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降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降临》读后感10篇

2017-12-10 20:5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降临》读后感10篇

  《降临》是一本由[美] 特德·姜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降临》读后感(一):这束光,预先知道目的地

  这道光束在它选定出发之前,必须得事先知道最终将在何处,才能够选择一条最短路径。这是光学的变分原理,极值的属性是时间。在外星人的思维系统里,语言不是交流的工具,而是行为的完成,每一次都感知所有的事件,并按所有事件均有目的来理解。这样就能到达他们想要的未来。人类不能预知未来,因为自由意志与选择总在干扰既定的路线,但最后却发现有些结果冥冥之中已经注定。乐观点想,但觉得,如果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如果语言是行为,是把未来实现的行为,同时感知所有事件的东西,是不是可以称为计划? 如果要达到未来,最好的方式是预先知道目的地,同时感知所有事件,选择最少时间的途径。这是光的变分原理,这是活在未来的计划。

  《降临》读后感(二):当科技发展超越了道德提升的速度

  简单谈一下本书最后一篇《赏心悦目:审美干扰镜提案风波纪实》。

  或许有一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超越了道德水平提升的速度。如果这一天到来,科学技术是否会被用来左右人类道德?特德姜向人们展现了这种可能——在未来,为了应对相貌歧视,能使人对人类面部美丑失去反应的“审美干扰器”横空出世

  “歧视”,可以说是人类道德的一个盲区。它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人们总是无师自通自然而然的就带上了各种偏见,“我们努力做到不偏不倚,但我们无法压抑我们的本能反应。任何声称能做到这点的都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 当今社会,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一直是两个经久不衰话题。尽管近百年来人类文明和道德水平均在不断地发展和提升,但不可否认它们仍然普遍存在。但至少,人们已经可以开门见山,毫无无障碍地谈论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

  而对于相貌歧视,人们总是避而不谈。它不被人谈起,不代表它不存在,恰恰相反,“相貌平庸的偏见令人难以置信地处处可见”。它是如此根深蒂固,而人们的文明与道德在特德姜设定的未来里仍未发展到可以直视这个问题的水平。

  如果是这样,你是否愿意戴上“审美干扰镜”?又或是,你是否愿意让全人类一同戴上这个能一劳永逸消除相貌歧视的科技产物?

  对于这个让人深度矛盾的问题,作者未采用常规的写作文体,而是将多人的采访拼贴成一篇文章,在其中他给出了很多观点,最终却没有明确指出哪个才是正确的,这个问题或许永远也说不通道不明

  “审美干扰器”对消除相貌歧视的帮助不可置否,有了它人类在短短几年后到达本应经历数百年才能达到的道德高度,但这总让人有些不安,无论它本身具有多大的诱惑力。相貌歧视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是人类道德还不够高尚的后果,这点没有人会否认。但也如书中所说,消除相貌歧视靠的应该是教育,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将其犯错的可能抹去。“审美”的能力是人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人性是存在弱点的。要想一个人不受其弱点支配,剥夺其选择的权力自然是最一劳永逸的方法。但随着权力的剥夺,伴随着必然是人性的抹去,“当一个人不能选择时,他就愧而为人”。

  确实,教育改变人类靠的是几代人的努力,漫长的等待时间足以削弱任何人的信心。但仅仅是把人类全部拧上发条并不是解决的办法。人类在进化中追求的最终是更加文明的人类,而不是一个个被抹去人性的发条橙。

  《降临》读后感(三):《你一生的故事》读书小记

  “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循路而前,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我的未来,它究竟是最小化,还是最大化?   这些问题充斥着我的脑海,这时你的父亲问我:“你想要个孩子吗?”我微笑着,说,“是的。”我把他的双臂从我身上拉开,我们手拉着手,走进房间,做爱,做你 。 ”

  ——《你一生的故事》

  一点点小哲学加上科幻、物理,再加上爱情哒小温暖,基本就是这本书给我的所有感受了。因为是先看了《降临》再看了书,所以莫名的有画面感 (・ω< )★

  《降临》读后感(四):一本可以改变你的人生观的书

  先看过电影,后看的书,感觉书比电影强太多了,电影夹带了太多私货,反而冲淡了主题,而且感觉导演根本没看懂书,书里只用了一个光线折射就说清楚的道理,电影里搞了两个多钟头还是一头雾水。

  为什么说这本书可以改变人的人生观?因为它提出了一个与我们熟悉的因果的世界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我们认识世界都是因果论的,有因才有果,时间轴像串起珍珠的线一样把这些因果串成我们的世界,也串成我们的人生。而书里“七肢桶”的世界却不是这样的,那是个平行发展的世界,时间与空间一样只是一个维度而已,就像XYZ轴上的每个事物都是平行存在的一样,时间轴上的事物也是平行存在的。这也暗合了《教父》里“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

  可能有人要问了,知道未来的话能按自己的想法改变未来吗?我觉得不能。因为如果按“七肢桶”的思维方式,他们根本不会想去改变未来,因为那是客观存在的,就像你不可能把面前的墙变没一样,客观存在的未来也不可能改变。而如果没有“七肢桶”的思维方式,你就看不见未来,那也无从改变。

  可能有人又要问了,既然未来是客观存在的,已经确定了,那为什么“七肢桶”还要那么认识的做好命运交给他们的任务?马虎点结果不也一样嘛。以前业余演过戏,上了台即使没人要求,演员也会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即使结局早就清清楚楚,何况这还是一生只有一次演出机会的戏。

  也许有人觉得这不就是“宿命论”吗?都是命中注定的事,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其实我觉得因为未来已经确定就更应该珍惜眼前,因为不会有修正错误的机会了,就像得了绝症的人会努力过好每一天一样,我们也应该过好每一天。

  说说书里的情感,那些关于女儿的段落只有有孩子的人才能体会到里面蕴含的感情,即使抛开其他部分,这些单独成书一样非常感人,孩子的成长本身就带给父母快乐,即使她只活到25岁,她带给父母的快乐也是无穷的,主人公即使知道结果也没有考虑过放弃这个孩子的原因也许正在于此吧。

  以上都是基于《你一生的故事》,再说说其他篇。感觉特德·姜的作品并不是很“硬科幻”,但是他绮丽的想象却把科幻植入了我们现实生活甚至是神学(他好像对神学颇有研究),用独特的视角审视了我们的世界乃至上帝的世界。感觉里面有一句话很喜欢,《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里面地狱的魔鬼说的:“自己的事自己决定,我们就是这样做的,也建议你这么做”。

  《降临》读后感(五):《降临》各章杂感

  

《你一生的故事》

本章被改编为电影《降临》,曾一度风靡全球,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对于电影,我只能说拍得一般,至少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女主的喘息、七肢桶的中国书法、并不酷炫的特效,满满的槽点,一部很普通的商业片,当然经过半年之久,很多细节我都忘了,唯一令我现在印象都很深刻的是,当一个人知道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事情之后,他将如何面对?

  《降临》读后感(六):你的一生的故事

  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有关青春、高考与最好的时光耿耿于怀了十年,十年后的你也是最好的你。

  那时你就快20,跟现在的我一样大。笑起来没有虎牙,但眼睛一样眯成一条缝;个头应该比我和你二姐都要高很多,身体因为从小练球,挺拔又健康;你应该会是一个活泼又开朗的大男孩,还有我们家血液里的一点顽痴;你大概还是喜欢车,不过我更希望你能比喜欢车更喜欢一个女孩。我一直记得你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辆,痴痴的样子;还有介绍起各种型号和样式,眼睛里闪耀的光芒。

  我期待未来有一天你能带一个同样美好女孩到我面前,对我说你会永远爱护她,即使家里其他人不同意,也要跟她在一起。女孩或许会羞赧地低下头,或许更加激烈地争取我的支持,不过这些都不重要。

  你们俩将会结婚,或许耿直如你还会挑剔起你的姐夫。你们的小女儿将跟她的表兄一起长大,她和姐姐拥有你们俩全部的爱,天真烂漫地自由成长,就像我们当年那样。你将是一位执拗而又严谨的车辆工程师,你设计的每一辆车上都必须刻有你的名字。时光荏苒,你将垂垂老矣,那个爱你如同爱她的女人始终陪在你身边,听你给你的孙儿们讲你的一生的故事。

  我的梦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我却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去回忆梦里的细枝末节,有关你长大的模样和女孩的容貌。无所谓梦境与现实,用选择的自由换取一窥未来的机会,这个选择我清醒的时候也没能想明白。

  就像花开的必然会有花落,新生一定对应着死亡。严谨的逻辑并不能将我们引至其他的方向,但是在庞大的自然终结的圆环里,那些极其相近的事件却误导我们,让我们避免去想那些更远的终点

  就像我今晚,和朋友谈起玩具的时候又想起了你。仿佛看到你肉嘟嘟的小脸凑到我面前,让我替你指挥交通,而你要去城市里多修一条道路。仿佛看到你十年后就是余淮的模样,一身干净的校服充满朝气地笑,挠了挠头,像极了我梦中的那个少年。

  就像我今天下午六点遗失的饭卡,回到寝室打完水被通知去宿管阿姨处取。

  因为我知道我终究会找到你,所以我挂失了,我等。

  《降临》读后感(七):精彩短篇科幻值得一看

  先看的电影,所以比较好的理解了你一生的故事中关于文字的部分。不得不说借助影像,电影表现力更丰富一些。但是,电影对的宿命论感觉没有小说那么强,小说由于对两个文明认识世界的思路不同造成了文化和语言的不同着重进行了说明,这个是电影没有表现出来的。

  巴比伦塔是高中时在科幻世界上看过,记得那时候标题翻译成通天塔,因为这篇小说,特意去查了巴别通天塔的资料,顺带还看了几天的圣经故事,尤记得最后的结局特别震撼。现在重新读,对最后的结局理解更深刻了,那时候完全不能想象两个头尾相接的平面是如何可以从另一个维度打通的。老实讲我现在也好想找人讨论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值得推荐的短篇七十二个字母特别精彩,最近正好也在看基因编辑方面的书,这个短篇很好的帮助我理解了DNA复制的中心法则在物种延续上的意义

  《降临》读后感(八):如果真的存在审美干扰镜,要用吗?

  太喜欢 审美干扰镜 那篇了。

  对美的渴望究竟来自于本能还是规训?

  从古希腊对人体美的追求到宗教神学对肉体与灵魂的探讨再到商品社会对美的滥用,这中间还有延伸出那些思考

  如果真的强制使用审美干扰仪是社会的进步,能消除歧视,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更进一步,还是政治正确对人类本性的侵蚀?

  正如苏珊桑塔格在 Beauty 里面阐述的,在男权社会的视角下,美成了是一种属于第二性的低等级的存在,审美干扰镜的使用实际上是将拥有美丽的女人妖魔化,消除美究竟能不能真正使女性从美中得到解放?

  除了美,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形象我们的情感和决策,比如声音,比如肢体动作,这些差异都要一一消除吗?

  真的是处处充满思辨,太爱了!

  《降临》读后感(九):有感

  据说这本书是电影(降临)的原著,因为错过了电影,寻来书看看。每次读科幻小说的时候,总觉得惊叹,要有怎么样的想象力和丰富的知识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这算是个短篇小说,以现在和将来两个不同视角叙述(这种穿梭其实我个人并不太喜欢,总感觉读书的节奏被打乱了),故事主人公是一个语言学家,她一边讲述如何一点点学习外星人的语言,一边记录着自己对于未来的感知。故事从一个母亲的角度,一点点回忆女儿短短的一生,而这种回忆,又是以一种预知未来的形式出现,很奇妙的感觉。作者虚构出了外星人“七肢桶”,并给它们设计出了一套完全不同于地球人的文字和语言,在学习外星语言和文字的过程中,主人公发现不同于我们习惯了的因果逻辑,外星人的思维方式更类似于按照结果去发展的方式(真是奇思妙想),在慢慢学会语言的同时,人类也学会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从而可以知道未来的样子。“这道光束,在它选定路径出发之前,必得事先知道自己最终将在何处止步”读到这里的时候,感觉心里被什么打动,人生充满未知,变数很多,路径很多,人生却又是冥冥注定,止步何处也许宿命里早就写好,若我知未来,却无力改变,是不是也会按照脚本走下去?

  《降临》读后感(十):浅评

  1

  《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中的宗教观点,很接近于“因为荒谬,所以相信”这种类型的神学观。神意是绝对的不可测度,所有其它的恶与不信的恶都无法比较。信仰是不能通过推论得到的,比如基于功利的推论。信仰是生命的属性。

  某篇访谈中,采访者说特德·姜的宗教描写很“cynical”。在我看来不是这样。莫名其妙的受苦,莫名其妙的赐福,以至有关上帝情节的自相矛盾之处,在《地狱》里的确触目皆是。但并不cynical,如上所述,它表达的是一种很有渊源的宗教观。姜甚至认为不可思议的《约伯记》都不够彻底,这表明他对宗教有着相当严肃的思考。

  在这篇访谈中,姜明确表示自己是无神论者。对信仰做出了有力思考的无神论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一直困惑着我。

  我甚至没办法把这个困惑梳理清楚。

  显然地,当我清晰思考了论题A并得出结论,不意味我会相信和A相关涉的某些东西。我无力把这个句子理好,只能用一个简单的表述来代替它:我知道1+1 = 2,不等于我相信1+1 = 2,即便在我掌握了有关1+1 = 2的复杂论证之后也是如此。

  类似地,姜,还有和姜类似的许多人,他们深入思考了神学问题,有了自己的结论,而且还不是一个无神论的结论,比如,这篇小说末尾说的:“假如一个人认为自己有信仰,那么,不管他遭受怎样的痛苦,他都不可以埋怨、彷徨,唯有不能见到上帝才是他真正的痛苦,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他才有真正的信仰。”但他们仍然是无神论者。这种情况其实不难理解。

  思考、认知与相信之间是断裂的,似乎没有哪种推理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我还想到一种能够解决这种困惑的办法。

  “信仰是生命的属性”,这个命题是不可论证的。因为我们沉思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倾向于把它类比于一条公理。既然它是一条公理,就有可能把它的否定同样作为公理去做推演,推演出逻辑上与从它出发而建立的世界观同样真实的世界观。

  这就意味着,我们把握到了宗教里一个很坚硬很基本的命题,从而彻底离开了宗教。这个思路也可以解释“深思着的无神论者”这种情况。

  但困惑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又成了解不出题来的中学生。既不刻苦,又不聪明,连让问题清晰化的门都没进。

  2

  第二部分和本书关系不大,可以算是一点引申。

  尽管我们的价值观越来越不喜欢那些身处困难希求帮助的人,遇见时还是难免心生同情。不只因为设身处地,如果我遇到很大的困难,也会希望别人拉上一把,还因为,有正当理由对别人的帮助有所期待的社会,看起来不错,而且未必和经济学原理相冲突。

  即便如此,也还有一种情况,是绝对不能对帮助有所期待的。那就是爱上一个人要死要活但对方没有回应的情况。

  这种情况真的很奇怪。假如我是一只黄莺,听过我第一支歌的她没有什么表示,我也会唱下去给别人听的。我不会认为她不感兴趣是因为我的歌比别的黄莺差,只会觉得凑巧她对我的音调节拍不感兴趣罢了。再假如我是一只野牛或是海狮,第一次心动时打架打输了,还会为了别的她再打几架,到赢得和我相称的配偶为止。当然确实有倒霉蛋孤独终老,但这种情况恐怕不很常见。

  相比之下,那些单恋苦恋的人就很怪了。好像他们的大脑神经或是身体构造较之其它所有生物都出现了很大偏差。所幸他/她们的基因不会留下来。可还是有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继在这种愚蠢的行为上,看来不得不归咎于,人有别的把自己的特征传递下去的方式。

  虽然奇怪,但还是要就事论事,言归正传。对身陷这种困难的人来说,能帮到他的只有一个人和一种方法。假如他对这个人和这种方法抱有期待,这期待就像一个欠债十万的人,期待另一个仅有十万家产的人把所有钱借给他来还债一样不合理。不过欠债的人还是可以有合理的,能让他渡过难关的期待的,这个人却没有。他必须忍受自己的困难,弱化自己的期待。

  那么,比如说,他把期待弱化到,哪怕见上你一面,听听你声音,打两行字,聊两句天也好,这样算不算合理呢?

  似乎确实有磨人精用这种策略积跬步而致千里,且不论他/她后来幸不幸福,至少是摆脱了困局,因此后来的事与这里的论题无干。然而,实际如何和理应如何也不相干。

  我们先承认了,有困难的人可以恰如其分地期待别人的帮助,不管这恰如其分多小,都不是无。但在我们着意关注的这种情况里,举例来说,小到“听听你的声音就可以”,也是不合理的。前面有很多比喻和节外生枝,在最后论证这里,我倒乐于简洁,重说常识。因为对方只知道我想得到的是更大的帮助,那是他/她没理由回应的。甚至可以说,对方知道的是我自己不知道或不愿知道的事情。最好情况下,她不把我明确表达出的期待看成策略,仍不肯帮个小忙,那也是出于善意,而非残忍。对绝无可能成真之事不留希望,意即,用实际行动/不行动教人不再想绝对不可能的事,可以说是善莫大焉。期待出于善意而拒绝的事,怎么可能是合理的呢?

  所以我不同情陷入这种困难的人。

  然而同情这个词的意思把我带进了一个恼人的局面。如果身处困局的人是我呢?一个人可能既抱着期待,又一以贯之地认为这种期待不合理,从而相信自己不可以有这种期待吗?人如何同情自己,又如何连自己都不同情?这个困难可能来自词义混淆、推理有误,可能压根不是个困难。

  不过先回到现实。这种人似乎也并不是很多。据我观察,这种情况最易在两类人身上出现。第一类是忧郁的人。忧郁不专指现在常说的不幸患有抑郁症的人。他们可能并没到某种身体要素分泌不足的地步,因此需要关爱,需要体谅,需要恰如其分的照顾。这种人往往善良,可能聪明,甚至有高尚的情操。但不知为何,就是不大振奋,容易悲观,不爱交往,不太相信别人。这种人恋爱时容易把对方当做重要且唯一的倾诉对象,恨不得把心都挖出来送给人家,行事不免过激,常常没人敢理。而且粘滞,得不到回应也会坚持下去。极端情况下,这会成为压倒他负担过重的心灵的最后稻草,爱情会摧毁一个人并非耸人听闻。

  第二类是爱找虐的人。这种人也不是受虐狂。他们只是那些喜欢身体创痛,受辱,踩绑钉鞭的人的影子。他们就是喜欢不会喜欢自己的人。他们喜欢那种自己并不觉察的快乐。对他们来说,春宵一刻和三五年心里苦比起来,没什么意思。他们很风流,在非一般意义上也常常成功。

  所幸我既没心没肺,又没有受虐倾向,所以上面提到的那种困难没有现实基础。

  但我写了这么多并不是为了阐述,可以多么聪明地考虑有关恋爱的事。正相反,是为了显示爱恋之心栖于荒谬。所以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有把爱情作为哲学、社会学之类讨论主题的潮流?这好像都有点神学的意思了吧。然而操作手册是必需的,如果它们真能帮到倒霉蛋们的话。毕竟把自己获益完全建立在别人倒霉上不那么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降临》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