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寺钟读后感10篇
2017-11-30 22:37: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千寺钟》是一本由陈峻菁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5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寺钟》读后感(一):深宫高墙——《千寺钟》有感
关于古代宫廷方面的小说有很多,尤其是清宫类的格格小说等在前些年十分流行。但是如果放的年代稍微远一点的话,小说家们的关注点也大多在汉朝,唐朝,明朝等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朝代,描写的手法也是各种各样。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建立的王国的宫廷类小说就比较少见了,本书《千寺钟》的作者就将小说的时代背景设定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在那个汉人处于弱势的时代,在那个在我们现在一般人避而不谈的朝代(对于汉人来说南北朝时期,汉人的王朝是基本很弱势的),作者能够将关注点放在北魏这也算一个新颖之处了吧。本书一共分为二十三个章节,从书名以及章节名能够看出本书的中心基本上与佛教有关,这与历史上对于北魏崇信佛教也是比较吻合的。作者的文笔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从章节的取名也可以看出(每个章节都只有四个字),在序言中作者简要交代了一下本书的女主人公宣武胡灵太后与佛教的渊源以及其可与唐朝的武则天相媲美的的生平。这里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执政清明、勤政爱民的女主,但同时也展现了她挥金如土、情人众多、举动轻佻、任人唯亲、疏于朝政、宠信奸佞的一面。当然如果看到这里觉得作者写这篇序言对整本书的剧情起到了剧透的作用,那就误解了作者的用意了。在序言最后作者就这样写道:“历史小说不是历史书,小说家言而已,为了在这本薄薄的书中加强故事的密集度,书中对时间前后有一些调整,主要人物的命运,在这篇序中也做了交代……”在我看来也是对整本书起到一个补充解释的作用,不影响我们阅读的。
在书中的第一章开始就讲述了北魏从平城迁都到洛阳一事,通过皇后冯清和十五岁的太子元恂之间的谈话(准确的说是太子元恂向其母亲冯清传达皇帝迁都的口谕),在这个场景中我透过作者入木三分的文字可以感受到处于深宫大院之中的无奈,即使是地位超然的皇后也是如此。例如“没去洛阳城的那几年,冯皇后对太子也是朝夕陪伴左右、恪尽母职,但元恂却没见过几次冯皇后的笑脸。这句话里面就可以看出皇后心中的矛盾,可以看出仔皇后心中对于太子是有所保留的,而在太子这方面来看“在元恂心里,皇后永远是皇后,不是一个可以依恋怀抱的母亲”。
可以说太子与皇后之间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是有隔阂的,但是究竟是何原因,作者没有立刻交代其中的原因,到后面因为太子大婚对于太子妃的人选问题才揭开了原因,而这一切在我的阅读过程里面一点也不觉得作者的安排很突兀。及时后面场景突然一转引出了一看就是出家人名字的玄静,作者也采用倒叙的手法一点点交代清楚,而且更吸引我读下去。
而在看到玄静的出场,我也开始明白了本书的女主人公不是皇后冯清,而是这位玄静,当然读者们可以看看本书看我猜的对不对哦。
最后值得欣慰的是,我在作者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北魏对于汉人还是很看重的,即使太子元恂对于汉人不屑一顾,但是在传达其父皇的口谕时还是不得不说汉语,“元恂传完口谕,又恢复用鲜卑语奏对”,可见汉人的影响力还是不弱的。偷偷这小小的细节我也能够感受到作者这部书的用心,相信眼前的你在阅读完本书后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千寺钟》读后感(二):读《千寺钟》之前,想提醒你的几件小事
01 你可能看了会上瘾不知你是否看过,央视八套播出的电视剧《凤求凰》和央视一套播出的《双城变奏》。如果恰巧你看过,恰巧你喜欢,那么恭喜你这下逮到了,因为《千寺钟》和它们是同一个作者陈峻菁,此外作者出版过《我,卫子夫》、《平阳公主》、《沙陀王》等多部长篇历史小说。没有看过也不碍事,相信你看过《千寺钟》,也会刷一遍其他的作品。
02 不必担心剧透
与其说是一部历史小说,不如说是一部宫斗戏,或是一部人物传记。《千寺钟》讲述的是北魏时期胡灵太后的一生事迹,就像之前看《甄嬛传》、《芈月传》一样,以古代历史为背景讲述主人翁风雨飘摇的一生。真的,不要担心剧透,因为毕竟知道的都是粗枝大叶,更有许多细枝末叶等着你去慢慢推敲、品味。
03 了解历史,但不要局限于历史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为什么,看到《千寺钟》这个名字的时候,脑海里就一直浮现这句诗。不过倒也没错,北魏是包含在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中的一个时期。
但看小说的时候,也不能太拘泥于历史。就像作者所说,每个人对历史人物的理解都会有其个性化的角度,好比我前两天看的《长歌行》中的阴丽华,有人说历史上的阴丽华根本不懂政治和军事。没关系,作品里的主人翁可以是历史上的阴丽华,也可以是从历史里走出来的阴丽华,只要我看到的阴丽华对我有所触动就可以了。
“只愿我对那个时代的感悟、在故纸夹缝里对人性的寻找,也能打动我的读者,如此,足矣。”这是作者的初衷。一部作品能让我们对人生有所感悟,对人性有所思考,那这部作品就不失为一部好的作品,又何必抓住残枝末叶死死不放呢?没有意义。
04 如果可以的话,请看两遍
第一遍先看剧情发展,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第二遍放慢速度,缓缓读,欣赏文采,咀嚼情节。
“她似在采摘,似在飞翔,似在鸣唱,似在拂羽,似在耕作,似在赏花……每一个动作中都有春光流溢,每一次转身中都可见万物芬芳,这是他的妙莲,是他的初心,是他多年来午夜醒来魂萦梦系的旧爱……”看,多么曼妙的舞姿,仿佛只为你一个人舞动。
“洛河两岸,桃李成林、杨柳岸延绵数百里,洛水穿城而过,处处柳堤映水、长桥卧波,金谷园的梅杏牡丹陆续绽放,里坊间汇集万阜而至的新巧玩艺儿,乐坊里新奏着南梁流传过来的时新曲儿,让人真感觉是目极天下之色、耳极天下之声、口极天下之鲜、身及天下之妙丽。”闭上眼睛,静静体会一下,多么秀丽繁华的闹市景象啊,如身临其境。
05 看宫斗,既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
记得之前看《甄嬛传》,心情跌宕起伏,真是跟着主人翁的脚步,把整个人生都走了一遭,以主人翁的喜为喜,以主人翁的悲为悲,看着主人翁终而变得强大,得以掌握大权,心里也洋洋得意起来。冷静想一想,也并不是那些排挤陷害主人翁的人就坏,哪里有什么坏人和好人,只是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生存环境下必须做出同样的举动而已。换做自己的话,恐怕也会是那番模样,不然只怕还没见到皇上就被一丈红去了天堂吧。犹如善良可人的甄嬛曾经一度不愿入宫,更不屑掺合宫斗之中,而最终却也成为了自己曾经最不想成为的样子。看《千寺钟》也是,作为冷静的旁观者,既要进得去,也应出得来,不要被故事情节所套住。
06 可以没有佛的悟性,但要懂点佛语
既然与寺有关,难免有佛,而有的佛语,真的会让你思忖良久,比如“爱念即是执念,我身之外,都为幻影。小乘佛法有三,曰毗昙,曰成实,曰涅槃,都为的是要修炼内心清净。毗昙宗,修的是前世缘、今世因、明世果,今日的富贵,就是前世的福报。涅槃宗,是一切寂灭、死生无异。而我们成实宗,乃断情思、弃旧缘、斩爱念,所谓人生,只是弹指一瞬间,只是此刻,只是当下,只是今天。”看完,有没有悟出点什么呢?
07 不必刻意去记人物名字以及派别
一开始不要着急去分清哪个是哪个,或是谁和谁是站在同一边的,只管看下去就行了,一旦看进去,谁谁谁,经历了什么事,你比谁都门清。
08 保持体力,做好入坑的准备
“不要熬夜,不要熬夜,不要熬夜。”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看小说,是一种休闲放松的事情,若是为了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而不眠不休,影响身体健康就不好了。千万不要熬夜,慢慢看,书在你手中,怕什么,迟早会知道结局。(说的一身劲,其实这一点我也做不到啊,总想一睹为快)哈哈,见笑了!
《千寺钟》读后感(三):北魏朝代
阳春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含杨花入巢里。 --杨白花歌
这首广为传唱的《杨白花歌》,是北魏胡灵太后因怀念远走高飞的爱人而作。这首《杨白花歌》可以看作是北朝的贵族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另类”,一般说来,北朝文学多骠悍豪迈之风,而胡太后循着南朝文学路数而写出《杨白花歌》,着实令人惊异、叹服,可看出她的文学修养有相当造诣。
第一次在故事中了解历史,在历史中了解王朝故事。《千寺钟》作者陈峻菁,女,代表作有《我,卫子夫》、《平阳公主》、《千寺钟》、《沙陀王》等多部长篇历史小说,影视作品有央视八套电视剧《凤求凰》、央视一套《双城变奏》等。
故事的开始是发生在北魏王朝南迁洛阳帝都开始的,作为北魏百年京城的平城,两年的时间里陷入了一座孤城。为了统一中原,学习汉人的文化知识。北魏皇帝拓跋宏才将帝都南迁到洛阳去。
魏宫里打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手上起,就建立了一种特殊而血腥的立嗣制度 “留犊去母”,虽说母凭子贵,但是在那个朝代里却不是如此。身为皇家女人只要身下太子,太子的登基之时,就是母亲去世之日。在那个残酷的朝代里。养儿育女却完成不了女人一生的事情。但是在宣武帝立儿子元诩为太子时终于发生了变化。宣武帝不忍看到母后死于非命,动了恻隐之心,这个幸运的女人也就止步于地狱的门槛。然而,历史并没有因此翻开美丽的一页。免于一死的女人即日后的胡太后,不仅篡权涉政,而且荒淫无度、极尽房帏之私,最后在权力的诱惑与争夺中竟然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独子!
存活在帝皇之家,总是尔虞我诈,深宫里每一个女人的手上必定会沾满血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北魏冯皇后,因为心软,没有如她姑妈冯太后那样心狠。留下了她的亲姐姐左昭仪冯润,而冯润在青年时就已经深得魏献文帝元宏喜爱。可是在手镀金人成功即将封后之时,却遭到冯太后的毒手。以一场病为由遣她出宫,出家养病。可是在最后回到元宏身边时虽说丑陋,身材臃肿。可元宏皇帝还是对她有感情,封她为左昭仪。因为得了花柳病,丑陋无比,为了得到皇帝的临幸。不惜服用“垂棠涅槃’,服下之后可以换掉浑身的皮肤,可以把浑身的疤痕都去掉。最后她成功了,也重新了皇帝的喜爱。在重新回到元宏的身边时,她就下决心要夺回自己本该有的一切。最后她也成功的夺回了她的皇后之位。而她的妹妹冯清被废之后,出家为尼。
《千寺钟》读后感(四):最最遥远的路
民族交融、动荡不止的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族拓跋硅建立的封建王朝成为北朝第一个朝代,为逐鹿中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以鲜卑融汉、改姓通婚、大兴佛教,促进民族融合……在历史书中描述到的北魏时期的发展,鲜卑族通过不断地努力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但历史长河中被人们所熟知的鲜卑族却不仅仅是这样一段话而已。鲜卑族有着不同于后来的蒙古族和满族一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帝国,以少数民族的姿态统治了中原地区,隋唐的建立是以完全中原的主人翁之资建立的盛世,却不能忽视其统治者曾经的北魏王朝的血脉,一段历史被知之甚少却故事精彩,有无数可以赋予其文学力量的注脚,这一切都打动了作者陈峻菁,在从事多年幕后工作之后,重新回归小说创作,在此之前的陈峻菁曾获台湾联合报小说奖、罗贯中长篇历史小说奖、第二届全国剧本创作金奖等,多位台湾著名作家都曾推荐过其作品,被称为“古典女性的最佳代言人”、“最擅长描写女性心理的新锐女作家”。
此次面世的《千寺钟》更是带着作者最大的诚意,耗时十年之久打造的女性视角的历史题材小说,在一个女性权利不断被剥夺的年代,一个古代的奇女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凭着对梦想的渴望,放弃那些面前的平坦道路,毅然选择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孤注一掷。
成功的路漫长且孤独,会受到顽固势力的阻挠,就好似总不会缺席的闹心女二号,每一个选择都只能依靠自己,会犹豫挣扎,会有儿女私情,会有国家利益,一个女性表面有多坚强,内心就有多脆弱,她惯于伪装自己,渐渐地就迷失了自己,在家族利益、个人梦想、男女情爱之上选择寄托于佛祖。
漫漫夺权路,她巧记连施,对皇后,对政客,甚至是"留犊去母"的祖制,坚定不彷徨;漫漫等爱路,一路上有扶持,有意外,权力的收获给身边人带来的伤害击垮了一颗坚硬的政治心,无心苍生而让政权动荡,社会不稳,民不聊生。修建寺庙是为了追逐心爱之人,也是为了安抚自己多年高高在上的孤独之心。这一路走来,步履匆匆,曾经为了实现的个人抱负都不禁恍惚生疑,曾经的同行者都四散天涯,过往岁月如迷雾,似幻景。如今,唯有在佛祖面前看早已结痂的伤口,想曾经被抛之脑后的欢笑。
最最遥远的路,走了一生,仍未读懂它的意义,现在停下来的是脚步也是疲倦的心,或许遗忘了那些辉煌的曾经,那些悲喜交集的苍凉。“所谓人生,只是弹指一瞬间,只是此刻,只是当下,只是今天。”
《千寺钟》读后感(五):钟鸣阵阵,乱世情爱------评《千钟寺》
岁月的苍苍无法磨灭段段的历史;痴情的故事却是此刻祭奠着洛阳城内的传奇女子灵太后。尽管几千年的岁月早已经无处再次让我们觅及伊人的倩影,唯有那悠扬的钟鸣久久伴随着千钟古寺阵阵长鸣。《千钟寺》一部围绕着乱世中的杰出女性皇权统治者的故事就此娓娓道来着一段传奇女性的传奇人生。只要略知中国古代历史的人们都知晓尽管历史上的中国诞生了众多的皇帝,但是真正是以女性的身份登上这样极致高度的人物却屈指可数。读了《千钟寺》后,原本只知武则天和慈禧太后的我又增长见识般地认识了北魏灵太后
她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女子呢?小说《千钟寺》运用着异常唯美的古典情怀揭开着这样一个传奇女子的传奇故事。尚未阅读这部古言小说时,我就对这部作品有着无比的好奇和探究。毕竟这是一部基于真实历史故事,又添加增添如诸多文学色彩的古言小说。既有着真实的历史性看点可考,又有着作者横空创意联想展开的写意创作,其中的主体内容注定有着耐人寻味的所在。及至走入故事的深处,我更是深深地,欲罢不能地爱上了这部作品。虽然现在还仅仅只是翻阅了整部小说的初始,我更由此及彼地感觉到作品本身的诸多亮点耐人寻味。首先,作者深厚而又渊博的历史文学北京让整部小说充斥着很多的精彩。尚书之女胡容筝自幼就展露着与众不同的那份别样味道。她的才情,她的胆识,她的家庭背景注定着将会走上一条别样的人生之路。文中关于她出世之时道士的推算有着某些的奇谈成分,不过她可以如此步步为营地走上一条通往王权之路却是重中之重的亮点。破除着“留犊去母” 的命运,逃脱死亡的厄运,欣荣家族的使命,攀登皇权的顶峰---- 除此之外,我觉得自己更好奇着这位女子辉煌人生背后的爱情篇章。如此的身世注定着她的爱情身不由己;如此的奇女子注定着有人哀叹的真情,整部小说本身的书名注定着随后的故事终将以悲情告终。唯有留下那缕缕的香气,绵延着岁月的痕迹直至永恒。
有别于以往同类的古言小说,这部《千钟寺》不得不称得上是上品之作。作者那入木三分的文笔功底极尽生动地将这样一位才情有佳的奇女子淋漓再现地用文字展现。结合着家庭背景,历史因素,朝代变迁,个性张扬,北魏胡灵太后诸多的性情,情感是如此的凹凸有致。所有的这些更是全面多方面地展现着女主不平凡的人生际遇和情仇纠葛。耐人寻味,百转千回。
相信假若这样的作品经由改编为影视剧作,我想肯定也会大受好评!期待着可以早日搬上荧幕。
《千寺钟》读后感(六):晚钟为谁而鸣
历史上第一位称帝建国号的女皇帝是武则天,但第一位当朝执政以“朕”自称的,却是北魏灵太后胡容筝,为了她,延续了100年的“留犊去母”也最终废除,其执政的13年,也是北魏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它就是陈峻菁继《我,卫子夫》、《平阳公主》、《沙陀王》等多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又一部历史言情大作《千寺钟》。《千寺钟》的女主人公宣武胡灵太后,北魏崇佛狂热的集大成者,一个步步为营刻意攀登权力顶峰的女执政,同样将皇权看得重于一切,凌驾教义,超越亲情。这是一本历史书,这是一部宫廷剧,这是皇室家族跌宕起伏的人生。她的故事有没有让你想到被人们疯狂追随的《甄嬛传》、《秀丽江山》亦或是《武则天》。
北魏宣武帝时,在严行“留犊去母”残酷祖制的深宫内,嫔妃们都不敢生太子,纷纷饮药堕胎。身为尚书之女的胡容筝,不仅美艳动人、文武双全,更是野心勃勃。古人有云:最毒妇人心。一个漂亮且文武兼备的女人,一旦狠下心,迷恋上这个万人之上的位置,要想攀登到顶峰,她会使上她身上所有的解数,令多人为她折腰。但是再聪明机智的女人,想要一直得到皇帝的宠爱,一直稳居崇高地位,绝非易事。这位勤政爱民、政绩斐然的女主,如何经历命运的作弄,如何逃脱死亡的厄运,如何登上权力的巅峰,最终又如何颓废归于尘埃……人前浮华人后沧桑,欲望的膨胀也让她最终走向死亡。暮色下的洛阳城,千寺晚钟为谁而鸣……
地位再高,形象再美,女人在得到属于她的一切后,终究还是逃离不了真爱的世界。“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来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这首广为传唱的《杨白花歌》,就是胡灵太后因怀念心爱的人而作。她爱上了杨白花,因无法共存,他只能选择出家为僧,后来她又和元怿心生爱意,却不料心爱之人又被人暗杀。世世沧桑,浮浮沉沉,最后难逃一劫,尔朱荣将落发为尼的胡容筝投入黄河。
全书共有二十三章,这要拍成一部连续剧,跟《甄嬛传》不相上下。人物的聪明才智、故事的鲜活深邃,情节的跌宕起伏,都让人惊艳。陈峻菁围绕胡灵太后的几个主要人物命运和朝廷上的大事件,把胡灵太后绝情中的多情,成长中的挣扎,成功中的沉沦描写得淋漓尽致,恰到极点,通过故事我们看到了陈峻菁浓厚的历史功底和笔峰的细腻,这位七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当之无愧堪称历史剧中的“才女”。她的《千寺钟》更让我们读懂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洛阳城中空前绝后千座寺庙的晚钟声,回荡在暮色中,震撼悠长,离心最近的地方,你可知道它为谁而鸣……
《千寺钟》读后感(七):既心生哀,怎怪得钟声鸣
总觉得能看到以前在课本上出现的那些背景、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被作者加以结合故事呈现在眼前是特别幸福的事!原来可以这样记住日期、事件和关键人物,这些人物像是活了一样给你演了一出大戏!你作为既是旁观者又是亲临者可以站在一边看人物之间觥筹讲错、步步惊心,每次都能看到不同的细节,感受不同的价值观!甚至精彩处会在心里默默的记住,换个场景你也可以借鉴使用。作者把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北魏时期,在这个时期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和事件:拓跋焘统一十六国,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拓跋部落联盟解体,迁都洛阳,六镇大起义以及东西魏分裂等等。《千种寺》主要的描写都是在迁都洛阳以后,围绕灵太后的生平,包括她和元怿,以及元怿死后她的堕落,以此背景缠绕着来写北魏的兴衰起落。
灵皇后恰好是一个非正非邪,让人又爱又恨的女子,她很适合这个朝代。
灵太后就像作者说的:“和前面的古人文明冯太后、后面的来者武则天一样,这个手操天下权柄的女人,首先是个有独特秉赋的精英人物”!不过所有的人物有好的一面也相应的都会有不好的一面!灵太后和元怿的感情的确可歌可泣,元怿辅佐她处理朝政的时候国家一片祥和,可以说是国泰民安,但是这一些都在元怿死后改变了,也许是悲伤后的放纵,也许是天性如此。
《千寺钟》读后感(八):千寺钟鸣,山河尽悲
《千寺钟》书评——千寺钟鸣,山河尽悲与南朝四百八十寺相比,同期北朝的寺院达三万多座,出家僧尼逾二百万,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处造有大小佛像十几万尊……每到傍晚千寺钟声一起响起,声声晚钟回荡在暮色中……
北魏每到宫中欲立太子,必是哭声一片,意味着其生母的生命行将结束。这就是留犊去母,北魏沿袭了汉武帝制定的制度,目的是防止后宫乱权、干政。可是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四十年来,冯氏外戚稳立皇位之侧,文明太后更是成为了大魏未上尊号的帝王。冯家的女人根本不需要为这座江山生育子孙,只需要顶着皇后的头衔,抱着别人的儿子,就能坐稳自己的龙椅,在祖制与权力的夹缝之间巧妙地生存。
每个朝代都是争权夺利,大肆杀戮,血流成河,换来暂时的国泰民安。想比战场的杀戮来说更残忍的却是宫斗,后宫就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场,留犊去母伤害了多少女人和孩子。但宫斗并未止于此,反而愈演愈厉害。冯氏一家自文明冯太后掌权后,不断得把冯家的女儿昭到皇宫里来,冯家出了两个皇后、三位昭仪。冯家的女儿抚养五代太子,而五代太子之母却因为留犊去母的祖制被杀,别的后妃因生子受累而死,冯家的女儿却因母养之功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真是鸠占鹊巢。
每个女人梦寐以求的是得到皇帝的宠幸,并希望这幸福能独宠,可是皇帝三宫六院,妻妾成群,不可能专宠一人,总是见新人笑旧人哭。冯氏姐妹同样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而展开了斗争。大姐和皇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早就是内定的皇后,可是命运的安排却让大姐冯润受到到了残忍的迫害,为了能活命沦落到依门卖唱的地步,最后得花柳病,容貌尽毁,差点惨死。于此相反的却是妹妹冯清得到了皇后的宝座,贵为后宫之首。后宫的斗争继续着,膨胀的野心继续发酵着……
魏文帝经常到寺院祈福,静修,听晚钟声鸣,思念着冯润。历史的车轮不停步,历史的故事同样的精彩如出一辙。在实行留犊去母的祖制下,残害了多少女性,但也没有控制住外戚当权,女人干政的局面,到了尚书之女胡蓉筝改变了历史,她没有被去母,最后贵为太后,她就是宣武胡灵太后,北魏崇佛狂热的集大成者,一个步步为营刻意攀登权力顶峰的女执政,同样将皇权看得重于一切,凌驾教义,超越亲情。和前面的古人文明冯太后、后面的来者武则天一样,这个手操天下权柄的女人,首先是个有独特秉赋的精英人物。
这位勤政爱民、政绩斐然的女主,一生中还会经历多少次命运的作弄?洛阳城中她下旨兴建的千座寺庙中的晚钟声,长久回荡在洛阳城的暮色中……
读这部小说了解了北魏朝代,洞察人性冷暖,知人间自有公道。作者是很有名的小说家,曾获台湾 联合报小说奖、罗贯中长篇历史小说奖、第二届全国剧本创作奖等,已出版《我,卫子夫》、《平阳公主》、《千寺钟》、《沙陀王》等多部长篇历史小说,影视作品有央视八套电视剧《凤求凰》、央视一套《双城变奏》等。这部《千寺钟》读来很有快感,节奏明快,让人很入戏,如有看电视剧的感觉,非要追着一气读完方可罢手。
《千寺钟》读后感(九):帝王心
文心倘若没人告诉我这是一部小说,我一定会当成正史来看;书中字里行间流动的灵气,在一时间,仿佛自己融入了进去,随着他们命运的起伏而开心抑或难过。
长在帝王之家,可选的颇少;就像一盘棋,只不过没有退路。常人家,若是处理好了,兄弟相爱,妯娌相亲,晚年相互走动,一辈子也颇为怡然自得。在皇宫里,虽锦衣玉食,却无人可信;皇帝钟爱年轻妃子,信誓旦旦的誓言多半随着时间而消散;皇后偏爱后宫争宠,母仪天下的期盼良多伴着岁月而飘散。生在那里,长在那里,命运的起始就在那里。
冯清因意外成为了皇后,有时候,命运是自己选的,有时候,命运是他人选的;明显,她成为了后者。她没有亲生的孩子,虽然视皇子为己出,但再三的努力隔着一道血脉;他总是和她作对似的,也早早窥探到她家的秘密,不怀孕——因为诞子必除母,免得母系专权,生下皇子的女性全部丢了性命。冯家深知此理,他家的女系因秘药而不孕。待到他人有了孩子,自己养育;凭借着自己的根基,出了几代皇后。冯清成为皇后,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她并非皇帝最钟爱的妃子,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皇帝并未沾染过她。她成为皇后,凭的是皇太后的一纸定文。不在其位,不知其难。在太子登基之前,皇后也并非那么好做。后宫的女人虎视眈眈,少有什么差池,轻则打入冷宫孤独终老,重则赐上三尺白绫。她不喜欢和自己争宠的姐姐——但皇帝却衷心姐姐,若不是她的出身,想必皇后非她莫属。
冯润则是那个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人。她自入宫便深得皇帝的喜爱,但她却是过于单纯了些,古时男人三妻四妾,何况是一国之君,即使再过恩宠,最终坐上皇位的那个人一定是血缘最纯的人。她未必会有多少才德,但凭借着出身,就像一道道化险为夷的金符。遇到什么磨难都能随时化解。在宫中有人暗中保护着,在家中有父母支撑着,很多人一生虽风光,但不知爱情为何物。冯润从这点来说是幸福的,她几乎独断了皇帝的恩宠。若不是强大的力量介入。皇帝一定会封她为后。在江山和她之间,羽翼未丰盈的皇帝只要忍气吞声选了江山。她失踪了那么多年,甚至被认为是死去了。她在皇帝心中活了那么多年,从她离开宫中的那刻起,皇帝无时无刻不挂念着她。她是他今生的劫,躲不开,逃不掉。
在一切看似平和发展地环境下,她回来了,带着怒火回来了,她想夺回那些失去的,她要夺回那些逝去的。
冯清和冯润打开了一扇属于她们的门,俩人渐渐站在一起,俩人无声斗在一起。只为那颗心:那颗万人之上的帝王心!
《千寺钟》读后感(十):历史的脉络下,书写的是人性
北魏时期盛行的“留犊去母”祖制,迫使后宫嫔妃们皆不敢生育皇子。权力的追逐下,后宫倾轧愈发残酷,哪怕朝代更换,哪怕是至亲血缘,终没有人能抵挡住权力那双大手的播弄。陈峻菁又一次将视点落在历史尘烟之中,《千寺钟》取材于北魏的后宫,透过那些早已灰飞烟灭的历史,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正演绎着各自的命运,那无从改变的、也不能替代的人生轨迹。
本书通过描写北魏时期后宫两朝皇后的殊死争斗,面临宿命的祖制,为了生存、为了家族、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能最终站在权力的巅峰俯视众生,从曾经豆蔻年华花样少女,一步一步走向心若止水冷酷无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刻画出的众生百相,在权力的诱惑下,展示出的真实人性。
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尔虞我诈的欺骗,陈峻菁并没有做简单的评判,她想通过她笔下的文字,让那些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重新回到各自的场景,她想贴近每个人的内心,去理解那些平常之人,鲜活的人,以各自的立场,做出各自的唯一选择。
于是在《千寺钟》里,透过北魏这个强大的鲜卑王朝的历史画卷,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历史的命运画卷。在这幅画上,有北地风沙的生灵涂炭,有入耳梵音的极佛境界,有转瞬即逝的情与义,有刻意攀登的步步为营。
陈峻菁用她的笔,通过一个个人物的刻画,说出了她对于文字的理解,文字的意义。把那些在历史星空中杂乱纷飞的碎片,用一支妙笔,一颗体恤的心,将它们连成一个能够穿越时空的整体,有血有肉的呈现在当下,呈现在我们面前。
书中的文明冯太后、冯清、冯润以及胡容筝,谁不曾是一个聪慧美丽的女子,谁都有过倾心的相恋,爱慕的意中人,不可避免都会为情所伤,无助而绝望。可是在皇权的诱惑下,情与爱,亲与义都可以放弃,不约而同选择了那条权势之路。
那一场场悲欢离合,无边的挣扎与彷徨,一次次命运的捉弄,无论怎么逃哪里避,抑或借助于宗教,浸淫于信仰,一样难以寻找到解脱之路。纵然是熟读史书,潜修佛诣,那生命中与身俱来的如幻灭般的冷和空,因此能随之化解吗?
陈峻菁的文字很细腻,时温柔时感性,读之后有淡淡余香留齿。她更像一个静静的看客,悄悄的用笔,写下那一行行文字,不知不觉让你的心绪扰乱,让你为那一千多年前的丽姿倩影而牵挂,为那些俊朗少年叹息,为那个宿命的时代而悲悯。
而这些,正是陈峻菁要呈现给我们的东西,让那段历史的枝叶,穿过时空,落入我们的世界,去体味,去感受。
那千寺的晚钟,从长久回荡在如今,在暮色中……其实人生,就是电光石火的刹那。
公众号:樱花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