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桃花扇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桃花扇读后感10篇

2017-12-01 21: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桃花扇读后感10篇

  《桃花扇》是一本由(清)孔尚任 著;王季思,苏寰中 评注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2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桃花扇》读后感(一):初读《桃花扇》有感

    满眼的子孝臣忠国家兴亡,通篇的情天恨海缘起缘殇。醉红尘贪欢一晌,祸端起奔走逃亡。漂泊乱世,消磨了书生意气;守志不改,摧折了玉面红妆。
    想当年,秦淮水榭尽飞花,金陵歌舞享繁华。一霎时,烽烟四起,大厦倾塌。亡国岂同亡天下,终是朱家换别家。种粮的种粮,喂马的喂马。只可怜良宵苦短,谗言暗害,鸾凤一夕各天涯。初遇时,共享尽芳华韶华;再重逢,各归了仙家道家。
    本是虚无生造化,何处天涯遇冤家。情也罢、爱也罢,只盼后世会有期,定不负你血溅纸扇化桃花。

  《桃花扇》读后感(二):中国人心里的家国悲情

普通人的命运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总是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有谁站出来想改变时代的步伐,必然会像奋力冲向风车的唐吉坷德一般,只能当个让人叹息的殉道者,更可悲的是,许多时候,我们个人甚至连当旁观者的权利也没有,于泥沙俱下时被裹挟其中。但,普通人的悲剧,的确能印照出统治政权的荒谬与残忍。

刚刚看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桃花扇》,孙尚任先生以侯方域和李香君两人爱情为主线,"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将明未清初之间短命的南明王朝变迁,及历史舞台上林林总总各色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做了全面而生动的描述,文风明媚与风骨共存,视角细腻和格局同在,实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学里的集大成者。只是作品用以点题的结局实在太不近人情,孔先生让两人上栖霞山双双入道,据相关文章说这不是历史事实,而是孔先生为肯定其在自己心目中"正面形象"所作的虚构。

相比原著的处理方式,其它的改编更是狗血。小时候看过1963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据此拍摄的电影,结尾处理为侯方域降清,拖了一根大辫子上了栖霞山,李香君为明朝守节,一对情侣成了誓不两立的仇人。更有甚者,上世纪30年代的戏剧舞台,从抗日的政治需要出发,曾把侯方域改写成叛徒汉奸,目的是抨击卖国求荣、投敌变节的无耻之徒。

而原著中主人公双双遁入空门的思想轨迹描述远不够清楚,更谈不上深刻。九死一生颠沛流离而终又重逢的一对情侣,甫一见面,只因清兵早己南下长驱直入,仍以前朝遗民身份自居的张道士,在祭奠早己死去崇祯皇帝时的一句话,两人如丧考妣,断了尘缘:"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而这个自持高尚道德的张道士,原是崇祯皇帝的绵衣卫,后流落南京又进入南明政权。他自己在自觉大势己去,逃遁山野时,也发出过"翠微深处人家少,万岭千峰路一条。开怀抱,尽着俺山游寺宿,不问何朝"的感慨。

可以想见,这是孔先生借张道士的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虚无,可对自己千秋文章的立意,孔先生又落入了封建文人君权家国思想的俗套,把所谓的国家高高置于百姓平民的生活乃至生命之上。

一个读书人笔下描绘的另一个读书人,竟会因为前朝皇帝小儿的暴毙和改朝换代,而断然割舍了人世最可爱男女人伦,这书,不敬地说,真的是读到狗肚子里了。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积重难返的大恶习之一,贻害无穷。简单说,整体而言,以我个人的观察,中国人可能是我见过最自私自利的民族了,而恰恰又是这个民族,天天把国家挂在嘴上。正如此,中国人才会一直到今天,都把希望寄托在明君的身上,而根本不想如何依靠自身,去追求保障社会公平民主的制度。

再往多了说,古往今来借社会变迁而言及国家及民生的文艺作品实在太多,套用一句俗话,孔先生的历史局限性,不应对他有更多非议,即使是这本书的今世编注者,也跳不出同样的思维模式。

而我认同的价值观 ,如非常喜欢的台湾电影《悲情城市》所表现的观点,这个所谓亚细亚的孤儿,从中国清朝统治到日本殖民到国民党所谓的光复,平民百姓在国家政权更迭中风雨漂泊,国家对原生岛民,完全是空泛的概念,而民众对所谓国家的心声,浓缩成一句:"清政府签马关条约时有问过台湾人愿不愿意吗?"

民意高于天,当然也高于本应践行民意的国家。当有朝一日,中国人民智开启,中国真正以民为本时,这个国家才可能有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

今年4月21日,苏州昆剧院新改版的《桃花扇》即将隆重公演,我非常期待

  《桃花扇》读后感(三):我眼中的《桃花扇》(其一)

喜读前人诗词文章,若要按喜爱程度从深到浅排名的话,那大约是词、诗、散文文章、传奇小说、杂剧戏文。古人对散文文章、诗是最看重的,所谓文载道,诗言志是也。至于词、传奇小说、杂剧戏文则可以说是末节小技了。词本有“诗余”之说,若不是东坡先生有意无意将之“诗化”,它还会是士大夫羞于公开谈及吟诵的“诗余”。至于传奇小说、杂剧戏文,则完全是“媚俗”了。不过相对于严肃正统的诗赋文章,传奇小说、杂剧戏文多有跌宕奇文,比如多人避风雪,邂逅于一破庙,畅叙一夜,一朝天明,发现昨晚诸人竟是骆驼、瘦马等牲畜。比如一铜镜,雕饰纹理古意苍苍,持之可照妖、可平波、可避邪、可祈福。又比如,一落魄书生,恨月不能夜夜有,供其照明读书。遂在月圆之夜,取一篮月光于竹篮之中,以粗布覆之。伺无月漆黑之夜,撤粗布,月光从竹篮中倾泻而出,顿时满室生辉,可供尽情吟诵啸歌。再俗套的故事,也会有赶考学子、管家小姐和冶艳狐妖,惹得平头百姓读来唏嘘气愤一番。如果将这奇文调之宫商,填之诗词,便是杂剧戏文了。
绝大多数杂剧戏文,都是由传奇小说敷演而成的,若无现成的传奇小说可供创作,那就是轶闻野史的再加工了,《桃花扇》便是轶闻野史的再加工。说实话,若把《桃花扇》当作小说来看,打动我的情节甚少,香君却奁、骂贼等情节,大凡有妓女角色的传奇小说,一般都有。史公血泪、遗民招魂等情节确有打动我,但这似乎和文本本身无关。当然,若你只是把杂剧戏文当作传奇小说来看,那你本身也不是一个称职的读者,甚至是一个不入流的读者。
顾彩在《桃花扇序》中,对阮大铖似有欣赏之意,但这欣赏之意也是隐藏在“卿本佳人,奈何做贼”的曲折当中。不过这也说明顾彩对阮大铖所作传奇四种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几乎让顾彩有爱屋及乌的趋向。序文中流露出“阮氏有意悔改,东林逼之太急,欺之太甚”意,说东林诸少“持之过急,绝之过严”,更说侯朝宗“夷门亦有不得谢其责者”。谈及《桃花扇》的由来,顾彩说孔尚任只是身居闲曹,忽然兴会所致而作,无黍离之悲。只是承平已久,胸有勃勃欲发之文章,借奇立传而已。又说《桃花扇》夺阮氏之精魄,词句可比柳永。千古以上,千古以下,都能够让读者拍案、起舞。——看来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
一般书籍,他人所作序文,多是谈论此书作者的妙处,和此书本身的妙处,放置在正文之前,作推荐之用。不知是出版社有意,还是无意,顾彩的《桃花扇序》却是以附录的形式缀之于文后。《桃花扇》以戏文记史,不管是被词句炫目,还是被史实所染,多有读后欲进戏院一睹而快而心痒难耐者,然而通读完《桃花扇》,再读到顾彩的《桃花扇序》,打贼、骂贼、游春、却奁、国破、史公赴难、枯井贮尸、遗民招魂、渔樵唱和等情节一时不分先后纷至沓来,不禁让人陡然生起为古人悲伤感慨的情绪。虽不至于拍案惊起,慷慨起舞,却也真真可以当长歌,可以代痛哭,可以吊零香断粉,可以悲华屋山邱。

  《桃花扇》读后感(四):桃花扇底风

(翻出了两年前的评论)
“桃花扇何奇乎?妓女之扇也,荡子之题也,游客之画也。”
《桃花扇》这部书,被我生生看成了两本。
其一,南明秘史。
其二,烈女传奇。
此非贬义,亦非褒赏。在看原作之前,我被评论先入为主,有些猜测,看完之后全被推翻。也许是旁人读得更透彻,竟是看评论更喜欢些。于是综合一下写个感想,也不枉花时间一字字读过。
•南明秘史
孔尚任是个学者,《桃花扇》是部历史小说。其中一干角色,皆有史可考;一部剧情,皆有本可依。看《西厢记》,注释多过正文,且大多是解释文藻;《桃花扇》这一本注释少且短,大多是解释典故和阐明史实。但《桃花扇》无疑更“文”,好比稼轩;《西厢记》更“俗”,好比耆卿。
南明覆灭之事,从历史的角度也无甚可说。厚厚一本书,谈情说爱时少,国仇家恨时多,最后落脚在“舆图换稿”,感时伤事,倘若懒得看全文,只把“余韵”拿来看一下也是好的。黍离之悲,扬州慢,哀江南。自古兴亡之事,遗民之心,大抵相同,在扬州有桥边红药,在金陵有乌衣旧巷,这一声悲歌,唱的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怀,或曰怀古,或曰伤时。
•烈女传奇
崔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一番聚散终成眷属;李香君与侯方域几日夫妻,聚少离多双双入道。《桃花扇》在我看来,讲的不是二人如何相守,而是何以相离。
《桃花扇》四十场,侯李二人相识一场,结亲一场,婚后却奁一场,只有这三场是实实在在讲述这两人的,之后被迫分离,从第十二场相辞,至三十九场才重逢。可以说大半的笔墨,都没有落在这两人身上。若说“坚贞不渝”的爱情,坚贞无疑是有的,爱情却未必多。倒是看众生一番坎坷,一番重聚,侯李二人也不过是历史浪涛中颠沛流离的魂灵,应的是“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戏码,却是“思君不见君”的哀愁
曾有人将李香君比杜十娘。风尘女子,江南佳丽地生长的红颜,一个怒沉百宝箱,一个却奁骂逆贼。十娘叹一声“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投江去了;香君不从奸佞,以头抢地,血溅了定情扇。江南民风婉约,却有这一沉一撞,有人说这是烟雨楼台、秦淮水榭背后的不屈,是玉碎而非瓦全。后庭花之歌未歇,羽衣曲之声犹在,江南多绮丽,多艳名,多妖娆,这玉碎之志,却是抵着脊梁的风骨。
中国文人大抵,都有些忧他人之忧的情怀。美人香消,人人皆哀叹之,何况是守节之美人。而桃花扇,是守节美人之血溅之,添枝加叶画为桃花,寄之情郎,以明己志,又怎能不令人唏嘘。只是这唏嘘,乃是对“守节”而非用情。若说侯李二人有多情深,我大约是不信的,到头来看破尘缘双双入道,并非是情深似海的佳例;但若说是守节之志,香君却是典范。如同关盼盼守着燕子楼,绿珠一坠为旧主,回头看去,美人之血,最是令人叹惋。
说来说去,仍是“玉碎”二字,道尽此间风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桃花扇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