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一九九叉的读后感10篇
《生于一九九叉》是一本由顾异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于一九九叉》读后感(一):【摘录】 结尾两段
我一直在想的是,这样一段时光,放佛是一个短暂而平淡的暑假。在这过去的许多天,由于它们的过于相似和无所事事而被回忆压缩成了一天。生活时常就是这样,经历时很缓慢,回忆时很短暂。我对于这里来说,更像是一个观光客。它曾因为某种原因给人以安定的感觉,现在已随环境的改变而将这种感觉给予了其他的人。任何一个地方对于某一个人来说,永远不可能是长久的归宿。它所能给你的,只是一种归宿的感觉。
当年冬天机场落成,开春后正式启用。当地原本对这项吵闹工程心怀不满的居民们,一下子都欢欣鼓舞地积极参与空客是非的活动。郊区机场上一架飞机轰然起飞。这里的春天明显变得比去年喧闹,同时,也变得冷清。
《生于一九九叉》读后感(二):走进科学
《走近科学》栏目的一个预告,暑期特别节目,UFO 揭秘。其中一期节目的介绍是这样的。有一个飞行员 有天夜里在距地面一万米的高空上拍到一张照片。上 面是一个螺旋状的发光物体。当天晚上东北三省及内 蒙古局部地区有数名群众同时目击到此现象。此现象 引起了相关专家和《走近科学》栏目组的注意。接下 来的几期里,本栏目将为您揭开这一神秘现象的面 纱。于是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密切关注着这个节目。第 一天的内容是这样的。“2005年9月25日傍晚,中国 南方航空公司6358次航班在距离青岛100公里左右 的7500米高空上,遭遇了一个螺旋状的不明发光物 体。几乎就在同一时间,相隔几百公里外的大连市居 然也有人看到了这个神秘的发光物。奇怪的是,不但 目击者们搞不清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就连两地的空管 部门也对它的来历一无所知,因为在空管的雷达上, 这个东西没有丝毫显示。对于这样一个来历不明、性 质不清的神秘飞行物,我们只能暂且称它为UFO,而 它究竟是地球的产物还是天外来客,没有人知道!二 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有人目击了一种碟状的UFO, 此后,世界各地也相继出现了类似的不明飞行物的报 道。对于这些奇怪的现象,人们在迟迟找不到合理解 释的同时,最多的猜测就是它们也许和外星人驾驶的 飞行器有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随着UFO爱好 者的不断增多,我国也相继出现了各种形态的UFO目 击报告,其中,螺旋状发光物曾经不止一次出现过。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小行星专家王思潮对此曾经作过 专门的统计。这种螺旋状发光物,从1971年9月26 号到现在出现了12次,还有跟它同样类型的,扇状 的或者是光团状的,到今年2月7号为止已经出现19 次了。三十多年间,同一形态的不明飞行物居然能够 反复出现,看来这一次并不是6358机组的错觉。那 么,它到底是同一种自然现象的重复出现呢,还是一 个不明飞行物体的多次光临呢?仅从一张照片上,我 们很难下一个定论。而恰恰就在此时,我们听说在辽 宁省沈阳市,有一个人手里正好有一段关于不明飞行 物的录像。那么他的这段录像,会不会就是我们要找 的这个不明飞行物呢?然而,当记者找到他,却发现 在他的录像中,神秘的不明飞行物又是完全不同的另 一种形态。目击者告诉我们,这个飞行物的行走的方 向,应该是从东南方向而来向西北方向而去。而此前 目击螺旋状不明飞行物的青岛和大连,不正是在沈阳 的东南方向吗?难道是那里的发光物飞到了这儿吗? 那么,这个亮度超过金星,拖着长长的喷射物尾巴, 如同冷光烟花一般的发光体会不会是一种天文现象 呢?但是,目击者们认为它不是地球的产物,很可能 是外星人的飞船!可是,在我们收集到的飞碟资料 中,并没有见到有喷射物的迹象,更何况是这种忽上 忽下的喷射物呢?为了找到更多关于“9.25”UFO目 击事件的线索,记者进行了多方查询,结果发现在 2005年9月25日这一天的晚上6点30分左右,一位 辽宁省本溪县的网友也拍到的不明飞行物的照片。可 是从他的照片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运动轨迹近乎 椭圆形的发光体,而这已经是在当晚同一时间段里, 出现的第三种形态的不明飞行物了!究竟是什么东西 能够做出如此奇怪的飞行状态?这个UFO它究竟是一 个什么样的东西?是在多个地区同时出现了多个 UFO,还是一个UFO一夜之间光顾了众多的地区呢? 专家的分析和目击者的陈述出现了严重的分歧。那 么,谜底能否最终揭开,记者的调查还在继续。”没 了。我看得一头雾水。然后又撑到了第二天。第二期 节目的内容是:“说到UFO,相信任何一个人心中都 会有莫名其妙的激动,因为我们总是把UFO和外星人 驾驶的飞碟联系在一起。也有专家很好地帮我们解释 了这种心理,正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我们 需要在茫茫人海中找一个星球,那个星球上也有智慧 生物来作为我们的伙伴,否则我们真的是太可怜了。 因此我们才总会,尤其是在我们老百姓心中,总会把 UFO和外星人划上联系。其实众所周知,UFO的是英 文中不明飞行物的缩写。指的就是来历不明、身份不 定,我们用科学无法给出一个真实论断的飞行物。既 然是身份不明,来历不明,我们也可以对它进行各种 各样的猜测,当然,任何一种解释,都有一定的合理 性,除了那种神神鬼鬼的之外。其实,说到底,科学 界也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宇宙这么大,星球这么 多,生命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我们谁也不敢保证, 在宇宙中只有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随后节目此处 就将第一天的内容重复了一遍,重复完毕,主持人 说:“可能居住在北京的朋友会记得,几年前北京也 是轰轰烈烈地闹过一阵子UFO,每天下午,在北京的 西北方向上,都会出现一个长棍状的不明飞行物,拖 着一个非常美丽的尾焰。到后来经过研究发现,原 来,那都是夕阳西下的时候,正好有飞机从那经过, 只是在光线的折射和人眼的误判下,目击者才会把一 架飞机看成是一个棍状的不明飞行物。那么这次发生 的UFO事件是否就是北京UFO事件的重演?如果不 是,它又会是什么呢?2006年6月,《走近科学》记 者为此展开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在下期节目里,将详 细为您介绍本栏目记者关于这次UFO事件的深入调查 结果。”看到这里,我基本上已经快撞墙了。但不知 是出于什么自残心理,我又追看了第三期。第三期 中,节目采访了两位镇定地留下了影音资料的目击 者,长春市的王常春和沈阳市的刘沈洋。并将这两份 资料交给了一位南京天文台的胡天闻研究员。从二十 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胡天闻研究员在天文台里对我国 出现的不明飞行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掌握了丰 富的资料。同时基本没获得什么成果。看到了这两份 目击资料,胡研究员激动地表示,他在二十四年前, 就收集到一个类似的UFO材料。两次不明飞行物不仅 运动姿态、飞行方向基本相同,竟然在空间方位上都 惊人的一致。但是,就这一现象本身来说,目前仍然 是一种超出人类知识范畴的现象。也就是说,是个未 知现象。至于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依然是个未解之 谜。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终 有一天将破解这一困扰我们的UFO谜团。感谢您对本 栏目的关注。下一期,我们将与您一同走入中国UFO 悬案调查的续集。――《魅影追踪》
《生于一九九叉》读后感(三):评论
以前以为修女就只是个段子手,专门搞笑的,今天看到这本书才发现她真不是一般人。
除了修女之外,还看过东北作家崔走召写的书,这些看似毫无章法的东北作家写作给人的感觉像是东北菜一般,看起来是一锅乱炖毫无精致的手艺,肉块蔬菜大块往里放不需要刻意修辞和排比,但出来的味道却出奇的好,属于食物真正的香味反而出来了。
就如同这本书所传达出的感觉一样。有些言语从表达上像小学生水平粗鄙地令人发指,却在道理上发人深省。
也正是因为这些金句,让我对修女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这人真的很奇怪,作为一个同龄人,我却从没见过她这样的人,她看起来没有情绪,或者说从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且这种不表达并不是因为她在装酷,而是她好像已经看穿了很多事情。微博里她的那些段子,从来都没有过想要刻意露骨地表达一些情绪,或者是单纯地炫耀(也许有但真的藏得很深)。大多数都是在娱人。而在这本书里,表达了很多深刻的东西。原来她也有情感,但这情感不是对男女小爱人生目标,而是对自然和国家。而她表达这些东西的时候很不做作,感情很真实。
我觉得自己被这本书的封面骗了,他妈的除了字面意思好笑之外其实故事的本身并不好笑,我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人,想守护一片林子结果没成,不愿跟上浮躁的时代而选择做了一个有些消极的旁观者。
《生于一九九叉》读后感(四):搞笑又荒凉
风格和我最喜欢的小说《长安乱》是一个路子。
好像当时宣传《长安乱》还是哪本韩寒的书时,说是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
主人公总是进入一种莫名的境遇:乱糟糟毫无希望的大学;200平的房子和做高级鸡的室友;在一片人造林做起了弱势的护林员,同时兼职女摩的手。
周围是搞笑又荒谬的群众。
主人公的性格和《长安乱》里的“我”也有点像:和身边的人相处得其乐融融,但天生薄情,一旦离开,关联不在,记忆迅速消退,很快投入到新的人和境遇。
韩寒说他写小说,最头疼的就是起名字。
这个问题对修女来说简直不是事儿:小说里面的人物,没有名字,都是数字——大学室友2、3、4、5、6;高级鸡室友7;护林员时期伙伴8;高中的旧情是0.主人公自己应该就是1.
太TM聪明啦。
随处是闪亮的段子。情节发展却这么荒凉。
《生于一九九叉》读后感(五):长篇段子
很久很久以前就领略过的一本书,当时下了不全的半部TXT格式电子书,读得起兴,很喜欢作者诙谐的文风,一直念念不忘。受到版权法深刻洗礼,在掌阅买了该书的电子版,一口气读完,了了一桩多年的心事,但再细细品味,这部作品就像根雪糕,吃过也就忘了。
作者顾异是个很有趣的姑娘,秉承了东北人生下来先会说相声后会叫爹妈的本领,写成这一部长篇段子文集。全书基本上分为三个场景,第一是大学开始,百无聊赖;第二遇到7,当上了科技工作者;第三是和8若有若无的感情与反强拆的故事。这事一部词语大于句子,句子大于段落,段落大于篇章的小说,情节本身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用贫嘴来说出情节。作为一位姑娘,顾异辛苦了。
微博关注了作者,喜欢作者潇洒的文风与可爱的搞逗。喜剧演员都是把自己作为祭品献给观众,不知作者实际生活是否也像德云社,希望以后在闲暇的时间能有更多长篇段子补充。
《生于一九九叉》读后感(六):再无聊的时光,也是生命中的限量版
前半部分让我想起了背影萧瑟的大学时代,但是不得不说,记忆里再无聊磨人的时光,也是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限量版。摘录部分如下:
“晚上的时候开班会讨论全班聚餐的事情。主要研究事项时省钱。群众商议良久,旁边一人说:餐馆里筷子和餐巾纸不要钱,我们就着筷子吃餐巾纸得了。大家纷纷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这是,一人冷笑道:“哼,吃筷子?你拿什么夹?。。。。。。我在一旁伤感地想,我怎么会沦落到这么一个穷组织里啊”(大学唯一一次的聚会是毕业的时候,这一回终于是坐齐了,在餐厅,而不是教室)”
“我和上铺5自气温零下三十度依赖就开始冬眠,上厕所都披着棉被。部分昼夜赖在床上,号称“叠穴双熊”。最有活力的时候是寝室人出入的瞬间。我们俩的床位于门附近。门缝一拉,我和5马上大吼一声:“关上!””(同感,那时候特别仇视出门后不关门的游客,那小风刮着阴冷阴冷的,跟鬼现身了一样凉飕飕的)
“一夜之后我奔波玩回到家里,然后听说几个小学同学结婚了,有个都有孩子了,而几个当事人基本都跟我一样刚刚成年。我很纳闷地想,他们丫那儿解放了没啊?”(人的命运真的很奇怪,当年初中我们同班,做过同样枯燥无味的数学题拿过血淋漓的丢脸分数背地里咬耳朵八卦谈起品学兼优的男生会脸红害羞。可是几年后等我放假回家,发现她们挺着大肚子在混乱的菜市场买菜,身形臃肿,她们——其实也不过跟我一样的年纪而已)
《生于一九九叉》读后感(七):士可杀,不可删
看完本书感慨良多,主要有:
1、中国相声界有救了!
本书主要为对话,说学逗唱泼皮耍赖嬉笑怒骂装疯卖傻一个不拉。春晚的相声看着看着就调台了,书里的相声读着读着就又翻页了。
2、北方雪好大妹子好泼辣
读完此书导致我这几天讲话一直带着北方腔另外天天盼下雪。好吧盼着盼着果然下了还是毛毛细雪狂狂大风吹得我小伞砰砰乱翻真是太刺激了。
3、学好英语很重要
英语好的出国赚美刀,英语不好就蹲老家和无赖们斗智斗勇吧。
其实这本书还是十分严肃而悲伤的,混蛋们都只顾着笑了没看出来嗯哼?它伪装成一本色彩艳丽的儿童文学,实际重点是一个腰无万贯家无李刚的年轻人对抗浮躁时代和无良**的波澜壮阔的斗争历程,藏得有多深呐!作者还亲自取消了吆喝估计一是觉得士可杀不可删,精华的都被改了实在让人胸闷,二是不想传播太远被当局发现斩立决嘛~这让人想起当初《o娘的故事》进入中国也是偷偷夹在其他研究型著作里作为附属材料其实最爆料了卧槽。
所以看完全书我还特地去某社交网膜拜一下作者真容顺便查查此人和顾准(想到《小时代》的都面壁去吧~~)有何渊源,only to be told——共同好友为0。
对于书里内容我不多分析怕被和谐,但在最后还是要对作者表示深深感谢,因为这些故事以及作者豆瓣里的每篇日记都给了一个同龄的姑娘和她身患重病的老娘在有点儿灰暗的时光里增添了许多欢乐。特此写评并打五星,以为纪念。
《生于一九九叉》读后感(八):麻烦来一盘西红柿炒鸡蛋
好吧,我就喜欢看人用文字臭贫。如果犯贫的是修女这样的姑娘当然就更好了。本想在姑娘前加个“小”字,但深以为人之分别不在乎年龄而在见识长短,所以加了显得颇少恭敬,还是算了。
外面一层书皮搞得跟少儿读物一样,扒掉黄色那一层原来已然走白底黑字的严肃读物路线。这个装帧已经充分比喻了此书的精神气质。
书很好,语言流畅,没有啥拧巴的情节和虐心的故事,一众以阿拉伯数字面目出现的人物虽然都贫神附体,兼有天然卖萌之相,可都沾着地气儿。
两个下午全书过了一遍筛子,笑够了恰好点到为止,有些小感叹收尾。生活不过如此,有关青春的宏大叙事和魔幻传奇最后都会消解在苦逼奔波的日常插科打诨之中。不过苦逼也是许酷毙的一体两面。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幻想过骑着摩托飞驰在乡间公路上的情景。但这不是凯鲁亚克的中国版本,东奔西跑并没有嬉皮士的轻灵魔幻。
我们大学食堂的西红柿炒鸡蛋没有什么鸡屎味儿,却总是放了太多的糖,硬生生造出一派甜蜜的氛围。读到后面的时候,我能想起有关那些日子的事情居然就这么一件。这道菜本身已经很甜了,天然呈现本是最好的,就如此书一样。而我读到已然是洁版,传说中修女所言最原生态的一版,我还未缘得见。
注:此文并非书评。
《生于一九九叉》读后感(九):哪个年代都一样
顾异放了一个邮箱账号和一个密码,说书在里面,我就去下载了电子版。标题还写着“完美格式”。
其实格式一点也不完美,因为我强迫症我前前后后改了十几分钟的格式。
这本书有顾异一贯的风格,长段落叙事,短段落逗逗你逗逗我。开篇就有一个优点,人名都用数字代替了。
“生于一九九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书里说:“如果你们一定要把十年划分为一个时代,我只想说,哪一代都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傻逼辈辈出。不管是被标榜的还是被贬低的,人都只能代表他自己。那些自认为独具慧眼抓着这些典型不放的人,在你们的时代里,基本也都是典型。”想看顾异逗的去她豆瓣和微博,想知道她严肃深沉的就来看看这本书吧。这本书从瞎扯淡开始,有四篇奇思妙想的“精神病文章”,再到正经地讲述大学,大学中跟网友的相识,一个网络访谈节目的开始和终结,第一个一百万到手,槽里的向日葵、葡萄和葫芦,最美丽的发明者,选择留在国内而非随室友出国,成为一个护林员,遇到那个笑脸映在摩托车反光镜上而且衬衫鼓风贴在她身上的人,一直遭受危险的珍爱的林子,最后是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
这些不是段子,读来让人心疼。其实书写着写着已经跟九零年代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了,只是书里那些慢慢散去的人还有留下的顾异让人有点心疼。没有人的名字被提到,相关的人物都用数字来代替,从1到8,这么些年,8个相关的人。除了最后不明的8,其他人都走了,哪怕是最意气相投的7也走了,想寄一封信也找不到邮筒。走的又何止这些人呢,和7一起的时候种下的向日葵葡萄葫芦死了,那个像秘密一样的与7共住的地方也因为工业区不再了,守护的那一片林子没了,成了一个飞机场,林子里的鸟也成了烤麻雀。顾异踹翻烤麻雀的烤架,8嘀咕说你脾气真差,顾异心想滚犊子。
大家都走了。寻寻觅觅兜兜转转大家都走了。7在上电视之后没有提到顾异。其实本来没什么,但是全文一次性看下来,却因为这个情节有点心酸。曾经的归属感,如今的陌生感。但顾异也在走,她大学中途离开了,后来又与一片林子作伴。我们都在走,谁放点真心谁难受。所有人走得都有理由,大家都为了前途各自奔波,那些树木说得好听也是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了贡献,那些鸟说得好听也死的香喷喷。不管是被迫还是主动,走了就走了吧。我们还会遇到新的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也会遭受新的离别,这次的离别也算是给下次留了个心理基础。
1,2,3,4,5,6,7,8。
生于哪个年代都一样吧。我们得看开,真不行就多骂几次滚犊子。
《生于一九九叉》读后感(十):我是少林修女的脑残粉
刚开始知道少林修女,是无意中打开了她的“圆脸变锥子脸”的日记,笑得我前仰后合,心中觉得这个女孩太有意思了。那时候正在学校里听着毫无乐趣的讲座,只见只有我的脸上憋着笑,好奇怪。后来又看到了她的那篇酸菜日记,我为她凤头豹尾的文章还有那数不完的笑点深深折服。
哎,怎么那么有意思呢?
于是我把她的所有日记都给看了,知道了《生于一九九叉》这本书。
买回来,乍一看就是那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畅销书,简单的封皮还有自我介绍。然后是作者写的一个个故事,蛮有意思的。我也是九零后,深能体会其中作者的一些心理,也觉得修女是个十分有主见的女孩,搞发明,谈恋爱等等。我觉得自己的其中一部分人生观和作者很类似。记得书里有一句话,说的大致是:“我不喜欢谈恋爱,因为在我的生活中有许多比谈恋爱更有趣的事。”
但那些笑点毕竟只是一时的,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护林那部分。作者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着那片林。记得当年苏东坡给自己的妻子种了一片林,和作者的这篇林有点像,只不过是她父母留下来的。政府为了开一条路,威逼利诱,各种方法用之不竭。而作者一介东北女子,守护这片林,守护林子里的鸟儿、动物,搭起了“公共厕所”,真是什么都敢干。
然而,这一切,都抵不过政府的强势,无奈也彷徨。我也感觉到了这个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无奈与妥协。其中,最后的结尾让我感受到这本书并不完全是个喜剧,我感受到了一种悲伤之感。生活中也不存在着完完全全的喜剧,我们生活在现实中,也活在那遥不可及的希望里。
最后的最后,作者生活的那座城,伐树,建飞机场,发展城市化,这是一种繁荣,也更是一种寂寞。
最终彻底成为脑残,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