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美记》读后感10篇
《访美记》是一本由胡舒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访美记》读后感(一):错别字太多
作者写的是美国报业的历史,但阅读时,我更感兴趣的是不时闪现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报业的模样。对比当初黑白印刷、只有4个版的《工人日报》和今天花花绿绿,有汽车、房产等特刊、软广告的都市报,才明白中国报业30年来的变化,感受到这本书打开中国报人眼界的重要意义。就报业来看,今天的中国恰似当年的美国,而今天的美国又如何启示明天的中国?
整本书中印象最深的是《“报评作家”戴维·肖的故事》一篇,欣赏美国报纸公开拿自己开刀,寻求自我进化的勇气,更欣赏报界从业者对作者观点的尊重。
比较遗憾的是美国报纸多由富有经验的企业家经营,书中提及的经营模式无非先烧钱再赚钱,没有具体策略,对中国报纸以及更广泛媒体企业化改制过程中遇到的经营问题,缺乏启迪。
最后必须吐槽一句:定价38元的书里这么一堆错别字,中信出版社,差评!
《访美记》读后感(二):了解美国报纸历史的一扇窗
这本书是在另一本书的封底上推荐的,去图书馆不费力借到了。因为对于媒体和报纸的浓厚兴趣,用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书中很详实地介绍了美国报业的各个层面,从报人、报纸和报业不同维度完成了这幅美国报纸的全景式描绘。
尽管距离当时的87年已经时隔27年之久,但对于美国一些著名大报,特别是在中国知名度很高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和今日美国的历史回顾、特色风格以及宗旨倾向等仍然让非新闻科班出身的人有了最直观的了解。
比如贵为美国第一报的纽约时报仍然秉承了一贯的风格,华盛顿邮报在政治事件的独树一帜,都让对这两个报纸有所耳闻的我有个更深入的感受。可惜,现在中国的读者仍然无缘阅读这两家的报纸。
过去那么多年,信息时代对报业的冲击不可谓不大。尤其在过去的2013年,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不绝于耳。在中国的新闻界,也不断有媒体人投身新媒体。而新闻界的整合和改革也一直在探索前行。
阅读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想知道书中提到的那些大报、中报甚至小报如今的境遇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有些报纸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但有些仍然独占鳌头,如纽约时报,靠内容吸引订阅电子版的方式是报纸中最成功的。遗憾的是,本书并没有提供一个可以对比阅读的机会,也无法再20多年后再如此系统去审视美国报业的变化。
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论述,即使是20多年前的观点,在当今的中国仍然没有过时。我们的新闻无论从机制、媒体和从业人员上,尚无法和当时的美国相提并论。在新闻自由仍然是一句空话的今天,遑论专业。而所谓业界良心的胡舒立算作是中国新闻界的一支奇葩,因为跟其本人并无直接的接触,不了解其为人处世,但从其操盘的财经和新世纪而言,胡也确实开创了所谓新闻专业主义。
对于做传播和媒体的人而言,本书仍旧值得一读。
《访美记》读后感(三):还好当年没有选择做记者
21年前的这个时候,进入北京青年报学生通讯社做学生记者。
此后,中学里的同学和老师不断的劝我:你这么年轻就当记者了,索性走下去,考人大新闻系,做个记者。
我当时有些犹豫。直觉告诉我,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经过一些挣扎,我选择读北大法律系。考上了,读完了。顺理成章做了一名律师,迄今已忽忽十四年有余。
近日拜读了人大新闻系毕业的胡舒立这本“旧瓶装新酒”的陈年作品,想象当年这本书在中国新闻界激起的波澜,只有一个感慨:直觉救了我。若当年读了新闻,以我本人的性格,必然郁郁寡欢至今,没准儿早改行了。倒是如今做个自由的职业,只为少数人服务,倒是有些真实的话语权。
是为记。
《访美记》读后感(四):告诉你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
这本书原名《美国报海见闻录》,是胡舒立1987年参加W.P.I组织的青年国际记者旅行采访时所写。现经财新图书主编徐晓重新编辑面世,通过在美国主要报社的采访实习,胡舒立用深入细致的观察,独到的视角引介了新闻专业主义,即使今天看来仍获益匪浅。阅读期间,正值大老虎落马,财新大稿《周永康的红与黑》横空出世,信息量之大、之广、之深另众媒体咋舌,而舒立本人也旋即获得有亚洲普利策之称的拉蒙.麦格赛赛奖。在理想主义被嘲笑的时代,财新团队不媚俗、不张扬、不空喊口号也不卑躬屈膝,扎扎实实的把新闻当手艺活去做,用行动诠释新闻专业主义,堪称行业标杆,再次证明了一句话: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
《访美记》读后感(五):新闻,转型于今再出发
这本《访美记》是著名媒体人胡舒立女士20多年前的一本旧作,是她作为《工人日报》的记者于1987年6月到美国明尼苏达州参加世界新闻研究所组织的为期5个月的青年国际记者旅行采访活动的副产品——一系列的随笔文章。在1991年曾以《美国报海见闻录》为书名出版过,这次是“老作新编”。
在这本书中,作者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次序,从最先接触的报人,到接着看到的报纸,再到整个的报业三个角度、三个层次记录了她对美国报业的考察——既有对美国报人优裕生活细致入微的描述(甚至处处不忘记下他们的收入情况),也有对他们强烈事业信念的感叹,更有对他们先进的办报理念,独特的专业规范,稳定的制度安排和成熟的运作模式等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
胡舒立去美国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变革的阀门刚刚打开,所有人都在反思过去,勾画未来。当时的普遍情况是,人们意识到必须进行变革,也富有激情和活力,但除此之外是一片懵懂、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那块赖以落脚过河的石头在哪里,没有方向,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改变。对于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闻事业来说,尤为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接受邀请选派胡舒立到美国进行学习,可能也就包含了有关方面为中国新闻事业改革寻找方向的尝试在里面。然而,变革的渴望有多强,阻挠的力量就有多大。作为她考察成果的本书虽然只是向国内引介了美国报界的新闻专业主义及其制度安排,但其出版也是一波三折,多次遭拒,一直到1991年邓小平南巡之前才得以出版。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为那一代新闻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参照、一个努力的方向。所介绍的美国的报业发展状况的确给封闭已久的中国报人以极大的冲击,有人把它誉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陆新闻界的《海国图志》,是那一代新闻人的圣经”大概也并不为过,而后来中国新闻事业的改革也的确是向着书中介绍的方向所去——从承载观点的工具型宣传模式向信息型的新闻专业主义转变。
从那之后的二十多年,中国的新闻事业迎来了一波大的发展,很多报社逐渐从政府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拥有了市场主体地位,各类纸质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报纸的功能等等方面都有大的改变,在新闻专业主义的三个维度(自主性、独特的专业规范以及公共服务取向)上都有了不同的进步。胡舒立也在这股大潮中成长为媒体业界的风云人物,确立了自己“独立、独家、独到”的办刊方针,并且在《财经》、《新世纪》等媒体中加以实践。
然而,作为基层政府主管新闻事业的人员,我认为仅仅如此还很不够。一是媒体没有真正的自立自主,除去党报党刊还是喉舌外,那些打着都市类、休闲类的媒体也大多都是挂靠到一定的部门或者协会,不靠市场而靠摊派来过日子;二是专业不规范,媒体人自身的行业约束偏弱,不拿钱就曝光,拿钱了乱报道现象非常普遍,我一年至少会接待近百个前来敲诈的真假记者,深受其害;三是所谓的“舆论监督”有了很大进步,但公共服务的价值取向还没有真正确立。
事实上,拿胡舒立书中所写的三十年前的美国报业,来对照我们当下的境况,就会发现,我们所谓的“由宣传模式和‘意见取向’转型为‘信息取向’,由正面倡导的‘喜鹊’式新闻文化正在转变为问题意识取向的‘啄木鸟’式的新闻批判性文化”这一转型并不彻底,也远没有到位。如今又有网络等新兴媒体带来的新挑战,新闻事业的转型,于今需要再出发,而这本书仍然具有参照意义。这也是她“老作新编”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书的序言。这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所写,他对胡舒立当年对美国报业的感性而具体的记述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写出了书中要写却没有写来的东西,介绍了新闻专业主义,这既是理解这本书的一把钥匙,也是这本书的点睛之笔,非常精彩。
《访美记》读后感(六):值得媒体人阅读的一本书
本书是1987年胡舒立去美国做访问学者3个月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1991年曾经出版,书名为《美国报海见闻录》,在2012年编辑徐晓将文章进行了裁剪调整,做了结构性手术,被命名为《访美记》重新进行了出版。
即便是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本1987年的观感,也还是非常值得借鉴,尤其是做媒体的同行们,从中能够看到一些媒体的发展方向。美国的新闻史,就是争取新闻自由的历史,也是报人、报业不断发展的历史。
他们的媒体也有与权贵勾结,也有迫于政府压迫,也有各种虚假新闻的阶段,不过多亏了言论自由,多亏了自由竞争,美国的报业和报人们才逐渐地找到了一条受人尊敬的道路——这不是说美国就没有小报,报纸没有谎言,只是那样的报纸没有办法成为最受尊敬的媒体。
当然,他们也受各种新媒体的冲击,在做令人尊敬的媒体和活下去之间,媒体总会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毕竟,媒体的形式不重要,媒体人总是被需要的。
反正他们也不发记者证,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