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读后感10篇

2017-11-29 21: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读后感10篇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一本由苏杰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52页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0年4月,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后感(一):《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的敲门砖

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书是因为有转行这方面的想法,然后在知乎上搜索有关产品经理相关问题的时候,被强烈推荐所以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了这本书。
本以为会有好多深涩难懂的专业词汇,甚至专门准备了笔记本做记录。但没想到的是整本书里完全是通俗易理解的话语,作者一步步为我们讲解了什么叫产品经理,产品经理需要做什么,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怎样锻炼等等一些列可以说初入这个行业的fresh所迫切需要了解的东西。
不同于其他书籍往往是概念堆叠,满篇的大话空话,《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书将你该做的第一步,第二步都列出来,从为什么,到怎样做一个个都告诉你,通过一个个例子生动鲜明的帮助你理解每个概念。
比如他讲,学会需求分析是产品经理需要做到的第一件事情,产品经理的道路上没有银弹,只有从本职工作中找到有关产品的事情做一些尝试,然后从生活中身边事开始以产品经理的视觉开始考虑。接着就举出“抢车位”游戏的例子,为什么豪车和平价车停车费一样?为什么偏偏设定四个停车位?
原来是因为第一为了保证游戏公平,使用户的游戏体验能构公平,第二停车位多余四个的话,会造成用户的视觉疲劳。这样通过一个例子来讲解这个观点 ,使得自己这个新手往往可以心领神会
值得一提的是,整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看下来,自己在做笔记的同,对整个产品经理的发展道路有了一定清晰的认识。而具体的步骤有以下
第一需求分析,里边包括了需求采集的方法,分别是用户访谈,用户大会,调查问卷等等,细致到每一种方法应该问一些什么问题,采取怎样的形式都有解答。
第二数据分析,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应该对哪些数据了解,应该采取什么软件对重要的数据分析,甚至列举了一些假数据,假案例,防止我们作为新人走入这个职业的深坑
第三,对于用户二手需求的采集,单项需求卡片工具的使用等等
……
整体上来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书完整的概括了一个产品经理职业生命周期里的各种注意事项,以及学习的技巧和方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讲,作为一个想了解这个职业的人来看,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观看的入门书。
自己准备再看一遍,对书里的知识点再做些梳理,最后,祝所有想入职产品经理职业的人,一路顺利!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后感(二):像产品经理一样思考

未读其书,先闻其名。“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一句话已经是家喻户晓。在作者苏杰看来,产品经理不是一个职业,而是指一类人。
       只要你能够发现问题并描述清楚,转化为一个需求,进而转化为一个任务,争取到支持,发动起一批人,将这个任 务完成,并持续不断以主人翁的心态去跟踪、维护这个产物,你就是产品经理。
       大部分人都不会去从事产品经理这一职业,但是我们可以像产品经理一样思考。在书中有提到很多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去学习利用。
       技术人员与产品经理的思维有所区别。技术人员的思考方式是分解,遇到一个问题时,把这个问题拆解成很多个小问题,然后一个一个解决,是总-分式的思考方式;而产品经理遇到问题时,会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用户到底有什么需求,然后再把需求拆成几个问题来解决,是分-总-分式的思考方式。对比来看,技术人员是按部就班,指哪打哪;产品经理要追根溯源,找出最根本的需求。哈佛大学营销教授 Thedore Levitt 教导他的学生说:人们不是想买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钻头,而是想要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洞!(People don't want to buy a quarter-inch drill. They want a quarter-inch hole!)发现用户想要的四分之一英寸的洞就是产品经理的工作。
       在发现需求之后,产品经理有几种满足需求的方法:改变现状、降低理想和转移需求。改变现状是最笨的方法,直接开发一个产品来满足需求;降低理想则是通过打预防针或者是和更糟糕的情况来比较,降低人们的预期,但这种方法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转移需求引导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需求上,让人们关注别的更强烈的需求。在生活中除了改变现状,我们可以更多地想想能不能用后两种方式来满足需求,多多尝试用巧力。
       在产品经理眼中,万物皆产品。产品经理的职业病是把凡事都当作产品,分析一下其逻辑。产品经理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分析细节背后的原因。比如玩qq农场的时候,每个人拥有的土地上限是怎么设置的,为什么要这样设置;界面里的某一个按钮为什么是在这里,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在苏杰看来,产品经理应该是通才,要广泛地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因此,产品经理既要热爱生活,留心生活的方方面面,又要热爱学习,广泛涉猎各领域的知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因为人人都可以像产品经理一样思考。学习产品经理的思考方式,像产品经理一样生活,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更多的可能。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后感(三):一些收获

利用去公司实习前的这一段时间,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仔细研读。思考做产品对自己的意义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题目是具有一定煽动性质的。
但是苏杰同学,在开头的自序中写道:
“不是每个人都能以产品经理为业,但在我看来,产品经理是一类人,他的做事思路与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只要你能够发现问题并描述清楚,转化为一个需求,进而转化为一个任务,争取到支持,发动一批人,将这个任务完成,并持续不断以主人翁的心态去跟踪,维护这个产物,那么,你就是产品经理。至少,你已经是自己的产品经理,这才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真谛。”
从书中了解到的产品经理是什么:
第一章 写给-1到3岁的产品经理
先是明确产品经理的意义,我们到底合不合适当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是干嘛的,如果想要当一名产品经理,应该怎么做呢?
对于对产品经理一无所知的我,有了一些了解。
而且在这一章中给我们指点了一个求职的很有用的技巧。
“研究几十家公司的产品经理招聘广告。我一直觉得把研究成果做成一份漂亮的调研报告,而后去应聘产品经理是一件很靠谱的事情。”
其实不仅仅是招聘广告,也可以是你其他产品的体验报告也是一件很靠谱的事情。
以及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表现。
“主动去熟悉工作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是与需求分析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去了解产品的各个方面,包括功能、用户、技术等;去认识团队里的兄弟姐妹,熟悉将来要合作的兄弟部门的同事。”
第二章 一个需求的奋斗
身为一个产品经理,需求是离不开的东西。就是要洞悉用户的需求,并将需求转化为产品。
作者将在工作中所收获的经验娓娓道来
“试图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是一个灾难,那会让产品成为一个臃肿不堪,谁都不满意的四不像”
每个人都需求都是有差别的。当成为产品经理的时候,面对那么多需求,该如何取舍呢?
“优先满足哪些用户的需求和产品商业目标要结合起来考虑”
需求分析的概念:
“从用户提出的需求出发,找到用户内心真正的渴望,再转化为产品需求的过程”
之后,又分析了用户。用户不一定诚实。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
“怎么说表现了目标和观点,怎么做反映了行为,用户怎么说和怎么做经常是不一致的。”
而且给出用户研究的一些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以及在这些研究方法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真正伟大的需求分析师,可以无视用户想要的东西,去探究他内心真正的渴望,再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或者说是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
面对需求的处理办法:
“需求来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那么减小这个差距就有三种方式
1、改变现状
2、降低理想
3、转移需求”
“不要试图满足所有用户,一切皆看性价比”
“性价比=商业价值/实现难度(简化为开发量)”
第三章 项目的坎坷一生
产品经理与项目经理的区别:
"产品经理——靠想。产品经理是做正确的事,其所领导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是否能够给公司带来利
 项目经理——靠做。项目经理是把事情做正确,把事情做得完美,在时间,成本和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完成目标"
第四章 我的产品,我的团队
这里说了团队中包含的各个组成部分。而产品经理就是游走于各个不同组成成分之间。因此,为了更好的沟通,更好的理解团队,设计出更好的产品,各方面都需要有所涉猎。
关于设计
“第一个层次,本能水平的设计是基础,产品要有用,能满足用户的某种需求;第二个层次,行为水平的设计是保证,产品要能用,要好用,顺利解决用户的问题;第三个层次,反思水平的设计是升华,是难以捉摸的用的爽”
第五章 别让灵魂跟不上脚步
这个事关于产品战略的一些问题。
“可行性分析的思路可以简化为下面三步:
第一,我们在哪儿;第二,我们去哪儿;第三,我们怎么去”
第六章 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
这是关于个人修养的一个问题。
建议不妨去看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从书中获取的新知识:
1、互联网产品设计的五个层次:战略、范围、结构、框架、表现
2、管理的能力,其实就是“在资源不足的情况把事情做成”的能力
3、马斯洛理论: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4、一切的错都是产品和我们的错,用户没有错。
5、骑墙的大多数说的是,大多数人没有明确的观点,尤其在网络这样一个不用负责任的环境下,所以常见的情况就是那几个人的观点引导了群众的观点,随机的初始值决定了结果,这个时候你只有单独和跟风者交流,才会发现他根本不是那么想的。
(群众有时真的是愚昧无知的,很可怕。可参考乌合之众对于群众的描写)
6、需求三层:基础、扩展(期望需求)、增值(兴奋需求)
理论依据参见KANO模型
7、工作量=(最乐观+最悲观+最可能)/3 或者 工作量=(最乐观+最悲观+最可能*4)/6
8、凡是会议,就总会有人缺席。所以别忘了把会议记录发给所有干系人。
9、请赐予我力量,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并赐予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10、去做工程师会显得太外向了,而去做销售又显得太内向了,工程师把我们当做业务人员,市场销售却把我们当做技术人员。
从书中明白需要培养的技能:
1、Excel简单技巧
“一些Excel的简单技巧,建议大家还是学习一下。比如条件格式、筛选、单元格有效性、单元格锁定、隐藏等”
2、BRD的撰写
3、学一点UML:类图、用例图、状态图、时序图、活动图、及其他
5、学会使用Axure
6、Visio
7、Word:打开word绝对不是一开始就码字,而是要先设置一堆东西。比如页面、格式、样式、标题级别等。充分利用word的自动功能。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后感(四):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书笔记

`整理人:怪木西西 时间:2015.12.26`
##书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
>苏杰,2006年加入阿里巴巴集团,一直担任产品经理至今。
##介绍
>一本真正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实战手册,内容都是来自实践的总结与分享。无论你是不是产品经理,只要你在互联网行业,都值得一读,因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读书笔记
###自序
是谁?每次 K 歌都对着点歌面板评头论足
是谁?逛超市时总在想“这个商品能解决什么需求?”
是谁?会给自己的个人发展做战略规划。
是谁?一定要在自己的婚礼中讲一个 PPT。
是谁?会拿用户调研的方法与亲朋好友交流。
是谁?装修房子的时候抢着当项目经理。
是谁?看电视广告总想在几十秒中提炼出三大卖点。
是谁?会给自己的孩子设计各种“功能点”。
是谁?访问任何网站都能一下子挑出好几个 Bug。
###我真的想做,怎么入行
>SNS 里的抢车位游戏,曾经很流行,也许你考虑的问题是:应该怎样玩才能赚更
多的钱?怎样最快地买到想要的车?怎么玩最爽?……而产品经理的视角则是:为什
么每个人是 4 个车位?如果车位多了会怎么样?不同档次的车为什么停车费是一样
的?如果高档车停车费高了,会有什么优缺点?
##产品经理招聘广告背后的东西
- 官方说法
>需要全面负责产品的整体实现过程。
- 私下交流
>因为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比较新,所以具体要做哪些事情没有开发人员、测试人
员明确,于是,干多干少全凭自己决定。
- 事实真相
>具体的职责不清楚,就意味着事情多起来没个谱,任何与产品有关的事情都可
以是你的,总是闲不下来。
- 官方说法
>需要能承受压力、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综合素质要求高。
- 私下交流
>看到这条就怕了吧,产品经理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更看重质量而不是数量,所以
很难用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来衡量绩效,经常好几天没什么产出也很正常。这时
候你可千万别崩溃了。
- 事实真相
>可是,产品的任何方面、团队里其他人做的任何事情如果出了问题,产品经理
都很可能要背黑锅。
- 官方说法
>对市场发展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力,辅助决策公司战略方向。
- 私下交流
>你真的可以决定公司产品长什么样。
- 事实真相
>产品当然是老板生的,你也就是给它化个妆。
- 官方说法
>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出色的团队合作精神。
- 私下交流
>有很多机会展示你的想法,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利用工作机会认识公司里几
乎每一个人。
- 事实真相
>你总是某个产品的信息交换中心,也是各方共同挤压的对象,哪边都不得罪真
是一门艺术。
- 官方说法
>关注业界动态,对互联网产品兴趣浓厚。
- 私下交流
>因为你要了解行业的最新资讯,做竞争对手分析,所以需要不断去各种网站注
册、试用,老板无法判断你是否在冲浪或瞎逛,全凭自觉。
- 事实真相
>这样时间久了是很痛苦的,整天被那么多垃圾产品恶心,自己做的产品看太多
了更觉得恶心……
###一个产品经理的-1到3岁
- 入行头半年,打杂当菜鸟
- 入行半年后,学习怎么做
- 入行一年,开始问做不做、做多少
- 入行两年,项目与团队
- 入行三年,战略与修养
###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
>不要试图满足所有用户,试图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是一个灾难,那会让产品变成一个臃肿不堪,谁都不满意的四不像
###用户访谈
>用户经常会骗我们,用户倒不是想故意欺骗我们,而可能是:他们被问了自己也没仔细想过的问题,又不想回答不知道,就在现场编造了一个看似有理有据的理由,或者他们有讨好访谈 者的心理,会回答他们觉得你希望听到的答案,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想法
###调查问卷
做调查问卷和做任何产品一样,先想清楚目的,然后明确样本对象、调查渠道、时间计划等,最后才是问卷内容本身。
无论是网上还是线下,作答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否则很多人看一眼就被吓跑了。开篇一般放一些简单的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很想知道的内容,需要思考的,较敏感的问题一般放在中间;而**有关被访者个人信息的题目一般放在问卷的最后**,以免
应答者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有所顾忌,进而影响其他答案。
###沉默的大多数
>《长尾理论》里说到“沉默的大多数”,那么站出来的总是很少数,而且往往是 非典型的用户,不能保证其代表了目标用户的想法;而“骑墙的大多数”说的是,大 多数人是没有明确观点的,尤其在网络这样一个不用负责任的环境下,所以常见的情况就是开始表态的那几个人的观点引导了群体的观点,随机的初始值决定了结果,这 个时候你只有单独和跟风者交流,才会发现他根本不是那么想的。
###数据分析
我们要意识到,用户“怎么说”和“怎么做”不同,甚至经常有矛盾,有时候用户的行为比语言更能反映出他的真实需求。
虽然数据不会主动骗人,但我们经常无意或有意地误读数据。
举个例子,对一个人群,人们的身高用平均数来衡量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知道身高属于典型的正态分布,中间多两边少,所以一个平均值就能了解群体的大致情况,而对人们的收入,就不能用平均值来衡量了,一个超级富豪和1000个零收入的人一平均,很可能得出人均收入 100 万的荒谬结论。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学习统计学的知识 12,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对数据保持中立的态度,尽量不要“为了迎合一个观点而去找数据”,减少利益牵扯,比如为了证明老板的判断,或者为了保持自己之前拍脑袋的英明形象等,你明白我的意思。
###少做就是多做
比如,一个最简单的“评论”功能:既然可以发评论,那么……
是不是需要改评论?
删评论?
发的权限是否要管理员设置?
那么改的权限呢?
删除的权限呢?
是否可以引用别人的评论?
评论被人引用了是否可以再改?
如果可以改那么是不是可以保留修改记录?
如果管理员改了一个评论,那么作者是不是不能再改?
评论是否要有数量和时间限制?
评论要不要翻页?
如果要翻页是在本页翻还是新打开业?
评论能不能带图片?
带了图片那是不是能上传?
能上传之后是不是要删除?
是不是要提供自定义评论排序?
##产品中的文案设计
- 低级:错别字、语病、标点符号
- 中级:用词不统一,不准确
- 高级:语言风格不统一,产品气质不统一
###最好的资源:老板
最初的菜鸟啥都不懂,蒙着头做事,等着老板哪天来临幸,好汇报一下工作,而往往老板要主动找你问事情的时候就是他开始担心的时候,这时候的菜鸟很容易把事情做偏,吃力不讨好。
渐渐的,菜鸟觉得这样太辛苦了,于是每走一步就问老板,“我碰到一个问题,应该怎么做”,这叫**让老板做问答题。**于是菜鸟再也不会做无用功了,做起事来也踏实多了,但是老板心里嘀咕起来,太烦了,终于在某次菜鸟又来问问题的时候,冲了他一句:这些问题你怎么自己不先想想就来问,你什么信息都不给我我怎么告诉你答案……
菜鸟继续体会,发现让老板做问答题老板是很累的,需要**让老板做选择题**,于是,每次有问题的时候,他都会自己先收集n多的背景资料,然后选出几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再拿着所有的这些资料给老板做决定,现在好多了,老板开始有点爽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菜鸟发现有些问题经过自己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以后,已经被自己解决了,大喜。
又是很久过去了,突然有一天,菜鸟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还可以更进一步,**让老板做判断题**。于是菜鸟在每次呈现给老板几条解决方案以后,又会加上自己的选择:我觉得A方案是最好的,因为什么什么……当然,菜鸟毕竟是菜鸟,经常与老板的判断不同,因为各种原因,但菜鸟在疑惑中又学会和老板讨论,渐渐的学到了一些老板的判断方法。
白驹过隙,慢慢的老板发现,自己做的判断题答案都是“勾”了,似乎每次菜鸟的汇报自己就是听听,嗯嗯两声就没什么事情了,但是菜鸟仍然在及时的问,不停的汇报,也越来越学会跟老板开条件,要资源,当然目的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这就是:事情我做,黑锅你背,各司其职。这是职业的思维,老板“嗯”了一声,就意味着这事情菜鸟做起来是经过授权的,出了问题是要老板来背这个黑锅的,对于菜鸟来说,稚嫩的肩膀经受不起,所以要找人帮忙,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
再往后,事情如果向好的方向发展,那就是老板不愿意再帮你背了,你可以完全自己决策了,爽么?其实,只是新的轮回,可以自己背黑锅以后,必然碰到更大的黑锅,还是要让老板背,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肩膀得到了锻炼,必然的。
###赠送礼物和激励员工的艺术
1.大中之小不如小中之大
>送礼的时候,在一个不太昂贵的礼物类别中选择一个比较贵的礼物,要比在一个比较昂贵的礼物类别里选一个比较便宜的礼物收到的效果更好。比如送一条1000元的围巾效果会比送一件1200元的衣服好。
2.有用的不如无用的
>最好的礼物应该是吃不掉、用不掉、送不掉也扔不掉的东西。比如有纪念意义的奖杯,刻上他的名字,千万不要是几瓶酒这种,能喝掉、能送掉。记住,送礼不是为了别人好,而是为了你自己好,要让对方开心,并且感谢和记住你。
3.说要的不如想要的
>你应该把人们想买却舍不得买或者想买却不好意思买的东西送给别人做礼物或作为奖励。比如5星级酒店1000块一顿的高档餐券,更多的是心理满足感。
4.有选择不如无选择
>奖励或送礼的时候最好不要让接受奖励或礼物的人自己选择。不然的话他会有“我放弃了另外一种选择的感觉,患得患失很不爽”,经典反例就是:奖励海南游或现金2000元。
5.小奖不如没奖
>人们做事往往是出于自己的内在动力,而一旦与奖励挂钩,就变成了一个经济交易,做事的人会开始衡量投入产出的物质性价比,所以给小奖反而不如不给奖。惩罚也是如此,小的惩罚反而不如没有惩罚。
6.晚说不如早说
>在期待的过程中,让员工的快乐最大化,从而增强激励的效果;让朋友在期待的过程中提前享受到礼物所带来的欢愉。如比尽早宣布奖励大家去海南玩,如果可能的话,在项目开始前就给出承诺。
7.一次送不如两次送
>如果你打算给别人两件礼物的话,那么最好分两次给。因为快乐也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同样的道理,很经典的结论:好消息要分开说;坏消息要一起说;大好小坏一起说;小好大坏分开说。
8.公开不如不公开
>工资体系最好还是不公开的好,以避免员工相互比较而心理不平衡,也就不必用涨工资的方式来进行协调,因而避免了整体工资水平的提高。
9.涨工资不如发奖金
>一次性涨工资在最初可能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但时间久了,人们也就适应了;而间歇性的,特别是不定期的发奖金给人的快乐一直在延续,不易适应。另外,发奖金给公司带来较大的回旋余地。当然,选择采用发奖金的方式来替代涨工资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最好该行业的所有企业都有这样一种默契或者说共谋,大家都选择发奖金作为激励的手段。
###我们急需靠谱的会议
首先,明确目的,最最重要,其实做一个会议和做一个产品也是一样的。不要试图在一个会议中解决所有的问题,就算你要连着召集两个参与人大部分相同的会议,我也建议你把它们分开,甚至,更好的做法,合理安排一个会议中的议题,可以让部分人早点走,或者晚点到。依据目的,**类似的日常会议一般在15min~2、3个小时不等**。
会议前,做好准备工作,资源的确定是小:会议室、投影仪、白板、纸笔、网络等等(视情况而定);人员的确定是大:确认好“必选”的和“可选”的,不要漏人,也不要叫闲人,把握**“大会决定小事,小会决定大事”**的原则(“大/小”指的是参会人数,比如全公司的会议,是没法讨论事情的,只能传达信息)。
识别出会议的KP(Key Person,关键人物),通常是最大的一个或几个老板,**提前当面或者电话知会一下**,然后发出会议邀请,我们用outlook。而发送时间,我觉得日常会议**提前24~72小时**比较合适,看情况。邀请中需要注明会议的时间、地点、议程,每一项议程的估计时长,并且附上需要讨论的文档初稿,要求大家会前阅读(虽然很少有人能做到,很现实的问题),而对于KP,争取提前与他讨论关键议题,达成一致,叫做“串供”,这会让会上省很多时间和精力。正所谓,**要想让会议不流于形式,就要把会议本身变成走走形式。**
会议中,关键人物,在会前10min左右再次确认。关于迟到问题,其实没法避免,一般等个5min是 极限,如果能想出合适的惩罚规则,会比较好。会议要有明确的主持人和记录人,当然可以是同一个人,主持人主要掌握整体时间进度,控制个人发言时间,均衡发 言机会,保证议题不走偏;记录人要如实做好记录,特别是“会议决议”与“遗留问题”(详见下一节)。所有事情,尽量在会上达成一致,给出“会议决议”,实 在不行的可以作为“遗留问题”。最后,牢记很实用的“所有人提供意见,少数人讨论,一个人拍板”的民主集中原则。
会议后,**会议记录**最重要。尽量在24小时内邮件发出,收件人是所有参与者,抄送给所有参与者的老板,让老板们看到手下干的活,让大家知道老板们看得到他们干的活。然后给出**“时间、地点、主持人、记录人、议程信息”**,其实都不关键,关键是**“会议决议”**与**“遗留问题”**。 会议决议就是传达,是会上大家确认过的,写明是谁最终拍板的,其实也是增加他反悔的成本,形成习惯以后,大家才能都清楚决议的严肃性,并且保证后续动作的 连贯;遗留问题要描述清楚是什么问题,谁负责解决(一定只能是一个人),这个人承诺解决的时间点。相应讨论过的文档有更新,也应该补充发出(不一定是做邮 件附件,我们通常给个wiki永久链接,自己去随时查看最新文档就好了)。
###产品经理的餐馆菜单
- 特定人群细分版本
>比如情侣来了就送上情侣菜单:一心一意、天长地久、爱你在心口难开
- 特定时间、事件细分版本
>比如每年六月,大学生毕业,推出“我们毕了业菜单”
- 菜类顺序、配图与否、配图方式、标价方式都可以去想
- 电子菜单
>自动收集客户数据、什么时候来的、吃了多久、几男几女、点了那些菜、后续可以统计每个菜被点的次数、分析其与价格、季节等因素的关系;再加上客户评价、做出各种菜的个性化推荐系统、按照价格排序、客户“好评”排序、点了一个菜之后,菜单会告诉你“吃过这个菜的人还喜欢……”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后感(五):与其看不如做

之前从很多方向得到相关的反馈说这本书很值得读,是互联网产品人的入门书籍等类似的评论。作为一个在互联网做了小两年但是一直在门外晃悠打杂人士来说,我抱着崇敬的心情开始读这本被不少人捧的跟圣经一样的教材。但是读下来感觉却没有之前说的那么好。
这本书对于完全没有职场经验的人来说,是本入门的读物,里面讲的更多是方法论的东西,真正涉及互联网产品并没有很深入(说实话我也觉得互联网的感觉不是看书能看来的,更多需要自己琢磨体会)。
书中对于流程的介绍和分析问题方法的整理还是很适合初入职场的人学习理解(虽然类似的流程在一个产品团队里呆一个月都能学的七七八八),但是看多少书也不如自己实际做一做来的实际~虽然自己也没做到这一点但是还是希望与大家共勉吧。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后感(六):提供精品学习知识,想要得到帮助的还不去看看:www.guigutang.com,交流或下载分享资料也可加Q群201135745

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步入社会这么多年,你还坚持在学习吗,下面我分享个学习的平台,我相信一定会对你有帮助的:www.guigutang.com,交流或下载分享资料也可加Q群201135745。。。。。。。。。。。。。。。。。。。。。。。。。。。。。。。。。。。。。。。。。。。。。。。。。。。。。。。。。。。。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步入社会这么多年,你还坚持在学习吗,下面我分享个学习的平台,我相信一定会对你有帮助的:www.guigutang.com,交流或下载分享资料也可加Q群201135745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后感(七):读后感by不会撒娇的上海姑娘

读后感:
1. 很实用。书中有不少实际案例,很具体,很让我在书中也仿佛体会了苏杰的工作和生活一回。对于互联网工作的人,很有帮助。以后碰到问题,可以针对性地再看一遍书,作为参考。
2. 很有正能量。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自己更努力。我没理由不加油了。整本书都是苏杰学习+实战+总结的积累的。有些好习惯我也可以效仿,比如每天总结,系统化地总结;不断地思考;多看书……
3. 最后一章,觉得产品经理的职业病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因为互联网产品迭代更新很快,实时分析各种微观数据,这是传统行业没有的。所以用经常用互联网思维去分析传统行业的运营,会发现很多可优化的地方。
推荐指数:五颗星。适合互联网入门者看(必看)。-1岁的人看看自己有没有兴趣,0-3岁的人可以比较自己和作者的工作生活。里面有很多推荐书籍和方法论。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后感(八):这是一本真诚得让人感动的书

  这是一本读着让人感动的书。
  语言不华丽,专业知识也不够深入,但那种仿佛和热心学长闲来谈心的感觉总让人对它爱不释手。
  本书的最佳读者正如作者自己的定位——-1~3岁的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作者对行业全面却不晦涩的勾勒,生动而真诚的文笔会让对产品经理这一职位有充满憧憬和热情的菜鸟们受益匪浅。
  作者并不是混迹互联网江湖多年的老手,甚至互联网行业从业四年的经历只能算是入门不久,但却是一个愿与他人他人分享职业成长经历和快乐的人,或者形而上的说,一个理想主义者。作者的行文特点,用两个字就可概括——真诚。他意识到自己对职业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实际上对于刚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互联网行业能诞生几个大牛级的人物呢?),他也就放低了架子,不空谈理论、不堆砌术语,有的只是认真的思考、真诚的建议。
  全书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是作者与读者们关于产品经理的基本概念、职业素养、初期的职业发展的交流。第二章至第四章则从互联网产品生命周期、团队管理等角度较全面地介绍了产品经理在互联网行业中的职责。第五章和第六章则是作者结合着职业对读者职业规划、自我修养的建议。全书组织可能不算严谨可是有趣的插图和隐于文中的心灵鸡汤式的只言片语都会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本书也是大三在读的笔者确定了产品经理的求职方向后的第一本职业相关书籍,深感收获很大,故撰此拙文与大家分享以书为友、以书为师的愉悦经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后感(九):入门其实不难

这二十多万字是作者对自己入行四年来的一个系统的总结和回顾。对初入行的人来说有很好的指导性作用,因为这书主要讲道,而不是术。而作为同样入行四年的我,流程管理三年(顺带也参与过几个全生命周期的项目,跟过几个项目经理)产品经理一年,虽然书中很多内容多有涉及,却频频佩服作者如此清晰的思路和全面的知识。从需求,项目,到各团队,再到公司的战略等,任何一点拿出来都可以侃侃而谈,事例,故事,参考书都不拉下。可见,没有平时的勤于思考反省,和博学广识是无法像作者一样积淀出如此多文字。
本书主要谈四块内容:
1.需求。明确用户是谁,要解决什麽问题。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四种需求采集方式:用户访谈,问卷调查,可用性测试,数据分析。用思维导图开发需求。
2.项目。我跟过三四个项目,对这节的内容再熟悉不过,都是些软件工程里的理论结合自己公司特点的做法。写的是项目中会遇到的问题,如何做的。所以也没有太大惊喜。但是想,如果这节是我自己来写,还真写不出如此思路清晰的文字来。
3.团队。讲产品经理如何在商业(销售,市场,服务),产品(设计师,运营),技术(整个研发部门)团队里穿针引线,游刃有余。也揭开各种部门的神秘面纱。
4.战略。讲个人成长和公司成长的相互作用。
最后,附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里又总结了产品经理应该承担的六方面职责:1.市场调研,2.产品定义和设计,3.项目管理,4.产品宣传,5.产品市场推广,6.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这六方面是否都做及孰重孰轻,视不同公司而异。但是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归纳和推荐的一些值得看的博客和书单。
总的来说,作为产品经理的入门书,这真是本值得推荐的书。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后感(十):看这本书想明白了很多问题

不得不说我真的是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老早就说想写一篇书评(或读后杂谈),却被我一直拖到现在。
想先说一下自己的背景,我是一个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一直想做产品经理,本来这个暑假应该去互联网公司实习,但是专业课程要求我们去养鸡场实习五十天,不去不给学分,不给毕业。因为对专业本身不感兴趣,实习也是百无聊赖,便开始重新阅读这本书。
在网上找到了这本书的pdf扫描版,但是用多看阅读扫面板不能做笔记,而且排版字迹排版也不如多看制作,看了前几章便“下狠心”花银子在多看书城购入了电子版。
这本书是在养鸡厂实习间隙看完的。捡完鸡蛋,喂完料,挑选碗鸡蛋,午休,睡觉前,这些时间间隙看完了这本满是干货的书,也让我想明白了几个问题。
1 关于为什么要做产品经理?
   产品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悄悄地改变了世界。改变世界是多么激动人心,让我们这些大四学生热血沸腾的四个字呀。我所理解的改变世界并不是要求我们要像乔布斯那样开发全新产品,颠覆行业,也不是像比尔盖茨那样改变全球电脑。我所理解的世界是一个可以很小可以很大的概念,可以指全球,也可以指身边的点滴小事。比如,我通过自己的想法,付诸实现,改变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点小习惯,提高了一点点生活质量,都是改变了世界,我身边的小世界。
   放在其他行业实现这样的梦想,是一个成本很高的事情,但是互联网却可以用较小的成本影响非常多的用户,前提是自己的想法足够好,并实现。这恰恰是我在还没有认识到有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之前对于梦想的初衷,我的力量很小,我的想法有无限可能,我可以改变世界。
2 关于我的专业与互联网
  我的专业是动物科学,面试的时候经常会被问到“为什么你一个动物科学的学生会想来面试互联网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动物科学作为一个传统行业,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行业产品很成熟,大部分公司更加关注的是在市场,营销上的创新,而不是产品上,而我想要的创新是在产品上。
  而互联网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充满着各种可能,更需要创新的想法,这也是我的信念。
  必须承认的是,我的专业在客观因素限制下与互联网相差很远。但是一个专业交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大学学习在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专业就是找了一个特地的领域来练习思考的能力。我上过的课,做过的题,背过的重点,考过的试,都在教给我一种思路。
3 什么叫做管理?
   管理不是管一群人,而是在有限资源下发挥和这群人一起达成目标。产品经理可以是一个leader,不能是一个boss。
4 产品开发像一个生态系统,
 用户是我们的云,提供水汽,通过需求过程的催化,水汽凝结成雨,项目为河流,雨水从中流过滋润大地,我们的团队犹如各种动植物在其中促进整个过程,而战略就像阳光一样驱动着整个过程,所有的这些根基就是大地,即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
还有书中关于需求,项目,团队的一些方法,(不是方法论),都是很实在具有可操作性的干货。
和我一样的大学生看起来可能会感觉有点距离,有过产品实习经验的同学看起来会更加有体会,获益匪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