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10篇

2017-12-02 22:14: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10篇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是一本由[日]小山龙介 / 原尻淳一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一):没有创意不是因为你笨,而是需要整理思维

文/沐丞
01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最喜欢语文考试,每次看到作文题总是能提笔就写,而那些会考试的优等生经常为那800字的作文绞尽脑汁。我的作文本上从来都是各种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文章,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读得口沫横飞。那个时候同学经常问我怎么那么会写作文,我自己竟然也不清楚。
现在想想大概是因为我爱看各种杂书吧,从《读者》《知音》,从《故事会》到《科幻世界》,从《少男少女》到《恋爱.婚姻.家庭》,从《机器猫》到《圣斗士》,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还有各种不知道哪里来的童话、禁书、黄书,而这些书从来都不是那些好学生们会看的。或许正是有了五花八门的输入才会有了各种各样的输出。
昨天在我们一个写作爱好者的群里有个人说写作最后拼的就是体力,其实我深有感触。现在这个时代会写的人实在太多,能展示自己文字的平台也是层出不穷。就如同简书里的签约作者们,相信没有哪个是靠几篇文章就获得签约的,无非都是需要持续的高质量输出才能获得认可。或许体力是保证持续输出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有条理的思维,那么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除了各类文字工作者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意,很多脑力工作者也同样需要。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还是思维卡壳、灵感枯竭?其实并不是因为你笨或是脑子不够用,而是因为头脑中的输入太多缺少条理,你要相信创意也是可以被整理出来的。
你想突破工作、学习的瓶颈期吗?你想改变低迷的现状吗?你想给单调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吗?那就跟随创意实践狂小山龙介一起,用创意点亮生活吧!《整理的艺术3》一书通过89个创意妙招帮你捕捉灵感瞬间,突破职业瓶颈,激活创意潜能,让你随时随地创意爆棚。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二):看整理的艺术3的笔记

        哈哈,真不敢想象,我的读书速度竟然不知不觉中有了这么大的提高。感觉是因为注意力很集中的原因。今天下午2个小时在图书馆看完了《整理的艺术3》,期间整理笔记如下:
        
        1. 记笔记是为了遗忘。将大脑的信息转移到纸上,释放短期记忆的内存,以确保有足够的空间支持其他操作。
        2. 不积压笔记库存,及时使用,用罢即扔。
        3. 用语音笔记输出你的创意。原则:一段音频,一个点子。
        4. 用博客公开创意,用社交网站扩散创意
        5. 手机笔记法,evernote
        6. 思维导图笔记法
        7. 按时间顺序管理记事本
        8. 资料整理到账目文件夹中
        9. 信息要区分成库存和流通两种
        10. 用电脑管理日程表
        11. 星期五晚上确认下周的日程。养成习惯,定时查看日程表
        12. 让日程表弹性十足。项目缓冲,输入缓冲,资源缓冲
        13. 耗时15分钟以上的工作都要写入日程表
        14. 要用零碎时间搞定todo列表
        15. 充分使用周日程表
        16. 用三个月的计划表来实现和谐生活。拟订三个月的计划表时,需从公司,家庭和社会,自己三个维度来考量。每个月末审视三月计划表。
        17. 同时记录别人的日程表
        18. 建议开会只开15分钟
        19. 行走于第一线,并构思故事;将第一线的信息记录在日记和照片中;通过读书,选取记录与故事相关的信息,事先进行整理。
        20. 我的米其林美食卡:店名,地址,电话号码,地图,美食笔记,推荐
        21. 把想看的书和想见的人加入到关注列表中
        22. 所谓记忆就是编故事的过程
        23. 做重要的事几点技巧:告知目的;结合对方的情况,转变自己的角色,告知流程;从以往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并告知对方
        24. 晚上九点睡觉
        25. 使用眼罩的睡眠妙招(tempur)
        26. 创造环境:创造能让人身心放松的环境;拆分、细分各种操作流程,让我们无需过多动脑就能完成任务;在适度的节奏下操作
        27. 有氧运动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让自己充满干劲;散步会产生血清素,让人镇静下来,消除压力
        28. 播放自己的主题曲
        29. 确定开始工作的仪式
        30. 人脑只能从葡萄糖获取能量,摄入碳水化合物是最有效的补充葡萄糖的方法,比如香蕉巧克力;摄入多的糖分会使血糖升高,然后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反而使身体更加疲惫
        31. 如何在更短时间内控制自己的模式,控制进入大脑和身体的信息流
        32. 演绎法的登山路径;归纳法是一种对可能性的思考
        33. 翻转创意的阴阳思维法,二元对立思考法
        34. 直指本质的三角思维法,任何事物到了最后都可以分为三个要素去把握
        35. 曼陀罗的九宫格
        36. 提问时要注意三个条件:问题要有针对性;规定好回答的方式;举出回答的例子
        37. 说话时先别说出结论
        38. 向值得尊敬的人偷学‘方法’
        39. 用矩阵乘法从旧事物中找出新意义,swot分析法
        40. 模仿大人物,复制伟大创意,所谓模仿,就是清楚把握和强调对方某些特点的技术
        41. 切换视角,换位思考
        42. 配合对方,自由改变视角;善于抓住说话要点,能够配合对方进行深入浅出的进行说明
        43. 打造自己的致胜模式
        44. 换个发型,打破自己的模式
        45. 去旅行。是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还是相反
        46. 好东西自有其好的原因
        47. 重要的是传递信息
        48. 改变固有视角,借鉴成功方法
        49. 迷茫的时候,先找人聊一聊
        50. 利用上司,自然干劲十足。应该把自己做成品牌。如何利用上司:所谓上司,就是经验丰富的知识数据库;所谓上司,就是决策时的提示框;所谓上司,是用来打磨自己的工作训练工具
        51. 你的工作有80%是没用的
        52. 行动有规有矩,工作有声有色
        53. 越重要的事越易被忽视
        54. 会议四大法则,开会时必须守住的底线.会议四大法则:设定“目标,goal(待决定事项)”;“规则,rule”;“角色,role,主持人,鼓励新人发言的人,缓和会议气氛的人,故意提批评意见的人”;“工具,tool”
        55. 日程表和会议记录要配套使用。会议记录要做好以下三点:要清楚记录会议的结论;要清楚记录得出结论前的主要讨论要点;要清楚记录会议的“今后课题或作业”。
        56. 勿忘,人固有一死
        57. 预告全垒打的感觉真好。我们最后的对手肯定是自己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三):整理好自己的信息数据库,就好像有了一个大大稳稳的靠山。

      原来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精力、行程都是产生创意的基础,而创意和灵感这些以为是天赋的东西,也有那么多的方法和技巧。
       特别是关于个人信息数据库的部分,意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好处。目前阶段吸取知识,存储信息的输入部分做的比较多,但真正转化为自有部分的输出工作很是欠缺。通过随时随地的地记录和科学地整理,可以理清自己知识信息的树状图,建立自己的读书品味,补充知识盲点,多进行深入思考,产生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是完成读书。
       不管是对于日常的白领,还是从事创意工作的人,都是一本好书。如果可以把这些思维方式、技巧用到生活中,便是锦上添花。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四):【笔记】Think Locally,Act Globally

2p 好的创意是既有要素按新方式组合而成的产物,这常常是一种意外的收获,所以一定要第一时间记录下来。只有当开始记录与灵感邂逅的点点滴滴,才能成为灵感的钟爱之人。
7p 记笔记是为了遗忘,将大脑中的信息转移到纸上,释放短期记忆的内存,以确保有足够的空间支持其他操作。
14p 用博客公开创意(库存),用社交网站扩散创意(流通)。
21p 记录东西一定要写时间,因为人的大脑容易遗忘很多细节的东西,但是对时间顺序倒是记得很清楚。
25p 大脑擅长处理信息,但不擅长库存信息。所以记录和整理笔记的核心,将流通型信息转换为库存型信息。这要求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将信息分为流通型信息与库存型信息来进行处理。
33p 管理日程要事先留出缓冲时间,并且在周五晚上确认下一周的日程。
53p 数据库里面是没有故事的,数据库的重要性在于它能让故事丰满起来。
54p 比起记住所有数据,更重要的是能够当场对答如流。
59p 无论是私生活,还是工作,一年以上没有联系的人,今后的关系也很难再有进一步的发展了。
68p 所谓记忆,就是编故事的过程。
85p 我们应该让自己置身于一个有信息不断输入、不断刺激五感的环境中。
88p 构思创意3个条件:创造*身心放松*的环境,*拆分细分*操作流程(无需过多动脑就能完成任务),在*富有节奏*的状态下进行操作。
91p 输出信息的时候,需要对自己输出的东西进行加工,让它变得越来越有魅力。
93p 勤走动,接地气,才会有新的发现。
107p 归纳法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要多于演绎法。因为世界如此复杂,我们更多地需要对可能性的思考,而非定式思维。
126p 多多参考各种案例,然后找出属于自己的规律。
139p 提问3规矩:问题要有针对性,规定好问答方式,举出回答的例子。
142p 再确认前提条件之后再说出结论。
157p 总结信息是有用的,但是仅仅靠总结是不会有新发现的。
161p 所谓模仿,就是清楚把握和强调对方某些特点的技术。
170p 就算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模式是否合理,我们也应该尝试打破自己的已有模式。这样其实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去理解已有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打磨加工,使之精益求精。
182p 迷茫的时候,先找人聊一聊。
188p 自己做出的是草案,不要一开始就想做出成品,要不断征求上司的意见,逐步修正完善,最终作出成熟的方案。
188p 如果不事先确认好工作的“目标”和“需要弄清楚的点”,就没法与上司在工作上保持波长一致,这会成为工作的致命伤。
194p 会议的核心:为了觉得某件事而进行讨论。
203p 留出空白,等待创意降临。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五):书中对我有用的

1. 用博客公开创意,用社交网站扩散创意。当社交网站当作论文写作工具。
2. 充分使用周日程表和用三个月的计划表来实现和谐生活
3. 严格挑选人脉:每年都会整理一次名片,确保我的名片不只是单纯的“收藏品”,而是活生生的人脉数据库。
不只是名片,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需要定期整理,与重要的朋友保持不间断联系。
4. 把想看的书和想见的人加入到“关注列表”中,免得日后忘记。这个列表里的信息越来越多,渐渐地,我们就能清楚自己眼下正在关注哪些人,哪些物了。不只是要默默关注,我们还需要和自己关注的人建立起联系。
5. 让书架变身为知识数据库:把自己的书按照主题进行分组。按照这个步骤整理书籍,翻找书目的时间就会大大缩减。不管怎样,当你有工作需要的时候,如果能随手取出相关领域的五六本书来,你就能获得想要的信息了。
6. 戴上眼罩,完全阻隔外界的光线,可以让信息输入模式暂停一段时间。推荐无印良品的百分之百纯棉眼罩。
7. 实际上在给自己的部下或同事做导航或指导时,关键在于告诉他们你的失败案例。“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告诉部下某个任务的目的,然后告知他们各自负责的工作以及工作流程,最后给他们讲自己的失败案例。这才是抓住人心、获取信赖的秘诀。
8. 思维卡壳时,奔赴现场接地气。多留心身边的事物,可以使用手边的相机。茶道里有个说法叫做“一期一会”,讲的就是这种境界。即使对于那些司空见惯的事和物,我们也断然不可想当然地臆断和小视。
9. 思考事物的对立面,把乍看起来没有关联的信息关联起来,然后创意就不期而至了。
10. 声音的状态容易反映个人的内心世界,决定演讲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声线语调。
11. 通过定位图促发形象思维。选择坐标轴要不拘泥于常规的,一要巧妙地找出二元对立,二是尽量选择不寻常的组合。
12. 构思创意的时候,不要给语言下过于严谨的定义。妙用同义词词典。
13. 看似缺点百出的人,反而拥有更多朋友,换句话说就是拥有更多链接,学会利用网络来弥补自身不足的方法。跟对人一样,我们应该更去爱惜那些有待改进的点子。
14. 创建新分母,并在该平台上一手遮天。
15. 你是否能够配合对方的情况,自由改变视角?能够配合对方下调视线的人,也就是善于抓住说话要点,能够配合对方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的人。
16. 自己的模式,对手的模式,公司的模式,都值得我们去注意。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最自己有用的模式,把它变成自己的方法也就是妙招。
17. 人类是感性的生物。有时两个感性的人会相互碰撞,产生摩擦。可如果我们只关注感性的那一面,就无法读懂对方的真实心意。重要的不是执行力度,而是内容力度。换而言之,沟通的关键在于把握信息和观点,而不是感性的要素。为了确认某个观点或创意对自己是否有本质性的东西,我们也应该关注内容,而非执行力度。
18. 应该把自己做成品牌。利用上司,是经验丰富的知识数据库,是做决策时的提示框。
19. 迷茫的时候,先找人聊一聊。任你急得抓耳挠腮,也毫无进展。与其这样,还不如找人去说一说的好。这样你能在获取各种视角和意见的同时,不断思索自己最妙的一步棋。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六):创意是整理出来的

小山龙介的系列书中的这本主要是讲对“创意”的激发、记录、整理、实践。
看小山龙介的这系列书到这一本,我越来越发现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创意,而是缺乏像小山龙介这样能发现创意并马上记录整理总结的能力。
因为他书中的若干点子,看后总能让人瞬间心有灵犀,萌发出这个点子我也用过的感慨,但是自己并未系统化总结,我想,这其实也是缺乏对创意的整理能力。
所以,小山龙介的这本书就是“创意整理术”。
这本书中的思维妙招系列是对我启发最大的方面。
因为我的妈妈心理成长系列课程是自己一手开发出来,开发的过程对思维性要求很高,很多自己觉得思维陷入困境方面用用这些思维整理术应该会对自己有很大启发。
这方面内容是需要进行实践才能更好理解,我想结合书中建议,再加上我自己实践后再重复看这本书,应该会收获更大。
所以这本书已经放到了我常备书系列。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七):做了一个就打一个勾吧!


1. 随身有笔作记录,比如手机挂饰和钥匙扣就附有笔。
2. 把写下灵感的纸放到名片夹中,以防自己随手投入到茫茫资料大海中。
3. 及时整理灵感碎纸片,写到记事本或博客等。
4. 日程本中,应该给会议安排多30分钟的时间,会议延时常有发生。
5. 放松的时候更容易想出好点子,比如坐地铁时身体会随着列车轻微晃动,脑子不断洗牌中…….
6. 创建自己的词典,往记事本例贴资料的缩印刷稿。
7. 我的美食卡:店名+地址+电话号码+地图+美食笔记+推荐度。这可以用来维系人脉——“xx店好好吃的,我们去尝尝?”
8. 书架变知识数据库:把所有书按主题分组,分到同一组的书之间应建立起关系,比如A旁边放B和C书,三者是有关系的。建立分组之间的关系。
9. 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拍下来,然后变化照片的排列方式来编写故事。
10. 戴眼罩避光提高睡眠质量(睡眠中可以思考很多东西呢),推荐无印良品的纯棉眼罩,还有泰普尔的睡眠眼罩。
11. 早起淋浴后充分利用上午的时间做重要的事情。
12. 找到独处的空间进行工作,咖啡厅,图书馆,甚至是联合办公空间。
13. 广告创作卡壳?奔赴甲方现场,激发灵感。
14. 给自己设定歌曲单,必要的时候,用音乐来撤换心情。
15. 激发创意:思考其反面;在便签纸上写微小的灵感,通过转换位置,让它们不断重组,又或者把它们分组后再排列。用九宫格——在正中写下你要想的东西,然后在其上下左右各写下一个其特征,这些特征最好差异比较大,然后在剩下的空格中,根据其两旁特征的融合,写下你的点子;联想其同义词,然后不断发散;善用搜索引擎:在名词后加“是”进行搜索,接着把搜索出来的,“是”后面的结果加上名词,再进行一次搜索;在“开始”搜索栏中输入关键词,看自己以前是否作过相关的事情;分析看到的广告。
16. 为会议增添好玩的元素:设“最佳发言奖”,其他人掏腰包请TA吃饭。
17. 会议记录只需要记下:会议的结论,得出结论前的主要论点和会后作业。
确定开始工作的仪式,记忆中在《整理的艺术1或2》出现过。
咖啡日文“王加 王非”
在车中就能享受的服务drive-through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八):整理背后的思考

  从生完孩子的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持续做一件事,就是整理。
从整理房间开始我渐渐不能接受原来的杂乱无章,设计房间摆设、整理电子文件资料、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要求自己学习并不断去实践整理的方法。
慢慢的我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整理,从方方面面去整理自己。开始我觉的是我生孩子后的性格大变,产后忧郁、激素水平之类的因素在捣鬼,我的脾气暴躁,看那都不顺眼,多亏家人的大度和宽容,我知道那段时间他们也是很难熬的,我大半夜看到哪不顺眼就开始“整理”,家里被我折腾的像是废墟,本来还看的过去,现在连走路都没处下脚。我告诉他们大治必先大乱。现在想想也难为他们了。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病了,晚上必须强迫自己把东西无归原位,否则就会暴跳如雷,我觉绝望的发现自己变成了“洁癖”。我这种以前无法想象会出现的症状,让我深思,也许家里人变多了,家不再是我自己说了算的地方了,我只有通过整理家里的物品,来让我感受增强控制力来减少对未知事件的恐惧。
再过一段时间,也许我开始适应大家庭的生活,我不医自愈了。我虽然时不时的还“复发”,但频次算是少多了。算是平台期的巩固成果。
机缘巧合,我又开始整理之旅,这次是我开始回顾过去的自己的工作,清点自己的资产,让我更了解自己的物质基础和人生轨迹。紧接着,我又开始整理自己的时间,规律的生活,坚持每天跑步,每天练习书法,每天物归原位,每天制定第二天食谱,每天阅读。还有很多碎片时间的整理和规划,慢慢让它们固定下来。
我觉得“术”开始有了“道”的心得。我一次次反思,我为什么要“整理”,我还没有最终的答案。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九):简单实用的创意小妙招

作为一个强迫症患者,无论是之前的《整理的艺术》和时间整理术,还是这本创意整理术,我都看了。真心说一句,这个系列真不错,相当实用。看多了之后,有时候我甚至下意识地按照书里分享的经验去实践去做一些改变了。
小山龙介最打动我的一点在于,他总是能从自身实践的经验出发,以亲切幽默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他精心总结出来的既简洁又实用的小妙招。对于如何建立秩序摆脱混乱,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更多的创意和更好的生活,他总结得头头是道,讲述起来也毫不枯燥,极具可读性。并且看起来,他越往下写似乎兴致越高了。
与前两本不同,这一本是讲整理创意的。
在当下,仅仅依靠知识和技能已不足以解决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我们更需要的是创意,是创新思维和问题碰撞迸发发出的火花。而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创意是一种飘渺的东西,可遇不可求。小山这个“整理狂人”则认为,创意也是可以通过“整理”获得的。他甚至还在日本创建了一家名为“idea in action”的公司,致力于将创意付诸实践。因此这本书其实是他创意理论和实践的产物,给出的意见简单有效,不含任何空话和说教。
小山的写作有个特点是,他擅长用听过或亲身经历过的小故事来进一步阐明他想分享的整理小妙招:
公司前辈中有这样的广告策划人,他们经常会过来找你说:“能不能帮忙听下我的策划?只要五分钟就行了。”这些前辈不仅会找我当听众,就算是在吸烟室、走廊里,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抓个壮丁,一抒胸臆。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在获得各种视角和意见的同时,不断思索自己最妙的一步棋。——这个故事对应的创意小妙招是:迷茫的时候,先找人聊一聊。
北野武先生谈编写电影故事的方法时说,自己遇到感兴趣的事物都会拍下照片,然后变换这些照片的排列方式来编写故事。只是变换影像的排列方式,就会变成完全不同的故事,这实在是很不可思议。小山借用这个故事来说明用照片创建信息数据库的方法。
据说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早上都不看报纸,因为他不想把早上具有创造性的宝贵时间,浪费在没有创造性的事情上,例如看报纸。任天堂有名的游戏设计师宫本茂先生是超级玛丽之父,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灵感闪现的时候,都是我在泡澡的时候”——早起淋浴,洗出好创意。
有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叫《跳跃大搜索线》,其中主人公青岛俊作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词:“案件不是在会议室里发生的,而是在犯罪现场发生的。”其实不仅限于犯罪案件,这句话对于搞创意也同样适合。——思维卡壳时,奔赴现场接地气。
如果想看,书里还有很多。
日本人精耕细作的工作风格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完美展现,事无巨细,但一点也不让人生厌。事实上,正如书的封面一样,作者行文简洁而清新,这算是它的又一个不起眼的小优点了。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十):和创意做一次最亲密的接触,

         和创意做一次亲密的接触,也许你会觉得生活再也离不开她!
     与创意做一次约会吧,也许你会觉得原来创意和生活这样息息相关!
     和创意做一次邂逅吧,也许你会觉得创意就是一次不期而至的浪
漫!
     和创意做一次对话吧,也许你会觉得创意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神秘!
     小山龙介 原尻淳一著,阿修茵译的《整理的艺术3》让人耳目一新,原本以为创意是属于专业人士的专利和特权,没想到创意还可以整理出来,如何整理,整理的方法各种各样、让人倍感亲切熟悉。有种相见恨晚的感受。这就是《整理的艺术3》带给您的阅读享受。
    平凡乏味的生活没有一点亮色,如何办?
    缺乏激情的工作如何助力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人生为什么缺乏创新的动力?
    如何突破习惯的禁锢、熟悉的研究路径以及一闪而过的灵感?
    《整理的艺术3》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重新认识生活,重新发现人生,重新定义研究课题,重新衡量创意对人生、对事业、对从事这一行业的专业人士的价值和意义,以及随着而来的智慧人生、财富人生的追求和期待……
     如何留住稍纵即逝的创意?既是章节的命题,还是对生活、工作、创意事业的热爱、留意,更是对理想创意追求的执着状态的概括、整理。像“手机挂件挂枝笔”、名片夹里暗藏创意、用语音笔记输出你的创意、用博客公开创意、用社交网站扩散创意,还有资料整理到项目文件夹里、将流通型信息转化为库存型的信息等等,对创意工作喜爱的人来说,生活琐事和创意无不息息相关,或者说创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灵感一去不复返,如何抓住灵感,朋友们都感兴趣吧。《整理的艺术3》应有尽有,让你眼界洞开,受益匪浅。举个例子来说嘛,日程表安排,平时大家都知道吧,但是如何做到“弹性十足”、如何用零碎时间搞定ToDo,如何充分使用周日程表、三个月日程表和别人的日程表,这些都和我们平时的习惯看似相关,实则相差十万八千里。不看此书,你会错过很多好的创意和机会,看似创意书,其实更是对生活统筹规划的书,让你做到工作创意、生活消闲享受两不耽误、更具艺术人生的浪漫情怀,你说值不值得你去钟爱,值得你去花费时间享受,阅读就是享受的作者观点的过程,更是享受创意的过程,好的书经典的书非此莫属,从创意产生的角度去把握,平时看书最为挑剔的我竟然找不到值得挑剔的地方,这让我委实吃惊不小,也许这就是这本小书的价值。
    本书一环连着一环,让你应接不暇,同时让你探究着、享受着阅读过程,兼而为之的是,作者的创意通过你的大脑,逐渐变为自身的营养和材料。让书架变为知识数据库,把社交工具当做论文协作工具,用照片创建故事数据库、用编故事的方法构建信息数据库等等,平时你有意无意使用这些工具了吗、方法了吗?或者使用了,并没有系统的归纳,这就是作者和我们的区别之处,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不但如此,就连吃什么吃何种食物也可能激发我们的创意,这你可想到?多巴胺、血清素等脑内物质也可让我们集中精神,消除疲劳之功效。走起来工作法,更是对有氧运动的倡导体现。
    创意的思维,创意的翻转,以及三角思维法,总之,善用各种工具,提高自身创意能力,借力打力或许就有出其不意的收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