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05 22:10: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读后感精选10篇

  《并没有如愿以偿人生》是一本由杨时旸著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读后感(一):也许,它就是你的“强心剂”

  多少曾经,我们都梦想自己成为多么优秀、富有的人,过着美好生活;梦想着拥有怎样的地位,坐拥让人羡慕的财富。但是,当一步步离生活更近、逐渐深入其中时才发现,很多事情可能在你的意料之中,却在你的控制之外;财富总是离你忽近忽远,却总是到了别人的口袋。最终我们没有如愿拥有想要的人生,而生活并不是我们以为的样子。虽然我们没有停下脚步,只是因为更愿意相信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让它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以我们日常中都会遇到的事为例,阐述了作者最直接也最冷静的观点和真相。这些观点和真相可能是你的心声,也可能是你犹豫过而未选择,更有可能是与你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的。但是当它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你用心的去读时,你会发现你可以去直视这些你曾经想都不敢想、甚至看都不愿意看一眼的事实,此时看完却完全是另一种心情。也许,它就是你的“强心剂”。

  在《生活的真相》这一章中,不管是人人生而不平等、梦想与理想,还是从生命中走失的人、富二代、爱一个人……,都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不是今天遇到、听到就是明天遇到,而作者的观点也很让人值得深思。

  在《那些从我们生活中走失的人》里,让我想起了自己童年时的好伙伴小叶。一直到初中我们俩都是形影不离,上学时她骑着自行车带着我,放学值日还要互相等待,甚至她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还会陪着她一起睡。但是现在每次回家从她家门口经过,都特别害怕遇见她。因为惊喜总是一刹那,寒暄之后便无可说的事情。你想知道的并不是她想说的,她想说的也并不是愿意听的,于是匆匆告别,甚至不愿意象征性的留下电话号码。就如作者所说:“看似一切如常,其实心中早已沟壑万千。”

  我们的人生经历的每一段都会走失一段友谊感情。因为每到一个阶段,心境已经变了,关系也因为心境、距离而开始变淡。有时甚至没有任何原因,只是因为时间已经碾碎了我们的心境,于是他们便慢慢的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有些人,是用来铭记的;而有些人,是用来回忆的。

  在《人人都在谈论二胎时,我和父母谈了谈为什么要做丁克》,自从国家放开二胎以来,二胎变成一个很火爆的话题。不管是和谁聊天,没聊上几句总能把话题转到生二胎上去。想生二胎的人很多,但是要做丁克的也不在少数。作者不要孩子的理由是因为觉得自己并不具备养育一个孩子的物质能力,因为他的标准是极度的物质安全。对于作者的看法我很赞同,因为一直以来我也在考虑自己的物质能力是否能够保证孩子的成长健康教育,我不想因为自己的原因给孩子带来没有物质保障的生活。

  但是对于长辈来说,都会觉得我想的太多了。他们还始终认为人是最重要的,一个孩子也是养,两个孩子也是养,生活质量差点没关系,总会长大的。即使真的经济上不宽裕,但是走一步看一步,总不至于让孩子流落街头,于是百般的劝说。最后很多人开始妥协,在生孩子的事情上上一再退让、降低标准,甚至到最后已经没有标准,只要能给孩子提供就行,至于好坏已经没有办法再去考虑。

  在人生中,我们都有梦想,但是在坚持了许久之后,最终因为生活我们不得不放弃梦想。于是我们认为那不是自己的错,那是TM的生活所迫,现实所逼,我们觉得是残酷的现实生活扼杀了我们的梦想,让我们失去了奋斗的动力。但是当别人也在坚持之后实现了梦想后,第一跳入我们思维的便是他的家里有背景,他有一个有钱的爹,但是却从来不去想他们为梦想失去了多少、付出了多少?他们从没有为梦想半途而废

  我们一遍憎恨现实的残酷,讨厌着自己的不努力,但是却一再的不够执着、一再的放弃。为自己打抱不平的同时,在内心却不得不承认作者的话:

  你看到的那些所谓实现了梦想的人,

  都是在抵抗现实之后的疲惫

  更多的承担了无人知晓的苦楚

  所以,他们才能享得让人艳羡的美意。

  作为80后,我们赶上了很多前所未有的事情。成为独生子女、身边各种富二代、被父母催婚,自主创业等等,包括时下最流行的拖延症、健身、文艺青年都是我们在经历的事情,甚至和我们一起长大郭敬明韩寒。对于这些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有人认同,有人排斥,有人坚持,有人退缩,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让你会有新的思考。而作者给你的剖析和观点,会让你有如梦初醒感觉,也会让你有了“知心人”的感觉。

  也许你曾经为类似的事情迷茫过,不知所措过,又或者一直因为没有更高的答案而一直在逃避,那么你可以认真的读一读。很犀利,但也畅快淋漓,因为那是我们曾经不愿承认的事实,也是我们坚定信念的强心剂,你不会失望

  《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读后感(二):这是一本作者将自己使劲的撕开了给你看人生的书

  喜欢老师的文字是从中国新闻周刊的影评上开始的,文字犀利的同时又不乏一些教诲,所以有时候在想杨老师如果不做文字工作者了,或许很适合做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吧,在我们的懵懂时期,能有一个指点人生之道,而不仅仅是以成绩论英雄的老师也是一种人生之幸吧。

  言归正传吧,这本书确切的来说不像是本杂文集,更像是人生大师在指点江山,讲的都是我们会经历的或正在经历的人生阶段所要面临的思想情感的迷茫点或错误点,杨老师很直接的给出了他的观点,这是一种很冒险的做法,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辩驳,呃......比如我,我对其中杨老师讲他为什么要做丁克家族的理由时,就不能完全认可,我完全尊重丁克的选择,却没法认同因为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绝对安全的象牙塔而选择做丁克,在这个世上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也同样没有完全可以被设定的人生,有时候生命反而是在互动中成长的,孩子会教给我们纯真微笑,我们也会教给他们道理和常识,所以人生这事有时候还真不是能完全用理性这个词就能解决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杨老师的论点和逻辑,能帮你打开另外一种思考事物的角度,也会发现以往的惯性思维或被灌输的观点,有时是多麽的荒谬和不堪一击,总之,这本书值得一读!

  《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读后感(三):记一名“老炮儿”

  (如果你需要一个更微信的题目,我都想好了“这个人曾和汪峰干架,气得老汪七窍生烟,他就是。。。。。。”或者“在这个自媒体泛滥、新闻道德沦丧的时代,他还在笔耕不辍地坚持自己的信仰。。。。。。”)

  编者:有个美女问我,为什么不开公号?把我想捧的、想骂的都写出来。想说,我两年前就已经弄好了公号,并坚持不懈地两年更新一次。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坚持到死啊。其实不是这样,老杨说“阅读者比写作者幸福”,而我,想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不是这样,我懒。这是一封迷妹写给偶像的情书

  第一次看老杨的文章,是在豆瓣,真是应了那句歌词“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再没有忘掉你的牛逼”。

  老杨是谁?根据豆瓣上的自我介绍:杨时旸,专栏作家,影评人,《中国新闻周刊》主笔。网络上有一些关于老杨的神乎其神的传说,却找不到一篇关于老杨的报道,微博也只是甩出了一个新书链接。他只是一名低调的、带有点儿“老炮儿”气息的文化记者。

  文化记者的相当部分工作,是和娱乐圈打交道。道行不高,混着混着就成了一名娱记。道行高点的,混成《南周》,和娱乐人面对面、心对心的聊上几个小时,就聊出了一个高大上的公知。

  我喜欢杨时旸,因为他总是聚焦于事件多于个人,从这些光鲜人物上剥离出常人属性,或是行业的腐朽气息,因此他的文章逼格更高。如柳岩被抛事件,老杨说“我们把婚礼现场当做了一次可以肆无忌惮向性挑逗进发的直播现场。几乎在我们所有仪式中,都充斥着具有农耕文明色彩的低劣游戏。”许巍的鸡汤新专,他说“这些非科班出身的音乐人,在最初的才华显现,甚至被惊人天人之后,很快就被消耗殆尽,逐渐滑落进一个自己无法逃脱的窠臼中。”老狼帮唱团表演,他说“中国摇滚乐的存在,最主要的功能好像只能是供一些熟年直男表演假冒伪劣的纯真了。”

  老杨的文章绝大部分是批判,与微信公号里大面积泛滥的软文对比强烈。有人搅尽脑汁地写出一大堆自认为不像广告的软文,只为告诉你茶叶好吃,蛋好吃,茶叶蛋好吃,然后“啪”地来一个购买链接。而老杨从不写软文,所以看他的文章很安心,你不用担心被作者当傻子。不用讴歌老杨的节操和职业道德,人家说了只不过是不想公器私用,这早晚是笔赔本买卖。不得不给老杨的精明点个赞,你聪明得跟莫言似的,他也不开公号、接广告呢。

  老杨最出名的事件应该是两次和汪峰的交锋。先是因为他撰写的《汪峰的成功学》里的几句真话直接戳裂了汪峰的肺管子,还打电话给老杨,以示警醒。老杨随后一篇质朴小文《给汪峰的一封信》,又直接把老汪彻底KO。心疼老汪,真想摸摸,人生也不过一场“笑着哭”。

  那次和老汪的笔仗,让老杨收获了一群迷妹,其中有我。老杨不爱标榜伟大,《给汪峰的一封信》里却吐露了心声。“请你记住,在发稿前,我不给你看稿件,那也是我的本分,没有任何错误。”“如果,我也依附于采访对象,我们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这是媒体的底线和尊严。”这话听起来有点作,但在这个自媒体泛滥、记者一不留神变公关的混乱时代,老杨有勇气去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在整个写作中,至少迄今为止是这样,我觉得一点都不作。

  除了媒体人,老杨还是一个影评人。影评人很可怜,需要忍受大量的烂片冲击,最后还要憋出一篇有思想的文章,而不能在开场五分钟后就离场或以“整个创作团队没一个不傻逼”结束。他写的大部分电影我都没有看过,故不作评论了。

  杨时旸的第一本书《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在我们出版社出版了。是的,书名就是这么鸡汤。老杨的文章以反鸡汤、鞭辟入里而闻名,但“反鸡汤”本身不就是一碗鸡汤么?不过是是否去掉上面的一层浮油,让汤更易入口而已。所以忘掉“鸡汤”和“反鸡汤”吧,只要味道够好,谁在乎呢?

  这本新书《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里面的绝大部分文章,甚至全部都可以在百度百家或老杨的豆瓣账号里找到,但我依然想要推荐这本书。因为老杨的文笔太好,不自觉地金句频出,我需要一本纸版书,以方便拿笔作标记。

  《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读后感(四):当国人连交通秩序都不愿遵守,我们应该思考点什么

  北京地铁客流之大有目共睹,我曾看过一个视频,描述北京地铁早高峰人潮澎湃令人叹为观止:一个男士试图挤出车厢,无奈蜂拥而上的乘客裹挟回了车厢里……

  套用现在流行的颜文字表述我现在的心情,应该是那个“笑中带泪”吧。北漂心酸泪之一,如此而已。

  而中国新闻周刊主笔杨时旸先生在其新书《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中《别轻易和不够好的自己握手言和》一文中对此现象进入深入思考:在中国,基本的规矩与教养很多中国人都无法做到。有人说这是一种逃难心态,廉耻心成为了他们精神世界中的阑尾,一个累赘。这些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了争夺多一点点实际利益(闯红灯,进地铁蜂拥而上,买东西插队)而拼尽全力,无赖就成了他们唯一的武器。他们要尽力把自己变得刀枪不入,蔑视一切象征着文明的规则,因为在他们目之所及,永远都是守规矩的老实人受到伤害,那些规则的逾越者则功成名就。那么破坏规则就成为了他们潜意识里的生存法则,成为了某种程度上的自认为谋取了一点特权的卑微幻想

  作者并不抱着能改变他们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分析了出现这种破坏规则者的成长环境。既然改变他人很难,但是改变自己相对容易,他说只要别故意使自己成为一个毫无底线的人,别成为一个连自己都厌恶自己的人,用文明和有教养的标准要求自己,毕竟,我们要有尊严地活在这个社会里,别轻易与不够好的自己握手言和。

  这仅仅是20万文字当中的一个小片段,更精彩的内容详见:

  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57648/

  京东商城

  http://re.jd.com/cps/item/11905610.html?cu=true&utm_source=book.douban.com&utm_medium=tuiguang&utm_campaign=t_15055_&utm_term=4807861ac56743e48ec2b7f2ab954b7a

  全书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生活的真相;

  第二章迷茫的拐点;

  第三章焦虑的病理;

  第四章偶像的侧面。

  260页,32篇文章。内容涵盖了梦想,金钱,富二代,家庭关系,为人父母,丁克,爱人,北上广,时间管理,读书,创业,转型,毕业求职,拖延症,健身房,80后,文艺青年,秀三观,亲戚VS网友,熊孩子,国民素质,国民偶像,导演等内容。

  细细读来,每篇文章都是贴着地面飞行,都在以一种不太激烈的方式来引领着思潮的不断更迭。

  面对着时代的变革,老一代人面临着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困惑,更多的是与这个时代的发展渐渐脱节。作者杨时旸作为一个标准80后,也同样有着80后的喜怒哀乐:有不理解自己某些想法的父母;有身边鼓吹“转型”的朋友;有熊孩子;有拖稿的作者;有三观奇葩的朋友;有熊亲戚,喜怒哀乐不一而足。杨时旸以蛋定冷静的笔触,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斑斓但是迷茫的世界。唯有坚定的信念方能在这个迷乱的世界蛋定从容的活下去。如果信仰不够坚定,也许会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沉迷下去,但是作者并不是个悲观主义者。事物纷杂而有秩序,但不代表着这个世界没有希望。有个词用在这里比较恰当:理性乐观派。

  与某些作者签约后开始文风走样不同,杨时旸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观点,不媚俗,不代言,不给某产品摇旗呐喊,并保持理性冷静的观察角度,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难能可贵。他在序言中说:“我愿意也敢于与人们坦诚相待,或许,我说的那些话并不温暖,或许,一些真相有些残酷,但我不想对你们有所保留。我从不隐晦,也绝不迂回,在写作这件事上没有情面二字。我相信,我的独立和诚意可以让人们看清我的目的”。

  他在序言后面写着:“这是一个矛盾重重的时代,我们终日忙碌不知所终。总有一些东西缠绕在我们心里。我也是用这些文字首先解答和清理自己。不知道有多少文字会沦为鸡汤,也不知道有多少文字能刺破虚妄。但清冽的溪水远比泛着杂质的暖流更具备疗愈作用”。

  时代不同,诱惑也变得多而庞杂,静下心来坐冷板凳,静静地敲键盘,静静地看电影而不去理会那些诱惑(创业啊,转型啊,应酬啊,跟风啊,)现在已经很少人能做到这一点了。“笃定而不封闭的内心,是最强大的武器。”回看杨时旸的十年记者生涯,他走在这个时代的行列里记录着这个时代的喜怒哀乐:无论是对汶川地震孤儿的采访,还是对无性婚姻的深入了解,以及现在的对汪峰韩寒郭敬明的访谈,都是保持着一个冷静的笔触,用一颗良心记录着这个时代。20万字的内容,足以见证这个80后对这个时代的思考。杨时旸最近在写好多的电影评论,他自嘲自己是“毒舌影评”,但我认为这不失为一个冷眼观世界的观点。毕竟电影就是这个时代的微缩。而本书并没有影评,只是他对这个时代的思考,他有着自己的三观体系,更多的是一个有思考的中国人的良心。

  我留意到有些评论者对本书个别观点不太赞同。我的理解是君子和而不同,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观点相左其实是件非常正常的时代。完全整齐划一倒是不正常。大时代背景下,能够顺畅表达自己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时代风潮。时代允许有不同声音发出来,才是正确的风潮。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人所面临的独有问题,这些时代带给我们的问题无法回避,也没必要回避,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并为自己的观点负责就好。

  在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南海问题刚刚告一段落,美国的态度激起了爱国义士的强烈愤慨,7月19日就有河北爱国义士拉横幅抵制某洋快餐品牌,警察收走横幅时被“义愤填膺”的爱国义士连推带搡骂走。视频中男男女女都认为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鄙视着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警察。那眼神里充满了无比坚定的蒙昧。这一双双眼睛让我想起蔡洋,2012年的夏天他参加抵制日货游行,手持U型锁将日系车车主头颅敲碎 。

  网友留言称:抵制这货那货不如抵制蠢货。

  杨时旸在《我们不生活在斗争里,我们生活在和解中》一文中表述:“那些宏大的事情对我们的普通生活影响越小,渗透越少,其实就意味着我们会拥有更多自由。把生活打捞到日常层面,这本身就是一种解放。我们之所以对那些事物如此看重,只能说明我们被困在其中了。生活不是拳台,不是以击倒对方为目的。我们不生活在斗争里,我们生活在和解中”。

  愿杨时旸老师的这本书,能唤醒更多蒙昧的人,学会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学会文明礼让,学会长大。

  http://news.sohu.com/20130705/n380829457.shtml

  作者: 杨时旸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6-4-15

  页数: 272

  定价: 39.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13145963

  《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读后感(五):一个等红灯的人

  自从我被电影《我的少女时代》感动之后,朋友开始用异样的眼神看我:“咦…想不到你是个少女心这么重的人!”首先,怀抱少女心并不可耻。其次,感动我的并不是那些小情小爱,而是校庆时学生反教导主任那场戏。

  我们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也不敢做人群中第一个发声的人。所以,工作中遇到的不公我们忍下了,上司的不负责任我们替他抗了,就连社会上不成文的世俗标准我们也妥协了……我们再也不敢为自己声讨任何委屈和不甘。

  《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好悲观的书名啊,实际上杨老师的文字给我的并不是绝望是力量。市面上号称毒舌和揭穿人生的书并不少,可大部分都是心直口快的情绪宣泄,读的时候很过瘾。然后呢?然后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而杨老师的文章总是带着深入思考后的论述,走心,让我读到了价值观的共鸣。

  不过,我也是有不认同的观点。譬如他在说到自己为何选择做丁克时,我尊重他的选择,但反对他的理由。我记得韩剧《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爸爸对她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没有当好爸爸的经验,委屈了你,可以原谅爸爸给爸爸一次进步的机会吗?”人生的妙处就在于有许多毫无防备的礼盒,或惊喜或炸弹,并不给你事先准备的经验。尤其是做父母这件事,不可能等你考到“上岗证”才能“任职”。而且,我见过多少父母因为有了孩子而重新学习如何做人,他们跟着小孩一同成长变得更好的人。尽管我父母不能给我宽裕的物质和更为恰当的教育,我还是要感谢他们给了我生命。

  认清现实确实很重要,我们公司可能风水不大好吧,已婚人士没有一个日子是过得太平的。其中的原因,我们旁人看得很清。还有,曾经猛追过我的一个男生,被我拒绝后的一个星期便得知自己的女友怀孕了。于是那个扬言会为了和我在一起而分手的人,还是娶了为他生小孩的人。我不知道那个被蒙在鼓里的女人,会不会有天突然醒来,知道真相,我也不会去戳破。身边很多真实的故事早已推翻我过去对童话式爱情的幻想,可这并不表示我不再相信爱情本身。

  就像杨老师说,他总在默默的遵守着等红灯的交通守则,这在冲到对面的人眼中显得特别怪异。其实我也是这样的人,在这个逼你成功逼你变美逼你结婚的世界里,我只能靠做一个等红灯的人,来反抗你们所说的“正确”和“应该”。

  《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读后感(六):一位大学生不能错过的“毒舌男”

  一、毒舌而精致的句子

  我有一个习惯,看书的时候把觉得好的句子、段落勾出来,抄在本子上。这本书读完,都快把整本书抄一遍了。

  我写东西的风格和杨时旸老师很像(真会往自己脸上贴金),喜欢用一堆定语把一个句子限制的非常精致,最好无懈可击又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杨时旸老师的每句话都让你觉得可以抄在本子上背下来,很多时候我都会拍案叫绝,感觉到惺惺相惜的同时又非常嫉妒,为啥他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我却写不出来。

  在谈及为什么中国人总喜欢“随大波”的时候他这样说:“中国人有一种‘集体操综合征’,人们总是习惯于在同一时期做出同一种姿势,来维系自己脆弱的安全感。”

  在说道中国教育让人们难以认清现实的时候他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一直陷于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中,未能还魂,始终没能分清现实和理想世界之间那条微妙的界限。”

  在谈到富二代问题的时候他说:“富二代这个原本应该是中性的词汇,现在覆盖着大众的痰迹。只有当一个社会鼓励人们创造财富,并且有平稳的环境得以保有财富在代际间传递,这个社会才回出现富一代和富二代,这个环境才是正常的。”

  露骨而又无懈可击的逻辑,让他的文字显得格外冷静。稚气未脱的大学生,实在应该用这样的利刃划去心上“理想化”的薄膜。

  二、敢于讨论人生终极话题

  中国人一向不喜欢谈论又大又空的话题的,大部分人觉得那没用,没有建设性,和鸡汤没什么两样。

  殊不知,自以为是的心态让每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都多多少少地扭曲。我们只是自己以为自己明白,其实如果用批判性思维丁是丁卯是卯地推敲,很多人都会冒冷汗,很难说清楚自己心中一直告诉自己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

  杨时旸老师的很多观点、评论,对于还在了解世界的大学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他在书中谈到了像“梦想与现实”“金钱观”“爱情”“结婚”“独立人格”“二胎”“创业”“读书”这样敏感的话题。他勇于提及这些问题,用锋利的语言把你思想中生锈的地方一点一点剥离,在阵痛之余,曾想反驳他的我发现证明题式的说理过程严丝合缝,最后我就剩下了个煮熟的鸭子——嘴硬。

  他的一篇文章曾经引起热议,题目叫《你才创业呢!你们全家都是搞创业的!》抨击了互联网热潮中,无数青年男女不照照镜子就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

  刚看完这篇文章我对他的观点是拒绝的,但等我又去观察了一下周围,再回头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觉得他的观点是无可反驳的。他精准地指出了“脑袋一热就去创业者”的命门,而被批判的人因为下不来台,固执地强调着自己并不成立的理由。

  迷茫中的大学生,需要这样一本书,像一把利剑一样划破市场上形形色色的论调,还原这个世界的本色,看看那个叫做社会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的。

  三、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中国人都是好面子的,如果你觉得面子比提升自己的实力更重要,那这本书不是适合你。你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逻辑被无情地证伪却又没有还口之力而勃然大怒。

  如果你是一个希望通过这本书纠正一些思维惯性的人,这本书是你的菜。

  这本书不是睡前躺在床上随便翻翻就能有收获的书,它需要你专心地读,而且每次不能读太多篇,否则你会觉得思维跟不上他的逻辑了。

  这本书值得迷茫中的大学生们,适合对世界的认识还很懵懂的你我,适合迫切希望除去思想中生锈部分的你。

  《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读后感(七):并没有如愿以偿的的人生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一些人,以犀利而冷静,不失温暖与悲悯的文字,透析出我们最切肤的迷茫与本质。这是一本这样的书,它鲜明地带有我们这代人身上所承载的焦虑点,却可以一针见血、字字珠玑地为你道破人生的迷雾,还原生活的真相。这是一本推心置腹的生活真相之书,它为你戳破生活的表象,揭穿迷惘的本质,毫无保留地和你聊聊人生的选择、工作的意义、未来的出路、婚姻的逻辑、家庭的责任,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茫然无措……这是一本献给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成熟之书,它让迷茫的人释然,给困顿的人清醒,以理性直面问题,将人生的一个个逃不开的谜题,拆解成有温度的答案,引你走向真正心智成熟的蜕变之路。愿你在悲喜交加的人生里,活出充盈与力量!

  《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读后感(八):是否如愿以偿,取决于你的内心

  有一道菜叫“烈酒煮鸡汤”。在煮鸡汤之前,先要用酒点着火来烧,既然是烧,当然是烈酒才烧得起来。等火灭下去了,再开始加入汤慢炖。说来也奇怪,这样烈的酒烧过的鸡汤,居然一点不会辛辣,反而有一种甘甜。《中国新闻周刊》资深主笔杨时旸的首部肺腑文集《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就是给人这种感觉,他犀利冷静、不失温暖与悲悯的写了关于梦想、公平、朋友、金钱、结婚生子等现实问题,透析出人生最切肤的迷茫与本质。

  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适度的压力能激励人奋发向上,而压力过大则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因此现代人要学习化解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压力,自我疏导,为自己疗伤。在这样的背景下《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这本书就显得尤为重要。作者杨时旸选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社会现象做了富有哲学思考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帮助读者认清问题之所在,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正如书中的宣传文案里说:杨时旸的文字并不是那种温柔缱绻、洒热血式的人生励志书。他不会给你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会让你领悟一些你或许想要看清,或许拼命逃避,又或者迷失其中的人生真相。在我看来,杨时旸在《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这本书中冷静地思考、建设性地批判和强烈的人文关怀, 体现出一个冷静的社会思考者风范。他将智慧融入文字,这些文字时而辛辣尖锐,时而沉稳思辨,耐人品读。读它,犹如品尝一盅滋味绵长的酒,入口辛辣,满口留香,值得人反复咂摸回味,领悟到他锋利的真诚。

  《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读后感(九):在这本书里,你会听到心灵枷锁碎裂的声音

  如果你有在豆瓣上看影评的习惯,那么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很多影片下面点击量最高的影评,都出自一个网名为frozenmoon的影评人之手。而在文章中,你会看到他的署名杨时旸。杨时旸是《中国新闻周刊》的主笔,当然他更加广为人知的身份还是影评人。

  有网友封他为“中国最毒舌影评人”,因为他的文字尖锐而刻薄,绝少有抒情或奉迎。有人会说,咪蒙的文字也尖锐而刻薄,一言不合还破口大骂。然而并不一样,我们能从咪蒙的文字中读出对粉丝的迎合,而在杨时旸的影评里,到处弥漫着“爱看看不爱看滚蛋”的气息。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开始就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我从不保留,从不隐晦,也绝不迂回,在写作时没有情面二字。它给我带来的声名我都收着,给我带来的代价我也认领。我相信,我的独立和诚意可以让人们看清我的目的。清冽的溪水远比泛着杂质的暖流更具备疗愈作用。”

  看杨时旸的文章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他的文字早已溢出了影评的范畴。也许在杨时旸看来,通过影评表达观点有些迂回和间接,不如抛开那些载体,直接去探讨生活中那些浓稠的困惑,于是就有了这本名为《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的书。文字一如既往的不保留,不隐晦,不迂回,甚至有时候坦诚得令人害怕。

  如果你的价值观和他完全相反,你可能会感到他的血管里流淌的都是冰碴子。在书中,杨时旸晒了一下自己的三观:“豆腐脑是咸的。粽子是甜的。那条裙子是蓝黑的。不吃狗肉。相信科学,中医都是大骗子。世上没有特异功能。讨厌仁波切。憎恨养生学。无神论。坐月子是愚昧和酷刑。天一冷就穿秋裤。接受转基因,经常嘲讽田园牧歌。煎饼果子是天津的好吃。数学和英语都不应该滚出高考。为911欢呼的都应该发往ISIS体验生活半年。卖淫和赌场应该合法化。厌恶广场舞。大妈摔倒不扶。横穿马路跨越护栏的,一概应该撞死白撞。人贩子不能一律判死刑。”是不是很震撼?其实我还删掉了几条。而在一系列观念背后,隐藏着统一的价值观。而在我看来,如果你和他的分歧越大,这本书越值得一读,书中隐藏着关于生活的另一些真相。

  从价值观的角度看,杨时旸很容易让我想起连岳。在这本书中,杨时旸也担任了一把连岳的工作,试图去解答我们对工作、对生活、对情感、对未来、对这个茫然无措时代的各种疑问。也许有人在读过之后感觉这世界又寒冷了几分,但我想说,如果你能够有勇气面对这一切,你会听到心灵中枷锁碎裂的声音。

  《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读后感(十):我想成为像杨老师一样的人

  杨时旸说:我没有把工作当做苦役,我很享受写作,当我表达出我的感受、观点,我感到满足。 杨时旸是我很喜欢的影评人和作家,我以他为我的榜样,希望自己能写出他那种成熟、深刻、犀利、准确的影评,一年多来,他的每一篇影评我都看过,甚至有几篇我认为相当深刻的影评打算背下来,比如那篇《阿修罗:死神不过是完成了一场收割》,他抽离的视角,沉稳的文风,深邃精炼的语言文字,以及最后一段神一般的结尾——我已膜拜! 他在《拙见》的讲台上说,他从不写软文,对于一个3.40岁以写字谋生的男人,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决绝,退一步来说,他也有能力不靠写软文过活,与木卫二的影评相比,我更喜欢他的,当初他的新书《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一出版,我就欣喜地买来看,确实,我很喜欢他切实的观点,以答疑解惑的姿态为我这样20岁的年轻人指点迷津,他是过来人,我猜,我正在经历的迷茫他应该也经历过,对于公平、对于梦想、对于我这样年纪的种种疑惑,之前我豆邮过他两次,问:老师,您思想这么深刻,文笔这么深邃,都是读哪些书,能推荐给我吗? 然而他没有回复过,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尊敬。 昨天在b站的《拙见》听到他的演讲,居然留着长发,与我想象中的形象不一样啊,哈哈!不过随着他演讲的深入,时不时幽默、清晰流畅的表述,谁在意他留着长发短发呢? 我想成为像杨老师这样的人,文笔深邃、深刻、成熟,、流畅,有能力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能以此养活自己,活得很好。 话说,杨老师,你是怎样做到的呢?你平常读的什么书,不信你就读豆瓣标记的那几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