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四十一炮》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四十一炮》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07 20:1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四十一炮》经典读后感10篇

  《四十一炮》是一本由莫言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4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十一炮》读后感(一):放一炮

  春节的时候读的这本书。恰好春节寻亲访友的机会比较多,听到一些跟书里故事沾边的事情,就记下来,大过年的也放一炮。

  书里说的注水猪肉,人们肯定早就有耳闻,新闻里也不止一次的报道过这种事情。我喜欢莫言的小说有一点就是,他从不把那些主流社会价值观认定的坏人坏事就那么写的很坏,他客观的写,让读者自己来评判。下面我说的也是一个造假的村落。

  花椒,很多中国人厨房里不可或缺的一味调料。你可想过这也有造假,而且假花椒是用数十吨的卡车一车一车的从小村庄里拉走,我不知道那些假花椒被送到了哪里,但从我知道这个村子开始生产假花椒到今年我听说造假村被清扫,至少已经有10年的时间,10年中的假花椒源源不断的被送到了哪里,或许是熟食品加工厂,调料包工厂,调味料交易市场。。。谁知道呢。

  这个村里有我的一个远房阿姨。我回去的时候,有时间就去看看她。他们村是一个贫困村,我记得小时候妈妈带我去的时候,有时候都要带点白面。甚至到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她们家一年吃精粮的时候也不多。

  那年我去的时候,发现他们家支了一口大锅,院子里红红的铺了一地。我问阿姨这是什么,阿姨说是花椒,她们在造花椒。她们村里那时候开始,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始造花椒了。花椒主要的配料有松子壳,红土(后来应该换成了某种颜料),地瓜粉,还有一些真花椒,我总觉得应该还有别的增加味道的东西,不然这花椒造不像。那些配料要在大锅里翻炒,然后晾晒,最后装袋。成本售价利我不清楚,反正后来她们村里慢慢繁荣了起来,新的楼房一间间都盖起来了,平房盖好了以后,晒花椒就移到了楼顶,远远望去,哪里的楼顶都是红彤彤的一片。

  上面应该也来查了几次,然后散户不造了,变成了几家大的偷偷的造,阿姨她们全家就到姨夫的一个堂兄那里帮忙,一年下来也有2万左右的工钱。直到今年,据说姨夫跟他堂兄都被抓了进去,姨夫很快就被放出来,他堂兄花了几十万也出来了。

  我不知道她们村后面还会不会继续造花椒。

  阿姨有一个儿子,也有三十岁了。有自闭症。也曾出来打过工,那年来上海,找了一份修路的工作,就是凌晨的时候高架封路去修补。终究赚不到什么钱,还是回家跟着阿姨造花椒。他叫了人之后就不怎么跟你说话,或许他就是书中的罗小通。

  《四十一炮》读后感(二):这不是美食书, 却让我食欲大增,哈喇子掉一地

  一、

  初读时有点摸不着头脑,好似一团乱麻,耐着性子读完几章后又有一种让人想一探究竟地阅读下去的欲望,读完后又让人意犹未尽地掩卷深思。这是《四十一 炮》带给我的阅读体验。

  这部小说的叙述是通过一个叫罗小通的年近二十的小青年滔滔不绝的讲述展开的。罗小通的母亲务实能干,紧跟时代潮流发家致了富。而罗小通的父亲罗通则不能“与时俱进”,最终因难以忍受妻子与人通奸的耻辱,杀死了妻子,锒铛入狱。罗小通则成了孤儿。十年蹉跎后,罗小通流落到故乡附近的一个破落不堪的五通神庙里, 他对坐在自己面前的兰大和尚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这个讲述的最初动机是希望通过这个讲述,获得兰大和尚的认可,接纳自己归入佛门。

  小说分为两条线路进行,主线索讲述的以罗小通为中心的故事主要是一个馋肉而又无肉可吃的孩子如何变成了一个吃肉能手的传奇故事。而副线的故事主要是讲一个一天内可以和四十一个女人交合的具有超常性功能的传奇人物的风流奇绝的人生故事。两个故事一起将人类对食色的欲望的极度想象和无穷渴望作了生动、戏谑的表现。

  作为一个每次听到村里有人杀猪的动静,都是第一个跑到外公勉强,抱着外公的裤腿子,求外公多买点肉。肉刚进锅就开始垫着脚尖眼睛直直的盯着锅里,仿佛一眨眼肉就会飞走。吃肉的时候,只吃肉不吃饭的小女孩。每每看到罗小通和肉对话的画面,我都需要用凉白开来抵挡大脑和肚皮的双重饥饿感,用吞咽口水在刺激自己继续往下读的决心。

  二、

  有人说这是一部讲诉90年代农村改革的史书,有人说这是一部揭示人性裂变的虚幻小说,有人说这是莫言借助罗小通在诉说自己的童年往事。而我的眼里只有肉,牛肉、猪肉、狗肉、骆驼肉、马肉、骆驼肉...

  第一炮:“对我这种嘴馋的男孩来说,幸福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可以放开肚皮吃肉”;

  第九炮:“她距离我这样近,身上那股跟刚煮熟的肉十分相似的气味,热烘烘的散发出来,直入我的内心,触及我的灵魂”;

  第二十七炮“ 在我的脑子里,肉是有容貌的,肉是有语言的,肉是感情丰富的可以跟我进行交流的活物。它们对我说:来吃我吧,来吃我吧,罗小通,快来啊!但肉这个东西,据说就像女人一样,是永远吃不够的”。

  第二十八炮“伙房里的肉在锅里跳舞唱歌,在锅里跟我打招呼,黄彪粗大的尿液劈头盖脸地浇下去,“味道好极了,杂种们,你们都吃了老子的尿了”。

  罗小通认为,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配吃肉、能吃出肉和他的感情。他理解肉,他懂肉,他欣赏肉,他也敬佩肉。父亲跟野骡子姑姑私奔后,再没人带罗小通出去吃肉了,但他对肉的思念却日渐强烈,开始天天活在思念肉的痛苦煎熬中。罗小通的母亲杨玉珍吝啬,天天锅里没肉和油腥子,天天野菜、咸菜、萝卜,这对嗜肉的肉神罗小通来说是痛苦难耐, 于是只要管他吃肉的都可以是他的爹,直到妹妹因为吃肉中毒死亡的,他才发誓再也不吃肉。

  “肉”是小时候罗小通的最爱,是他对美好生活奢望终点。马斯洛在他的代表作《动机与人格》中,将人生需要从低到分为5种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个体最基本的需要。小说中吃肉对于罗小通来说就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农村改革初期,物质生活困乏,穷困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天都能吃饱喝足。

  “肉”是一种隐寓,反映出人性中最原创的欲望,现代生活大部分家庭不再为饭桌上没有肉而苦恼,出去聚餐点菜,桌上的青菜一定是最快被吃完的,大家心中对肉有了厌恶之情,一来害怕不健康,二来担心长胖。每次过年回家,被家里人逼着吃肉的时候,比吃药还要痛苦。

  三、

  小说写到最后,莫言说: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罗小通就是我。但他现在已经不是我了。

  有许多的人,在许多的时刻,心中都会或明或暗地浮现出拒绝长大是念头。罗小通在那座五通神庙里对兰大和尚诉说他的童年时刻,身体已经长得很大,但他的精神还没有长大。或者说,他的身体已经的成年,但他的精神还停留在少年。拒绝长大的动机,源于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源于对衰老的恐惧,源于对死亡的恐惧

  每个人都可能是罗小通,可以在罗小通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现在的样子。

  愿我们不拒绝长大,长大是生活的一种经历,破茧成蝶也是件很美的事。

  我是欧小咪呀,90后、没有洁癖的处女座、工作用心、生活随心,愿和你一起成长

  《四十一炮》读后感(三):五分真实,五分虚幻

  诉说就是一切——这是作者莫言关于这部小说的后记。读完这部小说,我试图给出一个中心思想,正如学生时代被反复教导的那样,结果失败了。是的,诉说就是目的,诉说就是主题,诉说就是思想。整部小说就是一个孩子喋喋不休添油加醋、煞有介事地讲故事。这个故事不是一碗心灵鸡汤,不是一把人生钥匙,不是一本生活指导手册。作者借一个孩子之口,去再造自己的少年时光,如是而已。

  吃肉的孩子

  罗小通,小说的主人公,一个爱吃肉的孩子,跪在破庙里对着似人似仙的兰大和尚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这段诉说就是小说的主线,是主人公对少年命运回忆。这位肉孩子的命运从出生起就和肉紧密相连。他出生在一个屠宰村,见过活着行走的肉和躺着不会行走的肉,血淋淋的生肉和香喷喷的熟肉,注水的肉、硫磺熏过的肉和福尔马林泡过的肉。这样的成长环境,从小便滋生了他对肉食的无限渴望。

  父亲与野骡骡姑姑私奔后,因为母亲的节俭五年时间吃不到肉,他成为了谁给肉吃叫谁爹的名副其实的肉孩子,吃肉的欲望愈发强烈。他甚至不会去记恨父亲和野骡骡子姑姑,还会去回味他们一起围炉吃肉时的场景。那时,他爱吃肉,崇拜这样一位认为吃肉比什么都重要的、拥有超越常人本领的、鹤立鸡群桀骜不驯聪明过人的、好吃懒做的父亲。

  父亲落魄归来后,随着家里生活水平提高,他愈发地能吃肉,成为了能与肉通灵的天才少年。性情大变的父亲委曲求全,当上了老对头老兰控制下的肉联厂厂长。这位天才少年深得老兰赏识,凭借对肉特有天才灵感,当上了肉联厂注水车间主任,成为一个想吃肉能吃肉爱吃肉而且随时都可以吃肉而且吃了肉就感到幸福的人。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位肉孩子不仅发明了活体注水法,而且在第一届食肉大赛中轻松夺魁,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传奇人物。

  可惜好景不长,委身他人屋檐下的父亲性格越来越孤僻,而身居高位的母亲干劲越来越足。围绕着村长老兰周围的罗小通一家,伴随着母亲和老兰的暧昧关系终于彻底破裂。在给老兰老婆的发丧路上,父亲拿起了斧头挥向了自己的母亲。家庭的突然破碎,让这个天才少年陷入了深思,貌似深谙世事的他却无法理解成人的世界复杂的阴暗面。当同父异母的妹妹因肉毒突然暴死,他开始厌恶食肉,慢慢丧失了对肉的通灵天赋。

  在肉孩子故事的结尾,他幻想着自己用收破烂所得的迫击炮对准自己的假想敌老兰,发射出四十一发炮弹,打在老兰搓麻将的地方、酒肉筵席的地方、溜须拍马的地方、桑拿按摩的地方、颠鸾倒凤的地方、生产注水肉发家致富的地方……

  情欲大和尚

  兰大和尚,村长老兰传说中的三叔兰老大,盘坐在供奉性爱之神马通神的破庙里聆听着肉孩子讲述他的故事。破庙前出现的亦虚亦实的场景描述是小说的一条副线。这条副线让我们看到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第一个闯进破庙的人物是一位貌似野骡子姑姑的神秘女子。她的出现使得讲述者罗小通开始心猿意马,并唤起了他对性的冲动和吃奶的欲望。这位神秘女子能读懂人内心的欲望,她知道罗小通尽管身体已经长大,但精神却仍停留在少年。

  破庙前主要发生的实景,是双城市举办的肉食节。这个十年前由罗小通发明出来的节日,现已成为了市里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了。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人山人海的吃肉大军、琳琅满目的肉山肉海、叹为观止的食肉比赛,指点江山的干部领导,构建出一个匪夷所思的食肉景观。

  兰大和尚,静坐在蒲团之上,眼前的亦虚亦实的场景如过眼云烟。他的传奇人生亦如幻灯片似的,一幕一幕展现在罗小通的眼前。他曾经荒淫无度、腐烂奢靡,却深爱着一位美人。他是性爱之神马通神的化身,曾让无数女子彻底折服,可是无限的肉欲却换不来一片真情。这位国军高级将领,飞虎队唐纳德的兄弟,身家亿万富甲一方,性能力超凡御女无数,让老兰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兰老大,如今却抛家舍业,剃度出家,成为了这座破庙里一个和尚。

  肉欲与吃肉,是人们最基本的欲望。人们渴望性能力经久不衰,渴望食欲不减胃口永在。马通神也好,肉神也罢,人们无限崇拜、倾力供奉的神,却一个削发为僧,一个厌恶食肉。小说似乎要告知什么,却又讳莫如深。在这样一个既真实又荒诞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我们身处其中,时而觉得真实,时而觉得虚幻。正如小说中的鬼市故事那般——自己把大腿架在炭火上,一边烤一边用刀割着吃,直到有人喊了一嗓子,才发现自己在吃自己,结果瘸了。

  《四十一炮》读后感(四):小评

  读罢全篇,还是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仅以小评,记录内心感受。

  开头罗小通对他妈妈的种种厌恶就让我十分不爽,他对父亲有好感,对野骡子有好感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给他肉吃,而母亲因拮据没有给他肉吃,从这里似乎也能找到我自己母亲的影子(当然,不至于此,却是让自己有些心酸和心疼)这里对于饥饿的描绘然后我想起张贤亮的《绿化树》,但是二者却也有这明显的区别,《绿化树》是写的一种极度困乏状态,而这里主要是写对肉的痴迷。这里描绘出人们对肉的痴迷简直到了病态的程度,尤其以罗小通为主,他每次在吃肉时,都能觉得锅里的肉在对他说话“快吃我吧”每一块肉都在召唤者他,而他也不负肉的“盛望”,在一次吃肉比赛中赢得冠军。这种“肉欲”写的淋漓尽致,粗俗又滑稽。

  对于人物的刻画,我最喜欢的还是罗通。尽管这个人品行不端,抛妻弃子,值得人们诟病,但他身上其实有好多空白点,而他的这些空白点,也正是让人想要深挖的。尤其是后半部分他的种种表现,直至的最后结局,其实他是整个故事的贯穿者。

  小说两条线,两条都是“肉欲”,不同的是,一条是饥饿的“肉欲”,一条是性的“肉欲”。虽然还是有很多不足,但是我觉得可以看看,批判的点,如今,我觉得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还是非常有用的

  《四十一炮》读后感(五):胡言乱语的莫言——《四十一炮》读后感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莫言。

  莫言的作品大卖特卖,莫言的作品被拍成了电影电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莫言的作品。

  那个其貌不扬的老头眯着小眼,官员一般的脸上看不出任何的书生气质,而通过了解他的个人经历,我们知道他本来就不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作家不是天生就长成了作家的,而在他(她)的作品诞生和放光之前,他(她)或许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常人,不了解的人根本看不出他(她)的异常之处。

  扯那么多淡干嘛呢?我不是在写读后感吗?投机取巧地凑字数啊?!我实在是不愿意硬着头皮去写那种读的时候心潮澎湃读完之后却戛然而止没了任何感觉的作品的读后感,似乎自己是在为了凑指标而装逼,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即便装逼遭雷劈,下雨的时候躲起来不就行啦!

  《四十一炮》据莫言自己说是一部长篇小说,洋洋洒洒三十万字,长短不一四十一节,那个炮孩子讲着讲着故事就完了,而越往后越不像了故事,像什么?像痴人说梦,像胡言乱语。我没有研究过文学的专业特征,更不懂得小说的基本结构和理论体系,在我并不算丰满的阅读生涯中,我渐渐地感觉到文学之吸引人,往往在于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无限性,这是任何一种文化产品都无法达到的高度,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罢了,肯定是错觉!而小说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就更为突出了,它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雅或俗,或真或假,真个是足以完成一切让你想都想不到的任务,把任何一个愿意阅读的读者带入忘我的境界和体验!

  我想,《四十一炮》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在诞生之时是达到了作者本人的意图和目的的吧!什么目的?诉说吗?滔滔不绝,明暗两线甚至三线;时断时续,来去穿插无缝衔接。可是那种没有尽头的诉说欲望能随着有限的字数和结束的故事而就此终结吗?我想不是的,所以作者的意图和目的究竟有没有达到,对外人来说终究是个谜!

  有人说,莫言是因为抹黑中国的农民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正如千千万万的人在受了一种我不敢妄加评判的教育之后会觉得白纸上面的几个黑点即是丑恶,从而忘记了喜怒哀乐才是是人生百态一样。我多多少少也是那样的人吧,即便再努力去纠正,也难清长期积累之毒,所以一种自视有效的自我救赎势在必行,也在不断持续。

  四十一炮,本应惊天动地,至少震耳欲聋,可月明星稀,炮弹乱飞,爆炸和不爆炸似乎产生了一样的效果,给人感觉有一种不了了之的嫌疑。在炮孩子的句句实话里面,我们似乎看到了很多东西,改革的变迁、人性的裂变、真假善恶美丑、黑白好坏虚实,那是一个万花筒,那是一个大染缸,那是我们的族类在国家发展的前提下不可避免的命运,是我们祖辈、也是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简直在那虚与实的场景、真与幻的言语中看到了太多太多。可当炮孩子合上他的大嘴之后,我们看到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对着自己的命运,那借来或者买来的书将回到书架,回到角落,或是等待下一个读者,或是永久地封存,我们似乎什么也没看到,一切都是胡言乱语,一切都是莫言和无语······

  2015年8月25日于武汉市江夏区当代国际花园

  《四十一炮》读后感(六):爱吃肉的小孩

  1、罗小通极爱吃肉,它跟肉之间令人神魂颠倒的灵肉交流,只想说,这样的世界,别人没法进入,这是属于肉和小通的世界。所以在比赛吃肉这样时间紧迫的环境里,小通的世界如此丰富,时间的流逝也变得了无痕迹,看客关心的是他如何吃肉和怎样吃肉,谁还在乎时间是否足够。“我终于明白,世界上的事情十分复杂,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即使是一块肉,也应该发自内心的爱着,才会得到回报,才会真正理解其中的美好”。这么说,以后每次吃东西,细细品味,是件十分幸福的事情。

  2、罗小通天真无邪。只有小孩才会肆无忌惮的讲话,所谓的“童言无忌”。才敢提出给牲畜生前注水的想法,并且在“科长”的位置上耀武扬威;只有小孩才会觉得能给他肉吃才最大,管他是亲妈还是老兰;并且在最后誓死要老兰死,但原因是什么,无所谓。

  3、老兰对罗小通的纵容。让一个小孩在加工厂里为所欲为,给予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杨玉珍死后对罗小通适当的照顾;罗小通追着要老兰杀死自己和妹妹。追溯老兰的种种行径,老辣、圆滑、懂人心,难怪他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