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与地坛》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10篇

2017-11-28 21: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10篇

  《我与地坛》是一本由史铁生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地坛》读后感(一):墙下的那些事

        初识秋天的怀念,那是踏进地坛的第一步,第一步却是如此的伤感,不难想象,倘若 人一直处在伤感的天空下,得到的会是什么?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却如此深深的陷入其中,在其挣扎,在其祷告,那还能怀念下去,无疑是又一次次的在伤口上撒盐罢了......
       
         《墙下短记》,始终是其内心的对于现实的写照,面对墙,要么屈服在它的淫威之下,要么就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否则鼾声又起。往往之中,更期望在其下绕道而行,走走停停,却总是走不过困苦的难堪,停下冥想还是祈求,无疑是自掘坟墓了...谁又能逃离注定的坟墓呢,何况我们不是上帝,想想终其一生不过是自我挣扎了....
          

  《我与地坛》读后感(二):绝望和重生

每次看史铁生的文字总是不能自已泪如雨下。也许是他对生命生活的淡然处之打动了我,也许是他在撕心裂肺的绝望后燃起生生不息的希望感染了我,也许是他朴实无华的文字深深地震撼了我…… 史铁生,他的存在,总有一处渲染到我的生命。
看他的文章,就像是面对面地在听他在倾诉,很平淡无奇的语气,像是在讲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很久远的老故事。看着眼前的文字,似乎就像是看到他那张从容淡然的脸一样,内心平静却又无法平静地汹涌澎湃。他用平淡无奇的语气把我带进他的回忆里,又用戏谑动情轻松的把人从他的故事里牵引出来。然而,我却一次又一次地陷进他的过往里,难以走出。在他身上,我总是容易想到这样一句话“当我在抱怨我的鞋子不够漂亮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街角的小女孩没有脚。”看吧,这样是不是觉得自己还是备受上帝宠爱的。可是这样愚昧的自我安慰往往不能满足贪婪的内心。我也想像他那样成功闪耀;我也想像他那样内心平和波澜不惊;我也想像他那样能用文字打动人,激励人……然,这些我都做不到,是不是太失败太不幸。这样的问题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答案。因为我还有爱我的母亲,她还能看着我闹,听着我笑。不管我有多糟糕,她依然不会否认我半句。她也一直是希望我能安然过生活,仅此而已。就像史铁生的母亲从来不指望他有多成功一样,只要他好好活着,所有的苦难她来承担。我常常想,比起他的病痛,他最大的遗憾悔恨悲痛,便是他母亲的突然离开
他在很多文章里提到他的母亲。《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那么多的文字里,除了描述他那不安分的内心,暴躁的脾气,虔诚的祈祷,安然地接受或不甘地挣扎,更多的就是对母亲的追悔。生病初期,他把对人生无望的茫然;对生命无常的绝望;对上帝不公的控诉变本加厉地把气撒在母亲身上。以至于母亲的突然离开让他更悲伤无措。他肯定恨极了他的母亲。因为她走得太早;因为他还没来得及淡然对母亲说话对她笑;还没来得及骄傲地对她说一句:看,我虽然没有了双腿,可我依然为自己碰撞出来一条路。他肯定也恨极了自己,为什么觉悟那么迟。为什么没有好好对她。为什么不能早一些让她看到自己可以好好活着。
尽管有那么多的悔恨,那么多的不甘,那么多的祈祷,他却不会再宣泄不满了。他学会了在被命运玩弄这一出戏里,反转演出,跟命运玩闹得很好。在他的《好运设计》里,他用诙谐语句把人生设计得一帆风顺健康的体魄,聪明的头脑,姣好的容貌,学业事业风生水起。这是不是我们所有人想要的美好人生这样的幸福会不会使自己心灵安定。不能吧。因为不能,他又设计了种种小痛苦或小困难,克服之后,才有了苦尽甜来的踏实的幸福感。生活里是不是顺顺利利得到自己想要的才会有幸福感呢。很显然,并不是。在他能淡然接受这样的困顿之后,还能以这种积极乐观的诙谐来引导我们好好生活,好好看待挫败,不公,生活,生命。
“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像是在他的文字里得到了重生一样,我又在绝望的内心里生燃起了新的力量。我想这也是自己为什么那么留恋他的原因。

  《我与地坛》读后感(三):无

读到最后一篇,眼前倏尔出现儿时经常见到的一位年约二三十的叔叔,双手努力摇着轮椅的,我总是呆立原地望着他从远处来又去向远处。从未好奇他坐上轮椅的原由。

原由不过是下一过程的开始。想起小学好友的爸爸意气风发时出了车祸,后来拄着双拐,迟缓地日复一日地独自压了近二十年马路。每次见到他,会凑上去陪着走几步,寒暄几句,但因为不知他成天胡思乱想些什么,找不到话题,匆匆告别。

史铁生若是还能走,也许宁愿用拐杖。幸运的是,他为胡思乱想找了个出口:写作。这个成天胡思乱想的人,周身都是敏感的隐形触角,皮肉之躯中藏着千回百转真诚。置身于地坛中感受万物之存在,肉身之局限,生命之轮回,从缤纷的谜面慢慢思索到谜底:人生虚无。虚无的思考中出现了母亲小心来寻的身影,生出了尘世的羁绊。扶轮问路,在虚无的人生中寻一些趣味。

说来奇怪,今年看的所有影音书籍或多或少涉及命运,此前我完全不思考命运二字。

也许是人一旦发生点身心都触动不已的事,就会想到命运吧。臣服于强烈的命运感,反而会得到宽慰。这本散文集时不时透着对命运至此的臣服后爆发的生命力。有一篇看起来畅快至极,群山响遍回声,今夕何年?生死无忌。

  《我与地坛》读后感(四):静静流淌的生命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午后,有些阳光,也有一丝阴郁。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人民文学纪念版,喜欢这样的封面,淡雅的素描,干净的书名。其实,读了之后发现这正是书中文字的风格。
史铁生的文字就如印象中家乡的那条小河,静静的流淌着,它的欢乐、痛苦,在时间的长河中,既那么渺小,又那么鲜活…
无私母爱的回忆,
“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
读来催人落泪,还有对生命的思索,曾是多么痛苦的生死拷问,在他的笔尖流露出来的,却静静的,还带着一丝淡淡的诙谐,但自有一种安静的力量在,让人肃然起敬
关于写作,“写,真是个办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静。写,这形式,注定是个人的,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诚实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中的阴暗,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
斯人已去,“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
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
史铁生,一个静穆、丰厚的生命。

  《我与地坛》读后感(五):先不做评论

        只是粗略的读一遍就妄图对此书做以评论是不负责任的,看似作者只是在叙事在怀旧,但是平淡的行文间却不乏真理,这些真理是作者用数次与死神的照面、无数次的痛苦的挣扎中慢慢的悟出来的。对于这些我们只需要慢慢的领悟慢慢的消化,常读常新。所以,第一遍,不敢评论,只摘抄。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些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让我惊叹的是作者思考的高度。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里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任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我与地坛》读后感(六):勇敢面对生活

看这本书的源头来自一堂课中见到有个学生在看,就买来一本,发现其实文章并不长,书中其实是很多文章的合集,断断续续看了几篇,我其实不是太爱看这类散文的,所以很长时间书都没有看完,不过《我与地坛》却比较熟了,原因在于我跑步时下载了一篇《我与地坛》的有声读物,边跑边听,很多话听过好多遍后挺有感触。
地坛是什么地方,对于史铁生来说它就是一个心灵避风的港湾,我们看到了一个残疾青年怎样在这个港湾中体察人间冷暖,感悟人生的。人在最弱的时候敏感度是最高的,史铁生正年轻遭遇瘫痪的严重打击,身心都受到煎熬,他所感触的肯定是常人所体察不到的。当时他也想放弃自己的生命,但他最终还是顽强的活了下来,其中母亲给了他无比重要的力量,还有在地坛中所见到的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他们也都是经历不幸但仍顽强活着的人,这些人也给了史铁生鼓励感动,让他顽强的走了过来。我觉得看过《我与地坛》,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价值。在生活中人也要学会感恩,学会坚强,学会正视生活中的挫折,我们都要好好活。
最后摘录一下这本书中的好句吧。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别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所以您得知道,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可是我还知道,消灭人性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消灭欲望。那么,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史铁生《我与地坛》
即便是多么骄傲的人,据我所见,一躺上病床也都谦恭。
危卧病榻,难有无神论者。如今来想,有神无神并不值得争论,但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自然会忽略着科学,向虚冥之中寄托一份虔敬的祈盼。正如迄今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也都没有实际的验证,但那向往并不因此消灭。
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将来你工作了,忙得一点时间都没有,你会后悔这段时光就让它这么白白地过去了。这些话当然并不能打消我的死念,但这些话我将受用终生,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我频繁地对死神抱有过热情,但在未死之前我一直记得王主任这些话,因而还是去做些事。使我没有去死的原因很多,“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亦为其一,慢慢地去做些事于是慢慢地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
在以后的岁月里,还将有很多我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仍旧有时默念着“上帝保佑”而陷入茫然。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惟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史铁生《我二十一岁那年》
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三个字,他在所有人欲望前面设下了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中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和刘易斯的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史铁生《我的梦想》

  《我与地坛》读后感(七):我与《我与地坛》

史铁生和地坛的缘分来自于他年轻时一场重大的变故,我与史铁生的地坛的缘分来自我
周期性的情绪低落。虽然我从《我与地坛》当中获得过很多慰籍,乃至心情不好的时候
我总会对自己说,去翻翻看《我与地坛》吧,可是我绝不赞同把这本书和心灵鸡汤画等
号。
我认为心灵鸡汤的特点是寡淡,几小勺人生感悟,兑上些似是而非不咸不淡风花雪月的
漂亮话,再好的几汤也成了涮锅水。《我与地坛》恰好相反,浓缩了一个骤然失去健康
的青年,而且本来就是一个思想充满活力特别热爱阅读和思考的青年,在失去行走能力
之后的15年间枯坐在一个荒芜的古代园林里对生死,自然,命运,时间,轮回和信仰的
思考。有人说大部分人写作都是在和读者的对话,而《我与地坛》则是史铁生的自言自
语。我很喜欢这个说法,因为他文字的真诚朴实,的确像一个人的喃喃自语。不过我觉
得《我与地坛》更像史铁生和上帝的对话,从迷茫开始,到询问(很多时候是质问),
到哀求,到试探,终于倒可以平静的讨论,最后达成谅解乃至妥协。因为这样的谅解和
妥协是来自于谨慎又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以及在极端的孤寂当中才能有的对这个世界
的细致体验观察,其中凝聚的力量,决不是网络上雪花飞舞般的心灵感悟可比拟的。
《我与地坛》是本很好读的书,确切的说,不是一本书,它的篇幅大概就是部中短篇小
说的长度。说到它的好读之处,请允许我对史铁生的文字魅力表达一下钦佩:他用两三
万字寻微探幽般讨论人生最终极的问题 -- 生命的意义,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对于
这种可以称作装逼利器的问题,他的文字里没有任何故作深奥。而哪怕在描述人生中最
大的不幸,最令人愕然的转折,最深刻的悔恨,最无法平息的伤痛的时候,你也从《我
与地坛》中看不到任何声嘶力竭。
我觉得仅仅用克制之类的写作技巧来形容史铁生的文字,是很不公平的。他的确是克制
,不过他的克制是来自锤炼,不是咬文嚼字的锤炼,是在和命运的对话过程中,通过不
知疲倦的自省获得的哀而不伤,谦卑,以及面对未知的未来的勇敢和坦诚。长达十五年
的对人生最沉重的难题的苦苦思索凝聚而成的文字,却如此温和平易,恬淡优美,我觉
得这些对于史铁生来说“不是别的”,这是他的“罪孽和福祉。”
史铁生在地坛的十五年,有三个问题交替来骚扰他陪伴他,“第一是要不要去死,第二
是为什么活着,第三是干吗要写作”。我相信除了第三个问题,每个神志清明的人在生
命的某一段时间都考虑过这些,但是如果你要真跟自己或别人投入地讨论这两个问题,
那一定是场伤筋动骨的讨论。大学的时候有个别的系的同学休学,据说是神经出了问题
,传言满天飞,我恰好是这个同学的好基友的好基友,原来他所谓的神经出的问题,不
过是无法停止思考为什么活着,思考得太投入,夜不能寐,很苦恼,就跑到水房里去唱
歌,如此夜复一夜。
我听到这件事的反应跟周围很多朋友一样,觉得这位同学真的有点神经病,这种问题,
不要说想不明白,想明白了又能如何。还好,史铁生比较幸运,或者说比较不幸,他失
去双腿的时候跟我那位同学差不多岁数,在最有理由没心没肺的年龄里,恰好什么没心
没肺的事儿都不能做,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索,所以他每天到地坛去钻牛角,也不会有人
说他是神经病。作为读者,我就是单纯的幸运了。我在人到中年突然发现自己很想讨论
一下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发现茫茫人海,能和我讨论这些问题的人不超过三个,而其中
两个已经失却联络了。还好有史铁生,还好有他和他的地坛,他们就像一个老朋友,对
我说,来,咱们聊聊这些问题吧,不要害怕,你不是神经病,你不会走到死胡同,因为
虽然“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然而回避和躲藏不是唯一的出路。
史铁生还说,你可以逃避一场旅行,但是你却不能逃避生命这一场缓慢孤独的旅程。

  《我与地坛》读后感(八):名家名作

史铁生的大名一直如雷贯耳,近期看了他的这本《我与地坛》,可能是因为自己岁数小,不是很难看的进去,一些内容的深度理解起来有些吃力。但是真正的名家就是读他的文章,你会觉得是自己理解力的问题,而不会去质疑他的观点、他的水平,这也是对一个名家的尊重吧。希望等自己有更多阅历之后,能够在细细品味一下这本书,现在的自己还是不够感性啊。
读书摘抄:
      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有知识不是有文凭,有知识不是被知识霸占,有知识不能只是对物的知识,而是得有对人的了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我与地坛》读后感(九):生活,没有那么多理所当然

我对于史铁生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小学的那篇课文《秋天的怀念》,记得当时有老师来我们班听课,班主任让一个同学起来朗读课文。读着读着,坐在我旁边的听课老师就默默地哭了起来。当时的我还不懂,为什么老师会哭。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当我在《我与地坛》中再次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眼睛也湿润了。人生,总要经历世事才会成长起来,对于文字的理解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发深刻。
在《我与地坛》里,我看到的是人对于苦难的无助。这让我觉得人真的是很渺小很脆弱的。史铁生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失去了双腿,仿佛在这个人生的春天里下起了暴雨。我如今也是二十岁了,我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我也失去双腿。从小到大,我都是幸运的。而慢慢我将这一切视作了理所当然。我可以健康的活着,我可以上学,我有朋友,我家庭并不贫困,我父母恩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健在。我甚至觉得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当我慢慢长大,身边接触到一些形形色色的人,我才发现这些细小的事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当你拥有这些并且把它们视作理所当然而毫不珍惜的时候,有多少人正在羡慕着你的生活。所以当我们忙于生计奔波忘了给父母亲打一个电话,当我们忙着交际应酬忘了和朋友吃饭谈心,甚至当我们因为欲望忘了好好爱惜我们自己的时候,那些艳羡的眼神告诉我们:人,要学会珍惜。
而当我们真正经受苦难的时候又要怎么办呢?书中有句话说的好,“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将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和骄傲。”也许苦难会让你偏离原本的生活轨迹,消失在迷雾森林,也许会让你寻找到一片新的人生风景。也正是经历过苦难的人比正常人多了一重思考与领悟。“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他,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让自己接受苦难,也给自己一个机会重生。上帝为锤炼生命,将布设下一个残酷的谜语。而史铁生认为,人类不仅要接受苦难,更要努力战胜它。“看来他懂,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正视苦难,接受苦难,战胜苦难,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史铁生虽然没有了双腿,他也是奔跑着的英雄。
   
   
   
   
   
   
   
   
   
   
                                               2013.9.16

  《我与地坛》读后感(十):“要爱命运”

沉重、凄惶。置于死地而后生的释然。也许与彼时的心境相通吧,对这本书的调调和自我排遣和安慰颇有好感。命运沉重的打击,生活的种种不如意,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痛苦、怨恨,消极的情绪弥漫开来,但毕竟理智还在,没有自暴自弃或一味的自怨自艾。思考着出路,出口,就这样一天天摇着轮子坐在地坛古朴的墙根下,看日出洒在荒藤古树上,看日落一点点从园子里褪去,看四季轮回,看阴晴圆缺,一个人在园子里静静的坐着,内心却波澜起伏,自己和自己对话,纠结、打架、商量、释然,终于有一天认清了命运的真相,他在文字中寻找生的希望,参透了死生的哲学,参透了寂寞,在地坛的草木间找到了勇气和智慧。
认命,除此之外还能怎样?和命运休伦公道。与命运抗争,抗争不过,接受命运。接受天命的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如尼采说“要爱命运”,“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爱命运”即是爱上帝——上帝创造了无限种命运,要是你碰上的这一种不可心,你就恨他吗?“爱命运”也是爱众生——设若那一种不可心的命运轮在了别人,你就会松一口气怎的?而凡•高所说的“经历生活”,分明是在暗示: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
对园子景物的描写,以及由景触情,彰显文字的功底和厚重的思考。
“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