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蓝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蓝花读后感10篇

2017-11-29 22:04: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蓝花读后感10篇

  《蓝花》是一本由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213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8-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蓝花》读后感(一):“百年难遇的奇才”、诗人、思想家诺瓦利斯(Novalis)

诺瓦利斯(Novalis,1772-1801)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思想家。诺瓦利斯作为大名鼎鼎的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天才,被歌德、席勒等人视为“百年难遇的奇才”。他更是思想家和基督教的先知,守望着一种现在的和未来的基督教的到来——就根本而言,他堪称基督教的秘传大师。翻开任何一本德语诗选,诺瓦利斯的《虔敬之歌》和《夜颂》都是保留篇目,前者甚至至今还在教堂里面传唱。诺瓦利斯的作品有一种信号作用,以一种特定的精神——灵魂的经验为根据,这种经验在诺瓦利斯身上有着清晰的轮廓。他的抒情诗代表作有《夜之赞歌》(1800),《圣歌》(1799)等。他还写过长篇小说《亨利希·封·奥弗特丁根》,书中以蓝花作为浪漫主义的憧憬的象征,非常著名。1772年5月2日生于曼斯菲尔德附近的上维德施泰德一贵族世家,从小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1780年,诺瓦利斯孩童生活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转变。那一年他九岁,不幸患了痢疾,以及作为此病后果的胃下垂。在使用了令人痛苦的刺激药物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疗养之后,他的健康状况才得以改善。而经此一病,他的心智似乎一下子苏醒了。诺瓦利斯于1788至1790年间创作了300多首诗歌,这远远超过了他后期抒情作品的规模。此外,这个时期他还写出了大量的、部分未完成的诗体叙事、寓言、戏剧残篇、小说开头和翻译作品。它们集中于对人的思想、信仰和知识等领域的探索,同时也记录了诗人纯真经历体会和生活感觉。1791至1793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后在法院、盐务局供职。未婚妻索菲的离世让他悲痛万分,从此他走上了一条通往内心的道路,在内省中他触到了天籁。作为当之无愧的天才,诺瓦利斯以其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对人类未来的准确预言,以其政治上的稳健、哲学上的睿智和宗教上的感悟,也以其优异的艺术才华显得格外耀眼。1801年 3月25日死于魏森菲尔斯。
  诺瓦利斯的代表作《夜颂》(1800)一诗,是在他的未婚妻去世后写成,诗中表现了对死者的悼念,追求永恒之夜的奇妙王国”。这是一首优雅的诗,对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宗教歌》一诗表明了他对于宗教的信仰。他认为诗歌的真正的题材和值得追求的内容,是一切神秘的、奇妙的、童话般的东西。在《基督教或欧罗巴》(1826)一文中,他希望出现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人们和睦、知足,一切政治、社会的对抗矛盾全被消除。他批评欧洲基督教因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而分裂。他丑化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要求在一个新的持久的教会领导下,建立一个欧洲的国家联盟。 他的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亨利希.封.奥弗特丁根(1802)描写中世纪诗人奥弗特丁根的生平,以与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相对。“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这个著名的定义就出自于他。在西方,诺瓦利斯享有崇高的声誉,对诺瓦利斯的研究经久不衰,可以说没有一本文学理论著作不提到诺瓦利斯的。但是在中国,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诺瓦利斯的名字却鲜为人所知。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曾写到: “这个无比丰富,灵活而勇敢的灵魂,这位人类灵魂的目睹者和阅读者,他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远远遥想到、梦幻到数百年后德意志思想文化的理想所在,是的,他把人类根据科学思想和精神以历获得的理想,从整个形式和内容角度进行了极其强有力的综合,惟有歌德才可与之相比拟。我们在他那里听到了早已成为神话的德意志思想精神的声音,这种虔诚性,如今已被许多人所否定,因为它从表面看来已不再统治德国人的生活。在这位几乎纯粹属于灵性的人的艺术创作里,在他的充满魅力的语言中,具有一种独特的感性美和圆满,人们惟有在这位罕见的早逝者身上才找得到这种精神和肉体的和谐音。 ”

  《蓝花》读后感(二):“这是一个有关梦想故事。”

前段时间看完了《蓝花》。那天早上临时从书柜中抽出的书是它,突然想到这一本。买了几年了,一直没看。买之前完全没看介绍,因为喜欢书名,还因为喜欢作者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书店》。翻开后看到上面说这本书是以德国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的生平背景为基础写的。他是德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著名的“蓝花诗人”,浪漫派的代表人物。没想到是一个诗人的传记体小说,是个意外惊喜吧。
我喜欢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语言的简练,冷静,无情。读《书店》的时候,好几次像是阴雨天走过一段长长的草地,去赴一个注定了没有结果的约,阴冷,绝望,却心甘情愿。读《蓝花》时觉得她的书一如既往的“枯燥”,她的文字会让人忘记了这是一个女人在讲故事,近乎枯燥的语言却让人感受到丰富的内心。虽然那丰富好像也是由阅读者内心的活跃弥补的,但毕竟是那些文字激起的感受。但我还是很有兴趣。就像书中一句话:但是我无法否认,我有种无法言喻的不朽感。
读完之后看了别人写的书评,有看过原著的人说翻译糟糕。列举了一些错译和漏译的段落。没看过原著,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不过很可能会把作者的简练弄成枯燥,我所感到的枯燥或许也是那样形成的。觉得很可惜。有时候觉得衔接不好,或者理解上不太流畅的时候,很可能就是翻译有问题。但是要读,就要尽量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不然的话会破坏阅读的效果,得到的会少一点。
这是一个很悲情爱情故事,弗里茨对12岁的少女苏菲一见钟情。他反复告诉别人,她的名字意味着智慧。她是他的智慧,是他的真理,他的哲学,他的精神向导。他说:我不能理解她,我无法衡量她的深度。我爱我不理解的东西,她夺走了我的心,但她一点也不觉得她需要我。在他定做的戒指的背面,他告诉他们镌刻上这样一句话——苏菲是我的精神向导。在他写给她的生日贺诗里,他写道:我寻找的,已经找到。我找到的,曾经在找我。我一直都觉得对于爱情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他反复的给别人读过他写的《蓝花》的开头,他说:“我必须告诉你,这是一个有关梦想的故事。”他说:我没有发财的渴望,但我渴望见到蓝花。它永远藏在我的心头,除此之外,我什么也想象不了,什么也思考不了。我以前从未有过这样的感受。我好像幻想到现在,又或许是睡梦将我带到另一个世界。因为在我曾经生活的这个世界,谁会为了一朵花烦恼?从未听说过有人对一朵花有过如此疯狂的向往。但这个陌生人可能从哪里来呢?我们从未见过这样的人。至今为止,我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他讲述的东西深深吸引和打动。所有人都听了她的话,但除了我,没有人信以为真。
读《蓝花》需要有很强的想象力去丰富文字的留白。那些没有讲出来的东西给了想象力很大的空间。蓝花到底是什么,反复提到的时候,也都没有解释过。或许那只是他心中的梦想,他心中追寻的一种美好而未知的东西,他想达到的一种境界,像蓝花那样神秘,有魅力的境界
看了几篇书评,好像大家对弗里茨喜欢苏菲那样一个小女孩,都用歌德的话来解释了:“我们喜欢一个年轻姑娘不是喜欢她的理解力。我们喜欢她的美貌,她的天真,她对我们的信任,她的气质和魅力,上帝知道,但我们不是因为理解力而喜欢她。”虽然很多时候是这样的,但弗里茨喜欢苏菲的却不是这些,在遇到苏菲的时候,他只是像对他心中虚构的蓝花那样,把他的梦想,他对于美的追寻,哲学的理解,把那样的感情,赋予苏菲了。
他实际上并不了解苏菲,他们之间也很难沟通,苏菲和她无法共鸣,甚至不懂彼此在说什么。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人们在爱情中的时候,总以为彼此理解,其实最爱的是那个能够帮助一个人去理解自己的那个人,我们错把对自己的的理解,当成了共鸣。这也很难得,也不是谁都有这样神奇的能力的。就像弗里茨说:我不能理解她,我无法衡量她的深度。我爱我不理解的东西,她夺走了我的心,但她一点也不觉得她需要我。我寻找的,已经找到,我找到的,曾经在找我。这才是最让人珍惜感动的东西。
他想让画家给她画一幅肖像,可是画家最终放弃了,他说他画不了苏菲,只抓住了几个瞬间,画了几张素描。我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我觉得苏菲大概就是那个让人捉摸不定的,遥不可及,神秘莫测的蓝花。最终也从他的生命中消逝了。
当我读完《蓝花》的时候,深深叹息,觉得这并不是一本传记,它只是一个让人流泪的爱情故事。或者说是弗里茨的心灵传记,用这个爱情故事,以及其他的很多人,来帮助诠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追求。或者说,这一切和他相关的人,是如何促使他走向他想成为的那种人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竟然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苏菲,她是一个懵懵懂懂的的小孩,也不算很漂亮,也算不上很有灵气,好像也不聪明,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但在他心中却很特别,或许爱情本身就是没有道理的事情。让人会一头栽进去,不可自拔。弗里茨说:“爱让我变成了魔鬼。”这个魔鬼要以爱情喂养,自己对别人的爱,还有别人对自己的爱,少了一个都会饥饿而死。或者说在饥饿的时候,这个魔鬼会吞噬自己依附的这个生命。以这个生命的心灵,血液为食粮,渐渐消耗了他的生命,最后,他们一起死去。
看过《蓝花》好多天了,但这朵蓝色的花朵一直萦绕在我心里。虽然我并不是很理解它到底是什么,是怎样的一朵花,“蓝花诗人”又是怎样的,完全不了解,但它的魅力,就像弗里茨说他爱她不了解的东西一样,对我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或许因为我对蓝色有着无法解释的爱恋吧。我一直想说说这本书,说说我对它的理解和喜爱。
曾经说过,一本书小说,如果没有一个吸引人的人物,没有一个人物让人喜欢的话,就没法抓住人的注意力,就是失败的,我也看过那样的书。后来看得更多了,更多的小说里都没有怎么喜欢的人物,但还是会觉得喜欢那本书,觉得写得很好。我对弗里茨和苏菲都没有多少喜欢,但还是被这本书吸引,虽然它翻译得差强人意,但我还是感觉到了它传达的诗意和失落,以及绝望。
那天还有30页的时候我停了下来,不打算当时就看完。我知道苏菲就要死了,好像我不读完,就可以延长她的生命。虽然我知道她15岁的生命,已经活在永远都没有完成的蓝花诗中了。她是真的在15岁的时候就死了,不是小说的虚构。但这是残忍的,我感觉就像一个作者为了故事的情节发展,故意虚构的一样,好像那就是苏菲的宿命,她只有死在弗里茨的生活中,活在他的诗里,就这样完成了她的使命。
“她只不过是个孩子,”弗里茨大声说,“一个精神的预言家,不只是个孩子,她死去是因为这个世界还没圣洁到能够包容她的程度。”——在书中,他们这样谈论歌德《威廉•麦斯特》里面的迷娘,或许这句话送给苏菲也是合适的吧。就像弗里茨说蓝花:“曾经有人告诉过他,但他没有记住。他会用一生来怀念它。”
苏菲死后,他写信给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说有一种有趣的生涯在等待着他。“但,”他补充说,“我还不如死了算了。”29岁那一年,他死了。弗里茨镌刻着“苏菲是我的精神向导”的金戒指保存在魏森费尔斯市博物馆。
书中还有一点让我很难受,虽然我并没有喜欢上苏菲,但她所受的苦真让人不忍心,那么小的一个女孩,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做了几次手术,简直就是残害。作者几乎没有正面写苏菲的疼痛,似乎一直都没说,也不说弗里茨的痛苦。只是说着其他众多人的反应。就像溺水死的,他们已经无法承受,变成了疼痛和痛苦本身。每次想到她受的苦,就觉得好痛心。
就要失去苏菲的时候,弗里茨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你们没法指望他做你们的好朋友,”西多妮告诉他们,“他工作一结束就回房间。你可以敲门,敲呀敲,但他不会回应。他退回到精神的世界里去了。”
书中引起我注意的还有一个是卡罗琳。她爱上了弗里茨,但他对她只有友谊。想起曾经有人说比起男女主角的爱情,他更关注那些不被爱的人,他们所受的损害,内心的伤痛。以前我只关注那些相爱的人,看到那个人那样说了之后,也会留意那些深爱着别人,却不被在意的人的痛苦和绝望。
弗里茨叫卡罗琳尤思腾,他当她知心的朋友,什么都和她说。他说:“尤思腾,别人可能会说我们认识的时间不长,但是你的友谊——我不能告诉你,——即使我离开你,我还是那么真切的记得你的音容笑貌,好像你仍然在我身边——我们好像一对调成同一时间的手表,任何时候我们看见对方,都不会有时间差,我们还是会在同一时间报时。”
当他告诉卡罗琳他陷入了爱河的时候,她很吃惊,感到自己的身体好像被掏空了似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描述他们的痛苦的,”她说,“有些人要和他们唯一的爱人分离,却不得不保持沉默。”看到这样的话,真的可以感受到她心中的痛楚和绝望。弗里茨也给卡罗琳写过诗,可却不是因为爱情。
让我瞥一眼未来,那时我们的心
不再充满忧愁和无奈,爱和财富
最终将为我们的付出而到来,我们身后
青春的狂暴海洋在怒吼。
有一天,在生命的正午时分,我们将一起坐下,
我们都将与我们身边的爱人结婚成家,
然后我们将回顾早晨的情景。
谁会想到这一切?心永远不曾
发出无奈的感叹!

  《蓝花》读后感(三):24-66 蓝花

终于读完了蓝花,硬着头皮一字一字的读完了。
 
  一直喜欢佩内洛普 菲茨杰拉德。 这是读她的第五本,新星一共出了五本菲茨杰拉德。她文字简洁节制,表面平静如水,但是就是能吸引人一直读下去,有阅读快感,即使是完全不了解的人或事儿。所以一直想读完这本蓝花,菲茨杰拉德写德国蓝花诗人的传记。
  但是,这本书哇我读了几次又几次啊,实在跟不上节奏,也许是我对传主不了解,本来对天使之门的弗雷德也不了解啊,但不影响阅读啊,而且越读越舍不得读完。看到译后记里的话“受制于对历史真实的忠实,《蓝花》并没有过多地进行文学意义上的创作,所以情节显得有点单调和沉闷,这也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感到困惑和需要读者予以理解和见谅的。”译者自己也没完全理解和明白吧?从来都不怕菲茨杰拉德的单调沉闷的,还是译者的文字原因吧?那些德国人的名字姓昵称有没有把译者都弄乱了呢。吐槽译者很不应该,但是实在是。。。
   阅读最愉快一段是某天请朋友吃饭,早到,正巧包里带着这本书读到的弗里茨弟弟从格吕宁跟见到苏菲回来和哥哥吵架一场,觉得真生动,好像如在目前。可惜马上有朋友到了,赶紧收起来,在朋友面前显摆读书还是太欠扁。
  在读到苏菲出场后也好一点。书中某些句子也还好的,就是感觉没有节奏,支离破碎的,译者太吃力了。至于译者说什么必须静下心来才能读,浮躁云云,完全不相干。看有人说他把德语的姑妈都翻成了人名,唉。
         诺瓦利斯 德国诗人,那时候是歌德席勒的时代。以前完全不知道呢。菲茨杰拉德还是很好的还原了那个时候的。整本书回想起来还是滋味绵长,不煽情。
   苏菲简直人见人爱,弗里茨认为她是年轻时代的拉斐尔,他的精神向导,他的哲学,在作者笔下她就是个懵懂的小女孩。我觉得作者借歌德的口说出真相,书里的歌德说:“我们喜欢一个年轻姑娘不是喜欢她的理解力。我们喜欢她的美貌,她的天真,她对我们的信任,她的气质和魅力……”更何况由死亡招致的永远也得不到的遗憾只会让人更加信仰爱情的存在。“
   我的英文学习进展缓慢,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能自己读明白。大概是奢望。唉,好像就是因为对这本的翻译不满意才激起我要学英文的。还在读冲中书虫的阶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蓝花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