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向日葵不开的夏天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9 22:37: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经典读后感10篇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是一本由道尾秀介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一):你相信投胎转世吗?

情节与众不同,结尾出人意料,死去的妹妹投胎成蜥蜴,所婆婆是一只猫,s君投胎。。。s君的恐怖嗜好,所婆婆的特异能力,有同性取向的班主任,有童年阴影s君邻居的老爷爷,10具尸体,9具是动物的,s君的欺骗。。
  " 我看见了。  
 一切都只在一瞬间。S君在风中飘然经过教室的窗外。从左到右。这可是教学楼的二楼啊!S君穿着灰色的T恤衫,深茶色的短裤,那小身体好像是一张纸片,被风吹着在空中快速飞舞。经过教室窗子时,S君瞪大眼睛,紧盯着教室中的一切,满脸的孤寂——   可转瞬间,S君就飞走了。   我站起身来,脸贴着窗玻璃,凝视着S君飞去的方向。可是S君已经踪迹全无,只有狂风吹起校园的尘沙,寂寞地飞舞着。"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二):最过瘾的黑暗系推理,没有之一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绝对是我所看的最难定性的小说。其中参杂着悬疑,恐怖,推理等一切引人入胜的元素。具备成为一部优秀推理小说的特质,包括谜团的设定,解开谜团的线索,发人深省社会问题。相对的,一个迷茫的少年,一个崩坏的结局,又将其推向了异色小说,亦或是怪诞小说的范畴。
  与此我谈谈关于这部小说的一些个人的看法和理解
  之所以认为这是一部神作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于自我逻辑的过度依赖,一个优秀的推理小说家总是将我们的思想引入特定的轨道的同时又切断了这条道,不断的通过提出观点再予以否认,从相信到不断地欺骗,在谜中揭谜的过程中被作者耍得团团转,而道尾不是,将我们的固有思想彻底的贬得一文不值,他把逻辑提升到了思想的高度,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故事的主线是由道夫看到同学s君的死亡开始的。欺骗成为了最大的主题。s君骗道夫,泰造骗道夫,道夫再骗泰造。这其实都是道夫对于内心不断自我拷问的一个过程。他不敢承担责任逃避现实,在自己不停编制的幻想下,掩盖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在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符号,就是转世。
  美香是一只蜥蜴,而对妈妈来说是一个洋娃娃。原本没想是个一月大的胎儿。
  所婆婆是一只猫。s君是一只蜘蛛。泰造是一只蜥蜴。隅田是一枝花。
  这些都是很具有象征意义的,显而易见,这些都是不存在的。这就是道夫对于现实的逃避和不相信。他不相信一切的过失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只有去设置一个情景,甚至于制造一个不复存在的人作为寄托,用对话来缓解压力。就同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一样,犯了错,总喜欢拿周边环境和外部因素去寻找借口,去消积的看待这个世界
  作者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借道夫的口对人性的弱点毫无保留的进行鞭挞,这段文字值得玩味,“大家都一样,不仅是我,没有人对自己所做的事全部接受全部认可,根本没这样的人,失败全都后悔,无法挽回的全部想挽回,要是这样那人没法活下去。所以所有人都在编故事,昨天做这个今天就做那个,就这样一边幻想一边活着。
  这段话与其说是道夫的自白,不如说是现在很多人的价值观,消极,在幻想的世界里自欺欺人,却完全忽视了自己独有的社会责任。世界是美丽的,而我们眼中的黑白是由我们自身的视角所决定的,善于发现及承认自我过错,才能使我们在今后的道路上不断地向前看。
  虚幻的世界就是一种幻想,总会瓦解,逃避不是理想国的构成元素,带来的只有毁灭。
  道夫自杀未遂,却使双亲皆亡,兜兜转转或许真正该转世的不是别人,而是道夫自己。太阳已转到背面,是孤独长长的影子,希望获得的新生,不是欺骗,是重新审视。
  读完本书,我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哀伤感,或许人性在文艺复兴挖掘出之后依然会伴随着弊端的年代感,而处于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小时的净土几时能再次受到我们的朝圣呢?
  p s 小说结构很合理,在看完结局往返再看,不由得为严谨的小说逻辑拍案叫绝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三):让我震撼的不是最后的结局

读日本的小说,总是会有一种诡异的感觉,感觉里面的人物性格都扭曲得厉害,就算是读《文学少女》这样的轻小说,也会对里面的人物性格感到匪夷所思。之前看过不少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印象最深的是《白夜行》,立面营造的那种诡异的感觉,把人性的罪恶揭露得淋漓尽致,而那里的真相就是孩子犯下的罪恶,从此就只能生活在黑夜之中。
再读到这本《向日葵不开的夏天》,一开始是被那封面的向日葵吸引,让人想起梵高的那幅画。可是,这是一本推理小说,第一人称的推理小说。全书给我震撼最大的不是最后的真相,不是结局,而是两个点,一个是其中S君写的那篇作文《国王的邪恶》,看到作文的结局时候,就有一种恐怖感油然而生,冻得手脚冰凉。我们小学的时候,写的作文周记都是什么样的幼稚的内容?而这篇作文,写的又是怎样的人性与罪恶?第二个点,是道夫把S君给美香吃的时候,美香张口了。短短的几句话,却让我毛骨悚然,纵然最后知道了“美香”是个什么样的“美香”,也挽回不了当时看到的心情
到了结局处,我已经分不清楚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真实。据说《哆啦A梦》的结局可能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大雄的幻想,让人不得不扼腕长叹。而本书把犯罪的人物设定为孩子,的确会产生一种十分恐怖的氛围。孩子,终究还是孩子,而如今,真正天真的孩子又能有多少?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四):迷失在陌生的世界

看到全书的倒数第二章,开始懵逼,之前的99%的疑点都解决了,结果发现剩下的1%把前面的都颠覆了。

大脑短路没等到自己思考,就刷了刷豆瓣的评论,十分认同最高票的评论把一切归结于道夫的"逃避"(至于他的姓氏叫摩耶应该也暗含作者留下给我们思考的关于佛生转世之类的线索吧),遂不详述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的确有很多个平行世界。但没有薛定谔的猫那么玄奥。也就是说,有部分人只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显然,更安稳舒适。大部分人的小世界与小世界之间不能兼容。无数个小世界并存于一个狭隘的客观大世界里就必然有碰撞与磨损,而唯一能使自己的小世界安稳运行的办法是用自己的逻辑强行捋清“客观事实”,最终让自己的世界强于表观世界,脱离客观大世界。

妈妈的世界里,美香三岁了听话又乖巧喜爱哆来咪宝贝的一切系列物品满足她的一切需求是我给她的补偿儿子蠢是个撒谎精对他漠不关心是对他的惩罚让他好好反省吧。爸爸的世界里,老婆自从失去女儿后很受伤把玩偶当女儿失心疯但看在还能正常生活为了避免进一步刺激她就尽量避免和她争执至于儿子被妻子漠视就没办法了至少要维护家庭的“和谐”最重要。道夫的世界里,S君其实就是被我无心的话害死的为了不让自己崩溃必须另寻一个凶手而虚构的S君又能从客观的角度帮我圆满逻辑的漏洞,而在一步步的发现中,自身逻辑平衡却被一次次的打破,理智告诉自己这个谎不能圆起来了于是在老爷爷的质问下最终还是趋于崩溃。

正如作者笔下借老爷爷的转世说的“不仅仅是我,每个人不都是活在自己编的故事里吗?而且那些故事不就是为了隐藏些什么、忘记些什么吗?”

崩溃下道夫的告白:“大家都一样。不仅是我。没有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全部认可,全部接受。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失败的全都后悔,无法挽回的全都想挽回,要是这样那人就没法活下去了。所以所有人都在编故事。昨天做了那个,今天要做这个。就这么一边幻想着一边活着。不想看到的就当做没看到,想看到的就拼命去记住,所有人都是这样。我只是做了和其他人一样的事情。不仅是我。所有人都一样!”

悲哀的是,不想看到的可以无视,但拼命记住的终究还是会被忘记。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五):别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的故事中

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是高一的时候,当时本书的名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22岁,大学即将毕业,重新拿起这本书,终于读完。

这是一部听起来很唯美,但书中的内容却大大超乎你想象的小说,

这是一部过程让你觉得压抑,甚至变态,而结尾却直击你内心,促使你去思考人性的小说。

或许,这本小说谈不上完美,或许,如果你无法带着一种开放的心态阅读,那么这本小说或许会变成你眼里的变态小说。

P267:我突然间想起那天我要往装着S君的瓶子里放络新妇大蜘蛛的事情来。那时我觉得自己有点明白了人为什么有时候很想做一些残忍的事情。什么都干不好的时候,感到自己不被别人理解的时候,人就会做一些平时根本无法想象的残忍的事情。这是我自己的亲身体验。

有时候,我们总是盲目自信,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以为自己不会失败。结果,当失败来临的时候,我们暴露出自己真实的样子。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往往都只看到了如何去成功的那一面,却忽视了当失败真正来临时,我们如何去面对。有时候,我们做一些事,不被人理解,我们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我们坚持特立独行。我们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可是,在这背后,我们又为自己承受了多少压力。当我们坚持自己的选择时,结果身边每个人都告诉你:“别做了,别坚持了,你不行的,还有更好的选择。”

P325:不仅仅是我,每个不都是活在自己编的故事里吗?而且那故事不就是为了隐藏些什么吗?忘记些什么吗?

P326:大家都一样。不仅是我。没有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全部认可,全部接受。根本就没有那样的人。失败的全部后悔,无法挽回的全部都想挽回,要是这样那人没法活下去了。所以所有人都在编故事。昨天做了那个,今天要做这个。就这么一直幻想着一边活着。不想看到的就当没看到,想看的就拼命去记住,所有人都都是这样。

有时候,我们会说,人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可是,我们究竟是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还是用故事在紧闭自己呢?我想我们很多时候都成了后者。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六):书名也很棒了

强烈剧透!!!
--------------------------------------------------------------------------------------------------------------
从一个简单的事件出发,慢慢张出巨大的网。
一开始的志村老师和恋童癖是明显的故布疑局。
主人公和过世的朋友的对话也显然是主人公自己的幻想。
以上两点毫无疑问。
直到泰造的出现,开始让人觉得,啊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啊。
但情节的翻转并没有到这里结束,甚至才刚刚开始。
主人公和泰造的对话颇具深意,一开始本以为依旧是故布疑阵,后来逐渐被说服泰造是凶手,后面翻转泰造不过是虐尸的元凶而不是真的凶手,再翻转他果然被真正的凶手陷害成为了凶手。而主人公杀害泰造这一情节也是始料未及,虽然他们每次见面的气氛总是很阴森的。
主人公和母亲的关系线一直若隐若现的,所以主人公从本书开始就有嫌疑,也是因为母亲对他的态度,但我没猜到妹妹那里,因而也没猜到母亲为什么对待他妹妹和他的态度迥然不同,也没猜到为什么他们家的窗户永远都不能打开之类的细节。
结尾关于妹妹的描述应该是全书最有冲击性的部分吧。
序幕和尾声互相照应,结局写主人公想通过大火结束一切幻想、结束自己曾经做过的事,但是爸爸妈妈(妈妈肯定是一直存在的,前面的各种叙述,再加上大火中妈妈喊了他的名字,三年来第一次喊了他的名字,确定不是主人公幻想出来的,但是一直怀疑爸爸是否真的存在,因为最后描述里有不再是乌龟一样的眼神……)为了救他而牺牲,主人公却活了下来,因此他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回到序幕,他依然深陷自己的幻想和恋物癖(即与没有生命的物体发展出不可自拔的情感关系)中,这才是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主人公的性格,固然有其本性的原因(可能有某些遗传因素,因为母亲也把娃娃当作妹妹,这和主人公把蜥蜴当作妹妹其实没有本质差别吧,都是一种情感转移和恋物),也和他受到的精神虐待(来自母亲、同学的)分不开关系吧。
回想起来,作案的动机、手法都很阴森了。
不想讨论也不想再看第二遍了。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七):关于向日葵的六点无责任YY

一、我认为其实“老爷爷”是YY出来的。理由如下:
首先是假设“老爷爷”这一人物确实存在。但这样一来,矛盾就出现了:
第一,假如“老爷爷”确实是被道夫杀了伪装成自杀,那指纹啊、伤痕啊、血迹的喷溅方式啊之类的,首先就说不过去吧。再说,道夫九岁的话,对付一个成年人(虽然年老了),能行吗喂!即使真杀了,好歹也会留下点搏斗痕迹吧。而且道夫和老爷爷不是追逐了一段吗?应该也会有线索遗留的吧。
还有ooc问一句,假如伪·自杀这种事能做得这么干净的话,作家们还写毛不可能犯罪啊。
第二,老爷爷的死亡除了道夫、妹妹和老爷爷自己之外,就没有人直接提到过了。毕竟,假如老爷爷真实存在,即使是自杀死的,可在那种现场(树林里)奇怪的地方不能说没有的吧,也没有遗书什么的,警方好歹也会调查一下老爷爷的家吧。这么一来,大概就会发现老爷爷藏S君尸体的事,道夫作为S君死亡的发现者(可以这么说么?)兼S君生前的朋友,应该也会被询问到才对(譬如有没有见过这个老爷爷之类的)。可原文里却是道夫再也没有碰到那两个警察,老爷爷死后被认为是虐畜者和藏尸者也是“电视里的连续报道”这样一笔带过。
所以我会人物“老爷爷”并不是现实存在的人物。尸体是道夫自己藏起来的——就在树林的空地里(传说中“老爷爷”家的院子)。
第三,通篇视觉为道夫的第一人称为主,老爷爷的第三人称穿插其中。文中似乎没有第三者(“转生者”除外)在同一情景中既和老爷爷又和道夫对话的情节。
二、假如“老爷爷不存在”,那么想不通的地方又来了。
第一,“老爷爷”不存在的话,是谁把给猫狗尸体折的腿?如果没有“所婆婆被杀虐”这件事的话,那么S君折猫狗的腿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为文中交代S君有罗圈腿遭到同学排斥,因为心理扭曲而折断人家的腿什么的或许是有这可能的吧。
但问题是“所婆婆事件”是发生在S君死亡之后。假如折猫狗腿和杀虐所婆婆是同一人,且“老爷爷不存在”,那么,之前折猫狗尸体的腿的人实际上是道夫?其实这样也说得通。这样一来更加说明实际上道夫和S君关系深厚,因而S君才会因为道夫而死。
可是,道夫后来杀虐所婆婆的理由是什么?令道夫接近了事实真相,而道夫为了自保而杀了“她”?
另,面粉叔叔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因为自己养的猫遭到杀虐而买一大箱香皂回来,而且大喊要报仇的……呃。
第二,一年前目睹隅田车祸的人,是道夫吗?是他折断隅田的腿?为什么?
三、被岩村骚扰的应该是道夫自己。理由如下:
在“老爷爷”跟道夫说《审判》这本书之前,蜘蛛(所谓的“S君转世”)就已经跟道夫说岩村对S君做那些不好的事情了。也就是说,假如蜘蛛真实存在,那么道夫在蜘蛛的告白之前是完全不知道“恋童”这种概念的吧,即使知道也就是模模糊糊的不清楚吧。
但既然“S君转世”是道夫YY的产物,那么自然不可能是蜘蛛告诉岩村恋童的事了,也就是说在那之前道夫就已经知道岩村有恋童癖了。而且文中也有提到,道夫看见岩村屋里的东西时并不觉得惊讶。
所以说,其实被骚扰的并不是S君,而是道夫自己?但明显的,道夫接受不能。于此同时,发生了道夫的同班同学S君自杀事件。S君“被岩村骚扰”这件事应该是道夫自己YY出来的,也就是说把自己不好的经历替换成别人的经历去接受。
而S君真正自杀的理由应该确实是道夫,而这也是道夫自己所无法接受的;所以道夫YY出老爷爷这么一个人物去承受“‘导致S君死亡’这个事实”——也就是说,《审判》这本书根本就是道夫自己在岩村家看到的,再以“老爷爷”这个身份告诉自己。所以在学校时岩村看见这本书时会慌张,其实是怕道夫告诉警察自己骚扰道夫这件事。
四、但YY完以上两点之后,突然间想到个很严重的问题:
大吉不喜欢香皂味,但警犬应该不至于吧。既然并不是“岩村用车运走”的,而且警方也寻找过尸体,那应该很容易找到才对。所以说,为什么尸体能藏那么久?
……所以,莫非、难道、该不会,“S君自杀尸体失踪”这件事完全就是YY的??S君确实是死了,自杀与否不知道,但起码不是死在家里的。而且外出后(不论自愿与否),应该是做过什么会阻断追踪的事……好吧具体是什么YY不出来了orz 但应该是有过的吧,不然怎么那么将近一个月都没找到。
五、难道实际上S君这个人物根本不存在?或者说,S君存在,老爷爷,但都和道夫所认为的存在方式不一样。
YY方式多样,譬如……S君生前被诬陷虐待猫狗,也遭到同学的排斥,一时想不开就自杀了。S君曾经告诉过道夫自杀计划,因而道夫在前去S君家的时候产生S君自杀幻觉报告了岩村。所以,岩村和警察去S君家的时候自然是找不到S君的尸体。
而实际上虐待猫狗的是老爷爷。结果在道夫的误打误撞之下,发现了真相。老爷爷在杀虐大吉之后自首。……甚甚甚甚至是老爷爷杀死S君?………………orz
不,这一点不不科学,请忽略。
六、这个颇无关的,就是停战纪念日跟剧情有关系不?是纯粹点名一个日期(8月15日),还是实际上是个隐藏线索,老爹战死了老妈疯了医院里安慰自己的“爸爸”实际上是岩村之类的orz 好吧这几句纯YY无任何事实根据请继续忽略……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八):伪·推理

  道尾秀介,被誉为‘本格推理的新希望’,作为黑暗推理系的新兴代表,虽早有耳闻,但是直到《向日葵不开的夏天》才正面对上他。
  首先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画面位于从下往上的仰视角,蓝天白云,三支向日葵参差盛开着,画面下方边缘是被掩映的灰色教学楼。水粉上色明快的同时厚重得让人透不过气,僵硬的构图和笔触隐隐带出阳光画面下潜藏的阴暗。磨砂的书皮摸起来很舒服,内页沿用了京极夏彦的黑插页设计,和文字的氛围相当合契。
  聚焦故事,这也是一本特别的儿童视角的推理。
  儿童视角有时候更恐怖。这是我从黑暗系作品处,无数次得到的训诫。
  强烈的视觉感和绝妙的节奏,绝妙地营造出了诡异的氛围。并非一步步地循序渐进,而是在一开始的楔子里,就用“至今,我的抽屉里还放着妹妹的部分骸骨”利落地、温柔地,在你心脏边划拉出金属的啸叫,若有若无,寒意逼人。
  其主要的推理任务完成得不算出彩。基本靠口述证据、主观推理得到结论。
  
  在追查第一个目标,班主任老师,的过程中展现了校园欺凌、虐杀动物、恋童癖、性骚扰、育儿放弃等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题材,尤其是发现了班主任自己出版的一本性虐小男孩的书时,扭曲感简直要钻破书页。但是这段追查根本没有意义,很有为黑而黑的意思。
  全书的推理破案无甚亮点。作者将脑筋动到了诡计设置上,用心良苦,伏笔虽精巧,但却称不上隐蔽。
  母亲的疯狂和“我”的病态,暗示了美香的存在只是两人的臆想,作者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两个美香来混淆读者。但只要注意到两人对“美香”的指代重复和每当两人同在场时美香的沉默,便不难发现。
  母亲为“美香”画妆那里是最具迷惑性的。道尾为完善骗局擅用“上帝之手”,却留下了逻辑漏洞一一能和“我”交流的“那个美香”也满脸彩妆。当知道真相后,这个细节真是怎么看都说不通。
  当然,除了“美香”外还有几个人物的本体隐藏得极好,最后着实惊着了笔者。可叹道尾果然有两把刷子。
  从全书来看,整个故事成立和堆进,靠的都是“我”的认知障碍。你知道的线索,是“我”的臆想;你知道的角色,是“我”的臆想。你说的都不算,作者分分钟告诉你:“假的,都是假的!”
  这样还算哪门子的推理!不过是作者的炫技罢了。
  玩黑暗的元素一个不少,耍诡计的骗局堪称精妙,但最重要的推理,却沦为了虚有其表的陪衬
,实在是本末倒置了。
  这是一本伪推理。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九):隐在向日葵后的黑色道尾

       看完《所罗门之犬》以后一直拒绝着其他道尾秀介,而执着于寻找《向日葵不开的夏天》。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这是“午夜文库”里的第一部道尾秀介的缘故。
        但看完之后,不得不说,《所罗门之犬》里呈现出的道尾秀介不见了。那个在故事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一些小清新气息的道尾秀介不见了。在《向日葵不开的夏天》中,我看见的完完全全是一个“黑色道尾”。
       刚开始看第一章的“教室”,脑海中就不住地浮现出京极夏彦。将周围同学的聒噪话语放在括号里,从而让这些大声的喧闹呈现给读者从遥远地方传来的错觉并以此营造出诡谲的氛围,还有关于S君在教室外的风中若隐若现飘荡的场景的描写,都让我禁不住联想到《络新妇之理》中有关渡边小夜子的段落。后来看到也有人把他和乙一相比较,在读完全书后,也觉得确实和乙一的风格更为接近:将犯罪的主角设定为孩童,让案件散发出更令人发指的寒意。
        多人称、多角度叙事以给读者造成错觉的设迷手法已屡见不鲜,但道尾还是成功地让这个故事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其实刚看没多久,就感觉道夫肯定和S君的死有什么关联,但究竟是怎样的关联以及道夫和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只能说结果太出乎意料。到发现美香、所婆婆也都只是化身而已时,我还没有特别震惊,因为看了这么久多多少少都能感觉出道夫有点儿不正常。故事最大的悲剧在结尾,当妈妈说“一个人去没事吧”以及“葬礼”二字出现时。越是回避就越是躲不掉。一直在躲避“杀人”这两个字眼的道夫,终究还是亲手切断了自己与正常世界的所有亲密联系,孑然一身陷入了只属于他自己的幻想世界。
       故事在最开头已经交代了道夫还是长成了大人。背负着充满创伤与罪孽的童年,道夫自始至终都没有摆脱那个幻想世界。向日葵没有在它应当开放的夏天盛开,于是坠入了永远的凋零的黑暗。
       道尾在这部书里把残酷做到了极致,毫不留情地抹掉了所有可能的温情。虽然也很不错,但我还是有些怀念《所罗门之犬》里的那个道尾,一群可算成熟但仍有青涩的学生,仰头张望天空,无论发生了怎样的大喜大悲,最终都化为云淡风轻。

  《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读后感(十):向日葵の咲かない夏

  拖了一个多月才读完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感想很复杂,虽然最后几十页一气呵成,令人手难释卷,其实结局对我而言却很难说是big shock或令我感到悲伤。许是乙一的书读多了,这种程度的凄惨命运实在难以再打动我。而基于认知障碍所形成的叙述诡计,无论战前的梦野久作还是平成新时代的绫辻行人,都曾经屡试不爽,更不用说故事架构明显高出一筹的乙一或京极也都在各自的成名作中尝试过这种手段。因此,这种叙述诡计对我而言既没有令我拍案叫绝,也不会坐呼坑爹,简言之,这是一部会令我产生印象却无法令我为之触动的作品。
  好奇地查了一下相关资讯,2009年11月期的《周刊新潮》上登过一则对那起有名的英语女教师杀人事件凶手的记述,那位嫌疑人在被捕时,随身包中便携带着这本书的文库本。这或许是对这部难以归类的小说的最好注脚。
  最后说一下“无法归类”。是的,这部作品很难被看作是推理小说,但若说是SF也显然言过其实。京极有更多无法归类的作品,但从谜底揭晓的一刹那来看,或许还可以将之归入推理或悬疑。而这部作品,或许连这种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方式都不可得。
  (2013.3.12-2013.5.6读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