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且将生活一饮而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且将生活一饮而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03 22:59: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且将生活一饮而尽经典读后感10篇

  《且将生活一饮而尽》是一本由李座峰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且将生活一饮而尽》读后感(一):那些花儿,都去哪儿了啊?

  李座峰的文字,很像一个同学会,告诉你那些你曾经熟悉的人,到底去哪了?

  这种熟悉,不是那种朝思暮想,一拍脑袋就能想起他的联系方式,实在想不起来,多问问同学老师,也能知道下落

  这种熟悉,是一首掉牙的老歌里面的那种《最熟悉的陌生人》里面那种熟悉

  当年,

  上学路上,卖给你早餐的大叔;游戏厅你,抢你零钱的流氓;曾代过三节课就销声匿迹的实习老师;死活要和班里长的帅的同学谈恋爱社会姐姐

  说他们是传奇吧,也不算,没有一条能够上当地晚报新闻的。

  但都会在耳边零星被人提起,脸庞是记不住了,但事迹和身上的疤痕倒是成为一个浓烈的符号,一直挂在心头

  是的,他们身上都有一些伤口。

  有些伤口很明显,头上的疤,肩膀上的烫,一瘸一拐的下半身

  有些伤口是心里的伤,发过癫,砍过人,全身脱得光溜溜地在街上走。

  只有被老朋友提起这些“疤痕”,我们才会恍然大悟,问,他们都去哪儿了啊?

  他们是人生中难以被抹去的风景,但只是因为长在路边,每次整理思路的时候,都会忘记。我们总是优先记忆自己密切相关的人事物。

  他们生活的精彩程度,犹如看不见土地下掩埋的根须,纠缠而隐秘,窸窸窣窣生长着、

  李座峰这本书就是一张少年人生的地图,不大,不包括全世界,也不跨越好几个时代

  他只是像是个同学会上唯一记得全班电话号码的班长,用淡淡的语气

  告诉我们,他们去哪了?他们为什么身上会有那些伤痕,他们靠什么过日子,他们为了爱,放弃了什么?

  没有天崩地裂的戏剧人生

  但看起来,也会勾起你心中的各种名字。

  那些曾在你路途上,开过的各种花儿,他们都去哪儿了啊?哪怕在生命每个角落静静开着。

  值得一看。

  《且将生活一饮而尽》读后感(二):没有鸡汤故事也可以很动人

  说实话,在鸡汤泛滥成灾的当下,我是越来越不敢轻易打开这么一本名字里透着浓浓鸡汤味的书了。如果不是友人再三“安利”,也许我就要同这本精彩绝伦的故事集擦肩而过。《且将生活一饮而尽》里的故事,不仅没有一点预想中的鸡汤味,反而有种鲁迅先生嬉笑怒骂的味道,以及老舍先生的风范。除了语言简练,人物特别生动、传神,一波三折的故事,更是能将人的心吊到嗓子眼,大反转式的结局在让人出乎意料大笑或长叹一声的同时,酸甜苦辣人生百味,美丑善恶的世间百态,便跃然纸上了。

  1、南派“鸡汤张”,北派“传奇李”

  因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一书,“南派”的张嘉佳成了鸡汤故事届的传奇。在我看来,“北派”的李座峰,文字功底和讲故事的功力一点不输张嘉佳,甚至在题材深度上可能反高于张嘉佳一筹,有点传奇的味道。南派“鸡汤张”,北派“传奇李”,各有千秋

  张嘉佳所有的故事都在讲相似的人,表达相同的内容主题;李座锋的故事却是每一个故事的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百态。前者还带着点文青的拧巴情绪,通过一个个人生有点纠结、波折的年轻人间的爱恨情仇,端上一碗碗有点杰克苏味道的人生励志鸡汤,还是有点偏小情小爱了。后者则涵盖了的士司机、公务员、教师等三教九流人物,颇有些老舍的风范,反映社会万象,有时更是暗含讽刺意味,让人哭笑不得;文字更是简洁利落,从不拖泥带水,许多神转折往往让人出乎意料。

  比如《回报社会》这一篇,公务员郝林本是以父亲为榜样,本着行善积德有好报的想法,给几个乞丐施舍了钱财。结果却被一大群乞丐围攻“抢钱”,于是不得不奋起大战,却被人断章取义拍下过程放到网上,遭受舆论误解,以至不得不辞去公职。

  《黑车乔》一篇,的士司机“黑车乔“,看起来彪悍嘴贱不怎么友善,实际却古道热肠,为了抓小偷把腿都摔断了,可除了和自己同样揽活的“的哥“兄弟,周围民众没有一个帮他的,世情冷漠着实让人唏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为免剧透过多,在此就不多说了。

  2、语言简洁、利索又幽默,人物描写传神

  李座峰的故事,语言都非常简洁、利索,很难找出一个多余的字,关键人物描写还十分传神。看他的描写,总能想起水浒传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诸如酱油铺之类的一系列妙喻。讲两个故事的细节,你就能对这本书的传神描写感同身受了。

  《横妹》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霸蛮的拉面店服务员仗义救人的故事。为了表现她的“横”,作者在情节和人物刻画上丝毫不马虎,神态、外貌、声音描写多管齐下,还特意用了反差手法。“一个头发枯黄扎着马尾的小姑娘走过来,看着也就十七八岁,干瘦单薄”,“半年没见,那种辉煌破败的末日范儿,一点儿没变”,你看,这么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姑娘,却“说话的声音像铁钉划过搪瓷杯子”。

  当作者的同事对身为服务员的“横妹 “投诉,说她把自己点的大份大盘鸡上成小份时,“横妹”的反映更出乎人意料——“小姑娘一阵风似的走了,转眼又带着风回来,手里拎着只大盘子,端起同事的那个小份的大盘鸡拌面,手腕一翻扣到大盘子里往他前面一搁,拿着小盘子扬长而去。”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要哈哈大笑呢?可正是这样一个很“横”的姑娘,在看到别人被地痞劫道的时候,抡起拉面店的碎牛骨的大刀,追着地痞满大街跑。

  《徐九指》这个故事中,第二段关于徐九指的描写也十分传神。你看:“老徐今年六十上下,中等个儿,瘦,甭管老伴儿怎么给他加餐,那俩腮帮子总也鼓不起来。眼睛细长,还总眯缝着,倒也有瞪圆发亮的时候,那准是见着钱财细软了。”不到100字,把老徐的外貌、个性给写活了。

  3、迂回波折、善于吊人胃口的情节,还带着点冷幽默

  除了语言的生动幽默,情节的迂回波折也是吊人胃口,却又让人觉得实在巧妙。比如《徐九指》这个故事,有了上面那段描写的铺垫,加上前面部分情节刻意营造误会,我一直以为徐九指是个喜欢碰瓷的扒手,直到他把钱包还给失主胖子时,我才明白,原来他是个见义勇为的扒手斗士。再往后,路边摊摊主跟胖子一唠嗑,才发现,仗义的徐九指居然是个情种,为了心爱的姑娘和兄弟反目,甚至剁去了一根手指,从此后还满大街偷得手的小偷,然后把东西送回给失主。简直不能再传奇!

  而当年迈的徐九指和被自己整治过的扒手狭路相逢并被捅了一刀后,路人却当做没看见;他只能一个人捂着伤口“走出楼道,在小区里找了个长椅慢慢坐下来,再没动弹”。当你为徐九指已死悲叹,为人心不古感叹,并为作者反讽社会现象的意味赞叹时,作者又跟你开了个玩笑——徐九指根本没死,扒手那刀捅在了他老伴给自己放置的取暖用的豆浆袋上。

  《且将生活一饮而尽》里,像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反转故事情节非常多,为了避免剧透太多遭人“追杀”,还是点到为止吧。我只想说,这本书的人物,真的都是活的,能穿透二次元的空间,跟你说话。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亦发于个人公众号“琅嬛福地(langhuan_fudi)”,欢迎关注,有更多新奇等你来发现

  《且将生活一饮而尽》读后感(三):书名得起好啊

  我已经许久没有一口气看完一本书了。书是前年买的,一直没看。绝大多数时间看到封面就觉得产生鸡汤的误解,然后没有翻开,当时是听说33个小人物的故事觉得吸引,但是书名老是耽误了我,差点就错过一片大天地。

  我喜欢看写人的故事,特别是描写平常市井人物。去年某天一个偶然关注了老Fin的微博,觉得这个光头糙汉真的很有意思经常以自己的凶狠外形自黑,然后笔下的人物又真的是生动到跃然纸上,啊,汉子的细腻真是让人心动。

  今天下午我翻开这本书,看的过程中深深觉得每一句都有画面,利落,细致,生动,丰富,也猜不到结尾。

  比如徐九指被描写得好像扒手,结果他是反扒手的,羽绒服被扎出了洞,肋下一阵钻心疼痛,衣服下面有热热的东西流出来,我在看的时候恶趣味地猜想是暖胃的豆浆破了吧,一边往下看还一边害怕不是,结局还真的是豆浆不是鲜血,感觉如同港片喜剧里明明穿了避弹衣中枪之后还要从昏迷里醒来大呼“原来我没死啊”的警员一般,好玩好玩。

  修车的瘸子孙不平能放生自己爱的女孩选择远远对望,流连大保健的浴霸也为了一个单纯的女孩做了许多,带着末日气息的臭脸服务员妹子最后拔刀相助,还有歪打正着的神探张本望,古道热肠黑车乔,麻辣驼侠,都在说明,看着没用看着坏的人,其实有用,其实不坏。

  还有跋扈蛮横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丁秋裤,善心助人最后却自己出现反社会人格的郝林,喊着“犯我大中华者,虽远必诛”但其实比谁都有心眼都缺德的栋梁之才等等等等。

  一个个故事都很精彩,也许有的充满虚幻,但太阳底下无新鲜事,高手在民间,小人物的世界,果然还是不可小觑。

  希望我也能是一个爱观察的人啊。有意思。

  第一次写书评,急着洗澡,也许下一次能更写得清楚。再接再厉

  《且将生活一饮而尽》读后感(四):后面几个故事不给力

  看完电影,其中一个女生痛经,打车回宿舍准备卧床休息,一推门见班花和花哥两人正拥吻在一起。

  当时那女生惊得都忘了疼了。

  花哥问什么是出柜,女儿说,就是一个人跟大家宣布自己喜欢跟自己性别一样的人,然后得到大家的祝福。

  花哥一怔,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从钱包里拿出一百块钱让女儿去超市买点零食回来。

  听到关门声后,花哥捂住脸嚎啕大哭。

  除了花哥的故事,我还是喜欢剃刀耿、铁泥鳅,还有浴霸沈道平。封面我也喜欢,因为此书就是将芸芸众生的故事,老百姓的家常事中的感动才是真情实感

  《且将生活一饮而尽》读后感(五):人生百态,但也只是人生百态

  三星半吧

  是被封面吸引的,这本书,是最近最快看完的一本书吧,三到四天就读完了。

  一开始,看了几个故事,想放弃,感觉实在没什么特色,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点到为止,白描的手法,告诉你这就是生活,并不新鲜。并且很多角色感觉过于超脱和潇洒,显得很不真实。故事很好,但也实在没什么深刻的地方。

  对这本书的好感是慢慢上升的,吸引我读下去的地方在于,看看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在某一瞬间,让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看到了那些和xia一起上晚仔细走向寝室的一个个夜晚,想到了从苦日子走过来唠唠叨叨的奶奶……接下来阅读的过程中,就是期待能捕捉到自己生活中的某些影子,找到能打动自己的地方,然而,并不是很多。

  最喜欢的几篇,《花哥》、《滚滚红尘》、《无谓霍老太》

  《且将生活一饮而尽》读后感(六):行走江湖,要么有武艺,要么有故事

  因为工作关系,在这几年中,见过许多的人,中国的,外国的,年轻的,年老的。形形色色,而且还总有大段的时间,听这些人讲故事。在刚开始的时候,一般会有些不好意思,一旦打开一个口,就仿佛翻开了一本故事会

  曾经在听故事的时候,总会有诸多问题,比如说:真的这样吗?你当时是怎样想的?你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发生过吗?你亲眼见的吗?后来慢慢地,我开始认真听每一个人讲故事,他们自己的、看到的、别人的、或是听说的。我也不再有问题,听故事是一个奇特的经历。如置身一个江湖,看着各路高手潇洒生活。

  而但凡是哪些我见过的,有故事的人都容易让人喜欢,值 得回味。他们在自己的经历中磨练身心、锻炼技能,大胆生活。而能讲出故事的一类人,也有美妙之处,他们的眼睛和耳朵像是摄像机,记录下一切发生过的人和事。让我们在狭小生活范围内,看到世界的多姿多彩

  老Fin就是指引着我们走向彩色生活的人。

  看他的《且将生活一饮而尽》,就像听一个亲切和善的老者在讲故事一样,时不时的总会跳出那句话:来,我跟你说个人啊。这一说就是33个人,33个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的是老FIN的朋友、同学、邻居似乎相当熟悉,有些人,像是听来的故事,你我都不相熟。

  老Fin显然是一个在讲故事前,做到了认真听故事的人,在他听到的经 历过的故事中,我猜他一定没有太多问题,才有了书中故事描写的简洁和通透。他在写每一个故事中,都有着十分客观的态度,不带半点个人感想,像一个记录片一样,还原事实真实程度。作为这一个写作者来说,这种描写的表达是困难的,考验人的。当然,这些,也正是彰显作者功力的地方。

  如果再仔细来读,跃然于纸上的有血的肉有经历的故事表达中,是能在字里行间的深处读到作者的深情和爱的。

  比如书中第二篇《临演老张》,老张在想自己儿子哭的时候,老张在临走时朝作者一直挥手时,作者把老张的名字记录在演员表里。这些细节的描写,都看到了老FIN小心地表达着内心的细腻关爱。还有书中的《花哥》《铁泥鳅》,看似在一些搞笑的生活里面,却有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重量,偶尔还有一种小小难过情绪。

  如果单从读故事来读这本书,那确实是一个十分好的选择,老FIN有着一身讲故事的功力,做编剧出身的他对人物的描写,对事件发展的表达都十分流畅。是一本你随时随地都可以翻开来看的书,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就像你生活中的人一样真实。而更为让人喜欢的,这本也作为写作者的学习内容,也不为过,文字的简练、语句的跳跃,不死板。都是学习写文章的极好途径。

  读完全书,我也十分好奇,作者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一定比书里更精彩,因为,他,既带着故事,又带着武艺。

  并在这多彩的江湖中,将一切人事的悲欢离合一饮而尽。

  《且将生活一饮而尽》读后感(七):《且将生活一饮而尽》——且将段子一看而空

  事无巨细地描摹一个人物的外形和神态,在文字处理上虽称不上简单,但也绝不算决定难题。与之相比,人物白描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用极简的语句说清楚一个概念需要对概念本身具有深刻的理解一样,用三两句话就让读者产生一个人物形象,也是需要训练的功夫。要说起来古典作家里有一位福楼拜堪称此中高手,可这种为了写书先看上两千本书的奇人却本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有时候我甚至会怀疑这个段子的真实性,一口气看两千本书和常人甚至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福楼拜老人家难道不觉得记不住吗?

  这本书也同样有着用简短语言描摹人物外形和行为的好内容。经典程度上肯定远远不如古典作家,但有趣程度倒是远远胜之。尽管书中偶尔会出现两句不知目的的废话或者导致冷场的过长铺叙,可总的来说是一本类似单口相声一样的作品,哪怕是短篇集也叫人欲罢不能地一直看下去。讽刺虽然多少流于表面,可总算辛辣,长长地为价值观相符的读者出了一口气。当然被讽刺的人要看胸怀是否宽广,那些自诩人杰的爱国键盘侠可能会到作者微博下面先问候人家祖宗十八代的吧?哈哈,想要对付这种作者,键盘侠毕竟还是要自求多福的。正如郭德纲所说,“我关闭微博评论和武术高手不敢跟小流氓打架是一个道理。”万一一句把人家堵得窝囊一辈子了也是个事,我特别欣赏这种有脏心眼又有趣的人,被他们说两句也不至于生气的。

  没什么大人物,也没有什么娇柔做作的思想性,这本书讲的就是一些小人物的人生传奇。这样的聚焦方式从18世纪的作家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从妓女、野蛮人、退伍士兵到破落贵族,能写的题材差不多是写了个遍的。到了现代,社会分工更多,人们接触的人也更多,可以说的故事当然也变得近乎无穷了。但是对小人物的这种聚焦又不同于耶兹那种写尽无奈和寂寞的深沉写法,有欢笑也有泪水,生命不见得全部都是灰暗。有的倒霉蛋败了家,有的运气好躲过一劫,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才是真正的生活。本来就是段子书,也没有人会去计较什么哲学性的,看个乐就好了。民间高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好心人平安喜乐、英雄尿裤子、豪气干云的黑社会被人捅刀子时,这都是生活的某种可能性,满意和不满意都是要担下来的。至于结局有时候的魔幻现实主义,也算的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写照了。

  把这些好玩的段子一看而空,你也就把生活打包一饮而尽了。

  《且将生活一饮而尽》读后感(八):久违的过瘾 读李座峰新作《且将生活一饮而尽》

  之前没有系统读过李座峰的文字,了解到《且将生活一饮而尽》,原来是作者一年多发在微博上的文章精选:从100多个人物故事中,收录了33个精彩故事,结集成书,描写各层面人物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索性这次把它完全当成是一部新作,读后心生感触。

  生活中会有好多好多的不美好。在现实中,我们可能会为了生存,去讨好很多人、事,很多自己不擅长甚至抗拒的环节,但我们却可以在阅读小说的虚虚实实中,得到片刻“宁静”。这份“宁静”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安静的环境,而是某种说中心事的感同深受,是一种直呼“过瘾”的畅快。我在阅读李座峰的新作《且将生活一饮而尽》中,找到了这份久违的过瘾。下面,就新书文字的结构、语言、文风等特色,跟大家做一番小小的分享。

  李座峰小说的叙事结构,可谓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倘若按照常规阅读惯性,永远不会捕捉作者会在下一秒丢出怎样的包袱。在《蚕蛹男神kevin》这篇众女生花痴男神kevin的小说中,作为高富帅的kevin频繁更换女友,然而结局却爆出一个大冷门。至于蚕蛹与男神为何产生关联?男神最后究竟跟哪个敬仰他的女生修成正果?我还是在这儿卖个关子,让不可思议的结局,还是自己带上好奇心,去一读究竟吧。

  情怀,也是这本书所竭力传达给读者的一个亮点。李座峰用调侃和轻松自在的文风,潜移默化书写了情怀。比如在《孙不平》这篇中,我读到孙不平善良人性背后的隐忍与自始至终的牺牲——无论是当兵时为了集体荣誉而带伤坚持做完操练,最后落下走路一瘸一拐的毛病,成为大家眼中的“不平”;还是退伍后救死扶伤,背起突发脑淤血的修车老大爷,最后阴错阳差竟也干起了“修自行车”这一不起眼的营生;乃至当终于鼓足勇气,与做妓女的女人结婚后,因缺乏自信,破罐子破摔,说出“离婚”二字……孙不平所有的遭遇,看似传奇,却通过这样一个不断奉献又不断牺牲自己幸福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境遇,在一连串“不合理”中,书写了真实生活中一出出带有悲剧色彩的合理情节。读者阅读完毕,便也多了一分对于主人公的理解、同情,甚至咬牙切齿恨其软弱的惋惜。李座峰用同理心,经营了自己笔下的孙不平,让其有血有肉,短短三千字,却道出饱满人性与复杂心理活动。所有的矛盾,不正是你、我在生活中会随时遇到的吗。

  此外,对于文字作品创作,最绕不过去的就是语言。李座峰就这本书的语言,可谓是接足了地气。语言文字在他笔下俨然成了一道道鲜活的光影。李座峰善于用相对应的语言(准确说口气)捕捉时代下男女(以及男男、女女)之间错综复杂的那个叫“命运”的东西。比如《花哥》这篇,当时那个年代对于“女同”概念还模糊不清,作者借“花哥”这个假小子的女汉纸,描写了那样一种人群的无奈与跟世俗生活的最后“和解”。结尾花哥的“掩面大哭”,看得我心里也跟着她的人生悲剧性渗出丝丝凉意。言简意赅,不拖沓的叙事性语言风格,在极少或者几乎没有心理活动描写的情况下,就是通过凝练的语言,来叙说生活的本来面目。这是难能可贵之处。

  在《铁泥鳅》一文中,李座峰写下一句话“生活比电影狠多了,从来不给弱者安排大逆转的情节。”这话说得真是好。何止电影,又何止文字。残酷、操蛋的现实让每一个在其中试炼的人心生种种感慨。这感慨通过李座峰的笔,经由一个一个的故事,还原:或书写青春校园,在长大成人过程中所受的欺负,不思后果的回击;或书写成人世界的种种伪善与无可奈何的牺牲自我;或隐晦或直言一些不被祝福的爱恋……等等。李座峰文字结尾总给人嘎然而止的利落之感。突然的止住,意犹未尽。故事结束,留给读者的回味却在掩卷之后继续绵延。

  不知为何,总觉李座峰的文字是带有一些些“痞味”的。在冷酷的同时,也不禁可爱一下。比如《小李飞枪》,结尾“ps”来个彩蛋什么的,又不失温暖。那么,此时此刻,就让你、我,跟随李座峰笔下的故事,将种种生活,“一饮而尽”吧。

  《且将生活一饮而尽》读后感(九):那些花儿,都去哪儿了啊?

  李座峰的文字,很像一个同学会,告诉你那些你曾经熟悉的人,到底去哪了?

  这种熟悉,不是那种朝思暮想,一拍脑袋就能想起他的联系方式,实在想不起来,多问问同学老师,也能知道下落

  这种熟悉,是一首掉牙的老歌里面的那种《最熟悉的陌生人》里面那种熟悉

  当年,

  上学路上,卖给你早餐的大叔;游戏厅你,抢你零钱的流氓;曾代过三节课就销声匿迹的实习老师;死活要和班里长的帅的同学谈恋爱的社会姐姐

  说他们是传奇吧,也不算,没有一条能够上当地晚报新闻的。

  但都会在耳边零星被人提起,脸庞是记不住了,但事迹和身上的疤痕倒是成为一个浓烈的符号,一直挂在心头

  是的,他们身上都有一些伤口。

  有些伤口很明显,头上的疤,肩膀上的烫,一瘸一拐的下半身

  有些伤口是心里的伤,发过癫,砍过人,全身脱得光溜溜地在街上走。

  只有被老朋友提起这些“疤痕”,我们才会恍然大悟,问,他们都去哪儿了啊?

  他们是人生中难以被抹去的风景,但只是因为长在路边,每次整理思路的时候,都会忘记。我们总是优先记忆和自己密切相关的人事物。

  他们生活的精彩程度,犹如看不见土地下掩埋的根须,纠缠而隐秘,窸窸窣窣生长着、

  李座峰这本书就是一张少年人生的地图,不大,不包括全世界,也不跨越好几个时代

  他只是像是个同学会上唯一记得全班电话号码的班长,用淡淡的语气

  告诉我们,他们去哪了?他们为什么身上会有那些伤痕,他们靠什么过日子,他们为了爱,放弃了什么?

  没有天崩地裂的戏剧人生

  但看起来,也会勾起你心中的各种名字。

  那些曾在你路途上,开过的各种花儿,他们都去哪儿了啊?哪怕在生命每个角落静静开着。

  值得一看。

  《且将生活一饮而尽》读后感(十):唤醒我们沉睡的同理心

  唤醒我们沉睡的同理心

  评《且将生活一饮而尽》

  文/小鱼儿

  今早听新闻,一则报道引起我的注意:一位年轻妈妈在地铁上哺乳被一官方微博批为“公共场合不检点”引众人不满。作为一个女人,若情非得已,是不会选择在地铁这样的公共场合进行哺乳。换言之,官博并未站在母亲的立场上考虑,在地铁未提供哺乳室或其他设备情况下,这位母亲只能当众喂养嗷嗷待哺的孩子。换位思考,在我们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我们学会通过同理心思考时,这个社会上也会更加美好。关于同理心,作家李座峰在其最新小说力作《且将生活一饮而尽》中完美体现。

  《且将生活一饮而尽》讲述了33个普通人的传奇经历,小说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同理心的认可。作者通过身边朋友经历,听来的故事展现了同理心在一个人生活甚至生命上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故事《养虾》中大老张因为承包的虾塘缺氧导致活虾全军覆没,之前和同事,亲戚借的钱成了巨大包袱,虽然一直努力工作,但还债仍很艰难。临近过年,工友们的步步紧逼最终促使他选择撞火车自尽。如果他的债主们能够多多体谅他的难处,至少不采取“到他家搬走电视”的过激行为,也许悲剧不会发生。

  《一饮而尽》开篇的第一个故事《神探》向我们展现了同理心在工作上带给人们的益处。因为烈士父亲而特批加入刑警队的张本望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通过不断阅读研究推理小说中侦探破案的思路及手法,成功破获了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在案件侦破过程中他通过对嫌疑人的换位思考,推断出对方在案发后会回到命案现场查看,经过精密布局成功抓获嫌疑人,从一个弱不禁风的外行人成长为一个神探,完美诠释了同理心的重要性。

  片警、剃头师傅、养虾人,群众演员……这些生活中最常见,却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人物在李座峰的笔下成为了个性鲜明,活灵活现的故事主角。作者对于这些人物的一言一行,心理活动的描述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读罢这些故事,感觉就像和他们面对面交流过,走进了他们的世界。书中,无论是表面驼背虚弱,实则功夫了得,帮水果摊夫妻打退闹事混混的卖麻辣串老头(《麻辣驼侠》,还是退休法医老耿摆摊剃头,工作中识别出抢劫烧烤摊的疑犯(《剃刀耿》)……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在这些普通人的生活中,不无体现了同理心的重要性。有了同理心,他们的生活才更加美好。

  唤醒我们沉睡的同理心,世界将大不同。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所有书评均为原创,如有转载,需经授权。请豆邮联系笔者或dingding2046@sina.cn。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