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13: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读后感10篇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是一本由鹽野七生著作,三民出版出版的179图书,本书定价:NT $160,页数:20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读后感(一):历史不断向前,现在的事皆有根源,欧洲的根源就在罗马

1、罗马帝国危若累卵,人才凋零。基督教掌握大量财富与人才,专心传教,不管政治与国防。
2、从2013年11月起,用了近半年的时间,终于看完了16本《罗马人的故事》,其中2本介绍了罗马的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公民教育、福利、医疗问题和世人关于罗马常有的问题的思索。其余14本以皇帝(元老院或执政官)的更替为线索,描述了不同阶段的罗马历史。(凯撒占有篇幅最多,可见他在作者的心中是罗马最伟大的英雄)。一个国家的兴衰沉浮,英雄豪杰的登台谢幕,罗马军团的东征西讨,智者哲人的思考探求,罗马大道的四通八达,基督宗教的乘势而起,一一展现在眼前。幅员辽阔的帝国是怎样长成、怎样衰亡的?罗马的生死危机是怎样度过的?历代皇帝(第一公民)是怎样履行身为和平保护者与粮食提供者的责任的?所谓的暴君真是暴君吗?名义与实力的矛盾怎样解决?罗马的行政体系是怎样逐步发展成官僚体系的?社会福利、教育、医疗是怎样保障的?罗马公民“光荣职责”感是怎么渐渐消失的?战争消耗的是财富和人,日耳曼人与匈奴人的侵略有没有办法避免?盐野七生为我们娓娓道来。
读书的时候耐下心来,仔细在心里想象当时的情境,国境边,莱茵河防线的长度,壕沟的深度,瞭望塔的间隔,军团基地的布局,敌军奔袭时遇到障碍的情形;帝国内,沿着罗马大道的旅游者,赴希腊求学的贵族子弟,辗转帝国各地任职的官员,元老院的“各位开国贵族及新进们”,罗马图拉真港口运送的奢侈品,提比略皇帝在海岛的别墅的警卫,罗马就一丝丝的落在了心里。罗马是盐野的英雄冢,是怎么兴盛的呢?
罗马人胜在宽容。容忍失败,罗马人不认为失败的责任需要执政官承担,也不认为一次的失败代表执政官能力的欠缺,共和国时期战败的执政官会被重新委以重任一雪前耻。包容多元文化,希腊的语言和文学是罗马人的教师,希腊的雕塑,罗马人将之发扬,高卢人、希腊人、迦太基人,只要认同身为罗马国家一份子需要承担的责任,就可以和平共处。包容多种宗教,多神教的罗马视神为人的助力,所以不以神的教诲为准绳,而重视世俗的生活。
罗马人胜在法律。这是实用精神的结果。
罗马人胜在公民精神。罗马的三根支柱就是执行官(皇帝)、元老院、罗马公民。
罗马人在城市建设方面有很多创举。大规模的送水系统,经久耐用的排水系统,对拱顶的使用使得建筑跨越了宽度,宏大、壮观。罗马大道四通八达,使得帝国联接成一个整体。
盐野较少谈到罗马的衰败,或许是因为其他的书都在讲。
历史不断向前,现在的事皆有根源,欧洲的根源就在罗马。
说一下盐野七生。盐野七生爱罗马人,一生研究罗马,令人钦佩。英雄论的史观,对罗马帝国同化战败者的做法深感赞赏,“日本什么时候把韩国、台湾、中国人同化为自己人了呢?”。战争,对盐野来说,是英雄的舞台,“什么时候战争开始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了呢?”道出了她的心声。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读后感(二):鹽野七生 的《罗马人的故事》的入门书

如果对鹽野七生 的《罗马人的故事》感兴趣,这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没有大部头的压迫感,结构也十分清晰明了,内容会勾起人的兴趣。
嗯,找时间开始读《罗马人的故事》系列了。
说好了好好写书评,最后还是懒了。一些不完全摘抄和一丢丢个人小感悟的混杂。敬上。
《关于罗马人的二十个问题》
问题一 罗马虽然军事上征服了希腊,文化上却反被征服,这是事实吗?
“所谓语言的成熟度,并不是由国语审议会之类的公共机构判断,而是观察有多少作家能在各个领 域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从这点上,并没有明显证据表明拉丁语要劣于希腊语。但是,罗马帝国为何要保持自己学习双语的原则,也没有强制其他民族学习拉丁文呢?
由现实统治者角度,有两点:
“首先,要指出的是:各个领域的事物交给擅长该领域的人,才能提高帝国的统治效率。
第二点则是,以统治的角度来说,即使对方是战败者,给予对方生存的理由与喜悦,以及在人类社会生存必要的工作和相当的报酬,统治才会更有效。”
一项事业是否维持成功,全看参加这项事业的全体人员是否能持续获得某些利益。
问题二 关于万恶的罗马人
“在人类的内心深处。要记得,就算是恶行,进行时也相对需要能量,这点是在探索人们内心时不可忽略的。”
问题三 关于都市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都市与地方之间的差异,并非出于主要次要的重要性观念,而是出于功能不同。都市只要提供都市该有的东西就好了。如果都市提供超过应有范围的东西,便会成为有如“地方”一样的“都市”。
问题四 关于贫富差距
首先要了解五项要点:
一、财富分布其实不过是赋税制度上的问题。
二、不论税率高低与否,人们总是讨厌赋税。
三、不定期的赋税比定期的赋税,更让人感到沉重。
四、不管是为了减少征税的耗费还是减少经手人上下其手的空间,税制都应该简单明了。
五、罗马帝国由以下三类人构成: 罗马公民权所有人、罗马同盟国的国民、行省民众。
罗马帝国税率之低,也许原因就在于利用人类荣誉感与虚荣心,由奥古斯都皇帝政策化,令士绅将私产投入公共事业的政策之上。如果我们说好听点,就是罗马人发挥了功德心。
问题五 关于与劲敌迦太基人之间的对决
迦太基人选择经济强国而不是占领土地,因为其在与罗马人之间的对决中没有后者的优势。 并不能根据表现就判断其是一群只发展经济的和平爱好者。
问题六 古罗马人与现代日本人之间的共同点
在基础的发现与发明方面,希腊人的成就绝对超过罗马人。然而罗马人将其发展成为了能够让多数人享受的“文明”。
问题七 什么叫做“罗马和平”
“和平”这东西其实有利己的一面。如果我们不忽视这个利己的层面,正视“和平”的存在,而且超脱个人的立场,以部族、民族或国家的立场来正视和平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期望和平的想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由于文明以经济活动为主体,希望能有容易活动的环境,因此希望和平。
第二种,则是已经称霸得来适于防卫的疆界,因此之后转移和平为国策。
所谓和平,只对有足够条件的人有无上价值。
罗马为了维持和平,既包括国外的和平,也包括国内的和平。罗马人在寻找运营帝国所需的人才时,不会限定必须出生于意大利本国,而是广泛录用出身于各个行省的人才,而且这是不论其人种、宗教或者肤色。
看到这,不免的想起当今的这个超级帝国。而反思我大天朝,即使是一个户籍制度,也在限制人才的流动。不免“呵呵”。
问题八 关于罗马的历代皇帝
问题九 什么叫做公民,公民权又是什么?
“要是归化的外国人立即享有平等的权利,很明显地会引发既存公民的不满,长期而言成为社会不安的根源”
问题十 关于多神教与一神教本质上的差异
问题十一 关于罗马法
犹太人认为应该让人类适应法律,罗马人则认为应该让法律配合人类。
问题十二 罗马人的都市计划
问题十三 关于真、善、美
因为丑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再怎么没你的年轻人,一旦人老珠黄,也就不免会变丑。而且,当加入了“真”的要素以后,丑的也会变成美的了。
追求美的爱情结晶是艺术,崇尚真理的爱情结晶就是哲学了。
问题十四 什么叫做“面包与娱乐”
贫穷不是罪恶,但安于贫困就可耻了。
“娱乐”政策除了博取民心以外,还有另一项目的。以现代的说法来说,就是舆论调查功能。
问题十五 关于自由
指导者的绝对必须要素,在于才能,运气,以及切合时代。
刚好想到今天看到的一篇文章: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201404/0032155.shtml
投资者们,让我们来谈谈运气_第1页_福布斯中文网
就是这句话的写照啊!
问题十六 关于奴隶
唯一不同的是,奴隶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
问题十七 历史该不该有“if”
“我们爱美,但有所节制。我们尊重知识,但不沉溺其中。我们追求财富,但是是为了维持我们的可能性,而并非愚蠢地为了炫耀。”
雅典公民是名誉、经验与资质的结合体,使得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拥有成熟完整的人格。
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为什么不能有“if”呢?呵呵~
问题十八 关于女性
罗马女性的地位基础,也就来自于经济上的独立。
问题十九 关于蛮族
罗马虽然可以对蛮族进行同化,但更可怕的是来自于欧洲西北的更可怕的蛮族
问题二十 为什么罗马会灭亡
几朋说:无论任何时代,都会比以前的时代更加进步,今后的人类想必也会持续进步。不论是财富、幸福或知识,甚至于人的道德心,一定都会持续地增进。
我们只能说活在有这种想法的时代真幸福。
无论是强大的善或者恶,都需要相对的能量。罗马的衰落,或许是因为其丧失了活力(vitality),或者丧失了自信的结果。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读后感(三):关于第二十个问题的简答

古罗马的衰亡犹如人类历史上其他帝国的衰亡一样,但方式却又如此不同。要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古罗马未曾离我们远去,反而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今离我们更近了:宗教宽容、和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法律、公德心,社会福利等。但其的确灭亡了。
        不过[为什么罗马灭亡了?]在这里用作者的话说便是罗马人随着时间渐渐失去了活力,丧失了自信。读者个人的解答便集中在时间因素上:世上任何一个事物是逃不过时间的,对于罗马来说,它的生命力/活力或者自信也是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衰弱的,如同一个年老体衰的人,一切都是自然。而罗马人活力的衰退用一个说法来解释便是,罗马在成长期努力获得的"取得权",在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后逐渐变成了兴盛期罗马人手中的"既得权"。如同富一代的财富交接到了富二代的手里,前者是创造财富为目的,后者是维持财富为目的。但财富不去持续创造仅以维持为目的时,在遇到维持者无法具有像创造者一样的心力去处理的问题时,财富便会慢慢减少。同样的,罗马在衰退期便是富不过三代的写照,罗马再也没有这种会创造"取得权"的先帝的心力,例如凯撒的创造性和奥古斯都的政治平衡感。
        终归来说,其实时间就是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回答。同样的,这何尝不是为何人终有一死的最直接的答复呢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读后感(四):简评太短实在是装不下感想

评分 7.5
有些惊奇于一个日本人写罗马史,不过看了书中的介绍后意识到也许中立视角的日本比基督徒的西方更能客观看待这段历史。二十个问题都有力的解答了一些疑惑,并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从庭院进入了罗马人的生活;其现代视角和对其他作品、观点的批判,也相当促进理解力的见长。活泼的语言和多角度的解读、对历史可能性的想象,与现代日本的比较,都使得本书散发出与其他史学读物不同的魅力。由于罗马可以说是现代西方社会的雏形,所以了解罗马,可谓就是在给现代西方社会寻根溯源。读完了本书,不仅仅学习到了关于罗马人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的知识,连带希腊、基督教世界以及现代日本的相关方面也一起了解了。可惜美中不足的是部分问题叙述逻辑性较差,令人感到牛头不对马嘴,有些困惑。对许多问题,也是东扯西扯,没有作出正面回答。尤其是论罗马人的自由、和真善美观的部分,将自由和民主即行政权的归属问题混为一谈,真善美的概念混乱不清;不过也有可能是翻译的水准问题,未能将作者的原意传达出来。
书中还推荐了作者的另作《罗马人的故事》系列,本还以为只是一部小书,没想到是多达十五册的鸿篇巨制,深深地感到震惊........

  《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读后感(五):罗马人与中国人间的共通点

第一点,是二者都建立过举世无双的大帝国。罗马是从建国之初的蕞尔小邦,一步步转变为洲际帝国的。共和国到帝国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对外扩张与征服的历史。与罗马帝国同时期的世界性帝国,其中之一是东亚的汉王朝。中华文明遵循和罗马相似的发展模式。首先是中原文明的兴起,然后是对外战事,版图的扩张,最后形成统一的帝国。帝国掌控下的中国本土与周边的藩属国,以及边疆的特殊行政区划,几乎就是罗马帝国行省与特殊领地(如奥古斯都管辖的埃及)的翻版。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能被称作因外力入侵的“瓦解”,人们的心理认同并没有因帝国东迁而改变。文化帝国依然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欧洲的联合,是帝国梦想的延续。这种民族心理,在欧洲被宗教所维系。而在东方,中华帝国在与异文明的屡次较量中虽然遭到政治意义上的打击甚至是灭亡,但是人们心中对于“统一中国”的认同却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这种民族心理,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昔日罗马帝国的版图上已经出现了无数个新的民族国家,但它们与罗马文化依然有关联,罗马化十分明显。同样,中华帝国版图上出现的民族国家,也与中华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点,是文化上的认同感大于种族。罗马人和中国人都不是排外民族,这点与日本人形成鲜明对照。罗马帝国的广阔领土,想要容纳各色人种,包容的精神和互相的认同是不可缺少的。古代“罗马”和“中国”一样,是文化概念而非种族或地域概念。全境皆有公民权的罗马人,同“华夷一家”的中华民族一样,真正达到了民族融合的境界;“罗马人”和“中国人”也都是基于文化的称谓。罗马帝国的属省,非常有民族自治的味道;而中原王朝与民族政权,维系于共同的文化,或战或和,在地位上始终是平等的。
第三点,是文化成就辉煌而科技进步有限。
第四点,是地域上分野比较明显。这并不是说罗马帝国境内族群隔阂和分化比较明显,而是指不同地区呈现出的民族特色比较明显,因而形成了纷呈的小型文化区,令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凸显。这多少为帝国的衰亡埋下了隐患。从之后意大利的历史发展来看,相同类型的文化聚集的区域就形成一个政权。虽然之后一直处在统一局面下,独立的诉求也没有中断过。中国更是一个地域差异显著的国家。一旦进入分裂时期,各自林立的局面就会出现。探索和反思罗马的历史,对解决中国的诸多问题都是大有裨益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