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内秀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内秀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18 10:40: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内秀经典读后感10篇

  《内秀》是一本由于晓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秀》读后感(一):内秀很鼓舞人心

  于晓丹的经历真的很传奇,在他成功的背后原来有这么多酸甜苦辣的故事,她坚强而乐观的走过来了,看了她的内秀,很多滋味,女人们是不是都应该像她一样乐观坚强的对待生活呢?生活再多波折与艰辛,某些人看到的更多是生活中积极健康阳光令人愉悦的一面,生活的真谛就在于用眼睛去发现美,而于晓丹很简单的就找到了这个真谛,她用她的眼睛审视世界,获取积极的力量,她用心灵来感受生活,以乐观的态度迎接挑战和未来,曾经只知道她是洛丽塔的译者,内秀让我了解到了于晓丹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看到内秀的我们突然从生活的麻木中清醒过来,重新观察一下自己的生活态度,及时纠正,然后以最积极最清明的心神去迎接一个又一个新鲜的明天。

  《内秀》读后感(二):时尚的梦想之旅

  一个学外语出身,没有多少绘画基础的翻译人,是怎么样站在内衣设计这样的时尚前沿的呢?曾经,她住在小宿舍中用最美的中文给我们讲述《洛丽塔》那样一个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故事。现在,她站在了时尚界的前沿,将美丽的布料以自己的灵感穿针引线连接起来,穿在了姑娘们的身上;将美丽的文字一点点的组合起来,用《内秀》讲叙一个内衣设计师的成长之路。

  或许服装行业并没有姑娘们身上时髦的衣服那样靓丽。但是,对于作者于晓丹来讲,成为一位优秀的内衣设计师或许当年看来是个梦想,今天她做到了。用她自己的话讲就是:“到了纽约,也许艺术和实用的界限不像我们那样分明,这样的梦就做做无妨。”

  当初的梦想和大胆的追求造就了今日的知名内衣设计师,时装工业是不是真的如很多人梦想到那般耀眼?设计师们有多少不眠的夜晚?模特们有多么心酸的走秀历程?现场看到维多利亚的秘密彩排秀得心情又是怎么样?于晓丹走过了一段长长的从剪裁文字到剪裁衣服的距离。给我们讲述了内衣产业那点事。对很多上班族来说,一个女人这样的奋斗历程会是一个美妙的梦境。对于很多有致于从事设计的人来说,于晓丹所讲得,或许就是他们以后的生活,有欢乐,更有痛苦与折磨。但,那又怎样呢,一切都会风淡风清,磨砺后留下的,就是珍珠。

  《内秀》读后感(三):透视源自内心的美丽

  你完全可以在睡前身着细软的睡衣,或者在充满阳光的午后身着轻松的日内衣,捧读这本轻松而让人愉快的小书。因为,于晓丹和你轻快地谈内衣、谈时尚、谈异国风情以及求学经历,她柔曼的语气,像不像她在书中探讨的那些可以归为“内衣”范畴的衣装,听话地缠绕在你周身的肌肤上,撒娇似地和你对话,交流?

  写《内秀》的于晓丹已不是《洛丽塔》的中文译者,不是《1980的情人》的作者,也不是《外国文学评论》杂志的编辑,她仅仅就是一个接受过美国著名时装学院专业训练,并在江湖上闯荡多时的内衣设计师。这里有她自己的内心世界,人生经历,还有她对于内衣制造圈乃至整个欧美时尚圈的认识和心得,一切都是可以广而告之,并和众多人分享的,完全不像内衣那样秘而不宣,属于极其私人化的物件儿。

  在序言里,于晓丹的发小西川形容她从小就有些小资,讲究品位,仔细,理想主义,热爱美,还有小小的任性,小小的疯狂,甚至小小的歇斯底里。其实想来,这些特质何尝不是一个时尚艺术的从业者,特别是一个最需天马行空的内衣设计师最需要的本钱呢?

  于晓丹谈论的“内衣”其实不是我们常规认识中的胸罩和内裤,她给并不那么了解这个领域或者对此充满偏见的中国读者做了普及性的解释,你会蓦然发现,这些个和我们最有肌肤之亲的衣物原来拥有太多的衍生品和表现形态。因此,你完全可以在于晓丹这个文字“专柜小姐”的导引下,对这些亲爱的衣物多一份了解,这其实就是对自己的身体和需要、欲望更多一些些的认识,因为,选择合适的内衣,以及在如此私密的穿衣行为中能找寻到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也是一种极其个人化的扮美风尚。

  高频率的跳槽、或者被辞退,创意理念的枯竭,竞争对手之间的比拼,大公司和民营公司之间的差异,于晓丹以她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内衣成衣业”最真实、最生动的产业生态,或许,书名“内秀”二字可以理解为散发自身体和内心里面的美丽,然而,这个行业的生态其实并不像它的产品那样总是光鲜照人。

  不过,于晓丹的笔墨中没有丝毫怨怼之气,这源自于她真正地热爱这份职业——既扮美了他人,也成全了自个儿。

  《内秀》读后感(四):不得不读《内秀》的N种人

  近日,由内衣设计师于晓丹撰写的《内秀——一个纽约内衣设计师的时尚手记》,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内衣设计的原创作品,配有大量作者手绘和拍摄的精美图片,真实记录了作者“半路出家”从事内衣设计的成长历程、职场感悟和时尚心得。

  值得推崇的是,这本归类于“设计”的精美图书《内秀》,借由作者于晓丹的独特视点与钩沉笔力,隐隐勾勒出近十余年来,以美国纽约第五大道为圆心,辐射全球的内衣产业之春秋史;折射了顶尖时尚圈的风云变幻、悲欢离合;揭示了栖身于时尚产业金字塔众生秘不示人的生存法则……这本书,对众多呐喊着摒除“中国制造”工业愤青们而言、对无数以“第五大道出品”为消费终极目标的淘宝狂人而言、对以《杜拉拉升职记》、《穿PALADA的女魔头》为职场奋斗指南的白领们来说,都可以称得上是既能求之于外、又可反诸己身的“时尚职场红宝书”。

  《内秀》一经出版,果不其然,旋即引发关于“如何看待女人们离心最近的作品”的网络大讨论。有N种人被网友归类为“不得不粉《内秀》派”——

  1、蕾丝控、内衣狂人:据说,某些英国女人每年花在内衣上的开销为一万五千英镑,折合人民币十五万余元。而中国女人们近年来对内衣的消费能力与重视程度也在逐年递增。颜色繁多、款式各异、以布满全身的蕾丝和立刻造就漏斗型身材为噱头的塑身衣、BRA继“小黑裙”之后,成为女人衣柜里永远缺少的那一件。然而,对许多中国蕾丝控和内衣狂人而言:女人的内衣橱应该包括几层(纽约的时尚设计师认为一个有品位的女人必须有一个七斗的内衣橱,分别放置不同种类的内衣)?睡衣能用几种样式(时下流行设计的睡衣样式已有五大种类之多)?为什么挂牌上相同尺寸的BRA未必合体(女人的胸部分圆锥形、梨形、半球形等不同形状)?为应付不同的穿着,女人必须常备几款文胸(全罩式、半杯式、T恤文胸等六大款)?在社交场合,什么内衣绝对不允许外穿?……如上许许多多内衣常识问题,都急需涤清认知。《内秀》作者以最资深的知识履历、最条分理析的浅白注解,让你迅速变身学以致用的、真正的内衣达人。

  2、“哈第五大道”一族:不讳言的说,哈韩哈日已是时尚末流。伴随《绯闻女郎》等美剧成长、有欧美留学背景的85后、90后一代已成为全球时尚文化最敏感的风尚标。他们堪称“哈第五大道”一族。《内秀》是多年淫浸于“第五大道”时尚圈的产物。它既描述了第五大道神话般的疯狂与各种翻云覆雨手似的“造神运动”(如美国平价本土品牌J Crew如何因第一夫人一次穿着,而荣誉等身、渐趋高端);也娓娓道来在大工业时代,趋众的时尚审美对艺术特色的残忍扼杀(如第五大道最负盛名的百货商店高岛屋之关张等);它把“哈第五大道”一族尚缺思虑的“美国之痛”赤裸裸又不失诙谐地展示于人(如第五大道如何经历最惨痛的黑色星期五,如盛宴之后,缇娜周因艾滋病的黯然而逝等)……可以说,看《内秀》,你业已不仅是第五大道摄人心魄的橱窗秀之走马看客,它带你走上楼,拐过光线交错的长廊、推开一扇扇或紧闭或开放或业已关张的“时尚暗门”,去领略世界时尚心脏真正的怕与爱。

  3、寻找励志目标的新白领:触动青春奋起和反思的昂扬旋律总是循环往复。90年代初《北京人在纽约》、21世纪初《哈佛女孩刘亦婷》、2008年《杜拉拉升职记》——一代代中国青年持续为自己寻找着投射点——以此反思与重构既微薄又四处飘摇的自己与不断扩张的世界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个人兴趣、工作、事业——乃至沧海一栗之人生与广袤天地、权威话语权、乃至爱与美之间的呼应。可以说,《内秀》是最时下的中国人闯荡纽约之传奇;是你的下一个“杜拉拉”。当于晓丹顶着老板的咆哮、抱着自己设计的衣料独自在储备间间里掩面而泣时,当她呐喊着“在这个你死我活的行业里,你不bitch,别人就会加倍对你bitch”时,所有人都会有一瞬恍惚,觉得她就是自己。

  4、淘宝达人、时尚买手:亲,你是淘宝全球购的疯狂拥趸吗?你自诩自己是嗅觉灵敏的时尚买手吗?《内秀》绝对是你纽约扫货的必杀指南!在本书中,你可以找到如何在第五大道和苏荷区跑清仓的快捷途径,迅速深谙国际时尚设计师如今的旧哭新笑(如巴宝莉的新年轻化趋势、唐娜凯伦(Donna Karen)出乎意料的低调、以及马克雅各布(Marc Jacobs)一如既往的疯狂与梦幻……)。可以说,《内秀》是你进入纽约街区的一张平铺的、坦白的、富有文化底蕴的时尚购物地图。

  5、手创爱好者、内衣设计师:在《内秀》一书中,于晓丹公开多年“压箱底”的走秀图片、设计图、速写本等材料。使国内众多手创爱好者、内衣设计师得以一窥国际顶尖设计圈作品之貌。无怪乎被国内手创圈戏称为“年度进修必读大作”。

  6、成衣设计制作厂商、创业者:《内秀》揭示了一整条以纽约为中心、辐射寰球的内衣(乃至全球)生产销售产业链(小至打版、车工、设计、销售、大至沃尔玛等大型仓储超市、顶级百货公司销售专柜……)中每个环节的角力与融合,而同样的业内经验,正在被由“中国制造”转轨至“中国创造”的国内服装制造业迅速拷贝和重演。因此,某知名成衣制造商断言,这本书将影响中国的内衣行业发展史。

  ……

  总而言之,《内秀》一书书如其名。不同的人翻开这本书,都会被深入肌里的女人之美、意志之美、时尚之美与岁月之美深深打动。

  《内秀》读后感(五):华商报:中国女作家闯荡纽约第五大道

  本文刊于《华商报》2011年6月7日)

  本报讯(记者 赵媛)如果你看过电影《穿PRADA的女魔头》,那么你就有一点了解时尚达人们的生活,她们行色匆匆地走在纽约第五大道的时尚圈里,看各种顶级时尚秀的同时也迂回在各种奢侈品大牌中间而神色不变,一个设计概念可能会引领一次时尚潮流。于晓丹就是她们中的一员,她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她的中国身份,更在于她的职业曾经是女作家。

  谈起于晓丹,以前熟悉她的朋友会用一大堆词语来描述她,作家,翻译家。著名的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大名头小说《洛丽塔》的中文译者就是于晓丹。于晓丹是英美文学研究出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外国文学评论》杂志当过编辑。除了翻译过《洛丽塔》之外她还翻译过雷蒙德•卡佛的《你在圣•弗兰西斯科做什么?》。那时候的她是一个会穿着丝绸长衣出现在朋友面前的文学女青年和前途不错的女翻译家。

  上世纪90年代,于晓丹到美国留学,阴差阳错中她来到了一所设计学校学习服装设计。自此,一个原本沉浸在文字世界的女作家和女翻译家的人生被彻底改变。

  就如,电影《穿PRADA的女魔头》中描述的一样,在浮华的纽约时尚圈,她从小的公司开始工作,开始学习如何处理业务,如何展示自己的想法,如何和人相处,长时间的加班、巨大的压力中有挫折也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她也曾顶着老板的咆哮、独自在储备间间里掩面而泣。从小公司到顶级品牌的公司,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新人,到如今纽约时尚界的权威设计师,于晓丹完成了一次身份和行业的蜕变。如果你也对时尚圈充满期待,那么从于晓丹的故事里你会了解一个真实的时尚圈。近期,于晓丹推出了她的新书《内秀》,讲述她的内衣世界和奋斗故事。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尚圈?作者所了解的内衣文化和你传统中的印象有何反差?本报为此专访了于晓丹。

  时尚初体验

  做了设计之后完全是不同的人生

  转型:出国后上学才踏实

  华商报:你是上世纪90年代去的美国,但是你的身份是一位作家、一位译者,本来去美国想学什么?后来怎么会学了服装设计?是一开始就选择了内衣设计吗?

  于晓丹:我当时去美国是希望去学习写作,但是因为到美国时大部分学校的秋季入学招生都已结束,我又不想再等一年。当时刚刚出国,心里就想赶快有个学去上心里才会踏实。正好听说有这么一所设计学校,而且春季可以入学,就想试试。之所以从文学到服装设计跨度这么大,因为自己本来就喜欢这个,而且这样的学校在国内是不太有可能去上的。

  刚开始我们学习的并不是内衣设计,而是服装设计最基础的东西。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特别喜欢衣物的细节,对柔软的布料很着迷,老师也觉得我对于细节的把握很适合内衣的设计。当时在美国,内衣设计已经很成熟,而我从国内去美国的时候,对内衣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美国琳琅满目的内衣市场,给我打开了一个神奇世界的门,扑面而来的是吸引和魅力,于是我进入了内衣设计这个行业。

  入行:灵光乍现的第一件作品

  华商报:从文学转到设计,当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看到你的第一件内衣作品就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那时的美国时尚界对中国元素运用的多吗?

  于晓丹:最大的困难就是绘画基础太差了,其他的都还好。当时因为绘画基础差,自己的想法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让我很沮丧,但是我的老师鼓励我,在这个工业里没有什么不能学,这句话鼓励我坚持了下来。

  除此之外,应该说我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虽然没有任何背景,但我所在学校的教育方式很好,他会教给学生如何寻找灵感,比如去学校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去市场,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表达什么。

  我的第一件作品我还记得是一件灰色调的绸缎睡衣,有橘红色的镶边,大概让我想到了中国的印章,我觉得需要一些墨色,就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元素,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那个时候的中国元素还很少,那确实是一个灵光乍现的过程。

  改变:这种享受是一种归属感和融合感

  华商报:如果没有学习内衣设计,你现在可能还是生活在文字世界里,而内衣设计让你的生活完全不一样起来,你怎么看待内衣设计给你带来的改变?

  于晓丹:真的是极大丰富了我的人生。出国本来就是一种人生的改变,做了设计之后就更是完全不同,让自己有了一个要跟社会发生直接关系的人生。以前我基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家里翻译、写作就行,可做了设计之后,我就必须要和社会发生联系,和公司上下各种人、供应商、客户等都要打交道,你要完成一个创作必需有别人的帮助,也被别人需要的。当我在商场看到我设计的作品,或者在地铁里看到某一个人身上的图案是我设计的,那种成就感很直接,会让你觉得你属于这个城市,我总说,纽约这个城市提升了不少我在异乡生活的幸福指数。

  时尚这个圈

  这个行业的确是个疯狂的行业

  华商报:提起第五大道的时尚圈,很多人就会想起电影《穿PRADA的女魔头》中的情景,真实的时尚圈是这样的吗?你们也会经常参加那些让人羡慕的时尚派对,看各种时尚秀,并且有免费的名牌可以穿?

  于晓丹:说句实话,真实的时尚圈和电影中描述的还真是挺像的。我们也会遇见像那个恶魔米兰达一样的老板,不论是在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比如我的第一个老板,是一个60多岁的瑞典老头,他一年360天有200多天在世界各地飞,剩下的时间就在公司莫名其妙的叫喊,像我这样从学术单位出来的人习惯了安静温和,刚开始实在是很难接受。

  那部电影的背景虽然是时尚杂志,可直接转换到时装公司也万无不可。这个行业的确是个疯狂的行业,女人成堆,像米兰达那样的脸几乎处处可见,而且还不一定有电影里米兰达那样的生成逻辑。大多数像她的脸都毫无缘由地喜,毫无缘由地怒,阴晴不定,无规律可循。她不吃饭也常常忘了你需要吃饭,她没有孩子就常常不明白你为什么一挺上大肚子周日就不能出来参加公司的例会。

  电影里最不像的,是这么样的一个女人会有丈夫,甚至孩子。我们碰到的,也无一例外,要么从未结过婚--自然也不会只是老女人;要么就是结了又离了,要么没离也跟离差不多;有孩子的几乎没有。书在这一点上比较接近真实。因此经历多了,我们也总结出不少经验,比如,以后进公司,面试之前一定先打听好,你的顶头上司这个女人有了家没有?或者这个男人有个比较稳定的伴侣没有?没有,就趁早算了,她这把“螺丝刀”肯定不会只是用来拧她自己的,她那么旺盛的精力和大把的时间不把你的生活也搅得天翻地覆才怪。

  确实,我们也可以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免费穿一些公司的样品,当然我们的样品内衣多些。

  内衣也文化

  内秀 就是对自己内在美的认可和自信的打造

  华商报:国外的内衣文化发展如何?和国内相比有什么,国内的内衣文化是什么现状?还需要那些改进?

  于晓丹:国外的内衣文化已经很成熟,这和生活水平、对私密生活及卫生的重视程度有关。在国外,你能想象到的适于各种场合的内衣都有,不只是我们所说的文胸和内裤,还包括睡衣和家居服。睡衣不会穿到客厅,家居服也不会穿到卧室。而在国内,睡衣和家居服的概念似乎还很缺乏,还有不少可以发展的空间。

  另一个不同是,在欧美,文胸基本上以黑色、白色和肉色为主,然后搭配一两个流行色,而国内市场则五花八门鲜艳得多,好像基本没规律可循。你到欧美的文胸市场上看,看到最多的一定是这三个基本色,这是因为内衣就是为外衣服务的,是为了穿在里面,所以不能抢外衣的戏。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平时看到的T台上展示的内衣那么绚丽,像“维多利亚的秘密”的内衣秀那样?其实T台上的内衣和要拿到商场去卖的内衣是不一样的,不会考虑实际的穿着效果和实用性。一是T台要展示设计概念,二是为取得舞台效果,也就是好看,在款式和色彩上必须做必要的夸张。 实话说,给T台展示做设计的人和给市场做设计的人都不是一拨。

  我觉得,国内对内衣正确的引导不够,连设计者自己也常有“把内衣设计为外衣”的倾向,一只文胸上常有过多设计元素,而且很多毫无逻辑,比如在罩杯上加一块布,或捏出很多皱褶,概念不对。另外,咱们喜欢把自己的好东西都展示出来给别人看,好像能让别人看到才有价值,有的人于是喜欢穿睡衣上街,文胸也做得花里胡哨,这些都不恰当。其实内衣之所以称为内衣,出发点是为外衣服务,不是相反,更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所谓内秀,就是对自己内在美的关注和认可。有些美丽是为了给自己看,让自己感受和享受,这也就是内衣独特的魅力所在。不要什么都想着为了让别人看。自己感受到的不是更贴心吗?所以我觉得国内的内衣设计师和企业,有责任让人们在有了较好的生活条件和住房条件的同时,引导大家正确地看待和穿着内衣。

  经验要分享

  表现出个性和特点, 才是属于自己的时尚

  华商报:在第五大道这样的时尚的顶尖圈子里工作和生活,你怎么看待名牌和时尚?在这些优秀的企业工作,有什么经验和年轻人们分享?

  于晓丹:时尚圈,大家看到的多是表面的繁华和虚荣,这些都是不实在的东西,无需看重。除了包和眼镜,我基本上不会买奢侈品名牌的衣服。虽然这些名牌的东西带动了流行趋势,但是我更喜欢关注各地本土的品牌,不论是在巴黎还是在纽约、香港,我都会逛一些本土店,只有那些店里才能找到杂志上、百货公司看不到的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这些东西才能让我们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我觉得名牌的东西确实很好,但一是需要经济实力,二是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穿着要让自己舒服这是最主要的,如果还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就是属于自己最好的时尚了。

  有关职场的问题,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要有团队精神,现在很多大公司都是越来越不强调设计师本身,而是更加看重这个团队,所以一定要学会和别人相处,要学会和打版师、车工、绣花工合作,也要和公司里负责采购面料的人相处,因为这些人会在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给予你特别重要的帮助,如果处不好,他们也会在关键的时刻给你带来巨大烦恼。

  有很多年轻人刚进公司,一旦遇到什么事情为了安全起见总喜欢尽快地把自己摘离出去,以确保自己安全,其实这并不是个好办法,把责任都推卸给别人,不见得就保护了自己,也许有一天会发现全公司都没有人愿意和你合作。

  我的原则是一旦出现问题,我宁愿和老板争执,也不会把责任推给我的手下,尤其不能推给比我还没有安全感的人。一个好老板其实也是如此。为他人考虑,即是为自己谋利,虽然在一个企业我们不能和所有人成为朋友,但是绝对不要和别人成为敌人。

  《内秀》读后感(六):硅藻泥有个很给力的“呼吸效果”

  迎来了炎热的夏天,春城的气温也越来越高。气候干燥,睡一晚上起来,往往会出咽痛等一些反应。即使到了夏季多雨的时候,室内干燥问题仍然存在,很多家庭往往喜欢在房间内放上一个加湿器给居室增加湿度。但长时间使用加湿器,不仅费电,而且外出时还需要记得拔掉电源,十分不方便。用兰舍硅藻泥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硅藻泥主要的成分是就硅藻土,硅藻土具有多孔性,他的孔隙率达到95%以上,是活性炭的5000倍。当室内感觉干燥的时候,能将储存在微孔中的水分释放出来,来对空气加湿度,能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平衡。就算在极干燥的环境下,只需用喷壶在墙面上均匀喷水,硅藻泥吸水后对水分缓释,就能起到加湿器的作用。

  潮湿的房子,建议用硅藻泥,当闷热又潮湿的房间潮湿度很大,用壁纸和乳胶漆很容易会发霉,因为壁纸和乳胶本身漆不透气导致墙面水分过多,出现了发霉的现象,主要的是还要重新刷墙,又花钱有费劲多麻烦呀,硅藻泥就能缓解室内潮湿的问题,当屋子的潮湿度过大时候,硅藻泥的微孔便自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将其储存的起来,当室内感觉干燥的时候,能将储存在微孔中的水分释放出来。来对空气加湿度。硅藻泥的微孔能够释放和吸收水分,具有活性,这样用硅藻泥会出现霉菌机率会大大降低。大家也一定要记住认准名牌兰舍硅藻泥

  《内秀》读后感(七):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洛丽塔

  关注一本书,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的作者。于晓丹,《洛丽塔》的翻译者,把纳博科夫推广到中国的小女生。然后,当萝莉控遍布大街小巷的时候,她飘飘地到了美国,成了一名内衣设计师。《内秀》,是她作为设计师的第一本作品。

  因为是线上阅读,所以顺手翻着关于于晓丹的各种新闻。北京西城外国语学院的第一批住校生,诗人西川的小学妹,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随夫定居美国……这样的经历,不是哪个想成为小萝莉的小女生都能够拥有,记得一位老同事对我说过,“家境很好,很有背景,又很努力,很能干的人是最了不得的。”看到《内秀》,我一下子想起了这句话。家境,父母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她先天的眼界和教育,后天的努力让她可以达到她所看到的最高处。

  我们一向相信神话,于晓丹也刻意强化了她神话的的一面——投考美术学院不被录取,从旁听生开始的设计师生涯,碰到的一个个知名或不知名的伯乐……但是,我们是否真的有机会去美国某高校做一回旁听生?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一本书可以回答的了。

  看完《内秀》后,我发了一条微博:“人,是可以华丽转身的,前提是你必须已经足够华丽。”这一点,于晓丹做到了。凡是写道于晓丹的文字,都会说到她矮矮的个子,娇小的身材,有点哑哑的嗓音,我想,能够把洛丽塔带进中国的人,心中一定也藏着一个洛丽塔。美丽、叛逆、有点疯狂,于是,她一转身,在热热闹闹的文研所销声匿迹,于是,她去了美国,于是,她选择了国人不太看重的内衣设计作为日后的专业,于是,有了现在这本书。

  作为一个纯粹的读者,看到《内秀》,突然有种想去买内衣的欲望。我想,这本书的目的远不止于此。在一个内衣还并不受重视的国家里,《内秀》的意义在于,普及内衣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最隐秘的身体,也是文化。如同把洛丽塔带进中国一样,于晓丹这次告诉大家的,是如何打造一个洛丽塔。

  《内秀》读后感(八):小内衣背后的大人生

  我喜欢看有看头的书,无论任何类型,无论哪种表述。之于看书而言,可以算是属于典型的“杂食派”。但对好看的点却有着独爱,这本书兼容时尚的潮流和沉淀的凝练于一体,很有爱,很有力,也很有心,可以说,这本事关时尚的个人传记,是小内衣背后的大人生。

  第一。很有爱。

  内衣设计师,而且是时尚版的。内衣在过去不存在,即便前些年时也被认为是女人的一种隐私,不光不会被放在大庭广众下,如果谁敢公然提起不是无知的孩童便一定是流氓无赖了。而在今天这个女人也顶半边天的时代,女性对于内衣的挑选也认真了,对于内衣的时尚舒适度都较为关注。男人看女性内衣,或许更多的关注在于有多性感,而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女性内衣除了塑造美胸之外,更是对乳房的一种无微的呵护,要知道,胸部是女人的第二张脸,她和脸蛋一样能够提升人的漂亮指数,但比裸露的脸脆弱更多了几分,内衣的舒适度与健康息息相关,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升级,内衣的美观度也被当成了一个综合衡量性价比的指标。

  只所以说这本书很有爱。因为它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很多人丛中看到的是艺术感和时尚的质感,但却总是忽略了这种给予女性的独特的爱的奉献。

  第二,很有力。

  本书是以传记的方式展开的,一直以来对个人传记都有点偏爱,喜欢看哪种浓缩出来的精华,无论是过去的悲怆还是现在的喜感,但免不了还是喜欢探秘有名的人的一生,因为普众太多,感动或许不少,但成就还会寥寥,哪怕是小有成就对我来说都能读出满足。因为很少追求时尚,对时尚的因素不但不能把握,对时尚界的名流更是陌生,故不知本书的作者名气如何,但我们能很轻松的从中找到一种力量作为支撑,是对梦想的向往,是对桎梏的突破。她今天的成就和昨天的失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找到一种叫做坚持就终能事成的信仰,像一个眼神的支持,微笑的鼓励一样,无声却有力。

  第三,很有心。

  最初,我以为是一本时尚的画册,或者介绍最多的该是内衣的时尚因素和健康常识,而试读这本《内秀》,其实像是作者的一本内修手册,从不自信到成就多多,在内衣时尚设计的这条道路上,她是用了心的,用心写,用心做,所以作为看客,我们也该用心去看。同时看这本字数一点不少的书,除了其中各个章节题目的吸引点外,我们看不出太多构思的逻辑性和语言文学性,只是能够看到一条隐含的精神索引,让你一直读下去,在平静的阅读中给自己的既定梦想和茫惑现状更坚定、清晰几分。

  《内秀》读后感(九):穿内衣的洛丽塔

  有一天夜里,她在微博上给我留言,说是拿着我送她的一本书枯坐长夜。我稍稍有些惊讶,在我的心里,她是一个特别坚强的女子,不会轻易流露出脆弱的情绪。我不能说她遇到了什么事,那是她的家事,永远无法解决的,周而复始的,绝望的悲哀的,要逃离却偏被缠绕的,她无法入睡,我没有深问。大概因为我和她的结识是从工作始,我和她不是闺蜜或至交,我和她不涉及私事,我也小心地不越雷池,保持一种适度的职业距离。

  但是和晓丹相交的种种细节,却不曾忘记。

  去年夏天,她已经决定把《内秀》这本书稿签给我们公司,中间她去了一次香港,回来后她告诉我她要动一个小手术,我问她需要帮忙吗,她淡淡说不用,只是很小的手术而已。她出院以后,我才知道她在香港突遇的是大病,这场手术放在别人身上,可以说是撕心裂肺的大手术,被人问起都会泪流满面的那种。晓丹的平静,让我尤其地感慨;我身边有几个头痛脑热就歇斯底里发狂的男人女人,也包括我本人,他们时常让我心烦气闷。从一个人对待疾病的态度,能看出这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不是自私,他是谦卑还是傲慢,他是坚强还是软弱,他是聪明还是愚蠢,疾病就是一面镜子。这件事后,我特别敬重她,也认定她是值得我珍惜的一个女子。她的作品,一定要善待。

  她在香港的时候,写信说, 北岛和甘琦一起给书起了名字,叫“绿肥红瘦──一个纽约内衣设计师的时尚手记(或札记)”。北岛和甘琦就是那样热诚的人,他们会为朋友的一个书名倾尽全力,把朋友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晓丹提起他们,总是感叹。我虽然没见过北岛,但总觉得他对待朋友的态度,应该是很像胡适先生的;甘琦我却于很多年前见过,我写的最早的长篇小说最早的读者也是她,对我写作最早的鼓励也是来自于她,她对事物有一股天真的好奇心,她的眼神又坚定又明亮,给我留下了特别美好的印象。我隐约记得,见了她一面以后,给她写过邮件,说如果我是男人,必定爱上她,当然那时候她还没有嫁给北岛。她后来给我介绍过好几份工作,我去美国留学时,她在西雅图给我打过电话,关心地问我念书的所有事。其实我和她只不过一面之交,她却给了我完整和具体的帮助,每当想起她,都觉得无以回报,唯有在心里存着对她的情意。《内秀——一个纽约内衣设计师的时尚手记》有一半的名字也是北岛和甘琦想出来的,他们就像阳光,走到哪里便照到哪里。

  与晓丹的相识,是在合作《内秀》之前的事了。2009年年初,我还在另一家出版社时,有一本小说想找她翻译,便去网上寻找她。知道她是更久了,特别是因为我的研究生论文写的是纳博科夫。之前听很多人在不同的场合提起过她,不知为什么,她被提起时,总是被神秘化和语焉不详化,就像纳博科夫热爱的蝴蝶,留下惊鸿一瞥后便飞走了。关于她,我了解得不多,是这次寻找她,我才知道她在美国十几年了,她竟然改行做了内衣设计师,我觉得她很牛很神奇。我去看她的博客,正遇上她家里出了一件悲伤的事,亲人的离去让她久久不能释怀。即使是这样,她仍客气地马上给我回信,说她手头正翻译一部小说,不能帮我们翻译了,也许等她回国时可以一起喝茶。当时想,可能就这样了吧,也只能这样了。

  一年半以后,粲然和我说,刘晋锋推荐了一个人,问我们有没有兴趣出她的专栏文章,她就是于晓丹。我看到她的《内秀》书稿后,就觉得这样的写法,就是我喜欢的。它不“作”,也就是说不矫情,不装,实在,扎实,纯洁,利索,机灵又不是抖机灵,清新又不是小清新。总之,它的味道很正,没有专栏文常见的华而不实或搔首弄姿或卖萌卖腐,让我想起了我曾想做却失之交臂的一本书《别跟我说你懂日本》(王东 著)。他们都是旅居国外多年,有话要说的人。因为的确有话要说,就无法不言之有物;因为言之有物,读起来就特别舒服,一点不招人烦。有些人的作品,如安妮宝贝,是有气质的,但是本性空虚,有一股招人烦装逼犯的气质。晓丹不同,她的书,或许你会不以为然,但我很难想像会有人讨厌它。这时候,我还没有见到她本人。

  和她第一次见面,就在她望京的家里。她瘦弱而可爱,一副西川所说的小哑嗓子。我想,我终于见到传说中的于晓丹了,好像一只靴子终于落了下来。她让晋锋,我和谢仲伟看了她笔记本里的内衣设计图,我第一次见到那玩意,真觉开了眼界。我们还厚脸皮地在她家吃了一顿外卖海底捞,见识了海底捞让人心碎的人道服务。

  她转行学习内衣设计,曾让她父亲非常失望。我猜这是她的隐痛。像我父亲一样,我知道他最希望我的,是我读完博士,成为知名高校的知名学者;我父亲始终是不满意我的,我知道永远无法让他满意,除非我成为他定义的成功人士。看《内秀》这本书,会发现她刚进纽约时装学院时有多苦,她没有基础,学习设计花费很多,功课很多,她苦苦挣扎,差点坚持不住要退学。我好像看见一个被父亲的失望锥心的年轻女孩,在陌生的国度,孤独地痛哭流涕,却没有人听见,也没有人去听。她有过这样的灰暗吧,但这些都不会出现在《内秀》这本书里,这些都过去了。

  《内秀》不是一本励志书,但是每一个渴望自由的女人,都应该看看它。我们都曾有过梦想,可是庸俗的生活让我们无法自拔。这本书的作者,小时候喜欢手工,大学学的是英语,毕业后分到社科院,做翻译,研究学问,她原本可以在体制内追功名求安稳。但,多没劲!她来到纽约,从空白开始,居然真的成了一名内衣设计师,而且一做就是十几年。我想,自由并不是任性,而恰恰是克制,是对纯洁理想的坚持;自由就是免于恐惧,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恐惧,而是生存意义上的,就是你不必担心你离开了什么(无论是体制还是男人)会活不下去。比如晓丹,如果她不能翻译了,她还可以写小说,如果她不能写小说了,她还能设计内衣,如果她不能设计内衣了,她还能设计图书……

  她曾写过一部很好的小说:《1980的情人》,我原想多写一点,但刚才看到李云雷的书评,我直接把链接放在这里,因为我不可能写得比他更好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5e0cd0100elef.html

  1980年代。我看过晓丹一张梳着童花头的照片,显得特别小,特别可爱。那个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呼啸而过,我仿佛看见她的青春,她被人爱慕,也爱慕别人,有时候黑暗,有时候发光,无论如何,都是那么幽暗,那么美好。

  《内秀》读后感(十):一个普通设计师奋斗史

  内秀,这两个字,在中国的传统概念里,外表很文静不张扬,而内在聪慧而不狂逆。但当把这个形容词放在一个时尚的内衣设计师身上, 让我对设计师的概念一下子从T型台的遥不可及到对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史的身有同感。而这本《内秀》,也带给我对时装设计行业的粗略认识,还让我看到了一个中国设计师在这个行业里的奋斗成长史。

  于晓丹从被纽约时装学院拒绝后,不放弃追求自己的“美国梦” 继续在学院里选课,从旁听生到后面获得毕业设计大奖的毕业生,这中间的曲折便是很多人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磨难和历练。很喜欢她写的一句话:为什么转行做服装设计,因为喜欢,在纽约做做梦也无妨。一个活得洒脱,有生活目标的人总是更容易接近成功。

  大学毕业后,于晓丹开始从事她喜欢的设计之路,也对纽约时尚圈儿的那些事儿进行解释。不论是美国式的无人情的解雇方式,还是瑞典式的暴戾吼叫,都让我大开眼界,或许这并不尽限在时尚行业里,但是这更像是现实和想象,利益和梦想离得最近的一个行业所带来的特别附作用 。

  相比较而下,我有一个认识的朋友,在国内也是服装设计毕业的,毕业后,不想去工厂锻炼,一心就想找设计公司,杂志编辑,但全都因为工作经验不足被刷下来,最后只能先勉强自己去做服装导购,虽然收入稳定,却没有当初毕业时的梦想和激情, 也许这是环境造人或是人是受困于环境? 这答案只有朋友知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内秀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