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去印度学倒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去印度学倒立》的读后感10篇

2017-11-30 21: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去印度学倒立》的读后感10篇

  《去印度学倒立》是一本由吴苏媚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印度学倒立》读后感(一):一个人的精彩

内容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跟大多数人一样,认识她的文字是在杂志上,那时候她还是叫菊开那夜,只觉得这位姑娘文字老道、清冷,崇拜,羡慕嫉妒恨不得了。说一些桃红爱情事件般冷淡、温暖、又真实深刻的情事,又浪漫,又哀恸,有很多美好,和更多入木三分遗憾
看的过程有点艰涩, 背包客烟火味十足,甚至带着诸多拮据与我脑海中她优渥的形象相去甚远,甚至忍不住翻出《星空下的咖啡馆》,脑海中间歇性地升腾出“这是出自于同一个人吗”?多产,用自己才华努力杀出一条血路,拥有固定读者群,忠实铁粉,仍然需要受这些我辈庸俗的苦吗?那么,人到底到达哪一个程度会一劳永逸呢?或者现在开始就停下来,只为愉悦内心就好?
想来,这也是愉快的转变,一个人的琐碎成为众人旁观的宝贝,不用刻意捕风捉影、故作风雅,好的坏的轻易地就成为了别人的仰望,随意地就拔高了我们的欲望,不用附和他人的口味,到了很多人倾其一生难以企及的高度。人的喜好天差地远,太多的你视为珍宝他人眼里不名一文。
书中有诸多专业地名,历史的,建筑的,国界的,对于我这种不带脑子看书只为休闲,又对不起地理历史老师的人来说,着实辛苦。需要复习第二遍是毫无疑问的。
似乎书架上从来不缺少游记类的书籍,看的人不同,带的心情不同,又各有各的美,一不小心,你欣赏、寻找的姿势,成全了别人的风景。这次,置身异域的国度,没有盛大的风景,吴姑娘说了一些发呆,艰难的旅途,或掉口水或翻白眼的食物,或友善或冷漠的路人甲乙丙丁,以德hu人最终皆大欢喜的小花絮……开始的开始,最初的最初,关于远行,人们还是带着猎奇、新鲜的喜悦,带上眼睛即可,吸收入眼的都是有形的事物,物质的,美景、美食、游乐居多,一路捡拾;后来的后来,随着年纪、阅历、经历的节节高,负重太多,经历不少,我们不再为物喜,开始走心,从外在转入内在,跳脱于生活层面,寻求心灵灵魂的所谓救赎,化繁为简,为我们渺小又盛大的生命减负,从捡拾到放下,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有神论”到“无神论”的轮回,隔着的是时间故事,或者事故,走过的是成熟,和沧桑。
走得久了,累了,疲倦了,迷路了,风沙迷了眼,丢东西了,摆脱纠缠,需要停下来触摸一下我们的曾经,鲜活、简单轻松的曾经,也许放声大哭过后,我们就不再纠结了,不再拘泥于一些死巷子。抚触它就像手附圣经,那一刻,所有的罪孽肮脏被原谅,执念、委屈、不被理解,受过的伤,都随风散了去,忽而就变得耐得住寂寞,容得下苦痛。
待人接物,我们都难免带着自己的偏见,入眼的所见其实不过是折射了自己的心情。你说你看到的是八卦、风景和花絮,我多羡慕你的单纯,还没有被打磨掉的热情。你说你看到的是禅修,我也羡慕你,找到了生活的出口,我说你是有故事的人,那么,对了么?
用一句重分量又俗套的话来说,叫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雷区,可能只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小动作,一句歌词,一段文字就击中你,在喧闹中瞬间泪雨滂沱。今天我留下一团字句,发自肺腑,自觉真诚,哪一天,也许又会因为一句无心之言倒戈相向;这一秒忍不住痛哭失声,下一秒又被别人的勇敢激励,无端淌过几滴眼泪,这不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逢。有人陪了你一段路,有人鼓舞了你一程,有人打动了你一会,有人温暖了你一宿,下个路口,你还是一个人走,伤痛随着时间好了一点,新的伤情又被时间带来了一些,你的明天,她的明天,都与别人无关,爱会冷却,心会累,我们还是需要好好的,找到一个人的精彩,拥有自愈的能力,不用假借任何人之手,拥有一份不会有变数的丰饶内心。
残忍了些吗?
放在几年前,这是在之前决计不会有的感慨,也不会静得下心。才走了人生的一小段,又怎能言说沧桑? 是不是,我没有去印度,也学会了些小倒立,道理?

  《去印度学倒立》读后感(二):绽放凋谢

绽放凋谢
    
偷爱警/文
中国就能学倒立,为什么要到印度去学倒立?难不成印度倒立,比中国的姿势优美,或是印度倒立独具一格,别有新意。看吴苏媚的倒立,还真就不一样,头晕目眩,心潮跌宕。让观赏者晕晕乎乎,飘飘然的感觉。跟着她的感觉走,时而婉转,时而急促。从北到南,吴苏媚的脚印,落在印度的嬉闹当中。喧嚣热闹的市井,是吴苏媚幸福的站台,遇到熟悉的陌生人,是意外收获。寂静的夜晚,留给吴苏媚冷淡忧伤
    
“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吴苏媚说。“为什么要长期旅行,你知道的,有时候,不得不”德国帅哥。这是一段禅修的对话,在异国他乡,遇到的灵修解析。人在无意识下,很难选择脚步的落点,停顿的地方。会犹豫不决裹足不前,徘徊不定。但无论怎样选择,最终要迈出艰难的一步。吴苏媚就是这款女子,没有锋芒的性格,却倔强的要命,顽固的前行。旅途中,倏然间,发现生命的意义所在。品尝偶然的味道,品尝惊喜的甜美
朝圣者的灵魂,在自由穿行。让我想起西藏,川藏线的朝拜者,三跪九叩的顶礼膜拜。试图展示着心有所属的虔诚,展示最真挚和热情的笃定。吴苏媚或许就是异地的信徒。膜拜灵修的信念。她要找到灵魂最脆弱的狭缝,钻进去,看个究竟。原来灵魂深处也有一番别有洞天,身灵其境的豁达,突然间被燃烧和释放。因为走过禁闭的窄门,重拾心灵的婆罗塔。
印度瑜伽很出名,修炼者如果没有毅力、韧度、自信是无法修炼成功的。达不到身体的舒展和心灵的释放。吴苏媚在行走中修炼,一步步接近成功的彼岸。她的修炼,更像朝圣者的膜拜。祈愿灵修赐予告慰。吾有神佑,或许这就是给予虔诚人的灵图。遇到凶险能化险为夷,旅途拮据,会有帅哥相助。吴苏媚无疑使幸运的,更因为她的诚意打动了灵修的浮屠。
如果没有看到这部书,对于印度的印象可以说并不好,甚至有点糟糕。人口多,温饱差,生活水平低。全然无感觉,尤其是恒河腐浊的照片,一看就恶心。难以想象,吴苏媚怎么会对印度留连忘返。倒立阅读,会发现印度的一些优点,名胜古迹门票低廉,尤其对当地居民来讲,更是优惠力度相当大。宰客现象基本不会发生,印度人不指望宰客赚钱,当然也会例外出现。享受果阿的海滩,自然孤独的岩礁,默默的陪着你我眺望远方。火车会给外国人留一些座位,乘坐汽车,不必担心酒驾问题。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在印度这片土地,得到最虔诚的尊重。不必过多顾虑死亡请柬的邀请。
盛开时欣赏绽放,衰败时欣赏凋谢。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印度,都会找到绽放的美感与凋谢的凌乱。美感凌乱下,发挥着最平和的一种欲望,接近平衡的心灵浇灌。

  《去印度学倒立》读后感(三):旅行的意义

吴苏媚,也是曾经很红的言情写手“菊开那夜”。以前的笔名一看就无病呻吟,现在换回这个名字,东西也写的不一样。这次买了她三本书,先读的是这一本。
 
每个人心中都有浪迹天涯梦想,但是能不能走出这一步,要看决心,看勇气,也要看能力。吴苏媚就属于以上皆具备,身为一个作家,工作地点可以四海为家,这个弱女子又刚毅又机智,所以一路有惊无险
 
她笔下的印度又便宜又美丽(虽然的确也是脏乱差),印度人民都很善良亲和,那里是禅宗和瑜伽的圣地,她在印度顿悟,打开心结,这一切都让人神往。可惜我想起前段时间印度屡屡发生的性侵新闻,以及因公每年都要去一趟的师弟称那里为地狱,及时放弃了这个念头。
 
我觉得,旅行最大的意义,倒不是看那些美景,而且旅途中你遇到的人和事,知道在遥远的地方,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最终成为了怎样的人。你看,吴苏媚就从一个唧唧歪歪的言情作家变成了一个潇洒爽利的背包客,我相信,如果郭小四肯放下名利背包走天涯,写出来的一定不会再是《悲伤逆流成河》、《小时代》这种东西。

  《去印度学倒立》读后感(四):去旅行,做一个随遇而安的人

在都市所谓的“白领”生活过的太久,慢慢地生出了许多强迫症来。例如每天早晨不洗头就不能出去见人,每天都要换一身衣服,一个星期不重样,发生了任何超常规的事情(例如甲方突然宣布要在晚上八点开会)都会让我焦灼不安,觉得打乱了我原本的计划。其实我也不清楚我到底有什么计划,我只是不喜欢生活中出现什么在我意料之外的事情。
我觉得我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可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也开始被他人的价值观所绑架,去追求很多我并不喜欢的东西。如果同事A买了一个Coach的包包,我就会生出对这个包包的欲望;如果客户B向我炫耀她的钻戒是在Tiffany买的,那我下班回去也一定会在田妹耳边碎碎念。我总是会想,别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我终有一天会变成一个优雅知性的白骨精。
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因为有太长的时间我都是按着这种轨道在过生活。
直到刚刚翻到吴苏媚在《去印度学倒立》中说,她是那个不需要餐巾纸的女人。在那一刻,我才真正被这本书所打动,像她在旅行中感悟到的一样,这也是需要缘分的,你不一定会被世界闻名的美景所打动,能打动你的东西,肯定与你的心灵有契合点。
这次的契合点,就在餐巾纸,我都不用打开自己的包包,我就知道包里肯定会有两包纸巾,一包加香的,一包无香的。可是,曾经让我觉得生活的很精致的江南女子吴苏媚,在漫长的四年背包客生涯中,居然变成了一个随身都不再携带纸巾的女人。
而且,这是在印度。大家都知道这个著名的印度的梗,印度任何最高级的饭店里卫生间也没有厕纸,只有一个水杯,供客人用左手浣水和自己的屁股来个亲密接触。吴苏媚说:“我判断对方是不是印度控最为重要的一条金线就是‘你上厕所用纸吗?’”这让我惊愕,正如她所认为的,餐巾纸所代表的文明准则,在她如今的思维体系里,已经渐渐被解构了,取而代之的,是入乡随俗、随遇而安的淡定
而我,短短八天的国庆假期,随田妹回公婆家小住,带了一个大旅行箱和一大个旅行袋,基本上全是我的东西。不只是洗漱的全套用品,就连刷牙缸和厕纸,我都带来了。因为睡不惯荞麦皮的枕头,我跟田妹叨叨,下次要连枕头都带来;因为喝不惯当地的水,我刚刚还打发他去给我买矿泉水。我想,现在的我,就算去旅行,也会因为种种细节不如我的心意而大为光火,我已经被看似发达便利的城市生活所异化,变得敏感而神经质了。
以前,我羡慕精致优雅的生活,现在,我居然开始羡慕,这种看似粗放随性的生活了。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她,比从前快乐。自从吴苏媚爱上了印度之后,我觉得她的文风,和之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如果不是因为这篇文章,我几乎要怀疑是不是换了个人。
事实上,这本书是吴苏媚第二本关于印度的书,和第一本《像嬉皮那样晃荡行走》不同,这本书里的她,显得更加从容了,她不再热衷于描写那些和外国驴友们结识的情景,或是如何砍价和蹭吃蹭喝之类的技巧。她开始真正地融入到旅行的状态里了,终于不再提前制定好攻略和行程表,急慌慌的从上一站赶往下一站,她更加随性的安排自己的行程——本来嘛,旅行就是一种破坏原先紧张生活节奏的舒缓剂,如果旅行依然让你不能放松,只顾着去赶景点或者扫货,那么,和原先的生活又有什么区别?
只有让自己放轻松,宁愿花一个早晨在旅店的阳台发呆,随意地翻看一本小说,亦或是像当地人一样,去菜场游荡一圈和菜贩讨价还价,一起等待晚点的火车慢慢到站,这样,才有机会去挖掘这个地方的特质,去思考一些虚无缥缈的终极问题,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丽。
到了这本书,吴苏媚终于看破了所谓“旅行的意义”,她说,当旅行的时间被拉长,它就不再是旅行,只不过是换个地方生活,它和生活,没有任何区别,没有狂喜,也少有新鲜。你会忽然之间明白过来,“旅行”这个有着遗世意义的美好词汇消失了,可是,旧有社会加在你身上的那些文明桎梏,慢慢的融解了一部分。你终于明白,很多东西,都不再重要了。
写于2012-10-02 19:42:37
发表于10月19日《齐鲁晚报》J23版,有删节,此为完整版,请勿转载。)
http://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121019/ArticelJ23005FM.htm

  《去印度学倒立》读后感(五):你拥有你的,我拥有我的,姿态

直到去年夏天读到《像嬉皮那样晃荡行走》,才知道原来有这么神气的一位老乡,一个人,一个背包,独自远行。那时候她还用着“菊开那夜”这个笔名,但我更喜欢她的本名——吴苏媚,名字透着一股江南女子的妩媚。后来又读了她的《星空下的咖啡馆》,那些故事或许还不够成熟,可却都有关于生活和爱情的真相,决绝、残酷、宿命。吴苏媚小姐不管写旅行还是写爱情,都那么真实,也因为真实,才更能够让人产生共鸣。
在《像嬉皮那样晃荡行走》出版之后,她又继续出发,她就像那只不知疲倦的鸟,不留恋,不执着,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自由来去。对于长期旅行的人来说,旅行不过就是换个地方生活,到处游走,有时候真的也没什么理由,只是因为停不下来,所以才“不得不”继续行走。这种始终“在路上”心态,对那些习惯了安逸生活的人来说大概是不能理解的吧。
印度是我听到过被评价的最极端的一个国家,她是享乐者的地狱,却是背包客的天堂。身边很多人一听到印度就摇头,表示这辈子是坚决不会去印度的;但同时我又看到无数的背包客对她迷恋不已,一去又再去。这样强烈的两种反差,让我对这个国家充满了好奇,对她的期待也更多了几分。不管是瓦拉纳西的恒河还是果阿的海滩,是德里的混乱还是孟买的宏大,印度的每一座城市,都有一种只属于自己的性格。这样的地方,想想就让我无比向往。
这本《去印度学倒立》几乎就是《像嬉皮那样晃荡行走》的延续,也许有人觉得辞藻不够华丽,底蕴不够深厚,情感不够浓烈,但是在我看来,这才是最真实的旅行故事。对于有些人来说,旅行就是享乐,是美景和美食,是飞机和高级酒店;但是对于那些长期在路上的旅行者来说,享乐式的旅行是无法抵达内心世界的,所以他们不断的放逐自己,只是为了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习惯一个人行走的女生大都有着深重的故事,吴苏媚小姐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么一个有故事的人,所以她会说“最能表现痛苦的方式就是不表现。”这样的话。她喜欢在人群中行走,却又惯性地与他人保持着距离,或许因为这样,才能对很多事情更加清醒很明白。她让我想起《在恒河游蝶泳》里中谷美纪演的那个女摄影师,外表看似淡漠,内心其实藏着满满的故事,却不愿与人说。而写作和摄影一样,都是可以表达自己一种的方式。
从槟城到到尼泊尔,每每读到这些自己走过的地名,心里总会有一些特别的情绪,有些地方就是这样,虽然在那里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高兴或者惊喜,可是回头再看那段旅程,隔着时间和距离,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所以我常常说,回忆是个好东西,它总是自动过滤掉了那些不快而只留下美好和感动。书里也写到了泰国,曼谷,清迈,素可泰,阿育塔雅……说来也巧,这几个也正是我几天后即将启程前往的地方。这个世界很大,却又很小,我们彼此不相识,却在不同的时间走在相同的路上,甚至带着相似的情绪感怀。
记得《流星花园》里花泽类说:“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如果能倒立起来,这样原本要流出来的泪,就流不出来了。”而我想说:当你在自己的世界痛苦或者迷失的时候,可以学着“倒立”,站在另一个对立面来看看这个世界,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烦恼是多么微不足道,路上的那些笑脸,陌生人无私的善意,甚至旅人们的各种故事,都能让心灵豁然开朗。
很喜欢书里的一句话:“盛开时欣赏绽放,衰败便欣赏凋谢”。这是我欣赏的人生姿态。
我的花让我开
我的花让我自己开
你适合你的
我适合我的
垂败
我的花你别戴
我的花让我自己戴
你拥有你的
我拥有我的
姿态
——陈绮贞《花的姿态》

  《去印度学倒立》读后感(六):做一个心安的人


本来是在豆瓣上看《一代宗师》的影评,无心中看了《去印度学倒立》的书评。
印度,瑜伽,灵修,这几个词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速去当当网买了电子版,一是满足好奇心,二是打发上班闲暇的时间。年底了,个个忙得不可开交,我闲着呢。
思绪跟着作者行走在东南亚、南亚、中东、北非各国不同的土地上,充满了随意性,想去哪里,背起背包就走,也许旅途过客的一句话就可以改变行程。在短暂的目的地,怎样货比三家,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最物美价廉的食物。为了20卢比,可以多走几公里的路去找下一家旅馆。又或许,到了某景点的门口,只是心情不对便不去了,全然不顾往返的车费。
途中会遇到各个国家的背包客,成为朋友或只是一面之缘,然后在转了大半个印度之后又相遇。“我见过你”,这是另一种打招呼的方式。每个人的旅途都可以写成一部小说,倾听他们的故事和感悟。在行万里路的时候,便已阅人无数。
旅行,可以这样随意?我以为的旅行,是要提前规划好路线,准备好money,提前预订好车票、酒店,然后踩着时间点回。
可是你看,有的只是怀揣几美元,便可以无所畏惧地行走。当看门的人说要100卢比才可以进去时,他说“我没钱”,然后看门的人便让进去了。“我没钱”是一个多么正当的理由啊!你会不会因此而不害怕没钱去旅行呢?
作者是去印度学倒立,她没有学会瑜伽体位上的倒立,还因此折断了脖子,但是却学会了思想上的倒立,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看待生死,看待一切。
印度是一个有灵性的国家,这才是我感兴趣的。
大学时有幸接触了瑜伽,离校后就放下了,却从没有想过要放弃。我总觉得我看到的瑜伽不是它本来的样子,不想在迷茫中一路坚持下去,但是我相信某个机缘我会真正学习到的。
作者写了她的两次禅修的经历。内观禅修就是冥想,冥想的时候什么都不想,通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作者在内观的过程中发生了障碍,唤醒了她内心的恐惧和污秽,被无数的蛇包围。她拼命地抗拒,用意识去杀死它们,蛇却越来越多。以至不能闭眼睡觉,到了快要精神崩溃的地步。朋友、老师引导她去认同,去接受,打开心门让这些蛇离开,一旦离开就永远都不会再来了。这个过程很艰难,但是作者还是做到了。当脑子一片清净的时候,她为过去自私、抱怨、任性的自己给亲人带来的痛苦感到抱歉。当这些东西从她内心离开的时候,也就不会再从潜意识里蹦出来伤害身边的人了,心里满是慈悲与爱。
作者对禅修的态度和旅行一样,充满了随意性,所以在禅修的路上也就是浅尝辄止了,不过得到的已受益无穷。
看到最后,我分不清佛法与冥想之间的区别了。
我认同作者所说的,所有的宗教都是相通的,都是教人向善。
我记住了印度的四句“心灵鸡汤”,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
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最好的生活就是什么也不做,也觉得心安。印度是一个这样的国度。
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走在那片国土上,领悟心的出口,做一个心安的人!

  《去印度学倒立》读后感(七):坦诚,靠近自我接纳所迈出的微小一步

很多时候我们关注某个人或者某一类话题的最终效用就仅是止于围观,好像见证了别人对于生活的把控或是自由的追求,自己的生活也就一下子好了起来,即便当下没有,那至少以后也是会更好的。
一场说爱就爱的恋情或是一段说走就走的旅程,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鸡汤又鸡血,绝佳美味。作为一个闷骚的吃货,我以前信奉的就是这个。后来才意识到生活就是一体两面,别人能够享乐的自己未必有福消受,别人可以承担的自己未必面对得来,在这一点上生活绝对公平。
原来,看到的其实只是想看到的;而想之外,是对自我逃避。
所以再看游记时,吸引我的都不是那些身在旅程的美好幻想了,我爱的是文字里透出来的那颗坦诚的心,还有那些即便不在旅途也一样感同身受的记录。
比如作者写旅程中不可能每天都像嗑药似的那么high,很多时候都只是“嗯,就是这样”的无所谓状态。想起自己就是在这样一个无所谓的低频状态,发现了“因为没什么开心就觉得不开心”的奇怪逻辑。
比如作者几次提到自己的痛苦真的只有自己才能面对。《最好的女子》里舒淇在采访里也说,自己的问题都是自己处理,朋友来诉苦也都会直接拒绝。应了我一年的感受。不是不通情理,是真的清楚都没有用的。很难,但只能独行。切实经历过才会知道,这短短一句“不把负担留给别人”的重量和慈悲啊。
最吸引的是书里写到的禅修经历,那些奇怪的幻相还有记录下来的梦境。跟着作者的体验还下载了《who am i》的电子书。一段关于冥想时身体觉察的描写完全应了自己疏通练习时的身体感受。
“在彻底的黑暗中进入冥想状态很容易,没多久我就有了新奇的感受,发现自己不能自制的嘴角上扬,微笑了,好像有什么力量在驱动着微笑的发生。然后又发现可以用意识控制双手往上抬,觉得这个很好玩,就继续用意识下指令。手慢慢抬起,停在半空中时完全没有分量感,似乎已经不再是我的手了。感到越来越好玩,于是我让手去摸一摸脸,冰凉冰凉的,像另外一个人的手,更像死人的手。”P68
读到作者在困难的禅修经历后,幻相终于消尽,脑子清静下来,于是睁开眼睛嚎啕大哭时,自己一下子也哭了。到底是触动到了心里的什么?答案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只是想心就是在这些短暂的感动中柔软下来的吧。
这就是阅读里最大的馈赠。
昨晚和歌友吃饭时聊起嬉皮士那样的生活方式,说自己是真的不行,光是洁癖这一条都得每天虐我千百次,住宿从来都是异地差旅要头等考虑的大事。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束缚,投射出来的搞不好其实是潜意识里的很多恐惧。最麻烦的是,偏偏还跳着一颗爱自由的心。
矛盾如我,当然纠结,但看到这些还是觉得很知足。
眼下没有好起来的,以后也不会变得更好。没有一味的羡慕别人,没有对自己的过多评判,毕竟,坦诚也是靠近自我接纳所迈出的微小一步,且并不容易。这是我从吴苏媚文字里点到的小小光亮。
以下书摘
————————————————————————————
美一点丑一点,聪明一点愚蠢一点,面对神的考验时,都一样,都必须自行坚强起来。成长是一件寂寞至死的事,因为你几乎不能从外界汲取力量。每个孤单的夜晚,低声怒吼的瞬间,被空虚感抛至半空,都得自己一个人面对。P4
如果你要走一段漫长的旅行,就不可能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起来,每天都跟嗑药了一样处于兴奋点。除了神经病,不可能这么High的。大多数时候,你就是处于“嗯,就是这样”的无所谓状态,少数时候,打了一针鸡血,“哇塞,我来到这里了呀!”P22
承受过的那些生理上的苦,真的不算什么。它们过去了,就永远的过去了,就像一阵偶然经过的风。真正的痛苦,是心理的,就像在岩石上凿下的痕迹,风吹日晒,仍然无法抹去。它是你的一部分,真正的构塑了你的人生。P26
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却和现在一样慵懒,又怎么扶持起一颗清高的心?P37
我相信,生活中出现的事情都有缘起。在你着手一件事时,之前已有无数铺垫悄悄埋下了,他们悄无声息的将你慢慢推到了一个非此不可的时空。P59
比起Vipassana本身来说,我更享受禅修中心的其他事,比如,静默的气氛,小憩的美好,就餐时人人独坐的酷劲儿,把别人当成空气而不会被认为是无礼。如果外面的世界也如此运行,我想我会对这个世界多爱几分。沉默的世界没有纷争,也不存在人际关系;没有目光需要回应,每个人都像菩萨一样低着眉;不需要处理关系的时候,你才可能拥有更多的自由,也才可能更为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内心。P65
发生是一件美好的事,就像花朵以它自己的意志注定要绽放。P66
在彻底的黑暗中进入冥想状态很容易,没多久我就有了新奇的感受,发现自己不能自制的嘴角上扬,微笑了,好像有什么力量在驱动着微笑的发生。然后又发现可以用意识控制双手往上抬,觉得这个很好玩,就继续用意识下指令。手慢慢抬起,停在半空中时完全没有分量感,似乎已经不再是我的手了。感到越来越好玩,于是我让手去摸一摸脸,冰凉冰凉的,像另外一个人的手,更像死人的手。P68
某一天早上,我坐在床上打坐的时候,突然脑子里清静一片,蛇不见了,犹如光明突降。意识到最难的关口可能已过去了,于是睁开眼睛,嚎啕大哭。我哭,并不全然是因为自己终于走过了最阴暗的深谷,而是内心深处升起了一种不曾有的慈悲感。P81
灵魂的交流无法以语言来达到,它必然是用沉默的方式。沉默意味着两个能量场的触碰。P155
我喜欢星空,它们像散落的钻石,宇宙的眼睛,如果再重口味一点,星星就像神的头皮屑。P165
最好的生活就是什么都不做,也觉得心安。P219
哲人说过,人们并不想要自由,他们只是想要依赖别人,好使自己免责。P220

  《去印度学倒立》读后感(八):美好的时光在路上

       夕阳西下,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一位女子紧闭双目,双手合十,在胸前虔诚的祈祷,向宇宙发出真诚的愿想,宁静与温暖的感觉将我包围,正如书封上的宣传语,心安处,即吾乡。吴苏媚这位来自姑苏城边的女子,孤身一人,背起行囊,徜徉于存在与虚无的国度里,一次次往返,觉察内心的体验,正如封面所言,倒立,是为了看世界本相。
    是否有那么一个地方,让你难以忘怀,是否有那么一次经历,让你难以忘记,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诠释。信手翻开书页,跟随吴苏媚的目光,探寻西行之路,本书由重返印度入手,到辗转东南亚,最后落笔于回眸印度,十部曲遥相呼应,演择一部现实版的 “西游记”。
品读她的文字,听她浅吟低唱旅途见闻,观赏书中的照片,感受异域风情,视觉上的盛宴在这里拉开,曼谷、清迈、被泰戈尔称赞为“一滴爱的眼泪”的泰姬陵等景点,留下了她的身影,我不得不佩服背包客们的勇气,如果是我,恐怕难以成行。
    书中的普宁,你是个天使一节,让我读出一丝尴尬,中国总以礼仪之邦著称,但是看到吴苏媚在缅甸旅游的一幕小插曲,不知大家作何感想?长途汽车很拥挤,车上另外三个中国女人,竟然蛮横地抢了别人的座位,使得一个怀抱婴儿的缅甸女人没有座位,一种无言的羞耻感席上心头,现在想想报纸上报道中国人到欧洲旅游,缺乏环保意思,垃圾随手乱扔,建筑物上乱涂乱画,这种恶习真是礼仪之邦的臣民该做的吗?
    最美的时光在路上,观赏沿途美景,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正如郭子鹰在《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写道,人生如旅行,旅行是一场内心的出走;旅行是一场电影,笑中带泪;旅行是一首没有伴奏的歌,五音不全,旁人全听不懂,只剩下垂垂暮年的你,独自蜷缩在摇椅上的毯子下面,露出不易察觉的一丝微笑。旅行让人自由,只不过旅行的时候,你可以拥有自己的世界。在不同的地方遇见的不同的人,他们各不相同的人性闪烁,在那个与你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着你的人生。

  《去印度学倒立》读后感(九):心平如镜,随遇而安

  我不常看旅游书,为数不多的几次阅读中还有一次非常不愉快的阅读经验。对方说是旅行书,基本却也是走马观花的无病呻吟,男主角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怀念前女友,好像这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篆刻着他爱情的墓志铭。
由此我便断章取义地为旅行书总结了的一个套路,逃避现实主义。
  没错,就是为了逃避,逃避都市喧嚣的自己,逃避世俗的压力,逃避所有过去的自己。去旅行,放任自己在尘世中洗涤,好像这样就不存在于世俗一般。怀抱这种想法的我于是开始反感所有的旅游书,因为在我看来那根本就是本逃避手册。
  《去印度学倒立》却不尽然,吸引我的原因也许是我才真正读到了些旅行的意义。不是为了逃避,不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庇护,而是因为平静,因为上帝金色的手指冥冥中的指引。“生活中出现的事情都有缘起,在你着手一件事时,之前已有无数铺垫悄悄埋下了,他们无声无息地将你推到了一个非此不可的时空。”
  我曾经坚信每一个选择都有一个目的,每一个岔路口都是一次带领我们拐向更幸福人生的机会。在《去印度学倒立》中,我看到了那种没有理想才能过的理想生活。看到了一个女人内在的调和过程,看到作者心灵交战最终与自己言归于好的感动。
在旅行的路上,作者吴苏媚和一个老嬉皮聊天,对方问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答案是平静。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老子关于“上善若水”的思想。一个生命无论多么的狂躁奔腾,最终都会归于平静。我们很多人都秉持着和曾经的吴苏媚一样的看法,认为有才华的人,狂狷一点也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和善似乎是底气不足的百姓才有个廉价的武器。我们愤怒的对抗着世界,将痛苦、抱怨的情绪无限扩大,使周围的生活充满了各种毒素。更可怕的是,当生活最终一团乱麻,我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地方已经损毁,然后带着内心的毒去旅行,去染指其他的美好,企图靠着新鲜的火热浇熄内心的不安,却结果适得其反,如同我最开始提到的那本旅行书一样,每一段风景都是牢笼,而我们不过在做困兽之斗罢了。
  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不应该通过改变环境去避难,因为真正的安宁,都来自“deep inside”。《去印度学倒立》中,禅修的吴苏媚褪去了身上的浮躁之气,每一段经历都是一次精神的试炼。印度人的倒立哲学是什么?是那些颠覆性的东西,让你伫立,反省自己过去的人生,去思考这个世界的意义。而要去印度学习的倒立又是什么?并不是那个会让人脑充血甚至脖子受伤的倒立体位,而是人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与追寻。
  我喜欢这种思考方式的原因是它令一切都变得积极起来。如同满世界都宣扬的正能量,离我们其实不过一道心门的距离。在《去印度学倒立》中,无论是吴苏媚还是她的朋友,都似乎发生过不愉快的事。只是那又怎么样呢?装起满满的负面情绪去报复社会吗?那样的话旅行的意义又在哪儿呢?“生命中的各种际遇,并不是只有良善的事物在帮助你,相反地,有时往往是悲伤、痛苦、伤害这些看起来负面的东西在扶持你,使你内在成长更为深邃深入。”如果我们被负面的情绪捆绑住了手脚,永远都只能是情绪的奴隶。成长永远不给人做旁观者的机会,要亲自走过才能知晓它真正的奥义。
  《美食、祈祷和恋爱》里伊莉莎白写信给世界各地的朋友,请求他们帮助一位穷困的单身母亲,她说,在意大利时学到了一个词,“tutti”,意思就是“所有人”。天意就是当你试图用环游世界来帮助自己时,最后却帮助了“tutti”。而面对琳琅满目的旅行书,我可以通过一千本书去对比出各国风景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却鲜少有一本能告诉我旅行究竟能改变人什么,旅行的魅力究竟在哪儿。吴苏媚通过旅行中的禅修平静了自己,也最终将这样的经验写下,帮助了“tutti”,终于让我们知道——打开心门,拥抱平静,原来旅行的意义就在这里。

  《去印度学倒立》读后感(十):心安处,即吾乡

倒立,是为了看世界的本相。有时候换一个角度看事情,也许看到的会和别人不一样。去印度学倒立,有时候会一个名字而去阅读,就像吴苏媚一样会一个美丽的地名而去看看,也许你得到的并没你希望的那么美好,但是这就是旅行的意义,盛开时欣赏绽放,衰败时欣赏凋谢,一切都决定于你的心。
印度,喜欢的人希望自己从未离开,不喜欢的人,就像书中的有个印度人说的那样,讨厌自己的身体里流的是印度人的血,这是多么的厌恶啊。
真正的旅行,不只是背起行囊远走他乡的短暂潇洒和逃离,而是一场在孤寂的自我放逐中的自我拯救和印证,这句话我非常喜欢。以前看别人写的游记为了逃避世俗,逃避压力而去旅行,回来后短暂的快乐又渐渐回到原来的状态,对待生活的态度还是原来的样子。旅行本来就是一场自我内心的修行,在路上我们看到的,遇到的,别人的所做所为对以后的自己影响还是多多少少的。
像一只永远不知疲惫的飞鸟,不留念,不执著,飞往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在他人拼劲半生经营的温暖巢穴里暂时安憩数天就可以了,那么多人为我布置每一晚不一样的天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