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然之美》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然之美》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10 21: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然之美》经典读后感10篇

  《自然之美》是一本由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著作,中信出版社/中国国家地理 · 图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然之美》读后感(一):自然之美,见字如面

  《自然之美》太厚重了,要看很久。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正是一个女演员被网络围剿的时候,她吹嘘着自己的点翠头面如何如何珍稀名贵,因为满头血腥洋洋得意,如果从这个话题开始评论这本书的话,就太不美好了,而且,这本书也很难评论,它是一本多位摄影师(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多年心血的结集的摄影画册,书尾有作者小小的照片,细读的话,每一页都有作者见字如面,带你一起趴在草丛里、岩缝里,轻轻讲述拍摄的瞬间。让我抄录一二,表达敬意:

  大熊猫:

  一个初春飞雪的清晨,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内的一只大熊猫为了寻找伴侣,匆忙地趟过酉水河。这也给了我很好的拍摄机会。由于长期跟踪和研究这只野生大熊猫,它已经适应了我的存在,我才得以在这么近的距离内拍摄它。当时的画面太美了,这会是伴随我一生的美好回忆。——摄影师:向定乾

  缅甸金丝猴:

  在云南怒江边的高黎贡自然保护区,我们在守候拍摄时遭遇了一群缅甸金丝猴。探路的大公猴发现我们之后,一边警惕地观察,一边高声示警。缅甸金丝猴于2009年第一次被科学家发现并命名,而这是这种新发现的金丝猴第一次被自然摄影师拍摄到。——摄影师:左凌仁

  灰孔雀雉:

  二十多年前,我就多次听说西双版纳有灰孔雀雉,日常进山时,我也会听到它们“光桂——光桂”的叫声,却一直未能得见。直到2010年的一天,我终于看到了夜栖的灰孔雀雉。取景框里,我清楚地看到它发现我时的惊诧表情,正是我期待已久的惊鸿一瞥。

  ——摄影师:罗杰·爱东

  棕尾虹雉:

  在西藏日喀则亚东县的高海拔森林里和草坡交接的地带,傍晚云雾开始升起时,一只棕尾虹雉向晚上栖息的树林慢慢走去,在一块巨石上停歇瞭望,恍如一位国王巡视自己的领地,它美丽的羽毛和壮硕的身体尽显风采。很快,它和这块巨石就被大雾完全笼罩,消失不见。 ——摄影师:左凌仁

  藏原羚:

  西藏阿里冈仁波齐神山下,一群藏原羚走进绵延成片的花海之中,机警地注视着匍匐在花丛中的我。草原上孤零零的藏原羚很常见,但是这种背景的藏原羚,这么多年来,我还是头一次见到。 ——摄影师:朱恩光

  高山兀鹫:

  我站在山顶俯视通天河弯曲的水道时,一只高山兀鹫从河面飞过,它在滚滚的红色河水的映衬下显得那么渺小。在这里,你会明白大自然的神奇和壮阔,以及人类的渺小,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里的原住民都崇拜和珍爱自然。——摄影师:董磊

  藏狐:

  在青海年宝玉则附近的一处草原,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不断尝试接近,我终于靠近到距离这两只小狐狸不到十米的距离,它们接受了我。在我面前,它们追逐、嬉戏,甚至睡觉。我不愿意再按动快门,只想和它们目光相对,共享午后的暖暖的阳光。——摄影师:郭亮

  “只想和它们目光相对,共享午后暖暖的阳光”,300页精装,将近2公斤的重量,《自然之美》就是这个意思。

  《自然之美》读后感(二):为生命点赞

  纪录片《家园》(home)的开场,有这么一句旁白:“今天,我们的生命是地球上无数生物形成的生命链中的一环在近40亿年里,这些生物被彼此继承取代”。在这句看上去很理智的话语里,我总觉得,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所有的生命是一体的(生命链);所有的生命是不是排他的,而是融合并推向更完美(继承取代)。

  当生命的概念趋向一个更深广的内涵后,内心很容易地就会升起一股慈悲心。动物、植物、微生物、岩石、河流、天空、星空,你凝视着这一切,就会感应到人类的微化,我们也是其中之一,我们既特别于其他的一切,我们又不特殊于其他的一切,而当所有的这些呈现出一种和谐、平衡、源本的状态时。

  这就是——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源自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的摄影呈现。对于现代人而言,生物除了是一个盘旋在脑子里的大概念外,其本身并没有多大的示现。围绕我们周围的是被用做食用的工业饲养家禽、宠物、被修整好的绿化植物,要不就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伴生的被人们所厌恶的“四害”等等,再提升一些,则落到了动物园、植物园。

  因此,少样性是我们实际认知中获得的,多遗憾啊。

  “爸爸,你看,有一个四只眼的怪物”。我5岁的儿子拉着我,翻到《自然之美》262页——花蟹蛛头部特写。“哦,这是一只蜘蛛”。我告诉他。“为什么它有四只眼睛啊?”他继续追问。为什么?“因为它不象我们能转头,所以需要多几只眼睛看周围吧”。我想当然地推断,再看看书里的介绍,竟然基本蒙对。因此,这可以是一本科普的图册。

  266页的“种子幻境”,儿子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美呀”。接着他主动翻到260“火枪手”说:“这也美”,“这是蚊子”。他眼里露出了狐疑的神情,平日咬得自己浑身包包的讨厌鬼,竟然能有这么美丽?来不及继续思考,他又继续翻到233页“草岭卵”,“这个也美”,“这是虫蛋喔”。因为有过被密集成群的虫屁虫卵沾在衣服上的经历,他下了决定:“这个很美,但是我不要摸它”。因此,这可以是一本美学的图册。

  像如上的小故事和互动,在这本书的翻阅过程中比比皆是。关于生物、生命,多样性、人为性,这些个主题,我很容易陷入严肃的思考。仅仅如此的话,无疑是不美的。因此,当我们像一个孩子一样,回到一颗好奇的心,在《自然之美》中,自然能目睹自然之美。

  尔后,我们,或我们的孩子,兴许将会像当下一句流行语说的那般——“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也是生命的一种“自然之美”咯。

  《自然之美》读后感(三):摄影外行主要负责看故事

  原意是将此书赠给一个喜爱摄影的长辈,但送出之前尽忍不住先自行翻阅一遍。

  作为一个摄影门外汉说实话,我并不能从这本厚实用心的画册中一下感知到多少摄影方面的奇技淫巧 。

  宏大的、细腻的、特别的照片我们日常生活所涉所阅已不甚枚举,此书为何更为吸引,我想是那些真正基于自然地倾尽全力的记录。

  风光不是模特、珍奇的野生动物更加不是,他们对人类知之甚少,看到镜头或许就像是看到一根别的品种的枯木罢了,所以它们随意展露着天性,摄影师们,不,准确的说是博物家们,忐忑而激动的观察,拍摄,记录生命中令人感动的一瞬相遇。

  “在青海年宝玉则附近的一处草原,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不断尝试接近,我终于靠近到距离这两只小狐狸不到十米的距离,它们接受了我。在我面前,它们追逐、嬉戏,甚至睡觉。我不愿意再按动快门,只想和它们目光相对,共享午后的暖暖的阳光”——摄影师:郭亮

  如郭亮所述,或许每一位自然摄影师的每次拍摄都是一场命中注定的邂逅,有试探、靠近、揣测,也有互不干扰的各自享受当下。

  翻阅这本书,让我心系这些自然界可爱的我从未与之相遇的美好生灵,也感动于摄影师们,不辞辛劳,漫长而卓有耐心地记录,希望这群优秀的自然记者能继续。

  为我们这些自然地旁观者“记录自然之美,传递生命感动”

  :很喜欢看照片旁侧的拍摄介绍,每一句都能脑补一部史诗般的故事

  《自然之美》读后感(四):对大自然的认知与感知

  春天来了,朋友圈里每天都有人在秀各种各样的春花烂漫。如果是自家种的,当然知道花名,路边遇到好看的,只有留影惊艳一番,仍然对它们保持不知道与不了解的状态。我家楼顶也种了很多花,有一株我一直当七里香养的今年终于开了花,这才发现它压根儿就不是七里香,是什么,我到现在也茫然着。

  植物与我们的距离也许要近很多,不过也仅限于一些常见的花草树木,如果某天朋友圈里发一些世界奇花异草的图片,简直就是脑洞大开。这些远在天边的从没见过的不知其闺名倒也罢了,上周我和朋友到樱桃沟摘樱桃,一路小花都让我惊诧莫名。我的陌生根本与它们的世界无关,它们开的简朴而热闹。后来遭遇一股侵略性极强的香味来自于一树白色花串。有个朋友很得意地告诉我们她知道这是柚子花。原来柚子花香如此浓烈,空阔的山间全部弥漫着它远远近近的香气。

  至于说到动物,可能就只有追溯到自己的,幼年和自己孩子幼年时频繁出入的动物园了。但是那些动物来来回回就只有那么几种,每次去动物园的路线都一成不变。很多笼子是空的,很多只闻臭味,不见其影。

  剩下的对大自然动植物的认知就只能源于电视或者书画了。

  如果走不进大自然靠近天地间的灵物,那就用别人的眼睛领略它们与我们共存的呼吸。 《自然之美》就是这样一部能让我看到“触摸到”自然之美的一扇窗。

  这本书是中国国家地理与一群优秀的自然记录者合作,用6年时间,63次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最终由国内33位最前沿的自然摄影师以影像、图说的方式展示的关于中国的自然、物种的珍藏之书!也是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影像生物调查所(IBE)这样一家专业自然影像机构。他们为了解决中国自然影像缺失、公众对中国自然了解匮乏的问题,秉持着“记录自然之美,传递生命感动”的理念,用“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自然。

  与其说“读”这本书,不如说是“看”这本书。触感良好的纸张,像一只有教养的手,一页页一点点撕开我未知的自然世界。

  《自然之美》分成八个部分,分别是关于兽类、鸟类、植物、两栖爬行动物、昆虫、水下摄影、特殊摄影技法、栖息地。每张图片附有图片里物类的名字,摄影的相机类型,镜头处理,焦距变换;也会有一小段简洁的文字讲述拍摄这张照片拍摄地,拍摄条件,气候等相关小信息,或是对这种物类的简介。当然也不全是术语类的干巴巴的介绍,也会有一些拍摄者的惊喜,感知,心情。尤其好多濒临绝种的珍稀物种得以偶然遇见留影下来,除了摄影者的运气,也要依赖他们的博学和识辨能力。然后这也成为阅读者的一份运气。

  我对这本书的偏爱更多来源于拍摄这些照片的地方多出于四川、云南和西藏。作为一个四川人,我对四川的壮丽山河,秀丽风景,山川湖泊有着深厚的情感。我也多次与朋友亲人走过很多山山水水。去年九月去的稻城香格里拉,我在这本书里就多次看到这个地点成为拍摄地。我们当时一行人一路感概自然之美,一路后悔没有好好学习摄影,如此梦幻莫测的美景岂是手机的像素就能留下,又怎么能是眼睛一眨就可以永久保存在脑海的呢?有一群也许是鹿的小动物结群站在前方,我不敢走得太近,怕惊扰了他们,手机调到最大的放大效果就已经模糊了。我只有徒劳地等它们悠然走开,心底懊丧不已。

  翻开每一页,都是一份惊喜,摄影者们趴冰卧雪、攀山钻洞、上天入海,在野外工作了近8000天获取的这些照片,摆着生动的姿态地让我慢慢地对它们认知和感知。好吧,至少下次,或许下下次,当我看到某种花,某种动物,我也能很得意地说出它的名字,而不是笼统地说,哇,花花好美!哇,这个小东东好可爱。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孩子,也是给封闭在钢筋丛林里成年人的一份礼物。

  《自然之美》读后感(五):有人餐风饮露,才使你一瞥自然之美!

  完整精排带图版书评,请移步我的豆瓣日记:http://www.douban.com/note/496150312/

  25cm*25cm*3cm的体积,像字典一样沉甸甸的,这是《自然之美》的质感。

  而当翻开书,你会被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出的这本自然影像志所折服的!图片质量好,图注丰富(包含动植物名称、拍摄背景、摄影对象知识、摄影师和设备信息),内容结构明晰(分兽类、鸟类、植物、两栖爬行动物、昆虫、水下摄影、特殊技法摄影和栖息地),还附赠了两张纯手绘图。

  这本书的内文版式疏朗大气,看起来很舒服,具体可以点进我的日记去看一下。

  我们普通人终其一生所能了解的物种实在有限,如果不是博物学家,很多神奇的生物我们都叫不上名儿来,更无从了解那些在外观上一般人几乎无法区分的动物了。

  现在,互联网技术使得我们传播图文变得极其方便。我们有图片搜索可以检索海量的美图。我们随便从网上复制、下载、使用。我们甚至去除别人图片的版权信息,恐怖的是很多人似乎觉得这并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们享受着技术带来的便捷,但是却未必真正心怀感激。

  当我们看到那些美丽的素材在网上流传的时候,我们庆幸自己发现了它,我们把它们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用,可是除了这些我们并没有感谢过第一次制造出这张图来的人。这就像吃饭,我们很少有人在吃东西的时候,对食物的制作者表示感觉,更不用说感恩生产粮食的农民了。不过我们吃东西,至少还支付了钱。可是在网上,我们亏欠那些创作者太多了。

  就像《自然之美》里的摄影作品,那些精彩的动植物最自然美好的瞬间,它最后定格成为一幅画。普通人看到这些画面,一般很少想到摄影师。但正是从自然保护区到人迹罕至的山林,从草原到海拔几千米的高山里有那么多摄影师一张张的抓拍,才拼凑出了我们这个星球上丰富的物种版图。通过它们的镜头,我们看到了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世界的另一个丰富的世界。那里有让人惊叹的美景,有形态各异的植物,有风采卓拔的各类飞鸟,以及千奇百怪的昆虫和动物。

  你看到的只是一幅幅图片,但这背后的故事,也许你并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的成立就是一个例证,从2008年11月的奇思妙想,到2015年这本书的上市,这其中的曲折很少有人知道,如果不是这世界上有那么一群热爱自然的博物学达人,如果不是有那么多人热衷生态研究和自然保护,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因缘聚会,立志用“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方式来书写中国自然影响志。

  正是这群人,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奇珍异兽,让我们看到大自然最震撼最美丽的一幕。由衷感谢书的最后33位IBE的摄影师。如果把地球上的全体人类都人格化,那么无疑这些人正是我们人类这个族群的眼睛。

  摄影师们长途跋涉,餐风饮露,有可能等了好几天都未必能找到需要拍摄的对象,而当那些动物突然出现,却发现设备还没有准备好,又错过了时机。有的好几年都未必遇到最好的机会,在经历了等待,激动,失望以后继续坚持,带着一点运气,拼着执着,最终抓拍了精彩的一幕!于是我们通过图片才发现,这世界上真的有诗歌和远方。

  所以,无论如何,当你看到一张美图,心中应该有所感恩,正是有人餐风饮露,才使你一瞥《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读后感(六):万物有灵且美

  收到这本方方正正,厚重又精美的《自然之美》时,我颇为惊讶,原来还有这样的书啊!这是一本摄影集,由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编著,全书文字极少,汇集了33位最前沿的自然摄影师的作品,每一张照片都令人惊叹。

  繁华都市中的深夜,我和男友躺在床上,打开这本书,一页页地翻看,我们看到了梅里雪山森林中呆萌的小熊猫,广西鹅泉河上漂浮着的白色浪漫的靖西海菜花,用细丝连着悬挂在叶面下的紫色草蛉卵……在摄影师的镜头语言下,每一张照片都充满着动感、生机和栩栩如生的细节,披着白雪的大熊猫在匆忙前行,棕熊低头挖掘着鼠兔洞,斑海豹弯着身子注视着远方,蓝紫色的藿香叶绿绒蒿在阳光照耀下盛开,两只偶遇的角螳似乎在行抱拳礼……还有那些草原、河流、湖泊、雪山以及星空。我们跟随着摄影师的镜头,到了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进行着一场自然与心灵的旅程,看到物种的多样性,学到很多自然的知识,认识到世界的丰富与辽阔,更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与壮美,万物有灵且美!

  照片里的一个个地点:冈仁波齐神山、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贡堆神山、雅鲁藏布江、独龙江、通天河……有的是我们俩曾经去过的,有的是我们知道但没有去过的,还有的地方我们第一次听说。那些兽类、鸟类、植物、昆虫、两栖爬行动物……有的是我们认识甚至曾见到过的,但更多的则是我们第一次了解和认识的。这激发起我们内心上路远行的冲动,亲近自然的渴望,让我不禁自问:我们有多久没有抬头仰望星空了?

  通过这些照片,我也感受到这群摄影师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对自然万物的欣赏与赞美。他们为了获得一张好照片,扛着沉重的摄影设备,驻扎在一个地方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与拍摄的对象在一起共同生活,熟悉它们,观察它们,或者一动不动地等待好几个小时,只为了按下快门,捕捉那最美妙的瞬间。拍下黄鼬的摄影师说:“在西藏巴松错湖区的一处藏族牧民的夏季牧场,我发现一只黄鼬一直在附近活动。它喜欢绕着篱笆活动,并不很怕人。于是我在篱笆附近守候,在它好奇地从篱笆上探出头张望时按下了快门。”拍下藏狐的摄影师说:“在青海年宝玉则附近的一处草原,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不断尝试接近,我终于靠近距离这两只小狐狸不到十米的距离,它们接受了我。在我面前,它们追逐、嬉戏,甚至睡觉。我不愿再按动快门了,只想和它们目光相对,共享午后的暖暖阳光。”

  这些话语非常感动我,我想起电影《白日梦想家》里的一幕,摄影师和男主角在喜马拉雅山上看到雪豹,他们远远地欣赏着。

  男主角:“你打算什么时候拍照?”

  摄影师答:“有时候,我不拍。如果我喜欢那个时刻,我不喜欢为了拍照而被相机分心。所以,我留在那一刻”。

  男主角:“留在那一刻?”

  摄影师:“嗯,那一刻,就像现在。”

  这是摄影师对自然的爱,表达了活在当下的人生哲学,更让我看到人与自然,应该同呼吸,共命运,和谐相处。因为人类渺小,人类是属于大自然的一份子,保护和珍爱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就是保护和珍爱人类本身。

  很喜欢《自然之美》内页中珍•古道尔的话,把它作为文章结尾:

  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

  唯有关心,我们才会行动。

  唯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

  《自然之美》读后感(七):生命之美

  一年前看中国国家地理的《极致之美》,被大自然的景色所折服,我认为那是“少有人见过的美”;一年后看着这本《自然之美》,被自然界的生命所感动,我想这是“难有人见到的美”,这是真正的生命之美。

  这是一本自然摄影的作品集,也是一本自然科普的读物,是中国的自然摄影师们对自然界众多珍稀生物最真实的记录。摄影技术发展至今,已然成为重要的记录工具之一,一张照片就是可以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页百科全书,甚至一刻既是永恒。

  大自然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世间万物的生存。为了抵御天敌它们使尽浑身解数,有的改变自己的颜色,有的伪装自己的姿态,有的隐秘自己的存在,有的虚张自己的力量……它们用超乎人类想象的方式存在于这个由人类主宰的地球上,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自己的一寸天地,它们的生存技巧简直让平凡的人类眼花缭乱。

  书中一幅幅极致美丽的摄影作品,背后都是满满的故事。对于“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这个组织虽然是第一次知道,但当欣赏到这些精彩的摄影作品,再看到本书最后那几十位摄影师的介绍,内心是深深的敬佩,他们忍受着日晒雨淋,冰雪风霜,经历了跋山涉水,高原荒野,用自己的耐心、恒心、毅力深入到国内多个人迹罕至的自然保护区和野外生境,为我们带来了这些美好的生命之图像,为我们展示了最自然的生态之美以及最原始的生命之美。

  那些越是人迹罕至、不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地方,生物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就越显著。所以在西藏墨脱这样与世隔绝浓密的森林里,可能藏着目前最健全最完整的生态系统,可能有着数量最多的瀑布,可能是中国生命形态最丰富的地方之一;所以在在高海拔的严酷生存环境里,对人类来说那些地方可能是生命的禁区,但是对很多物种来说却因为少有人类的干扰,反而成了它们生存的乐园,那些高原的湖泊正好为众多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空间。

  本书中的作品大多出自这些地方,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外,有着一番别样而纯碎的美丽。在如今越来越发达的摄影科技的帮助下,我们才有幸可以看到这些普通人很难直接目击的珍惜生物,也正是借助于现今高度发展科技摄影,我们才能见到一个肉眼所无法看见的奇妙世界。没有什么比自然和生命更美,没有什么比摄影和记录更真实。

  《自然之美》读后感(八):守候和坚持,成就一部作品

  这是一本汇集了中国33位最前沿的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摄影师精彩作品的画册,是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自从2008年成立以来63次中国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的精华。全部作品都拍摄自中国人迹罕至的野外环境,这些作品生动的展现了中国——这个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国家的荒野和野生生物之美。IBE摄影师团队多年来用博物学研究的方法,不断深入许多艰险之地,收集和记录了许多珍贵的中国珍稀物种,并用这些影像为科学研究和自然保护服务。这部作品,就是众多摄影师多年来的工作成果。

  在中国,人类数量的增长和自然环境的矛盾一直存在,我们已经习惯了身边没有动物的陪伴,只有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才能看到警惕的野生动物少量存在。所以在我们国家,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的爱好者、研究者、摄影师的数量是非常少的,而以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摄影作为业的职业摄影师就更少见了。

  在这样高难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的摄影师团队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IBE摄影师在6年的时间里,走遍了中国12个省的49个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开展了63次拍摄和自然生态调查任务,累计野外时间7800天,行程30多万公里,拍摄了6000多个物种、10余部自然纪录片。

  他们在中国最为人迹罕至的角落拍摄了大量精彩的照片,其中包含异常珍稀、难得一见的物种;他们趴冰卧雪几天的守候,只为等待动物和自然环境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张照片;他们用各种摄影手法,红外、紫外、微距、显微、水下、航拍,只为以影像的语言揭开自然的面纱;他们开创了照片、活动影像、科学数据、文字资料等相结合的自然生态调查方法,已经被众多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所认可。这是一群有理想、有信念、有毅力的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摄影师,为中国的自然普及和保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自己也乐在其中,愿意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热情。这本《自然之美——IBE中国自然影像志》凝聚着IBE所有摄影师和合作伙伴的心血和期望,是“用影像记录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传播中国的自然之美”这一理念的里程碑式作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