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织梦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织梦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05 21: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织梦人经典读后感10篇

  《织梦人》是一本由[美]杰克•鲍温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织梦人》读后感(一):我思故我在

  对于类如政治、经济或哲学,这些强烈需要逻辑思维及超强理解能力的学科,我从来都望而生畏。大学时所学专业是英语,平时偏爱文学。看来,我命中注定只能仰视哲学的天空了。

  手上有一本哲学的启蒙之作《苏菲的世界》,未曾翻开过。前不久,偶然获赠一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织梦人---- 一个男孩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好像又调起了我探知哲学那个未知世界的兴趣,哪怕是了解一点皮毛也好,就算填补一项常识空白也好。我遂狠心抓起这本书,封面是宛如映照在夏日暖阳的娇黄色,包裹在里面的哲学世界看起来并不那么苍白晦涩。

  哲学(Philosophy)这个词源于希腊语的philo, 意为爱,而Sophia(苏菲)的意思是智慧不言而喻,哲学是一种充满爱的智慧。十四岁少年伊恩,通过一位“老人”讲述后的认知,与身为科学家父母交谈后的理解,以及他在个人旅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构成了他穿梭于现实中的哲学之旅,将一位少年的世界观形成过程融合在日常生活里。通篇故事趣味横生,各章节笑料不断,历代哲人层出不穷,将哲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传递给读者,让我第一次觉得哲学还真有点意思。

  书中包含许多我认为非常深奥的哲理,自我、心灵灵魂;上帝;恶;信仰与理性、自由意志自私社会、政治和金钱;伦理和道德。坦白地讲,看这么一次,没完全看懂。但有些部分却引起了我不少共鸣,它们都是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只是没有看懂,没有想明白。

  总是想活着应该有价值,活着其实是一种存在感。存在感是一回事儿,价值又是另外一回事。小时候,望着班里学习最好的同学,我会想,为什么我不是他?那样的话,我不用学习也是第一名。这好像有点庄子那句话的韵味,“我是一个梦见自己是只蝴蝶的老人,还是一只梦见自己是个老人的蝴蝶”。书中关于善与恶的哲学观点也让我受益非浅,中国有句古话,人生性本善,还是本恶?如果有哲学的观点来看,没有善,何来的恶?没有了恶,善又有何意义?我不禁哑然失笑,世界本是个悖论。由于是老美的著作,所以专选了一章来讨论上帝是否存在,结论应该是你认为他存在他就存在,如果他的存在没什么害处,为什么不让他存在呢?好像读圣经的老太太一般都是用这个理论来反驳无神论者的。

  哲学的天空即是思索的天空,多一点哲学,多一份思考,倒是没什么坏处。这个命题与之前上帝的命题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没有坏处,懂一点也无妨。

  《织梦人》读后感(二):一本哲学小说

  这本书的体裁比较新颖,整本书通篇在讨论哲学理论,但是却是以小说的方式呈现,在我读过的几本哲学书中是比较特别的。本书主人公伊恩是一位少年,在本书中以与一位老者,他的父母他的朋友们的对话的形式来讨论不同的哲学理论。

  本书覆盖面很广,讨论了神学,政府体系,理性思维,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简化了的“东方哲学”,等等。本书作为哲学101是一本很不错的选择,对于入门来说不会太艰深,而且是不是抛出的几个悖论对于自行思考很有帮助。而且本书宽广的覆盖面让读者能够触及很多不同的哲学理论,在15个章节中作者包含了15个大标题,在各章中也有细分讨论不同的分支。

  虽然我对本书总体还是肯定的,但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败笔就在于他的题材。作为一本小说故事线缺乏,对话语言不够生动,但是作为一本纯粹的教科书有不够深邃,每个理论基本都是触及皮毛,而且是不是主人公们在小说中的支线对话会让人分心。不说本书“织梦人“的主意其实不错,但是放在一本知识量颇大的偏信息类的书籍里会有点不伦不类

  我个人的感觉就是,既然作为一本“不正经”的哲学书,如果能写得像《上帝掷骰子吗》一样会更好。《上帝掷骰子吗》属于一本“不正经“的量子物理书,面向的也是入门的读者,语言就更加生动,像讲故事一样把量子物理的历史和关系讲的很清楚。就像本书一样,《上帝掷骰子吗》的覆盖面也很广,从经典理论到了现代量子力学都有提到。但是作为一本知识书,我认为本书的体裁更散,对于一个个著名理论的关系讨论的较少,反而是主人公伊恩以及老人的对话描绘了两人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本书有其新颖的特点,是一本不错的入门哲学书,只不过我个人还是更喜欢简单粗暴的哲学历史书籍。

  《织梦人》读后感(三):织出一个哲学梦

  《织梦人》【美】杰克·鲍温

  三月份读了8本书,比起去年某个月份的12本不算多,主要是由于这些书的内容好读易懂,自然也就省下不少脑力和时间。但每每这样读完一个月之后,总觉得很不“解渴”,于是四月份挑了一本哲学文学类作品,美国作家杰克·鲍温的《织梦人》。哲学类的书从来都是不好读的,这是很容易理解的,篇幅即使不大,也因为信息量多而需要细嚼慢咽,虽然我偏向阅读文学类的哲学书,但实际上,它们并不会因此而容易啃多少,这本书,耗费了一个月的时间。而读书笔记,更因为消化能力问题,迟迟不敢下笔。

  既然是文学小说性质的书,还是有一定的小说结构存在的,即使书中的人物不多,全部加起来不超过10个,而重要的主角也就是四位,但也因为作者的用心编排,令所有人物特征明显又立体。而更巧妙的是,它竟然如同用了长时间长篇幅铺垫背景的电影戏剧效果一般,有着最惊奇最超乎想象的结局,使得这个小说故事颇有趣味。《织梦人》的书名,知道最后一刻才被添上了光彩。

  小说的故事情节,稍和《苏菲的世界》相似。都是一个孩子,在这里,这位小男主角是杰夫,在一位智者的带领下,在这里,这位老男主角是一个无名氏老人,走进哲学的奇幻世界,在现实与哲学这两个世界里头来回穿梭,经过每一次每一个哲学命题的讨论和思考,最终对整个人类哲学史有了全面的了解。但它们两本书又有不同之处,《苏菲的世界》里,小苏菲只有玩伴,并没有能在现实生活中中指导的具体对象,而杰夫更为幸运,他的双亲都是科学家,在面对智慧老人不断给他套上的哲学答案时,他得以通过父母的指导,辩证地看待问题,并勇于和老人讨论、辩论。当然,这里的描述是介于结局发生前的内容,结尾会有颠覆全文人物关系的惊喜,为了不剧透,就不详说。

  若是详细地把所有的书中讨论的哲学问题都拿来说,我就是不自量力的。所以,还是举一两个例子,顺便检验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吸收良好吧。

  在开始正文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把这本书的出版社,中国人民出版社的“出版说明”一章里头的一个精彩的内容拿来说分享,它指出,“大学首先要培养的是灵魂健全的,到达博雅高度的,即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人格的完整对个人来说,意味着健康。一个健康的、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成功。”何谓“博雅”呢?“一个‘博雅人’,必具备批判心智,其通过受教育所学得的不是知识内容的效用性,而是透过心智的发展与理性运作来脱离蒙昧或修正偏狭观点,人的视野因此而开阔,心灵因得到解放而自由。”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所欠缺的东西,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使得我们接受知识的过程是被动而没有主动积极性的,忽视了思维的辩证能力的培养。而哲学的作用,在培养这种能力上是有重大的功用。它不能被指出有什么实际的用途,但它的作用却是潜移默化,在思维里头起到提供角度的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生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大部分不在于外界环境、事物的影响,而更多的是指向个人的内心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获得再多的功用性的知识无疑能为我们伸展拳脚在所处的环境中获得一席之位,但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自己内心世界的问题的工具,哲学不可或缺

  在第二章《自我、心灵、灵魂》中关于“灵魂”的存在,解说得非常有意思。老人在梦中引导着杰克去思考这样的问题,自我是什么?首先老人指出,人的身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由各种器官组成的,而当然器官也是细胞构成的。有科学证据表明,一个皮肤细胞的一生大约是三周,人在每一分种失去大约30000个死去的皮肤细胞。也就是说,人从出生到成年到老年,看似都是原来的那个自己,可身体的细胞却在新陈代谢的作用下,可以说,每个一段细胞的生理周期,我们都是由全新的细胞所构成的“新”的身体。那么,如何能确定“我”仍旧是刚出世的那个“我”?

  杰克提出,即使这样,他还是认为现在的“他”,将来的“他”都肯定是“他”自己,而非一个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他,因为他具有自己的心灵。老人于是问题,“心灵”在哪里?既然身体都是由确定的细胞构成,包括脑细胞也如何,“心灵”又存在于那里?杰克认为心灵就在大脑里。于是,老人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既然杰克认为人的心灵是在大脑里存在的,倘若把杰克的大脑里头存放记忆思想的“CPU”植入另一个人的大脑里,那么这个人是否就具有了杰克的心灵?杰克否认,他认为这样那个人还是不是他自己,因为那些信息都是过去的,而自己的大脑,是能够继续根据自己的生活和经验再变化的,如果将自己的这个“CPU”复制到别人的大脑中,他只是过去的杰克,不会是将来还是一贯如初的那个杰克。那么老人有说,那么假如真的存在一种方式,可是把杰克的大脑CPU的内容源源不断地同步更新到另一个人的大脑,那可以吗?杰克还是否认,可这次他并没有办法说明为什么,他只好说因为他的灵魂在自己的身体上。老人穷追不舍,继续追问既然身体是物理性的,那么“灵魂”又在什么位置?杰克答不上来。

  关于其中更多更详尽的例子和讨论在这里就不一一述说。当杰克带着这个疑问,来到饭桌前和父母吃早餐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向双亲发问。他沮丧地认为自己并不是真的自己,自己搞不清楚是不是一直是自己。杰克爸爸的解答极为精彩,首先,他举了一个例子,某个乐队的成员一般都有几个人,他们当中有些旧成员会离去,新的成员进入,即使这样的更新换代,这支乐队还是秉承相同的音乐理念,创造出同样曲风的作品,受到同一班追捧者的喜爱。乐队并不会因为这样的变化而导致自己所要向世人展示的音乐有所变化,原因就在于乐队的“灵魂”没有发生变化。在这里,我觉得,是否可以认为,非物质的“心灵”就是我们“意识流”?也就是我们所属文化在我们个体身上的反应?一个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新旧成员的变化,而民族的文化却很好地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并不会因此而发生质的变化。而关于“灵魂”的存在,杰夫爸爸用了物理学上的“重心”概念加以解释。“重心”存在于每个物体之中,根据物体的变动而产生位置上的转移,科学家可以通过公式来确定“重力”的大概位置,但无法指出它的确切位置,无法说明它是如何存在于物体之内,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个物体都有它的重心,每个物体的重心皆不相同。把这个理论套用在人的“灵魂”上,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人的“灵魂”也是以这种方式存在的。它没有确定的存在点,它依赖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思想、我们所受的文化,而在我们的身体确切地存在。也就是说,无论“心灵”也好,“灵魂”也罢,它超出了物理世界所能理解的范畴,无法用公式、数据来计算得出它在人体中的位置。但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以一种我们暂时无法解释无法述说的方式存在着。若脱离了个体,也就是我们身体,它无法被其他同类人所感知。

  而另一个更加悬疑的问题,人死后“灵魂”是否存在,就更加无从加以说明了。虽然有科学家在这个疑题上孜孜不倦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人体死亡之后的体重会比在世时轻了3/4盎司。而同样的试验在狗身上就没有任何变化,因而该进行该试验的物理学家邓肯·麦克杜格尔下了一个结论:人有灵魂,狗没有灵魂。不过,他的这个结论并没有被人们所广泛接受。而至于“人死后灵魂是否升上天堂或下地狱”,就更难以确定了。

  由此,我还想在这个问题的后面,加多一点关于人类宗教信仰的讨论内容。在本书的第八章《信仰与理性》中,杰夫和老人讨论了宗教信仰。在大量哲学家思考的基础上,有人列出了这样一个表格,分析了是否信仰上帝的利弊。(P207)

  上帝存在 上帝不存在

  信仰上帝 永恒幸福 生活有宗教目标。但是,你是按照错误的信条在生活。

  不信仰上帝 无尽的诅咒 生活无宗教目标。你避免了根据错误的信仰来生活。

  这意味着什么?权衡在于你,选择权在于你。在我看来,只要你的生活中有一个明晰的积极的向善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努力,你将是幸福的。无目的无目标的生活方式,徒劳无功,再大的力气也只是打向一堆棉花,全无响应。反之,正因为努力去想着目标进发,即便途中遇到阻碍,也只是让你越战越勇,满足感越来越强。

  在这一章的结尾,作者设计了一个非常有爱的故事,我想,在母亲节的今天,把它用作我文章的结尾,也是非常恰当的。老鼠的妈妈总告诉它,她爱它。当老鼠追问妈妈为什么爱它的时候,妈妈总是重复同样的一句话:“……我爱你不会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你确实是个漂亮的家伙。你的眼中有个闪光的东西。”老鼠显然一直不明白这句话,也不理解妈妈的意思,总觉得它知道妈妈是爱它的,但“爱”是需要理由的。直到多年之后,老鼠妈妈即将离世,老鼠穷追不舍地想获知妈妈爱它的原因,妈妈依旧讲出同样的一番话。而就在妈妈即将合眼,母子深情对望依依不舍的那一刻,老鼠终于发现妈妈的眼中也有一个闪光点,那个妈妈一直说到的闪光点,它情不自禁地说:“妈妈。我爱你。你确实是个漂亮的妈妈。……”故事就此结束。我呜咽不止,顿时理解了老鼠妈妈的意思:在你我对望的眼中,有一个闪光点,那就是你,或者我,在彼此心目中最美的面容,那就是爱的化身。

  许许多多的精神层面的问题,答案无法用言语一一说明,它们似乎不存在,又确实存在每个人的身上,因为它需要有回应,就如同一面镜子,只有你出现在它的面前,你才能借此看到你自己。心灵也好,灵魂也罢,上帝或者佛祖亦是,他们都是你内心情感的反应,在于你怎样行动和怎样在一面虚无的镜子中呈现。

  《织梦人》读后感(四):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思考

  在谈谈《织梦人》这本书之前,我想先谈谈我的儿子。自从他3岁以后,简直就是个提问机器,每天都有无数的问题向我飞来。其中有一些问题很有意思:

  “妈妈,’别人’是谁?我是不是’别人’?”

  “妈妈,我是怎么来的?你为什么是我的妈妈?”

  “妈妈,鬼是什么?怪物是什么?到底有没有鬼?(由于绘本和动画片中都已经有鬼和怪物等出现,3岁的孩子也会问此类问题了)

  这些问题,很难回答,但是又不能敷衍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问题也是可以归到哲学上的问题。如何回答,能够让小孩子能够满意,真是很考验大人的脑细胞呢。

  正好拿到了《织梦人》这本书,400页,41万字,好厚的一本。不过不要被吓倒,正如封面上的“妙趣横生的通识读本”所言,情节有趣,对话精彩,读起来轻松愉悦。

  由于我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填鸭式的教育,因此以前我一直好奇苏格拉底是怎么样通过提问来教导学生的。这下《织梦人》充分地让我体验到了精彩的提问与回答。老人在伊恩的梦中通过不断地提问,启发伊恩不断地思考,从而进行哲学的探索历程。那些精彩的情节,连环不断地提问与回答,真是让我的大脑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思考的头脑风暴。

  非常巧的是,在老人和伊恩的对话中,也涉及到我的孩子向我提出的那些问题呢。比如“鬼这样非物理的东西,不能影响任何物理的东西。”,因为,“事物不可能既是非物质的,又能影响物质世界。”不过,这些还是无法给3岁的孩子讲清楚啊。没关系没关系,我可以等着他长大了自己看书。

  读着《织梦人》,我不由地想起了另外一本书《苏菲的世界》,那是14岁少女苏菲的探索哲学之旅。伊恩、苏菲,两本书的主角都是14岁的少年,这两本真是有趣的男生版、女生版的哲学入门书籍!

  写于2011-05-03 00:11:10

  《织梦人》读后感(五):【雨枫试读】一本充满智慧的书

  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值得花几个下午,喝着茶细细的品读。

  这本书每个章节都由三部分组成,小男孩伊恩的梦,梦中智慧的老人带他畅游哲学王国,体味各种哲学以及科学的奥妙;然后是伊恩醒过来,和父母的对话,父母帮他理清梦中伊恩所获得的知识和受到的启发;结束谈话后伊恩走出家门,和小伙伴杰夫或者喜欢的女孩阿丽克思去体验穿越现实的哲学梦境之旅。故事情节性强,引人入胜,丰富的哲学知识被巧妙的故事情节很好地串联起来,由浅入深,涵盖面之深之广令人赞叹。

  然而不得不说读这本书需要颇费精力和脑力,其内容非常丰富并且颇有些让人费解:从知识,到自我以及心灵、灵魂,再到科学通常用的归纳法以及其悖论,以及上帝,还有恶,信仰与理性,自由意志,和社会、政治与金钱,伦理和道德——在人类仰望星空之时所能发问的所有问题几乎都被涵盖进去;又从西方到东方,甚至在书中看到了之前哈佛大学教授在公平与正义课堂中讲授的两个小例子——可以说如果能耐心读完这本书,就能对近现代西方哲学有大体的了解,怪不得人大出版社在前言里称之为“哲学通识本”。

  另外,透过这本书我们仿佛可以对西方教育方法略见一斑,寓教于乐,极具启发性。书中甚至质疑“我们目前只是在教给孩子们该思考什么而不是教会他们怎么思考”——但是我想在中国,能做到教给孩子们思考什么已经相当不错了,因为在中国孩子们是不能思考,不会思考,只是被要求要记住知识而已。如此趣味横生的书,如果孩子们读到肯定也是如痴如醉,作者的人文关怀和用心良苦也是人感动至深。

  强烈推荐。

  张子温

  《织梦人》读后感(六):哲学是一门艺术,来源生活

  ----《织梦人》

  哲学是一门艺术,来源生活。就像书中的主人公伊恩,他热爱着观察蔚蓝的天空,从而可以画出超真实的图像,让人称奇,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内容就如同《苏菲的世界》一样,以一个小男孩以及他身边的人与事为构架,用不同的哲学思考填充在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那些较为深奥的哲学书籍。这本书时常会出现那些振聋发聩的句子,从逆向思维的角度点醒读者,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视角,从不同方向思考同一个问题,从而得出多样的答案。

  就像这句话“事物的外表有时会掩盖它的本质”一样,苹果是红色的吗,桌子是平的吗,椅子是物质然而实际上是能量吗?……许许多多日常生活中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却在那平凡的背后隐藏了许多奇特的问题以及思考。

  说起哲学,感觉就是讲解起来枯燥乏味,听者一耳朵进一耳朵出,还有就是令人烦不胜烦滴死记硬背,想起来滴只有昏昏欲睡。《织梦人》的写作方式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一个声音越来越清晰:哎呀,哲学也可以这样有趣。通过这本书,感觉是让哲学撞了一下腰。

  作者杰克·鲍温通过给老人和伊恩织梦的方式,让枯燥的哲学知识不经意间在凡人轶事中灵光闪现,趣味盎然,不知不觉滴引人入胜。作者利用司空见惯滴物理现象,说哲学常识滴‘事儿’,让哲学变得生动,有灵性,让读者滴思维悦动起来。作者还通过很多有趣的事例,让读者体会唯心主义的梦境,进而开始理解古代那么多传承已久的唯心著作。古代大思想家、大物理学家、大哲学家、大心理学家们仿佛从书中实现了神奇滴穿越之旅,栩栩如生滴来到读者面前,侃侃而谈出精辟见解,你来我往,相映生辉,哲学滴世界变得全新而富有活力。

  应该说,本书貌似一个个简单滴故事、平常滴现象,但是偶不敢说偶读懂了这本书,不敢说偶是不是能够读懂它。读书的过程,让我慢慢的认识到,《织梦人》不是一个简单的梦境,而是一个男孩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穿越的终点可以是下次的起点;穿越意味着人们面前永远充满未知。一个个问题生动滴展开,到后来却成为一个诡辩论……哲学毕竟不是一个精神快餐,而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滴艺术。

  《织梦人》读后感(七):是织梦,还是追梦?

  是织梦,还是追梦?

  评《织梦人》

  “与其说我是在为了理解我的生命而寻找梦想,不如说是在为了理解我的梦想而寻找生命”。这是《织梦人》书中引用一位哲人的观点,也是我看完书最大的感悟之源:哲学,让我们的思维更加丰富,通过思考让我们的生活大不一样,可能很多人运用哲学有上述两种不同的方式,前一种“我”是追梦人,后一种“我”是织梦人。是哪一种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一直在思考。

  很多人一提起哲学,就觉得那时玄而又玄的高深理论,因而就为自己惰于学习哲学找到了上佳的借口。其实不然,《织梦人》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14岁男孩伊恩,从他的好奇开始,经历了一次神秘的哲学之旅,这些哲学植根于他的生活,每一次历险都巧妙第将150多位哲学家的思想和生活的事例结合起来,让旅行显得意味深长、令人深省,而伊恩从好奇开始,到对世界和生活进行哲学上的思考,思维不断地精进。从所见非所是,无私成其私,科学非真理等等,既是一次又一次的历险,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伊恩的历险也是他的思维成熟之路,他的故事进一步告诉我们,哲学是从好奇开始,经过每一次的提问和自我解答或者他人解答,让思维理性逻辑和感性思考的双重锤炼,最终形成自己的答案,而这个提问和解答是循环往复、没有终止的过程。

  哲学是从好奇开始,更确切地说,是从受到启发的好奇开始。可能当我们萌生自我意识以后,我们就会提出这些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在地上看到了蚂蚁,地上的蚂蚁看到我了么?它认为我是谁?随着年岁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们又会有更多的思考:我们的本源是什么?而我们人生的意义又在于哪里?所有这些涉及哲学的终极疑问,都不会有标准的答案,引导我们一直思考下去。因为即使是科学,它也只是暂时的真理。

  哲学中没有绝对的理论,那些绝对的概念很容易就会陷入思维的陷阱,因为人们很容易找到相反的事例来反驳他。哲学有起点,却没有终点,我们的生命历程一直充斥着哲学,离不开思考,直到思维停止以后,还不能验证哲学上的“无”。但是,如果你能用哲学来看待我们的生活,相信我们能摆脱一些无所谓的苦恼和忧伤,甚至对生与死也能超脱。蒙田说:哲学,就是教你学会死。

  如果你喜欢思考人生、感悟生活,但却苦于无处入手,我可以建议你尝试一下,从《织梦人》开始。

  《织梦人》读后感(八):哲学:思维的游戏

  从小受的是党的教育,后来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便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徒,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即便如此,我对哲学一直有着一种由衷的敬畏,保持着一种深刻的好奇,所以想知道得更多,想去涉猎,甚至在自觉或不自觉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也费尽力气读过几本哲学史,全增瑕的、罗素的、剑桥的都曾翻过,但是除了记住几个人名外,其他的仍是一无所知,一无触动。直到我这次读到杰克·鲍温的《织梦人——一个男孩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

  这本书之所以能够给我触动,是因为它打开了了我长久以来的心结,为我打开了一扇思想的窗户,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之前,我始终理解不了什么是唯心主义。举个例子来说,面前高耸着一座山,这是确确实实的存在,唯心主义者怎么能说它不存在呢?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如果这座山于我没有意义,那它可能还真的就不是一座山。同样,我也知道了,是人类的语言给这个世界赋予了意义,如果没有人类的语言,那这个世界就什么也不是。如果最早的一个人形容屁的气味是香的,那我们现在对香与臭的定义就会正好倒个个儿。人类用自己的思维创造了语言,但现在却被语言主导了自己的思维,主导了对事物的认识,这真的是一个奇妙的过程。

  关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很久以前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把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让我大为佩服,觉得非常有道理(以下为引用):

  第一阶段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最浅层认识事物就是看表面、看现象。比如我们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我们的理解大约是太阳在天上飞来飞去……再比如领导布置给我们一个工作任务去拓展新的客户,我们就是去按照要求去寻找去洽谈。这个对事物停留在表面和现象认知的阶段,可以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阶段是:看山非山、看水非水。能够透过现象看到背后的普遍规律,能够分析事物更完整的背景和意旨。比如我们知道了原来地球是球体,并且围绕太阳运行,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造成了太阳东升西落而形成白天黑夜。对于工作任务而言,能够认识到做事情的方法和原理及做事情的流程步骤,比如开发新客户的标准操作规范是什么?正是对规范的认知和实践,客户拓展任务也就自然达成。这个开始认知事物运行规律的阶段,可以比喻为“看山非山、看水非水”。

  第三阶段是:看山是水、看水是山。认识了现象认识了规律,更要认知事物的全貌而且能够抽象概括做到举一反三、学一知十。能够理解太阳东升西落,也能够理解月亮与太阳不同,是绕着地球旋转。而工作中的例子可以理解为认识到工作任务的意义和背景,即为何布置这项任务,这项任务意味着什么;认识到任务对于公司业务发展的战略地位,能够意识和观察到更多对公司有意义的工作任务,并且基于看山非山的方法和原理更加自如应用而深刻达成任务实现。这个能够通过对一个事物而一叶知秋的阶段,可以比喻为“看山是水、看水是山”。

  第四阶段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四个阶段是最挑战也是最圆融的阶段,不但前三个阶段均已经度过而且能够融通和理解各种不同事物中共同的普遍规律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似乎回归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一阶段,但已经彻底理解和认识事物的本源和一切,进入了自由境界

  实际上,东西还是那件东西,事情还是那件事情,因为我们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它们的意义也就随着发生了变化,在运动变化着的,始终是我们的思维,而每一次从较低阶段向更高阶段的跃升,都是一次思想的锤炼。那么到底是山?是水?这完全取决于我们思维的变化。而要在世界的不断变化中,在思维的不断变化中去追问世界的本源,这的确是一个难题,每一个哲学家都在挣扎着试图来解释,但都要受到这种变化的折磨,所给出的答案都是思考的结果。而他们所找出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开拓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哲学的意义可能就正在于此吧。

  突然想到于华曾在一本书写道,一个农村妇女为了劝自己经常在外寻花问柳的男人回头,在他回家的时候做了一桌子的菜,但每碗菜的下面都有一片肉,寓意是女人外表上看千姿百态,其内在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这是一个聪明的女人,但她的男人不可能悟到这样的道理,即使悟到了,也不会开化,这是男人的本性。这个女人和她的男人,在认识上都有局限性。他们又分别处于这四个阶段中的哪个阶段呢?我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自己的工作又是如何认识的?处于这四个阶段中的哪个阶段呢?我也得认真想一想。这又是一种思维的游戏,一种思辨的挣扎,但沉浸其中,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乐趣吧。

  或许是我哲学知识的贫乏才会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带给我惊奇的书,给我深刻触动的书。作者借一个14岁少年伊恩与一位老人之间的奇妙经历,向我们讲述了哲学领域内的诸多主题,包括知识、自我、心灵、灵魂、科学、上帝、恶、信仰、理性、自由意志、伦理、道德等等。但总的来说,这的确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籍,作者能够把本来是枯燥无味的西方哲学史讲得生机盎然,引人入胜,足见作者的匠心独运,确实值得用心一读。

  《织梦人》读后感(九):一个美国男孩的「与周公下棋」

  尽管每一章节都有着不同的主题,但是每一章的结构都是相同的。

  第一部分,Ian睡着了,在梦中与一个老人讨论一个哲学理论。

  第二部分,他醒来,与自己的科学家爸妈讨论这个哲学理论。

  第三部分,他在生活中经历一些与该理论相关的事情。

  这本书里,我比较感兴趣的主题讨论了科学与宗教、数学与逻辑和东西方哲学上的差异的那几个。大意如下:

  -科学与宗教-

  牛顿的理论是科学。爱因斯坦的理论也是科学。可是如果牛顿是对的,爱因斯坦就是错的;反之亦然。两人不可能同时是正确的,但是可能同时是错误的。

  量子于我们而言和鬼魂于中世纪的人而言有什么区别么?我们都没有见过它,但是我们都相信它。

  科学,其本质是一种宗教么?

  上帝,是万能的么?那么万能的上帝能创造出一块他举不起来的石头么?无论是否能造出这块石头,他都不是万能的。

  可是,也没有人能做到这种包含矛盾关系存在(如画一个正方形的圆)的事情啊。

  上帝是全善、全能、全知的么?

  上帝是全善的,那么他就不会让人作恶。

  上帝是全能的,那么他就能选择让人作恶与否。

  上帝是全知的,那么他就会知道人是否会作恶。

  然而,世间既然有恶的存在,那么上帝一定是不符合「三全」的。

  -数学与逻辑-

  书中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悖论,如『一个克里特人说:「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骗子。」』,「飞矢不动」,「阿克琉斯与乌龟」等等。

  从而,我们会谈到空间是否可以被无限分割以及普朗克长度的存在。

  -东方行-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庄子

  不做意即是无念。——神会,中国禅宗大师。

  如何才能体味到「禅」呢?就是放弃对外物的执著,并做到to think without thinking。不过具体任何,各人有各人的缘,因人而异。

  《织梦人》读后感(十):八分钟之前的太阳

  太阳于八分钟之前升起,这并不是十分准确的时间界限,但显然,我们看到它升起与它实际升起的时间并不同步。眼中所见花朵明明白紫橙红,灿烂华美,但它只是可见光所带来的颜色,还有无数颜色隐藏在其它波段之中。它们确实存在,而我们无从知晓。文字可以记录历史,但每个史学家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不相同。他们记录此,便失去彼。因此我们看的历史书籍,其实只是、甚至是被扭曲的碎片。我们将事物贯以名称,以便应用于信息交流。我们应用语言,以为它可以传达内心真意。当我们穷究名称与语言,却发现它们只是我们创造出的幻象。在某一时刻它们也许真实,角度一旦变化则有可能毫无存在必要。

  在古代中国,人们敬畏天地鬼神,向它们献以牺牲的同时,有时也会用人祭。我们在当今年代说起人祭,会觉得这种行为令人发指。它蹂躏人权,践踏生命。但在当时,人们相信这种行为可以带来天安地福,世人安宁。也就是说,他们的行为建立在善的基础之上。这与我们的道德观并无二致。我们熟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它会使我们绝无后顾之忧。我们只需被领导,去完成工作。我们彼此平等,不必在经济上可怜任何人,或向任何人乞求经济的援助。但是,我们确乎失去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我们没有亲身接触过资本主义社会,但课本说它并不好,于是我们也觉得它不好。但是,在那里,你也许有机会最大程度的实现自我非而集体需要的价值。

  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你我是否也是如此。在切实的生活当中,真实并不存在;在梦境之中,却看到它发射出的耀眼光芒。

  《织梦人》就是那场幻梦。踏进去,无数个自以为然的真实就会化为利剑刺向内心。在那一时刻,无数问题随之产生。它们有的有唯一答案,有的有许多答案,有的没有答案。真理,是非,无知相互交混。它会使我们迷茫,使我们在面对是保持原状还是颠覆上充满不安。幸运的是,不论迷茫还是不安,都是我们寻找真实的力量。

  作者为读者开启了一道小小暗门。暗门一直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只是我们不曾正视,或者说,因为约定俗成,我们无力正视。现在,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去,同书中的男孩一起,走向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你会经历自我的问题,潜意识的解答,不停的反思、推理、确认。在这之中,你必将发掘出无数奇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