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灵的焦灼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心灵的焦灼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30 22:46: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灵的焦灼经典读后感10篇

  《心灵的焦灼》是一本由[奥]斯台芬·茨威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53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灵的焦灼》读后感(一):读《心灵的焦灼》

时隔半年,再次真真正正完完整整地读完的一本书。本来将之束之高阁已有两年余,这段时间,当史蒂芬茨威格又一次打开我心灵的大门时,我才又拿起它。真的太震撼了,太引人入胜了,一个人竟会如此擅长,细致地刻画心理种种活动,从最细小入微的心灵震颤到撼天动地的巨浪急流,只有认真走过,看过,读过这个世界的人才有这样的才情,才有这样一双阅尽人性的眼眸。

我几乎是一直被主人公的情致带着走的,刚开始,因为 令他本人沾沾自喜的“博爱,同情”,我十分钦佩这样的人,等到后面主人公发现自己于泥淖之中越陷越深之后,我的心情也发生了反转,开始轻视他的的轻于动摇,易于为人操控,冒失,轻率,违背着内心满口应承别人,施予着自己卑微又最使自己痛苦的同情。但是,其实我越看越慌,自己是不是在生活中,也做着类似的事情呢!行事不经思考做事感情用事(对于主人公,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内心的煎熬和焦灼,游移不定,最终面对道德的审判又进退两难!)

虽然对我来说,有些事太小了,无足轻重,可是自己的内心什么时候能成熟起来?什么时候说话做事能够稳重起来?看书的时候,三思而后行这五个字时不时敲击着我的神经,然而,是这么简单吗?看到书本最后一句话:只要良心有知,任何罪过都不会被人忘却!我大概明白了,不只要三思而后行啊!如果行动之后的后果是你无法承担的,是你没有勇气去面对的,那就宁可不要迈出这一步。哪怕不要“行”,也不要因为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而悔恨。也许这说大了,但这就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主人公就是一直在逃避责任!逃避一切因他而起的错误,并且用一个谎接着去圆下一个谎。如果他知道责任的重量有几何,他还会那样轻率,那样信口开河吗?不要去做同情心泛滥的人,不要去满口答应一切你未知后果的事。责任,不仅是在事后积极承担,更是在清楚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后理智地不插手,不涉足,这不是明哲保身这么简单!这是一个成熟的,幸福的人该如何避免“心灵的焦灼”的做法!

  《心灵的焦灼》读后感(二):那一颗焦灼的心

创作是作家狂乱的心的记录。和毛姆的冷静、漫长相比,茨威格通篇热情、快速,根本停不下阅读的速度,只想一再追踪剧情,深陷作者营造的头脑龙卷风中去。尽管是茨威格唯一的长篇小说,却丝毫没有感觉到篇幅拖沓。茨威格擅长以激情的笔触、节奏描画人物、情节,他的生命也如其作品,以激烈的方式和世界告别。
作者笔下的少尉,因为懦弱、软弱做出了足以让人致命的行为,而医生则以牺牲自己为前提,让别人继续活下去。
有时我觉得阅读和旅行都不过是自己那一颗焦灼的心灵,为逃避焦灼做出的另一场燃烧:把自己从自身的烦恼中揪出来,将自己作为一个全能的第三者,置位于一场别人的混乱当中。在阅读中,对这一场别人的混乱,我将完全无责亦无用,这样一个无用无责的位置,却恰恰消退了现实中我的各种用处带来的沉重责任。
不管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抑或《心灵的焦灼》,茨威格每次都能胜职地带着读者穿过一场场燃烧的火山,当中每一处细节都让人惊叹:啊,这不就是我吗?然后,在平安着陆、通篇阅读结束后,你才得以终于听到作者的叹息:唉,我认为这趟旅途就是如此啊。这时,我惊讶地发现:诶,作者你对这趟旅途的想法竟然是这样的么?怎么,作者你的主观意志竟然是这么偏执的?如同吃了一顿非常精美的晚餐,气氛、服务、环境、口味等等都非常吸引人,最后,主厨竟然也出来询问及交流感想,这场和作者在收尾时意识的面对面,让人惊喜,又措手不及:是么,你竟然是这样想的?这样非黑即白的想法,真的大丈夫么?所以是这种非黑即白的偏激让您创造出如此极致的作品,如此极致的理想,也让您以如此极致的方式走向死亡的么?

  《心灵的焦灼》读后感(三):心灵之旅

首先,任何一本着重心理描写的小说,读完都有一种令人如释负重的感觉,仿佛背着一大包超负的重物,跋涉了很长一段路。行文紧凑,刻画细腻,文采斐然如斯蒂芬茨威格者也无法令我挣脱这种沉重感。假如说古典小说以情节取胜,作者精妙的想象力、巧妙的构思和生花的妙笔是构造小说世界的三大支柱,那么开现代新局面的心理小说,无疑要求作者同时具备有内科医生对心脏精细掌控和脑科医生对脑部的了如指掌,每一个脉搏,每一次大脑沟回的颤动,都详细记录在案。于是,茨威格对“同情心”下手了,在他的书案上,“同情心”不再仅仅是出自人类本性的良善而表达关爱,这样的感情,其本身就带着很复杂的动机,也许是虚荣,也可能是负疚,还可能只不过是一种施舍,最糟糕的是三者都具有。作者创造了一个简单而独特的爱情故事,很好的解释了有一种爱情土壤,叫做同情心。
然而,要是你事先读过茨威格的回忆录式的作品《昨日的世界》,你大概不会忘记,他笔下的一战前奥匈帝国乃至整个欧洲人们喜迎战争的到来时的当时富有感染力的爱国热情而今看来愚蠢无比的高涨的好战热氛,富有人类同情心的茨威格,明显的是加以强烈反对的。从这一点来看,《心灵的焦灼》不只试图解释爱情的错误的起源,也同时告诉读者,战争的错误的起源。故事可以这样把重心调整,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因为滥施同情心而导致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残疾女儿艾迪特爱上了他,他在无法回赠爱情而又因为同情心的阴差阳错,又跟艾迪特糊里糊涂的订了婚,最后的逃避行为又直接导致艾迪特的死亡。为了逃避罪责,也为了麻醉自我,霍夫米勒来到一战战场,开始一场毫无人性的杀戮。然而,请读者注意,正是因为发自善的同情心,一步步使一个正直的充满爱心年轻人,慢慢地走向无情的刽子手之路。从这个角度来反思战争,反思人类文明,才是大师的用心所在,也是最值得为世人所探索的领域。绝对的善,有时候偏偏导致绝对的恶,偏偏善,又是人类文明社会肆无忌惮,最堂皇冠冕的神圣的代表,致使,任何人都不敢抗拒它。殊不知,无节制的善,其本身就是一种罪恶。
人类文明对恶有足够的界定和提防,对善,以及同在善一面的所谓正义、平等、自由等等,却缺乏任何抵御。有人说,多少罪恶以善的名义通行无阻,却没有人说,善往往与恶同行。
难怪茨威格在中国能够获得共鸣,生活在中国的人们,都已麻木,看惯了这一切,也深谙这一切,并且大多数人熟络地运用这一切。正像书中精明的犹太人所做的,结构还不是照样毁了自己。

  《心灵的焦灼》读后感(四):心灵的焦灼其实是内心的怯懦

这本书实际上看了有两个月之久,并不十分复杂的故事情节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分析。以为只是内心的跌宕起伏没想到结局竟然给人一种巨大的落差感。
      “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这是这本书写在最前面的一段话,也是书中康多尔大夫跟霍夫米勒说过一段话。作者借用这段话作为本书的提要,指出来同情并不是像霍夫米勒起初理解的那样简单,更多的是责任,甚至牺牲。艾迪特之所以接受霍夫米勒的同情,是因为她把这种同情老成了爱情。一旦心中有了爱情,于是艾迪特在她心仪的人面前变得渺小,态度几近变成了恳求。她害怕霍夫米勒发现自己深藏在心中的这一份感情,同时又渴望得到他的回应。她认为,他对她始终如一的同情是源于一份跟她一样的爱情。霍夫米勒自己以为,自己是以一种高尚的,被这一家所需要的动机去同情弱者,去关怀这一家人,同时自己也能够得以在除军营以外的另一个世界里过另一种生活,所以他才心安理得。而从未怀有过爱情方面的想法,他一直都能在两姐妹面前侃侃而谈。直到发现了艾迪特对他怀有的心思,这使他惊慌失措。如果在正常情况下,跟一个身体残疾的姑娘结婚没什么,而且艾迪特相貌美丽,霍夫米勒也对她表示喜欢,其次,开克斯法尔伐也是有着七八百万家产的富豪,这门婚事也是非常诱人的。但是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奥匈帝国,那时候封建的帝国主义观念非常严重,排犹势力强大。而霍夫米勒也得知开克斯法尔伐并不是贵族血统,而是一个暴发了的犹太农民出身,而她的女儿也相当于是半个犹太血统;自己军官出身,而当时的军官阶层地位优越,自己也自认为高人一等。于是在艾迪特和霍夫米勒之间便有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门第鸿沟。
      除去阶级层面上的影响,单从情感方面来考虑:一开始认识两姐妹的时候,霍夫米勒其实是仰慕姐姐伊罗娜的,但也仅仅是一种对女神的仰慕。而后来经过了跳舞事件以后,才开始渐渐发现艾迪特的可爱之处,但也只是作为朋友以及出于同情心的喜欢和怜爱。等艾迪特坦露自己的情感以后,他完全地陷入了一种挣扎的状态中,不断的做出决定,又不断的被扰乱计划。等他清醒的做出最后一个决定时,他已经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应该付出感情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了,可是为时已晚,这时候也因为战争即将爆发,消息未能及时送达而阴差阳错地酿成了不可挽回的结局。从头到尾始终是同情心的成分大于爱情的成分。
      最后一章中,在维也纳歌剧院里,与康多尔大夫的偶遇,这里有些对比的感觉。康多尔大夫的同情,是一种牺牲,而霍夫米勒的同情,只是一种心灵的焦灼。这一点正好又体现在整个小说的题解中,“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所以,最后一句话:只要有良知,过错永远不会被忘记。既指霍夫米勒灰溜溜地逃离歌剧院时内心的独白,也暗含了茨威格对战争的反对。

  《心灵的焦灼》读后感(五):是同情,亦是陷阱

《心灵的焦灼》这本书是课上老师推荐的,作为心理学的课外书进入我的视野。几乎是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的,看完后立马就对茨威格表示了崇拜,不得不佩服他对人内心活动的描写是如此的细致和深刻。书中男主对女主的同情在我看来是那么的自然,换成是我估计也是同样的难以拒绝。然后看到后面,却越发的感觉毛骨悚然。是的,毛骨悚然是我到后面最深刻的感受。男主的同情变成了一个陷阱,变成了一个泥潭,他们共同沦陷在了里面。于是他害怕,他挣扎着想要逃离这个陷阱,而女主却在陷阱里拉着他,想同他一起彻底沦陷。
      这本书令我对“同情”有了更多的思考。我想起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想起故事里那些“同情的眼泪”对于祥林嫂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陷阱?当你不计后果地对他人付出“同情”这样一种情感,它就变成了一种伤害。己所欲,勿施于人。你想发扬善心和同情心,也请考虑是否真为他人需要。

  《心灵的焦灼》读后感(六):不要害怕我的爱情

  “我生平第一次看见一个感情的深渊在我面前裂开,测量这个深渊的深浅,一步跳进深渊里去,在我看来竟显得那样诱人,简直难以理解。”这段霍夫米勒在见到贵族小姐艾迪特时的内心独白,似乎已经注定了这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悲剧。
       一个生性怯懦、优柔寡断却又极富同情心的男子,在泛滥的同情心驱使之下,对身患残疾的女子产生一种复杂的情愫,而且这种情愫令人陶醉痴迷,欲罢不能。我不知道该怎样定义霍夫米勒这样的感情,是对命运残酷打击之下的怜悯之情,还是对轮椅上那个天真无邪、美丽高贵的女子的懵懂的柔情。或许,这两种感情都参杂其中,让人在蒙昧状态中产生隐约迷离的美感。
      在我看来,茨威格是偏爱艾迪特这个女子的,他把女子对爱情的渴求描绘的那样细腻动人,仿佛身临其境。艾迪特对霍夫米勒的爱意表达真挚中笼罩着悲凉的美:“我是一个囚徒,不得不在我的牢房里等待,总是及耐心又焦躁的等待,直到你来赠我一小时的时间,直到你允许我看着你、听你的声音,在同一个房间里感觉你的呼吸,感到你的存在,这是多年来,天主赐给我的唯一幸福,第一个幸福。”“我只想等待,耐心地等待,直到天主垂怜我,让我重新恢复健康。所以我求你,恳求你----不要害怕我的爱情。”这般刻骨的爱恋,卑微到让人震颤的爱恋,怎能不令人为之动容!
      “真正的关心是不可能像电路开关一样随意插上拔下,凡是关心别人命运的人,一定要失掉一些自己的自由。”霍夫米勒深谙这一点,所以他乐于每天下午腾出时间去那个“自由的王国----艾迪特家里”,与这个残疾女孩无拘无束的谈天说地,带给她快乐。同时,他自己也从这种关心中体会着自己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可是,当这种表面的欢愉的情感交融,渗入爱情的汁液。他便开始恐慌,甚至在彷徨、逃避与担当之间反复挣扎游移。难道他真的对艾迪特没有感情吗?不----绝不是!他只是惧怕他们之间的悬殊:艾迪特----一个暴发户、假贵族、犹太人的女儿,一个瘫在轮椅上的女人;而他自己----一位出色的军官,高尚而善良的人。倘若他们之间没有这些鸿沟,或许伟大的爱情会在两人身上同时蔓延。正如,霍夫米勒在某些时候所感觉到的爱情一样。“我感觉到,她现在是用另一种爱情在爱我,不再是开头时那些嬉笑轻快的爱情,也不再是欲情炽烈充满忧愁的爱情,我也用另外的眼光看着她。对她的不幸命运的同情不再像从前一样压抑我,现在我用不着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只要亲切开朗就行了。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心里第一次对这个娇嫩的姑娘感觉到一种真正的绵绵柔情。”这样情感的流露应该可以佐证霍夫米勒对艾迪特朦胧的、压抑的爱情火苗吧。
      然而,遗憾的是霍夫米勒永远冲不破那道用世俗悬殊筑成的包围自我的围墙。他终究无法像康多尔那样给予别人真正的同情和勇敢的爱。“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的给予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情色彩,但富有积极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这是康多尔对霍夫米勒试图摆脱艾迪特时的忠言,也是全书的核心和钥匙。在艾迪特以自杀来毁灭心中无法实现的爱情时,霍夫米勒这个濒于绝境的怯懦的人,逃进了战争。他以为个人的软弱的罪过可以在广袤无垠的血污的沼泽里,完全溶解于战争的一般性罪过之中;以为时间这张厚厚的雪毯终将覆盖他的罪责。但是,一个人一生中所经历的种种沧桑----罪过也罢,内心的恐慌也罢,真的会随着岁月之流消逝吗?显然茨威格是不认可的。于是,他安排了霍夫米勒与康多尔在维也纳剧院的重逢,让康多尔这个真正富有同情心的人来审判霍夫米勒的内心,使他终于明白:只要良心有知,任何罪过都不会被人遗忘。
      这场心灵的危机,更是我的情感的一次奇妙旅程,让我在波澜起伏的故事中,懂得如何去爱。
      请不要害怕我的爱情----这句话送给那些不会爱、不敢爱、在爱情中迷惘挣扎的人。

  《心灵的焦灼》读后感(七):仅作读书回忆用二

先前由于一直习惯了他的短篇,所以阅读的过程中,就萌生了急躁的心绪,不过自己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坚持把这本书读完。
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在茨威格的擅长的心理描写下就变得有趣起来。
整个架构没有丝毫的复杂的点,也没有什么悬疑的点,读者可以很简单的就了解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它采取倒叙的方式,先是讲霍夫米勒在宴会上,然后再从霍夫米勒通过与他人讲述这个故事。所以这个故事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形式。故事再配合茨威格先生的细腻的心理铺叙,亲切感,共鸣感,愈加强烈。
霍夫米勒是个骑兵少尉,因机缘巧合认识了乡下富翁开克斯法尔伐的残疾女儿艾迪特,可是他没有想到艾迪特竟深深的爱上了自己,并不能自拔,甚至成为了她活着的信念,但是他霍夫米勒自己并不喜欢她。两情不相悦情况下,由于开克斯法尔伐的近乎恳求的相劝,医生康多尔的介入,事情便变成了一个悲剧。
虽然我的梗概很简单,就这短短的几十个字,便把茨威格的行文思路给指出来。但是我能做到的事情也只是局限在这里而已,我永远不晓得在这条行文的线上到底发生了多少的插曲。里面的人物往往在事情发展的交叉路上,在选择上,有着丰富的心理活动,还有神态表现,当然也有语言表现。而这些也正是茨威格想要着重去表达的。他愿意费很多笔墨去描写,不厌其烦,就是为了让读者去理解他笔下角色的须臾的心情。不过,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没有感到一丝的赘意,相反,我读的畅快淋漓,恨不得身临其境,亲身去摸索主人公的身心变化,虽然这样不可能。他的行文在想象力上也很丰富,在表达主人公愉悦,沮丧,特别是矛盾复杂的心情的时候,他似乎都能找到恰当的比喻来表达其中的感情,而且还融情于景。这是十分难得,毕竟行文上一大段几乎全是心理的描写,而如果没有精彩的文笔还有适当的其他的描写间夹,便很容易让读者产生放弃阅读的想法。
现在特别阐述一下关于书本里面描写主人公矛盾的心理的我的看法。矛盾是人类复杂的情绪的表现。矛盾在于取舍。你到底去还是不去,吃还是不吃,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些还是简单的双向矛盾,有的更为复杂。多向矛盾的意思就是主人公有更多的选取方向,但是他只能选取一个,而更关键的是主人公对每一个选取都不能够轻易放下,但是他只能选取一个,他在时间面前,在众人面前,他只能选择一个。所以这个矛盾的过程便变成了煎熬。
艾迪特在写信给霍夫米勒的时候,这个矛盾的表现更为突出。一方面,她深爱着霍夫米勒,一方面她又羞于自己的残疾的身体。她觉得在他面前展露自己的残疾是一种煎熬,但是她却无可奈何。她又爱又恨,这种复杂的情绪也表现在了她的举止上。她自卑,她脾气暴躁,她快要疯了。
“请您立刻把我上封信销毁!我当时疯了,完全疯了。我在信里写的一 切,全部不是真的。请您明天不要到我们家来!请您一定不要来!我在您面 前这样自轻自贱,屈辱可怜。为此,我必须惩罚我自己。所以明天您绝对不 要来,我不愿您来,我禁止您来!不要回信!绝对不要回信!请您忠实可靠 地毁掉我上一封信,每个字都忘得干干净净!请您不要再想它。”
这是艾迪特在写第一封信给霍夫米勒的后的第二封信的内容,这些文字尖锐痛苦,一个矛盾的不知所措的姑娘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其实她真的不知道怎么做,她虽然很期待别人告诉她怎么做,但是这都没有。这种复杂的情绪甚至摧毁了她的理智。以至于读者在读罢这个插曲,而感到震撼。但是我们都不能为这可怜的姑娘做些什么。
艾迪特用情至深,可是霍夫米勒却不能很好的回报她。她的矛盾也开始传染到了他身上。其实艾迪特的现状已经很好了,她有一个溺爱他的富有的父亲,还有体贴她的忠实的仆人,但是现实却没给她带来一双健全的腿儿。而她便因为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而折磨自己,甚至至死。她这样的复杂的心理引致下的做法不但让她的家人心力交瘁,也让霍夫米勒痛苦万分。她的家人知晓艾迪特的痛苦,但是他们都没能让艾迪特找回自我。他们无私的贡献自己的一切来满足艾迪特的所有欲望。可是这样的一味的奉献虽然极大的满足了艾迪特,但也害了她。她只会变得越发的不知足,而且越发的执着于她的残废的双腿,因为其他的点她的双眼都看不到了。而且艾迪特正值少女时期,情犊初开,这是她生理的影响,这个点也让她的矛盾更加厉害。其实我真觉得艾迪特需要的不是一个外科医生,而是一个心理医生。倘若心理上的问题不解决,身体上的问题即使解决了又有什么意义,行尸走肉般罢了。
霍夫米勒其实是可怜的,他的初衷其实只是想着帮助她人,过些有意义的生活。可是他自己的踌躇与懦弱却让他深深陷进这个生活的漩涡里。他想过辞掉军职,远走他乡,但是康尔多影响了他,开克斯法尔伐也影响了他,他没有坚定自己的信念,后来他甚至想自杀。霍夫米勒的痛苦更多了。但他没有什么贵人,他大多时候只能靠自己。
书本的结果,我并不喜欢,可能是我皆大欢喜的情结的影响吧。我本想着艾迪特的病会治好,然后霍夫米勒也会爱上她,然后一家子快乐的生活下去。但是这样的故事安排也太肤浅了 。
身与心,之间,我认为心为上,身为下,只有根本解决了心的问题,才会有身心的位置。

  《心灵的焦灼》读后感(八):两天看完的大部头小说,第一次这么投入地看外部小说

       我94年。今年22岁。虽然早已成年,很快就要到大四,但是自己读过的书掐指一算屈指可数,而读过的书中,能对我的生活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好像没有。
       我希望《心灵的焦灼》会是第一部。
       茨威格这个名字,我之前总与什么垮掉的一代混起来,以为会是荒诞不经的东西,但事实证明我才是最荒诞不经的==,挺后悔为什么以前不多抽点时间去读书。
       《一个女人的二十四个小时》很薄,看完一遍被茨威格的清澈的眼神和心灵吸引,他的洞察力和对他人的关怀让我去看了这本《心灵的焦灼》。
       这本小说是在大三第二天有期末考的那一天看了大半,与之有缘。想从中汲取养分,照亮精神的前行。
  
       我给自己的书评定一个原则:不寻章摘句。
       在我眼里,从男主人公身上可以看到自己,因为我也是一个相当软弱、意志薄弱的人,而我在这本书上看到了软弱的后果:伤害别人,抱憾终生。一个软弱的人初衷可能很善良、一点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但是他造成的结果,却可能对别人造成莫大的伤害,并且可能比自私更可怕。
       
       软弱,如何定义它?其实它是意志薄弱的同义词,人们常称赞某人的意志如钢铁,坚硬不屈,它与时间、个人心情这些变量不相关,像军规、信条一样,已经成了生命里固定的一部分。一个人,决定彻彻底底地完成某件事,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没有意志,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一件重要的事情,不像小事琐事那样在短暂的时空中就可以结束,一开头熬不了多久就可以休息,就像快跑,速战速决;
       真正重要的事,它要求最重要的不是一时下了多少苦功,而是你开了头能不能一直坚持到结尾,可能这个“结尾”对一些人来说就是一生。而这一生,说起来容易,你能否不违背自己内心的意愿?能否不论风吹雨打始终如一?有些客观的事物不能改变内心可否接受?能否禁受得住他人的眼光?
       如果在决定之前,你的心里已经有的答案,请不要随随便便开始;如果开始之后的某一刻,你意识到了什么,请不要轻易躲避,不要因为别人的某句话而抱着侥幸心理。我们需要直面自己的恐惧、情感、对未来的期望、对自己的期望,构成生活的绝不是一时的情感喷涌,它需要意志和牺牲来构筑。
       我很乐意看到因为这本书,我对“牺牲”这个词有了重新的理解,以前我很反感这个词,觉得它很悲惨、很不值,凭什么要求一个人去“牺牲”,这个世界真的有值得牺牲的东西吗?在这个世界上吃喝玩乐、享受生活难道不好吗?凭什么年轻人要为工作疲于奔命、要为组建家庭、为了小孩给别人低三下四?
       现在我感觉到“牺牲”其实是个褒义词,第一,没有人会挥舞着刀逼着你去牺牲,你完全可以做一个懒汉丝毫不顾及别人的评价的活着,可以悠闲地做个胖子只要你可以满意自己的状态;第二,是否牺牲是自己的选择。软弱的人,他有自己愿景、蓝图,却会因为一时的挫折放气,意志力薄弱,那实际上这样的人是没有真正的未来可言的,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为了想要的一切所要放弃和牺牲的东西,他没有这样的意识,注定不会有所作为,而这样的人,和那些并不希冀改变自己生活的人其实并无实质性的差别,相反这样的人更加令人厌恶,因为他们的空想、许诺,可能初期耗费巨大的成本,得到周围人巨大的关心和支持,中途放弃会让他们自己身心受损、金钱浪费、他人失望,软弱的人害怕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即使走出去了不多久又缩着头回去,这样做其实对人生而言,并没有什么益处,只是徒增伤悲,或许生命结束之时,他只能抱怨说“我曾经尝试过,可是都无法成功。我活了这一生都无法知晓答案,到底是我做不到,还是不曾再多走几步路?”而意志坚定的人,他每一步迈地稳健、扎实,可能并不快,但是不会停下来。为什么不会停?不是因为他们感受不到艰辛与痛苦,而是他们明白“牺牲”二字的意义,这是一切自己要做成的事情的必经之路,是一切心愿达成的桥梁,它没有romantic的意义,它苦逼、无趣、生硬,但是为了最终的那个目标,我们必须忍受它、热爱它不是吗?
       我很高兴,我明白了“牺牲”二字的意义,而不会再做一个整天嘴上嚷嚷着“我要减肥”“我要变漂亮”“我要带爸爸妈妈出去吃喝玩乐”“我要挣大钱”“我要环游世界”的肤浅的姑娘。我要为我心中所想牺牲,我必须咬紧牙根,而不是重复以前的生活。过我想要的生活。
      以上我是从自己的层面来看的。
      而这部作品,其实探讨的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同情”,我把“同情”看作是人对他人所持情感的软弱。残疾人跟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虽然在某些感官上与我们有些差异,但是,在意识层面,我想他们也和我们一样,独立的个体,自由的灵魂,要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平等地与这个世界相处,希望得到这个世界的欣赏与爱护。所以,与别人的感情,不要用“同情”去维系,因为“同情”本身就有怜悯弱小的含义,感伤、不健全、愧疚等等,人之本性,但是“同情”并不是一种可以长久的感情,这并不是人生中可以长长远远、值得用心血去灌溉的事情,它并不会让心灵得到解放,而只会让人的心被禁锢。
       这个道理很简单,你同情的是一潭死水,会有好结果吗?你只会跟死水消耗时间而已,真正的“同情”,我觉得可以换一个词,叫‘治愈“,你可以给人以新生,你可以彻底地帮助一个人让他久久地在生活里阳光起来,可能这种帮助需要自己牺牲一生的时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这,你扪心自问吧。如果你说你做不到,那没有人会指责你,但请不要长久消耗别人的感情,请尽快脱身;如果你明知自己做不到还是一味拖延骗人骗己,那你真的跟谋杀没有分别。
       人是社会的动物,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这个社会上狡诈阴险、饱有阅历的人他们会有种种伎俩操控人的同情心,要警惕,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被他人束缚手脚。
        内心要有一柄标杆,不会因为一时的情绪、他人的蛊惑动摇,凡是从”牺牲“的角度考虑,对终生性、长久性的事情三思而行,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真正的负责,丝毫没有恶劣的意味。”牺牲“是意愿的产物,我们应该善待它,也必须尊重它,它有自己的沉重、担当与情感,是不是可以随随随便便被许诺、被轻视的。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理解:”牺牲“。
      

  《心灵的焦灼》读后感(九):同情本来就是不完整的

       小说围绕“同情”一词展开的纷扰情感故事。设身处地的想霍夫米勒,一个作为陌生人,却在不经意间深深地闯入了一个女人内心底处。从而疯狂地爱上了他,或换做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本着同情、怜悯的人都会措手不及。
       也许霍夫米勒太平凡,太理性。当一件模棱两可的事物放在面前供自己选择,而结果都是不确定是否自己想要的,本能地都会踌躇起来。而在这最基本的实际面前不说,身边的环境,事物,亲戚战友都是阻止霍夫米勒迟迟犹豫不肯接受同时又不舍离去艾迪特的原因。
       然而,真正使他纠结的是所谓一开始的同情。我想同情是一个做不到完美却极力试图完成的过程。在帮助艾迪特的时候,霍夫米勒确实感到了真切的快乐,一种像家一样的幸福感。可是当这种快乐逐渐变成一种责任的时候,他感到自己已经不再置身事外,而是需要和艾迪特,和这一家人共同承受艾迪特瘫痪不治的事实。而当初的他以为凭借一个毫无相干,陌生人的身份去同情和怜悯一个病人就觉得尽到了一个作为朋友的责任,而他恰恰没想到的是艾迪特早已爱上了他。
       对于艾迪特来说,一个在孤独道路上出现在她每一天暗淡无光日子里的善良男子,无疑是生成了爱慕之心。只是她这种公主般任性刁蛮的性格是意识不到这对他带来了多大的困扰。他不愿伤害到这个可怜已经一无所有的姑娘,而另一方面又太在意自己和周围人的看法。其实他没错,或者说谁都没错,只是这个世界,有时并没有规定,而人人都不由自主会遵从仿佛自己不能抗拒般的法则。
       霍夫米勒阴差阳错地离去也更是为全文蒙上了一层感慨命运的色彩。万念俱灰的艾迪特最终选择了结束所有的纷扰,算是惩罚,也算是给了他自由。只是霍夫米勒是否能逃开这样的噩梦了。到了结局,他依然坚持不误地认为是自己没有坚持下去的同情心杀害了一个年轻本该更美好的姑娘。
       可是说到底,再给他一次回去选择的机会,难道真的会将那纠结疑惑的同情进行到底呢?

  《心灵的焦灼》读后感(十):能被讲述的故事便不再疼痛

茨威格在我心中的地位绝可名列前三
我对他笔触细腻巨细不矫揉造作的心理描写毫无抵抗力
对他那种把你想说不能说欲说无词的小情小感完整精确的表达出来的能力简直顶礼膜拜
有的欧洲作家惯于用歇斯底里欲罢不能的人物语言去渲染情节的高潮迸进
我从来不喜欢那样澎湃外放的表现方式
茨威格则不同
他绅士内敛
最轰烈的情感一定淌自心灵最深处
最痛苦的纠缠一定是在脑海里来全盘演练
能被讲述的故事便不再疼痛
能被嘶吼的愤怒或许业已不那么汹涌
这是我第一次读茨威格的长篇
它可以将茨威格对情绪的拿捏力和掌控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本小说完全是由一场尴尬的会错意的同情撑起全书的
五百多页的篇幅
每一个字都在写人物心理的转折与延伸
情节单纯到连起承转合都凑不齐
但作者却将人物面对世事微小变化时情绪从点燃到炽烈到燎原到熄灭到灰飞的每一个过程都不辞细小的讲述
茨威格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写作过程的
我写作成文后
会重读细思
然后大刀阔斧的删除掉百分之八十的内容
只留下那百分之二十滴点糟粕不剩的精华再去出版
所以他高产短篇鲜有长篇
我觉得他是对的
因为坦白来讲
我更着迷于他的短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