无悬念,顺理成章。我的年代,有快乐也有悲伤,但跟路小路的年代对比起来,就要显得单调和乏味。其实我自己跟路小路对比起来,就已经显得枯燥无味了。路小路在整个戴城游荡,而我只能在几平米的房间里徘徊。
       我从来就没想过会有走到尽头的一天。
       可是,到了10年,我似乎看见了尽头,而到了14年,我就真的走到了尽头。我开始为那些顺心的年头浪费了如此多的时间而感到后悔,我也开始为尽头以后的一片迷茫和自己的无力而感到恐慌。我并像路小路那样,做一个矬逼做得如此彻底。我不能赖死在家里,或者终日无所事事,我要一份工作,还要有一份跟自己的专业相对口的工作。可是,我又偏偏犯贱地找了一间行业里最垃圾的公司,却没有路小路那种能熬苦抗打击的能力,更没有路小路那种喜欢就做不喜欢就跑路的霸气和潇洒。
       前半生的结尾是如此的不堪入目,以至于后半生的开端是如此让人失望,说真的,我对自己的后半生的期望已经大打折扣。正正是因为这样,我忽然感到自己有一点跟路小路很相似。总觉得自己欠缺了些什么(当然我要比路小路欠缺多好几份爱情),却总是得不到,以至于得不到这种状态渐渐地转化成了习惯,而习惯则让人麻木。当我不再为某样得不到的东西而苦恼的时候,我也慢慢地不再为所有得不到的东西而苦恼。所有得不到的东西,都变成了不需要的东西。所有我需要的东西,都是我拥有的。
       然后,这个世界就开始变得无趣。我在路上,在公交车上,在地铁上,看见了各色各样的事物,我却以知足者的心态迈出每一步,每一步落在地面发出的声音都是那么的平稳,完全没有因为受到诱惑而产生半点不安。
       我看起来是多么的知足,我明明什么都没有,却感到自己什么都有。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内心并不满足,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