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死亡如此多情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死亡如此多情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9 21: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死亡如此多情经典读后感10篇

  《死亡如此多情》是一本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一):死亡的態度便是一個社會的縮影

也許是因為今日正巧遇上ins被封,周遭朋友反應激烈,又正巧看完了這本書,原本不喜歡用十分肯定的語氣的我,突然覺得這是一個需要嚴厲文字的時代。沉默不代表認同,但許多人卻需要指責才可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作為半個醫學生,原本就能比普通人更加體會到醫療這個行業中醫生尷尬的處境,同時在當下這樣一個群眾素質普遍偏低的時代,這樣的尷尬更是明顯。不能否認在醫生和病患的關係中,醫生應當佔據著主導的權利,而今,擁有這樣權利的某些醫生確實並沒有同樣履行著自己應當的義務,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沒有足夠醫學知識的患者及其家屬有權利質疑所有的醫生。花費比常人更多的時間,經歷比普通大學生更久、更辛苦的課程(雖然國內培育醫生的時間相對還是偏短),經過比一般行業更多的試煉與篩選,醫生在社會上本應該擁有比現在高很多的地位與回報。試想如果一個職業精神與物質的回報與其成為該職業的付出成正比,又有多少人願意逾越道德甚至法律的界限去斂得更多的財富呢?我相信既然選擇了醫生這樣的職業,就不會在意這麼多了。但是當下的現況卻是醫生待遇不好、風評不好,因而更多年輕人不願意選擇這條路,於是一部分人無奈以此為職業,從而無形中降低了該職業的服務水準,繼而導致其更差的風評,以此惡性循環。
回到這本書上,這本書裡有負面的例子,但更多的是正面、善意的家屬和患者,我想這是編者有意想傳遞正面的觀點,畢竟這個時代不缺乏令人失去信心、令人心寒的故事。起初在讀的時候很容易落淚,面對這個人生必須面對的節日,以及在這個節日之前每個人不同的經歷,以死亡作為終結,確實令人傷感。大約也是因為在第一章里,醫生這個職業的矛盾之處更為突出,更加令人反省吧。生活中太難得能夠有好的決定了,所謂的好,不過是權衡各種可能的利弊而得到的一個相對的結果。我也曾見過積極、樂觀的病人,也見過在醫院默默抗議,示威遊行并堵在行政樓前的家屬(或是托兒)。也許這樣的對比更令人心寒。但很慶幸,在這書裡我看到了許多善良的人,這個世上已經有太多沒有善意的人了,哪怕這隻是編者創造出的一個幻境,也能讓我有一定的信心相信我還能夠保持著善良活下去。我很慶幸自己當初有選擇醫學的虔誠和決定,儘管最後的結局可能並不是那麼契合,但起碼我能夠試著去體會這樣一群人,站在被許多人認為是麻木的人的立場,客觀的去看待一些問題。
在這本書裡也提過,許多病人或家屬認為醫生的職責就是把病看好,如若看不好便是醫生的責任。這絕對是當下許多人的心態。但無奈的是,有許多的疾病並不在醫生的掌控範圍內,有許多疾病雖然有醫治成功的案例及方法,但在醫學上並不能完全解釋其原理。這意味著什麼?就是有可能會有失敗的結果。醫學不像地心引力,每個人的雙腳都必須站在大地上。同樣的診斷可能有著不同的症狀而同樣地症狀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再加上治療這一選項的配伍,結果更是有多種可能。這也是為什麼醫生的培養比其他職業所需要的時間更多,把醫學稱為經驗真的不為過。又岔開了。當一個人面對死亡時候的態度,或者大部分人面對死亡的態度,可以很好地反映出這個人或整個社會的處境,因為這是生命最後的最後,無法逃避的終點。如果坦然面對自己的一生,便也能坦然接受這樣的歸處;更多人能泰然接受,便意味著他們沒有被這世界扭曲。
真的希望有更多人能夠讀到這本書,哪怕讀完之後有的只是震撼。我們都活在自己小小的圈子裡,越來越多的事情告訴我,不是當事人的你永遠都不了解別人的辛苦和痛楚,只有真正看清了,才能夠得出判斷。因而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看到 這樣的書,能夠被震撼甚至引發反思。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二):看看我们都要面对的死亡

看完这本书,心情好沉重。虽然等自己读了8年医学院后也未必是医生,是医生可能更多的是在中医方面的科室而不是ICU,但“救死扶伤”是同样的。珍惜二字,谁都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去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工作学习中一天一周甚至一个月一次地去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尽管有时候是没什么好聊的,比如我就是这么个不孝顺的孩子。看着这本书,要想想自己最亲最爱的人,就觉得可怕。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如此文艺,然而死亡却不是一个人,将死之人,的事情,因为人有他的社会属性,充当着一定的社会角色,他的存在也让其他人相对充当这另外的角色,像父亲女儿。中国文化传统里以孝为先,其实应该也不仅仅是中国,世界上有谁不爱自己的至亲之人?因为孝,当至亲之人有不测,我们尽全力去守护和抢救,但是,有人因为太有钱,而“求死不能”,而有人因为没钱,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想要安静离去却被家属执拗地挽留着,没有尊严没有质量,没有了对生命的念想和希望,苟延残喘地忍受急救所带来的他人无法理解痛苦和折磨,求生不得,家徒四壁,没有医保,社会弱势群体,加上目前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提高,穷人能看得起病么?现代医院里一架架冰冷的昂贵的医疗检查设备和器械,让我又不禁感叹中医漫山遍野的中草药简便低价的一针一罐,我也不知道中医的一针一罐一丸一散一碗汤能救人能救到什么程度,ICU的,肿瘤的,虽然古书有记载到中医急救和外科现在的中医也能对付一些肿瘤,“厚德博学”,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精诚济世”吧!“健康亲情”,永远属于第一!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三):若不贴近死亡,便无法体味人生百味书中悲伤

这本书若是让没有和死亡擦肩而过的人读,大概只能感觉到些许感动吧。
11月底到12月初正好是学校各类迎新年晚会的爆发时节,这是喜;然而家里的电话却让我心情沉重的度过这段时间,这是悲。悲喜交集,这就是人生。成都的天气湿冷,我的心境沉重,伴着这本书带给我的最真切的体会,让我来讲述我自己的经历,若有启发,乃我之幸。
11月24号,中午,我接到家里的电话,一般都是我跟家里打电话,如果是家里来电,想必是出了什么事。
电话里,我妈说我爸得病了,我问什么病,她说现在是全身黄疸,巩膜泛黄,B超和CT都做了,医生认为胆囊附近病变,但是还没有确诊,需要进一步做核磁共振,不过医生说不是胆结石,可能是胆囊炎,这是最好的情况了。
我赶紧上网查,查各种资料,胆囊附近的病变,无非是胆囊炎、胆结石、胆囊癌、胆管癌这几种,医生说不是胆结石,而且黄疸症状又比一般的胆囊炎严重,那么我心里已经有了最坏的打算。其实我妈心里也知道,一旦不是胆囊炎那将意味着什么。胆囊癌变前期无症状,一旦出现黄疸必是晚期,此种癌变对放化疗不敏感,且预后极差,病人生存期只有半年。我妈还在心惊胆战等待检查结果,我在查看了大量资料后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甚至把缓和医疗都看了一下,但是心里知道也许真正的结果下来时,我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接受。那段等待确诊的日子,我很害怕接到家里的电话,我害怕电话里传来不好的结果,每次手机震动或者指示灯闪烁我都会心惊肉跳的拿起手机解锁屏幕,我想把手机扔在角落,似乎这样就能避免这场灾祸,从此不再听闻有关的任何信息;但是我又很担心不能及时收到消息,不管是好是坏;于是我把手机一直带在身上,却也会时不时调成静音,似乎这样就能够让消息来的不是那么突然,让我能够缓慢地接受。
11月25号,核磁共振,无法确诊
11月26号,增强CT,无法确诊
最后依然怀疑是胆囊炎,但是不能最后确诊,需要转院。我妈心里的石头此时稍微落地了,但是我还不能放松,因为胆囊部位病变很难确诊,仅靠影像学和血常规指标有时都只能看个大概,至于最终结果也许只能开刀之类的才能知道。所以我心里明白在最后的结果下来之前,死亡依然徘徊在眼前,无法逃避,无法退让,我从没有离它这么近,从来没有想过死亡会这么快的来到我身边,在我猝不及防间带走我身边的亲人
11月27号,周五,办理转院手续
11月30号,周一,转入到另一所医院。
12月1号,开始常规检查,无法确诊
12月3号,B超检查,无法确诊
12月4号,CT检查,初步认为是胆囊炎
12月7号、8号,无进展
12月9号,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直接用内镜探查胆囊胆管口,准确度很高,可以看作最终的宣判。我在极度的忐忑不安中等来了结果,初步确诊为胆管结石、胆管口狭窄合并十二指肠溃疡,附带胆囊炎。12月10号,再做一次增强CT。12月11号,专家会诊后最终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溃疡和胆囊炎,建议手术治疗切除胆囊,并视胆管口狭窄情况进行胆管改道。至此,我却没有特别的欣喜,也许是做好了各种打算的结果吧,或许是这次经历真的影响了我的生死观,死生变易,人生如戏,也许人本来就应该不悲不喜吧。又过了几天,手术做完了,胆囊已经切除,胆管口虽然略有狭窄,但医生决定暂不改道,术后现在正在恢复期。
整个检查确诊历时接近三个星期,就在这三个星期内我把这本书断断续续地读了一大半,书中悲欢离合似乎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些逝去的人,他们最后的日子被记录书中,洗礼着每一个读过此书的人,正如书中前言所说,不知死,焉知生,死生由命,如是而已。
在这期间我在知乎上读了大量的问题和答案,看过无数的癌症患者的自白,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魏则西,西安电子科大计算机系2013级学生,年纪轻轻罹患癌症,辗转多地仍无治愈希望。还有2013年不幸去世的程浩,他生前文集整理成册的书《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也让我收益甚多,如果他还活着,也跟我一样大了吧。他们的痛苦和绝望,深深叩击我的心灵,已经逝去的人还有仍在抗争的人,他们的人生轨迹也许不能够很长,但总会照亮我们,生死之事,尽听天命而已。死亡并不遥远,也许一转身就会跟他打个照面,我们每天都在憧憬未来的同时是否想过死亡是什么感觉,很多人觉得自己会在死亡面前变得坚强,但你真的想过当你事业有成扶摇直上,人生即将打开新篇章时,生命若是戛然而止会是什么情况吗?那些罹患癌症的人在得知患上绝症时心态都会暂时陷入绝望,之后才会转为接受,但是生活上空依然布满阴霾,你能想像那种时刻徘徊在死亡边缘,觉得整个熟悉的世界和你所热爱的东西都将消逝而去的心情吗。没有经历过死亡的人有时会嘲笑那些罹患绝症的人的软弱,都觉得自己必能乐观向上,勇于面对,然而这一切都将在真正的垂死边缘化为泡影,那时才会觉得——活着真好。
乐观并不能战胜死亡,对待死亡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面对,在活着时了解他,体会他,在将来的某个节点,拥抱他。这本书会让你体味到死亡面前的悲欢离合,看世间百态其实无关痛痒,一切都比不过死亡所带来的生与死的碰撞。中国文化害怕并忌讳谈论死亡,然而这并非好事,多了解死亡未必能让你像庄子一样鼓盆而歌,但必能让你心无所怨,亦无所惧。百位医生口述的临终场面,会让你真正感觉到——生死之外,尽皆小事。
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虚惊一场。凡事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此文,既是书评,亦为注记,写于大四毕业之前,希望多年以后重拾此文时仍感生命厚重,此生不虚。
                                                                                                       ——2015年12月24日上午 写于成都西南交大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四):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一个个临床故事收集成一本书/用简朴的言语讲诉/但每个故事都让人感动
这本书其实最主要还是侧重于/对临终病人面对的救治问题/
从病人的角度选择/治,还是不治
医生在紧急关头又该如何救治?
学医几年/明白生命虽然坚韧/但也脆弱/不堪一击
从医两年/对死亡更是看淡/看开/也常常思考死亡这个话题
有想过假释自己也患上绝症/生命只剩下短暂的3个月/
那么接下来的路线/我该如何走下去
是成天呆在医院接受治疗/拖延时间/还是抛开一切杂念/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好好的过仅剩不多的日子
我会选择后者吧
我不知道治疗对于即将走向死亡/还有什么意义
每一天/吃药打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是个病人/让自己一直处于面对死亡的状态/又何必呢
过自己想过的:静静地窝在家里看几本书/天气晴朗/出去走走、玩玩/
上帝要带走你的时候也不必慌张/就那样吧/坦然面对
这就是我想要的/无悔/无遗憾
哪怕自己这么想的/但一旦面临自己的亲人/似乎总有不甘
接受不了/TA早离你于世/希望TA能治疗/且效果良好
希望TA在这世界多留一秒是一秒
忽视了TA在治疗上的痛苦/忽略了TA 内心的最想要
爱让自己分寸/慌了手脚
所以/面对死亡这个话题/永远会有争论/且不停息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五):生如夏花之璀璨,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本书买来已经有一段日子,最开始买这本书的目的是认为也许它能带给我很多不一样的收获,同时也担心它会给我带来无限的负能量,所以我始终不敢打开。昨天晚上在看了电影《入殓师》之后才有勇气打开这本看似有些沉重的书。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只读到100页(1/3),书中的每一个故事带给我的是无限的感动。
是的,我会流泪,在这个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我流泪并不是因为故事中患者的离世,而是故事中医生、患者及家属在整个故事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有些患者“求生不能”而最让人心痛的是那些“求死不得”的人;看到这些,我想: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为了让自己死的有尊严,也会登陆《选择与尊严》网站写下我的五个愿望!
这本书虽然是临床医生讲述的临终故事,却没有悲伤的气息,更多的是理智、客观及无奈的情感;我越发敬畏“医生”这个伟大的职业;在医患关系一度下降的今日,我多希望能有更多的患者及家属能了解每个医生背后的付出。
书中的讲述这也有我认识并且关系不错的医生,每当我读完他们的故事我都有一种想要给这个老师打电话的冲动,我想感谢他陈述的故事给我带来的伟大的震撼!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我们如何能真的做到“生如夏花之璀璨,死如秋叶之静美”?是的,我们除了活着要有尊严,死去同样也需要尊严。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力量,使我更加勇敢!
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要面临死亡,把死想透了想明白了,活着的时候就多了一份自由和洒脱,当死亡来临时,则能坦然、从容和淡定!“生如夏花之璀璨,死如秋叶之静美”,这该多好!
——摘自《死亡如此多情》
真心的把这本书推荐给各位
由衷希望我们能够对医生多一份理解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六):生如夏花之绚烂,逝若秋叶之静美


莎士比亚曾借哈姆雷特之口感叹:“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然而,在我看来,这看似宏大的问题其实对大部分人而言是个伪命题。我们首先不能选择是否降生,降生在什么国家,哪户人家,也很难选择自己何时离开,以何种方式离开。当然,选择自杀的人除外。不过在很多宗教里,自杀也是对神的亵渎,是不允许的,这也增加了人们选择如何死亡的难度。
我们中国人对于提到死亡是很忌讳的,哪怕是很多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大家普遍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不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第十一》)想不明白,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的确是个适合做学问的人。这种不直面死亡的回避不仅使儒家无法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更使国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很少去思考探究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不是千方百计寻求“长生不老”、“长命百岁”,就是想方设法研究如何“健康养生”和“无疾而终”。我总认为这更多是对于我们身体的爱护,而非对我们生命的尊重,毕竟终究,所有人都是要离开的,生前较少思考死亡的人们难免在面对死亡和痛苦之时手足无措,不胜惶恐。
《死亡如此多情》这本书的出版,为帮助缺少宗教信仰的国人面对死亡,免于惶恐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户。这本书记录了60多个医护工作者口述的患者临终故事。这些患者中有柔弱的婴儿,有青葱的少年,也有正当年成人和耄耋老者,他们大都没有名字,却他们的故事却都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想象着如果我是他们,或是他们的亲人、朋友,即便坐在满是陌生人的地铁上,也时常让我忍不住要掉下泪来。
我们往往习惯了“人民”、“国家”、“民族”等宏大的词汇和叙事方式,却轻易忽视了每个生命的价值。每个人都是宇宙中孤独渺小而又软弱的个体,我们都只能在很有限的自然条件下存活不超过3万多天,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让它更加宝贵,也应当让它更有价值和尊严。这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选择,包括很重要的,对临死前治疗方式的选择。这也是贯穿这本书的一个理念: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选择一种有尊严的离开方式。
这本书始终在讲的另外一句话来自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想必这也是一句所有医生都耳熟能详的座右铭。这不仅仅揭示了医学所具有的局限性,更谦卑地指明了医生的最高价值:医者仁心,满怀对患者的同情、关怀和慈悲,才能为短暂而脆弱的生命带来更多的安慰。
虽然向死而生,但希望每一个生命都能“生如夏花之绚烂,逝若秋叶之静美”(泰戈尔《飞鸟集》)。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七):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出生之前,爷爷奶奶外公就已经不在了,外婆现在快70岁了,但是身体依旧硬朗的很。出生之后,我也没有怎么进过医院,生过的最大的病也不过是水痘而已。所以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死亡之于生活的意义。直到有一天,我妈打电话跟我讲,她好像得了乳腺癌。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当时接到电话时的感受,只知道眼泪立马就掉了下来,然后马上从学校赶回家,陪她去医院仔细检查。等待报告出来的那段时间是最难熬的,像是死神的镰刀悬在头上,一触即发的危险感。值得庆幸的是,复查的结果是好的,没有什么大问题。当时那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我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心有余悸。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他对着我所爱的人虎视眈眈,仿佛在密谋一场惊天的风暴。
    这本书之所以能给人以感触,是因为它在平淡的字里行间所描绘出或惨烈或平静的生死诀别。我们如何给垂死之人以尊严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讨论。这是每一位医生、每一位患者家属不能不面对的问题。我从前不像学医是因为怕自己当医生之后会看淡生死变得冷漠,现在想来,我是大错特错的。我相信医生有着与生俱来的对死者、伤者的怜悯,他们的冷漠有时候更是一种自我保护,多愁善感的人大概是忍受不了生离死别的痛楚的。
    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更加能体会这句话。人生不带来是对的,人死不带去却是讲错了。死的时候啊,总有不舍,总有遗憾,你经历了生活,生活也给你以馈赠,将馈赠终将变成你参加死亡盛宴时所着的盛装。人的一生能讲很多的故事,离开这个让人眷恋的世界时都得那一个,必然是最让人感叹的那一个。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八):谁也不能平静地面对死亡

       怎么说呢,心里承受能力一般的人不建议看。尤其刚开始的时候,看进去就觉得心里堵住一样难受,因为往往会联想到自己的家人。
    往往对自己来说,死亡并不可怕。但是对于亲人,爱人,感觉就不一样了,尤其是看见他们痛苦,想到再也见不到他们,那种无助感和恐惧感就会涌来。书我没有看完,我承认,死亡,正常人还是少谈论。
    最后,在看这书的时候,岳父突发脑出血。
    愿我爱的人健康。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九):品格的最真实体现!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书中的逝者多数并不具有高深的宗教修为,但最后的表现都让人叹为观止!
不过这本书中所选例子中的人物,和众多现实中的已逝或将逝者比较起来,都是非常突出非常优秀的了。毕竟这是一种境界,对多数中国人来说忌讳“死”,因而在这方面受的熏陶和教育是很少的,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又有几人能够从容淡定呢?
厚积薄发,我想这些都是书中已逝者在人生旅途中的沉淀和积累的自然显发!但,有的逝者又是那么年轻,难道是天妒英才?
苏格拉底说:“男子汉应在平静中死去”。这本书讲到的多数人都可以称为男子汉,多值得学习,事实上很多人也确实是成功者!
人生观很重要,人死观同样如此!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十):死亡如此多情

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
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
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
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
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
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
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
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
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
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
有没有多点这类书籍介绍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