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12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回到古典世界》是一本由刘刚 / 李冬君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一):去古典世界,回到文化之初

  这本《回到古典世界》分两部分别讲了希腊与中国的古典文化。想到古典文化,就觉得很优雅的,是带着诗词歌画,就是古意绵绵;而这本书却不是我想的那样,它的内容笼统在历史的某个时期——古典时期,以文化的发展作为主线。还是蛮通俗好懂的。

  开篇作者们(这本书是两个人写的,但是分不清谁是谁。)说到东西方,以前从来没有恍然灵机一动想到这个梗呢。地球毕竟是圆的,东西方是相对的,但是“西方”是“西方”吗?“东方”是“东方”吗?这样的疑问一出现,倒也不是那么绝对了。这本书的重点是东西方的文明与文化,也许是就此来区分文化的相同与差异。希腊部分比较少,主要是讲述,字里行间加上笔者的见解;到了中国部分,就多了很多东西方文化的对比。让读者更加容易做到两者的关系。自然,这本书的意义也在此处。

  古代时期的希腊和中国都是神话与英雄的时代。

  在我的印象里,炎黄和五帝,再到夏商周,华夏民族从此而来,中国的远久时代真的太过久远;在各种遗址文明的发现里,远古人们的故事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有时候觉得它显然也是那样的真实,却又常常觉得很是神圣化,比如《山海经》、后羿和大禹治水的故事。山、海、神、人;上古时候的中国是荒芜辽阔的,带些神化的,也是勤劳的。

  华夏的传统文化的普通认识从课本与电视上层出不穷根深蒂固。固,比起中国,我觉得希腊的故事似乎离我们更加近。或许是用现代化的眼光去看西方的世界,感觉它们一直都是现代化的。如果是中国远古世界像是世外桃源安静于自然,那么西方就是自由而激荡的大篇章。就像自己会觉得《荷马史诗》《理想国》是歌颂呼吁不免大气;《周易》《诗经》却是显得平静委婉含蓄,好像连打仗带兵也只是策略,充满诗性。

  从神话转变为历史,是因为政治,他们在王权之下有了一定的私心,比如说世袭制。也就可以是战争;为生存或利益而战。此外还开始制定法典法律。

  而从古代史时期转化为古典时期,我觉得要用讲述西方哲学和美术史里“文艺复兴”的一句话:是因为人的觉醒。思想家不断,除了过好生活之外,人们尤其格外注重心灵想法……古典时期,东西方文明突飞猛进。书里如此说。

  文明是从荷马和更加早时代的周公开始。而在文明的“鼎峰”时候,希腊出来个苏格拉底;而中国在再前之时的春秋时期也有大哲人孔子。那时,希腊是各个雅典学派各抒己见,亦涌出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学者;差不多时候,我国也是百家争鸣之时,儒家墨家道家个个出来,想要争个高下……

  这样看下来,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真的是如出一辙了。连亚历山大大帝和秦始皇的梦想结局也是类似的。也不知这是巧合?还是必然!

  说道东西方的不同之处呢,肯定是有的,书中就列举了语言。语言文字的不统一,一个用文字向口语靠拢;一个则用文字来规范口语。并没有什么世界语,因此沟通不外乎到现在也是难题。不过,要说不同之处也是各具特色

  东西方文化,各自在各自的文明里发展起来,共通或不同,都有特别或明显的鲜明之处;也就成就了这样“美好”的古典文明。

  很深刻的是序言里说的:帝国解体了,王朝衰败了,但是该留下的都留下了。货币的流通、文化的传递……

  回到古典世界,回到文化之初,回到人性思想这样矛盾的觉醒开始……从远古到古典到第一次东西方各自统一的发展史,文字里挑拣主要的事件历史点详细的表达。就我个人而言,觉得蛮好看的,说简却不是太简的,但是也没有那么繁琐难解。觉得基础的点在这里,而且还比较详。这样就挺好的了。有些知识,空了会再看看的。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二):智慧之光——东希方的思想

  收到《回到古典世界》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在放十一长假了,这个热闹的时候对于我来说也正好是难得清静看书的时候了。我收到的这本书很幸运有作者的签名纪念,本书的设计样式也比较新颖,例如书的页码统一到书的左下角竖行排列。

  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希腊化世界,第二部分是中国式天下,结合了东西方文化一起讲。如果有心急的读者跳过序言直接开始读正文的话,估计对希腊化世界还有点疑惑吧。而这恰恰是本书与其他西方著作的不同,引用本书序言所说:“‘西方’认同的希腊,是以雅典为中心的希腊,是那个神话、史诗、悲剧、哲学一起开花的‘雅典中心主义’的希腊,是以城邦打败帝国、以民主战胜君主、以法制取代专制的希腊。”基于此,“西方”只承认“世界希腊化”,而拒绝“希腊世界化”。在去除了东方化之后,希腊史也就不完整了,所以本书作者直接把希腊的东西方文化通通包含,而没有故意加以过滤,这样也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更为详细完整的希腊思想史。

  本书第一部分作者采用时间轴配合思想发展过程展开描述,里面的有些观点还是可以让我们感到新奇,例如:<哲学说希腊语>一节中对悲剧的定义为“它是古代文明的反思和哀悼,是对新生命的庆典”。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悲剧的通俗定义是大相径庭的。这里面说:一个产生了哲学的民族,无论其快乐悲哀,都有着形而上的高度。这话不错,很佩服古代希腊哲学家的想法,例如阿那克西美尼对之前哲学观点“哲学立于始基,而又以无限为始基,没有物质本体,亦无神话可依,存在归于无限。”进行了提炼,他为无限提供了物质:“气”。他认为:“‘气’散,‘至大无外’,可称‘无限’;聚则‘至小无内’,亦‘无限’可分。‘无限’,乃‘气’之属性。‘气’有灵魂,灵魂不死。”这与中国文化中的灵魂之说形成呼应。

  在希腊,物质化的“始基”,却以灵魂为动力,精神借了物质的形式来生成宇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识决定物质”;在中国,精神化的祖灵以血缘为纽带,形成普遍性的伦理——礼与仁,也就是我们所言“物质反推意识”。本书的第一部分可以结合其他描写希腊神话的著作一起研读,这样理解可以更加深刻,例如国内出版的《星座神话》等希腊神话书。

  第二部分——中国式天下 这部分的内容对于我们国人来说更加熟悉一点,但是里面的观点还是有新奇之处,例如<44做文明的反者>一节中对孔子和老子学说的理解,作者从哲学的对立和统一原则进行了描述,相信会带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而言之,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思想史,也是一本哲学回忆录(个人认为哈),适合大家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我觉得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好书,推荐给大家,嘿嘿。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三):回味无穷在古典---评《回到古典世界》

  人活在世,总不忘记回头去寻觅曾经岁月流逝下的精彩。那是历史遗留下的足迹,那是文化积淀的甘甜,那是一代又一代人们追忆的过往。

  借着这个国庆的假期,我在《回到古典世界》品味到了关于东西方文化耐人寻味的所在。昏黄,朴素的封面引领着我静心地欣赏着文明的古典时期文化资讯。尽管文化是属于一个比较枯燥的范畴,但是这本厚厚的册子却着实出彩地吸引着我的视线。书中用着中西方文化内容的分解讲述倾力地表达着过往的古典文化岁月。希腊化的世界和中国式天下这两大板块细细历数着那一桩桩回味无穷的历史文化知识点滴。其中既有历史史实,又有历史人物故事,还有政权王朝兴盛的品评,各个知识点以丰满的棱角充实着古典世间的文化知识。尤其耐人寻味的是这本书册的文字组合别有韵味。以诗化的文笔,散文的叙事分享理清着东西方文化代表的各个章节。值得称道的是这里充分展现着文化虽然有着各自的特色,却更是没有国界的交相辉映。它们相映成趣地共同组建起了古典世界文化的总框架。

  客观而言,这样的一本书册之中内容相当地丰富和生动。需要读者有着一颗平和的内心去细细品读和挖掘文中的信息,书中的内涵以及文化的精髓。个人以为这本书值得通过阅读,对中西方文化进一步深化地对比。这样可以引导着书外的读者不仅通古,更可以知今日的文化发展来源-----其阅读价值着实值得称道!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四):【书评人俱乐部】浅读希腊——评《回到古典世界》

  对于希腊神话和历史,一直是惘然。总想抽时间去好好读一下这方面的书,于是幸运地,这本书就来到我面前。

  记得看《三国演义》时,前十回翻来覆去读了五六遍,才建立了世界观。同样这本书的第一章“希腊族源记忆”里的几个陌生的神话人物,就费了我大半天时间。我摸门不到,甚至找来网上的关于希腊的公开课来看。

  要讲希腊文明,须从公元前1700年兴起的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文明)讲起。然而克里特岛位于东地中海中央,也许因为是地缘因素,其文明深受埃及文明影响,甚至有专家考证克里特人的形貌更加接近埃及人,而不是欧洲人。

  公元前1500年,也许是自然灾害,也许是阿卡亚人的入侵,也许二者兼而有之,使克里特文明寿终正寝,从此开始了直到公元前1200年的三百年的迈锡尼文明。

  《伊利亚特》开篇写到:“歌唱吧女神,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招灾的愤怒,它给阿开亚人带来了无穷尽的痛楚,把众多豪杰强健的魂魄打入了哀地斯的冥府而把他们的躯体作为美食,扔给狗和各种兀鸟,从而实践了宙斯的意图”。

  这里的阿开亚人,即阿卡亚人,后来用来泛指希腊人。荷马史诗产生于迈锡尼文明之后的受多利亚人统治的“黑暗时代”,其中描写的是希腊联军与小亚细亚半岛上特洛伊城邦的战争。这其实是因为希腊人口过剩,只好向外扩张,而黑海则是他们觊觎的对象。

  “黑暗时代”虽然一无是处,但竟催生出荷马史诗这种作品,才不至于没有一丝闪光点。公元前800年“黑暗时代”终止,城邦时代来临,这样我们终于要谈城邦、悲剧和哲学了。

  城邦时代持续四百年,期间有有过君主制,也有过僭主政治,但在城邦制度发达时期,以共和政体居多。共和政体中又有民主共和与贵族共和之别。长期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主要是雅典等少数城邦。

  “城市一旦以广场为中心,就已经成了真正的‘城邦’”。于之相比,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的中心不是广场,而是越来越向王宫靠拢。这意味着此时的希腊文明更加开放多源,中国则趋向专制,直到焚书坑儒

  雅典在庇西特拉图时期,竟然举办过悲剧大赛,即使在现在,对我们而言这也是一件新鲜事。中国人不爱悲剧,也许是因为中国人更加顺天听命,而希腊人却总是试图把人的力量最大化,至于生命摧折而不惜。

  埃斯库罗斯的《背负的普罗米修斯》中,盗火者普罗米修斯被人类英雄解救,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人类已经挣脱了神的襁褓,自立了。

  索福克勒斯123部作品,流传到到现在的只有7部,谁不扼腕!其代表作《俄狄浦斯王》

  中:繁荣的忒拜城突然遭到了厄运,麦穗枯萎,牲畜瘟死,妇人流产,城邦在血浪里颠簸。国王俄狄浦斯忧心如焚,他派人请来了阿波罗的神示:瘟疫由弑父而起,只有严惩凶手,才能拯救城邦。而经过一系列调查,弑父者竟然是他自己。俄狄浦斯虽然逃不过神的捉弄,但他还有自由意志。他自我审判,并刺瞎双眼,他未将过错推诿于命运,而是勇敢地承担了罪行,从这个意义以上讲,俄狄浦斯还是个自由人。

  谈到哲学,苏格拉底是绕不过去的。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的弟子可以帮他逃脱,但他仍选择饮下毒酒,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苏格拉底提出“采用精英代议制,取消群众评议制”,在如今看来无疑是正确的。中国前几十年“文革”的教训也证明了,单纯依靠所谓的人民的力量,单纯强调民主,而不强调理智是多么危险的举动。

  被缚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被人民解救了,而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却被人民投票处死,与前者相比,这才是血淋淋的悲剧。

  庸众的狂欢,精英的摧折。伟哉!痛哉!惜哉!

  ————————————————————————

  真是一本好书,值得反复读,怪我水平有限,词不达意,只算凑字数了。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五):东西方的碰撞《回到古典世界》

  这本书很有意思,首先这可以拆分成两本书,是由两个人来完成的,一部分是远古西方文明的起源,叫做希腊化的世界,一部分是古老的东方文明的源头,叫做中国式天下。两部分合在一起,就会产生碰撞,给人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第二和普通的历史书不同这本书是写给普通读者的,文本很优美。还有就是里面配上了大量的精美的图片,连篇目的名称都统一用六个字,一看就知道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用心良苦。不过东西方的篇幅可不一样,东方的几乎占到了西方的一倍左右。一个是四十二章,一个是七十五章。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中国式天下的开头,里面讲述的一段话:西方文明,因文字向口语靠拢,而产生了拼音文字。而中国文明,则用文字来规范口语,产生了形意文字。口语因地而宜,因人而异,西方文明遂因之不断“分化”,由“分化”而演进,形成民族国家和民族精神;中国文明因口语向文字靠拢,而使语言趋于“统一”。

  的确是这样的,语言的差异造成了历史发展的巨大鸿沟,因为语言是文明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文明的载体。西方语言的分化造成了他们统一路程上的艰难,而中国语言的统一,造成了中国至今尾大不掉的中央集权。

  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平白无故的历史,只是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原因而已。

  这不仅仅是一部东西方的远古史,同时也是一部东西方的文化史,一部东西方的哲学史,一部东西方的思想史。看过希腊再看中国,两者对比别有意味。

  当然最重要的是两部分写得都很不错,配上非常精美的插图,看着赏心悦目。

  古希腊将“哲学”理解为“热爱知识”,而获得知识的地方——“学校”,在古希腊的意思是“闲暇”。这闲暇是和工作对比出来的,也就是说只有放松了身体,心灵才会有活动的空间。有了闲暇,人们开始去热爱知识,去认识世界,也去认识自己,于是文明就出现了。

  驱动人类进步的动力,就是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要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想要解释各种事情的发生,想要创造出各种新东西,使得人类不断发展进步,一直走到了今天。现在回头再看看这段历史,会感觉,每一步其实走得都很艰难。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六):回古典世界的方式

  拿到书之前看到有网友评论里说这是在《国家人文地理》连载过的专栏文章。一听是专栏文章,还以为是快餐。拿到书开始读,才发现文章按照时间空间有逻辑的展开,介绍希腊和中国古典时期的文明史。

  全书直接分两部分,希腊、中国分别介绍,希腊化世界从古希腊神话中宙斯一怒之下发的一场洪水开始,从族源记忆到族群认同再到城邦确立,记录形式从神话到史诗再到悲剧。一直到亚历山大的出现。中国式天下则从中国神话的昆仑山开始讲起,皇帝的孙子颛顼将神民分开,走了文字神化王权的路线,从山海经到不语乱力的孔子以及那个时代众多的思想者,直到秦王朝的统一。中国的部分要厚一些,也有穿插与希腊的简单对比。

  书倒组前几天还有人讨论这种问题,给历史小白推荐书是要推荐逼格有些低的通俗历史读物呢还是直接去读比较被学术界认可的史学家的著作呢还是直接去读原装的史书好呢。以我自己也就是一个历史小白的阅读经验来说,这本书就挺好的。因为这些文章本来就是专栏的连载,每一篇拿出来单看也并不觉得突兀,三到四页的篇幅刚好随时翻起又可以随时放下。而对于那么众多繁杂的人物关系与历史事件,可以单去看书中提到的故事与联系,又可以按照书中介绍的人物名称以及故事出处等搜索获得更多更为详细的信息,两者皆相宜。

  有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如果对历史感兴趣那就直接去看原著好了,随便上网一搜就知道哪本书最重要,直接看就好了比如《荷马史诗》比如《山海经》,为什么要看不知道是第几手的知识。这种书比史书有个好处就是他把时间和人物都串起来了,原本出现在各种史书的人物和事件可以按照时间或者主题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像我这种不知道在哪听过名字或一点点事迹就会很惊奇得发现他们被列在一起,这种感觉有点像关于“朋友圈”的说法,就是在某位朋友评论中突然发现,咦,原来他们也认识。抱着想要继续八卦的心理,竟然对历史的兴趣又多了一点点。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七):中西文化参照下的古典世界

  上学时候,老师教历史,每每都会被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而骄傲,而更为骄傲的是,除了中国是文明古国,现在的中国也依然很强大,而其他几个文明古国要么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淹没了,要么日渐衰落没有了“大国”风范。而说起那个久远的文明古国,我们还是知之甚少,更没有潜心研究过曾经的文明如何流传,东西方之间如何互相影响。而《回到古典世界》一书,作者将潜心研究的成果呈现给我们,然我们可以窥见曾经古典文明的一些状况。

  请原谅我的愚昧无知,古希腊的我一直以为古希腊文化归于西方体系,而事实上,古希腊世界的重心在“东方“,只不过后来被西方发现被加以改造,文艺复兴之后,“西方”从拉丁化转向了希腊化……至此我终于明白“西方”与古希腊文化的渊源。

  每一种文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论是考古发现还是文字溯源,我们更愿意把中国发现的某种东西放在整个世界的参照系中进行比对,以此得出哪里出现什么文明更早,甚至这个文明是从哪个地方传入等结论,就像作者在书中所写,学派之间的争论往往是建构在这些文明的“考证”,随着更多遗址等“物证”被发掘,很多人一直在讨论谁早谁后的问题,而鲜有人突破旧有的理论体系,建构一个更科学更能解决问题的新体系。

  不论是宏大的历史还是篇章中的小细节,如果不是研究此方向的人,可能会搞得头晕脑胀不知所以然,然而在作者刘刚和李冬君这对伉俪手中,这些久远的关于文明的关于历史的等等诸方面,只要与希腊、与中国古典世界有关的内容,他们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我的毕业论文是在一个参照系下写两个女作家的创作异同,《回到古典世界》似乎也是在古典世界的参照下,各自书写了希腊化世界和中国式天下,每个“世界”之下都是构筑篇章的骨肉血脉,作者条分缕析,尽量让专业人士看出更专业的内容,让非专业人士也能了解一二。

  无论什么时期,我们都需要汲取以往的智慧和经验,而古典文化,是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梳理古典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作者所说,文明有民族特色,但没有国界,东西方在地理上是相对的,在文化上则交相辉映,各有价值。我们反观古典文化,去寻找古希腊和中国文化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是为了更好地让文化得以传承,也许作者所期望的“太平世”在此基础上也会到来。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八):“东方”与“西方”的交融

  “东方”与“西方”的交融-评【回到古典世界】

  文/信实的精灵

  在我的眼中,希腊文明应该代表着古典世界的顶峰,从希腊哲学所代表的哲学的一种新高度,到希腊最经典的一幅幅油画,无所不用其极的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国文明呢,在希腊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着自己国家的发展进程。

  封皮就是一副法国画家雅克•达维特的经典名画《苏格拉底之死》。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雅典人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苏格拉底送上法庭,判处鸩刑。画中的苏格拉底,即为其服毒时的情景。在牢狱中,苏格拉底坐在床上,位于视觉的中心,余人分列两旁。牢门半开,射入一束阳光,苏氏一边演讲,一边伸手去解毒药杯,人们听到他的言语,竟然忘记了他死亡将至。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于他话语的信服度和对他个人的崇拜已经达到一种超乎常人可以理解的角度。

  厚重的古典历史,不论是希腊的,亦或者中国的,均浓缩于一本书中。当然,每个人看到的角度是不同的,每个人对古典的定义也完全不同,关键懂得从大处着手,从小处落笔,不然如果作家都起笔很大,却又都很宽泛,那岂不是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

  作者刘刚和李冬君双剑合璧,所以刚刚还好,毕竟刘刚是自由写作者和独立学术人,也曾写过大作,诸如《文化的江山》、《通往立宪之路》、《自由的款式》、《中国近代的财与兵》之类的大作品,所以思维逻辑的条理性还是相当清晰的。而,李冬君作为独立的历史学人,人称“文化江山一女史”,当然对历史的研究可谓是如火纯青的程度,主要著有《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日志》、《中国私学百年祭》等大作,所以在两位自由写作者笔下的历史或许更有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

  最近除去一些名家大作的长篇小说外,也给自己一些时间补充一些基本的东西,关于历史,关于文明等。按常理而言,里面涉及到的很多知识点本应该是我们在初中、高中或者再晚一点可以在大学就应该牢存于心的一些知识,然而,当年的经济拮据,无法接触到更多的历史资料,错过了这些年的积淀,于人生的二八年华再读到这些文字,反而更有一种韵味。如同希腊和中国都经历过漫长的古典文明期一样,我个人的阅读也需要经历一种从最开始的泛读、广泛涉猎到发现自己的专注点和擅长点,重点攻破某一类书籍的过程。

  这本书整体来说,分别按照历史的顺利向我们一一展现了希腊式世界和中国式天下的历史进程,当然,文化是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的,希腊又可以代表自己一个历史时期的国粹,这一点书中都从一件件细节化的叙述给出我们答案。换一种角度,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在希腊文明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文化也在悄然以自己的方式酝酿着。这就是所谓的东方和西方,在地理位置上是相对的,然而在文化上则交相辉映,各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分别叙述着希腊和中国的历史文明,同时也比较着两种文化的普世意义,当然这是本书最基本的出发点。

  个人觉得,稍有欠缺的一点,就是可以加一个第三部分,在各自描绘完希腊和中国之后,可以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共性的文明,作为一个交融点进行深加工,这才是阅读完一个个历史故事背后的情怀。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九):穿梭于古典世界中

  研究或是学习世界文化史,在其中占重要地位的便是东方西方文化史,避免不了要以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希腊开始,那么这本书《回到古典世界》就从中国到希腊,以二大章节来讲述这二个国家的文化史。而这里东方西方不是指所处位置,而是文化特点。这二者分别代理了二种不同的文化理念。从最初的起源,形成,发展,希腊式与中国式的古典文化跃然呈现在眼前。

  提起希腊,就先想起爱琴海,希腊神话故事这些。而希腊的历史可一直追到古希腊文明,通常也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的文化对世界历史都曾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除了从荷马的吏诗,亚历山大大帝,罗马帝国这些获得了解,也有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这些获得。作者明确的讲出希腊文明的“轴心期”始于荷马迄于亚历山大,好奇的人愿意看下去,不解的人也愿意读下去。作者善于在平淡的叙述中加点料,勾起大家的兴趣,继续阅读。同样,在中国文化方面,作者也将二者相似之处进行了对比。从中国式神化讲起,到流传下来的史前文明,到春秋战国,产生了诸子百家,再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化与希腊文化之间的共性,又有自己特点。作者告诉向我们阐述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各有其独色的价值,也有共同相的辉煌。从人,到事,从神话,到事实,在作者的讲述之下,叙事如诗一般美妙。整本书有包袱,有料,该收处收,该展就展,读起来很畅快。

  本书作者刘刚:自由写作者,独立学术人,以市场经济安身,在文化江山立命,现居北京。主要著作《文化的江山》、《通往立宪之路》、《自由的款式》、《中国近代的财与兵》等。本书作者李冬君:独立历史学人,自由写作者,人称“文化江山一女史”,现居北京。主要著有《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日志》、《中国私学百年祭》等。

  翻开书,就有一种恍乎间进入过去,回到古典世界。合上书,就如从书中走出来,回到现实。如此感深,不得不说作者写得确实很好,本书纸张略厚,很有质感,内附有多张彩色图片。物超所值。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十):光荣的希腊,伟大的华夏

  ————献给《回到古典世界》,献给东西方亘古的绝响

  文/边江

  亚历山大身后,在东方的尽头,留下了一个国家,那里的人民,能读懂荷马。

  ————题记

  人的尺度就是历史。

  读懂希腊,参透中国,你也就读懂了人和历史。

  将东西方文化的源头纳入到同一个时空版图中,抛去神明护佑,免了神话传说,两个世界源远流长的人文情怀各自绽放,交相辉映,心照不宣,这就是《回到古典世界》的全部。《回到古典世界》,洋洋洒洒23万字,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骈散结合行云流水的叙述方式,远古的希腊中国无数先贤登场谢幕,文化振兴政治版图在这里缓缓铺展,天空日出是人类的极限,大海长河是你们的母亲,如果你曾是一个史学的狂热爱好者,如果你的书架上曾放着孔孟老庄或是《伊利亚特》,如果你曾固执地将亚历山大的铁骑和大秦弓弩交相做比,如果,你愿意畅游古典,缅怀先贤,在现实困顿的快餐世界中找寻一种原始的情怀,那么,你会跟随着这里的字眼,回归那个盛开着文明横贯了东西的,古典世界。

  希腊的世界,生息在《荷马史诗》的时代;而《荷马史诗》,活在阿喀琉斯的时代。

  那个双目失明的游吟诗人,浪迹江湖,凭吊往昔,吟唱着的千古史诗点燃了奥林匹斯山上诸神的光芒,如旭日之光初照这片远古大地蔚蓝的城邦。小亚细亚的迈锡尼英雄们打赢了青铜时代的最后一场战争,而后在汹涌的黑铁世纪中被无情粉碎,黯然消亡。一句” 让一个远离战争的女人来为战争承担责任,意味着英雄们已经开始没落。”将人们带到了那个英雄疆场的特洛伊时代。阿喀琉斯,这个名字和他所代表的时代,在文明的边缘与野蛮为伍,在神的旨意下超脱命运。折戟沉沙,神庙焚毁,人们早已忘却了特洛伊高耸的城墙,万箭齐发和沙场点兵,却永远记住了阿喀琉斯英俊的面庞,他的剑,他的矛,他的桀骜不驯,孔武有力,还有他的绝望之踵,沙场宿命。阿喀琉斯代表了一种新的血液,为正义,他同众王之王对抗;为友谊,他舍生取义重返疆场;面对失去爱子的悲痛父亲,他履行诺言,阵前止战;面对命运的抉择,他一往无前,战杀疆场,超脱生息,慷慨赴死。

  这样新鲜的青春气息,来自英雄城邦,而非官僚王储;来自诗歌理想,而非政治遵从。扑面而来的年少英烈,和他与生俱来的追寻渴望,使飞扬跋扈的阿伽门农衰老不堪,让老谋深算的奥德修斯臃肿多余。此时此刻,英雄的心灵还不懂得忏悔,英雄的理性还不足以扼住命运的咽喉。阿喀琉斯和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如顽劣的圣童,带着文明青春期的初长冲动,任性而专横,暴躁又贪婪,还有一些来源现实的困顿和软弱,为了功名和财富而攻城略地。英雄的故事是彼时的,阿喀琉斯的精神却是当下的;他诉求的是现实,预言的是新生; 他付出的是生命,换回的是未来。

  阿喀琉斯和荷马去了,新的世界来临了。王国文明已然崩塌,城邦世界正悄然兴起。公民大会成为最高的权力主体,那些自由的迁徙者们,无家可归,流离城邦,在民主制的世界里找到了文明最终的真谛,属于公民的价值和意义。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多数人的民主暴露其专制本质以后,落地了百年的王冠权力,又被另一个少年飘然戴起,赋予了这个文明世界新的意义。他的名字,亚历山大大帝。

  尼采说,其他民族出圣徒,而希腊出哲人。圣徒是精神性的,总给人以几分悲苦的印象,而哲人则需要精神和理性活泼地统一在一个快乐的身体中。在亚历山大和他的马其顿帝国一统希腊世界以前,人们曾在多数人的民主中,以众生群体极度狂欢的愚昧方式,剥夺了那个叫做苏格拉底的伟大哲人生存的权利。灵魂从自我里来,往天国中去,他以一杯鸩酒为挣扎的灵魂接纳新生,以初生的理想唤醒沉睡的世人。肉体必须受难,灵魂方能出生。灵魂之于人,乃美德与善行;知识与真理,方自成以哲学的王国——理想国。

  苏格拉底的精神之旅之下,柏拉图将理想的天际线引向纯粹理性的天国,亚历山大大帝则在老师亚里士多德的谆谆教诲下,自巴尔干半岛欣然启程,做一个马背上年轻的哲人。

  柴薪相续,圣火长燃。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说过,希腊世界从阿喀琉斯开始,由亚历山大完成。

  经历了哲学洗礼的亚历山大,较之在史诗中成长起来的阿喀琉斯,更显英俊和赋予古典文化的的传奇力量。史诗播下了他们英雄的种子,而哲学收获了他们传播的命运。我钟爱亚历山大大帝和他传奇的一生,也爱他坚如磐石的征服信仰,无坚不摧的兵甲长林。然而读罢此书方觉,之前的所爱 仍是浅薄了些。这个终其一生拒绝蓄须的俊美少年,亚里士多德的弟子,马背上的哲人,在巴尔干半岛,在小亚细亚,在高加米拉,在帕特农神庙,在帕米尔高原,在恒河之畔,将史诗的英壮和哲人的哀思悉心挥洒,创造了那个短暂而传奇的盛世帝国。仔细想来,马其顿帝国的盛世并不绵长,疆域之辽阔也不及奥斯曼,而唯有哲人与史诗的传承,让亚历山大的帝国天际线不断延伸,也将法律,真理和形而上学,带到东方和世界。

  亚历山大身后,在东方的尽头,留下了一个国家,那里的人民,能读懂荷马。

  电影《英雄》里梁朝伟以剑为笔在亘古沙海间篆刻的”天下”如在眼前,在希腊的文明倾尽呈现之后,《回到古典世界》将时代的脉搏,悄然跳动至华夏大地。

  兴许是希腊化世界的文化输出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在此后的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将博大和睦之中华文化与之竞相比较。与荷马史诗口耳相传从而将希腊文明发祥传播不同,中华文化的源起,并没有从一开始就以文字的形式记载流传。于是,残垣断瓦深埋地下,埋藏着商代以前文明之初的秘密传说。并非在专业的考古领域学习钻研过,所以初读此书也不免有些困惑,文明的标的挂在九霄云间,可证据却埋在了黄天厚土,仅靠发掘,充其量只能挖出文明的碎片,怎能发掘出华夏文明的起源?读罢《回到古典世界》,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与希腊神话不约而同的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样式,有时难免要借助于神话的场景来一一展示。华夏文明源起于昆仑山,文明的星星火种自天上来。自盘古开天辟地的上天仙境,从天而降的天地旨意,在世界的屋脊,海拔四五千米的昆仑山脉,将天地人和的关系一下拉近了距离。人的每一次呼吸,都在感受上苍天意;人的一举一动,都在体恤苍茫,并认知天命。天命支配生命,这样的存在主义,就在开天辟地的华夏源头里。那里是信仰的地盘,是审美的领域,四顾荒寒中,具天地之美。

  对原始自然的神明崇拜赋予了两个世界的文明共同的古典起源,而细化到更迭政治王权,则又各具传统,各有千秋。从众王之王向一国之君的转变,亚历山大大帝致死未能。在希腊世界化的暮年,他以及33岁的年轻生命将世界统一性理念赋予帝国,帝国却在荷马为民众所吟颂之后,身死而崩,如昙花一现,留下一个希腊化的世界,又回到了城邦的历史遗产。而中国正相反,后羿射日的神话传颂了千年,待到现实的政权更迭就不难发现,羿不光从神话向传说过度,还从英雄时代向王权国家转型。从夏启自立至少康复兴,王权发生转变,国家形态从大众禅让转向王国帝制,从联邦转向统一广域的帝王国家,王权形式亦由众王之王转向一国之君。

  雅典民主政治与孔子的政治哲思做比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尽管早已在学术界犹有前人,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仍是清风徐来,新鲜璀璨。书中用最浅显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苏格拉斯以概念和假设立言,而与神化思维绝缘,孔子则根据以往的经验,从传统的仓库里,寻找合适的材料来抛旧维新。这个末世的儒家老者,携门生弟子,周游列国,考究西戎秦,发现南蛮楚,将仁,礼,中庸之道传遍华夏列国,所以书中俏皮的说,孔子亦是国际化的秦岭淮河一线,成就了帝王的摇篮;而在长江流域,萌芽了美的意识。而诸如墨者之行义,可歌可泣,屈子之唯美,由死亡统一,也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做了一一解读和展示。

  通读全书,总体而言,你能看见在结构了历史进程后的东西方文明些许的分野与共性。东方文明,于精神突破之后结构了精神,在精神的废墟上筑起物的长城;于理性突破后抛弃了理性,在理性的遗体上催生无的精灵。当文明所向,或趋于物,或遁入无时,历史便成为非历史,文明则蜕为壳文明。没有文明之魂对壳的突破,历史的自我意识便不再觉醒。而西方文明则以接力方式将突破进行到底。古罗马人从古希腊人手里结果了文明传承的第一棒,他们没有突破;从罗马帝国衰落中崛起的希伯来人,则以上帝之约突破了古希腊文明。耶稣的诞生,意味着历史的自我意识再一次觉醒。公元纪年,标志着一种新的世界精神和历史理性降临。

  合上《回到古典世界》,脑海闪现的依旧是希腊中国凝成的千年史诗,让人类精神突飞猛进,如冰河解冻,电火行空,理性之光穿透神话故事,骤然将历史照亮。或许最终,我们都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流沙,在光荣的希腊和伟大的华夏里,回到那个闪着微光泛着波澜的,古典世界里。

  (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