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京塔》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东京塔》读后感10篇

2017-12-12 20: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京塔》读后感10篇

  《东京塔》是一本由[日] 利利·弗兰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塔》读后感(一):生活总在平凡不平凡

  其实我也不知道要写些什么,书是昨天在去杭州的动车上看完的,读完还是感触颇多,甚至一度在读到母亲死后,父亲掩面哭泣的时候有种落泪的冲动,还是被我硬生生地憋了回去,不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就要丢脸了。

  我做的最错误的决定就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立即捧起了《别相信任何人》,然后被直接抽到了另外一个故事了,难以抽身。

  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别相信任何人》会让我停不下来,想要一口气读完,而《东京塔》不会,她常常会让我慢下来,学会思考,想想周遭。母亲的爱的确让人为之动容,但也分明可以看出这个“母亲”没有很多小说中母亲的那种“神圣的光环”,她在无条件为孩子付出的时候,她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喜好。她会在儿子生病的时候从老家敢来东京,在照顾他的时候,她也会和别人玩起喜欢的牌;会在和丈夫分居之后,与其他异性交往,会支开自己的儿子,把他仍在游乐场中。母亲是伟大的,但不是没有自我的,我喜欢作者笔下真实的母亲,不虚伪,不造作。我也喜欢那个父亲,我相信他和分居的母亲之间是有爱的,至少是有感情的,不然不会在每次母亲生病的时候从小仓赶来,不会在母亲死后动容地哭泣,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维系之间的肯定的情感的纽带。

  这是一本很温情的书,会让人心平气和下来,看看别人的生活,再看看自己的。每个人的生活都在平凡中不平反着。

  《东京塔》读后感(二):感动的力量

  有必要把第一次的长微博留给这本东京塔!在抽泣中合上读本开始泪如涌泉,压抑的甚至有些许恐惧的想捂上被子睡去!开始我以为这是一本讲述如何做个好妈妈的书籍,还打算读完带回去给嫂子、侄子看看!后来发现里面有儿童不宜的句子,也慢慢知道书中更是在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子女!看到作者妈妈忍受生活的各种磨难以及坚强乐观的活着让我一次次的潸然泪下!因为我知道终有一天我们也要面对沾染疾病忍受病痛并失去自己父母的痛楚!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其实也如父母一般真的想把自己最好的都带给他们,把做不好的替他们分担,但是当我们幡然醒悟的时候却发现机会那样的少,因为我们中间会经历着不懂事的成长!而父母却在孩子降生的时刻就把一切美好给与了我们!所以我们永远觉得亏欠他们,再孝顺也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作者把母亲骨灰里的一根骨头含在嘴里想要嚼碎吞到自己的身体里,这种行为诉说着太多的眷恋和不舍,也让我突然明白眼下的我何其幸福,因为我们还正在真实的拥有着他们,谢谢!

  《东京塔》读后感(三):怀想~

  恩,好久没有写书评了(道理很简单好久没安静看书了)。最近许多事情都告一段落,终于有时间看看书、上上网。

  实际上有2本书,名字都叫做《东京塔》,一本是说不伦之恋,一本是描述母亲。

  我看的是后者,在此说明一下。

  偶尔在图书馆新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名很长的书《东京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因为看过电影,于是顺手就借了过来。很快看完了全本书我以为会如同电视剧的基调和发展,结果一开头便是平淡的描述,或者说比较琐碎,甚至有些乱,很容易就牵扯到其他的层面去了,可正是由于这种描述让我感触到一个小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所体会的种种,那种环境当中被深刻影响到的母亲的关爱。

  父亲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象征存在的,尤其在前面的描述中,或多或少是为了树立母亲的特质而存在的,但却完全没有抹杀父亲的价值,甚至没有抱怨的语调,家庭是自己组建的,可以有所分割,是做减法,亲情却是不可分割,一直都在维系。有了这种温情的基调,一切都不那么可悲。整篇当中也没有过多的描述主人公自己的工作环境和爱情,如此一来倒是显得主题清晰,整条主线围绕着主人公的家族感情成长而延伸下去。

  向往东京的繁华,朝着人群汇聚的地方走去,被表象迷惑,沉湎于其中过着颓靡的生活,母亲只是在困苦中仍旧在物资上支持着,却不苛责。

  结果自己什么都没做,所以毫无压力,不知为何总抱有一种莫名的期望,觉得将来必然是好的。父亲也主张在东京一个人走下去,选择一种生活态度坚持过五年的生活。这种莫名的支撑让主人公过了5年,5年虽然一事无成,可承受的东西远比其他人更多,看过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姥姥逝世前,还想着要给自己买东西,此间种种往昔不在。

  这样的存在是不能再继续了,心态慢慢改观,到后来知道母亲患了癌症,突如其来想要接母亲来东京——一个母亲毫无熟悉的城市,却因为主人公的存在,这个城市是必然要适应的,只要有家庭和父母存在的地方,一切都不再惧怕,自己却没有感受到。

  别离了十几年后,母子再次回归到当初一起生活的时光,却遭受病痛和社会压力一再的打压。虽然在一起,承担的重任到了自己身上,却没想到等母亲去逝的时候,才发现母亲还如同往常一般无二,想着儿子过得好一点,做了太多太多,原来自己承担的远不如母亲所背负的。

  母亲走了,存了自己的葬礼费用,留下了浓厚不舍的关爱。结果自己这些,那些都还没做就走了。在东京母亲为了自己,做了很多,来葬礼的朋友都被母亲的手里菜招呼过,可还有他和她并没有尝过呢……

  父亲最后还是和母亲在一起,离婚这回事到最后也没有,毕竟还是爱着的,可当你感觉到你应当珍惜的时候,人和事也已不再了。或当你合十的时候,感受到母亲仍在身边,这种怀想的感触能如何呢?如今却是什么也不能做了。

  母亲的遗书写得很简单,只不过想要你健康的生活,不为很富有,不为困苦所扰,有幸福的未来便好了。

  虽然主角的生活一直不怎么样,但是因为有妈妈,就一直给人一种幸福感觉

  妈妈再穷,都会想办法让儿子的生活好一点。妈妈一辈子辛辛苦苦,儿子却连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都不能固定下来。

  还有姥姥,一个人把九个孩子拉扯大,最后走的时候却是孤单一人。看到主角回忆姥姥的时候,我忍不住了

  妈妈死的时候很痛苦,但毕竟很安详。妈妈都死都想着儿子。母爱是伟大的。

  孝顺是永远不够的,总觉得有这样那样的事情要为他们做。正如书中所言:“一个人就算再孝顺,也始终会后悔的。啊,这个,那个,要是也做了就好了。”我真的什么都没做。

  珍惜时光吧,珍惜跟所有人一起的时光。世事难料,可能这一分钟还在你面前谈笑风生的人,下一分钟就离你而去。不仅仅是亲人,就算是朋友,同学,都需要珍惜。

  人生本来就短暂,所以就更加不能有遗憾

  看完书,不想说什么大道理,也没必要为了文章去故作深沉。我只是觉得平时有空多给父母打电话,分担一点家务,不对他们乱发脾气,多关心他们的生活。我感受到了他们给我的幸福,也要让他们开心。仔细想想21岁以后,每四个月回家见妈妈一次!如果,还有50年,一生也不过只剩下150次的相见!

  书中引用了一段诗歌:

  你在那裏

  那裏就有光明 你在那裏

  大家就都能享受安寧

  但願

  我也能成爲你

  母亲或许一直只是想要如此而已,想要做这样的事情,而我们从未看到。

  《东京塔》读后感(四):成长路上

  这是一本把无聊写成了泪水的书,它集结了所有生活的细节和琐碎,在中川雅也先生令人惊叹的文笔和记忆力之下,呈现出了一代日本人的成长史,这样的生活,诸多的人生选择,社会的不公平,地球上不同级别地区间人际关系的可能性也都被记载下来。这个是先生对自己成长和日本社会发展的记录,也有可能是对我们明天的描写。

  读这本书的时候好几次都忍不住流泪了,我本来就是爱哭鬼,况且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能够好好哭的机会不应该被浪费。第一次爆发泪点是在中川离开家庭前往高中的路上。

  那是和现在一样,樱花纷纷飘落的季节,如雪一般的樱花落满了无人的车站。母亲到车站来为中川送别,告诉他要注意照顾自己的身体,包里面放着她做的饭团,以及别忘了到那边要给家里打电话。之后就是所有车站送别的画面,列车会缓慢地行驶,速度越来越快,背后的人影也渐渐小到消失不见。坐在车上的中川拿出了母亲给他到餐盒,里面有四个卷着海苔的饭团,有糖炒鸡块,煎鸡蛋,以及早上才从米糠中取出的腌黄瓜。餐盒下面还有一个写着他名字的信封,除了信纸,还有一张皱巴巴的一万元钞票。对于这种将简单事物一一列出的描写是很容易打动我的,我和坐在车上吃着饭团的中川一样,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如果要说巧,其实也算不上是巧,就我这一代人而言,为了学业15岁离家的孩子比比皆是,有的甚至还离开所在的省,到别的省求学。感动我的很难说是将自己与作者联系了起来,在我看来,感动自己的是那份母亲对孩子的爱。如此无私,如此简单。

  中川说,人生像陀螺一样,被拖拽着,被叩击着,重复着。生命狼狈不堪。这样的说法和前段时间《我是歌手》里李健唱《陀螺》的心境是如此的相同。如果说,为什么当初一定要离开,可能是因为我们怀揣着梦想欲望,想要离开什么都给不了的家乡。现在我的年龄还没到,但或许,到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外面的世界什么都没有给予我们,最终会给我们拥抱的还是家乡和家人。城市给人的很多,从未见过的人,从未见过的物,从未听过的声音,从未闻过的味道,从未感觉过到自卑。精彩吗?我认为是精彩的,如果不是这样,当我们一无所获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失落了。

  中川先生有一个热情好客,做得一手好菜的母亲。这样的母亲,我也有一个,而且菜做得更好。中川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家,他的家人都为他感到高兴和骄傲,他母亲更是如此,便做了一大堆他爱吃的东西。中川想吃饭团,母亲就做来一大木桶,有鸡肉的、紫菜的、干紫菜的、抹紫苏的,还有米糠里腌制的蔓菁和黄瓜一类,以及猪肉酱汤。当时看的时候,心里难免觉得不就是一堆饭团么?如果要比做菜,生在《中华小当家》里男主角的母亲所在地的四川,我的母亲精通所有淡水鱼的川味做法,麻婆豆腐、干煸肉丝更是不在话下,检验一个四川媳妇的四川泡菜坛更是好多个,每一个坛子都有不一样的味道和特色,连卤料都是母亲在民国时开过饭店的外婆留下来的。因此,对于我的母亲,对于母亲的菜之味,更是怀念。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如果不读这本书,很可能我不会抽出这么长的时间来回味这些年母亲但菜肴吧。

  今日的中国刚好开始进入经济放缓的年代,那些飞速发展的神话将渐渐远离。可能10后的小孩子他们就刚好和中川先生看到的世界比较类似,有些行业已经到不能撑下去的程度,许多人面临着失业,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很丰富,但是令人联想到希望到东西却在减少。

  但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成长路上都将走出去,在外面探视着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在霓虹灯下徘徊、彷徨

  《东京塔》读后感(五):我们和我们别扭的父母

  所谓母亲---是没有欲求的

  我的孩子将如何伟大

  会如何富有

  都不重要

  心底深深希望的是

  他每天都能健康、快乐

  就算有再昂贵的礼物

  也不及我的孩子可以心地善良

  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

  所谓的母亲,

  当真是没有任何欲求的

  因此

  让母亲哭泣

  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为的事情

  “不赶紧的话就要死了,不快点去的话就要死了。人总是要死的。”

  不为人父母,可能很难去体会父母对于子女的感情。我曾经信誓旦旦的说,生孩子那么痛,我才不要生孩子。可能这对我来说只是一句玩笑话,今年我20,,2013年年初出国,我不知道我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有多少,我很怕,怕那一天毫无声响的突然到来。

  觉得自己和雅也经历很像。7年前,我14岁那年,我离开父母,到今天已经七年,整整七年了。我总觉得我在孩子与父母进行交流,培养感情的黄金时代,离开了父母,文中雅也初次离开母亲出去求学的时候,母亲在信纸中加了一张皱巴巴的一万元钞票。“我吃着饭团,眼泪再也忍不住了”。离开父母,年轻的时候根本不懂得想家,觉得外面的世界最精彩,叛逆的我们都想要早日离开父母,早日独立,去证明我们的价值。可是当我真正离开父母,我也开始了一段像雅也一样堕落,无所事事青春。当作者到东京之后“他们认为只要去东京就会得到改变,认为自己的未来就会一片开阔,所以才逃到这里”,但是大千世界中“从未见过的人,从未看过的物,从未听说的,从未闻过的花香,从未感到的自卑”,一切压得我的我们喘不过来气,于是只能逃避,吃喝玩乐,我们就像一个傻瓜一样。这样的环境也造就了我不会顾忌任何人的想法,我行我素,常年的过着一个人随心所欲的生活。我不断向母亲要钱,并编织各种各样美好的不不真实的理由,因为我不想伤害母亲,我在她面前一直是好孩子的形象。是我深信“不踏出父母的身边,那肯定一事无成”。

  上了大学之后回家的时间更少,每年暑假寒假和家人也呆不了几天。母亲的肝脏一直不好,经常的饭局总是会和很多的酒,母亲总是说没关系会注意,其实,我也根本就没有当回事,觉得死还很远很远。我很害怕“癌症”这两个字,感觉近几年,自己身边的叔叔阿姨亲人们全部都是癌症所死去的,可能因为科技的发展,我们收到的辐射,吃到的食物,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在导致我们的细胞发生着不定向的变异,未知越多,恐惧越多。前一段爷爷死于食道癌,在外上学没时间去看他,只是从爸爸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得了癌症的爷爷是多么的痛苦,去世的那天晚上我们全家人都赶到他的身边,他已经瘦的不像样,皮包骨头使得眼睛格外的突兀与明亮。他只说了一句“都回来了”,就再也没有睁开双眼。我觉得即将死亡的人很神奇,他们在用他们的精气神控制着自己的死亡。明明身体已经承受不住,但是会因为某种渴望与不舍始终不咽下最后一口气。

  国庆回家,和妈妈逛街,过马路的时候妈妈不自觉地牵起我的手,我觉得尴尬又不好意思,就悄悄挣脱了。看着电影中小田切让牵母亲的手过马路的场景,整个心都快要被融化掉。

  最近网上流行的一篇文章《我们成功的速度要超过父母老去的速度》,是啊,我的父母今年快50岁,他们还有多少年,我们在外奋斗的孩子还有多少天可以和他们在一起,可是我们又是多么不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我问妈妈“妈,我要是以后留在美国怎么办?”我不敢想象我明年出国之后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尽管妈妈说以后全家移民,但是太多的未知,太多的恐惧。我只不过万千世界中一枚小女子,但是是时候用我的肩膀为父母撑起一片蓝天,尽管肩膀柔弱,但我需要时间来成长。

  不要当那一天真正来临时才知道后悔,从现在开始,将未来的后悔降到最小。“总是想,至今未知的辛苦劳碌的,种种麻烦,担心焦虑,这一切总会在某时有所报答,于是把他们弃之脑后。结果最终,不仅这些回报未能做到,就连一声‘谢谢’也未能说出口。满怀希望想着的‘某时’也许永远不会来到,令人恐惧的‘某时’却突然降临”

  妈妈,谢谢!

  《东京塔》读后感(六):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哀

  为什么人总是要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当初我如果这样就好了,当初如果那样又好了。当初可以做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做呢?既然选择了不去做,现在又为什么要后悔?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真的是无可奈何么?妈妈叫你回家吃饭的时候你选择了加班,或者跟男朋友/女朋友约会,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在火葬场哭得死去活来,扒住棺椁不肯松手都不如父母在世的时候多给他们夹一筷子菜,多给他们一个拥抱。

  所以我一点都不同情作者,你妈身体好的时候你丫干嘛去了,看到他大学里浑浑噩噩过日子,赌博,浪费他妈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的时候真恨不得抽他俩耳光。

  我本来以为我不会哭的,看到母亲死去那一段还是忍不住掉眼泪了,在轻轨上不停地抹眼泪,跟傻X似的= =

  书里有段话写得深得我心,摘抄下来:

  “所谓的母亲,是没有欲求的

  我的孩子将如何伟大

  会多么富有

  都不重要

  心地深深希望的是

  他每天都能健康、快乐

  就算有再昂贵的礼物

  也不及我的孩子可以心地善良

  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

  所谓的母亲

  当真是没有任何欲求的

  因此,让母亲哭泣

  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为的事情”

  嘛,父母还在的时候要好好孝敬,知道咩!!

  《东京塔》读后感(七):再等等,我很快就回家

  世上的书何止千万,读到哪一本也是有些缘分。

  这是一本关于母亲的书。

  中川雅也的自传体小说,描述他自己坎坷的成长经历和与母亲相依相偎的一生,让我引用一下书背的描述:

  “一个很平凡的老妈,在儿子雅也三岁的时候,带着他离开丈夫,独立抚养着他。

  为了生计在小吃店工作,总是忙碌,脸上笑容却不曾失去的老妈;从来不会叫我念书的老妈;我的功课再烂,也不曾对成绩单发表任何意见的老妈;几乎不会责骂我的老妈;买东西永远不会想到自己,只想到我的老妈;只有我一个人在吃饭,也会做好几道菜的老妈;为了让我早上可以吃到好吃的腌酱菜,总是定好闹钟半夜起床搅拌米糠的老妈;明明手头拮据,却当场付出十几万现金买机车给我的老妈。

  这样的一个老妈啊,总要等到分离才想起应该要珍惜。十五岁正值叛逆期的雅也,就是在坐上火车前往寄宿学校时,看到老妈准备的行李里,全新的衣裤跟夹在里面的一万元,才一边吃着便当一边哭了起来。”

  喉头有些发干,虽然有很多话想说,最后也是这样干巴巴的几行字。从小到大,那么多次的离家去远方,走之前妈妈每次都做水饺让我吃了再出门,在玄关的地方送我出来,在小区的铁门外看我坐上车。想要给一个拥抱然后再见,从来没有过。

  雅也说起的酱腌菜,让我想起来家里的咸鸭蛋。小时候记得妈会做好一瓮的咸鸭蛋,家里因为怕高血压,吃盐不多,自己腌的咸鸭蛋也不会放很多盐。做好的时候蛋白清香蛋黄流金,比白煮蛋好吃的多,一顿能吃好几个。外面买到的咸蛋像是纯粹在吃盐,完全吃不下去。

  从小地方来的人来到了大城市,渺小的自卑,倔强的自负,生活好似永远在两个极端徘徊。看着雅也东京浑浑噩噩的生活,我总是想到One Day里面Emma打给Dexter的电话: London swallowed me.

  这么辛苦为什么?为什么不多回去几次?雅也在书的中间提到,在大城市挣扎求生的人,忘记了最重要的亲人,正在远方老去。

  与其说从这本书里读到了什么,不如说,感觉像是从这本书里又重新过了一遍不同却又类似的人生。

  闭上眼睛

  许愿

  想做那个帮你拍照的摄影师

  那时的你,扎着马尾,穿着彩虹毛衣

  想告诉你,今天的晚饭由我来做,地板由我来擦

  想陪你去医院看病

  想帮你染发

  想帮你叠衣服

  想陪你看电视

  想告诉你

  无论我在哪里

  都一直在想着你

  再等等

  我很快就回家

  《东京塔》读后感(八):东京塔下

  利利 弗兰克,用这样一部自传体小说,向每一个读者呈现了最真实的,毫不矫揉造作的爱。

  平淡的语言遮不住其中的真诚,作者中川雅也从自己小时候开始写,一直写到了母亲去世以后的日子。四个阶段的人生,孩童,少年,中年三段时光,你们伴我走过,封面上写,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那么世界的每一个你,又是怎样度过这些时光的呢。

  孩童

  小仓和筑丰两个地方,一边是奶奶,一边是姥姥,都是典型的日本乡村,虽然不富裕,但也不会感到贫穷。日子平淡但有趣,印象里还是那个善良的孩子,买新自行车时不挑贵会心疼母亲,会在姥姥推车上坡时在后面推上一把;还是那个善良的母亲,做着好吃的饭菜,和每个人都关系很要好,给孩子买好看衣服的,。

  小的时候,我们沐浴在父母的爱中,爱,可以像母亲那样温暖,也可以像父亲那样内敛,在那段懵懂年少的时期,教会我们最多的大抵就是父母,而影响我们一生的应该也是他们的行为处事。之所以雅也没有变成品行恶劣或是内向自闭的人,大概是因为母亲吧。

  少年

  远离家乡的高中,东京的武藏野美术大学。整个少年充斥的主题是自由与堕落。逃离了父母的羽翼下的鸟儿变得自由起来,从最初的自由转而不断的堕落,就像有大段的自白中提到的那样,母亲提供学费,虽然会愧疚自己,但却仍提不起上课的兴趣,每天去弹珠房做着肆意妄为的日子,生活如此的混乱不堪。

  就像书中所说,“一些缺乏自控的人所拥有的低级的自由,把他们的思维和感情麻痹掉,把他们引到了路旁的阴沟里。”“过去自己想追求什么呢?为了什么而哭泣呢?所有这些本应很重要的东西都在所谓的自由中淹没了,临死前还带着嘲笑。”

  中年

  可以说,雅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堕落,而没有办法去根本的改变,转折的话,应该就是从舅舅去世,母亲得病开始吧,债台高筑的他终于意识到了,原来自由也就是不自由,并为之改变,让母亲与自己一起来东京住是一个人生的转折。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人生的改变,日子在不断的变好,也会攒钱也会生活了,会做饭的母亲也会让更多的人聚到家里来,曾经四处借钱没有朋友的变成了会有许多人一起吃饭喝酒的生活。

  母亲与癌症抗争,那样的让人动容,感动,东京的生活是幸福的,让我看着都为这样的生活感到开心,我想着,劳累了一生的母亲,如果到最后没有爱人孩子在身旁,住在亲友家里,仍在工作岂不太凄惨了,还好没有,还好最后有孩子在身边,还好有那么多朋友在身边,让人看着都觉得幸福,我想那最后一年没被病痛折磨的日子大概就是幸福的含义了吧。

  母亲

  写一写那样坚强善良的母亲吧。文中一直没有说作者的父母为什么分居,不知是否真的仅仅是母亲与奶奶合不来而父亲又恰好说了句那你出去住吧。即使这样后来为什么不和好呢,为什么离婚的协议没有呈上去呢。这些都无从知晓,知道的是那个和蔼乐观善良的母亲。

  小时候雅也得了赤痢,被隔离在山上的医院里,而母亲也自愿接受隔离,陪在孩子身边;在东京的时候雅也被朋友传染上了风疹,发烧不退,又是母亲过来陪伴。她会半夜起来翻坛子腌制好吃的黄瓜给孩子,会做好吃丰盛的饭菜给孩子和他的朋友们。她会坚强的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手术,并始终是那样的乐观;会怕打扰到东京孩子的生活而选择多去参加白桦会的老年活动圈;会忍受这病痛的折磨做化疗,不放弃生的希望,病重时还不忘记嘱咐孩子吃饭。

  自己

  孩童已过,马上不再年少,即将步入社会了吧。从小到大,二十多年的时光,我觉得自己足够幸福。父母都爱着我,我也爱着他们。

  寒暑假的日子,一家人一起吃饭,我说着学校的生活,他们说着工作生活的事,有那么多快乐的回忆,好些事情说着说着三个人都会笑起来。他们偶尔有小摩擦,也会过会儿笑笑淡去。偶尔会和父亲有激烈的争吵,过后会内疚的不行,当父母买了贵重的东西给自己,那一份爱就会变得更加的沉甸甸的。

  好想这样的日子不会消逝,一直会吃到你们做的饭菜,听我抱怨这那的琐碎小事。一直会爱着你们,但不那么善于表达。就像书中所说,谢谢你们,能被你们抚育成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所谓的母亲,是没有欲求的,我的孩子将如何伟大,会如何富有,都不重要,心底深深希望的是,他每天都能健康、快乐,就算有再昂贵的礼物,也不及我的孩子心地善良,幸福美满的度过一生。所谓的母亲,当真是没有任何欲求的,因此,让母亲哭泣,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为的事情。

  大概,东京塔代表着家的存在吧。东京塔下的医院里,老妈,老爸和我。

  大概,东京塔代表着幸福的日子吧,把妈妈接过来相处的日子令人开心。

  大概,东京塔代表着未完成的遗憾吧,最后都没有上去看过呢。

  仿佛,我也看到了,东京塔的窗外,广阔的天空碧蓝如洗,缓缓地与地平线接壤,淡做白色。

  《东京塔》读后感(九):愈是平淡质朴的生活愈是感人的

  东京塔,和隅田川摩天轮一样,真是东京的象征。作为一个象征符号的,之前看过松润的电影《东京铁塔》,还有《永远的三丁目》1,2,虽然很早在豆瓣上标注想看小田切让的日剧《东京塔》,一直未得,但今天这本书真是好书,感动,酣畅,真情。

  感觉愈是拍摄质朴的平凡人的生活的电影,愈是感人,并催人向上,如《永远的三丁目》,《怪怪怪的妻子》,《深夜食堂》,《岁月神偷》,《天水围的日与夜》。很期待今年的《多天便利屋》。温情的治愈,但绝不矫情软弱。对死亡的态度,和《入殓师》亦有相似处。

  不应抱怨什么,因为我的路也是自己选择的,父母给了我最大的机会和平台让我去挑选和行走,并给予我坚定的支持。之所以到如今,都是我的任性自私导致,也不应悔恨万分,要做的是在这种低落中找到自己人生真正的方向,为之努力。不能继续还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孩子,小孩子心态的人长不大,总生活在过去的繁华中;而有一天,当你要面对那些迟早会来的病痛、分离,你该怎么办?你能怎么办?

  《东京塔》读后感(十):母爱的伟大

  不知为何,这段时间总会看日系小说,无意中在书店挑起这本书,全因为其副标题的吸引,一家三口,但却是“有时还有老爸”,带着疑问进入书中。才发现原来如此。

  书中的妈妈一生中都很在乎爸爸,每逢爸爸出现,她总是精心的拾掇自己,希望能以最好的形象在爸爸面前出现。面对儿子的任性,她总是默默的付出,爸爸在其人生中的引导作用似乎甚小。一个任性的儿子过着自以为是理想生活,青少年的彷徨,青年时的为理想而奋斗。在面对生活的压迫时不得不重新面对现实,我想书中儿子对东京的期待应该是日本一代人对东京的期待吧。

  感动的是妈妈的付出、坚持、在逆境中乐观、好客精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